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飲食西遊記:晚清民國海外中餐館的歷史與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周松芳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史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319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7683193
    作者:周松芳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1年03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知味”繫列分量之作,以飲食(粵菜為主)為引線,對近代以來的中西交流、人文民俗變遷等,做了詳細的考證與闡述。
    ?爬梳兩百餘種文獻,提煉歷史之精華,還原晚清民國海外中餐館之面貌,釋飲食文化“逆行”之奧義。
    ?用講故事的方法講歷史,圍繞清末民國眾多顯赫人物——李鴻章、蔣夢麟、胡任夫婦、朱自清等,在海外的就餐經歷、飲食愛好等,拼貼成了一幅國人海外食景圖。
    ?見微知著,以海外中餐館的常變興衰,揭當時中國與歐美列強之間的關繫。
    ?輕便小書,隨身攜帶,零碎時間,趣味閱讀。

     
    內容簡介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自此西學東漸之風盛行,從科學技術到思想文化,中國處處扮演著學習者,甚至仰人鼻息。在近百年的中外交流史中,唯獨“中華美食”一項,隨著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步伐從東方傳播到世界各地,上演了一出獨特的東方味道自東向西流動的劇目。本書追本溯源,梳理近代以來中華美食在西方世界傳播發展的獨特歷程,從“李鴻章雜碎”的風靡美國到巴黎“萬花樓”的逸聞趣事;從倫敦“水手館”的獨特風味到越南“食在西貢”歷史變遷;引領讀者重溫那段以粵菜為首的中華美食傳播域外的“飲食西遊記”。

    作者簡介

    周松芳,文學博士,文史學者,專欄作家。出版學術專著《自負一代文宗:劉基研究》《湯顯祖的嶺南行:及其如何影響了〈牡丹亭〉》,學術文化隨筆《嶺南饕餮:廣東飲膳九章》《民國味道:嶺南飲食的黃金時代》《民國衣裳:舊制度與新時尚》《廣東味道》《嶺南飲食隨談》《嶺南飲食文化》《海派粵菜與海外粵菜》等,另有《季世明季世作家研究》《食色集》等即將出版。主編《珠水維新:中華文明的珠江時代》《羊城風月》等。

    目錄
    序 胡文輝 1
    章 美國中餐:是雜碎能惹味
    12 節 因李鴻章之名
    15 第二節 到哪裡去喫地道粵菜
    22 第三節 必也正名乎:美國雜碎
    33 第四節 到底是廣東人的天下
    42 第五節 “唐人”“唐話”如何為海外粵僑專屬
    57 節 從紫氣軒到水手館
    67 第二節 從水手館到探花樓
    72 第三節 走向雜碎
    80 第四節 南京樓、上海樓……都是廣東樓
    89 第五節 下午茶、茶餐廳與香港館
    101 節 粵人初至與巴黎中餐館繼興
    107 第二節 華工、留學生與巴黎中餐館

    序 胡文輝 1


    引言 海外烹出中國夢 7
    章 美國中餐:是雜碎能惹味
    12 節 因李鴻章之名
    15 第二節 到哪裡去喫地道粵菜
    22 第三節 必也正名乎:美國雜碎
    33 第四節 到底是廣東人的天下
    42 第五節 “唐人”“唐話”如何為海外粵僑專屬


    第二章 英國中餐:從水手館到香港館
    57 節 從紫氣軒到水手館
    67 第二節 從水手館到探花樓
    72 第三節 走向雜碎
    80 第四節 南京樓、上海樓……都是廣東樓
    89 第五節 下午茶、茶餐廳與香港館


    第三章 法國中餐:大陸味,中餐貴
    101 節 粵人初至與巴黎中餐館繼興
    107 第二節 華工、留學生與巴黎中餐館
    124 第三節 飲食、文化與政治——巴黎中餐館萬花樓傳奇


    第四章 德國中餐:相對後起,與時沉浮
    151 節 從貴族享受到平民生活
    160 第二節 柏林的知名中餐館及其軼事


    第五章 歐美行次的中餐館故事
    168 節 民國文人筆下荷蘭、比利時的中餐館
    177 第二節 從食在廣州到食在西貢
    184 第三節 喫中國飯菜,娶日本女人


    第六章 旅食異域的滋味
    196 節 民國留法學生的飲食生活
    209 第二節 民國留學生海外自炊錄
    230 第三節 民國留學生的工讀往事
    248 第四節 英倫飲食大學風


    後 記 265

    前言

    胡文輝
    不過,至少在中西交通史領域,形而下的問題實際上卻異常重要,我以為干脆就可以說,比形而上的問題是更重要的。
    近世以前,在形而上的觀念領域,中國自西方輸入者極多,輸出者卻極少,也就是說,在高端思想的交流上,中國是明顯的“文化赤字”;幸好,在形而下的物質領域,中國的輸出似多於輸入——憑著絲綢、陶瓷、茶葉,我們纔能彌補“文化赤字”,贏回一點天朝上國的面子。及至近世以降,西人傾海掀天而來,在文化交流上,自西徂東的大潮是壓倒性的,中國成了的輸入國。在形而上領域,不必說是單向度的“拿來主義”,即便在形而下領域,絲綢、陶瓷、茶葉也不免黯然失色了。試問近一二百年間,中國夠得上“走向世界”者,有什麼呢?我略略思量,暫時隻想到三樣:中餐、熊貓、功夫片。
    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中餐西傳做一份歷史總結,入手看似低端,意義卻堪稱“高大上”呢。


    胡文輝


    松芳這本書,主題是中餐在西方的流傳。著書而“為口忙”,一望即知其形而下,學院裡的大人先生是不會做的。
    不過,至少在中西交通史領域,形而下的問題實際上卻異常重要,我以為干脆就可以說,比形而上的問題是更重要的。
    近世以前,在形而上的觀念領域,中國自西方輸入者極多,輸出者卻極少,也就是說,在高端思想的交流上,中國是明顯的“文化赤字”;幸好,在形而下的物質領域,中國的輸出似多於輸入——憑著絲綢、陶瓷、茶葉,我們纔能彌補“文化赤字”,贏回一點天朝上國的面子。及至近世以降,西人傾海掀天而來,在文化交流上,自西徂東的大潮是壓倒性的,中國成了的輸入國。在形而上領域,不必說是單向度的“拿來主義”,即便在形而下領域,絲綢、陶瓷、茶葉也不免黯然失色了。試問近一二百年間,中國夠得上“走向世界”者,有什麼呢?我略略思量,暫時隻想到三樣:中餐、熊貓、功夫片。
    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中餐西傳做一份歷史總結,入手看似低端,意義卻堪稱“高大上”呢。
    還要強調一點:在中國文化花果飄零的歲月,中餐和功夫片卻能在禹域之外靈根自植,首功是要記到廣東人身上。或不妨說,在海外,華人史的一半是廣東人的,中餐史的一半是粵菜的。那麼,松芳也是在為廣東人及廣東美食樹碑立傳了。
    松芳出身湘南,負笈中山大學,從黃天驥先生讀博,博士論文是劉基研究。但他畢業後,因參與了《廣東九章》的編撰,加以譚庭浩兄約稿的助力,遂一腳踏進了嶺南歷史文化的領域,尤其是飲食史的領域,已刊行《嶺南饕餮》《民國味道》《廣東味道》《嶺南飲食隨談》《嶺南飲食文化》《海上粵菜與海外粵菜》等多種。此外尚有關於嶺南服飾與風月方面的撰述。又如其專著《湯顯祖的嶺南行》,選題雖繫其明代戲曲專業的延伸,可也立足嶺南,融合素。可以說,他是走上了一條學術的“歧路”,更將“歧路”走成了“正道”。
    至於這部《飲食西遊記》,寫的既是中餐流傳史,自然也相當程度上是粵菜流傳史,呈現了廣東人在異域奮鬥的一個側面;在內涵和史料上,這其實是由嶺南飲食史研究逸出的旁枝,是治史的“內在理路”逼出來的題目。了結這個題目,纔算完成粵菜的歷史拼圖。故松芳著此書,實等於寫出了我們廣東人的“威水史”——這本來是廣東人當做的課題。我們這些“土著”自慚之餘,是很應該感謝他的。
    張次溪是東莞人,但“歸化”北京而治北京史之學;羅香林是興寧人,但“歸化”香港而治香港史之學;方豪是杭州人,但“歸化”臺灣而治臺灣史之學。這些都是因自身際遇而成就學問的例子。更貼近我們的,自然有王貴忱先生。他原是遼寧鐵嶺人,但既“歸化”嶺南,就特別用力於搜集嶺南的文獻與文物,同時研究嶺南的歷史與人物。松芳之為學,得於世緣,可謂無意中接續了他們的譜繫。
    還需要說明,當今的飲食寫作不可謂不繁榮,而作者大都屬於職業喫貨,憑大喫四方的經驗寫作。在這方面,松芳並無優勢,即使在我們的飯局小團伙裡,他也隻是勇於做東、勤於供酒,在品位上無異於我輩。可是,有問題嗎?松芳在專業上的祖師爺王國維並不愛看舊戲,甚至輕視舊戲,卻照樣寫出了開宗立派戲曲史》呢。
    當然,嚴格來說,松芳此書確不屬於飲食寫作,而是飲食史寫作。他是文獻派、樸學派、故紙派。他突出的長處,就在於勤搜史料,研究古典時期就往筆記野史裡找,研究晚清民國就往報章雜志裡找,憑史料立言,有一分材料則說一分話。對於飲食史來說,這纔是決定性的。再會喫,如今誰知民國菜到底什麼味道?更何況是古代的味道呢?那些味道已春夢無痕,那些味道的親炙者已沉魄難招,撰述者事實上已不可能依賴自己的飲食體會,隻能依賴他人的歷史記錄。味道是無法復制也無法重構的,我們隻能透過文字和圖像,依稀設想那些味道所附著的人物與情境,“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如是而已。
    後,還有些或屬多餘的話。
    松芳至今供職於政府部門,身屬國家公務員之列。當年他沒留在學院,或非不願,是不能也。但我以為這未嘗不是幸事。
    由於我身在學術體制之外,我總覺得,做學問的人當莫問出處,也莫問職業,有形形色色的身份纔好。假若清一色隻有學院派,那學界怕就太無趣了。比如就廣州本地來說,有位寫出《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的郭德焱先生,有位寫出《海虞二馮研究》的陳望南先生,在學問上都有更上層樓的素質,但他們卻去了官場,從做學問角度看來未免可惜。但我又想,驚鴻一瞥,神龍見首,何曾不是學界傳奇呢!讓官場有幾個真正能做學問的人,也不是壞事啊。西哲有“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源”的名言,我以為學界亦然,參差多態乃學術繁榮之源。即如松芳,若他留在學院裡,嶺南的飲食男女之學,恐怕就無人收拾了。中山大學的戲曲史專家多矣,少一個依然陣容齊整,而羊城多了一個嶺南文化史家,卻是別無分店的。
    羅振玉曾號“殷禮在斯堂”,昔年貴忱先生仰慕其人、尊崇其學,遂自號“越禮在斯堂”,有守護嶺南舊學的意思。而照《禮記》說的,“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竟是上古禮學的核心呢。則粵菜宜可歸入“越禮”而絕無愧色了,不亦重乎!越禮有學,其在斯乎!松芳其勉之。

    媒體評論

    嚴格來說,松芳此書確不屬於飲食寫作,而是飲食史寫作。他是文獻派、樸學派、故紙派。他*突出的長處,就在於勤搜史料,研究古典時期就往筆記野史裡找,研究晚清民國就往報章雜志裡找,憑史料立言,有一分材料則說一分話。對於飲食史來說,這纔是決定性的。再會喫,如今誰知民國菜到底什麼味道?更何況是古代的味道呢?那些味道已春夢無痕,那些味道的親炙者已沉魄難招,撰述者事實上已不可能依賴自己的飲食體會,隻能依賴他人的歷史記錄。味道是無法復制也無法重構的,我們隻能透過文字和圖像,依稀設想那些味道所附著的人物與情境,“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如是而已。
    ——胡文輝

    在線試讀
    南京樓、上海樓……都是廣東樓
    英國人固好雜碎,但總的來講不好喫,如徐鐘珮說,待到戰後去倫敦時,美國士兵絕跡,中國菜館生意便大受影響。因此,英國的雜碎館,便不會像美國那樣泛濫,發展幾十年,也就那麼幾家;也不像巴黎那樣雜糅,幾乎是廣東館獨沽一味:“倫敦的中國菜館,以廣幫為多,北方和蘇式館子絕少,以探花樓為老,上海樓、香港樓、大世界生意興隆。也許因為配給和人力關繫,絕無有類三六九的小喫店。”
    新牛津街附近還有華英樓,也很有廣東風格和廣東品格。這是郭子雄先生留英在倫敦次喫飯的地方。它的老板是一個廣東人,據說他初在另外一家中國飯館當僕役,後來掙了幾個錢,便獨自開了這家飯館,他的老婆便是他從前充當僕役時的同事,而且從後文的敘述看,應該是個英國女子。而彰顯風範的正是他的洋老婆:
    後來華英樓的老板,將生意讓出,帶著老婆同兩個小孩回到廣東去了。老板娘在臨走前對人說:“我的丈夫是中國人,我要做中國人,我的兒子得做中國人,讀中國書,像你們一樣,將來為國家做事。我不能長做在這兒,讓兒子生長在這兒,使他們長大時,英國人不承認他們是英國人,中國人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為了他們,我們回到中國去,中國是我們的國家,是麼?”(華五《倫敦素描:(四)中國飯館》)
    她兩眼,甚至於許多眼,直到她笑了為止。
    這意大利侍女初來到倫敦,舉眼沒有一個親人,終日在街頭閑踱,徘徊著想尋找一條生的路徑。破舊的衣服裡是餓的肚子,餓的肚子裡是一顆跳動的心。從疲乏的神情中,表現出的是少女們不常有的美與誘惑,但是倫敦城來來往往的過路人沒有一個有眼睛來看出她的美,幸得我們中國人中有一個老裘認出了她是一朵花。老裘既然發現了她的美,便從塵灰裡揭開她的真容,再介紹給上海樓的老板做侍女,她自然樂得有了一個歸宿,不再遭受日曬風吹雨淋。人,照情理說,總是知道感激的,投桃報李的禮節更是古今中外人所同具,老裘不算白費了一番心力,上海樓也同樣的獲得了感應。華僑學生中有幾個有錢的常常來喫飯,不管風,雨,霧是怎樣的大,路是怎樣的濕。
    有一年,從大西洋的那一邊,來了一個童博士,金絲的眼鏡,光亮的頭發,處處表現著他是出色的青年。童博士常到上海樓去喫飯,正如許多的人一樣,他用眼盯著侍女,也同許多的人一樣。可惜他到倫敦太遲,沒有在街頭發現這位意大利的女郎,卻在她的成名後,一番的心力送進了虛空。幾月後,童博士去了巴黎,在酒綠燈紅中,還忘不了這一度幻滅,便寫了一封信給上海樓老板,說是侍女用了他的錢沒還,應得將她的職務開除。老板看了信,是微微的一笑,接著把信公開給中國人看,幽默的說著:“誰叫他做瘟生?”(華五《倫敦素描:(四)中國飯館》)
    …………

    南京樓、上海樓……都是廣東樓


    早期海外廣東人開的中餐館,取名多具廣東特色,如杏花樓、探花樓、萬花樓等,到後來,開出許多以內地名城命名的上海樓、南京樓等,其實也基本上是廣東人所開。之所以這樣命名,大約因為民國以後,唐人街外的中餐館所在的繁華之地,多了許多的留學生和華人政學人士。這些人漸漸地成為重要的生意對像,而這些人多半不是廣東人;在中國,廣東人畢竟隻是一省之數。
    英國人固好雜碎,但總的來講不好喫,如徐鐘珮說,待到戰後去倫敦時,美國士兵絕跡,中國菜館生意便大受影響。因此,英國的雜碎館,便不會像美國那樣泛濫,發展幾十年,也就那麼幾家;也不像巴黎那樣雜糅,幾乎是廣東館獨沽一味:“倫敦的中國菜館,以廣幫為多,北方和蘇式館子絕少,以探花樓為老,上海樓、香港樓、大世界生意興隆。也許因為配給和人力關繫,絕無有類三六九的小喫店。”
    新牛津街附近還有華英樓,也很有廣東風格和廣東品格。這是郭子雄先生留英在倫敦次喫飯的地方。它的老板是一個廣東人,據說他初在另外一家中國飯館當僕役,後來掙了幾個錢,便獨自開了這家飯館,他的老婆便是他從前充當僕役時的同事,而且從後文的敘述看,應該是個英國女子。而彰顯風範的正是他的洋老婆:


    這位老板娘已經有了三十來歲的年紀,戴著一副小眼鏡,態度很和靄,同學中有時受了感冒,她便給你配一點藥喫,倒很靈驗。
    後來華英樓的老板,將生意讓出,帶著老婆同兩個小孩回到廣東去了。老板娘在臨走前對人說:“我的丈夫是中國人,我要做中國人,我的兒子得做中國人,讀中國書,像你們一樣,將來為國家做事。我不能長做在這兒,讓兒子生長在這兒,使他們長大時,英國人不承認他們是英國人,中國人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為了他們,我們回到中國去,中國是我們的國家,是麼?”(華五《倫敦素描:(四)中國飯館》)


    對倫敦中餐館有詳細觀察和描述的郭子雄先生,繼續講述的是南京樓、順東樓、上海樓的故事:“華英樓換了老板後,我便不常去了,卻轉到丹麥街的南京樓去喫飯。”南京樓之後是新卜噸街順東樓,順東樓之後是上海樓。仿佛是為了追求故事一般,而上海樓真有故事:


    上海樓能夠吸引人,它的吸引力不在菜飯,不在茶與酒,而在一個意大利侍女。這侍女是一個矮小的姑娘,動人處在於她的黑的頭發與黑的眼睛,還有唇邊的笑與紅。除了以純粹喫飯為目的人外,凡是到上海樓去的人,沒有一個人不盯
    她兩眼,甚至於許多眼,直到她笑了為止。
    這意大利侍女初來到倫敦,舉眼沒有一個親人,終日在街頭閑踱,徘徊著想尋找一條生的路徑。破舊的衣服裡是餓的肚子,餓的肚子裡是一顆跳動的心。從疲乏的神情中,表現出的是少女們不常有的美與誘惑,但是倫敦城來來往往的過路人沒有一個有眼睛來看出她的美,幸得我們中國人中有一個老裘認出了她是一朵花。老裘既然發現了她的美,便從塵灰裡揭開她的真容,再介紹給上海樓的老板做侍女,她自然樂得有了一個歸宿,不再遭受日曬風吹雨淋。人,照情理說,總是知道感激的,投桃報李的禮節更是古今中外人所同具,老裘不算白費了一番心力,上海樓也同樣的獲得了感應。華僑學生中有幾個有錢的常常來喫飯,不管風,雨,霧是怎樣的大,路是怎樣的濕。
    有一年,從大西洋的那一邊,來了一個童博士,金絲的眼鏡,光亮的頭發,處處表現著他是出色的青年。童博士常到上海樓去喫飯,正如許多的人一樣,他用眼盯著侍女,也同許多的人一樣。可惜他到倫敦太遲,沒有在街頭發現這位意大利的女郎,卻在她的成名後,一番的心力送進了虛空。幾月後,童博士去了巴黎,在酒綠燈紅中,還忘不了這一度幻滅,便寫了一封信給上海樓老板,說是侍女用了他的錢沒還,應得將她的職務開除。老板看了信,是微微的一笑,接著把信公開給中國人看,幽默的說著:“誰叫他做瘟生?”(華五《倫敦素描:(四)中國飯館》)
    …………


     


     下午茶、茶餐廳與香港館


    中國人到了英國後,除了飲食本身不習慣,飲食的時間和方式也同樣不習慣。中國人早起早睡,一日三餐,英國卻是晏起晚睡,碎分成四五餐。學生也無法例外,留學生自然也隻能入鄉隨俗。有留學生記下了當時的作息進餐記錄:


    通例七時半左右起身,八時餘早餐,食物為牛奶麥片,火腿雞蛋,面包果醬,乳酪及茶等。上課時間早者自九時起,英人習慣皆在下午一時左右喫午餐,故上午上課時間遲者為十二時至一時。下午上課時間自二時至五時止,蓋五時左右為英人喫茶時間(Teatime)也。英人之茶,喫有定時(在四時至五時頃,名曰High Tea),且必佐以面包果醬,牛奶油,糕餅乳酪及果品之屬,在吾人視之宛如一餐,至少亦應名之為茶點方為適當。此類習慣在昔僅行於中上等家庭,近數十年來已通行於一般社會,食物質料雖有不同,但幾於無人不喫茶矣。用茶畢後為學生自修時間。至九時左右即用晚餐,食物多較午餐為簡單,大概冷碟一份,面包奶油,乳酪果品及少許餅干而已。晚餐畢則可自由談玩,或閱讀軟性文字,或聽無線電及留聲機。普通就寢時間均在十一時左右。(潘學德《留英學校生活漫談》,《服務》1939年第1期)


    由此看,英國人晚餐像我們的宵夜,下午茶像我們的晚餐,也像我們一樣為重視。有一個說法,可以顯出這種重視程度:“英人習慣,下午五點鐘,照例喫茶一頓。紅茶一壺,面包兩塊,點心一盤,生菜一碟而已。有時加雞蛋一枚,或小魚一尾。”在中國人看來,這並不豐盛隆重,但在英人,“則主婦之大要好也,住客須請看電影或喫中國飯以酬之”。請你喫個下午茶,你要請她看場電影,甚至喫頓中國飯,就像早期在上海灘請人喫頓西餐,那簡直是過分!朱自清先生也說:


    歐洲人一日三餐,分量頗不一樣。像德國,早晨隻有咖啡面包,晚間常冷食,隻有午飯重些。法國早晨是咖啡,月芽餅,午飯晚飯似乎一般分量。英國卻早晚飯並重,午飯輕些。英國講究早飯,和我國成都等處一樣。有麥粥,火腿蛋,面包,茶,有時還有薰咸魚,果子。午飯頂簡單的,可以隻喫一塊烤面包,一杯咖啡;有些小飯店裡出賣午飯盒子,是些冷魚冷肉之類,卻沒有賣晚飯盒子的。


    不過,無論多重視多豐盛的下午茶,畢竟是下午茶,終究無法跟晚餐或者晚宴相提並論。因此,朱自清大概是以中國的“小人”之心度英國的“紳士”之腹,認為他們是常以便宜簡單的下午茶請客來代替昂貴的晚宴:英國人每日下午4時半左右要喝一回茶,就著烤面包黃油。請茶會時,自然還有別的,如火腿夾面包、生豌豆苗夾面包、茶饅頭等。他們很看重下午茶,幾乎必不可少。又可乘此請客,比請晚飯簡便省錢得多。又說:英國人喜歡喝茶,勝於喝咖啡,和法國人相反;他們也煮不好咖啡。喝的茶現在多半是印度茶;茶飯店裡雖賣中國茶,但是主顧寥寥。不讓利權外溢固然也有關繫,可是不利於中國茶的宣傳(如說炒制時不干淨),主要原因還是茶味太淡。印度茶色濃味苦,加上牛奶和糖正合適;中國紅茶不夠勁兒,可是香氣好。奇怪的是茶飯店裡賣的,色香味都淡得沒影子,那樣的茶怎麼會運出去,真莫明其妙。其實這就對了。茶飯店重在飯,茶不重要,曷求其味?就像廣東人的喝茶,重在喫,茶之味有所不計;也像時下風行的茶餐廳,孰知其非源自茶飯店?
    英國的茶飯店開得到處都是,而且相對便宜,所以朱自清1932年5、6月間訪英時,頗有體驗,多有觀察記錄:


    茶飯店便宜的有三家:拉衣恩司(Lyons),快車奶房,ABC面包房。每家都開了許多店子,遍布市內外;ABC比較少些,也貴些,拉衣恩司多。快車奶房炸小牛肉小牛肝和紅燒鴨塊都還可口;他們燒鴨塊用木炭火,所以頗有中國風味。ABC炸牛肝也可喫,但火急肝老,總差點兒事;點心烤得卻好,有幾件比得上北平法國面包房。拉衣恩司似乎沒甚麼出色的東西;但他家有兩處“角店”,都在鬧市轉角處,那裡卻有好喫的。角店一是上下兩大間,一是三層三大間,都可容一千五百人左右;晚上有樂隊奏樂。一進去隻見黑壓壓的坐滿了人,過道處窄得可以,但是氣像頗為闊大(有個英國學生譏為“窮人的宮殿”,也許不錯);在那裡往往找了半天站了半天纔等著空位子。這三家所有的店子都用女侍者,隻有兩處角店裡卻用了些男侍者——男侍者工錢貴些。男女侍者都穿了黑制服,女的更戴上白帽子,分層招待客人。也隻有在角店裡纔要給點小費(雖然門上標明“無小費”字樣),別處這三家開的鋪子裡都不用給的。曾去過一處角店,烤雞做得還入味;但是一隻雞腿就合五角,若喫雞翅還要貴點兒。茶飯店有時備著骨牌等等,供客人消遣,可是向侍者要了玩的極少;客人多的地方,老是有人等位子,干脆就用不著備了。此外還有一種生蠔店,專喫生蠔,不便宜;一位房東太太告訴我說“不衛生”,但是喫的人也不見少。喫生蠔卻不宜在夏天,所以英國人說月名沒有“R”(五六七八月),生蠔就不當令了。(朱自清《歐遊雜記》,第156—158頁)


    通過觀察,朱自清認為茶飯店纔是本色的,能夠代表英國烹飪:“舊城館子和茶飯店等纔是本國味道。茶飯店與煎炸店其實都是小飯店的別稱。茶飯店的‘飯’原指的午飯,可是賣的東西並不簡單,喫晚飯滿成;煎炸店除了煎炸牛肉排羊排骨之外,也賣別的。”茶飯店裡有一種甜燒餅(Muffin)和窩兒餅(Crumpet),讓朱自清念念不忘:


    甜燒餅仿佛我們的火燒,但是沒餡兒,軟軟的,略有甜味,好像參了米粉做的。窩兒餅面上有好些小窩窩兒,像蜂房,比較地薄,也像參了米粉。這兩樣大約都是法國來的;但甜燒餅來的早,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廚師多住在祝來巷(Drury Lane),就是那著名的戲園子的地方;從前用盤子頂在頭上賣,手裡搖著鈴子。那時節人家都愛喫,買了來,多多抹上黃油,在客廳或飯廳壁爐上烤得熱辣辣的,讓油都浸進去,一口咬下來,要不沾到兩邊口角上。這種偷閑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後來的窩兒餅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軟,有咬嚼些,樣式也波俏;人們漸漸地喜歡它,就少買那甜燒餅了。一位女士看了這種光景,心下難過,便寫信給《泰晤士報》,為甜燒餅抱不平。《泰晤士報》特地做了一篇小社論,勸人喫甜燒餅以存古風;但對於那位女士所說的窩兒餅的壞話,卻寧願存而不論,大約那論者也是愛喫窩兒餅的。(朱自清《歐遊雜記》,第158—159頁)


    這種英式茶飯店,頗類後來香港興起的茶餐廳;兩者之間,不知有無淵源,如有,又是怎樣一種淵源?雖然目前尚無更多材料以資說明,然頗耐人尋味;香港飲食對英國的影響,後來倒是與日俱增。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