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全五冊):古琴藝術、北京點翠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1971-2857
    【優惠價】
    1232-1786
    【作者】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心組織編寫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ISBN】97875234035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3403549
    作者: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心組織編寫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

    編輯推薦

    1.古琴是一座高山,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凌其頂;古琴是一個深潭,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探其底。正因為古琴它無限的高,無限的深,沒有一個人知道那絕處是什麼樣的一種盛況,是什麼樣的一種奇景而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因此,一代代琴人前赴後繼地跋涉了數千年。


    2.在上古時代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中,神巫戴羽、飾羽被認為是與天神對話的重要渠道與形制。在隨後的歷朝歷代中,羽飾文化及其審美思想一直延續,並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從未中斷且日漸興盛起來,成為宮廷服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藝,更成了王權與尊貴的像征。“點翠”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藝裝飾工序,是中國羽飾文明與裝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美學思想與色彩詮釋。


    3.旗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像和形式之一,是中華民國時期最普遍的女子服裝。但是這樣美麗的服飾,在時代演進中,也幾經波折。如今隨著中國文化、國潮風的興盛,旗袍之美也隨之燦爛輝煌起來。


    4.昔時有“南有廣彩,北有京彩”之稱。言其影響之大,寵愛之眾,價格之貴,技藝之高超。京彩瓷始於康熙,盛於雍正及乾隆時期。清末隨著官窯瓷器流入市場,為了滿足人們好古賞舊、日用和其他特殊需要,京彩瓷也開始燒制各種逼真的前朝經典瓷器,這些瓷器胎質、釉色、畫面精細度堪比官窯。京彩瓷紋飾多樣,以人物、花鳥、走獸、山水、福祿壽喜等吉祥圖紋為主,滿足了社會各層面的不同需求。現京彩瓷以古彩、粉彩、新彩、琺瑯彩等技法為主。古彩作品線條剛勁有力、形像概括誇張,極具民間藝術風格;粉彩則是在古彩基礎上運用國畫技法發展而來,顏色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絢麗,畫工細膩工整,形像生動逼真;新彩色彩純正鮮艷;琺瑯彩色彩凝厚、鮮亮,有油畫效果。


    5.在老北京人的記憶裡,玩具有著特殊的地位,被稱作“耍貨兒”。作為老北京傳統玩具之一的絨布玩具,起源於17世紀入關以前的清朝軍隊之中,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那時,軍隊的士兵們為了緩解思鄉之苦,便會用手邊的材料制作些小玩意兒聊以慰藉。形成了以馬上生活為主要題材的絨布工藝。清軍入關後,滿族八旗子弟們無須再征戰沙場,在京城形成了強大的勢力。而曾經的這些用絨布制成的小玩意兒,又成為了他們懷念軍旅歲月的一種代表,在親友顯貴之間流傳開來。後來,清廷沒落,滿漢融合,絨布工藝流入民間,還在原來以馬、駱駝等為代表的造型基礎上,多了一些具有漢族傳統特色、有著吉祥寓意的造型,頗受老百姓的歡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口述歷史讀物。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發展情況越來越受關注。本書是在調查采訪北京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基礎上,編輯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藝術,代表人物楊青;北京點翠代表人物肖廣春;京式旗袍傳統制作技藝,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絨布唐工藝,代表人物唐玉婕。全書共研究了上述五項非遺項目,為後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遺留下寶貴資料,使非遺在面向公眾的傳播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

    作者簡介

    本書由北京文化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組織編寫,該中心隸屬於北京市旅遊局,主要承擔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研究、挖掘、搶救、保護等事務性工作,開展相關交流合作;承擔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協助開展文化和旅遊人纔發展促進、培訓、表彰等工作。

    目錄
    古琴藝術
    第一章 少年習樂 琵琶如晝沉琴如夜 / 001
    第二章 青年從軍 軍藝慰問遍訪南北 / 019
    第三章 拜師王迪 琴藝之外玉心不惑 / 037
    第四章 泠泠七弦 習技成藝由學入道 / 053
    第五章 投身樂教 前人照我我照後來 / 091
    第六章 中國琴會 琴書雅集代代相傳 / 121
    第七章 四海演出 以琴結友知音無界 / 129
    第八章 由琴成書 寄言廣意為弦為硯 / 143
    第九章 人生如琴 物有盛衰而此無變 / 179
    附 錄
    附錄一 楊青大事年表 / 194
    附錄二 楊青的代表性著作 / 206
    參考文獻 / 217

    古琴藝術


    第一章 少年習樂 琵琶如晝沉琴如夜  / 001


    第二章 青年從軍 軍藝慰問遍訪南北  / 019


    第三章 拜師王迪 琴藝之外玉心不惑  / 037


    第四章 泠泠七弦 習技成藝由學入道  / 053


    第五章 投身樂教 前人照我我照後來  / 091


    第六章 中國琴會 琴書雅集代代相傳  / 121


    第七章 四海演出 以琴結友知音無界  / 129


    第八章 由琴成書 寄言廣意為弦為硯  / 143


    第九章 人生如琴 物有盛衰而此無變  / 179


    附 錄


    附錄一 楊青大事年表    / 194


    附錄二 楊青的代表性著作  / 206


    參考文獻  / 217


    後 記  / 218


     


    北京點翠


    第一章 點翠含意 翡翠非石源於飾羽  / 001


    第二章 刀筆翠華 以點為技捻翠之毫  / 027


    第三章 堅守初心 道雖歧行來路路平  / 055


    第四章 匠心儒意 故件情深重賦青華  / 075


    第五章 翠羽攢冠 以技復原國之珍寶  / 103


    第六章 鳳毛濟美 技法傳承中的思量  / 119


    第七章 不懼偏見 持之以恆撥雲見日  / 151


    第八章 大美東方 文化傳承重於金玉  / 181


    附 錄 肖氏點翠三代傳承人大事年表  / 204


    參考文獻  / 206


    後 記  / 215


     


    京式旗袍


    第一章 京式旗袍 滿漢融合服之大觀  / 001


    第二章 自幼浸潤 學藝緣於愛慕旖服  / 029


    第三章 掌技之外 重視為師為衣為人  / 059


    第四章 不忘初心 三修制衣精進技藝  / 071


    第五章 讓美成型 千絲就片布紉萬衣  / 111


    第六章 傳承制衣 綿延旗袍燦爛文化  / 171


    附 錄


    附錄一 李侃大事年表  / 222


    附錄二 京式旗袍紋樣使用參考表  / 223


    參考文獻  / 226


    後 記  / 228


     


    北京仿古瓷


    第一章 北有京彩 摹畫記憶仿古氣韻  / 001


    第二章 仿形琢器 瓷成天下名動京華  / 013


    第三章 少時開蒙 半生求學匠心漸成  / 043


    第四章 技藝流程 彩瓷候火筆下生花 / 115


    第五章 活水入源 瓷罌融新勝玉為缸  / 139


    附 錄


    附錄一 白莉大事年表  / 168


    附錄二 京彩瓷傳承譜繫  / 170


    附錄三 白莉的國禮作品  / 172


    附錄四 五大彩別簡介  / 179


    參考文獻  / 181


    後 記  / 182


     


    絨布唐工藝


    第一章 玩意溯源 泥木布載清史興衰  / 001


    第二章 綿延百年 世代相傳摯愛為本  / 009


    第三章 決心接手 殫精竭慮立命傳技  / 047


    第四章 玩意制作 由粗漸精從樸至巧  / 117


    第五章 奇巧玩意 盡顯滿漢文化交融  / 149


    第六章 滿心期待 衣缽相傳師徒一心  / 175


    附 錄


    附錄一 唐玉婕大事年表  / 186


    附錄二 絨布唐工藝傳承譜繫  / 187


    參考文獻  / 188


    後 記  / 190

    在線試讀
    古琴藝術
    我是楊青,1951年8月10日生,籍貫山東。祖輩兒討生活,就闖關東1去了遼寧。我的父母是國家林業部的干部,1957年,為了響應中央充實地方的政策,先後去了吉林和遼寧。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在東奔西走,直到1979年纔回到了北京,我也是那個時候回來的。
    我們家不是搞音樂出身的,但我母親愛唱歌,她常在機關裡的聯歡會上唱歌。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樂器。當時我最喜歡彈撥樂,也是忽然之間就喜歡上了的。
    我列舉兩個當時看到的電影吧。一個是《上海之春》1,劉韻若2彈唱的一首《送瘟神》3特別好聽,是毛主席的詩詞。另一個電影就是《地道戰》1,現在若是能看到老片子,還能看到高傳寶2拿著毛主席的著作,有一段琵琶配樂,太靜了,那種感覺,我十分喜歡。雖然喜歡,但是電影不能老看,因為當時也沒有機會。我就到街上去看小人書,有那種小店,兩分錢能看一本小人書。每當翻到有音樂出現的內容,我就拿著書,想像著,音樂好像就出現了。
    那時候挺有意思的。困難時期,我們家還有三個孩子。盡管我父母是干部,但是每個月的錢還是不夠用。可以說,那時候沒有一家是可以豐衣足食的。我就用我們家舀面的一個小椰子殼,自制“樂器”:先用一塊小的薄板,將椰子殼蒙上,然後再把電話線拆開,裡面都是鋼絲,有彈力,我將三根鋼絲固定在三根小木棍做的弦軸上。其實它沒什麼張力,弦一拉就變形,但是,我覺得有這麼一個東西,不就像有了一把琴一樣嗎!後來,我就老想彈樂器,可是買不起呀,那都得幾十塊錢。我就隻買了一個塑料笛子,纔幾毛錢,也能吹。當時我覺得,這起碼也是樂器了。
    之後,我老是覺得,還是這個琵琶好。後來,家裡終於答應說可以給我買一個。當時我們在瀋陽,有一條很繁華的街,叫太原街1。我就是在那條街上的一個樂器店,買了一件23塊錢的“琵琶”。可我還是買錯了,買的其實是柳琴2,因為它們長得都一樣,都是這種梨形的、四根弦的。剛買回來的時候,我還很得意,就算這不是琵琶畢竟是正規樂器。其實,都怪當時沒有識別力,實際上柳琴的弦距窄,光用指甲,是彈不了的,就得拿小撥片彈。
    那時候,我們就住在東北局大院,有一鄰居家說:“楊青,我們家有一個瓢,不知道什麼東西,你看看。”我一看,是個曼陀鈴,拿木條鑲的,有8根弦,一彈就“噔噔”地響,也跟柳琴差不多,我還彈得很是得意。就這樣,我彈了兩年,還是沒能彈到琵琶。
    1966年,我去了北京。在北京的樂器店裡,最便宜的琵琶是35塊錢,叫柴木琵琶。柴木,就是可以用來做柴火的雜木。最好的就是紅木琵琶,要198塊,這在當時根本就是天文數字,買不起的。後來,我跟家裡提,我的父母也是因為想著兒子在外地嘛,就答應了。就這樣,我的第一把琵琶就拿到手了。

    古琴藝術


    我是楊青,1951年8月10日生,籍貫山東。祖輩兒討生活,就闖關東1去了遼寧。我的父母是國家林業部的干部,1957年,為了響應中央充實地方的政策,先後去了吉林和遼寧。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在東奔西走,直到1979年纔回到了北京,我也是那個時候回來的。


    我們家不是搞音樂出身的,但我母親愛唱歌,她常在機關裡的聯歡會上唱歌。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樂器。當時我最喜歡彈撥樂,也是忽然之間就喜歡上了的。


    我列舉兩個當時看到的電影吧。一個是《上海之春》1,劉韻若2彈唱的一首《送瘟神》3特別好聽,是毛主席的詩詞。另一個電影就是《地道戰》1,現在若是能看到老片子,還能看到高傳寶2拿著毛主席的著作,有一段琵琶配樂,太靜了,那種感覺,我十分喜歡。雖然喜歡,但是電影不能老看,因為當時也沒有機會。我就到街上去看小人書,有那種小店,兩分錢能看一本小人書。每當翻到有音樂出現的內容,我就拿著書,想像著,音樂好像就出現了。


    那時候挺有意思的。困難時期,我們家還有三個孩子。盡管我父母是干部,但是每個月的錢還是不夠用。可以說,那時候沒有一家是可以豐衣足食的。我就用我們家舀面的一個小椰子殼,自制“樂器”:先用一塊小的薄板,將椰子殼蒙上,然後再把電話線拆開,裡面都是鋼絲,有彈力,我將三根鋼絲固定在三根小木棍做的弦軸上。其實它沒什麼張力,弦一拉就變形,但是,我覺得有這麼一個東西,不就像有了一把琴一樣嗎!後來,我就老想彈樂器,可是買不起呀,那都得幾十塊錢。我就隻買了一個塑料笛子,纔幾毛錢,也能吹。當時我覺得,這起碼也是樂器了。


    之後,我老是覺得,還是這個琵琶好。後來,家裡終於答應說可以給我買一個。當時我們在瀋陽,有一條很繁華的街,叫太原街1。我就是在那條街上的一個樂器店,買了一件23塊錢的“琵琶”。可我還是買錯了,買的其實是柳琴2,因為它們長得都一樣,都是這種梨形的、四根弦的。剛買回來的時候,我還很得意,就算這不是琵琶畢竟是正規樂器。其實,都怪當時沒有識別力,實際上柳琴的弦距窄,光用指甲,是彈不了的,就得拿小撥片彈。


    那時候,我們就住在東北局大院,有一鄰居家說:“楊青,我們家有一個瓢,不知道什麼東西,你看看。”我一看,是個曼陀鈴,拿木條鑲的,有8根弦,一彈就“噔噔”地響,也跟柳琴差不多,我還彈得很是得意。就這樣,我彈了兩年,還是沒能彈到琵琶。


    1966年,我去了北京。在北京的樂器店裡,最便宜的琵琶是35塊錢,叫柴木琵琶。柴木,就是可以用來做柴火的雜木。最好的就是紅木琵琶,要198塊,這在當時根本就是天文數字,買不起的。後來,我跟家裡提,我的父母也是因為想著兒子在外地嘛,就答應了。就這樣,我的第一把琵琶就拿到手了。


    但有了琵琶以後,我沒有老師。所以每逢我們大院有團體來演出,或者聽說了外邊有其他的演出,我都會跑到後臺去,找彈琵琶的老師請教。那些老師根本不認識我,本來演出完收拾東西就要走了,卻遇到我去請教,他們就會給我簡單講一講,琵琶要怎麼彈。那時候,從遼寧歌舞團,到前進歌舞團,隻要有彈琵琶的老師來演出,我都去問,到處去問。當時我就發誓,要把所有的這些老師都拜訪一遍。我就是這麼一點點地去學,每一位,我都去請教。


     


    京式旗袍


    說起旗袍的歷史,最直觀的,就是得從它的演變開始談,旗袍是從旗人的大寬袍服一步一步演變過來的。那時候因為北京的氣候寒冷,穿著它還有一個保暖御寒的功能,跟現在為了美觀不同。最開始的京式旗袍比較寬松,不像現在的旗袍把人體包裹得那麼貼身嚴緊。因為裡面還是需要穿其他衣服的,比如說你能看到清宮劇包括一些民國劇裡,北方女子穿旗袍下面會搭配褲子,不像現在都是光著腿,那個時候穿旗袍可不能光著腿,會凍壞的。


    我們小時候穿的中式衣服還都是連袖的,袖子帶褶的,穿著不像現在這種衣服好看。我們小時候棉襖罩衣也都是中式的,比較寬松,而且是整裁的,不破縫的,那是咱們傳統的中式裁剪。最早時候的京式旗袍,在清朝皇宮裡那種也是比較寬大的。在制作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裝飾,有像那種寬邊作為裝飾,領口也是大寬邊馬蹄。寬邊上還有繡的圖案,那比較講究,得用手繡,那個年代也沒有機繡,都是純手繡,寬邊也都是手繡的。雖然為了保暖做得比較寬大,但是它的做工還是比較精致的,有的材料用得也好,用真正的金線或者銀線縫制。


    隨著經濟發展,尤其是江浙滬一帶經濟比較發達,那邊的摩登思想慢慢地傳入北京。京式旗袍也逐漸吸收南方旗袍的特色,比如說它不再那麼直來直去,開始有腰身了,也不用在裡面再穿褲子了,那個時候外面都配個毛呢、毛皮大衣。


    相對來講,京式旗袍給人的感覺不像現在海派的旗袍那麼洋氣,但是我感覺它比較穩重,像大家閨秀,大氣。海派旗袍采用的裁剪法不像是中式裁剪法,有點像立體裁剪,用的是比例分割法。它是考慮牽縫,绱袖子,這樣更符合人體特點,比如出現這些省道1修飾。但是京式旗袍當時沒有這些修飾,比較寬松肥大,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另外在面料選取上也有區別,海派旗袍選用的面料比較輕薄,用的是比較先進的面料,比如薄的、紗的。


    在最後的呈現上,海派旗袍開衩比較高,京派旗袍相對來講比較保守,基本就開在膝蓋上面一拃左右,它不會露得太多,整體來講不是那麼包身,稍微寬松。在旗袍外形的演變上,其實這幾年京式旗袍也在融入新的東西,在堅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也做了一些改良。因為我們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根據客人的要求變化做出改良。比如為了特定場合做原汁原味的京式旗袍的需求。但是,一般人做旗袍的時候還是想著實用性,能在不同場合穿,在重要場合穿,平時也能穿。所以要是還做原汁原味的京式旗袍,可能適應面稍微小了點。所以,現在我們也推出了一些新型的面料和新的款式,當然裡邊也富素,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中國的東西。不管是從面料、繡花圖案,還是做法上,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咱們中國特有的東西。


     


    北京點翠


    說起點翠,從較為廣義的定義來說,就是指用鳥的羽毛所做的一種裝飾。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有用鳥類的羽毛裝飾服裝、儀容的習慣。但這種將羽毛制作成裝飾品的做法,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它其實自人類有了等級制度之後,就存在了。1此類羽飾文化實則是世界通用的,隻是中國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從美麗的“美”字,就能看出中國對這種羽飾文化的重視程度。甲骨文的“美”,意思是“戴著羽毛的人,可稱之為‘美’”。還有一種說法,叫“皇皇之美”。在秦始皇之前,最高的統治階級被稱為“王”。按理說,“王”字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夠霸氣了吧。可是秦始皇卻棄用了這個字。為什麼秦始皇不用“王”字?他是改用了“皇”字,將“王”字放在了裡面,更尊貴了,還增加了這個字所蘊含的權力。而這個“皇”字,郭沫若就曾說過:“戴著羽毛冠的王,稱之為‘皇’。”可見,戴羽在秦時便已是最高統治者權力、地位、身份的像征。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也統一了服飾文化。可以想像,秦始皇應該是非常鐘愛翠鳥的羽毛的,畢竟秦始皇的通天冠上面,就是用翠鳥的羽毛來裝飾的。為什麼通天冠服上要用翠鳥的羽毛做裝飾呢?因為封建王朝有兩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戰爭。


    我們先說祭祀吧。古人戴羽也好,飾羽也罷,並不隻是為了美觀,更多的是用於祭祀活動。皇帝一定是在舉行祭祀活動的時候纔穿通天冠服。


     


    北京仿古瓷


    很多人一聽到仿古瓷就會聯想到贗品甚至造假,但事實上,仿古瓷最早起源於唐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宋兆麟先生曾說:“怎麼去看待仿古瓷,實際上它是後人對前人技藝的一種敬仰和學習。”但事實上,仿古瓷的出現是出於一種需求。實際上,“仿古瓷”是業內人士的俗稱,我們現在稱之為“京彩瓷”或“居仁堂京瓷”。無論是京彩瓷還是京瓷,它們都是經過逐步演化而來的。


    目前,我們所見的許多傳統器型和紋飾之所以能夠流傳一百多年甚至幾百年,必然有其精妙之處。仿古瓷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最早在宋代就有仿制古玉器的記錄1。明代時,仿古瓷的生產已形成規模;而清代康雍乾時期、晚清至民國時期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了三個仿古瓷的高潮期。可以說,在幾百年的歷史中,仿古瓷是北京手工藝品中具有特殊韻味的一個品類。


    仿古瓷具有兩大特點:一是仿制技藝,二是仿制風格。由於之前普羅大眾沒有機會欣賞原本屬於皇家的作品,自清代沒落之後,造辦處解體,當時的皇家工匠們為生計且不願荒廢多年的手藝而將作品流傳至民間。這使皇家的東西流入普通百姓家,成為普羅大眾所喜愛的東西。隨後,我們在仿古瓷的基礎上延續了經典的畫法和圖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新迭代,生產出了京彩瓷。這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纔是仿古瓷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京彩瓷產生於宮廷,這是其他瓷器無法比擬的。由於清宮造辦處於康熙年間(1662—1722年),最早將西洋琺瑯彩料用於景德鎮精致的白胎上而得名。由於與傳統的古彩、青花等瓷種不同,被視為中國瓷器的一種新釉上彩瓷種。當時稱為琺瑯彩瓷,也被俗稱為“古月軒”。故宮博物院還存有原始標簽稱其為“瓷胎畫琺瑯”。琺瑯彩在官窯中開創了“洋為中用”的先河,受到廣泛重視,因此有了“南有廣彩,北有京彩”的美稱。後世將琺瑯彩瓷稱為“京彩瓷”,並將宮廷瓷器統稱為“京彩瓷”。


     


    絨布唐


    我們家這絨布手藝,起源於17世紀入關以前的清朝軍隊中。那時,我們的祖輩們隨軍征戰沙場,無法與家中親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出於對親人的思念,也作為對軍中枯燥生活的調節,他們就開始制作這種絨布玩具。由於長期與馬為伴,絨布工藝最初以“馬上生活”為主要題材,制作一些簡單的小型絨馬、駱駝、人物及戰爭場面等造型。制作的工藝並不講究,大多就地取材,以木、泥、皮毛等為主要原料,並不很精致,隻是作為自娛自樂的一種活動。


    絨布工藝的發展階段是從清軍入關後一直到清中前期。那時的八旗子弟大多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無須再南征北戰。但是,他們也很懷念過去的與馬為伴,勇戰沙場,最終在馬上得天下的光輝歲月。唐家的祖輩們也在朝為官,但他們依舊繼續制作絨布玩具,一方面是對那段歲月的懷念與記載,表達內心的感情;另一方面是作為禮品贈送親友及顯貴,也是對那些顯貴們軍功的贊揚,委婉地誇贊了他們為清朝立下的功績,因而,很受那時上層官員的歡迎。我們祖輩在朝廷任二品文官時,就曾將制作的絨布玩具作為禮品,送給當時的醇賢親王奕譞。醇親王收到後頗為得意。這段故事也就隨著技藝的傳承而流傳了下來。


    我們家這手藝,一直都是家族傳承。我們是滿族,絨布工藝也是起源於滿族。滿族,那是馬上得天下。最初,我們的祖輩並不以絨布工藝為生,隻不過是閑暇之餘調劑生活的一個手藝。後來入關後,尊滿族為貴族,這就像是個藝術品了。做出點兒來,贈送親朋好友“馬上封侯”,就是圖個好兆頭。


    泥人張的後輩傳人張锠,在專家論證會上就提到,咱們這絨布唐,就是一個北京近代民間玩具的“活化石”。其實,我們家這手藝,也是記錄了當時滿族的興衰史,就像現在咱們會寫日記一樣。那時候,因為在兵營,時不時地去打仗,這些情景可以通過這些最早期的東西而保留下來,我覺得這應該是無價之寶,它作為一個歷史的記錄,應該是無價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