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聞最基層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蔡美興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隨筆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5590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559050
    作者:蔡美興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3月 

        
        
    "

    編輯推薦

    《新聞*基層》中的這些文章,篇幅不長、道理不短,理論不深、實踐不淺。通過一事一議、一稿一評、一例一析、一題一解,平實得近乎白話的言語裡,映射著新聞理論的影子,我姑且稱之為“草根的新聞理論”。


    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得來。而首當其衝的腳力的落點就是在基層。新聞記者隻有往基層走,往一線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腳上纔有方向,腳下纔有力道。

     
    內容簡介

    《新聞*基層》一書,大多數都是作者編務值班時的審稿日志,也有在每周編務會上與記者編輯交流的內容,時間跨度十多年,內容包括記者采訪寫稿、編輯編稿組版、新聞標題制作、新聞圖片拍攝、新聞業務管理等,涉及縣域黨報新聞采編的方方面面。正如書名一樣,每一頁、每一篇都來自新聞基層的縣域黨報,來自一名在基層摸爬滾打的縣域黨報新聞把關人的心路歷程。


    雖然有些內容看起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蘊藏著一些哲理和新聞傳播的價值,字裡行間透著田園鄉村的純樸和自在,散發出草根的力量和生氣。對看慣了“陽春白雪”式理論探究的新聞界報人來說,讀一讀“下裡巴人”式的新聞采編審編探微,或許會別有一番收獲,引發不一樣的共鳴。

    作者簡介

    蔡美興,嘉興日報社平湖分社副社長,長期從事縣域黨報新聞采編工作。新聞作品獲浙江省新聞獎、中國地市報好新聞獎、浙江省縣市區域報新聞獎等;新聞評論作品曾列入新華社新華網評論員文集;新聞論文在《中國記者》《新聞戰線》《傳媒評論》等核心期刊發表。

    目錄
    目 錄
    001  代序
       新聞,有一種力量在基層 蔡偉達
    002  會議報道用心做
    004  網上得來終覺淺
    006  民生調查稿要做透
    008  經濟新聞的效果轉化
    010  “妙手偶得”與“養”新聞
    012  “社區新聞”一樣可以做深
    014  “盯”出來的新聞
    016  “記者觀察”重在觀察
    018  要有“反向思維”
    020  這條新聞為啥“遲到”?
    022  暑假裡多點“提醒”報道

    目 錄


    001  代序


       新聞,有一種力量在基層 蔡偉達


    002  會議報道用心做


    004  網上得來終覺淺


    006  民生調查稿要做透


    008  經濟新聞的效果轉化


    010  “妙手偶得”與“養”新聞


    012  “社區新聞”一樣可以做深


    014  “盯”出來的新聞


    016  “記者觀察”重在觀察


    018  要有“反向思維”


    020  這條新聞為啥“遲到”?


    022  暑假裡多點“提醒”報道


    024  學會腦筋“急轉彎”


    026  首先要分清“主輔”


    027  黨代表的新聞解讀


    029  采訪不能“無疾而終”


    031  “小”字中的新聞服務


    033  “救小偷”報道的理性思考


    035  有對比,纔有說服力


    037  小報開了“大”眼界


    039  領導走訪稿也要接地氣


    041  多看看上級黨報


    043  體驗報道要量力而行


    045  “面對面”要找對人


    046  放眼全局看價值


    048  內容纔是王道


    050  人大工作宣傳的“三字經”


    052  一條“補救”的好新聞


    054  突出價值標準


    056  有必要追問


    058  一則特別的頭條


    060  “準”字當頭關鍵


    062  打好“新”字牌


    064  以“融”文章激發傳播力


    066  突發的新聞怎麼“發”


    068  模仿是為了超越


    069  有調研 纔深入


    071  哪怕提前5分鐘也好


    073  采訪選材要突出主題


    074  寫會還要“會”寫


    078  多一些“三農”新鮮稿


    080  這篇新聞還是“空手而歸”


    082  用心做好這道“魚菜”


    084  經濟報道可以做得更“活”


    086  跳出總結寫消息


    087  材料隻是新聞線索


    089  這筆新聞“賬”理得好


    090  挖掘“明星”背後的正能量


    092  說開去還要“繞”回來


    094  多為群眾發聲


    096  要多說傳統節日的“內核”


    098  “說”,不等於鮮活


    100  救助報道當客觀呈現


    102  “導語病”一種


    104  多呈現“本土化”


    105  把人物寫活


    107  “準確”是突發事件報道的關鍵


    109  講好“棋局”背後的故事


    111  莫將背景作導語


    113  人物報道重點在人


    115  此番無新意


    116  放素


    117  數字是個寶 選擇很重要


    119  “三農”新聞要緊扣“三點”


    121  不能“一直掛在嘴邊”


    123  深度報道不是簡單增量


    126  民生版要有“民生味”


    128  做好“兩頭”,讓版面重起來


    130  此處應用“馬賽克”


    131  要讓讀者弄明白


    132  且將副區當主區


    133  注重組版和後續報道


    135  把策劃意圖體現出來


    137  總是“細節”感人


    139  一圖勝千言


    141  新聞也要知“冷暖”


    142  新聞延伸閱讀“功夫在詩外”


    143  “增加可讀性是群眾觀點問題”


    144  “這個版面做得好”


    147  繫列報道要繫統抓


    149  聾啞人會“說話”嗎?


    150  組稿體現編輯思路


    151  滿版都是“小蝌蚪”


    152  今天無新聞


    154  少些共性報道


    155  編稿就如刻瓜燈


    157  一條“熱線”為啥能上頭條?


    159  編輯不是照排員


    161  避免“選擇性”失真


    163  風是用來“吹”的


    164  不要讓讀者猜謎語


    165  防止出現“兩重天”


    166  精編出好稿


    168  導語要即時刷新


    169  要帶著質疑編稿


    170  為什麼是“小白兔”


    172  “看得見”的乏味和煩惱


    173  不妨沿用“笨辦法”


    175  “客觀條件”不能隨意刪


    176  不要硬“提撥”領導


    177  脫貧不能“永遠在路上”


    178  這個不是“邊陲”小鎮


    179  不要迷信“網絡搜索”


    180  “再次蟬聯”意思重復


    181  多了個尾巴


    182  要把新聞要素“何故”說出來


    183  “一行”與“一行人”


    186  “百姓臉譜”很靠譜


    188  記者行動體現媒體擔當


    190  “發布”隻是新聞傳播的開始


    192  報網互動,威力無窮


    194  新聞報道需要溫度


    196  世博報道如何“借船出海”


    198  正面引導要先聲奪人


    200  如何讓讀者“身臨其境”


    202  民生新聞要找共鳴點


    203  典型宣傳的引領意義


    205  “曝光臺”要重視選題


    207  政策解讀“四問”


    209  “石頭”落地的新聞思考


    211  “鹽荒”面前的黨報引導力


    213  節慶報道要立足“三個維度”


    215  “微”也足道


    217  孫楊奪冠的“意外”新聞


    219  滿足讀者知情權需“水到渠成”


    221  重大主題報道要“舉重若輕”


    223  主流媒體要為實體經濟鼓與呼


    225  “四季歌”如何唱出新意


    227  用主流聲音解疑釋惑


    229  好欄目需要好稿支撐


    231  環境輿論監督的“快、準、效”


    233  “問”得不聰明


    235  熱線的“冷”思考


    237  “新聞坊”很貼近


    239  成就報道要寫出成就感


    241  做好這道必答題


    243  做有思想的經濟新聞


    245  用典型引領轉型


    247  立好“深一度”專版骨架


    249  如何以小人物講述大變遷


    251  呈現大融合要有好切口


    253  豐富版式承載主題報道


    255  細節決定傳播力度


    257  蹲點報道要有“代入感”


    259  敏感話題報道 媒體要有擔當


    262  標題制作要避免重復


    263  標題“數字化”的直白表達


    265  一語雙關“新意”多


    267  新聞標題不能非此即彼


    268  “白話式”標題也有味


    270  這個標題做得生動


    272  借“詩”發揮 生動有趣


    273  要“雷鋒”,不要“雷同”


    274  讓標題“動”起來


    275  “管”得生動有趣


    276  用標題“軟化”內容


    277  這個標題“亮”了


    279  版面是臉 標題是眼


    280  標題要求簡潔明了


    281  當“模式”成為模式


    282  給一個完整的標題


    283  新聞表述要符合習慣用語


    286  新聞要多鼓勁


    288  少用“漫天要價”之類的形容詞


    289  “富二代”的正面傳播


    291  新聞力量在於客觀公正


    292  法制新聞用詞要規範


    294  讓權威說話


    296  改“形”還要改“神”


    298  民生新聞需更多引導


    300  切勿自相矛盾


    302  個人賬戶不能接受公益募捐


    303  大棚套種已非新技術


    304  領導不會“分身術”


    306  謹用“首創”


    307  多學一些法律基本常識


    308  軍裝與檢閱式不能亂用


    310  還是善意提醒好


    311  新聞也要“實名制”


    312  沒有“千千萬萬”這麼多


    314  以理論引導輿論


    316  瞄準“靶心”寫好評論


    318  以實用性增強評論功能


    320  讓內容鮮活起來


    322  評論需要多樣化


    324  多關注領導脫稿講話


    326  立論出“新意”


    328  別把主體漏掉了


    329  用心做內參


    331  領導觀點 記者語言


    334  不要再讓民工“數錢”了


    335  圖片新聞的“收”與“放”


    337  “春運表情”也是新聞表情


    338  對的時間與錯的畫面


    339  這張圖片很應景


    340  慎用網絡圖片


    341  不要“削”腦袋


    342  “掃街”也是必修課


    344  “無人機新聞”拍什麼?


    345  大媽插秧不是體驗


    346  配圖不是“金箍棒”


    348  少用背影


    350  “三言兩語”更要說清楚


    351  “拉郎配”也要讓人信服


    354  記者也要會算賬


    355  標題差錯如喫“蒼蠅”


    356  記者不要隨意為農民“增收”


    357  署名不能可有可無


    358  “日月”當分清


    359  “將”錯不能就錯


    360  這個“代”字不能少


    361  兩處差錯,一個意思


    362  量詞使用要精準


    363  有圖≠有真相


    364  讀者不懂“分分種”


    365  “何必”與“務必”的天壤之別


    366  40002平方公裡與385440張卡


    368  八旬老人稱“阿婆”為好


    369  “下一版”不能“瞎”轉


    371  聽音還要看字


    372  兒童公益集市募集1.2  拼音輸入需要正確選擇


    374  見“賢”,不是見“腎”


     


    376  網站選秀在於“大眾化”


    378  微博看“兩會”,看出新“花樣”


    380  新聞要走在臺風前面


    382  “星期E”是報紙上的網絡版


    383  一次感人的新聞連線


    385  “二次傳播”做得妙


    387  全媒體傳播“引爆”社會新聞


    389  “播報”重在“”


     


     


    392  記者得有“三強”功夫


    394  用“五個一”練好腳功


    396  一線看“深度、態度、角度”


    398  一切以實效為標準


    400  功夫在平常


    402  不應停在“飛行模式”


    404  “記者蹲點”要沉下去


    405  新春走基層有新意


    407  讓“靴子”早點落地


    409  不妨多考一考采編人員


    411  隻因多走“幾扇門”


    413  如何精做新聞“農家菜”


    415  讓作風文風“雙贏”


    417  為“貼地飛行”立規矩


    419  莫做“三隻袋”記者


    421  新聞如何實現“三見”


    423  好稿評選寧缺毋濫


    424  鼓勵向上投稿


    425  多向校對學習


    428  從“事”上改


    430  不在一線的“在一線”


    431  鮮活新聞從群眾中來


    432  “前線”挖來的新聞纔有可讀性


    434  “菜鳥”需要精心呵護


    437  讓“大雁”飛得更高


    440  善於“為我所用”


     


    442  後記 半路出家,更懂珍惜


     

    前言
    代序

    新聞,有一種力量在基層

    蔡偉達

    縣域黨報有著上級報紙不可替代的優勢,是貼近基層的一張報紙。來自基層的新聞,常常帶著泥土的味道,在整個新聞領域裡別具特色。也正因為基層新聞的價值所在,我們嘉興日報社報業傳媒集團開拓創新,順勢而為,在各縣(市、區)成立了分社,致力做大、做強、做活縣域新聞。

    代序


     


    新聞,有一種力量在基層


     


    蔡偉達


     


    縣域黨報有著上級報紙不可替代的優勢,是貼近基層的一張報紙。來自基層的新聞,常常帶著泥土的味道,在整個新聞領域裡別具特色。也正因為基層新聞的價值所在,我們嘉興日報社報業傳媒集團開拓創新,順勢而為,在各縣(市、區)成立了分社,致力做大、做強、做活縣域新聞。


    我們報業傳媒集團獲得的中國新聞獎、浙江省新聞獎等近百個獎項中,很多題材都來自我們基層一線,來自縣域黨報,而這背後,正是有著一支扎根縣域媒體一線的新聞采編隊伍,他們執著於基層新聞事業,耕耘於新聞前線。今天拿到平湖分社蔡美興同志的書稿《新聞基層》,讓我更加相信並感動於奮戰在中國新聞基層的這支隊伍,他們是中國新聞事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一種來自基層的力量。


    認識作者蔡美興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他還是我們《嘉興日報》的一名通訊員,默默無聞,勤奮好學,是采寫消息、通訊、評論的多面手,連續被評為優秀通訊員。後來我們報業集團與平湖市委聯合成立了嘉興日報社平湖分社,需要“招兵買馬”,蔡美興同志就“半路出家”,從一名業餘通訊員成為專職的新聞工作者。


    蔡美興從農村來,也非科班出身,應該說從事新聞職業的基礎條件不是很好。但他憑著做通訊員時積累的經驗,從一線記者干起,先後在采訪、編輯、網絡三大中心擔綱。其間,他不恥下問,注重積累,善於總結,很快就成為分社的業務骨干。特別是走上副社長的管理崗位後,不荒蕪專業,不放棄學習,有心用心,堅持撰寫審稿日志、記錄編務感想,主動跟報業集團的骨干記者、編輯探討新聞業務,提升了自身新聞素養,增強了新聞策劃能力,帶活了一支充滿激情的新聞隊伍,在縣域黨報中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這次出版的《新聞基層》一書,大多數都是作者編務值班時的審稿日志,也有在每周編務會上與記者編輯交流的內容,時間跨度十多年,內容包括記者采訪寫稿、編輯編稿組版、新聞標題制作、新聞圖片拍攝、新聞業務管理等,涉及縣域黨報新聞采編的方方面面。正如書名一樣,每一頁、每一篇都來自新聞基層的縣域黨報,來自一名在基層摸爬滾打的縣域黨報新聞把關人的心路歷程。


    雖然有些內容看起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蘊藏著一些哲理和新聞傳播的價值,字裡行間透著田園鄉村的純樸和自在,散發出草根的力量和生氣。對看慣了“陽春白雪”式理論探究的新聞界報人來說,讀一讀“下裡巴人”式的新聞采編審編探微,或許會別有一番收獲,引發不一樣的共鳴。


    《新聞基層》中的這些文章,篇幅不長、道理不短,理論不深、實踐不淺。通過一事一議、一稿一評、一例一析、一題一解,平實得近乎白話的言語裡,映射著新聞理論的影子,我姑且稱之為“草根的新聞理論”。


    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得來。而首當其衝的腳力,終的落點就是在基層。新聞記者隻有往基層走,往一線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腳上纔有方向,腳下纔有力道。


    “努力辦好紅船旁的黨報”是新聞界的前輩穆青同志對我們的諄諄教導。互聯網時代,融媒體發展腳步疾飛。但作為主流媒體,“內容為王”是不變的定律。《嘉興日報》作為紅船旁的黨報,堅守傳統報業、探索新媒體路徑是我們追尋的方向,在新的融媒體版圖中,縣域黨報始終是一塊重要的拼圖。基層的新聞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基層》的出版,也為兄弟縣市級黨報的新聞采編工作提供了一些借鋻和思路。


     


    20191月於嘉興南湖


    (作者繫嘉興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社長)


     

    在線試讀
    一、采訪之悟


    我們通常說,記者要善於發現和捕捉新聞,就要掌握一把判斷新聞的“尺子”,這把“尺子”就是新聞價值。記者獲得一條消息、一個報料,或者確定某個選題、某個策劃,值不值得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采訪,去占領我們的版面,衡量的標準就是有沒有新聞價值,以及新聞價值的大小,這個標準應該成為我們記者采訪的職業習慣,而不是“撿到籃裡都是菜”。


    會議報道用心做


    今天一版頭條《農村土地流轉有了“有形市場” 》很吸引人。雖然記者幾易其稿,但從見報的效果看,是一篇鮮活的建設新農村題材的報道,讓人耳目一新。作為見習記者,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值得肯定。
    加快土地流轉,發展土地規模經營,這是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這則新聞雖然篇幅不長,但告訴讀者很多信息。記者突破一般會議報道的框框,跳出會議寫新聞,以市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為新聞的切入口,既交代了全市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成立的背景、全市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情況,又告訴了讀者服務中心成立的意義、好處等,同時也作了信息面的拓展,挖掘了一些與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相關的信息,增加了報道的信息量,提升了宣傳的層次。從這篇將普通的會議報道寫成一篇內容豐富、政策性強、信息量大的頭條稿件中,我們的記者應該能夠得到一些啟發。
    近階段,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比較多,各條線召開的會議也比較多,由此造成宣傳報道上一個反差現像:一方面是會議報道偏多,導致版面可讀性差、時效性差;另一方面是相對於會議報道,可讀性強的鮮活新聞偏少,一些隱藏在會議中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卻被疏忽了。

    一、采訪之悟


     


     


    我們通常說,記者要善於發現和捕捉新聞,就要掌握一把判斷新聞的“尺子”,這把“尺子”就是新聞價值。記者獲得一條消息、一個報料,或者確定某個選題、某個策劃,值不值得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采訪,去占領我們的版面,衡量的標準就是有沒有新聞價值,以及新聞價值的大小,這個標準應該成為我們記者采訪的職業習慣,而不是“撿到籃裡都是菜”。


     


     


    會議報道用心做


     


     


    今天一版頭條《農村土地流轉有了“有形市場” 》很吸引人。雖然記者幾易其稿,但從見報的效果看,是一篇鮮活的建設新農村題材的報道,讓人耳目一新。作為見習記者,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值得肯定。


    加快土地流轉,發展土地規模經營,這是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這則新聞雖然篇幅不長,但告訴讀者很多信息。記者突破一般會議報道的框框,跳出會議寫新聞,以市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為新聞的切入口,既交代了全市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成立的背景、全市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情況,又告訴了讀者服務中心成立的意義、好處等,同時也作了信息面的拓展,挖掘了一些與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相關的信息,增加了報道的信息量,提升了宣傳的層次。從這篇將普通的會議報道寫成一篇內容豐富、政策性強、信息量大的頭條稿件中,我們的記者應該能夠得到一些啟發。


    近階段,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比較多,各條線召開的會議也比較多,由此造成宣傳報道上一個反差現像:一方面是會議報道偏多,導致版面可讀性差、時效性差;另一方面是相對於會議報道,可讀性強的鮮活新聞偏少,一些隱藏在會議中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卻被疏忽了。


    如何用心做好會議報道?我有四點體會:


    一是做好案頭工作。接到會議采訪的通知後,不是被動地等待會議的召開,而要主動了解會議的背景,熟悉一下會議的主題,然後在參加會議時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二是要“聽者有心”。記者參加會議(除主要領導參加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會議外),不僅要領會會議的精神,更多地要保持“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采訪狀態,要刻意地捕捉、挖掘會議以外的新聞事件和亮點,並加以提煉和包裝。本期頭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記者每參加一個會議,不是簡單地把會議本身作一個報道,而是“功夫在會外”,要帶著問題去采訪,把心思花在會議之外,要有“不挖出新聞不罷休”的鑽勁。


    三是寫法要鮮活。在寫法上,要求生動活潑,要見人見事,切忌公文化、程式化、流水賬,要用鮮活生動的新聞語言,而不是從會議報告中摘錄段落,讓人覺得枯燥乏味。


    四是多做筆記。不僅要做好會議報告內容的筆記,還要記好會議上領導講話和部門彙報脫稿講的一些內容,在會後經過整理,列出有價值的線索來,然後跟進報道。這樣既提高了采訪會議的題材附加值,又解決了記者找不到題材的苦惱。


    做到了這四點,我相信會議報道就會變成“生氣勃勃”的新聞報道。


     


    (200955日)


     


     


     


     


     


    網上得來終覺淺


     


     


    今天二版的一條新聞稿是《農民創業草莓遭水澇 發帖求助網友伸援手》,應該說這個新聞點不錯,但是通篇讀下來,覺得言猶未盡。


    報道說:連日的暴雨造成我市不少農田受淹,很多農戶損失嚴重。廣陳鎮民主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干部徐春曉和他的朋友們苦心經營起來的2畝大棚草莓也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小徐在我們報社的平湖網上發出求助帖。帖子發出後,吸引了一群熱心青年的關注,不僅幫助他們搶收草莓,還拓寬了銷售渠道。


    這篇消息既道出了大學生村干部創業的不易,也傳遞了網友熱心幫助銷售草莓的正能量。遺憾的是,整篇稿子裡沒有看到現場。


    草莓遭遇水澇,現場是直觀、能打動讀者的地方,但是記者采寫稿子時卻忽略了。雖然網上帖子的基本內容也能夠交代清楚新聞五要素,而且通過QQ、電話作了一些補采訪,但是沒有現場災後慘狀,讀者隔著版面,無法觸動到內心,也就減弱了社會幫扶的力量。


    有道是“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了今天二版的這篇稿子,套用這句話,“網上得來終覺淺”。 記者從網站獲取新聞線索,甚至將網絡上的“碎片”信息作為新聞源,這樣采寫出來的稿子沒有根基、浮在面上“輕飄飄”。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記者獲取新聞線索提供了多種可能。各類網站和微博、博客、論壇等新載體的出現,給信息插上了快速傳播的翅膀。記者對互聯網技術的接受能力非常強,能夠運用網絡新技術為自己的新聞采編工作服務,瀏覽網站成為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很多新聞線索和采訪途徑都是通過網絡手段來實現的,這是新技術帶來的一場習慣變革。但再怎麼變,新聞采寫的基本要求始終沒有變,現場永遠是鮮活新聞的“發源地”,離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