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簡素:日本文化的根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世界各國文化  東方文化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950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95026
    叢書名:櫻花書館

    作者:(日)岡田武彥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8月 


        
        
    "

    編輯推薦
    作者岡田武彥,日本著名儒學家、陽明學家,學貫中西的思想家。作品是岡田先生晚年對日本文化所做的透徹解析,其對日本文化特質的總結,便是建立在對本國文化的充分了解,以及對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較基礎上的。書稿由岡田先生的弟子、大陸學者錢明精心翻譯審校。
    收錄岡田武彥晚年收官之作《崇物論》,“簡素”與“崇物”,是岡田武彥對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高度概括。
    涉及內容極其豐富,包括日本人的性格特質,日本的語言、文學、書畫、雕刻、建築、庭園、料理、陶瓷、茶道、武道、音樂、神道、宗教等。結構清晰,解析精到,高屋建瓴。
    本版在原作基礎上,增加百餘幅高清插圖,給讀者帶來更輕松的閱讀體驗,使讀者對作品述及的事物及觀念有更直觀的感知。 
    內容簡介
    “簡素”與“崇物”是已故日本儒學家、思想家岡田武彥晚年對日本文化特質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所做的高度概括。“簡素”是表現形式上的抑制,是華麗的極致;“崇物”即對萬物充滿崇敬和感激。作者的概括,是建立在對日本人的性格特質,日本的語言、文學、書畫、雕刻、建築、庭園、料理、陶瓷、茶道、武道、音樂、神道、宗教等的透徹解析,及對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較之基礎上的。
    作者簡介
    岡田武彥(1908~2004),當代著名思想家,儒學家,日本“九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畢業於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受聘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受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時期的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貝原益軒》和《山崎闇齋》等。曾合作主編《朱子學大繫》《陽明學大繫》《近代漢籍叢刊》《日本思想家叢書》《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卷本文集。2007年起,《岡田武彥全集》(全36卷)由日本明德出版社陸續出版。
    岡田武彥(1908~2004),當代著名思想家,儒學家,日本“九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畢業於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受聘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受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時期的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貝原益軒》和《山崎闇齋》等。曾合作主編《朱子學大繫》《陽明學大繫》《近代漢籍叢刊》《日本思想家叢書》《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卷本文集。2007年起,《岡田武彥全集》(全36卷)由日本明德出版社陸續出版。


    錢明,1956年生,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師從岡田武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紹興文理學院“鋻湖學者”講座教授。其他主要學術職務有:浙江省儒學學會副會長,貴州大學、韓國嶺南大學特聘研究員,臺灣“中研院”、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日本九州大學、東洋大學、福岡女學院大學、韓國忠南大學客座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主要論著有:《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儒學正脈——王守仁傳》《勝國賓師——朱舜水傳》《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浙中王學研究》《東亞視域中的近世思想研究》。
    目錄
    譯者序/001

    上篇簡素的精神
    一日本人與簡素的精神/005
    埴輪之心/005
    回歸自然/010
    松之事則習松/017
    藝術之國日本/020
    日本的神話與歷史/024
    自他一體之心/027
    不善言舉的日本人/032
    清貧的生活/034
    灑落的境地/040
    日本語的特質/043譯者序/001

    上篇簡素的精神
    一日本人與簡素的精神/005
    埴輪之心/005
    回歸自然/010
    松之事則習松/017
    藝術之國日本/020
    日本的神話與歷史/024
    自他一體之心/027
    不善言舉的日本人/032
    清貧的生活/034
    灑落的境地/040
    日本語的特質/043
    二簡素的形態及其精神/052
    表現與內容/052
    畢加索與克利的繪畫/054
    水墨畫之心/057
    繪畫與留白/063
    白瓷與簡素精神/068
    簡素與平淡/070
    拙與巧/072
    內藏與呈露/077
    自然性情/081
    以心傳心/086
    易簡之學/090
    回歸簡素/093
    日本文化的特質/096
    外國文化的日本化受容/098
    三日本文化與簡素精神/101

    筆/101
    清少納言與《枕草子》
    鴨長明與《方丈記》
    吉田兼好與《徒然草》
    和 歌/125

    和歌、俳句第二藝術論
    日本的三大歌集
    《萬葉集》
    《古今集》
    《新古今集》

    歌/142
    連歌的成立
    心敬的連歌
    宗祗的連歌

    句/148
    俳句的特質
    俳句的文藝性
    俳句與表現的抑制
    俳文的特質
    松尾芭蕉的俳諧
    芭蕉的俳文
    橫井也有的俳文
    小林一茶的俳文和俳句
    正岡子規的和歌與俳句
    文人的草庵生活
    日本繪畫/195
    大陸藝術的日本化受容
    文人畫的發展
    像征性與精神性
    印像性與裝飾性
    日本書道的特質
    日本雕刻/216
    日本雕刻的繪畫性
    圓空、木食的戲雕
    神像的特質
    日本建築/222
    日本住宅建築的特質
    中國建築樣式的日本化
    伊勢神宮
    桂離宮
    日本庭園/236
    造園的樣式
    日本庭園的歷史
    日本庭園的特質
    日本料理/240
    日本料理與中國、歐美料理
    自然的風味
    綜合美
    日本的陶瓷/244
    繩文、彌生時代的土器和埴輪
    日本陶瓷器的歷史
    日本陶瓷的特質
    茶器的特質
    茶人的風流
    不完全之美

    道/260
    作為綜合藝術的茶道
    珠光的茶道
    紹鷗、利休的茶道
    利休之後的茶道

    樂/271
    二阿彌與禪竹
    能面
    日本音樂/277
    大陸音樂的受容與日本音樂的發展
    新日本音樂的誕生
    日本音樂的特質
    日本武道/286
    技與心
    劍之心術
    四日本的宗教與思想/298
    日本儒教/298
    神儒一體論
    日本儒學的特質

    道/307
    神道與佛教、儒教的習合
    神道的特色
    日本文化和神道
    神道的自覺
    日本佛教/316
    五簡素的精神及其意義/322

    下篇崇物的精神
    一特殊性與普遍性/329
    二日本語的特色/333
    三制物與崇物/340
    四物為靈之存在/347
    五崇物與感生的思考/351
    六“崇”之意蘊/355
    七人類的本性/359
    八相克與相生/362
    九萬物一體的思考/364
    十自我抑制性與自我主體性/369

    主要參考文獻/372
    《簡素的精神》著者後記/376
    譯後記/377   
    前言
    譯者序

    岡田武彥(1908~2004)是當代日本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以他為首的九州學者圈,在為學方法、經典詮釋及思考理路等方面有許多共同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別於東京、京都等地學者圈的學派雛形,這就是從楠本端山(1828~1883)、碩水(1832~1916)兄弟開始,到端山之孫楠本正繼(1896~1963),再到岡田武彥、荒木見悟(1917~)及其弟子們展開的“新儒學運動”,岡田先生稱之為“楠門學”。端山和碩水雖屬於江戶時期信奉朱子學的山崎闇齋(1618~1682)門下的三宅尚齋(1662~1741)繫,但他們大量吸收了陽明學、東林學及蕺山學的思想資源。因此,雖然端山被認為是幕末維新時的儒家,而碩水被定格為日本後的朱子學者,但我們從其三傳弟子岡田武彥先生身上看到更多的卻是陽明學和蕺山學的精神氣質。譯者序
            
            岡田武彥(1908~2004)是當代日本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以他為首的九州學者圈,在為學方法、經典詮釋及思考理路等方面有許多共同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別於東京、京都等地學者圈的學派雛形,這就是從楠本端山(1828~1883)、碩水(1832~1916)兄弟開始,到端山之孫楠本正繼(1896~1963),再到岡田武彥、荒木見悟(1917~)及其弟子們展開的“新儒學運動”,岡田先生稱之為“楠門學”。端山和碩水雖屬於江戶時期信奉朱子學的山崎闇齋(1618~1682)門下的三宅尚齋(1662~1741)繫,但他們大量吸收了陽明學、東林學及蕺山學的思想資源。因此,雖然端山被認為是幕末維新時的儒家,而碩水被定格為日本後的朱子學者,但我們從其三傳弟子岡田武彥先生身上看到更多的卻是陽明學和蕺山學的精神氣質。
            就九州學者圈內部的學術風格和思想個性而言,其區別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岡田武彥和荒木見悟,既通力協作、取長補短(如合作主編《朱子學大繫》《陽明學大繫》等多部巨著),又各顯特色、相得益彰。如果說荒木先生是純研究型的學術巨匠,那麼岡田先生則可以說是研究加哲人型的思想大師。他們的弟子們說他們就像北宋的兩大儒程頤與程顥,或明末東林學者顧憲成與高攀龍。在思想個性上,岡田先生以敏銳、灑脫、修悟而著稱,除了做學問,亦擅長東方書畫和西方古典音樂,且周遊列國,體認先哲,高朋滿座。也許岡田先生的風格,若無特殊的氣質和素養,是很難真切領悟的,無怪岡田先生常會感嘆思想人生的寂寞和心靈世界的孤單。正因為岡田先生有著哲人的氣質和勇氣,纔能夠將一隻腳邁出學院,跨入民間,在“做學問”的同時,還在“修悟”和“做人”方面達到了其同時代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神儒共體:日本儒學的轉換
            岡田武彥先生畢生研究儒學尤其是陽明學,但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儒學家,而是一位主張“神儒共體”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學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對戰後日本社會及當代人類命運的反思與總結,在他身上真切地體現了儒學的日本化。
            近世日本人觀念中的“儒教”是有比較嚴格的時間限定的,多是指由籐原惺窩(1561~1619)和林羅山(1583~1657)等江戶儒者導入、以宋代朱子學為核心內容的“性理學”,而岡田先生所說的“儒教”卻是以陽明學和神道學為中心的日本儒學。
            雖然從宏觀上說日本學者也認同日本與中國、韓國同屬東方儒教文化圈的說法,但從微觀上說,儒教究竟對日本產生了多大影響,看法卻相當不一致。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在日本先行的思想指導下,超越普遍性而強調日本特殊性的研究傾向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特別是津田左右吉(1873~1961)的思想,直至今天仍有很大影響。津田認為:“日本文化是基於日本民族生活方式的歷史展開而獨自形成的,其精髓可以說完全不同於中國文化。……日本過去的知識分子在知識的層面上雖受中國思想的熏陶很深,但這與日本人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可以說儒教對日本人的實際生活並沒有發生直接的效應。日本與中國,日本人與中國人,幾乎在所有的層面上都截然不同。”“若把儒教與日本人的生活聯繫起來解讀,那就會產生矛盾和衝突,要麼牽強附會,要麼曲解儒教而不顧其實質。……實際上,儒教被日本化並非事實,儒教就是儒教,是中國之思想,是文字上的知識,它並沒有進入日本人的生活。”
            當代日本著名史學家司馬遼太郎、陳謙臣等也認為,儒教對日本人而言隻是一種比較抽像的哲學理論,是學問的對像,而並沒有成為日常的生活原理和行為規範。奈良時代制定的“十七條憲法”第二條中提到的“篤敬三寶”,反映的是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的隆盛及其對日本的影響,這以後日本受佛教的影響不比儒教小,所以在日本幾乎看不到宣揚禮教的“牌坊”,
    但“佛塔寺院”卻隨處可見。雖然德川幕府公認的意識形態是儒教,武士們使用的教科書也是“四書五經”,但那也隻局限在官僚階層內,而並沒有深入民間,成為普通人的思維習慣。
            岡田先生的看法與上述學者不同。他把儒教融進日本固有的神道體繫中,認為儒教是神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儒教,也就談不上神道。在他看來,日本的神道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一是反本地垂跡說。即主張把神道放在根本的、主體的地位,而將儒教、佛教置於派生的、從屬的地位,認為是“日本生出種子,中國展現枝葉,印度開花結果。所以佛教是萬法之花果,儒教是萬法之枝葉,神道纔是萬法之根本”。二是儒家神道。進入江戶以後,佛教勢力日趨衰微,儒教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出現了主張以儒教為根本的神儒結合的神道流派。三是垂加神道。在大量吸取儒、佛思想之後,神道自身的羽翼逐漸豐滿,出現了神主儒從的思想傾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大流派即垂加神道。認為應當“以神道為主,以儒道為潤色”,主張用儒教的大義名分和忠孝觀念來維繫天皇的神聖權力。四是復古神道。它排斥儒、佛二教,認為儒、佛二教歪曲並遮蔽了日本的古道真義,故主張將此二教從神道中清除出去,而以《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古典文獻來闡明真正的日本精神。五是國家神道。它是把垂加神道、復古神道等思想推向的產物,其基本思想是敬神愛國、崇祖尊皇,並強調國體主義和日本主義。
            江戶時期朱子學和陽明學傳入日本以後,儒教達到了繁盛的。但當時的儒者如林羅山、貝原益軒(1630~1714)等,都在學習和傳播儒教的同時輸入神道思想,表現出神體儒用的思想傾向。貝原益軒強調“神儒並行而不相悖”,神道是無言之教,而儒教則是神道精神的教言,“謂神道不假儒教而自立則可,謂儒教不輔翼神道則不可”。岡田先生的儒教論,可以說是貝原益軒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把貝原益軒所強調的“神儒一體”推進到“神儒融攝”“神儒共體”的新階段,所以可以將他的儒教稱為神道化的儒教。所謂“共體”,即互為本體。它與其他神道的區別就在於肯定儒教的地位,認為兩者都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支柱,隻不過神道是潛在地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儒教則是用說教、學問的形式把神道思想表述了出來。岡田先生的“共體神道”思想,也來源於他長期以來所堅持的一體的認知取向。
            如果說戰前的日本儒教宣揚的是大義名分、皇權至上,所扮演的是保守和反動的角色,那麼以岡田先生為代表的日本當代儒學家,則是以儒教“共生共存”的道德意識論和“萬物一體”的自然生態觀為基石,為實現亞洲一體化或建立“亞洲國家”的目標模式進行著積極的理論探索。儒教強調統一、和合與共生,這是符合人類和地球之根本利益及二十一世紀之發展方向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共生的時代,新世紀的東方的現代化,必然是以創造出一個和諧共生的社會為前提的。哲學的建構作為一個基礎,對於東亞乃至整個世界而言也是一個共同的課題,而儒學在這種哲學建構過程中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
            岡田先生這種“共生共存”的理念,並非出於早期儒家的以人為中心的道德理想主義,而是來源於宋明新儒學的心物合一、萬物一體的生態整體主義以及日本傳統神道的原始自然主義。岡田先生重視對宋明新儒學尤其是陽明學的創造性還原和復歸,對本民族神道傳統的發掘和活用,並長期致力於“神儒合一”即儒學日本化的研究普及工作。這或許正是岡田先生要把這種日本化的儒學稱為“東洋之道”,以區別於中國的儒學或新儒學的用心之所在。
            簡素與崇物:日本文化的自我
            在岡田武彥先生看來,日本文化的精神實質是東洋之道,而東洋之道的核心又是神道和儒教,因此,他對日本文化的自我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簡素”和“崇物”兩個帶有根本性的哲學範疇。
            他認為,簡素就是簡易平淡的價值追求和內外功夫,簡素精神就是崇尚思想內容的單純化表達,認為表達越單純,其內在精神就越高揚。西洋文化重知性,求華麗展開,而東洋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重感性,求回歸簡素,前者是分析,而後者是綜合。在岡田先生這裡,簡素不是精神內容上的,而是表現技藝上的,即表現形式上的不外露精華,盡可能地抑制。以簡素為基礎的哲學精神,不追求主知的思辨,而崇尚主行的體認。
            中國人既是善於把事物對立起來思考的民族,又是善於從一體的立場出發而加以調和的民族。所以窮理與盡性、唯精與、博文與約禮、道問學與尊德性等在中國人那裡是並行不悖的。日本民族雖大量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思想與文化,但日本人可以說是把簡素精神發展到極致的民族,這能從日本的和歌俳句、陶瓷工藝及建築風格等文化形態中窺知一斑。陽明學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體現簡素精神的結晶,所以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如果說簡素是岡田先生對日本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那麼崇物便是岡田先生對日本民族心理的精練式總結。簡素與崇物在岡田先生那裡,可以說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範疇,兩者在思維方式上具有高度的重合性,這也是為什麼岡田先生在闡述“簡素”時要常常述及“崇物”,反之亦然的重要原因。
            他說“崇物”二字“是日本思想文化的根本理念”。因為在日本人看來,物並非單純的物質,而是有生命的靈性,無論是有生物還是非生物,都是靈魂與情感的存在。所以岡田先生曾做過這樣的總結:“現在吾之思想的究極理念是‘崇物’二字。物即命,命即物,人雖為物之靈長,然一旦無物,生即不復存在。有了對物的崇敬之念,便產生對生命的崇敬之念。”“知道了對物之生命的崇敬,就會對物產生感激之情,由此而轉化為共生共死、萬物一體之仁的理念。”岡田先生的這一思想與宋明儒者有一脈相承之處。宋明儒者把動植物與自然界看作宇宙生命和意義的體現,主張通過“觀物”以體驗宇宙生命的“生意”。但宋明儒者對自然的看法,仍局限於傳統儒家的藝術性或審美性的自然境界,它既不能與道家的自然觀相區分,也無法區別於文學家、詩人對自然的觀賞態度。倒是日本的“崇物”心理,不僅使人物化後成為物的一部分,而且還賦予物以主體性和倫理性的意義。
            岡田先生還認為,崇物思想與當今人類環保意識的關繫,就猶如一棵大樹,崇物是培其樹根,而環保是修其枝葉,根未培,枝葉焉能繁茂?崇物心理來自於對生靈萬物的直觀體驗,因而也是一種簡易直截的思維方式。如果說崇物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內在體現,那麼簡素便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正是在崇物的心理定式與簡素的思維方式上達到精妙統一的。
            若把日本人的崇物心理與中國傳統的道家、儒家思想做一比較的話,便不難看出其中之差異。道家講“造物”或“觀物”,是對“道”這個“造物者”的崇拜,“崇物”則是直接對“物”這個自然對像的崇拜。道家主張順應造化,物我合一。它之所以歸順自然而超越世俗,是由於看破人間是非、得失、榮辱的反復無常。而日本的“崇物”,不是隱士哲學,而是庶民哲學。它所主張的物我合一,是大我與小我的合一,而並非無我。
            儒家講的“天人合一”,雖與日本人的崇物心理較為接近甚至有重合,但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概括地說,日本人對自然的“敬畏”,使他們更多地依賴於自然,在對待外來事物時,也更加注重形式的接受;相反,從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豪言壯語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更注重現實層面的自我感受,在對待外來事物時,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拿來”。但是,中國人所說的征服與改造絕不是破壞,而是與自然的調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中國人與日本人自然觀的共同點。隻不過日本人側重於“天”或“物”,而中國人側重於“人”或“我”。西方文化中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而在中國文化中則有“在天地(自然界)面前人與萬物平等”的觀念。如果把前者視為“人類中心論”的話,那麼後者就是“非人類中心論”的。日本哲學由於比中國哲學更注重“物”,甚至把自然之物與人文之物等量齊觀,都作為崇拜之對像,所以可以說是一種“萬物中心論”。
            日本哲學的宗教精神,除了“敬畏萬物”之外,還表現在對自然界的感激、報恩這種觀念中。日本神道以天地萬物為父母,將自然界視為人類生命的賜予者,因此有一種報恩思想,對自然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宗教情結。有了這種宗教情結,就會自覺地愛護自然界,而不是任意地去掠奪和破壞,從而使人與自然界的生命聯繫較之其他宗教文化要表現得更緊密、更顯著。在日本人看來,天皇是自然的化身,是萬物之靈的體現,而神道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崇物的信仰體繫與宗教精神。這是日本民族在引進、吸收、消化中國傳統儒、道思想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日本人視物為神,認為物有超人的力量,日本神道宣揚多神,歷來有八十萬神、八百萬神及一千五百萬神之說。因此日本的神社不計其數,所供奉的對像是自然界的萬物。以致在崇物心理的支配下,價值判斷不要了,是非界限模糊了,美丑標準不見了,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一切都成了頂禮膜拜的對像。
            兀坐與體認:心物合一的簡素功夫
            什麼是“兀坐”?據《辭海》的解釋,“兀”有二解:一為“高聳特出貌”,一為“渾然無知貌”。很顯然,岡田先生所說的“兀坐”,當為同體於自然的圓融境界,它既不是朱子所說的“爾固非遠事絕物,閉目兀坐,而偏於靜之謂”,更非宗教似的虛無枯坐,而是一種源於王陽明的“兀坐經旬成木石,驚歲暮還思鄉”的心物合一的簡素功夫。就外在姿勢而言,它是一種適合於日本人生活習慣的修煉方式:膝蓋和腳趾接觸地面,身體則坐在腳跟上,在這個位置上,修養者可使自己的心靈、身軀與自然萬物交融合一。
            岡田先生早年身體力行的修煉是“靜坐”,以為“靜坐”纔是真正的簡素功夫。後來是什麼都不做的“枯坐”,以致使簡素功夫等同於虛寂無為。後纔發展到人我兩忘、心物一體的“兀坐”。因為在岡田先生看來,靜坐是以心為主、身為僕,這樣的心是缺乏具實性的以物為累的拘泥之心,其簡素化也表現得很不徹底。而“枯坐”則如同《正法眼藏的“隻管打坐”,極易使人進入“棄人求佛的佛教世界觀”,而背棄“以人為本的儒教世界觀”。隻有以身為主、以心為僕的“兀坐”,纔能使人進入“灑灑落落”“心物一體”的動靜合一的境界。因此,“兀坐”纔是實在性的簡素功夫。用岡田先生的話說:“萬物會歸於心,心歸於身也。身也者何,曰:體軀而非體軀者也。”隻有做到“兀坐以與物為體”,
    纔能培根養身,這是岡田先生從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所體悟出來的接觸世界、解釋世界和交往世界的獨特方式。
            岡田先生說:“陽明學是體認之學,是培根之學,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煉之學。”為學的根本宗旨在於“兀坐培根”。體認,即切身感受。他在《崇物論》中說:“隨著研究的深入,我逐漸對宋明理學中的體認之學有了濃厚的興趣,覺得正是體認之學纔使得東方哲學具有了西方哲學所沒有的思想特色。因此,我便去試著體驗宋明儒學家體驗過的生活,從而逐漸自覺到:這纔是真正的東方學的研究方法。後來我還意識到,這樣的研究方法已不在印度和中國,而主要存於日本。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唐突,它與源自於宋明時代精神文化的日本傳統密切相關。古語曰‘遊騎不歸’,而我卻可以幸運地回歸自己的精神故裡了。宋尼《悟道》詩雲:‘近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首詩大概可以充分表達我向日本傳統也就是體認之學回歸的心境了。”

            不難看出,岡田先生所強調的“兀坐”和“體認”,盡管隻是一種修養方式和學問手段,而且似乎都能從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找到源頭,但其實質卻根源於日本人所固有的“崇物”心理和“簡素”精神。
            簡短的結語
            至此,我們認為可以把岡田先生的學問繫統概括為:以“身學”為人生目標,以“崇物”為文化根本,以“簡素”為價值取向,以“體認”為手段,以“兀坐”為功夫,以“共生共存”“心物一體”為理念的,彼此間相輔相成、體用互補、完整而和諧的思想體繫,這可以說是岡田先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為日本神道和儒教所精心建構起來的思想大廈。
            岡田先生常說自己不是學問家而是思想者。與學問家不同的是,思想者更注重精神取向。這樣的人,一旦迷戀自己的選擇,便會達到如痴如醉的境地。這樣的人,是用整個生命擁抱著自己的思想,甚至有一種宗教式的熱情。叔本華曾把思想家比作彈奏一架自己風琴的樂師。岡田先生便擁有自己的風琴,並且樂於譜寫自己的樂譜。他受過西方哲學的熏陶,也沉湎於宋明儒學;他研究過中國的,也修過佛教的禪宗。然而一旦他在儒學中發現了自己的坐標而進入神儒共體的高遠意境後,那些曾先後精心研究過的知識和學問,就全部納入他的思想體繫之中,他把它們化為自己所需要的成分,形成他思想的完整性。當他確定自己的選擇,完成了一個有別於他人的理論體繫,一個赫然存在的生命,就呈現了出來。對於他,這一生命構成從此不會消失,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也許顯得孤獨,這種孤獨,是升華到哲學高度後的境界,是一種猶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吟誦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高邁情懷。
            
            錢明
            2016年2
    月  
    媒體評論
    要說譯過的日文,不能說很多,但也可謂不少了。但像本書這般面廣意深之作,倒還是次踫上。——錢明 《簡素:日本文化的根本》“譯後記”
    岡田武彥作品《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繫2015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入圍獎圖書;梁文道、吳曉波、十點讀書聯合推薦的年度好書。
    在線試讀
    日本繪畫
    大陸藝術的日本化受容
    日本人經常被視為無個性的民族,這其中既有長處也有短處。正因為無個性,所以纔願意接受海外的先進文化並使之日本化。從古代到江戶期,日本主要受容中國大陸的文化,明治以後又開始受容歐美發達國家的文化。但盡管如此,其間對日本的固有文化也有所自覺和發展。這點即使在藝術領域也不例外。
    翻一下日本史書就可明白,日本的藝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深受中國藝術影響的。隻是在這一受容過程中,仍保存了日本本民族的東西,而並不是無批判地原封照搬或無原則地盲目追隨。比如,從飛鳥、奈良時代(593~794)起,中國的佛教藝術就已傳入日本。可當時的日本人對佛教藝術可謂一竅不通,於是他們便專心致志地學習。到了平安朝以後,纔接受了與日本民族之趣好相吻合的東西,並將其逐漸日本化。關於日本人這種對其他民族藝術的受容態度,矢代幸雄氏曾作過以下評述:
    因此,吾國日本在接受其他國家藝術的時候,並不隻是一般所認為的,接受後便忘卻自我,自始至終都醉心、傾倒和模仿對方,而是在迅速學習攝取後,先從主觀上予以強烈反對,然後隨意地翻案改廢被接受者,並不顧一切地作適合於自己的變更。如此堅決的態度,著實令人喫驚。但這種變更往往無視被接受方的本質、趣旨和特色,甚至還將其徹底還原為日本化的東西。這倒是個很有趣的現像,可以說它確實展示了日本人的天纔見識。但正因為如此,便有充分的餘地說日本人,或者對本來的意思不求甚解,或者隻作非常淺薄的理解,等等。對此,我們應當有所反省。(《日本美術的特質》第二編第五章《國民性格》)
    比較中國的藝術與日本的藝術,總的來說,中國的藝術宏大、遒勁、豪宕、沉重和濃密,而且是理知的、意志的、寫實的、客觀的、立體的、現實的和沉重的;而日本的藝術則纖細、優美、柔和、輕妙和淡白,而且是情感的、感傷的、寫意的、主觀的、平面的、像征的和裝飾的。一言以蔽之,中國藝術煩縟,而日本藝術簡素。一般常以為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同文同種,其實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這點切不可忘記。中國美術研究專家李澤厚教授在京都與我對談時,也曾明確指出過這個問題。我沒想到會從中國學者那裡聽到這種意見。當時我說,若把日中兩國的文化加以對照的話,那麼可以說,日本文化是情感的,而中國則是理知的;日本文化是情感中有理知,而中國文化則是理知中有情感。因為藝術是以情感為中心的,所以若就此而言,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藝術是情感中有理知,而日本藝術則始終都是情感的。如果知道了兩者的特色,那就容易比較日本的大陸繪1 與中畫之差別了。這是因為,大陸繪是寫意的、感覺的,並且優美、溫和而流麗畫則是理知的、嚴格的、深刻的和寫實的。
    下面,我以日本的寺院建築和室町時代的繪畫為例,對大陸藝術的日本受容以及其後日本藝術的發展過程作一概要論述。

    日本繪畫



    1. 大陸藝術的日本化受容


    日本人經常被視為無個性的民族,這其中既有長處也有短處。正因為無個性,所以纔願意接受海外的先進文化並使之日本化。從古代到江戶期,日本主要受容中國大陸的文化,明治以後又開始受容歐美發達國家的文化。但盡管如此,其間對日本的固有文化也有所自覺和發展。這點即使在藝術領域也不例外。


    翻一下日本史書就可明白,日本的藝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深受中國藝術影響的。隻是在這一受容過程中,仍保存了日本本民族的東西,而並不是無批判地原封照搬或無原則地盲目追隨。比如,從飛鳥、奈良時代(593~794)起,中國的佛教藝術就已傳入日本。可當時的日本人對佛教藝術可謂一竅不通,於是他們便專心致志地學習。到了平安朝以後,纔接受了與日本民族之趣好相吻合的東西,並將其逐漸日本化。關於日本人這種對其他民族藝術的受容態度,矢代幸雄氏曾作過以下評述:


     因此,吾國日本在接受其他國家藝術的時候,並不隻是一般所認為的,接受後便忘卻自我,自始至終都醉心、傾倒和模仿對方,而是在迅速學習攝取後,先從主觀上予以強烈反對,然後隨意地翻案改廢被接受者,並不顧一切地作適合於自己的變更。如此堅決的態度,著實令人喫驚。但這種變更往往無視被接受方的本質、趣旨和特色,甚至還將其徹底還原為日本化的東西。這倒是個很有趣的現像,可以說它確實展示了日本人的天纔見識。但正因為如此,便有充分的餘地說日本人,或者對本來的意思不求甚解,或者隻作非常淺薄的理解,等等。對此,我們應當有所反省。(《日本美術的特質》第二編第五章《國民性格》)


     比較中國的藝術與日本的藝術,總的來說,中國的藝術宏大、遒勁、豪宕、沉重和濃密,而且是理知的、意志的、寫實的、客觀的、立體的、現實的和沉重的;而日本的藝術則纖細、優美、柔和、輕妙和淡白,而且是情感的、感傷的、寫意的、主觀的、平面的、像征的和裝飾的。一言以蔽之,中國藝術煩縟,而日本藝術簡素。一般常以為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同文同種,其實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這點切不可忘記。中國美術研究專家李澤厚教授在京都與我對談時,也曾明確指出過這個問題。我沒想到會從中國學者那裡聽到這種意見。當時我說,若把日中兩國的文化加以對照的話,那麼可以說,日本文化是情感的,而中國則是理知的;日本文化是情感中有理知,而中國文化則是理知中有情感。因為藝術是以情感為中心的,所以若就此而言,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藝術是情感中有理知,而日本藝術則始終都是情感的。如果知道了兩者的特色,那就容易比較日本的大陸繪1 與中畫之差別了。這是因為,大陸繪是寫意的、感覺的,並且優美、溫和而流麗畫則是理知的、嚴格的、深刻的和寫實的。


    下面,我以日本的寺院建築和室町時代的繪畫為例,對大陸藝術的日本受容以及其後日本藝術的發展過程作一概要論述。


    奈良的法隆寺據說是由聖德太子建造的。法隆寺的伽藍全體之配置雖完全根據中國樣式而設計,但大陸之建築樣式是嚴格左右對稱的,而法隆寺從中門進入後,右手是金堂,左手則配置寺塔,明顯地打破了左右對稱的樣式。不可思議的是,當時日本的寺院基本上都固守中國樣式,而唯有法隆寺打破了這種傳統。從法隆寺的建築結構中,我們看到厭棄中國樣式的技巧性和規則性,而在不均衡和不規則中發現餘韻餘情的日本手法被采用的現像。這也許反映了注重於自然融合的日本人的氣質。


    到了平安朝以後,這種日本意識逐漸趨於強化,而且由於與山嶽佛教的關繫,伽藍建築的不規則性更加明顯,與自然融合的態勢亦更趨緊密。這也許也是簡素精神的一種表現。


    從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特別是到了室町時繪畫大量輸入時代,胚胎於唐代的水墨畫業已完成。但水墨畫甚至可以說是精神繪畫,所以與唐代的華麗色彩畫比較,它似乎可以說是重視內面的精神表現,並以簡素精神為宗的。該繪畫有北宗派(北畫)與南宗派(南畫)二派。北宗派的畫是所謂院畫體,南宗派的畫是所謂文人畫。大體上宋代以北宗派為主明時代則以南宗派為主流。


    室町時代中期的禪僧雪舟等楊(1420~1506)從學於明朝浙派畫家李在(?~1431),練習南宋馬遠、夏珪的北宗派的畫,但其畫與幽蒼、銳利、周密、遒勁的馬、夏畫比較,則顯得溫和、濕潤、明淨、率直和簡潔,顯示出日本式的風格。這不僅表現在雪舟的畫裡,而且還表現在雪舟的老師周文(生卒年不詳,畫僧,俗姓籐倉氏)及周的老師如拙(生卒年不詳,室町時代畫僧。水墨畫隨禪宗傳入日本後,由相國寺的如拙將其闢為日本畫壇一單獨領域)的畫風裡,就連雪舟的後輩雪村(1504?~1589,畫僧,稱雪村周繼)和桃山時代的畫家長谷川等伯(1539~1610)的作品中也有表現。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日本人簡素化的現像。


    在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傳入日本的中國畫家中,受日本人喜愛,也受日本畫家尊敬的,是南宋的南派畫家牧溪(?~1281)的水墨畫。牧溪的畫豐潤而柔和,因而頗合日本人的趣味。所以,牧溪的畫就連茶人也十分喜歡。不過,牧溪的畫在中國卻不免有“粗惡而無古法”的壞名聲。這大概是因為不太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緣故。日本人喜歡牧溪的畫,與中國人看重逸脫法度而無問題的禪僧書法即注重墨跡的趣味如出一轍。從中也能看出日本人對中國美術的受容態度。


    一般來說,日本人喜歡南宋的南宗畫。但南宗畫裡仍內藏著骨氣,而模仿南宗畫的長谷川等伯的畫則沒有這樣的骨氣,所呈現出的倒是瀟灑淡白的風格。不僅如此,等伯還描繪了充滿日本人口味的裝飾性極強的


    金碧畫。


     2. 文人畫的發展


    日本人先天多愁善感,其情感纖細而深凝,這樣的民族性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因此可以說,日本文化是含有哲學思維的情感性文化,並自始至終傾心於情感的表達。相反,西洋文化則是理知性的文化,而中國人在思維上也帶有類似於歐美人的理知性特征。所以,日本人似乎可以說是先天的藝術性民族。


    日本人是情感性的民族這種觀點,即使基於日語有動詞之活用,且助詞非常發達,故極為適合表達情感這點也能察知。


    由於日本人在情感方面細致並發達,所以在繪畫上所描繪的東西皆為自我心情之表現。因此,即使在外觀上用客觀的寫實手法描繪時,那也不外是徹底的內在心情之表現。藝術一般來說是性格的顯現,而日本人則在性格被主觀性所貫徹的過程中顯示出了特色。若借用西洋流行的說法,則可以說日本人是把感情移入物並予以顯現。所以即使聽到秋蟲的聲音,也並不認為僅僅指的是蟲鳴聲。我以為,這便是“あはれ”(移情)。


    若眺望月亮,便會把各種各樣的心緒移情於月亮。從這一點考慮,日本人的畫即使嘗試著用客觀的寫實的手法描繪,實際上也是精神主義的,是除了內在心情之表現以外什麼都沒有的。就此而言,日本的繪畫可以說是以簡素精神為宗的。若徹底貫徹這種精神主義,那麼重視情緒的精神主義的南畫或文人畫的盛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不過就其內容來說,中國式的文人畫與日本式的文人畫之間有相當的距離。這是因為,中國的美術是在情感中內藏理知,而日本的美術則是把單純的情感貫穿始終。


    中國的繪畫至宋代成為精神主義的繪畫,這與那個時代的禪學在知識階層中廣為流行,以及哲學的新儒學之興起有著密切的關繫。但是,即使所謂精神主義的繪畫,也是通過物的客觀的寫實的描寫而表現內面之精神的。所謂北畫即院體畫,是與為追求內面精神的直寫而輕視並簡化客觀的寫實的描寫的南畫即文人畫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院體畫是專業畫家所畫的畫,而文人畫則是非專業畫家的文人們所畫的畫。前者在宋代成為主流,而明時代成為主流。毫無疑問,這顯然是與時代風潮密切相關的。兩者雖然都給日本以極大的影響,但由於後者更適合日本人的審美情趣,所以被日本人所喜愛。


    日本的文人畫到了後來,也開始一邊學習中國的技法,一邊使之純化,池大雅(1723~1770)為其峰,浦上玉堂(1745~1820)、田能村竹田(1777~1835)、富岡鐵齋(1837~1924)等則比中國的文人畫還要傾向精神主義。他們的筆法奔放逸脫,毋寧說玩弄的是天真爛漫的無技巧的技巧。於是產生了一大批富於易簡、率直、瀟灑和脫俗之風韻的文人畫畫家。這些畫家的畫,均很好地發揮了書畫一體的妙境。而這種傾向走向的標志,就是下面將要講到的叫作白紙贊的繪畫。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