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香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79-259
    【優惠價】
    112-162
    【作者】 傅京亮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評述 
    【出版社】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1909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3319090
    作者:傅京亮著

    出版社:齊魯書社
    出版時間:2008年01月 

        
        
    "

    編輯推薦
    香之為用,其利*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摹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復霧隱隱繞簾,又可袪邪闢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天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內容簡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被忽視了,這就是香文化。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它邀天集靈,祀先供聖,是敬天畏人的體現,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性情,啟迪纔思的妙物,又是祛疫闢穢,安神正魄的良藥。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無不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
    爐熱情暖,青煙翠霧之中,不知引發了多少靈感,增添了多少熱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帶去了多少祝福。它啟迪英纔大略的智慧,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雖微而位貴,它是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目錄
    序言
    章香文化史
    1.香煙始升:萌發於先秦
    2.博山爐暖:初成於秦漢
    3.香光莊嚴:成長於六朝
    4.盛世流芳:完備於隋唐
    5.巷陌飄香:鼎
    6.香滿紅樓:廣行於明清
    第二章香藥
    1.沉香
    2.檀香
    3.龍涎香
    4.龍腦香
    5.麝香序言
    章香文化史
    1.香煙始升:萌發於先秦
    2.博山爐暖:初成於秦漢
    3.香光莊嚴:成長於六朝
    4.盛世流芳:完備於隋唐
    5.巷陌飄香:鼎
    6.香滿紅樓:廣行於明清
    第二章香藥
    1.沉香
    2.檀香
    3.龍涎香
    4.龍腦香
    5.麝香
    6.丁香
    7.乳香
    8.蘇合香
    9.安息香
    10.降真香
    11.郁金
    第三章香品
    1.中國傳統香
    2.香品的種類
    3.天然香與合成香
    4.香品的鋻別
    5.香品的使用
    第四章香具
    1.香具的家族
    2.香爐的樣式
    3.雲煙繚繞的山海一博山爐
    4.珠光寶色的傳奇一宣德爐
    第五章佛教與香
    1.尊貴的香
    2.妙香與佛法
    3.殊勝的供養
    4.上香的儀軌
    5.香湯浴佛:佛誕節
    第六章文人與香
    1.文人與香
    2.文壇軼事
    3.歷代詠香詩文
    4.散文:林語堂、許地山、林清玄
    後記
    在線試讀
    1.香煙始升:萌發於先秦
    大約4100年前的一個正月的吉日,在堯的太祖宗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典禮。舜接受了堯禪讓的帝位,查得天像瑞正,知道攝政順乎天意,便行專門的祭禮,告於天帝。燔木升煙,上達於天,以此“裎”祭之法祭拜日月、風雷、四時;鄭重地遙望遠近山河,以此“望”祭之法向山川行了祭禮;繼而又祭拜了其它神明。此後,舜收集了像征各地首領權力的五種玉器。又擇吉日,接受四方首領的朝見並頒發了五種玉器。二月,舜巡視東方,至泰山,燔燒柴木行祭,並依次遙祭各大山川。
    這是《尚書·舜典》對舜帝登基的一段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上帝,裎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輯五端。既月乃日,覲四嶽群牧,班瑞於群後。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祭祀中燔木升煙,告祭天地,正是後世祭祀用香的先聲。
    傳統文化的許多部類都可溯至先秦,香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已經用燃燒柴木與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形像注釋。而中國的香還有一條並行的線索——生活用香,其歷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遠古時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
    到春秋戰國時,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燃香蒿、燔燒柴木、燒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類豐富的芳香植物已用於香身、薰香、闢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並有熏燒、佩帶、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風氣(生活用香)也在一定範圍內流行開來,並出現了制作精良的薰爐。此外,以先秦儒家“養性”論為代表的“香氣養性”的觀念已初步形成,為後世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西漢生活用香的躍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遠古的香煙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在6000年前的祭祀活動中已經出現了燃燒柴木及燒燎祭品的作法(常稱為“燎祭”)。被譽為“中國古城址”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大型祭壇、上海青浦淞澤遺址的祭壇都發現了燎祭遺存。(燔燎祭祀的遺存物不易分辨具體物品,紫祭、燎祭等常統稱“燎祭”。所燒物品大致有兩大類:一類是易於燃燒的植物,如柴木、草、糧食等,另一類是陶器、石器、動物牲體等需借柴木之火焚燎的物品。由於植物遺存多為殘灰,不易識別,燎祭所用植物的種類尚待考察,應是選用一些品質較好的、含芳香氣味的樹木、灌木或草本植物。)1.香煙始升:萌發於先秦
    大約4100年前的一個正月的吉日,在堯的太祖宗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典禮。舜接受了堯禪讓的帝位,查得天像瑞正,知道攝政順乎天意,便行專門的祭禮,告於天帝。燔木升煙,上達於天,以此“裎”祭之法祭拜日月、風雷、四時;鄭重地遙望遠近山河,以此“望”祭之法向山川行了祭禮;繼而又祭拜了其它神明。此後,舜收集了像征各地首領權力的五種玉器。又擇吉日,接受四方首領的朝見並頒發了五種玉器。二月,舜巡視東方,至泰山,燔燒柴木行祭,並依次遙祭各大山川。
    這是《尚書·舜典》對舜帝登基的一段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上帝,裎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輯五端。既月乃日,覲四嶽群牧,班瑞於群後。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祭祀中燔木升煙,告祭天地,正是後世祭祀用香的先聲。
    傳統文化的許多部類都可溯至先秦,香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已經用燃燒柴木與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形像注釋。而中國的香還有一條並行的線索——生活用香,其歷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遠古時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
    到春秋戰國時,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燃香蒿、燔燒柴木、燒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類豐富的芳香植物已用於香身、薰香、闢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並有熏燒、佩帶、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風氣(生活用香)也在一定範圍內流行開來,並出現了制作精良的薰爐。此外,以先秦儒家“養性”論為代表的“香氣養性”的觀念已初步形成,為後世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西漢生活用香的躍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遠古的香煙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在6000年前的祭祀活動中已經出現了燃燒柴木及燒燎祭品的作法(常稱為“燎祭”)。被譽為“中國古城址”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大型祭壇、上海青浦淞澤遺址的祭壇都發現了燎祭遺存。(燔燎祭祀的遺存物不易分辨具體物品,紫祭、燎祭等常統稱“燎祭”。所燒物品大致有兩大類:一類是易於燃燒的植物,如柴木、草、糧食等,另一類是陶器、石器、動物牲體等需借柴木之火焚燎的物品。由於植物遺存多為殘灰,不易識別,燎祭所用植物的種類尚待考察,應是選用一些品質較好的、含芳香氣味的樹木、灌木或草本植物。)
    距今6000~5000年間(約為仰韶時代中晚期),祭壇規模更大,燎祭遺存更多,可見於遼西東山嘴和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從東山嘴到牛河梁的數十公裡之內綿延分布有大型石砌祭壇、女神廟、積石塚群等規模宏大的祭祀遺址,位於山梁上的東山嘴祭壇發現了大片紅燒土、數十釐米厚的灰土、動物燒骨等燎祭遺存物。此祭壇兩側對稱,南圓北方,合於後世“祀天於圜丘在南,祭地於方丘在北”的禮制;壇、廟、塚“三合一”的布局與“天地壇、太廟、陵寢”的布局相似;塚的結構與後世的帝王陵墓相似;出土的龍形玉器也是我國早的龍形器物之一。該遺址揭示出令人驚嘆的史前文化,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古老淵源。亦可看出,商周時期的燎祭正是對遠古祭祀觀念的繼承。
    距今5000~4000年間(約為廣義的龍山時代),燎祭的使用已較為普遍。山西陶寺遺址的祭祀區發現了大型“壇”形建築,很可能曾用於觀測天像和燎柴祭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此遺址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平陽)。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也有大量燎祭遺存,司知該地區曾有濃厚的燎祭風氣。良渚文化主要分布於太湖及杭嘉湖地區,包括浙江餘杭莫角山、反山、瑤山、彙觀山、江蘇常州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昆山綽墩、少卿山等多處遺址,其中有數十處大型祭壇及類似“金字塔”的貴族墳山(人工堆築高臺,中間為墓地),其燎祭遺存分布廣泛。
    距今4000~3000年問(夏商時期),燎祭已遍及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的廣大地區,商代尤為明顯,可見於河南偃師商城、鄭州商城、鄭州小雙橋、四川廣漢三星堆等多處商代遺址。爐香:5000年前的薰爐從直覺上說,薰爐似乎不應屬於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遠古時期”,可令人驚嘆的是,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表明,四五千年前的先民們的確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奢侈”品了。
    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曾出土一件之字紋灰陶薰爐爐蓋(距今5000多年)。
    山東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蒙古包形灰陶薰爐(距今4000多年),夾細砂灰陶,高17釐米,腹徑14釐米,頂部開圓孔,爐身遍布各種形狀的鏤孔(圓形、橢圓形、半月形等)。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竹節紋灰陶薰爐(距今4000多年),高11釐米,口徑9.9釐米(略小於底徑),呈笠形,斜直腹,矮圈足,腹外壁飾有6圈竹節形凸稜紋,爐蓋捉手四周有18個鏤孔(3孔一組,共6組)。 這幾件薰爐“分散”於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其樣式與後世的薰爐一致(而異於祭祀用的鼎彝禮器),並且造型美觀,堪稱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奢侈品”,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早期中華文明的燦爛。(牛河梁遺址的下限距今5000年,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與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的下限時間較為接近,但均在4000年之前。)
    商:柴祭、燎祭、香酒
    殷商甲骨文已有“紫(柴)”、“燎”、“香”等字。
    “紫(柴)”字,形如“在祭臺前手持燃燒的柴木”,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一個形像注解。“燎”字,形如“燃燒的柴木”,指“焚燒柴木的祭禮”,有單獨的“燎”,也有“燎牢”、“燎牛”等燒燎其它(動物)祭品的方法。(《說文》:“寮,紫祭天也。”“紫,燒柴寮祭天也。”)
    向神明奉獻谷物也是一種古老的祭法,“香”字即源於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邊有小點,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氣味。篆文變作從黍從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說文》:“香,芳也,從黍從甘。”)隸書又省略寫作“香”。如《尚書·君陳》有:“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氣可比。(據筆者初步考察)約自東漢開始,“香”也用來指某種香藥(香料),如蘇合香、雞舌香等。自魏晉時,“香”也用來指“香藥制作的香品”,如和香、合香、薰衣香、印香、線香等等。
    商代有一種香氣濃郁的貴重香酒,名為“鬯”,多用於祭祀,也常用作賜品或供貴賓享用。一般認為這種鬯酒是用郁金、黑黍等制成。黑黍在當時是一種珍貴的谷物,郁金則是一種芳香草本植物(今姜科姜黃屬植物,也稱郁金草,並非郁金香花),其宿生塊根黃赤芳香,莖、葉、花亦有香,也是一味常用藥材。(另有觀點認為上古的鬯酒不用郁金,而用百草之花,或兼用郁金及百草之花。)
    鬯酒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祭品(禮品)之一,使用頻率很高。西周還有專職的“郁人”和“鬯人”負責用鬯之事,如《周禮·春官》載:“郁人掌裸器。凡祭祀、賓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鬯人掌共櫃鬯而飾之。”(裸:guan,酌酒灌地或獻賓。彝:盛酒器。櫃:ju,黑黍。)
    西周春秋:燔柴、燃蕭等祭禮
    西周春秋的祭祀用香(沿襲前代)主要體現為燔燒柴木、燃香蒿、燒燎祭品及供香酒(鬯酒)、谷物等祭法。
    燎柴升煙的祭禮常“燔柴”祭,細分則有“裎(yin)祀”、“實柴”、“槱(you)燎”等,蓋為積柴燔燒,在柴上再置玉、帛、犧牲等物,燔燒的物品有別,但都要燔燎升煙。
    《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瘞:yi,埋物祭地。)
    《周禮·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以禋祀祀吳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埋沉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埋:將玉、谷物等埋人土中以祭山神地神。沉:將玉、牲體等沉沒入水以祭水神。血祭:以牲體之血滴於地。疈辜:plgu,剖開、掏淨牲體。)鄭玄注:“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也。……燔燎升煙,所以報陽也”。孔穎達疏:“裎,芬芳之祭。”(對裎祀、實柴、槱燎之差異,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裎祀是用玉、帛、全牲,實柴用帛、經過節解的牲體,槱燎隻用節解的牲體。)
    《詩經·維清》贊頌了文王訂立了裎祀祭天的典制:“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裎。迄用有成,維周之禎。”這是周公祭祀文王的樂歌,大意是:有了文王創制的典章,纔有了政治的清明與光耀,從開創裎祀祭天的典制到今日的成就,乃周朝的祥瑞。緝、熙:光明。肇:始。
    燃“蕭”也是一種重要的祭禮。(“蕭”指香蒿,香氣明顯的蒿,蓋指現在所說的黃花蒿(古稱青蒿)、茵陳蒿等蒿屬植物。)
    常焚燒染有油脂的蕭(及黍稷等谷物),並用郁鬯之酒灌地,認為蕭與黍稷之香屬“陽”,郁鬯之香屬“陰”。如《禮記·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故既奠,然後螨蕭合羶芗。凡祭,慎諸此。”(焫:ruo,焚燒。郊:郊祭,祭天。特、牲:牲體。臭:氣味;圭:上圓(或劍頭形)下方的玉。璋:形如半個圭的玉。灌鬯的容器以圭璋為柄,用玉溫潤之氣。)
    《詩經·生民》也有焚燒香蒿的記載:“取蕭、祭脂,取羝以軷。 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香蒿常被視為美好之物,如《詩經·蓼蕭》以“蕭”比君子:“蓼彼蕭斯,零露滾滾。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蘭”、“柏(松)”等芳香植物也很受推崇,在生活和祭祀中都多有使用。(“蘭”多指蘭草,今菊科的佩蘭、澤蘭、華澤蘭等,有時也指蘭科的蘭花。)
    在荊楚一帶,舉行重要的祭祀前常沐浴蘭湯,並以蘭草鋪墊祭品,用蕙草包裹(一說熏烤)祭肉,進獻桂酒和椒酒。如《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三月春禊有浴蘭的風俗。春秋兩季要在水邊舉行修潔淨身、祓除不祥的祭禮,稱“祓禊(fu xi)”。三月上巳(個巳日)為春禊,人們常集聚水濱,執蘭草,沾水、灑身,以祓除鼕天積存的污漬與穢氣。這種儀式也有“招魂續魄”的含意,如《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此“招魂續魄”蓋為生者而行,古人認為魂魄不全則致疾病,故在春日召喚魂魄復蘇或歸於健全。(一說是為逝者招魂,使亡靈不擾生者。)
    上巳春禊也是愉快的郊外踏春,青年男女交遊的節日,如《詩經.溱洧》即寫此風俗:“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春禊在漢代常稱“上巳”節,魏晉後改為三月三日,祓禊招魂的含意漸弱,世俗娛樂色彩增加,演變為以水邊的宴飲、交遊、踏青為主,王羲之《蘭亭集序》即寫此風俗。唐宋時,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合並為清明節,其春遊風俗即主要來自上巳節。
    枝葉清香的松柏也被視為香潔之木。
    制作鬯酒時即以柏木為臼,梧桐為杵,蓋取柏木之香,梧桐之潔白。《禮記·雜記》:“鬯臼以椈,杵以梧。”掬:柏的別稱。孔穎達疏:“搗郁鬯用柏臼桐杵,為柏香桐絮白,於神為宜。”
    棺槨之木以松柏為貴,《禮記·喪大記》:“君松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
    夏商神明的牌位也常用松柏制作,如《論語·八佾》:“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也用柏木祛病闢邪,可見於《五十二病方》。
    後世用柏更多,植柏樹、食柏子、燃柏枝、贈柏葉、門前掛柏枝、飲柏酒等等。宋代大型祭祀也焚燒柏木,如《宋史·禮志》:“今天神之祀·皆燔牲首,風師、雨師請用柏柴升煙,以為歆神之始。”
    柏是古代制香的重要原料,柏子、柏葉、柏木、樹脂等皆可入香(亦入藥),還有專門的“柏子香”,柏木粉也是現在傳統香的常用原料。(柏樹包括側柏、圓柏(含檜柏)、刺柏、扁柏、福建柏、柏木等多個屬種,福建柏是中國的特有樹種,側柏也主產於中國。陝西橋山黃帝陵還有一棵4000餘歲的側柏“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所植。)
    佩香、薰香等生活用香·戰國熏爐
    除了用於祭祀,芳香植物還有香身、闢穢、祛蟲、醫療、居室薰香等多種用途。
    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香囊常稱“容臭”(臭:xiu,氣味之總稱),佩戴的香囊也稱“佩幃”。香草、香囊既有美飾、香身的作用,又可闢穢防病,在濕熱、多癘疫的南方地區風氣尤盛。
    《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少年人拜見長輩時先要漱口、洗手,整齊發髻,繫好衣服的絲帶,還要在衣穗上繫掛香囊(以香氣表恭敬,也可避免身上的氣味冒犯長輩)。
    《離騷》:“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披帶江離和白芷,以秋蘭(蘭草)作衣帶的佩飾。扈:hu,披帶。
    “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取糞土以滿香囊,佩而帶之,反謂花椒為臭(近小人而遠君子)。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