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當當專享簽名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1278-1852
    【優惠價】
    799-1158
    【作者】 劉詩平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296384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29638431
    作者:劉詩平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敦煌珍品的流散,是近代中國傷心歷程的縮影,眾多敦煌遺書和少許壁畫雕塑,如今分藏於世界各地。當年,它們的流散過程充滿了無知與欺騙,巧取與豪奪。而今天,各國收藏機構合作對其修復、出版與數字共享,各國學者悉心研究、相互交流,共同推動著對人類文明成果的保護和利用。


    本部作品的兩位作者均在敦煌研究領域耕耘多年,他們在大量田野調查、文獻梳理和人物訪問的基礎上,站在中國文化本位立場之上,同時兼具國際視野與同情之理解,通過120年敦煌學的歷史,來追尋文化之本、民族之魂。這部《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也從“寶藏離合”的角度,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讓讀者感受文明綿延交融的遼闊壯麗:


     


    一部走出學術圈、可讀性極強的非虛構佳作


    一幅縱覽敦煌學百年歷程的全景式長卷


    一座溝通敦煌學專業學者與大眾讀者之間的橋梁

     
    內容簡介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人類的文化高地。它以華夏文明為根基,並與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相互交融;藏經洞的珍貴文書、絹畫和莫高窟的精美彩塑、壁畫,儲存著跨越時代及地域的人類歷史記憶。


    約兩個甲子前,敦煌藏經洞開啟。敦煌寶藏120多年來的散佚與回歸,既牽動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靈,也折射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困頓與奮發。作品圍繞敦煌寶藏的發現、流散與回歸,回顧了兩個甲子以來敦煌文物的往事,以及數代敦煌學人嘔心瀝血追尋國寶、研究國寶、讓國寶重光於世的艱辛歷程。

    作者簡介

    劉詩平


    新華社高級記者。畢業於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歷史繫。多次赴絲綢之路旅行。國內首位赴地球四極——南極、北極、第三極(高極,青藏高原)、第四極(深極,馬裡亞納海溝)采訪拍攝的記者。新聞報道之外,從事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全球化和探險史研究。


    曾前往南極冰蓋之巔考察並環航南極大陸;隨船考察冰上絲綢之路,中央電視臺8集大型紀錄片《北極,北極!》執行總策劃、總撰稿;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個人攝影展《劉詩平,隨“蛟龍”下潛五千米》參展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已出版《彙豐金融帝國:140年的中國故事》《洋行之王:怡和與它的商業帝國》等著作。


    孟憲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研究方向為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


    已出版《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武則天研究》等著作,50集電視連續劇《貞觀之治》編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玄武門之變》《唐高宗的真相》等繫列講座主講人。

    目錄
    【上編·傷心敦煌】
    推薦序
    前言:尋夢敦煌
    引言
    序章:新世紀來臨
    第一章 小人物的大發現
    第二章 斯坦因的中國護照
    第三章 伯希和洞中挑寶
    第四章 難言之痛:從敦煌到北京
    第五章 大谷收集品的悲劇
    第六章 勒柯克的終生遺憾
    第七章 俄國人的神秘之旅
    第八章 陷入困境的華爾納
    第九章 斯坦因的最後出場

    【上編·傷心敦煌】


    推薦序


    前言:尋夢敦煌


    引言


    序章:新世紀來臨


    第一章 小人物的大發現


    第二章 斯坦因的中國護照


    第三章 伯希和洞中挑寶


    第四章 難言之痛:從敦煌到北京


    第五章 大谷收集品的悲劇


    第六章 勒柯克的終生遺憾


    第七章 俄國人的神秘之旅


    第八章 陷入困境的華爾納


    第九章 斯坦因的最後出場


    第十章 不是尾聲:王道士之死


     


    【中編·四海尋夢】


    第十一章 漫漫西天取經路


    第十二章 敦煌學的東洋旋風


    第十三章 敦煌劫餘傷心史


    第十四章 歐洲尋夢之旅


    第十五章 民族覺醒:西北考察之變


    第十六章 藝術家的激情歲月


    第十七章 政治家的人文情懷


    第十八章 攝影家的敦煌影像


    第十九章 學者的冷暖敦煌


    第二十章 鐵馬叮當:敦煌守護神


     


    【下編·魂兮歸來】


    第二十一章 新時代的國寶之光


    第二十二章 幽暗歲月的花果凋零


    第二十三章 港臺學者的學術報國


    第二十四章 日本敦煌學的第三波浪潮


    第二十五章 大師相傳的法國敦煌學


    第二十六章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


    第二十七章 中國敦煌學的崛起


    第二十八章 藏經洞的百年檢閱


    第二十九章 世界目光下的敦煌


    第三十章 魂歸故土,重光於世


    尾章 人類的敦煌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前言
    尋夢敦煌

    在敦煌發現世界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裡,敦煌的世界性無與倫比。
    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沒有任何道路比古老的絲綢之路更聯通世界。在東西方大國起起落落之間,在各種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流之間,數不清的商旅、僧侶、盜匪、軍隊、外交使團活躍在這條國際通道上。

    前言


    尋夢敦煌


     


    在敦煌發現世界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裡,敦煌的世界性無與倫比。


    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沒有任何道路比古老的絲綢之路更聯通世界。在東西方大國起起落落之間,在各種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流之間,數不清的商旅、僧侶、盜匪、軍隊、外交使團活躍在這條國際通道上。


    敦煌,地處絲路繁華、扼守絲路要衝,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生活和流動在這裡。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在這裡交融,佛教、道教、景教、祆教、摩尼教和儒家在這裡彙聚。


    正因如此,保存至今的莫高窟藝術和藏經洞文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繽紛多彩的中古世界。上千年連綿相延的歷史,保留在幸存的735個洞窟、24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畫中,保存在6萬多件用漢文、藏文、於闐文、粟特文、回鶻文等文字書寫的文書和繪畫作品中。


    藏經洞裡收藏的主4世紀至11世紀的珍貴文書,莫高窟留下4世紀至14世紀的壁畫和彩塑。如果說藏經洞是一個儲存著歷史記憶的圖書館,那麼莫高窟就是一個陳列著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作為地球上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石窟藝術遺存,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無可置疑地顯示了它的珍貴和獨一無二。


     


     


    在世界尋找敦煌


     


    在倫敦英國圖書館,陳列著一部由中國868年印制的《金剛經》,這部長約5米、反映當地民眾宗教信仰的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和較完整的印本。它來自敦煌藏經洞,斯坦因把它帶到了這裡。


    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著中國現存最早的圖經之一——沙州都督府圖經。與這部唐代圖經一道收藏於此的,還有一份反映唐朝百姓服役內容的差科簿,記錄了敦煌縣從化鄉約300個家庭的生活點滴,他們絕大部分是高度漢化了的粟特人——一個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極其善於國際貿易的民族。它們均來自敦煌藏經洞,伯希和把它們帶到了這裡。


    在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有一尊一米多高的彩塑供養菩薩像。這個出自唐朝藝術家之手的菩薩,體態修長,瓔珞長垂,氣質端莊典雅,造型嚴謹流暢,已成為博物館“鎮館之寶”。它來自敦煌莫高窟,華爾納把它搬來了這裡。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鼕宮博物館,有8世紀的《觀無量壽經變》殘絹畫,畫上的一組菩薩像和四個頭戴“垂腳蹼頭”的男性供養人,生動地反映了唐朝人的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它同樣來自敦煌莫高窟,奧登堡把它帶到了這裡。


    敦煌文書和石窟壁畫、雕塑分藏於世界各地。當年,它們的流散過程,充滿了無知與欺騙、巧取與豪奪。今天,各國收藏機構合作對其修復、出版與數字共享,各國學者悉心研究、相互交流,共同推進對人類文明成果的保護和利用。


    以研究敦煌文書和石窟藝術為核心內容的敦煌學,從一開始就展現了它的世界性,並在不同國家造就了一批世界級的敦煌學家。從日本關東到關西,從倫敦到巴黎,從聖彼得堡到美國東西海岸,他們在世界各地尋找敦煌,追索歷史、啟迪未來。


     


    敦煌之夢


     


    1900年藏經洞豁然洞開,許多人的命運開始與敦煌緊密相連。他們逐夢敦煌,有的人美夢成真,有的人噩夢相連。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為他在莫高窟弘揚道教的夢想,洞開了新的大門。斯坦因、伯希和萬裡遠征,實現了獲取敦煌寶藏的夢想,也讓藏經洞成為中國人的傷痛記憶。勒柯克在拋硬幣決定命運時與敦煌寶藏失之交臂,華爾納準備揭走敦煌整窟壁畫時大敗而歸,他們夢想的破滅,使敦煌寶藏幸運獲救。


    敦煌文書的命運,折射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藏經洞文書已經流散,民族尊嚴與學術的希望不能失去。從向達、王重民,到榮新江、王冀青,為了追尋流散在異國他鄉的國寶,一代代學者接力,走上了崎嶇漫長的尋夢之路。尋找敦煌寶藏,也是在尋找民族之魂,尋找文化之本。


    與此同時,一批批藝術家和學者懷抱敦煌夢,來到莫高窟。常書鴻在祖國多難之際從巴黎回國,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敦煌,從此成為一生的守候。段文傑從1946年到達莫高窟後,每天聽著九層樓上的鐵馬叮當聲,再也沒有離開。樊錦詩,這位“敦煌的女兒”,年過八旬依然心繫敦煌。她說:“我白天想敦煌,晚上夢敦煌。隻要一息尚存,就要為敦煌努力。”


     


    走進敦煌


     


    20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之際,我們撰寫了《敦煌百年:一個民族的心靈歷程》,通過數年的努力,試著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段難忘的心靈歷程。


    如今,我們將書名定為《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同時圍繞四個方面對全書展開修訂:一是吸收和融入20多年來全世界敦煌文獻公布、敦煌學研究進展的成果;二是增加敦煌石窟藝術及其研究者的內容,使敦煌學兩大核心——敦煌石室遺書和敦煌石窟藝術及其研究者的故事盡可能較均衡呈現;三是增加近年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內容,由此不難看到一百多年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相互關繫發生的變化;四是豐富圖片內容,盡可能讓圖片與文字互補,相得益彰。


    敦煌學發展迅速,本次修訂幾乎涉及全書每個章節,同時增寫了5章和若干節內容,增加了約8萬字。變化最大的,是本書下編,比較完整地講述了從“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到“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過程。


    從藏經洞發現至今,敦煌學界有三句話流傳最廣,它們是: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或“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歐洲”);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三句話就是敦煌學發展歷程的縮影。從增補修訂後的內容中,人們將可以比較清晰地了解這些話語背後的歷史經緯。它們是敦煌文物命運和敦煌學發展歷程的折光鏡,同時也折射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困頓與奮發。


    從增補修訂後的內容中,人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中國敦煌學內涵和外延的三次改變——從上編藏經洞文書的發現和對文書的研究,到中編大規模展開的莫高窟壁畫臨摹、攝影、考古,從而發展為敦煌文書與石窟藝術、歷史考古相結合的研究,再到下編敦煌學成為“敦煌吐魯番學”,進一步發展為敦煌文書與吐魯番文書“比翼雙飛”、敦煌學與絲綢之路緊密結合的研究。


    就學術史層面而言,修訂後的本書由此顯示了如下的中國敦煌學研究分期,即:藏經洞發現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1944年)為第一期,這一時期以敦煌文書研究為主;從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1983年)為第二期,以敦煌文書與石窟藝術及考古齊頭並進為研究特色;從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至今為第三期,轉入將敦煌文書、石窟藝術及考古,與吐魯番學、絲綢之路學相結合的研究。每一時期,各四十年左右。1


    踏上絲路,來到敦煌。當陪伴敦煌寶藏走過百年風雨、跟隨敦煌學經歷世紀沉浮之後,人們將會發現:敦煌,是如此之深地牽動著世人的目光。很難找到還有第二個地方,能像她這般凝聚著連綿相延的歷史和不曾中斷的文明,像她這般閱盡人間的悲喜愛恨和榮辱滄桑,像她這般讓眾多學者、藝術家痴心不改並以身相許,像她這般展現如此廣闊的世界和遼闊的人生。


     


    1中國敦煌學研究正式起步,一般以1909年伯希和攜帶敦煌文書至北京、一些中國學者抄錄並公開發表文章起算(詳見本書第十一章)。在社會上,有時也從藏經洞發現說起,如2000年官方在首都北京舉辦的大型展覽,名為“敦煌藝術大展——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一百周年”。第二期以1944年國民政府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為標志,但這一轉變,從張大千、王子雲、向達等在敦煌的考察研究和社會反響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第三期以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為標志,但這一轉變,從新出吐魯番文書整理、研究成果發表和出版已經開始。

    媒體評論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作序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真正的敦煌學學術史著作。盡管學術史難做,但這部書可以說是一部難得的學術史。兩位作者在前人許多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探索和整理,對百年來的學術史做了繫統的闡述,包括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文獻流散,各國探險隊的攫取、豪奪,早期敦煌學研究的艱難歷程,特別是中國學者遠渡重洋,抄錄整理敦煌文獻的經過,以及最近四十年來敦煌學的迅猛發展和各國學者之間的合作與爭先。雖然沒有像純學術著作那樣出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們的敘述無一字無來歷,是一部相當全面又可讀性很強的敦煌學學術史。

    在線試讀
    第十三章
    敦煌劫餘傷心史

    說起敦煌學,沒有什麼比“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更能濃縮歷史的辛酸和觸動國人的心靈。這不僅在於文物流失本身,也在於中國自己內部的種種不齒現像。
    就在學者們尋蹤流散四方的敦煌文書之時,保存在京師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內的敦煌文書,也開始了編目、整理和研究。然而,它的命運始終是多舛的,還沒有安穩地度過一段日子,日本軍國主義又發動了侵華戰爭。

    糟與偷:敦煌經卷的增減

    敦煌經卷存入京師圖書館後,清點總數為8679卷。當初敦煌縣政府將藏經洞劫餘經卷裝車運京,第一批起運的準確數字是6004卷,沿途散失,到京後又連連被盜,可是數量沒有減少,反而有了大量的增加。
    那麼,運到北京的敦煌經卷真的增加了嗎?當然沒有。原因很簡單,監守自盜者為了掩蓋自己的盜竊行為,把原來的經卷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反正紙質文書很容易一把撕開,使得總件數並沒有減少。但是,這個掩蓋行動是一種更嚴重的破壞,它導致了經卷固有聯繫的進一步喪失,為後來的理解和研究人為地制造了麻煩。
    不僅如此,從京師圖書館接收經卷到20世紀20年代初的十年裡,還有一組會“變”的敦煌文書數據。這次,不是增多,而是減少。
    1912年6月核查京師圖書館所藏敦煌文書時,8679卷已經隻剩下8662卷,丟了17卷。
    1917年5月核查時,查明4卷送到奧地利展出有去無回、4卷送了張謇,另外11卷下落不明,為8660卷,比5年前少了2卷。過了不久,又被魏家驥等人合伙偷去1卷。最後,魏家驥倒是抓到了,並且被判罪,但偷走的經卷沒能追回。
    1918年10月,圖書館館事趙憲曾從櫥櫃裡意外地發現了5卷未曾見過的經卷。3個月後,新來的館事張宗祥和主管寫經的孫某,又從過去整理過的經卷灰土堆中,清理出了殘經5種又143頁。不過,這些辛辛苦苦喫著灰土清理出的經卷,以及趙憲曾新發現的5卷,後來又下落不明了。而原來的8660卷敦煌文書到20世紀20年代初,實存8653卷,又少了7卷。

    第十三章


    敦煌劫餘傷心史


     


    說起敦煌學,沒有什麼比“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更能濃縮歷史的辛酸和觸動國人的心靈。這不僅在於文物流失本身,也在於中國自己內部的種種不齒現像。


    就在學者們尋蹤流散四方的敦煌文書之時,保存在京師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內的敦煌文書,也開始了編目、整理和研究。然而,它的命運始終是多舛的,還沒有安穩地度過一段日子,日本軍國主義又發動了侵華戰爭。


     


    糟與偷:敦煌經卷的增減


     


    敦煌經卷存入京師圖書館後,清點總數為8679卷。當初敦煌縣政府將藏經洞劫餘經卷裝車運京,第一批起運的準確數字是6004卷,沿途散失,到京後又連連被盜,可是數量沒有減少,反而有了大量的增加。


    那麼,運到北京的敦煌經卷真的增加了嗎?當然沒有。原因很簡單,監守自盜者為了掩蓋自己的盜竊行為,把原來的經卷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反正紙質文書很容易一把撕開,使得總件數並沒有減少。但是,這個掩蓋行動是一種更嚴重的破壞,它導致了經卷固有聯繫的進一步喪失,為後來的理解和研究人為地制造了麻煩。


    不僅如此,從京師圖書館接收經卷到20世紀20年代初的十年裡,還有一組會“變”的敦煌文書數據。這次,不是增多,而是減少。


    1912年6月核查京師圖書館所藏敦煌文書時,8679卷已經隻剩下8662卷,丟了17卷。


    1917年5月核查時,查明4卷送到奧地利展出有去無回、4卷送了張謇,另外11卷下落不明,為8660卷,比5年前少了2卷。過了不久,又被魏家驥等人合伙偷去1卷。最後,魏家驥倒是抓到了,並且被判罪,但偷走的經卷沒能追回。


    1918年10月,圖書館館事趙憲曾從櫥櫃裡意外地發現了5卷未曾見過的經卷。3個月後,新來的館事張宗祥和主管寫經的孫某,又從過去整理過的經卷灰土堆中,清理出了殘經5種又143頁。不過,這些辛辛苦苦喫著灰土清理出的經卷,以及趙憲曾新發現的5卷,後來又下落不明了。而原來的8660卷敦煌文書到20世紀20年代初,實存8653卷,又少了7卷。


    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劫餘的敦煌遺書,從敦煌到北京,數量的增和減,這種種不幸現像,很容易讓人想到曾經參加明清內閣檔案整理的魯迅說過的話:“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其實也不單是對於書籍和古董。”


     


    防盜式目錄與《敦煌劫餘錄》


     


    在有監守自盜行為發生的背景下,學者們隻好開始做防盜式的搶救性整理和研究。1911年,京師圖書館將學部移交的敦煌文書編成草目。


    為防止敦煌文書再度被盜和丟失,佛學家李翊灼挑出比較完整的經卷,進行了初步登錄編號,記錄經卷的長度、開頭二行的開頭二字和最後二行的最後二字,做了一個防盜式的財產賬。按照《千字文》的順序用字排號,“天”“玄”“火”三字空缺未用,從第一個“地”字到第九十個“位”字,每字下面安排100個號,其中“位”字隻編了79個號,所以總數為8679號。同時,對其中2000多號經卷做了比較詳細的著錄。此後,又相繼請鄧高鏡、周叔迦等學者排定編目,草擬目錄初稿,每號的天頭標注庫內收藏號,地腳標注經名。這就是京師圖書館所藏敦煌文書的第一個目錄——《敦煌經卷總目》。


    京師圖書館最早收藏敦煌文書時,將其放在位於廣化寺館舍中的善本書庫。1917年位於前國子監舊址的京師圖書館新館開館後,敦煌文書被運到新館收藏。俞澤箴、孫初超、江味農、張書勛、鄧高鏡等館員對敦煌文書做了整理收藏,同時開始編纂更加詳細的敦煌文書分類目錄。1925年,比《敦煌經卷總目》更加細致的《敦煌經典目》編纂完成。


    在中國學者的心中,並非隻是編纂京師圖書館所藏敦煌文書目錄,他們還希望編纂出海內外所藏敦煌文書總目錄。面對敦煌寶藏流散四方,學術界開始整合力量,著手更大範圍的敦煌文書調查和整理。


    1925年9月,交通部總長葉恭綽集結一批學者發起成立“敦煌經籍輯存會”,編目整理海內外公私所藏敦煌文書。輯存會對流散各地的敦煌文書展開調查征集,彙聚公私所藏,進行繫統整理,翻譯海外所出館藏目錄,著手編輯敦煌文書總目錄。


    在輯存會號召下,歷史博物館編出了《海外所存敦煌經籍分類目錄》,發表在1926—1927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上。在此前後,其他幾種英法所藏敦煌文書的目錄和資料也相繼問世。


    然而,隨著工作的開展,國外敦煌文書原件不易見到,私家所藏也不願公布,學者們空有一番雄心。漸漸地,輯存會的活動開始悄無聲息。


    時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兼京師圖書館館長的陳垣,是敦煌經籍輯存會的采訪部長,應輯存會之約,著錄京師圖書館藏敦煌寫本。以《敦煌經典目》《敦煌經卷總目》為基礎,陳垣將館藏敦煌文書進行新的編排,將編目內容加以考訂、完善,形成《敦煌劫餘錄》。但是,書還沒來得印行,輯存會已經停頓。


    1929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和史語所歷史組主任陳寅恪,敦請陳垣將其手中的北圖藏敦煌文書目錄完成付印。陳垣於是修訂初稿,刪其復出,補其漏載,正其誤考,由史語所於1931年刊行。


    《敦煌劫餘錄》大體按一件一號的原則著錄,共著錄8738號。每個經卷都作了提要,每卷注明原編號、起止字、紙數、行數等。這種著錄方式被稱為“防盜式目錄”,是汲取了敦煌經卷運到北京被偷的教訓,防止割裂首尾或竊取中間。如此編目,可謂用心良苦。


     


     


    振聾發聵的“二陳”序言


     


    《敦煌劫餘錄》這部“防盜式目錄”,是我國學者編纂公開出版的第一部中國館藏敦煌文書目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敦煌漢文文書分類目錄,對日後敦煌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與此同時,“史學二陳”——陳垣與陳寅恪充分展現了作為敦煌學第二代代表性人物的個性和風采(羅振玉和王國維為第一代敦煌學代表性人物),使敦煌學的影響超出學術圈,引起全社會的強烈共鳴。正是這部書,中國學者表達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的傷心苦語,提出了“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的時代召喚。


    《敦煌劫餘錄》篇首,有陳垣和陳寅恪撰寫的序言各一篇。“劫餘”二字,取其歷劫僅存之意。陳垣在序中直陳:“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繼至敦煌,載遺書遺器而西。”有人勸陳垣不要直接點出斯坦因和伯希和的名字,因為二氏來華,在學術界集會上彼此還經常見面,而且“劫餘”二字過於“刺激”,是否將書名改改。陳垣回答說:“用‘劫餘’二字,尚未足說明我們憤慨之思,怎能更改!”


    陳垣在出版《敦煌劫餘錄》時,斯坦因正在悄悄地開始他的第四次中亞探險。當斯坦因帶著護照離開南京後,時在南京的陳垣得知消息大怒,立即返回北平發動古物保管委員會舉行抗議活動,這也許是使陳垣多一層憤慨的原因。


    已是歐美漢學界泰鬥的伯希和,看到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自然感覺不爽。他的弟子、著名敦煌學家戴密微多年以後寫道:“當時中國的學者們也歡迎這批(敦煌)寫本的發現,伯希和曾在北京為他們展出,並以一些影印件或抄件相贈。但中國後來又指控他盜竊或搶劫,如陳垣於一九三一年編制的敦煌遺書目錄就聳人聽聞地稱為《劫餘錄》,中國人今天還咒罵伯希和為‘法帝國主義的文化間諜’,甚至在法國也有人指責伯希和太肆無忌憚、太過分了,對伯希和的攻擊,甚至也株連到了他的老師沙畹。”


    戴密微接著說:“伯希和曾在一次晚餐上給了攻擊者有力反擊,這已成為漢學史上流傳的趣聞。”


    的確,當時的伯希和不僅在飯桌上發洩了不滿,還在他所編輯的《通報》雜志上提出了抗議。


    《敦煌劫餘錄》是這部書的中文名稱,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英文書名:An Analytical List of the T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國立北平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分析目錄》)。據中國近代考古學先驅李濟認為,這一英文名稱是陳寅恪的主意。李濟當時是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第三組)主任,陳寅恪是歷史組(第一組)主任。


    陳垣所取的中文書名,充分反映了當時國人的悲憤心情,陳寅恪則壓住了內心的情感。他在序言中提出了“敦煌學”的概念,充分揭示這八千多號劫餘經卷的價值,進一步借此傷心史呼喚和激發國人,借此材料研求問題,作敦煌學“預流”。


    陳寅恪在序文中寫道: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


    …………


    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自發見以來一二十餘年間,東起日本,西迄法英,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範圍,先後咸有所貢獻。吾國學者,其撰述得列於世界敦煌學著作之林者,僅三數人而已。


    …………


    新會陳援庵先生垣,往歲嘗取敦煌所出摩尼教經,以考證宗教史。其書精博,世皆讀而知之矣。今復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請,就北平圖書館所藏敦煌寫本八千餘軸,分別部居,稽核同異,編為目錄,號曰《敦煌劫餘錄》。誠治敦煌學者,不可缺之工具也。


    書既成,命寅恪序之。或曰,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其發見之佳品,不流入於異國,即秘藏於私家。茲國有之八千餘軸,蓋當時唾棄之剩餘,精華已去,糟粕空存,則此殘篇故紙,未必實有繫於學術之輕重者在。今日之編斯錄也,不過聊以寄托憤慨之思耳。


    是說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


    …………


    今後斯錄既出,國人獲茲憑藉,宜益能取用材料以研求問題,勉作敦煌學之預流,庶幾內可以不負此歷劫僅存之國寶,外有以襄進世界之學術於將來。


     


    陳寅恪沒有在“劫”字上花費太多筆墨,留存下來的敦煌文書,同樣有相當多極為珍貴、極有價值者。他的主要傾向在於主張“預流”,就是利用新出的敦煌資料研究問題。隻有這樣,纔能夠對內不辜負歷劫僅存的國寶,對外更能推進世界學術的進步;隻有這樣,纔能做到敦煌文物流散已是傷心史,中國的敦煌學研究不再是傷心史。


     


    多災多難:戰火下的敦煌劫餘


     


    北圖藏敦煌文書的悲劇並沒有結束,學者們所做的目錄成果更是歷經磨難。


    20世紀20年代,京師圖書館成立了專門為館藏敦煌文書編纂目錄的寫經組。先後參加過寫經組工作的徐鴻寶、胡鳴盛、李炳寅、徐聲聰、張書勛、陳熙賢、於道泉、許國霖、李興輝、孫楷第、朱福榮、王廷燮、王少雲、馬淮等人,接續努力,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為館藏敦煌文書編纂了更加完善的分類目錄——《敦煌石室寫經詳目》。


    寫經詳目編錄的敦煌文書,是館藏敦煌文書中比較完整的部分,一批殘品繼續等待清理。北平圖書館寫經組在胡鳴盛組織下繼續清點,又整理出了1192號相對比較完整的敦煌文書,並在1935年6月前完成了目錄——《敦煌石室寫經詳目續編》的初稿。


    就在中國敦煌學者為全面振興敦煌學而努力,北平圖書館寫經組為完善敦煌文書編目而孜孜以求之時,磨難再次降臨在北圖藏敦煌文書上,降臨在中國敦煌學家的頭上。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華北局勢動蕩。還在1933年時,北平圖書館為確保敦煌文書安全,在原來放置敦煌文書的樟木、楠木書櫃外制作套箱,連同書櫃一起,分兩次裝了47箱敦煌文書,存放於北京德華銀行保險庫。1935年,北平圖書館又將1933年裝箱時沒有整理完的殘片,裝了2箱。隨著局勢惡化,北圖將49箱敦煌文書和其他一些最珍貴的文獻南運上海,存放於公共租界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第一倉庫。


    然而,上海也非“桃源”。日軍如果搶占公共租界,敦煌文書就隨時有可能落入日本人之手。北平圖書館善本部主任徐森玉於是向法國人資助的震旦大學圖書館要了一張憑證,冒著危險將包括敦煌文書在內的100箱善本珍籍運到了法租界。


    徐森玉一顆懸著的心還沒有完全放下,就有人暗中向日本人告了密,這批珍籍不得不又要想辦法另藏別處。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部主任李宗侗在上海的住地距離藏書處不遠,並天天與徐森玉見面。當時李宗侗租的是法國人的一棟房子,房子的後面有一間車房,而他剛好又沒有汽車,裡面堆放著他自己的各種圖書。徐森玉和李宗侗於是密商,將李宗侗的圖書放在外面做掩護、北平圖書館的珍籍藏在車房後面,纔使這批珍籍暫時躲過劫難。


    飽經磨難的遷滬敦煌文書,直到1950年初纔在新的套箱裝載下,回到北京,存放於北京圖書館文津街館舍地下書庫。


    國難當頭,北平圖書館寫經組的工作陷於停頓,寫經組被迫解散。已編好的館藏敦煌文書目錄及索引還沒來得及做最後的修訂定稿,即被束之高閣。戰爭的炮火一燒數年,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漸漸地這些學者心血所聚的研究成果變得無人知曉。


    半個世紀後,1987年,北京圖書館新館落成,善本部由文津街7號北海老館,搬往白石橋路39號新址。善本庫房於1989年鼕至1990年春完成搬遷入庫,敦煌文書隨同遷移到新館地下善本書庫。當工作人員開始清理原寫經組的各項遺留物品時,突然發現一堆手稿本。打開一看,正是當年寫經組沒來得及修訂定稿的館藏敦煌文書目錄及索引。


    這真是悲喜交加的發現。而且,發現尚不止此。清理人員還發現了從老館善本書庫搬來的兩個標有“殘破經卷”的木箱,裡面是一個個陳年舊紙包著的小包,有的蓋著寫經組的印。打開小包一看,竟然是敦煌文書殘片。它們是從甘肅運送到北京的敦煌文書——經第一次、第二次整理後剩餘的殘片。1990年8月,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的方廣锠、杜偉生、王揚和姚永炬四位研究人員清點這些文書殘片,共清點出3614號。


    因為戰爭的炮火,北圖藏敦煌文書經歷了多災多難的折磨。戰火燃燒,那些被派往歐洲調查英藏、法藏敦煌文書的中國敦煌學家,又會遭遇怎樣的磨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