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生活十講(蔣勛生活美學代表作,當代國民精神讀本。給忙碌的現代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蔣勛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隨筆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73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6097315
    作者:蔣勛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人大概到後纔會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麼,而是不要什麼。
    ★金鐘獎獲獎作品,蔣勛生活美學代表作。隻要有美的地方,就無法離開蔣勛! 
    ★暢銷十餘年,熱度不減,每小時都有人無間歇捧讀。林青霞、三毛、餘秋雨、席慕蓉、劉敏濤等誠摯推薦!
    ★當代國民精神讀本·美學大師蔣勛寫給當代人的生活美學必修課,清晰再現歷史與文化長河中的生活真相。
    ★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視角,從十大維度闡釋生活: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
    ★他要探討的不僅是衣食住行,更是在物化的世界之上,如何以文學之心,省思當下社會,為疲憊的心靈重建精神信仰,給奔波勞碌的現代人以生活安定感、清明感。
    ★他坦然溫柔的文字,稱出生活本來的重量,引領我們看見自己。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隻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纔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總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清雅精裝,黑白灰極簡風。內文紙張柔軟,易於時時翻讀,再現人文經典質感。

     
    內容簡介

    重磅推薦:





















    《生活十講》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合,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信仰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愛是一生的功課;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作者簡介

    蔣勛
    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繫、藝術研究所畢業。
    蔣勛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代表作有《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品味四講》《美的沉思》《傳說》等。

    目錄

    自序 
    講 新 價 值 
    第二講 新 官 學 
    第三講 新 倫 理 
    第四講 新 信 仰
    第五講 談 物 化 
    第六講 創 造 力 
    第七講 文 學 力 
    第八講 愛 與 情
    第九講 情 與 欲
    第十講 新 食 代

    前言
    自序
    二十世紀九○年代,我在一家電臺主持了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每星期一次,大約一個小時,談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像。
    我當時在大學美術繫任教,但是不覺得廣義的“文化”應該局限在狹窄的藝術範圍。相反的,社會裡許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現像,常常比藝術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質。
    我把一星期接觸到的社會現像做話題,也許與食衣住行有關,也許是從一個謀殺案件裡看到的倫理或愛情關繫,也許是價值體繫裡不容易覺察的保守性與墮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現在上層的文化禮教中,卻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為之中。
    這個節目一做十年,得過金鐘獎,隨著電臺的路況實時報告頻道,成為全島無遠弗屆的收聽節目。
    十年的錄音,收藏在電臺的倉庫,當年負責錄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這個節目。
    許多年後,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錄音,制作成數字光盤,我授權捐給監獄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獄中的信,告知他們在寂寞困頓中從聲音得到的些許安慰。
    二○○八年初聯合文學的玉昌、晴惠談到他們家多年來保留的一套錄音,詢問文字整理的可能。

    自序
    二十世紀九○年代,我在一家電臺主持了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每星期一次,大約一個小時,談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像。
    我當時在大學美術繫任教,但是不覺得廣義的“文化”應該局限在狹窄的藝術範圍。相反的,社會裡許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現像,常常比藝術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質。
    我把一星期接觸到的社會現像做話題,也許與食衣住行有關,也許是從一個謀殺案件裡看到的倫理或愛情關繫,也許是價值體繫裡不容易覺察的保守性與墮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現在上層的文化禮教中,卻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為之中。 
    這個節目一做十年,得過金鐘獎,隨著電臺的路況實時報告頻道,成為全島無遠弗屆的收聽節目。
    十年的錄音,收藏在電臺的倉庫,當年負責錄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這個節目。
    許多年後,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錄音,制作成數字光盤,我授權捐給監獄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獄中的信,告知他們在寂寞困頓中從聲音得到的些許安慰。
    二○○八年初聯合文學的玉昌、晴惠談到他們家多年來保留的一套錄音,詢問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對過去的東西沒有太多眷戀,船過水無痕,不想再聽,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出了這本《生活十講》,我沒有太多話說,隻能說:謝謝!
    希望當年談的事件現像,無論多麼混雜濁亂,十年過去,在一個嶄新的世紀,能夠沉澱出一種清明。

    媒體評論

    蔣勛是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隻是心中的一扇門窗,而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長存。
                                                                ——席慕蓉
    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林青霞
    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張曉風

    在線試讀
    愛是人生的課題
    愛,也是一種介入。
    我相信,愛是人類**的課題。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所有的文學藝術,百分之九十的主題,都在談論愛的問題。這麼大的問題,幾千年來被人類討論,還是沒有一個結論。
    所以我們要探討這個主題時,應該是要懷抱著謙卑的心情,不意圖立刻下定論,這是一個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課題。我不確定每一個人在後都能圓滿,我的意思是在臨終的時刻,怎麼看待自己這一生愛的功課,會是一個圓滿的分數,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基本上,我覺得愛有兩個部分,是常常會混淆的。一部分是愛的本質,我們對愛有一種渴望跟需求,就像柏拉圖所說,你為什麼愛,因為你欠缺。《會飲篇》是柏拉圖討論愛重要的一篇哲學作品,內容是講很多人一起喝酒,有醫生、有詩人、有喜劇家,當然也有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們設定了一個主題,討論愛,尤其是“愛欲”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後由蘇格拉底做總結。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柏拉圖提到關於“愛的本質”的問題。
    另外一個部分,愛也可以變成一種形式或習慣。譬如傳統中國父母會對女兒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就要從子,叫做“三從”。對於一個女性來講,她的愛是被這三者決定的,沒有其他可能。今天我們在路上隨便踫到一個女孩子,問她:“你覺得三從是對的嗎?”她很可能是反對的,意思是說愛的形式、愛的表達方式,會隨著時空改變。我們今天講愛所引起的混亂,就是在這種形式上的混亂。
    過去女人的愛那麼簡單,在家裡反正就聽爸爸的,結婚以後就聽丈夫的,丈夫如果死了就聽兒子的,這麼簡單的三從規則,就夠用了。她從來不用去煩惱或憂傷自己的愛情如何釋放,因為社會的禮教已經全部為她設定好了,甚至她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的異性。
    但是現在,愛的形式改變了,整個社會倫理、外在的規則都跳出原來的框架。一個職業婦女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異性,她受到挑戰與被牽連的機會變多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外在的考驗變多時,內在修行的需求度與難度都會提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應該要用誠懇的態度,去把所有的個案做嚴肅的整理,沒有任何嘲笑或者不好意思的問題,纔可能在社會建立起新的倫理規則。
    關於愛的本質,可以確定的是:人是為了幸福而活的。人永遠需要愛,需要付出愛,也需要得到愛,這是本質,可是在形式上,不同的社會法律、道德倫理,有不同的愛的形式。譬如前幾年看到報紙登一則消息,一位阿拉伯公主因為自由戀愛就被爸爸處決。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臺灣,我們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太殘暴了;可是對阿拉伯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樣處理問題是對的。也就是說,阿拉伯公主自由戀愛從一個角度看,它是一個動人、偉大的愛情故事,可是從那個社會的角度看,它是不道德的。

    愛是人生的課題 
    愛,也是一種介入。 
    我相信,愛是人類**的課題。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所有的文學藝術,百分之九十的主題,都在談論愛的問題。這麼大的問題,幾千年來被人類討論,還是沒有一個結論。 
    所以我們要探討這個主題時,應該是要懷抱著謙卑的心情,不意圖立刻下定論,這是一個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課題。我不確定每一個人在後都能圓滿,我的意思是在臨終的時刻,怎麼看待自己這一生愛的功課,會是一個圓滿的分數,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基本上,我覺得愛有兩個部分,是常常會混淆的。一部分是愛的本質,我們對愛有一種渴望跟需求,就像柏拉圖所說,你為什麼愛,因為你欠缺。《會飲篇》是柏拉圖討論愛重要的一篇哲學作品,內容是講很多人一起喝酒,有醫生、有詩人、有喜劇家,當然也有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們設定了一個主題,討論愛,尤其是“愛欲”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後由蘇格拉底做總結。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柏拉圖提到關於“愛的本質”的問題。 
    另外一個部分,愛也可以變成一種形式或習慣。譬如傳統中國父母會對女兒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就要從子,叫做“三從”。對於一個女性來講,她的愛是被這三者決定的,沒有其他可能。今天我們在路上隨便踫到一個女孩子,問她:“你覺得三從是對的嗎?”她很可能是反對的,意思是說愛的形式、愛的表達方式,會隨著時空改變。我們今天講愛所引起的混亂,就是在這種形式上的混亂。
    過去女人的愛那麼簡單,在家裡反正就聽爸爸的,結婚以後就聽丈夫的,丈夫如果死了就聽兒子的,這麼簡單的三從規則,就夠用了。她從來不用去煩惱或憂傷自己的愛情如何釋放,因為社會的禮教已經全部為她設定好了,甚至她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的異性。 
    但是現在,愛的形式改變了,整個社會倫理、外在的規則都跳出原來的框架。一個職業婦女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異性,她受到挑戰與被牽連的機會變多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外在的考驗變多時,內在修行的需求度與難度都會提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應該要用誠懇的態度,去把所有的個案做嚴肅的整理,沒有任何嘲笑或者不好意思的問題,纔可能在社會建立起新的倫理規則。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關於愛的本質,可以確定的是:人是為了幸福而活的。人永遠需要愛,需要付出愛,也需要得到愛,這是本質,可是在形式上,不同的社會法律、道德倫理,有不同的愛的形式。譬如前幾年看到報紙登一則消息,一位阿拉伯公主因為自由戀愛就被爸爸處決。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臺灣,我們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太殘暴了;可是對阿拉伯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樣處理問題是對的。也就是說,阿拉伯公主自由戀愛從一個角度看,它是一個動人、偉大的愛情故事,可是從那個社會的角度看,它是不道德的。 
    這就是我要說的,愛的形式與道德、法律沒有辦法脫節。 
    愛不可能完全聖潔、完全單純到脫離人類的法律、道德,一旦發生衝突時,你就隻能選擇。羅密歐與朱麗葉千古以來讓人感動的原因,就是他們衝破了法律與道德,梁山伯與祝英臺之所以讓我們落淚,也是因為他們衝破了法律與道德。再提一個更有趣的例子:《白蛇傳》,這是一則非常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主角是人與蛇,多麼不可能在一起。這些故事就是企圖保有愛情的純粹性,可是這個純粹性要存在現實之中,非常困難。羅密歐與朱麗葉怎麼可以在一起?他們兩家是仇人啊!梁山伯與祝英臺怎麼可以在一起?一個這麼有錢,一個這麼窮,有階級問題啊!那白蛇和許仙又怎麼可能在一起?一個是蛇一個是人。種種現實的聲音都是要說服你,純粹愛情的不可能性。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你還在堅持愛情至上,堅持愛的聖潔主義,你就要無怨無悔,不管遭遇任何困難,甚至是死亡。如果有怨有悔,從一開始你就要回到法律跟道德的規範裡,一開始就不要背叛法律跟道德。 
    這完全是你的選擇。
    其實,每一段愛情,我們都應該回過頭來問自己: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你選擇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要震撼整個社會的道德跟法律,你應該要很清楚結局。如果不知道,糊裡糊塗的,在遭到責備時纔滿懷怨悔,那我會覺得是這個人自己沒有想清楚。 
    愛情有的內在本質,也有客觀的外在層面。內在的本質可以是一個聖潔、崇高的東西,但它的外在則受限於許多形式:法律、道德,包括所愛的對像都是外在的現像。所以當你個人選擇無怨無悔時,可能踫到的**難題,就是對方退縮、改變了。
    西漢卓文君在任丈夫過世新寡期間,在一個非常哀傷的狀態下,遇到了纔華洋溢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也非常喜歡卓文君,所以作了一首詩《鳳求凰》,“以琴心挑之”,就是彈琴唱給她聽,卓文君就被感動了。 
    在這裡就有一個難題:愛可不可以被替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卓文君的前夫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不是也愛著卓文君,或卓文君是不是也愛他?可是在這個時候,在她守喪期間,她卻愛上了司馬相如,甚至跟他私奔。那她不是背叛前夫了嗎? 
    這裡面是有矛盾的,不隻是說她震撼了舊的社會倫理價值,跟一個男人私奔,同時也包括卓文君是不是相信有所謂永恆、不朽的愛情?如果她相信的話,那她自己本身就很矛盾,因為在她遇上司馬相如之後,就背叛了與前夫的愛情。 
    後來司馬相如也變心了,卓文君寫了很有名的一首詩《白頭吟》,說夫妻情分如溝水東西流時,她除了悲傷還是悲傷,但既然司馬相如有二心,她也隻好做個了斷。其中一句“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道盡古今中外男女對愛情的**渴望。 
    而這種被遺棄的心情,在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有更貼切的描寫。她把自己比喻成秋天的扇子;夏天很熱時,扇子不離手,但是到了秋天,不用扇子了,就把它丟在一旁,所以說“秋扇見捐”。我想我們社會裡,不管女性男性都有過這樣的憂傷。 
    在這個時候,我個人覺得應該要重新考慮自己愛情的聖潔性與崇高性,愛情的本體是在我,或是對像?如果是在我,那麼在我的生命裡面,愛情已經完成了,我所得到的歡悅、圓滿的部分,都將隨著我的一生永遠不會褪色,至於結局是什麼,我不太在意。 
    常常會有朋友或是學生來找我,訴說他們因為戀愛而哭泣、哀傷,覺得活不下去,我就會問他們:“你覺得你跟這個人在一起,曾經快樂過嗎?”有時候他們生氣到極點時,會說:“我從來沒有快樂過。”我就會提醒他:“你是不是說謊了?你會不會沒有注意到?因為你如果沒有快樂過,現在就不會這麼難過。” 
    我想,在很多時刻,我們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愛的這個人,他真的愛過我,對我善良,疼愛過我,難道要因為一些小失誤,或者他離開我了,我就要開始憎恨他、報復他,讓他從百分之百的好,變成百分之百的壞? 
    很多人會在愛情結束時產生憎恨,是因為他覺得愛情的誓言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談戀愛時說的海枯石爛,就應該是要到海枯石爛纔能變心,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回到古代的婚姻倫理,回到法律允許一個男人可以同時娶好幾個妻子的時候,法律可以規定他要把愛平均分給不同的妻子嗎?還是他也會有特別寵愛,特別不寵愛的?這就是說,愛的表達本來就是在一種習慣和形式當中。就像現在一夫一妻的制度被建立起來了,我們也習慣用這個制度去思考愛情,可是我們要知道,人永遠不是制度。
    千萬不要覺得有一紙婚約就能保障愛情,隻有愛情能保障愛情。 
    婚姻是法律,它可以保障一夫一妻制,如果有一方沒有履行,另一方可以告他,可以要求他賠償,法律可以判他有罪。可是你沒辦法以法律要挾另一方愛你。 
    婚姻與愛情不同,法律對愛情是無效的。可是我們常常把它們混淆了。 
    薩特和西蒙·波伏娃這兩個法國哲學家是一生的伴侶,可是他們不要結婚,他們不要法律的那張紙。他們對自己的愛情很有信心,所以不需要婚姻那張紙來保護。 
    愛情選擇常兩難 
    談論愛情這個主題,我常要很小心,因為我自己對於愛情有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也比較不會從世俗的層面去考慮,但我想大部分的讀者,還是比較接受世俗的觀念,譬如說到了某個年齡就要結婚,結婚是要昭告諸親友,得到法律的保障,婚後雙方都不可以有外遇,這就是愛情圓滿順利的結局。 
    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也不是要鼓勵任何一個人去學習薩特和西蒙·波伏娃,事實上他們是在做一種實驗,實驗人性有沒有可能不要靠法律的保障,靠人真正內在的吸引力去維持關繫。譬如說兩個人願意住在一起,不是因為法律,也不是道德的約束,而是因為愛。
    但他們的愛是很復雜的。因為這兩個人都是法國社會裡有名的哲學家,所以社交圈很廣,他們各自有很多同性的、異性的朋友,當然也會踫到被其他人吸引的時候。譬如說薩特去美國開會時,就曾經踫到同樣也是很有纔華的人互相吸引,這時候他可能就忘了在家的西蒙·波伏娃。同樣的,當薩特不在家的時候,西蒙·波伏娃也會因為召開文學會議,遇到吸引她的男人。
    薩特和西蒙·波伏娃有個共同的約定,任何事情絕不隱瞞,所以如果真的發生了外遇,他們就會告訴對方。他們兩個不斷地在實驗,如果聽到對方外遇,會不會嫉妒?會不會很傷心?會不會憤怒?怎麼樣通過這些嫉妒、憤怒、傷心,然後更確定彼此的選擇?
    愛情的選擇常常是兩難的,愛誰多愛誰少,那個比重很輕微,我的意思是,不可能有全部愛或全部不愛這麼的事。如果不是兩難就沒什麼好談的了,如果我全部愛這個人或全部不愛這個人,結局很簡單,大家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又何必要吵架?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緋聞案,一個男子身邊有三個女性,或是一個女性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我想,他們之間都不是全愛或全部不愛的問題,也不是因為愛了這個人,就不愛那個人。愛情是很復雜的,裡面有很多微妙的東西,連當事人都不容易搞清楚,隻有從一個非常寬容的角度,你纔能夠了解到在這樣的事件當中,每一個人是如何在努力調整自己,使自己進步,增加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比重。
    薩特和西蒙·波伏娃都已經過世了,他們一直到老死都住在一起,所以被歌頌成為二十世紀偉大的愛情。可是我不知道,如果他們繼續活下去,會不會發生某些意外?會不會遇到一個人,讓他們決定放棄對方? 
    這種愛情的形式是讓自己每一天都在面臨挑戰,當然很艱難,所以我不鼓勵任何一個人去學他們,但同時我也要提醒,千萬不要認為婚姻那一張紙就有用。 
    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婚姻可不可能繼續保有愛的持續性?因為我看到一些朋友本來很愛讀書、很上進、很在意自己的形像,結了婚之後卻開始發胖……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字去形容,我的意思是婚姻好像讓兩個人開始自我放棄了。 
    我真的覺得,當你開始每天睡覺十二個小時,不上進、不讀書,然後發胖、不在意自己的衣著時,你就是不愛對方了。因為你已經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吸引對方,不怕對方覺得你是不好的。 
    我相信我可以跟一個人在一起二十年,他都是新鮮的、迷人的,而且我也會自然而然地覺得,在他面前我不可以太差,我不會讓自己發胖,讓自己講話言不及義。我想如果因為跟一個人結婚而變得庸俗,或是對方變得庸俗,我真的會覺得厭煩。 
    我的意思是,千萬不要讓婚姻變成戀愛的句點,它應該是可以延續的。
    很多人會說,好像古代的相親比較好,因為結婚那天就是戀愛的開始,彼此是互相吸引的。而我們現在的戀愛形式,是戀愛談到快膩了,就說結婚吧,然後就真的走進墳墓,把愛情葬送了,後維繫兩人關繫的常常是孩子。對於女性而言,至少孩子還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可以把對孩子的愛取代了對丈夫的愛。可是那個男子就很寂寞了。有時候我會很同情這些男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孩子替代了,而且女性對孩子的愛是很強的,有一些女性甚至是完全在孩子的愛裡得到滿足,根本不在意丈夫會不會回來。 
    給對方海闊天空的自由 
    愛情的問題真的很復雜,如果要下一個結論,我想,真正的愛是智慧。 
    一張法律見證、雙方蓋了章的婚約是一種限制,兩個人一起發誓說海枯石爛也是一種限制,但是這兩種限制都不是真正的限制,因為在現實中,有人背叛了婚約,有人背叛了誓言。真正能限制愛情的方法,就是徹底拿掉限制,讓對方海闊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量,你的愛,你的纔華,你的寬容,都是讓對方離不開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讓他出去,他都不想跑,這真的需要智慧。 
    我今天不隻是在講男性與女性的關繫,父母對子女也是如此。我聽到很多爸爸媽媽說:“為什麼我的孩子老是不回家?”我不敢告訴他,他的孩子常常打電話給我,要到我家來。我想在這裡面是有問題的,他為什麼不回家?因為他回家隻會受到限制,他是不被了解、不能溝通的,他在家裡感到痛苦,所以逃掉了。如果不能改善這個部分,讓家對孩子產生吸引力,那他永遠都不想回家。 
    我常常覺得,愛應該給對方海闊天空的自由,然後讓他願意回來、喜歡回來。你要把愛人當做鴿子,每天放他出去飛,等著他回來,不是當做狗,在脖子上加項圈、加繩子,時時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而愛情的本體是自己,自己永遠不應該放棄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進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來,別人會離開你嗎? 
    不會的,趕都趕不走的。
    愛的平衡 
    在一些關於愛情的抽像論述中,我們不會反對“專情”這件事情,我們常歌頌的也是專情,一種“專一”和“專心”,愛一個人至死不渝,當我們對一個人這麼說的時候,當然就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甚至是生生世世,像“七世夫妻”的故事,海枯石爛,還要結來生緣的。 
    可是,所謂的“專一”、“專心”要如何解釋?每個人在他不同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吧。就像你在春天時,到陽明山上走一走,繁花盛開,你凝視著其中一朵,這一刻是不是專一、專心?而當下一刻,你的視線轉移到天上飄浮的白雲,這一刻又是不是專一、專心?
    其實我們是在很多的分心的片段中專心的,每一個片段的剎那是專心,從一個片段到另一個片段,還是專心,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界定“專心”、“分心”是很困難的。如果舉的例子是花和白雲,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呢? 
    很多事物在自然當中,我們可以把它講得很美,就像老莊思想所描述的自然。但如果是人就不一樣了。我常跟朋友聊,花在開,開得那麼美,香氣四溢,她的目的隻有一個:招蜂引蝶。我們說,花努力地綻放出美麗的姿態,吸引昆蟲來采蜜,完成花粉的交配,讓生命可以擴大和延長,我們會覺得美極了,但其實就是一種生殖的行為。如果是一個女性或是男性,很努力地把自己弄得很美,去招蜂引蝶,我們卻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美,而且不道德。至少當我們用“招蜂引蝶”這句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就是帶著貶義的。
    把人的事情放到自然規則裡去看,你會有一種更大的寬容。 
    我相信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雖然已經稱自己是萬物之靈了,但身上植物、動物的部分仍然還在,如果能常常把人的問題,推到老莊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今天我愛的兩個人,如果是杜鵑花或雲的話,也許是一種轉換的智慧吧。 
    我不知道這句話對於在愛情裡失去平衡的人,有沒有幫助?在現實中,哀傷很難忍得住,嫉妒很難平復下來,怒氣很難克制,可是當你回到大自然、回到宇宙,回到更大的空間裡,你會覺得愛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在愛情**的哀愁中,你還是要忍著眼淚坐公交車去上課、上班,你還是要工作,還是要面對生活中除了愛情之外,所有繁復的事情。 
    我不敢粗暴地說“你不能哀傷”,因為我知道為愛情哀傷是多麼痛苦的事情,我隻能說,你必須要度過這個哀傷,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讓自己領悟:愛情不是生命的,你要挾帶著這個哀傷繼續生活,並且更重要的,繼續愛人。 
    一直停留在哀傷的時刻,是沒有意義的事,當你能夠度過這個哀傷,並從哀傷中領悟到一些事情,哀傷纔有意義。 
    當然,很多人在哀傷的當下,會覺得我忍不住、我過不去;我要說的是,哀傷很難過,但一定會過、一定能過的。當你度過了之後,心境就會不同,再回過頭看自己花很長時間度過的那個關卡時,就會覺得其實是鑽在牛角尖裡,隻要能夠跳出來,就沒事了。 
    我也會建議,每個人生命裡愛的支點要多一點。支點就是你所倚靠、你的愛賴以支撐的對像。在物理學當中,物體如果隻有一個支點,是很不穩定的;就像一座高大的建築物,地基要有很多支點支撐纔能平衡、纔會穩定。
    世上我隻愛你一人? 
    對我而言,生命的支點有我的父親母親、兄弟姊妹、我的朋友、我的愛人,還有路邊擦肩而過的路人,就像我前面所提阿姆斯特丹機場那些對我叫“法蘭克福”的北非人,他們也可以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倚靠這些支點活著,或重或輕——我說或重或輕是指你不能把所有力量壓在一個支點上,你自己會受不了,對方也會受不了。我們常聽到:“我在這個世界上隻愛你一個人。”這是一句美麗的話,也是一句可怕的話。我現在很怕聽到這句話,我想到的是:多麼可怕!我要負擔這麼大的責任,他好像二十四小時要盯著我,我不能再有其他生活了。 
    這樣的愛在年少時期,或許可以存在,因為那時候我們對愛情還有很多狂妄的想像,可是當你成熟之後,就會知道這種愛是危險的,是會壓碎一個人的,當三千寵愛隻集於一身的時候,後一定是個巨大的悲劇。 
    我寧願愛是可以平均分攤的,愛我的人,他同時也有親情的愛、友情的愛、同事的愛,以及在生活當中還有其他能吸引他的愛的事物,我會很感謝這些人、這些事幫我分攤了他的愛,沒有全部壓在我身上,讓我喘不過氣來。同樣的,我的愛也有很多的支點,不會隻放在一個人身上,而這些分攤的愛,並不會減損愛情的純度,反而是一種增加。
    因為愛是一種巨大的牽連。就像佛家說的“因緣”,同船過河都要五百年修來,那是何等的愛,我們對待任何一個擦身而過的人,怎能沒有愛呢? 
    用這樣一個角度去看待愛情,我想,就可以避免一廂情願的偏執,要求愛就隻能是一個人,就是那個人。 
    但這樣的領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大概要經歷很多次“我一定過不了”的難關之後,纔會開始明白,愛應該是要放大、擴大,而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愛的形式,比如說我的學生裡有一個女孩子,她漂亮、善良、大方,又沒有結婚,像這樣的女孩當然就有很多追求者,所以她的男友永遠處在不安的狀態中,好像自己的地位隨時會被一個更優秀的男生取代。雖然這個女孩子很愛他,也常安慰他,但是這個男孩還是常來找我,告訴我他真的很擔心。
    我就問他,那麼你願不願意選擇去愛另一種女孩?她可能很笨、很丑、很怪,都沒有人愛她,你就完全不需要擔心了。他說:“不要。” 
    我想這就是我們常會遇到的愛的難題,當你給自己這樣的選擇題時,你就能做出判斷了。
    當然,我用美丑舉例為愛情的條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的美,也沒有的丑。一個被人認為“很笨、很丑、很怪”的人,一定也有他美麗的地方,他自己要去發現,並且讓別人發現,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發現,把優點都放棄了、糟蹋了,糟蹋到後沒有人去愛他時,那是他自己的問題。 
    所以我會說,愛的本質是一種智慧,尤其是年齡越長時。你在二十歲以前可以倚靠上天給予的青春、健康、年輕,這些不是你自己的,是上天給予的。而當你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以後,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魅力?這就要靠智慧。 
    我認識很多朋友,他們年紀越長越有魅力,甚至有一個女性朋友到六十歲了,還是被寵愛著。所以不要認為人的生命就是逐漸走向衰老,愛的機會也會逐漸減少,相反的,愛和智慧是隨年齡一起在滋長的,愛也會因為智慧越來越飽滿。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