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俞樾書信集(中國近現代書信叢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832-1206
    【優惠價】
    520-754
    【作者】 汪少華,整理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04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60491
    作者:汪少華,整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一)本書是迄今收錄特為完備的俞樾書信集,全部據原始出處及手跡進行整理(全部信件標明來源),詳考俞氏交遊,考訂出大量原不知收信人信件的具體接收者,體現出了非常高的整理水平。(二)書中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對研究晚清中國的學術史、思想史、社會史、書籍史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晚清文獻。與《藝風堂友朋書札弼友朋書札》等結合起來,更可以勾勒晚清學人交往的種種線索。

     
    內容簡介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一生潛心學術,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著書500餘卷,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曾主講詁經精舍,培養了大批弟子,著名者如章太炎、吳昌碩等。本書收錄俞樾與友人通信,涉及230餘人,總計1498通。作為晚清學界祭酒,俞樾一生交遊廣泛,與政學各界重要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潘祖蔭、瞿鴻禨、端方、孫詒讓、黃以周、繆荃孫、馮桂芬等皆有交往。內容涉及學術問題討論,對政局時事的觀感,訪書刻書印書購書,創辦書院學堂,等等。書中又有致子姪等家人的書信,諄諄告誡如何讀書,如何作詩,如何做人,讀來別有意趣。總之,書中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對研究晚清中國的學術史、思想史、社會史、書籍史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晚清文獻。

    作者簡介



    汪少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2000年9月—2004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在職博士生(導師許嘉璐教授),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許嘉璐教授),2007年起任教於復旦大學。從事訓詁學、古代典籍與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注重上古文獻與文物考古的貫通,著有《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商務印書館2005年)、《古詩文詞義訓釋十四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目錄
    前言1

    致白曾烜(一通)1
    致鮑晟(一通)2
    致北方蒙(十四通)3
    致卞寶第(一通)12致陳方瀛(八通)14
    致陳漢第(一通)19
    致陳豪(十通)20
    致陳夔龍(一通)26
    致陳鼐(一通)27
    致陳祖昭(一通)29
    致程先甲(一通)30

    前言1


     


    致白曾烜(一通)1


    致鮑晟(一通)2


    致北方蒙(十四通)3


    致卞寶第(一通)12



    致陳方瀛(八通)14


    致陳漢第(一通)19


    致陳豪(十通)20


    致陳夔龍(一通)26


    致陳鼐(一通)27


    致陳祖昭(一通)29


    致程先甲(一通)30


    致崇厚(一通)31


    致戴啟文(二通)32


    致戴望(十一通)34


    致戴湘(五通)45


    致戴兆春(一通)48


    致丁立誠(六通)49


    致丁立誠、丁立中(一通)54


    致丁日昌(四通)55


    致杜聯(二通)58


    致杜文瀾(三通)60


    致端方(一通)62


    致恩壽(三十五通)63


    致樊氏(一通)78


    致費念慈(十二通)79


    致方浚頤(一通)84


    致馮桂芬(五通)85


    致馮焌光(一通)88


    致馮壽鏡(三通)89


    致馮崧生(一通)91


    致馮一梅(二通)92


    致馮譽驄(一通)95


    致傅觀海(一通)96


    致傅雲龍(三通)97


    致高保康(一通)99


    致高均儒(一通)100


    致龔照瑗(二通)101


    致顧成章(一通)103


    致顧思賢(一通)104


    致何兆瀛(一通)105


    致洪爾振(六十七通)106


    致洪子靖(四通)143


    致胡俊章(三通)145


    致胡澍(一通)147



    致胡祖蔭(一通)150


    致黃以周(三通)151


    致江瀚(三通)154


    致江清驥(一通)156


    致蔣光焴(二通)158


    致蔣清瑞(一通)160


    致蔣益澧(三通)161


    致金安清(一通)163


    致金文潮(一百四通)165


    致金吳瀾(三十四通)217


    致金武祥(三通)233


    致金詠榴(三通)235



    致景星(一通)239


    致蒯德模(一通)240


    致勒方锜(三通)241


    致李濱(二通)244


    致李超瓊(六通)246


    致李慈銘(一通)249


    致李瀚章(十六通)250


    致李鴻藻(一通)262


    致李鴻章(二十二通)263


    致李桓(七通)278


    致李嘉樂(一通)284


    致凌霞(二通)286


    致廖世蔭(一通)287


    致廖壽豐(四通)288


    致劉秉璋(一通)291


    致劉炳照(三通)293


    致劉恭冕(一通)295


    致劉汝璆(一通)297


    致劉瑞芬(三通)298


    致劉樹堂(三通)300


    致柳商賢(一通)303


    致陸樹藩(一通)305


    致陸潤庠(一通)306


    致陸心源(五通)307



    致羅大春(一通)314


    致馬晉藩(一通)315


    致馬新貽(五通)317


    致毛子雲(四十八通)321


    致冒廣生(五通)342


    致梅啟照(二通)346


    致孟沅(一通)348


    致繆荃孫(六通)349


    致聶緝規(二通)352


    致潘嘉穗(一通)354


    致潘衍桐(二通)355


    致潘曾瑋(四通)357


    致潘祖同(十通)360


    致潘祖蔭(六通)367


    致潘遵祁(二通)370


    致彭見貞(三通)371


    致彭生甫(二通)374


    致彭玉麟(十四通)377


    致祁寯藻(三通)388


    致錢應溥(一通)392


    致喬松年(一通)393


    致瞿鴻禨(十四通)394


    致如山(一通)404


    致三多(三通)405


    致瀋秉成(一通)407


    致瀋鳳士(一通)408


    致瀋光訓(一通)409


    致瀋夢岩(三通)410


    致瀋能虎(一通)414


    致瀋三三(一通)415


    致瀋善登(二通)416


    致瀋樹鏞(三通)418


    致瀋玉麟(十通)420


    致盛康(八通)425


    致盛宣懷(三十四通)429


    致施則敬(二通)445


    致壽錫恭(一通)447


    致崧駿(二通)448


    致宋仁壽(一通)449


    致宋恕(五通)450


    致孫殿齡(十二通)456


    致孫瑞(一通)465


    致孫憙(一通)466


    致孫衣言(五通)467


    致孫詒讓(一通)471


    致譚獻(二通)472


    致譚鐘麟(一通)474


    致談文烜(六通)475


    致湯鼎烜(一通)478


    致唐翰題(一通)479


    致唐樹森(十通)480


    致陶馥堂(一通)486


    致陶然(一通)487


    致陶甄(一通)489


    致童寶善(五通)490


    致汪丙照(四通)493


    致汪鴻禧(二通)498


    致汪鴻運(十通)500


    致汪鳴鑾(二十七通)504


    致汪曰楨(一通)518


    致汪宗沂(三通)519


    致王棻(二通)521


    致王繼香(十通)523


    致王凱泰(十四通)529


    致王廷鼎(十七通)541


    致王同(三十通)549


    致王同、許佑身、俞祖綏(一通)563


    致王文韶(一通)565


    致王修植(一通)566


    致王彥威(一通)567


    致王豫卿(七通)568


    致王原讓(一通)573


    致魏錫曾(一通)576


    致翁同龢(一通)577


    致邬銓(二通)578


    致吳昌碩(一通)579


    致吳承璐(十通)580


    致吳承志(一通)586


    致吳存義(二通)587


    致吳大澄(四通)589


    致吳大廷(一通)592


    致吳康壽(一通)593


    致吳慶坻(五通)595


    致吳紹正(四通)598


    致吳棠(一通)601


    致吳雲(十四通)602


    致謝家福(三通)611


    致謝增(一通)613


    致徐金綬(一通)614


    致徐琪(一百五十六通)615


    致許庚身(二通)727


    致許溎祥(九通)729


    致許景澄(一通)734


    致許引之(三通)735


    致許應鑅(二通)737


    致許佑身(二十五通)739


    致許樾身(一通)751


    致嚴辰(一通)752


    致延清(一通)754


    致楊昌浚(八通)755


    致楊以貞(一通)761


    致楊子玉(一通)762


    致姚文玉(一通)763


    致姚筠(一通)764


    致姚祖詒(三通)765


    致易佩紳(二通)767


    致應寶時(四十九通)769


    致英樸(一通)799


    致瑛棨(四十三通)800


    致於鬯(四通)818


    致俞陛雲(四十五通)823


    致俞波文(一通)862


    致俞國光(二通)863


    致俞林(三通)865


    致俞繡孫(十九通)868


    致俞箴璽(一通)879


    致俞祖綏(一通)880


    致袁保恆(一通)881


    致惲炳孫(四通)882


    致曾璧光(三通)884


    致曾國藩(七通)887


    致曾國荃(一通)892


    致曾紀澤(四通)893


    致章梫(二通)896


    致張楚南(十七通)899


    致張大昌(一通)906


    致張雲(一通)907


    致張森楷(一通)908


    致張樹聲(一通)910


    致張文虎、唐仁壽(一通)911


    致張應昌(一通)912


    致張豫立(一通)913


    致張之洞(一通)914


    致趙寬(一通)915


    致趙烈文(二通)916


    致趙舒翹(一通)918


    致鄭文焯(二十三通)919


    致志覲(一通)932


    致鐘文烝(一通)933


    致周仁甫(一通)934


    致周星譽(一通)935


    致周祖誥(一通)936


    致朱澄瀾(一通)937


    致朱福榮(一通)938


    致朱欽甫(二通)939


    致朱泰修(二通)941


    致朱宜振(三通)942


    致朱振聲(一通)944


    致朱之榛(七十四通)945


    致竹添光鴻(二通)972


    致宗源瀚(二通)974


    不詳姓名、未署上款、殘缺者(十八通)976

    前言
    前言
    近年搜集並細讀俞樾書信,是由於承擔鳳凰出版社《俞樾全集》整理任務。

    前言


    近年搜集並細讀俞樾書信,是由於承擔鳳凰出版社《俞樾全集》整理任務。


    目前所見俞樾書信,一小部分來自俞樾《春在堂全書》中的《春在堂尺牘》六卷、《賓萌外集》卷二。這六卷《春在堂尺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過幾種標點本,例如1925年群眾編輯部標點《俞曲園書信》、1926年瀋松泉標點《俞曲園書札》、1932年冰心主人標點《俞曲園書札》、1934年朱太忙標點《俞曲園書牘》。近年又先後有張燕嬰整理《俞樾函札輯證》(鳳凰出版社2014年),張燕嬰、肖景之整理十一卷《春在堂尺牘》(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俞樾全集》第28、 29冊)問世,包括《春在堂尺牘》六卷。盡管十一卷《春在堂尺牘》標點較《俞樾函札輯證》又有進步,然而這六卷不足八萬字的標點仍有訂正的必要。對照一下前幾種八九十年前的舊標點(目前不難看到其中一兩種的PDF電子本),可以發現新標點的破句。例如卷二《與李筱荃中丞》新標點:“閣下與少荃相公任兼將相,威鎮東南,而哲弟觀察、都轉諸公又皆鳳舉鴻軒,同佐熙朝,景運門望,甲乎海內,歌頌遍乎人間。”後四句瀋松泉、冰心主人、朱太忙均標作“同佐熙朝景運,門望甲乎海內,歌頌遍乎人間”。“門望甲乎海內”對應“歌頌徧乎人間”,顯然比新標點準確;而俞樾為李筱荃母親所作《李太夫人七十壽聯》“以萬石家風佐熙朝景運”,所作《李太夫人七十壽序》“他日文通武達,各紹父業,以光輔熙朝景運”,也可證“景運”當屬上句作“同佐熙朝景運”。又如卷二《與馬谷山制府》舊標點:“而浙水東西亦仍是餘光所及照,雖借寇公而不可,然瞻召父其非遙,翹企清塵,又未始不私相慶幸也。”“然瞻召父其非遙”與“雖借寇公而不可”儷偶,“雖……然……”構成轉折關繫。新標點卻誤作“雖借寇公而不可,然瞻召父,其非遙翹企清塵”。留意舊標點,可以在標點的分歧中排除錯誤。例如《春在堂尺牘》卷六《與潘伯鷹尚書》新標點:


    義與善通,《禮記•緇衣》篇“章善癉惡”,《釋文》作“章義”,雲“《尚書》作善皇”,雲“義,善也”。是義、善通也。


    而瀋松泉、冰心主人標點都將“章義”之“義”、“皇”屬下:


    “義”與“善”通。《禮記•緇衣篇》,“章善癉惡”,《釋文》作“章”義雲,“尚書作善,皇雲義善也”,是義、善通也。


    朱太忙標點“章義”之“義”不屬下、“皇”屬下:


    “義”與“善”通。《禮記•緇衣篇》,“章善癉惡”,《釋文》作“章義”雲“尚書作善,皇雲義善也”,是義善通也。


    按:《禮記•緇衣》“章善”,《經典釋文》作“章義”,說此“義”《尚書》作“善”。“皇”指皇侃,“義,善也”是《經典釋文》引皇侃說(黃焯《經典釋文彙校》,中華書局2006年,第449頁)。“是義、善通也”是俞樾的斷語,呼應上文“義與善通”。故正確標點應是:《釋文》作“章義”,雲:“《尚書》作‘善’。皇雲:‘義,善也。’”三相比較,舊標點都沒把“皇侃”之“皇”標錯,朱太忙斷句準確度。


    舊標點當然有錯誤,遺憾未被新標點糾正。例如《春在堂尺牘》卷三《與勒少仲同年》新標點:“伏念拙書至劣,閣下乃深嗜之心,誠憐白發去其信然乎?”後兩句舊標點或作“閣下乃深嗜之,心誠憐白發公,其信然乎”,或作“閣下乃深嗜之,心誠憐白發,公其信然乎”。“閣下乃深嗜之”一句正確,“之”指代“拙書”;“誠憐白發去其信然乎”顯然是雜糅兩句,但無論一句還是兩句都讀不明白。新舊標點的差異是一作“去”一作“公”,查《春在堂全書》底本此字原作“”,既非“公”也非“去”,而是“玄”的變體:“心誠憐,白發玄”,引的是《魯連子》(下句“情不怡,艷色媸”,見杜文瀾《古謡諺》卷九九、瀋德潛《古詩源》卷一),意謂心裡果真有愛意,白發也能變黑,現代所編格言、名言、諺語辭典多有收録。“玄”字和“玄”旁清代多有這種寫法,應是避玄燁諱。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三同樣因勒少仲同年喜愛自己的書法而既慚且感:“自惟筆力孱弱,方之墨卿先生,無能為役,乃承良友拳拳如此,心誠憐,白發玄,信夫!”無論“其信然乎”的推測還是“信夫”的確定,都贊同“心誠憐,白發玄”的合情在理。“玄”底本亦作“”。《春在堂隨筆》標點本同樣誤作“公”作“心誠憐白發公”。再如俞樾致嚴辰新舊標點:“《職官表》中張如戴一人兩列前明、國朝……張如戴下則書‘明授’二字,至乙酉年為順治二年,則又書張如戴之名,而於小字注其下曰‘明亡,入國朝’,仍舊如此,庶不授後人於口實矣。”《俞樾函札輯證》引嚴辰《(光緒)桐鄉縣志》卷八《職官表》葉十六張如戴一人分別列於&ldquo年”“國朝順治二年”下為證,卻沒考慮在“國朝順治二年”下用小字給張如戴注“明亡,入國朝”,即成重復累贅。“仍舊”當屬上“明亡,入國朝仍舊”,指入國朝張如戴仍舊是桐鄉知縣,而“如此庶不授後人於口實矣”對應下文“如此則於尊意不背而後人亦帖然矣”,章法井然。


    有的討論內容較為專門,要結合俞樾相關論述,纔能訂正破句。例如《春在堂尺牘》卷四《與陶芑孫》新舊標點大致相同:


    考《朱子大全集》載“宋十六字譜”,合黃鐘四下、大呂四上、太蔟一下、夾鐘一上、姑洗上、仲呂句、蕤賓尺、林鐘工下、夷則工上、南呂下凡、無射凡、應鐘六、黃鐘清下五、大呂清上五、太蔟清緊五、夾鐘清,正於十二律外加四清聲,與“方響”同,而四清聲用黃、大、太、夾,則《通考》所雲姑、仲二清,或傳寫誤也。


    俞樾《詁經精舍自課文一•編鐘編磬各十六枚說》表述較為詳細,“十二律”即古樂的十二調: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亡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與十二律相配的記音符號“工尺”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兩者的對應,俞樾解釋:“合者,黃鐘也;四者,大呂、太蔟也;乙(一)者,夾鐘也;上者,仲呂也;尺者,蕤賓也;工者,夷則也;凡者,無射、應鐘也;六者,黃鐘清也;五者,大呂、太蔟、夾鐘清也;億(乙)者,姑洗也。《宋譜》以勾為蕤賓、尺為林鐘。大呂、太蔟同為‘四’字,無射、應鐘同為‘凡’字,古分上下。至四清聲,黃鐘為‘六’字,而大呂、太蔟、夾鐘同為‘五’字,不復有上、下、緊之分。蓋此三清聲同為極高之聲,故不復為之區別。”可見“考《朱子大全集》載‘宋十六字譜’”以下應標作“合黃鐘、四下大呂、四上太蔟、一下夾鐘、一上姑洗、上仲呂、句蕤賓、尺林鐘、工下夷則、工上南呂、下凡無射、凡應鐘、六黃鐘清、下五大呂清、上五太蔟清、緊五夾鐘清”,這纔是“十二律外加四清聲”。《文獻通考》“方響”四清聲是“黃鐘之清、太蔟之清、姑洗之清、中呂之清”,而“宋十六字譜”之“四清聲用黃、大、太、夾”即“黃鐘清、大呂清、太蔟清、夾鐘清”,故俞樾認為“《通考》所雲姑(姑洗之清)、仲(中呂之清)二清,或傳寫誤也”。


    俞樾生前手訂的《春在堂尺牘》六卷、《賓萌外集》卷二中的書信僅有231通。更多的俞樾書信,散布於海內外圖書館館藏、私人收藏、拍賣公司拍品及其影印本、整理本、拍賣圖録以及民國報刊所載、他書所引。其中重要的整理本有上海圖書館編《俞曲園手札•曲園所留信札》、褚銘《鶴園藏札•俞樾卷》等,重要的考釋論文有:王寶平《流入東瀛的俞樾遺札》《早稻田大學所藏俞曲園遺稿〈春在堂尺牘七〉》,趙厚均《早稻田大學藏春在堂尺牘補釋》,王巨安《俞樾致李瀚章函十四通釋讀》,陳瑞贊《俞樾致張楚南手札十七通繫年考釋》,夏穎《俞樾朱學勤致應寶時手札》,柳向春《俞曲園致繆筱珊手札六通考實》,華寧《俞樾“門下士”“群經”二札考釋》,焦霓《揚州市圖書館新見俞樾致戴望書六札考釋》,周建忠、施蘭《德清博物館藏俞樾札記考釋》,姚國文、陳琪《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館藏俞樾書札考述》等。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糾正不少誤釋,例如:將《俞曲園手札•曲園所留信札》誤釋為“毛昶熙”改為“瀋玉麟”,將《早稻田大學所藏俞曲園遺稿〈春在堂尺牘七〉》誤釋為“陳慶藩”或“陳鴻業”改為“陳祖昭”、不詳其名的“壽梅契”落實為“壽錫恭”、“顧詠植”落實為“顧成章”,將《早稻田大學藏春在堂尺牘補釋》不詳其名的“張漢章”落實為“張縉雲”;張燕嬰、肖景之擴展的十一卷《春在堂尺牘》,以收件人為序重新編卷,收入1148通,改正了《俞樾函札輯證》的一些錯誤,例如致恩壽“諸公□□又匝匝”改為“諸公濟濟又師師”、致李慈銘“然□□□肅謝”改為“然□□辭謝者”、致李桓“其終歸於理,遣想達人,必能同之也”改為“其終歸於理遣,想達人必能同之也”;也糾正了考釋論文的一些錯誤,例如將《德清博物館藏俞樾札記考釋》的“蔡彙滄”改為“童寶善”、“公館中閱均安報好”改為“公館中聞均安好”、“哭黎尚不至溝壑否”改為“災黎尚不至溝壑否”;洪晨娜整理《俞樾函札輯補》(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年)補充不見於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的網上拍品192通,與十一卷《春在堂尺牘》不重合約100通,搜集有功,錯誤不少。


    俞樾書信原件都是珍品,很難見到。而歷經百年,或有所殘缺,字跡不清晰;影印、照片與拍賣圖録清晰度次於原件,識字尤難。因而整理難度非常之大,稍不留神就會出錯,故整理本與考釋論文瑕疵在所不免。例如北京海王村拍品俞鼎“子原因風阻,初一竟不及接印,未知改至何日也”,“子原因”三字視為一“聞”字,則“因風阻初一竟不及接印”的主體就從俞樾女婿許子原變成了收鼎;北京瀚海拍品致金武祥“久隔芳塵,忽承雅教……弟犬馬之齒,計閏八十,精神衰苶,學術荒蕪,久為時棄,感荷注存”,“芳塵”之“塵”不識、“犬馬”訛作“大馬”、“久為時棄”訛作“不為所棄”,後者恰與原意相悖;西泠印社拍品俞樾致汪鳴鑾“《茶香室四鈔》封面大筆所書”,“書”訛作“無”,汪鳴鑾題字就歸了零;“包纘甫兄求法篆一聯”,美稱對方書法的“法篆”訛作“法纂”,“包”字遺漏,字纘甫的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包承善就成了朱友緒;“小孫雖不得差”之“不”訛作“已”,未得變成曾經;“來件奉繳。修脯六百乃老式也。從前孫琴西及弟初主書局亦是六百,今則止二百七十矣。花農事俟晤教再議。此頌晨安”六句錯了六字:“老式”不識作“□式”,“及”訛作“乃”,“花農事俟晤教再議”訛漏作“茲可俟晤再議”;南京圖書館藏《曲園手札》致王同“小孫年輕學輕,川中乃文物之邦,今科乃更章之始,未知能勝其任否”,“更章之始”訛作“更奉之□”;浙江麗澤拍品致芷卿“吳學使雖與小孫在京過從,亦不過泛泛世交,人微言輕,恐不足為足下重”,“人微言輕”訛作“人遊□轉”;保利拍品致徐琪“今因寄子原書,草草附此數行”訛作“今因字子,原當草之,附此數行”;國家圖書館《曲園老人書札》致金吳瀾“總須為自己辨白,而仍與督辦、提調兩石傷觸為佳”,“兩石傷觸”怎麼也讀不懂,核對原件纔知是“兩不傷觸”。拍品網上公布或有殘缺,中國書店拍品致唐樹森:“昨自閩還,知移節釐局……茲有舍親蔣巡檢廷弼,需次武林,四年未得差使,光景甚窘,欲求推愛,酌派差委,感荷鋻不宣。”“感荷”下少了“高情,無殊身受。其人誠實,必不有負栽培也。倚裝草草布托,敬請大安,惟”三行。有時整理正確,再整理也會出錯,如上海圖書館編《俞曲園手札•曲園所留信札》致陳方瀛原稿與整理皆作“上海詁經精舍因仲復觀察多事多病,久未舉行”,“因仲復”《俞樾函札輯證》輯作“曾[瀋]仲復”,誤“因”為“曾”、疑為“瀋”之誤;十一卷《春在堂尺牘》作“(曾)[瀋]仲復”出校:“瀋仲復,原稿‘瀋’作‘曾’,誤,據改。”


    遇到漶漫殘缺或未能辨識之字,整理者沒法貼圖,隻能以方框代替。然而未識之字是整理者一時不識,代以方框就會使信息滅失,稽核起來也很麻煩。例如西泠印社拍品俞樾致汪鳴鑾:“同甫乃同姓不宗,然向來卻認本家,乃□雲太史之子也。此番伊得吳淞差,弟已薦二人矣。已赴任矣,明日接手……同甫乃□署文案。”“□署文案”缺字作“撫”不難辨識,俞同甫“乃□雲太史之子”可是重要信息。“太史”是對翰林的稱呼,搜尋字號“□雲”的俞姓翰林,終找到俞奎垣,確定“□雲”作“襲芸”纔符合原件:據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18),俞奎垣字襲芸,生於道光丙戌(1826)十二月,籍貫順天府大興縣,原籍浙江德清縣(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第123頁),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記載他“道光二十九年舉於鄉,咸豐二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六年充會試同考官,擢御史。八年主試湖北,留充學政”,“失足墜井卒,年三十八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37頁)。殘缺之字可以憑借證據合理推測,例如北京海王村拍品俞樾致吳慶坻,《俞樾函札輯補》:“覽□□□折除薄福,惟有勉付達觀,以副雅愛。二兒之柩暫停僧舍,已定於來年□月六日附葬右臺山之敝茔,知念並聞。”“覽□□□”四字可識,為“兄以虛名”。“附葬右臺山之敝茔”的是大兒,俞樾1882年所作《四月辛酉葬大兒於右臺山賦詩紀事》可證;去年逝世的並非二兒,俞樾1881年所作《大兒紹萊……感疾卒於天津蓋八月二十五日事也……》可證。故“二兒”之“二”必誤,視其字跡上有“亠”,則當為“亡”。《四月辛酉葬大兒於右臺山賦詩紀事》:“昔葬姚夫人,右臺山之麓。遂自營壽藏,一抔覆夏屋。去年大兒亡,吾不更再卜。即葬其左旁,於地不嫌蹙。”詩題“四月辛酉”即四月六日,大兒安葬之日,故“□月六日”之缺字為“四”;“已定於”之“定”,視其字跡筆畫簡單,不可能是“定”,而安葬之日期用“卜”,如俞樾《長蘆鹽運使汪君墓志銘》“駿孫等卜於光緒三十二年四月辛亥奉君與夫人合葬於蘇州胥門外米鬥山之麓”,故“定”當為“卜”,即此詩“去年大兒亡,吾不更再卜”之“卜”。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