[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攻玉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孫顯斌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理論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508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65089
    作者:孫顯斌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編輯推薦

    1.作者孫顯斌長期主持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工作,是近年古文獻研究領域比較活躍的中青年學者之一。


    2.本書為作者的自選集,涉及文獻學研究的若干方向,包括通論、目錄學、科技文獻、數字人文、海外漢學等,展示了作者的廣闊視野和深厚造詣。


    3.所收文章,均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考證嚴謹,論述清晰,對於材料的掌握和運用達到了較高的水準,是非常優秀的學術論文,能夠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4.書中所收論文,基本都曾發表過;此次結集出版,作者又根據學界反饋和自身的研究進展做了修訂,文章更為完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古文獻研究者孫顯斌的學術論文集。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繫古典文獻學專業,師從安平秋、楊海崢兩位教授,並曾長期主持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工作,是近年古文獻研究領域比較活躍的中青年學者之一。論文集收錄作者已發表的論文16篇,分五組,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研究的若干方面,如古文獻學理論、古籍整理實踐、古典目錄學、古籍數字化和海外漢籍收藏等。論文集所收關於科技典籍整理和古籍數字化的論文頗具代表性。另外,古典目錄學也是其專注的研究領域之一,而《古文獻學學科體繫初探》一文則是作者對古文獻學學科體繫長期思考的成果。

    作者簡介

    孫顯斌,1975年生,哈爾濱人。2011年取得北京大學中文繫古典文獻專業博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工作,曾任館長,2020年轉任古代史研究室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古典文獻學、典籍數字化和科學技術史。現任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智能開發與利用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數字人文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科技典籍選刊”聯合主編。合作整理《王禎農書》《物理小識》,出版《〈漢書〉顏師古注研究》,發表《古籍引書目錄淺說》《東漢之前的道書敘錄》《〈七略〉〈別錄〉編撰考》《古籍數據庫化工作淺談》《寫刻之間:〈漢書〉文本面貌之嬗變淺議》《中國科技典籍整理的回顧與思考》等論文。

    目錄
    前言
    古文獻學學科體繫初探
    寫刻之間:《漢書》文本面貌之嬗變淺議
    中國科技典籍整理的回顧與思考
    中國科技基本典籍刍議
    方以智《物理小識》與近代“科學革命”
    略論《[嘉靖]隆慶志》
    古籍引書目錄淺說
    東漢之前的道書敘錄
    歷代目錄對道書的著錄與分類
    《七略》《別錄》編撰考
    《七略》與《別錄》釋名
    讀漢代三目札記兩則
    談人文研究中人腦與電腦的合作

    前言


    古文獻學通論
    古文獻學學科體繫初探
    寫刻之間:《漢書》文本面貌之嬗變淺議


    古籍整理
    中國科技典籍整理的回顧與思考
    中國科技基本典籍刍議
    方以智《物理小識》與近代“科學革命”
    略論《[嘉靖]隆慶志》


    目錄學
    古籍引書目錄淺說
    東漢之前的道書敘錄
    歷代目錄對道書的著錄與分類
    《七略》《別錄》編撰考
    《七略》與《別錄》釋名
    讀漢代三目札記兩則


    數字人文
    談人文研究中人腦與電腦的合作
    古籍數據庫化工作淺談


    海外漢學
    略論美國漢籍收藏史
    ——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塔東亞圖書館為中心
    跨學科與跨文化
    ——從海外漢學看國學或中國古典學的意義


    附錄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孫顯斌
    《〈漢書〉顏師古注研究》後記

    前言
    前言

    前言


    轉眼博士畢業已滿十年,從攻讀碩士學位開始陸續發表了一些論文,想想可以結集一下出版,也算是對這一階段的總結吧。《詩經》有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攻玉集”命名論文集,意思即是雖然駑鈍如石,卻還勉強可以攻玉,所謂愚者千慮,或有一得。早已過了不惑之年,華發早生,半百即在眼前。吳玉如先生有詩句“已然老去休悲往,劣石安磨幸此生”,正可寫我此時心境。收錄的論文分為五組。組是兩篇古文獻學主題的論文。《古文獻學科體繫初探》是我看重的一篇,所謂“初探”,當然不是指學界的初探,而僅是自己一點不成熟的想法。由於我是理科出身,學習古典文獻學專業以來,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學”也就是“學科”如何成立的問題。傳統的“文獻六藝”即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隻有前三項算是古文獻學的獨特分支,由於它們和古籍整理實踐緊密相關,所以發展也比較成熟。這篇論文的主要觀點是古文獻學的分支主要包括從傳統文獻學基礎上逐步擴大的八個分支:即目錄、版本、校勘、編撰、典藏、流通、整理、注釋。目前,我們尚需不斷在上述八個分支領域的應用部分堅持不懈地探索,通過豐富扎實的具體研究總結提煉理論與方法,逐步將其繫統化,不斷拓展和完善古文獻學的學科體繫。另一篇《寫刻之間:〈漢書〉文本面貌之嬗變淺議》主要內容來自於我的博士論文,濟南大學的陳靜老師主持一個出版史的專欄,同學李偉兄幫忙約稿,我就改寫了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考察今傳本《漢書》與《史記》文本面貌的差別,即《漢書》更接近漢代原貌,探析其中的原因,揭示古書從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文本面貌變化的總趨勢。第二組是四篇古籍整理方面的論文。博士畢業後我來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工作,在張柏春所長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始嘗試做些科技典籍整理的工作,並一起策劃整理“中國科技典籍選刊”。這既符合我的專業背景,又能滿足所裡研究方向的需求,算是很好的結合。《中國科技典籍整理的回顧與思考》同樣是張柏春所長的約稿,在他主編的英文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國科學技術史)》首發。這篇論文在科技典籍整理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目前通行的“定本式整理”的範式,對於回到“作者”的目的來說自然是有效省力的方式,版本源流提綱挈領,校勘記撰寫要言不煩。但是它的局限就在於無法全面展現文本流傳過程中的變異情況,大量丟失考察文本傳播史和研究史的重要線索。從而提出一種典籍整理的新範式,稱之為“圖(像)定(本)異(文)參照式整理”。這一新範式反映了我們在典籍整理中希望貫徹的“三心二意”:三處用心即影印限度保持典籍原貌的圖像,配以對應的標點文本和校勘成果,後輔以各版本的特征異文;兩個用意即回到“作者”的文本還原和文本傳播的發生學網絡。也隻有這樣纔足以支撐我們對典籍全面的歷史的研究。《中國科技基本典籍刍議》一文提出若干條“科技基本典籍”的遴選標準,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增補出一個700餘種的選目。《方以智〈物理小識〉與近代“科學革命”》主要內容出自我和王孫涵之博士合作整理的《物理小識》的導言,是孟繁之兄代為約稿,並為修改題目。論文以方以智為著眼點,討論在明末清初中西學交彙的背景下我國科學思想的發展,算是在整理科技典籍同時學習科技史的一點心得。《略論〈[嘉慶]隆慶志〉》實際上是一個整理說明,整理這部地方志是董洪利老師古籍整理實踐課的作業,我和同門師妹金玲合作完成。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版,但畢竟是我次實際點校古籍,從中受益良多。第三組是六篇目錄學的論文,目錄學是我感興趣的方向。《古籍引書目錄淺說》是我碩士期間撰寫的,是我發表的篇學術論文,還得了中文繫屆學術論文二等獎,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東漢之前的道書敘錄》即出自我的同名碩士論文,《歷代目錄對道書的著錄與分類》則是碩士論文的導言。《〈七略〉〈別錄〉編撰考》《〈七略〉與〈別錄〉釋名》《讀漢代三目札記兩則》都來自我博士期間的中期論文,那時候本來想繼續碩士的題目,做《〈漢書藝文志〉研究》,後還是聽從導師安先生和其他老師的建議做了《〈漢書〉顏師古注研究》的題目。第四組是兩篇數字人文方面的論文。《談人文研究中人腦與電腦的合作》是博士期間陳平原老師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課的作業,並有幸被推薦發表。雖然通篇沒有一條參考文獻,就是一個讀書心得,但是2008年的時候就提出古籍數字化分圖像化、文本化、數據庫化三個層次,應該也算比較早的了。由於我本科是學計算機軟件的,所以2008年開始參加繫裡李鐸老師主持的諸多古籍數字化項目,負責組織數據加工,先後參與開發了“資治通鋻分析平臺”“中國歷代典籍總目繫統”等產品,基於以上工程實踐經驗,發表了《古籍數據庫化工作淺談》。這篇論文主要談了基於“本體—標記”的技術手段可能是古籍數據庫化的一條重要路徑,各種場合我不斷呼吁建立基於本體的古籍數據庫,並戲稱自己是“孫本體”。第五組是兩篇海外漢學方面的論文。我參加了碩士導師楊海崢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北美漢籍收藏與漢學研究關繫”,開始留意學習海外漢學和漢籍收藏史的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本來就有安先生等前輩開創的海外漢學和漢籍研究的優良傳統,我自己對此也很感興趣。《略論美國漢籍收藏史》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時居家兩三個月閱讀撰寫的,現在也成為一種特別的回憶。《跨學科與跨文化:從海外漢學看國學或中國古典學的意義》則是人民大學國學院十五周年院慶的時候,吳洋師兄邀請我參加座談會的發言。近日,國務院學位辦在新成立的“交叉學科門”下設立了“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這種以區域劃分的社會歷史文化綜合研究,的確是對現代學術分科的一種有益補充,跨學科自然是其應有之義,但跨文化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能給我們更多更深的啟迪。談到歷史學的作用,我們有時會引用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的話“我們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用以來表達其“資治”的功能。而通過歷史文化傳統理解現今不同區域的文明、觀念、制度和政策,也許更為重要。南江濤兄運營的“書目文獻”公號和目前由我主持的“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聯誼群”是合作緊密的伙伴,公號2020年策劃了一組“青年學者說文獻學”的訪談文章,這組訪談即將以《嚶其鳴矣——青年學者說文獻學》名稱彙集出版。我也撰寫了一篇,因為其中回顧了我的求學經歷,所以作為附錄,就當做是論文集的“自紀篇”吧。另外,我的博士論文《〈漢書〉顏師古注研究》正式出版時,我擴充了後記,記錄了這些年我的一些思想動態,現在看來我也無法比之前寫得更好,隻是又做了一點補記,一起作為這本論文集的後記。後,在這裡我要感謝恩師安平秋先生、楊海崢教授,是他們一直指導和關心我的成長,給我鼓勵和鞭策。也要感謝張柏春所長、袁萍書記的指導和提攜。還要感謝我的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給了我鍛煉成長的機會和氛圍,並且資助這本論文集的出版。

    在線試讀
    《〈漢書〉顏師古注研究》後記
    雖然論文的寫作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但內心敬畏的感覺轉而更深,自知對於這個題目自己把握得還很不夠,文章亦缺乏創見,深感慚愧!如果說有些許可安慰自己的,就是通過博士論文的寫作,我對顏注以及其他典籍注釋產生了興趣,日後可以把這方向的研究繼續下去,深化自己的認識,修正先前的謬誤,完善論文的研究。
    回想起03年非典時期辭職回京考研,一晃已是八年,在人生中這自然是不短的一段。我再進入北大學習,個需要感謝的就是董洪利老師,因為我英語沒有過線,是董老師幫我申請的破格錄取,使我有幸能再進入到北大學習。碩士三年,是楊海崢老師指引我進了古文獻這個大門,還推薦我在中心集刊上發表了我篇學術論文,雖然它非常不成熟,但對於我來說是有著紀念性意義的。我也是楊老師帶的個碩士,這份師恩也是一種緣分吧。接觸古典文獻學以來,慢慢有一種此“門一入深似海”的感覺,在祖先經年留下的文獻遺產面前,個人顯得格外渺小,雖說文獻學是一憑借,但仍懷“孤舟泳海,弱羽憑天”之嘆。
    07年我考入安平秋先生的門下,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受到安先生的悉心指導,這個論文題目就是安先生幫我選定的。學習期間在選修各位老師的課程以外,給我感受深的就是在各種考試和答辯會上中心諸位先生對學生們的諄諄教導。參加我綜合考試、開題、預答辯的就有楊忠、曹亦冰、董洪利、高路明、廖可斌、劉玉纔、楊海崢等諸位老師,從他們的指導中我受教良多。我還作為秘書參加了為數更多的考試和答辯會,身在其中,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言傳身教,至今難忘。在我看來古文獻中心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在這裡生活的七年是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在這個大家庭中,我還結識了諸位師兄弟,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都給了我很多教益和幫助。
    中文繫07級博士班同樣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從我們燕園初識,到潭柘寺秋遊,十渡的篝火,日常生活中的促膝談心,聚會上的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深深地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印記。
    剛回來讀碩士的時候,看到南宋張孝祥的一首詞《西江月•丹陽湖》,覺得和那時的心境相似,其實今天也還是一樣,姑錄其詞記我此時的心境。“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如老杜詩中所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人生正是如此,隻不過此時飛向下一站罷了。
    記得我本科畢業時給繫刊《聽潮》寫的小文中後有一句“他朝歸來日,重舉鳳凰刀。”我用了十二年做了這個說不上華麗的轉身,不知道多年以後的我再看這篇後記時的心境如何,抑或與今日的心境並不會有很大的不同。

    《〈漢書〉顏師古注研究》後記
    雖然論文的寫作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但內心敬畏的感覺轉而更深,自知對於這個題目自己把握得還很不夠,文章亦缺乏創見,深感慚愧!如果說有些許可安慰自己的,就是通過博士論文的寫作,我對顏注以及其他典籍注釋產生了興趣,日後可以把這方向的研究繼續下去,深化自己的認識,修正先前的謬誤,完善論文的研究。
    回想起03年非典時期辭職回京考研,一晃已是八年,在人生中這自然是不短的一段。我再進入北大學習,個需要感謝的就是董洪利老師,因為我英語沒有過線,是董老師幫我申請的破格錄取,使我有幸能再進入到北大學習。碩士三年,是楊海崢老師指引我進了古文獻這個大門,還推薦我在中心集刊上發表了我篇學術論文,雖然它非常不成熟,但對於我來說是有著紀念性意義的。我也是楊老師帶的個碩士,這份師恩也是一種緣分吧。接觸古典文獻學以來,慢慢有一種此“門一入深似海”的感覺,在祖先經年留下的文獻遺產面前,個人顯得格外渺小,雖說文獻學是一憑借,但仍懷“孤舟泳海,弱羽憑天”之嘆。
    07年我考入安平秋先生的門下,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受到安先生的悉心指導,這個論文題目就是安先生幫我選定的。學習期間在選修各位老師的課程以外,給我感受深的就是在各種考試和答辯會上中心諸位先生對學生們的諄諄教導。參加我綜合考試、開題、預答辯的就有楊忠、曹亦冰、董洪利、高路明、廖可斌、劉玉纔、楊海崢等諸位老師,從他們的指導中我受教良多。我還作為秘書參加了為數更多的考試和答辯會,身在其中,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言傳身教,至今難忘。在我看來古文獻中心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在這裡生活的七年是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在這個大家庭中,我還結識了諸位師兄弟,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都給了我很多教益和幫助。
    中文繫07級博士班同樣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從我們燕園初識,到潭柘寺秋遊,十渡的篝火,日常生活中的促膝談心,聚會上的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深深地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印記。
    剛回來讀碩士的時候,看到南宋張孝祥的一首詞《西江月•丹陽湖》,覺得和那時的心境相似,其實今天也還是一樣,姑錄其詞記我此時的心境。“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如老杜詩中所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人生正是如此,隻不過此時飛向下一站罷了。
    記得我本科畢業時給繫刊《聽潮》寫的小文中後有一句“他朝歸來日,重舉鳳凰刀。”我用了十二年做了這個說不上華麗的轉身,不知道多年以後的我再看這篇後記時的心境如何,抑或與今日的心境並不會有很大的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書是我的博士論文,上面的部分就是其後記。文中說希望日後可以把這方向的研究繼續下去,深化自己的認識,修正先前的謬誤,完善論文的研究。可是實在慚愧,畢業也將近七年了,又是一段與讀碩博同樣的時間,由於工作的原因一直也沒時間再繼續這個題目,想想可能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也沒機會訂補,索性拿出來出版好了,也算對自己的論文有個交代。因為以上原因,論文基本上停留在2011年畢業時候的模樣,不免使看過它的師友失望了,那我也隻能用納蘭的詞“人生若隻如初見”自嘲了。其中關於《漢書》寫本的一小部分拿出來單獨發了文章,有師友關心指教,發現了一些疏漏,借這次出版做了一些修補。由此想見,書中的問題一定還很多,如果把論文比喻成作者的子女,那我也隻能希望“子不嫌母丑”了。真心希望此書出版後師友們繼續賜教,讓我不斷進步,我在這裡再厚著臉皮許一次願,爭取將來拓展完善。雖然作為子女的論文希望能總是“若隻如初見”而青春永駐,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還是希望它能走向成熟,哪怕歷盡滄桑。
    回首這七年,除了鬢間華發漸茂,人生中的變故就是母親的去世,寫到這裡我一時也隻能停下來。她去年走了,雖然全程不突然,但完全出乎意料,更留下了不少遺憾。遺憾的是她後一段突然休克,讓我沒有機會和她說一句“媽媽,我愛你。”也希望諸位讀者也能以我為戒,不要留下永遠的遺憾。後來看到一句話,正能寫我現時的心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上面後記裡感謝的董老師也仙逝了,年齡比母親還小不少,真希望世界是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描寫的那樣,他們因我們的懷念,能夠放下此生的沉重,在萬壽菊橋的那邊自在棲遲。書出版的時間可能在母親的周年前後,就用來紀念她吧,雖然她一定是看不懂的,但是能想像到她會為我高興,她從來隻是簡單地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感受到幸福,從而在兒子心目中永遠是平凡又偉大的母親。真的希望她現在就在我身邊,看著我敲打著鍵盤。
    後,還要感謝我現在的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這七年她給了我很多,包括資助這本書的出版。感謝尊敬的領導和親愛的同事,你們使我成長,讓我生活得安靜而充實。
    戊戌年孟夏
    續草於保福寺橋西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是《〈漢書〉顏師古注研究》一書的後記,權用作這本論文集的後記。這裡再補記有關母親的一樁事,生活中的瑣事往往能給我們治學醍醐灌頂的啟發。我有少白頭,遺傳自母親,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明顯,尤其是讀研後。因為我生性慵懶,也不很介意,所以很少染發。除了過年,暑假我都要回家看望父母,每次一到家,母親恨不得就開始張羅給我洗頭染發,我有時覺得染起來麻煩,就說“頭發白就白唄,沒事。”母親則說“我們看著你們年輕人頭發都白了,不好受。”我聽了也就不再執拗,順從地讓她給我染發。一次開學到繫裡報到,教務曲老師一眼就看出變化,打趣說你又染發了,我就把母親的理由給她重復一遍,她不禁唏噓。母親已經走了好幾年,滿頭霜華的我,不時要向別人解釋自己少白頭,遺傳自母親。去年的某一次,我突然醍醐灌頂一般理解了母親真正著急給我染發的緣由,因為她一直因遺傳給我心裡愧疚,一看到我的白發,愧疚感就更強。所以每逢我一到家剛安頓下來,她就張羅給我染發,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染發劑,似乎一刻也不能耽擱。當體會到這一點時,我心裡莫名地難受,之所以後知後覺,是因為我從來就不介意,但在母親心裡卻成了一個負擔。可惜已沒有機會和她當面解釋我根本就不介意,我應該還因此感覺和她更親近。母親不在了,我還能戴著她給我的白發,長著她的樣子生活在這人世間。《紅樓夢》裡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研究歷史,覺得自己參透了歷史真相,其實往往隻不過停留在歷史現像的表面,如果缺乏“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我們所做的學問文章不僅缺乏溫度,恐怕與真相也有距離。
    壬寅年孟春
    續草於惠新西街北口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