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不止美食:餐桌上的文化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635-920
    【優惠價】
    397-575
    【作者】 周文翰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史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804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0180450
    作者:周文翰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0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美食在觸動人類味蕾的同時,還隱藏著人們的選擇與權衡,表達著人們炫耀、分享、獨占、臣服等意識,這種密不可分的復雜性,在飲食史、藝術史、中外交流史、農業史、食品工業史、科技史等多個角度紛紛呈現。它們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認知、被利用、被賦予意義,這個過程蘊含著一繫列“翻譯”“誤會”“錯位”,有商業、宗教、政治、科技等因素在背後影響和互動。因此,人們隨手可得的每一種食物後面,都體現著文明史的一個側面。


    作者在漫遊世界的旅途中,在博物館、美術館、市集、植物園、動物園等地參觀,在圖書館、書店中閱讀書籍和文章,去美術館尋找風俗畫、靜物畫,在咖啡館寫下零散有趣的文字,並將這些采擷來的珍貴史料、文物古跡、手繪圖譜等“果實”相結合,“烹飪”出這本圖文精致的作品,帶領讀者開啟“審美地觀看和認知”之旅。

     
    內容簡介

    蛋、肉、魚、香腸、罐頭……


    喫,從來就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每一種日常的食物以今天的形式出現在餐桌上,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並與科技、經濟、文化等多種社會因素彼此影響和互動;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進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人們為此一起忙碌、喫喝、聊天,餐桌成為我們交流感情和見聞的小場所。


    本書借由作者在世界各地漫遊之後對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與飲食相融合的觀察與記錄,揭示了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賦予喫喝行為意義的歷史,是文明的微觀歷史。

    作者簡介

    周文翰,先後擔任《財經時報》《新京報》文化記者,後赴印度、西班牙、東南亞等地旅行,2011年至今從事文化研究和寫作工作,同時為《金融時報》(中文版)《新京報》《人民文學》《經濟觀察報》《藝術家》《亞洲眼》《TAZ》等國內外媒體撰寫文化、藝術、收藏、博物學方面的專欄文章和評論。曾先後在北京、深圳、佛羅倫薩等地策劃多個跨界藝術展覽。出版有《廢墟之美:亞歐大陸上的建築奇觀》《花與樹的人文之旅》《中國藝術收藏史》《時光的倒影:藝術史中的偉大園林》等。

    目錄
    IV 前言 不食,不知
    002 蛋:小東西,大儀式
    012雞:從叫花雞到左宗棠雞
    029鴨:鹵鴨脖的麻辣逆襲
    040鵝:虐心的傳說和現實
    050鴿:從天上降到腸胃
    060豬:羅馬和長安的大餐
    072牛:牛排給人的錯覺
    086羊:羊肉串的前世今生
    100驢:平民食品之外的文人故事
    110鹿:皇帝帶動的喫喝潮流
    120馬:艱難歲月的選擇
    130狗:“喫”背後的文化博弈
    138鯉魚:躍入美食家的大嘴

    IV  前言 不食,不知


    002 蛋:小東西,大儀式


    012雞:從叫花雞到左宗棠雞


    029鴨:鹵鴨脖的麻辣逆襲


    040鵝:虐心的傳說和現實


    050鴿:從天上降到腸胃


    060豬:羅馬和長安的大餐


    072牛:牛排給人的錯覺


    086羊:羊肉串的前世今生


    100驢:平民食品之外的文人故事


    110鹿:皇帝帶動的喫喝潮流


    120馬:艱難歲月的選擇


    130狗:“喫”背後的文化博弈


    138鯉魚:躍入美食家的大嘴


    150虹鱒魚:農家樂帶動的流行


    154鲇魚:背了地震這口“黑鍋”


    158鱸魚:走投無路的太湖鱸魚


    164河豚:“文化冒險”和“生理誘惑”


    169三文魚:大西洋來的刺身原料


    174沙丁魚:遊向光亮處的漁網


    180墨魚:黑色深處的美味


    186鰻:滑溜溜的神靈


    196鮑魚:喫法的兩個


    201魚翅:文化中的食品


    206蝦:接近無限透明的誘惑


    214龍蝦:從窮人食物到宴會主角


    220螃蟹:橫躺在飲食大道上


    228牡蠣:在“蠔山”相遇的東西食客


    235貽貝:殼上的舞蹈


    239蛤蜊:埋頭喫蛤不聞天下事


    245龜鱉:喫不喫都有誤會


    255火腿:伊比利亞黑豬的傳奇


    265香腸:為了保存而生,為了美味而活


    270魚罐頭:金槍魚和鯪魚的東西“流浪”


    277午餐肉罐頭:封存的味覺記憶


    283水果罐頭:甜蜜的負擔


    291羹、粥、湯:碗裡的柔情蜜意


    303面包:歐洲人的主食


    313面條:中西各有千秋


    322餡餅:從封閉到敞開


    331湯圓:從印度到中國的本土化之路


    337後記

    在線試讀
    雞:
    從叫花雞到左宗棠雞
    在孟買喫過印式雞肉烤飯(英文名為Hyderabadi Dum Biryani),這算是印度人的大餐,在節慶、婚禮上常見。可能是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來的做法,是用密封瓦罐把雞肉、香料和米飯烤制而成,講究的是,用印度出產的巴斯馬蒂香米,煮熟以後會變長一倍,外觀透明,帶有一股濃郁的香氣,這種米因為黏性低,隻能用勺子舀起來喫。印度北方邦出土陶器中的炭化谷粒證實了巴斯馬蒂香稻的種植可能溯前8000年前。中國人多數習慣的是蒸熟後黏在一起的糯米飯,對這種稍硬朗的口味不大容易接受。我倒是無所謂。我頭疼的是印度人愛放的咖喱,裡面的黃油和各種濃重香料常常讓我聞之生畏。
    印度是世界上早馴化、養殖家雞的地區之一,因此對雞的喫法研究了幾千年,比如他們的馬薩拉咖喱雞就是把雞肉用酸奶和香料腌制後烤熟,再澆上咖喱肉汁。這也是受到阿拉伯烹飪影響在16至18世紀出現的菜肴。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格拉斯哥的一家印度風味餐館引進和改良了做法,很快就在英倫各地流行開來,成為所謂的“英國名菜”。
    比起各種含有咖喱的菜,我更喜歡後來在西班牙喫到的雞肉飯。雞肉飯其實是阿拉伯人的烹飪方八九世紀阿拉伯人將東方的稻米、火藥、橙子和烹飪做法傳入西班牙南部地區,瓦倫西亞(Valencia)地區就有人種植水稻,並學習用大米、雞肉和蔬菜烹飪菜肉飯,後來人們又在此基礎上,用各種不同的食材做成各式海鮮飯。
    古代的雞
    人類養雞、喫雞的歷史都稱得上悠久。科學家分析DNA遺傳證據發現,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東南亞、中國西南部的紅原雞是家雞的直繫祖先。紅原雞體形嬌小、羽毛鮮艷、翅大善飛,這裡的人在七千至一萬年前馴化養殖它們,並使之與其他野生雞類交配纔誕生了家雞。之後,家雞隨著各種貿易、軍事、人口遷徙分散到世界各地。考古學家發掘的出土文物和雞骨化石表明,家雞可能早在四千年前就從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羅塔爾到達了美索不達米亞,當地出土的楔形文字曾有“麥路哈的鳥”的字樣,也許說的就是印度河谷某處傳入的雞,這時候它還是皇家養殖和食用的珍稀肉食。之後纔由陸路傳到埃及、希臘等地。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王室陵墓有以雞為主角的裝飾品,大約又過了1000 年,雞纔成為普通埃及人養殖和買賣的常見家禽。

    雞:


    從叫花雞到左宗棠雞


    在孟買喫過印式雞肉烤飯(英文名為Hyderabadi Dum Biryani),這算是印度人的大餐,在節慶、婚禮上常見。可能是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來的做法,是用密封瓦罐把雞肉、香料和米飯烤制而成,講究的是,用印度出產的巴斯馬蒂香米,煮熟以後會變長一倍,外觀透明,帶有一股濃郁的香氣,這種米因為黏性低,隻能用勺子舀起來喫。印度北方邦出土陶器中的炭化谷粒證實了巴斯馬蒂香稻的種植可能溯前8000年前。中國人多數習慣的是蒸熟後黏在一起的糯米飯,對這種稍硬朗的口味不大容易接受。我倒是無所謂。我頭疼的是印度人愛放的咖喱,裡面的黃油和各種濃重香料常常讓我聞之生畏。


    印度是世界上早馴化、養殖家雞的地區之一,因此對雞的喫法研究了幾千年,比如他們的馬薩拉咖喱雞就是把雞肉用酸奶和香料腌制後烤熟,再澆上咖喱肉汁。這也是受到阿拉伯烹飪影響在16至18世紀出現的菜肴。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格拉斯哥的一家印度風味餐館引進和改良了做法,很快就在英倫各地流行開來,成為所謂的“英國名菜”。


    比起各種含有咖喱的菜,我更喜歡後來在西班牙喫到的雞肉飯。雞肉飯其實是阿拉伯人的烹飪方八九世紀阿拉伯人將東方的稻米、火藥、橙子和烹飪做法傳入西班牙南部地區,瓦倫西亞(Valencia)地區就有人種植水稻,並學習用大米、雞肉和蔬菜烹飪菜肉飯,後來人們又在此基礎上,用各種不同的食材做成各式海鮮飯。


    古代的雞


    人類養雞、喫雞的歷史都稱得上悠久。科學家分析DNA遺傳證據發現,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東南亞、中國西南部的紅原雞是家雞的直繫祖先。紅原雞體形嬌小、羽毛鮮艷、翅大善飛,這裡的人在七千至一萬年前馴化養殖它們,並使之與其他野生雞類交配纔誕生了家雞。之後,家雞隨著各種貿易、軍事、人口遷徙分散到世界各地。考古學家發掘的出土文物和雞骨化石表明,家雞可能早在四千年前就從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羅塔爾到達了美索不達米亞,當地出土的楔形文字曾有“麥路哈的鳥”的字樣,也許說的就是印度河谷某處傳入的雞,這時候它還是皇家養殖和食用的珍稀肉食。之後纔由陸路傳到埃及、希臘等地。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王室陵墓有以雞為主角的裝飾品,大約又過了1000 年,雞纔成為普通埃及人養殖和買賣的常見家禽。



    地中海北岸出前800 年左右的雞骨化石,可見那時候已經有人養殖。希臘人把雞稱為“波斯人的鳥”,或許是因為雞是從波斯人那裡引進的。他們喜歡喫雞肉、雞蛋,並在鉛筆、陶器、雕刻中描繪各種雞的姿態。希臘人還對公雞進行閹割,據說閹雞的滋味更為肥嫩。


    雞肉、雞蛋也是古羅馬人經常食用的食物,諸如煎蛋卷、填餡烤雞都是他們愛喫的,還曾流行喫搗碎的雞腦。為了讓雞肉更為肥美,羅馬人還嘗試用各種奢華的方法喂養,比如用浸過紅酒的小麥面包以及小茴香、大麥和蜥蜴肉攪拌當飼料喂雞,可能當時已經出現了專門的養雞農場。當時的宴會上常常會端上來各種雞肉美食,以至於為防止浪前161年羅馬共和國頒布法令規定每張餐桌每頓多隻能端上一隻雞,而且是未經過度飼養的雞。


     


    可是當北方的半遊牧蠻族擊敗羅馬帝國以後,養雞、喫雞的風氣都極為低落, 中世紀初期歐洲各地鵝、鷓鴣等家禽比雞更為常見。當時隻有富人纔能喫雞肉、豬肉和乳制品,窮苦的農民會散養一些雞,他們通常喫的是黑面包,偶爾喫一兩隻雞蛋,等雞無法生蛋了纔會宰殺。


    後來經濟逐漸發展,農業和商業發達以後歐洲人的生活水準纔有了起色,越來越多的家禽和蛋類擺上了富有人家的餐桌,雞肉再度成為宴會上的美味,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在《十日談》裡寫到的,肥嫩的閹雞是富商款待客人的主菜、農莊主酬謝朋友的貴重禮物。


    雞體形小、養殖成本低,看似好養,每個農家都可以在庭院附近散養,可是它們容易患病,在野外也常遭遇老鷹、風雨的威脅,成活率並不高,所以農民要喫雞也並不容易。1589 年登基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曾表示,“我希望我的國家裡沒有一個農民窮到每個星期天鍋裡都沒有一隻雞”,雖然農民未必能家家如此, 但是至少許多城鎮中已經形成了周日喫雞的習慣,燉雞成為法國家庭周日晚餐和節日慶典的主菜。至於法國東部布雷斯地區出產的“布雷斯雞”的出名,則是18 世紀以後“法國烹飪”被發明出來以後纔被大書特書的,巴黎人推崇它們口感滑嫩鮮美。


    大部分雞生出來的蛋都是土紅色或者白色,但是南美洲智利、秘魯海岸沿線的馬普切人飼養的一種叫作“阿勞坎”(英文名為Araucana) 的家雞與眾不同,它們耳朵膨脹,沒有引人注目的長尾巴,並且下的蛋是藍色綠松石顏色的。更重要的是,一般認為家雞是1493 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纔從舊大陸傳入美洲的,可是1532 年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在南美洲就注意到秘魯土著養了很多雞。雞在印加人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並且在宗教儀式和神話傳說中也有關於雞的很多說法。因此一些歷史學家推測可能在哥倫布抵達美洲之前, 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島民可能早已經到過美洲,並把家雞傳入了南美洲的一些部落。


    2007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論文指出智利一處考古遺址出土的14 世紀的雞骨遺骸就是阿勞坎雞的, 說明至少在歐洲人到達前一百多年南美洲已經有家雞了。但是2014 年同一份雜志上有學者質疑前述研究, 認為波利尼西亞雞和阿勞坎雞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遺傳關繫,阿勞坎雞可能是15 世紀後的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家雞與當地某種雞雜交形成的,它們的基因中有一種逆轉錄病毒, 導致蛋殼中的膽汁色素會逐漸堆積, 使它們的卵變成奇特的 藍色。


    現代化養殖的雞


    早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時期,埃及人就發明了原始的孵蛋器—使用茅草或者毛發做成的圓形的窩,有助於給雞蛋保溫,從而加快雞蛋的孵化和培育更多的小雞。這項技術也曾經被羅馬人使用,可是當羅馬帝國滅亡後就失傳了。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聽說埃及一個村莊中傳承了這項秘而不宣的技術,村子裡竟然養殖了3萬隻雞,這是當時歐洲人難以想像的規模,統治佛羅倫薩地區的托斯卡納大公靠行賄或強迫手段獲取了這項技術,這也引起鄰國的關注。一位法國科學家經研究後在1749 年出版著作,提出可以用羊毛做窩或者人工升溫的方法溫暖雞蛋孵化小雞,這使得養雞業有了更大發展,一年四季都可以孵化小雞,人們也可以一年四季喫到雞肉。


    到19世紀中期為止,雞肉還出自農民在庭院中的小規模散養,因為病害較多, 一直缺乏大規模養殖。真正改變養雞業的是美國的食品產業和城市人口的巨大消費需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率先從家庭農場副業轉變為大規模工業化飼養。據統計,1880 年全美國有1.02 億隻雞,十年後就增加到2.58億隻,1891年,康奈爾大學成為家提供家禽飼養課程的農業大學。


    20世紀初期,美國人消耗量的是牛肉、豬肉,而不是雞肉,那時候雞肉主要還是小農場養殖和農民散養,生產效率並不高。科學家發現雞和人一樣,需要通過曬太陽來合成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會造成代謝障礙和佝僂病,但是戶外養雞面臨天氣、疾病的困擾,所以人們就在雞飼料中加入魚肝油等,搭建大型棚舍, 通過控制溫度、飼料和照明模擬環境效果來養雞,這樣就出現了養殖25 萬隻雞的大型農場。


    1928年總統大選期間,共和黨候選人胡佛在演說中宣稱,如果他當選總統將采取措施讓美國人“每家鍋裡有一隻嫩雞,車房中有兩輛車”,這和之前亨利四世、後來赫魯曉夫的“土豆牛肉”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幸的是,胡佛當選總統不久就遭遇了1929 年的經濟危機,數百萬養雞的小農場陸續倒閉,大蕭條中許多人喫不起肉,隻好用午餐肉代替純肉火腿。


    到1933年民主黨的羅斯福就任總統後,政府給家禽飼養農場發放短期貸款, 鼓勵農民專門從事養雞事業,這以後美國的禽蛋產量逐漸增加,還出現了大規模的農場。“二戰”時候養殖時間長的牛肉、豬肉供不應求,而生產效率高的雞肉就成為人們食用的主要肉類,雞肉從此真的變成了每家都可以經常喫的日常食品。許多人也用烤雞取代了傳統的節日慶典—火雞大餐。


    之後的麥當勞連鎖餐廳更是大規模消耗雞肉,也讓養殖場的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為什麼快餐店中常見到雞肉?因為雞肉是價格便宜的蛋白質。雞肉為什麼便宜?因為對養殖場來說通過養雞把谷物飼料轉化為蛋白質的效率,美國學術機構研究發現活雞每增重1磅隻需不到2磅飼料;相比之下,生產1磅牛肉需要耗費7磅飼料,生產1磅豬肉需要耗費超過3磅飼料。而且雞既可以用於肉食,還能下蛋,綜合經濟產出更多。在機械化的現代農場中,雞籠底部略微傾斜,雞生下來的蛋會自動滾落到下面的傳送帶上,輸送到廠房中自動進行清洗、分級和包裝, 然後運輸到各個地方的超市中出售。


    20世紀90年代,美國人消耗的雞肉量超過了牛肉,他們每年喫掉超過90 億隻雞。2010 年以後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雞肉生產國,2015 年巴西又超越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雞肉生產國,而且他們的人均雞肉消費量已經接近發達國家,達到每人43.25 千克。巴西有眾多大型農場產出玉米等飼料,現在是全球的雞肉出口國,2016 年出口超過400 萬噸雞肉,中國是主要的雞肉進口國之一。一大原因是雞肉比牛肉更便宜,所以在發展中國家的肉食消費中增加更快。中國內地的人均雞肉消費量也在增加,從1961 年的每人0.74千克增加到2014年的每人11千克, 但是仍然遠遠無法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