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盧梭與大革命/世界文明史(上下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585-848
    【優惠價】
    366-530
    【作者】 (美)杜蘭特 著,臺灣幼師文化 譯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258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52588
    叢書名:世界文明史

    作者:(美)杜蘭特著,臺灣幼師文化譯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07月 


        
        
    "

    編輯推薦
    威爾•杜蘭特夫婦共同撰寫了11卷本的《文明的故事》,該書使他們成為當前*著名的通俗哲學史學家、歷史學家。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體裁新穎,說理充分,雄辯有力,見解獨特。……此書真正的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當代人的思想,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紐約時報》
    值得稱道的不僅有寫成這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還有該書流暢的風格,特別是杜蘭特先生言簡意賅地表達能力和對偉大時代的敏銳鋻賞力。
    ——《紐約客》
    他的敘述高潮迭起,戲劇性強,他的風格流暢而富**智。正因為這些突出特點,再加之本書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所以我們極力推薦,此書值得珍藏。
    ——《圖書館雜志》
    行文生動,既有通俗的風格,又有不厭其煩的舉例說明、廣泛的涉及面和不倦的熱情!
    ——《紐約先驅論壇報》
    西方學者稱威爾-杜蘭的《文明的故事》是一部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纔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臺灣學者譽之為 “20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是很有見地的,決不是溢美之辭。因為它具有獨立而深刻的見解,字裡行間充滿了一個哲學家的真知灼見。我要特別指出的是該書的*後一部“歷史的教訓”,它集中表達了杜蘭博士對文明史的獨到見解。
    杜蘭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筆生花,見識超凡,極富冒險精神,他冒著專門史家的各種批評,一往無前地衝進了人類文明的致命深處。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 著名學者季羨林
    該書的政治部分讀起來津津有味,而此書真正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出當代人的思想,杜蘭夫婦的協作明曉流暢,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TIM(《時代周刊》)
    私家撰述,見識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學上一大巨構:耗四十年光陰,終成一家之言。與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可謂前後輝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學者湯一介威爾•杜蘭特夫婦共同撰寫了11卷本的《文明的故事》,該書使他們成為當前*著名的通俗哲學史學家、歷史學家。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體裁新穎,說理充分,雄辯有力,見解獨特。……此書真正的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當代人的思想,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紐約時報》
    值得稱道的不僅有寫成這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還有該書流暢的風格,特別是杜蘭特先生言簡意賅地表達能力和對偉大時代的敏銳鋻賞力。
    ——《紐約客》
    他的敘述高潮迭起,戲劇性強,他的風格流暢而富**智。正因為這些突出特點,再加之本書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所以我們極力推薦,此書值得珍藏。
    ——《圖書館雜志》
    行文生動,既有通俗的風格,又有不厭其煩的舉例說明、廣泛的涉及面和不倦的熱情!
    ——《紐約先驅論壇報》
    西方學者稱威爾-杜蘭的《文明的故事》是一部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纔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臺灣學者譽之為 “20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是很有見地的,決不是溢美之辭。因為它具有獨立而深刻的見解,字裡行間充滿了一個哲學家的真知灼見。我要特別指出的是該書的*後一部“歷史的教訓”,它集中表達了杜蘭博士對文明史的獨到見解。
    杜蘭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筆生花,見識超凡,極富冒險精神,他冒著專門史家的各種批評,一往無前地衝進了人類文明的致命深處。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 著名學者季羨林
    該書的政治部分讀起來津津有味,而此書真正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出當代人的思想,杜蘭夫婦的協作明曉流暢,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TIM(《時代周刊》)
    私家撰述,見識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學上一大巨構:耗四十年光陰,終成一家之言。與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可謂前後輝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學者湯一介
    言簡意賅,明曉流暢,高潮迭起,栩栩如生。在書頁的翻動中,讀者渾然不覺時光的流逝。嚴肅史書在這裡首次成功地走向大眾視野。
    ——著名出版家戴文葆 
    內容簡介
    《盧梭與大革命(上下)》是“世界文明史”繫列之一。盧梭在文學、教育學、哲學、宗教、道德法則、社交行為、藝術與政治諸方面都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盧梭是浪漫主義運動之父。我們可見許多散布浪漫主義種子者,如湯姆森、柯林斯、格雷、理查森、普萊沃以及基督教本身,它的神學與藝術乃是卓越的浪漫曲。斯塔爾夫人曾謂盧梭:“沒創造過任何東西,卻將所有東西付諸一炬。”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學家、文化史專家威爾•杜蘭特歷時四十餘年寫就的曠世巨著,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榮獲196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77年自由勛章獎。這套書總共11卷,記載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種種文明成果,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領域,極具可讀性。作者對於“世界的”“歷史的”這樣的宏大敘事選擇了從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線索貫穿。奧斯卡•王爾德說:“任何人都能創造歷史,卻很少有人能記錄歷史。”杜蘭特這兩樣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為了體現文明的發展對人類進步的推動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不是有關歷史的時間、人物、事件的一種堆積。杜蘭特以文明的流變作為考察歷史的方式,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橫跨諸多世紀的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而歷史也就在這樣的舉重若輕中赫然呈現。杜蘭特用他那簡練而富有詩意的文字講述了一個事實:許多往昔的文明留下來的財富是人類的珍貴遺產,是歷史進程中閃亮的主線。
    杜威說,這是一套很有用的書。季羨林說,這是一套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纔華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特(Will Dmrant,1885—1981),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杜威的導下攻讀哲學,I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隨後,他花了四十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廣受好
    目錄
    部 盧梭與法國
    章 流浪者:盧梭(1712—1756)
    第二章 七年戰爭(1756—1763)
    第三章 國家的命運
    第四章 生活的藝術
    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爾泰(1758—1778)
    第六章 浪漫派作家盧梭(1756—1762)
    第七章 哲學家盧梭
    第八章 盧梭的流浪生活(1762—1767)
    第二部 盧梭時代的南歐
    章 意大利沃土(1715—1759)
    第二章 葡萄牙與蓬巴爾(1706—1782)
    第三章 西班牙和啟蒙運動(1700—1788)
    第四章 再會!意大利(1760—1789)部 盧梭與法國
    章 流浪者:盧梭(1712—1756)
    第二章 七年戰爭(1756—1763)
    第三章 國家的命運
    第四章 生活的藝術
    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爾泰(1758—1778)
    第六章 浪漫派作家盧梭(1756—1762)
    第七章 哲學家盧梭
    第八章 盧梭的流浪生活(1762—1767)
    第二部 盧梭時代的南歐
    章 意大利沃土(1715—1759)
    第二章 葡萄牙與蓬巴爾(1706—1782)
    第三章 西班牙和啟蒙運動(1700—1788)
    第四章 再會!意大利(1760—1789)
    第五章 奧地利之啟蒙運動(1756—1790)
    第六章 音樂改革
    第七章 莫扎特
    第三部 盧梭時代的宗教
    章 伊斯蘭教(1715—1796)
    第二章 俄羅斯的一段插曲(1725—1762)
    第三章 葉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
    [下冊]
    第四章 波蘭之劫(1715—1795)
    第五章 腓特烈大帝時的德國(1756—1786)
    第六章 康德(1724—1804)
    第七章 到魏瑪之路(1733—1787)
    第八章 魏瑪盛世(1775—1805)
    第九章 歌德的晚年
    第十章 猶太人(1715—1789)
    第十一章 從日內瓦到斯德哥爾摩(1754—1798)
    第四部 盧梭時代的英國
    章 工業革命
    第二章 政壇風雲(1756—1792)
    第三章 英國人
    第四章 雷諾茲時代(1756—1790)
    第五章 英格蘭的鄰國(1756—1789)
    第六章 文壇的景像(1756—1789)
    第七章 薩繆爾•約翰遜(1709—1784)
    第八章 後的榮耀
    第九章 死亡與哲學家(1774—1780)
    第十章 光明前夕(1774—1789)
    第十一章 大革命的分析(1774—1789)
    第十二章 政治的潰亂(1783—1789)
    在線試讀
    懺悔錄
    一位出身寒微,在呱呱墜地之際即失去母親,不久又遭父親遺棄,身染一種痛苦的、不為人知、難向人言的疾病,在陌生的城市和敵對的信仰中,流浪達12年,為社會和文明所排斥,以反抗伏爾泰(Voltaire)、狄德羅(Diderot)百科全書派(the Encyclopédie)和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為己志,被視做危險的反叛分子,被看成精神失常,被疑為圖謀不軌,為人驅逐,流離失所,在他一生中的後幾個月裡,方能親眼見到反對他的人對他所表示的崇敬——如何在他死後,竟然能遠勝伏爾泰,使宗教復活,使教育改變形態,使法國國民思想提高,從而激發了浪漫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進而影響到康德(Kant)、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哲學,席勒(Schiller)的戲劇,歌德(Goethe)的小說,華茲華斯(Wordsworth)、拜倫(Byron)和雪萊(Shelley)的詩歌,馬克思(Marx)的社會主義以及托爾斯泰(Tolstoy)的倫理學——諸如此類的影響,使他在有史以來影響力的18世紀的作家和思想家中,成為對後代貢獻的一位。這種種影響究竟如何形成?假如有問題需要我們解答,這問題即是:天纔在歷史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個人在面對群眾和國家之際,應該如何自處?
    當時的歐洲已準備迎合一種讓感情凌駕於思維之上的信仰。歐洲已厭倦於法律、禮儀、習慣和風俗的壓抑。當時的歐洲已聽夠了理性、論證和哲學。心靈束縛被解除後所導致的這些放縱與混亂,似乎已使這個世界缺乏意義,使心靈空虛、毫無想像力和希望;男男女女暗自渴望再度建立起“信仰”。巴黎已厭倦於自身的騷動和忙亂,以及城市生活的限制和瘋狂的競爭。人們向往鄉野間的從容與悠閑。鄉間簡單的日常生活可能會使身體健康、內心平和,在那裡可能再度遇見賢淑的婦人,所有的村民每周可能都在本區教堂中做禮拜。所謂值得驕傲的“進步”和值得自詡的“心靈解放”,對於人類的貢獻是否抵得上其所摧毀的事物之價值?其對於世界與人類的命運,曾否描繪出更為清晰、更具有鼓舞性的景像?其對於貧窮者的命運曾否有所改善?對於孤苦無依者曾否有所慰藉?盧梭提出這些疑問,並對這些問題加以說明,對人民寄予關切與同情。即使他話已說完,全歐洲的人仍然都在傾聽。當伏爾泰在法蘭西學院(1778年)被人們當做偶像崇拜,而盧梭正蟄居在巴黎一間不為人知的房子受人輕視與責難之際,盧梭的時代就已開始了。
    盧梭晚年完成有名的自傳《懺悔錄》。他對所有的批評都很敏感。他懷疑格林(Grimm)、狄德羅和其他的人,在巴黎的沙龍裡以及在埃皮奈夫人(Mme.d’?pinay)的回憶錄中,正醞釀著一項陰謀,以破壞他的名譽。因此,他於1762年,在一位出版商的催促下,開始撰寫自己的傳略與品德評價。當然,他的自傳有自吹自擂之嫌,不過,盧梭既遭教會責難,又被三個國家放逐,還為一些親近的友人背棄,縱然他的話難免啰唆嘮叨,他也該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當他在巴黎的幾次集會中,宣讀為自己辯解的某些文件時,他的敵對者遂要求政府下令加以制止。他心灰意冷,即使在他過世之後,仍留給後世一篇充滿了感情的辯解與懇求:懺悔錄
    一位出身寒微,在呱呱墜地之際即失去母親,不久又遭父親遺棄,身染一種痛苦的、不為人知、難向人言的疾病,在陌生的城市和敵對的信仰中,流浪達12年,為社會和文明所排斥,以反抗伏爾泰(Voltaire)、狄德羅(Diderot)百科全書派(the Encyclopédie)和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為己志,被視做危險的反叛分子,被看成精神失常,被疑為圖謀不軌,為人驅逐,流離失所,在他一生中的後幾個月裡,方能親眼見到反對他的人對他所表示的崇敬——如何在他死後,竟然能遠勝伏爾泰,使宗教復活,使教育改變形態,使法國國民思想提高,從而激發了浪漫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進而影響到康德(Kant)、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哲學,席勒(Schiller)的戲劇,歌德(Goethe)的小說,華茲華斯(Wordsworth)、拜倫(Byron)和雪萊(Shelley)的詩歌,馬克思(Marx)的社會主義以及托爾斯泰(Tolstoy)的倫理學——諸如此類的影響,使他在有史以來影響力的18世紀的作家和思想家中,成為對後代貢獻的一位。這種種影響究竟如何形成?假如有問題需要我們解答,這問題即是:天纔在歷史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個人在面對群眾和國家之際,應該如何自處?
    當時的歐洲已準備迎合一種讓感情凌駕於思維之上的信仰。歐洲已厭倦於法律、禮儀、習慣和風俗的壓抑。當時的歐洲已聽夠了理性、論證和哲學。心靈束縛被解除後所導致的這些放縱與混亂,似乎已使這個世界缺乏意義,使心靈空虛、毫無想像力和希望;男男女女暗自渴望再度建立起“信仰”。巴黎已厭倦於自身的騷動和忙亂,以及城市生活的限制和瘋狂的競爭。人們向往鄉野間的從容與悠閑。鄉間簡單的日常生活可能會使身體健康、內心平和,在那裡可能再度遇見賢淑的婦人,所有的村民每周可能都在本區教堂中做禮拜。所謂值得驕傲的“進步”和值得自詡的“心靈解放”,對於人類的貢獻是否抵得上其所摧毀的事物之價值?其對於世界與人類的命運,曾否描繪出更為清晰、更具有鼓舞性的景像?其對於貧窮者的命運曾否有所改善?對於孤苦無依者曾否有所慰藉?盧梭提出這些疑問,並對這些問題加以說明,對人民寄予關切與同情。即使他話已說完,全歐洲的人仍然都在傾聽。當伏爾泰在法蘭西學院(1778年)被人們當做偶像崇拜,而盧梭正蟄居在巴黎一間不為人知的房子受人輕視與責難之際,盧梭的時代就已開始了。
    盧梭晚年完成有名的自傳《懺悔錄》。他對所有的批評都很敏感。他懷疑格林(Grimm)、狄德羅和其他的人,在巴黎的沙龍裡以及在埃皮奈夫人(Mme.d’?pinay)的回憶錄中,正醞釀著一項陰謀,以破壞他的名譽。因此,他於1762年,在一位出版商的催促下,開始撰寫自己的傳略與品德評價。當然,他的自傳有自吹自擂之嫌,不過,盧梭既遭教會責難,又被三個國家放逐,還為一些親近的友人背棄,縱然他的話難免啰唆嘮叨,他也該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當他在巴黎的幾次集會中,宣讀為自己辯解的某些文件時,他的敵對者遂要求政府下令加以制止。他心灰意冷,即使在他過世之後,仍留給後世一篇充滿了感情的辯解與懇求:
    這是的一幅人類畫像——完全依照人的本來面貌與天性來描繪——這就是人類現有的或將永遠存有的模樣。無論你是誰,我的命運與信心完全付托給你,讓你作為此一作品的裁決者。我懇求你,基於我的不幸與你的同情,並請看在全人類分上,切勿毀損此一特殊而有價值的作品,對於人的探討,它可作為手比較研究的資料……請勿貶低我此一遺作的價值,這是未曾被反對我的人曲解損傷而又真正足以代表我品格的不朽之作。
    他的敏感、主觀和充滿感情,使他的書具有優點,亦有缺點。“一顆充滿感情的心,”他說,“……是我所有不幸的根由。”這卻使他的著作風格溫暖親切,使他對往事的回憶充滿柔情與憐愛,使他對事物的判斷常持寬容仁慈的態度。當我們閱讀他的著作,原來對他的反感與敵意立即化解。在他的著作中所有抽像的事物都被活生生地人格化了,字裡行間洋溢著感情。這本自我反省坦白的《懺悔錄》猶如密西西比河的源流滋潤了19世紀的文學。《懺悔錄》並非前所未有的著作,不過,像他這樣毫不保留地赤裸裸地自我坦白,或其對真理的探求,即使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亦無法與之相比。這本書一開始即以富有挑戰性的句子理直氣壯地寫道:
    我正著手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艱巨的工作,這項工作將來也沒有人能模仿實現。我要把一個人的完全本性在世人面前展示,此人就是我自己。
    隻有我單獨一個人。我了解我的心,我也對人類頗為熟悉。我跟所有存在著的人沒有一點相似之處。我雖然不一定比旁人好,可是至少與眾不同。除非對我已有了解,否則沒有人能判斷,大自然將我塑造成這樣的形態,是好還是壞。
    後審判的號角若是要響,就讓它響好了,那時,我手裡就要拿著這本書,站在上帝面前。而我將大聲說道:“這就是我如何行事、如何思想的忠實記錄,以及我曾是怎樣的一個人。不論好壞,我都坦白,我不隱瞞些許罪惡,也不添加些許功德……我是表現了真正的自我;有時卑劣可恥,有時卻高尚、慷慨、善良,一一皆如我的所作所為,我已把我的心靈深處揭露……”
    盧梭一再提出此一極為懇摯的請求,不過,他承認自己對於過去50年的往事所能記憶的,無非是片斷的、不可靠的。一般說來,部分有一種毫無隱諱的坦白品質,第二部分卻為他對於有關陰謀陷害所作的令人厭倦的反復抱怨與控訴所損。不論這是本怎麼樣的書,就我們所知,在心理研究的作品之中它是有啟發性的一部,這是與困難而平淡無聊的世紀從事艱苦鬥爭所產生的一個觀察敏銳並具有詩意的故事。無論如何,“《懺悔錄》假如不是一本自傳,則很可能成為世間一部偉大的小說”[1]有關《懺悔錄》的真實性,歐美大陸仍然在熱烈地爭論著,主要著重在盧梭控訴格林和狄德羅等人進行陰謀活動,以提出有關盧梭與埃皮奈夫人、烏德托夫人(Mme.d’Houdetot)之間關繫不實的敘述。1900年以前,批評指向反對盧梭的一方。大約在1850年,聖伯夫用一種不常見的尖刻語調,聲稱“盧梭一旦牽涉自尊和病態的虛驕,每每毫不猶豫地打算說謊,而我已獲得結論,那就是有關格林的部分,證明他是說謊的人”。而且,法國飽學的文學史家古斯塔夫•朗松(Gustave Lanson)也同意(1894年):“我們驚奇於盧梭所寫,每一頁都有明顯的虛假,不僅是錯誤,而且是謊言。但是,全書大體上煥發著熾烈的摯情,是情感的真,而不是事實的真。”[1]。無家可歸(17121731)
    “1712年,我生於日內瓦,父親為伊薩克•盧梭(Issac Rousseau),母親為蘇珊•貝爾納(Suzanne Bernard),兩人都是公民。”後兩個字頗有深意。因為日內瓦的2萬居民中,隻有1 600人擁有公民的頭銜和權利,盧梭個人的歷史即由此說起。他的家族具有法國血統,但是自1529年即已定居日內瓦。祖父是加爾文教派的牧師,而作為孫兒的他,終其一生,於信仰抉擇上,始終是停留在加爾文教徒的階段。父親是一位想像力豐富、情緒不穩定的優秀鐘表匠。1704年的婚姻,為他帶來一筆價值1.6萬弗羅林(florins,歐洲貨幣)的嫁妝。在兒子弗朗索瓦(Fran?ois)出世後,伊薩克拋妻棄子(1705年),遠赴君士坦丁堡,在那裡逗留6年之久。然後不知何故,驟返家園,盧梭就在這時期出世。盧梭說:“我就是他這次歸來所結的不幸的果實。”盧梭誕生不到一個禮拜,母親就患產褥熱去世了。“我來到這個世界,幾乎毫無活下去的跡像,也未稍懷希望能有人把我撫養長大。”
    有位姑媽對他悉心照顧,從而救了他,為此,盧梭說:“我會毫不遲疑地原諒你。”這位姑媽歌唱得很好,這可能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終生愛好音樂。他性格早熟,很早就學會了閱讀。由於父親伊薩克喜愛浪漫傳奇的故事,父子二人遂一起埋首於蘇珊遺留下來的書堆中。盧梭是在法國式愛情故事、普盧塔克(Plutarch,46?120?)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和加爾文教派的道德觀糅合而成的氣氛中成長的,這使得他的性格趨於不穩。他十分正確地把自己描寫成“又粗魯、又溫和,而具有柔弱和剛強的性格。此一性格,遂遊移於怯懦和勇敢、浮華和高潔之間,常使我與自己作對”。
    1722年,他的父親跟戈蒂埃上尉爭吵,打傷對方,因而受到市政長官的傳訊。為了免除牢獄之災,伊薩克隻得逃離日內瓦,定居在13英裡外的尼永(Nyons)。數年後,伊薩克再婚。弗朗索瓦和盧梭兄弟二人,由他們的舅父加布裡埃爾•貝爾納(Gabriel Bernard)收養。弗朗索瓦不久離開,在一個鐘表匠那裡做學徒,從此在盧梭所有的記載裡再也沒有出現過。至於盧梭,卻和他的表兄亞伯拉罕•貝爾納一起被送到鄰近的博賽村一家由牧師朗貝西耶(Lambercier)管理的寄宿學校。“我們在這裡學習拉丁文,以及所有一些美其名曰教育的沒有用的東西。”加爾文教派的教義是比較具有實際內容的課程。
    盧梭喜愛他的老師,尤其是牧師的妹妹朗貝西耶小姐。她年已30歲,而盧梭纔11歲,但是他卻以一種怪異的方式私戀著她。當盧梭犯了錯,被她鞭打之際,他卻在被她親手鞭籉的痛楚中獲得快感。“痛楚與羞辱,混合著某一程度的邪欲,使我渴望再度受到懲罰,而不感到害怕。”當盧梭更進一步,故意犯錯惹她生氣而希望在鞭籉中獲得快感時,由於這一企圖過於明顯,她決定不再鞭打他。一種性愛虐待狂的質素,在他的性愛習性中一直保留到晚年:
    如此,我懷著此一激烈的熱情,度過了青春期,但是,除了朗貝西耶小姐在不知不覺中引起我如許念頭之外,我並不知道,甚或並不希望有其他滿足情欲的方式,而且當我長大成人後,那種幼稚的嗜好,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與異性交往時表現得更加明顯。這種愚蠢的行為加上一種天生的膽怯,使我難以獲得女性的青睞,以致面對我喜歡的人都會惶惑終日、默然相對,而提不起勇氣表露內心的愛慕企盼之情……現在我已寫到《懺悔錄》隱晦迷惘情節的一段,也是困難的一段。我們將隻不過是些荒誕可笑的事當做真正的罪狀來坦白公開,總令人感到矛盾而百思莫解。
    晚年當他覺得自己受到世界敵對與朋友打擊的時候,他可能找到了一種獲得快感的因素。
    除了朗貝西耶小姐的鞭籉以外,他對於四周環境的自然景像,也甚為欣賞:“鄉間是如此迷人……以致我滿懷著一種時間無法衝淡的,對於鄉村生活的熱情。”在博賽的兩年,可能是他一生中為快樂的日子,雖然他在此處也同時發現了世界上的不義。因為無中生有的理由而受責,而使他反抗,使他持久地怨恨,也因此使他“學著去掩飾、去說謊。所有這些惡習通常在我們成年之時,即開始腐蝕我們快樂、幸福、天真無邪的赤子之心”。
    他從未更進一步接受正式的或高等的教育。而他之所以欠缺平衡、判斷和自我控制,以及將理性置於情感之下,部分原因可能是他求學時期結束得太早。1724年,12歲的他就跟表兄一起被叫回貝爾納的家裡。他到尼永看望父親,在這裡,他愛上了伍爾滕小姐(Mlle.Vulson),但遭對方拒絕。其後又與柯婷小姐(Mlle.Goton)戀愛,盧梭說:“她對我非常親熱,卻不容許我對她回報以任何親昵的舉動。”經過一年的猶豫,他成為日內瓦一位雕刻匠的學徒。他喜愛素描,同時學習如何雕刻表蓋,但是主人常為一點小過錯就嚴厲地鞭打他,而且“逼著我去做那些為自己天性所歧視的罪行,諸如欺詐、懶惰和偷竊”。昔日一個快快樂樂的小孩,竟然成了一個憂郁、孤獨、性格內向的人。
    他以廣泛閱讀自附近圖書館借來的書籍,並以禮拜天到鄉下遠足的方式獲得安慰。有兩次,由於在田野閑逛太久,以致返回途中,他方纔發現城門已關閉了。他隻好在野外打發掉晚上時光,以致第二天被指責為工作不力,受到毒打。發生第三次類似情形之後,由於受罰的記憶猶新,他下定決心不回去了。此時他尚未滿16歲(1728年3月15日),囊空如洗,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別無他物。他步行來到6英裡外天主教薩伏依(Savoy)區的孔菲翁(Confignon)。
    到了那裡,盧梭敲響鄉村教士佩爾•伯努瓦•德龐特韋熱(Père Beno?t de Pontverre)的大門,可能是他聽信傳聞,以為這位牧師急於使步入歧途的日內瓦人改信天主教,為此可能會讓他飽餐一頓。無論如何,“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位教士給了盧梭一頓美好的晚餐,並叫他“到阿訥西(Annecy)去吧,在那兒,你將見到一位善良而仁慈的夫人。國王給她賞金,使她能夠助人逃出她自身所幸脫免的那些罪過”。盧梭指出,這人就是“瓦朗夫人(Mme.de Warens),是一位新近改教皈依者,教士們安排那些打算出賣信仰的可憐蟲到她這兒來,為此她被迫每年從撒丁(Sardinia)國王處接受2 000法郎的津貼”。無家可歸的青年盧梭,心想這份津貼的一部分足以抵得上一場彌撒。3天之後,在阿訥西,他毛遂自薦於瓦朗夫人。
    她年方29歲,是一位美麗、大方、慷慨、溫柔、穿戴迷人的婦人。“沒有比她的臉更可愛,頸項更好看,而手臂更優美、更勻稱細致的了。”無論如何,她是盧梭有生以來所看到的、借以支持天主教信仰的論證了。她生於沃韋,家世良好;年紀很輕,即已下嫁瓦朗先生(M.de Warens of Lausanne,後為男爵)。由於多年來夫妻多有不和,她與丈夫仳離,遷居到湖的對岸薩伏依,獲得了維克托•阿瑪德斯(Victor Amadeus)國王的保護,後來又搬到艾凡(Evian)。既然定居在阿訥西,她就答應改信天主教,因為她相信謹守宗教儀式,上帝就會原諒她偶然犯下的奸情了。而且她不相信那麼和藹的耶穌,真的會把人打入永遠不得翻身的地獄,尤其對她這樣美麗的女人,自然更不忍下手。
    盧梭自然樂於跟她住在一起,但是她非常忙碌,寧願給他錢,打發他到都靈,在聖心會救濟院接受教育。1728年4月12日,他進入此院,並於4月21日受洗,皈依羅馬天主教。34年後,即他重返新教8年之後,他以恐怖的筆調描寫他在救濟院的生活經歷,其中包括一位初信天主教的回教徒,對他的德行所作的攻擊,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改變宗教信仰,是因為那裡的誘導、恥辱和長時間的耽擱。其實,他是為了迎合所規定的條件,纔有此決定,因為羅馬教會準許他加入天主教之後,在沒有人強迫之下,仍然停留在救濟院達兩個月之久。
    7月,他身帶26法郎,離開救濟院。經過幾天的遊蕩,在受到坐在櫃臺後面的美婦人所吸引之後,遂在這家店鋪找到工作。他不但馬上愛上了她,而且不久就跪在她的面前,對天發誓,決心與她白首偕老,永愛不渝。巴西萊(Basile)夫人隻是微笑著,然而除了準他牽手之外,仍然不準他太越軌,何況她的丈夫也隨時會回到家裡。盧梭認為:“由於我對女人的愛太深了,所以往往無法追求成功。”但是,他天性上對於自我想像的成就所獲得的狂喜,在程度上比之真實履行所獲得者更深。他用“危險的、違背天性的附屬品代替,而這些可以解救像我那樣的性情中人,使之不至於破壞秩序,卻以犧牲他們的健康、他們的活力,有時甚至是他們的生命為其代價”,作為慰藉。如此行事,可怕的禁制會使之更為激動,從而可能促進了他的易怒、他的浪漫幻想、他的不滿社會以及他的喜愛孤獨之形成。關於這點,《懺悔錄》有史無前例的坦誠記載:
    我的思想不斷地充塞女孩子和婦人,然而以我獨有的方式形成。這些觀念使我的感官產生一種持久而與世格格不入的動作……我的激動,已達到無法滿足欲望的地步,而我又以極為放蕩不羈的詭異行徑使之火上添油。我專找黑暗的巷子、隱匿的處所,希望可能將自己的身體裸露在異性面前,並表現出盼望與她們親近的姿態。她們所看到的,自然不是淫穢的東西——我不敢夢想這樣做,我所暴露的,隻是可笑的部分(臀部)。一旦在她們面前如此表演,我所獲得的愚蠢快感,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而我之所以如此做,隻是希冀獲得所渴求的對待(指鞭籉)的一種過程。當然,我相信,如果我有膽量持續地表演下去,有些膽大的婦人將會給予我這方面的慰藉……
    有一天,我在後院的一口井邊裸露自己,屋裡的年輕婦人,常來這兒提水……其實我對女性所顯示的情狀,荒唐可笑的成分多而誘惑的成分少,她們之中,聰明的視做不見,其他一些開始大笑,另外有的則感覺自己受到侮辱,大聲叫喊。
    可惜沒有女孩子來鞭打他,隻有滿臉長著嚇人胡須的看守人,持著一把長劍追來,後邊跟隨著四五個舉著掃把的老婦人,盧梭隻好以他是“出身貴族的年輕異鄉人因精神錯亂作為說詞,救了自己,並且表示如蒙寬恕,日後當有所報答”。這個可怕的漢子被這一番話打動了,遂放他走,但那些老婦人卻非常不滿。
    這時,他在一位甚有教養的都靈籍的婦人——維爾塞利夫人(Mme.de Vercellis)——處謀得身著制服的僕役一職。在那裡,他犯下一件終其餘生都感到內疚的罪行。他偷了一條夫人使用的彩帶,可是在人家指責他時,盧梭卻偽稱是另外一位女僕交給他的。代罪羔羊瑪麗昂(Marion)當即指責他:“啊!盧梭,我本來以為你的品性很好;然而這次你卻使我非常失望,但我不願意跟你一樣。”於是,兩人都被開除了。對於這件事,《懺悔錄》記載如下:
    我不知道自己誣告的犧牲者以後的命運如何,但是經此打擊,她不太可能再像從前那樣善意對人了,因為在這次殘忍的諉罪下,她的性格各方面都會受到危害……回憶這件事,實在是痛苦。直到現在,這件事仍使我深感內疚;我可以坦白地說,使我下決心寫這本《懺悔錄》,其中的原因,就是希望能稍釋我良心的重負。
    那6個月的僕役工作,在盧梭的性格上烙下印記;即使他天賦出眾,仍始終未能重建他的自尊。他在服侍維爾塞利時,遇到一位年輕教士蓋姆(M.Gaime),蓋姆鼓勵他,要他相信假如自己願意,則有可能克服這項缺陷,誠心誠意去尋求認識基督的倫理。蓋姆認為,任何宗教,隻要是傳布基督的指引,無一不是好的,因此提出建議,如果盧梭能返回故鄉皈依原來的教派,將會快樂些。這一看法屬於“我所認識的好的人之一”,所以長存在盧梭的記憶裡,而對他的傑作《愛彌兒》(?mile)一書自有其啟示作用。一年之後,在聖拉扎爾神學院(Seminary of St.?Lazare),盧梭遇見另外一位名叫加捷(G?tier)的教士。這是一位“有仁慈之心”的人,由於跟教區的一位未婚女子通奸成孕而失去升遷機會。盧梭認為:“這是一件可怕的丑聞,尤其在極好的教區發生此事更被人指責,那裡的教士(教規良好)一定不能有小孩——除非跟已婚女子所生。”從“這兩位可敬的教士身上,我形成對薩伏依教士性格的認識”。
    1729年初夏,17歲的盧梭再度感受到原野的呼喚,加上他希望到瓦朗夫人處,以便找到一份比較不損自尊的工作。他跟一位快活的日內瓦少年巴克萊(B?cle)同行,他們從都靈步行穿過阿爾卑斯山的塞尼斯(Cenis)隘道,抵達尚貝裡(Chambéry)和阿訥西。他那浪漫傳奇的筆鋒,把他到達瓦朗夫人住所時的情緒描寫得淋漓盡致:“我雙腿發抖,眼睛模糊;幾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也認不出任何人,而且屢屢不得不停下來喘一口氣,使自己從緊張慌亂中清醒過來。”無疑,他對自己能否被接納並無多大信心。他如何纔能向她說明,上次離開之後,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遭遇呢?“她看我的眼,就使我大為放心。我的一顆心隨著她抑揚的聲調而跳動不停。我長跪在她的面前,以我的唇,把我感受到的快樂,傳到她的手上。”她並不討厭人家的奉承,所以就在她的住處為盧梭準備了一間臥室。一旦有人皺眉反對,她會說:“他們要說閑話,就讓他們去說好了。既然上帝送他回來,我就決心不再舍棄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