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華民俗一本全》(一生中必須經歷的節日,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習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184-265
    【優惠價】
    115-166
    【作者】 張廷興 等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節日文化與儀式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0823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9082362
    作者:張廷興等編著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3月 

        
        
    "

    編輯推薦

    一生中必須經歷的節日,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習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民眾普遍關注的各種民俗為對像,共分為節慶民俗、禮儀民俗、生活民俗、生產民俗、交際民俗、娛樂民俗六個部分,一共包括200多的具體民俗,對其源流、形成、主要程序及活動、功能、講究逐一進行描述和說明,基本囊括了中國民俗的所有相關知識,內容豐富、實用、全面。

    作者簡介

    張廷興,現為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教授。
    曾在中共山東省委黨校任教,在廣西大學文學院擔任院長。主要從事文化學、民族民間文學與民俗學教學與研究。出版有《民間俗信與科學文化》、《江湖社會習俗》、《方言趣談》、《諧音民俗》、《十二生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服飾民俗志》、《民間實用文體寫作技巧與範例》等多部民俗文化著作。

    目錄
    緒論:民眾偉大的文化創造
    一、民俗是民眾創造的文化體繫
    二、民俗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繫
    三、民俗發揮著巨大的社會功能
    章節慶民俗
    節傳統節慶民俗
    一、春節三、二月二
    四、清明
    五、端午
    六、七夕
    七、中秋
    八、重陽

    緒論:民眾偉大的文化創造

    一、民俗是民眾創造的文化體繫

    二、民俗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繫

    三、民俗發揮著巨大的社會功能

    章節慶民俗

    節傳統節慶民俗

    一、春節

    三、二月二

    四、清明

    五、端午

    六、七夕

    七、中秋

    八、重陽

    九、臘八

    十、祭灶

    第二節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一、壯族傳統節日

    二、瑤族傳統節日

    三、藏族傳統節日

    四、維吾爾族傳統節日

    五、回族傳統節日

    六、蒙古族傳統節日

    七、朝鮮族傳統節日

    八、彝族傳統節日

    九、苗族傳統節日

    十、傣族傳統節日

    十一、滿族傳統節日

    十二、其他少數民族節日

    第三節新興節慶民俗

    一、紀念節日

    二、外國節日

    第二章禮儀民俗

    節育兒民俗

    一、求子習俗

    二、滿月習俗

    三、百日習俗

    四、抓周習俗

    五、起名習俗

    六、生日習俗

    七、成年禮儀

    八、教育習俗

    第二節婚姻禮俗

    一、傳統婚姻觀念

    二、傳統婚禮程序

    三、特殊的婚姻形態

    第三節喪葬禮俗

    一、咽氣殮尸

    二、開喪弔唁

    三、出殯

    四、下葬

    五、服喪

    第三章生活民俗

    節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中國傳統民居的類型

    三、中國漢族居住民俗

    四、居住講究

    第二節行旅民俗

    一、交通設施

    二、交通工具

    三、出行講究

    四、交通、行旅行規

    五、通信

    第三節飲食民俗

    一、食俗的起源及範圍

    二、飲食烹飪技術和傳承

    三、飲食的講究

    第四節服飾民俗

    一、服飾的民俗文化意義

    二、衣料與縫紉民俗

    第四章生產民俗

    節氣像民俗

    一、氣像觀測

    二、氣像農諺

    第二節節氣民俗

    一、二十四節氣

    二、節氣民俗傳承

    第三節稻作民俗

    一、鞭春牛

    二、討彩話

    三、開秧門

    四、請五谷神

    第三節麥作民俗

    一、送糞

    二、犁地

    三、播種

    四、田間管理

    五、打場

    第五節漁獵畜牧民俗

    一、漁業民俗

    二、狩獵民俗

    三、畜牧民俗

    第六節作坊民俗

    一、作坊的傳承

    二、行業神崇拜

    第七節商業民俗

    一、商人的類型

    二、忌諱和口彩

    三、招牌與店號

    四、店幌

    五、其他講究

    六、市聲

    七、經商諺語

    第五章交際民俗

    節家庭與家族民俗

    一、家族及其範圍

    二、家政與家務

    三、家庭養老風尚

    四、親戚交往

    五、鄰裡睦善

    六、家族活動

    第二節村落民俗

    一、村落類型與村落生態

    二、村落命名習俗

    三、村規民約

    第三節江湖民俗

    一、復雜的江湖社會

    二、江湖語言習俗

    三、江湖組織與規矩

    四、手工業習俗

    第四節語言民俗

    一、我國各地極其豐富的方言現像

    二、稱謂語繫統

    三、語言崇拜

    四、粗俗語

    五、熟語

    第六章娛樂民俗

    節民間故事

    一、民間故事的主要特征

    二、民間故事的分類

    三、四大民間傳說故事

    第二節民間歌謠

    一、民間歌謠的起源與類型

    二、民間歌謠的功能——以廣西民間歌謠為例

    第三節民間諺語

    一、諺語的分類

    二、諺語的特點

    第四節剪紙民俗

    一、剪紙流派

    二、剪紙分類

    三、常見的剪紙圖案

    第五節年畫民俗

    一、年畫的定名

    二、年畫的功能

    三、年畫的代表產地與代表作品

    第六節玩具民俗

    一、泥塑玩具

    二、布制玩具與棉塑玩具

    三、日常生活遊戲娛樂玩具

    四、人生禮儀玩具

    五、節日玩具

    第七節遊戲民俗

    一、兒童遊戲

    二、鬥賽遊藝

    三、節日遊藝

    四、智能遊藝

    五、生活遊藝

    六、觀賞遊藝

    第八節民間戲曲

    一、民間戲曲的類型

    二、各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戲曲

    在線試讀
    一、育兒民俗
    圍繞人生習俗中的生育習俗及其現像具體包括誕生禮(三朝、滿月、百日、周歲與抓周)、生日禮、成人禮(古代稱冠禮)等。生育時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件大事,人丁興旺、子孫滿堂、五世其昌,是傳統家庭的普遍願望;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教更助長了人們對生育的重視。無論是對家庭而言,還是對宗族乃至社會都是如此。過去生子增丁,添人進口,人人為喜,但在醫藥衛生不發達的情況下,又令人多有擔心。圍繞生子之俗,一為賀,二為忌,三為壽。從孕前祈孕到孕婦禁忌再到產後的種種保育習俗,無不反映出人們要生兒育女、要兒女健健康康長大成人的良好願望。但是在這些習俗中,有些帶有濃厚的信仰色彩,有的則雜有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的觀念。
    1.求子習俗
    (1)婚禮儀式中,如鋪房、傳袋、合巹、撒帳、喫子孫餑餑等,都飽含了早生貴子、兒女雙全的祝願。
    新娘陪送嫁奩中,往往要放一定數量的紅棗、栗子、蓮子、桂圓、染紅的花生等物,其寓意就是早(棗)立子(栗子)、連生子,還要兒女雙全,花著生。這些物什多放在被裡,或拴在被角。有的在被子裡縫上棗、栗子,在被角拴上古代用的銅錢。在放這些東西時,老人們會唱一些歌謠,如“一把栗子兩把棗,閨女小子往家跑”等。棗和栗子代表“早早立子”,銅錢則代表新人和他們的孩子會大福大貴。
    在陪送的箱子裡放置一些物什,同樣含有祈孕求子的含義。濟南一帶閨女出嫁,娘要在陪送的箱子裡押上棗、栗子、花生、一對芝麻秸、一對豆秸。其寓意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著生。芝麻秸、豆秸意為:“押上一對芝麻(豆)秸,生個孩子好做官兒”。而嫁妝中的繡花被、繡花枕頭上,除了繡上鴛鴦戲水,還要繡上蓮花荷葉,像征連年多子;繡上石榴,表示多子多孫。在沂蒙山區,婚禮用品中還少不了筷子一扎,筷子諧音“快子”,也是早生孩子的意思。
    給新郎新娘鋪床,一般是在婚禮前一天的晚上。鋪床的人一般都是兒女雙全的“吉祥人”。鋪床時,床上先鋪高粱秸,根要向東,然後再鋪豆秸、黃草或者麥穰。還要放上大蔥和蒿等,俗信鋪高粱秸,生子長得高;“鋪豆莢,生秀纔”;鋪大蔥,生子聰明;鋪蒿,即生子好。歌謠說“放上高粱茬子,生個帶把子”、“放上芝麻秸,輩輩出大官”、“放上豆秸,輩輩出秀纔”。屆時,新郎、新娘還要共同填枕頭(兩個),長輩們會教他們說:“一填金,二填銀,三填兒女一大群。”

    一、育兒民俗



    圍繞人生習俗中的生育習俗及其現像具體包括誕生禮(三朝、滿月、百日、周歲與抓周)、生日禮、成人禮(古代稱冠禮)等。生育時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件大事,人丁興旺、子孫滿堂、五世其昌,是傳統家庭的普遍願望;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教更助長了人們對生育的重視。無論是對家庭而言,還是對宗族乃至社會都是如此。過去生子增丁,添人進口,人人為喜,但在醫藥衛生不發達的情況下,又令人多有擔心。圍繞生子之俗,一為賀,二為忌,三為壽。從孕前祈孕到孕婦禁忌再到產後的種種保育習俗,無不反映出人們要生兒育女、要兒女健健康康長大成人的良好願望。但是在這些習俗中,有些帶有濃厚的信仰色彩,有的則雜有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的觀念。


    1.求子習俗


    (1)婚禮儀式中,如鋪房、傳袋、合巹、撒帳、喫子孫餑餑等,都飽含了早生貴子、兒女雙全的祝願。



    新娘陪送嫁奩中,往往要放一定數量的紅棗、栗子、蓮子、桂圓、染紅的花生等物,其寓意就是早(棗)立子(栗子)、連生子,還要兒女雙全,花著生。這些物什多放在被裡,或拴在被角。有的在被子裡縫上棗、栗子,在被角拴上古代用的銅錢。在放這些東西時,老人們會唱一些歌謠,如“一把栗子兩把棗,閨女小子往家跑”等。棗和栗子代表“早早立子”,銅錢則代表新人和他們的孩子會大福大貴。



    在陪送的箱子裡放置一些物什,同樣含有祈孕求子的含義。濟南一帶閨女出嫁,娘要在陪送的箱子裡押上棗、栗子、花生、一對芝麻秸、一對豆秸。其寓意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著生。芝麻秸、豆秸意為:“押上一對芝麻(豆)秸,生個孩子好做官兒”。而嫁妝中的繡花被、繡花枕頭上,除了繡上鴛鴦戲水,還要繡上蓮花荷葉,像征連年多子;繡上石榴,表示多子多孫。在沂蒙山區,婚禮用品中還少不了筷子一扎,筷子諧音“快子”,也是早生孩子的意思。



    給新郎新娘鋪床,一般是在婚禮前一天的晚上。鋪床的人一般都是兒女雙全的“吉祥人”。鋪床時,床上先鋪高粱秸,根要向東,然後再鋪豆秸、黃草或者麥穰。還要放上大蔥和蒿等,俗信鋪高粱秸,生子長得高;“鋪豆莢,生秀纔”;鋪大蔥,生子聰明;鋪蒿,即生子好。歌謠說“放上高粱茬子,生個帶把子”、“放上芝麻秸,輩輩出大官”、“放上豆秸,輩輩出秀纔”。屆時,新郎、新娘還要共同填枕頭(兩個),長輩們會教他們說:“一填金,二填銀,三填兒女一大群。” 



    在婚禮儀式中,有相當一部分祈孕祈子習俗。新人出門上轎之前,先用蠟燭“照轎”,一方面有驅除邪氣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將火種帶到婆家去接種之意。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會有人端上兩碗湯、兩碗餃子。湯裡有棗、桂圓、蓮子,意為“早生貴子”。喫餃子時,會有人問新娘生不生,新娘會答“生”。在魯南、魯西南地區,嫁女要陪送一隻老母雞,除喻借吉(雞)利、大吉大利外,還希望這隻母雞當天就下蛋。如果這母雞隨新娘到新郎家後即下蛋,被視為大吉大利;如果在途中就下蛋,尤為吉利。新娘下轎時,腳不許沾地,腳下要踏布袋纔行,而這些布袋相傳遞,寓意傳代(袋),眾人須以麻袋(或是布袋、席、蒲團之類)鋪在地上。一對新人前男後女的走在麻袋上,眾人要傳遞著麻袋,一個袋一個袋的接著鋪。鋪袋的人都喊著:“傳代,傳代。” 



    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分男左女右並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謂之“坐帳”。坐帳時,有人端來栗子、紅棗、花生、桂圓、核桃等撒向帳中,謂之“撒帳”。各地撒帳詞略有差異,均為求子:“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
    “這一把撒到床裡邊,生下兒子做武官;二把撒到床外邊,生下兒子做文官”、“一把栗子一把棗,閨女小子(男孩)往家跑;一把麩子一把糖,閨女小子擠滿床”。
    “一把蓮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花生,花生,閨女小子花搭著生”,“一撒麩,二撒料,三撒新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媳婦進了門;新媳婦,好腳手,走路好像風擺柳;今年娶,明年抓,來年就要生胖娃”。明清時代的一些《撒帳歌》更有意思:


    撒帳,撒帳,撒在新人床上,五果手中多,撒出四下落,打著新人面,早生貴子早登科。


    一撒一世吉祥,夫妻配就鴛鴦。紅羅帳,合歡床,夫妻二人喜洋洋,龍鳳和,志氣昂,同心同意在中央。


    二撒二仙傳道,恩愛相會在今朝。未出嫁,心內焦,今日見面樂陶陶。逍遙府,龍鳳交,生下兒郎中英豪。


    及第,新人偷眼留細,望 郎君,多如意,今夜恩情兩相戲。綠波轉,金魚戲,相請郎君步雲梯。


    四撒事事如意,情意放在心裡。錦帳內,龍鳳戲,來年生個小把戲。放藍芽,開內蕊,新郎新人更如意。


    五撒五世其昌,紫氣溢滿新房。鶯歌傳佳音,金屋耀祥光,來年定會生胖男。


    六撒六部堪誇,兒郎必中鼎甲,志同道合創業,龍鳳呈祥傳佳話。


    七撒妻子團圓,婚姻五百年前。在閨閣,心愁煩,今晚又抱帥情郎。生兒男,大纔干,一方親友都喜歡。


    八撒八仙齊到,雲雨巫山都妙。窈窕女,君子好,心猿意馬是年少。


    九撒九世同堂,夫妻意氣軒昂。夫尊貴,妻賢良,舉案齊眉福壽長。入羅帳,上喜床,鸞顛鳳倒效鴛鴦。


    十撒十都撒全,諸位聽我說一言:月東升,半夜天,鬧到這會纔算完,讓他二人一頭眠。


    如果當年懷孕,叫“上床子”,民間以為這樣的孩子聰明,這樣的媳婦能做活。


    (2)“當年媳婦當年孩,當年沒有等三年。”所以三年沒有生育孩子的人家,往往會采取一些約定俗成的方法來祈求懷孕。



    ,宵佳節,中國人有“添燈”的習俗,“添燈”實際上是“添丁”,即“人丁興旺”,廣東有“開燈”、“慶燈”習俗,去年生了孩子的家庭,更是要喫“燈酒”。廣東翁源一帶,新年回家的婦女,一定要在“慶燈”之前趕回夫家,參加“慶燈”之前的儀式:“開大燈”。燈要弔在宗祠大廳的梁上,弔燈時敲鑼鼓,放鞭炮,此即“鬧燈”。燈愈鬧,人丁旺。



    由此也出現了送燈風俗。《淮安風俗志》:宵節後,二月二日以前,此數十日間有所謂送子者焉。此類亦繫出於親友之所為,蓋凡年老無子及成婚多年而無所育者,親友知其盼子心切,咸樂送之。然所送著非人,乃一紙糊之小紅燈耳;間有用磚代者,此磚需取自東門外麒麟橋上,否則無效,蓋取麒麟送子之意,其手續由送者無擇一吉日,備柬通知受者之家,臨時約集十餘人,敲鑼喧騰,樂聲大作,持燈或磚送往;受者則遠迓於門外,以所送之燈或磚懸於望子者之床中,並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如得子,尤須謝以重酬。在送者受之無愧,一若非吾一送,則此子亦不能得也。”



    第二,拴娃娃。求子風俗,據古書記載,上古就有之,而在當代社會,可以說還沒有絕跡。古書中關於求子的習俗很多,以前,人們迷信的認為人間的各種事情,在天上都有一個神仙主管,生殖也不例外,同樣有一個神仙,這便是送子神祗。



    拴娃娃,又稱“拴喜”、“拴孩”、“抱孩子”、“叩兒”等,解放前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一般都去泰山君祠、鬥母宮、王母池和各地的白衣庵、子孫堂、張仙廟、奶奶廟之類的地方,不過也有去土地廟的。參求的則通常是送子觀音、送子奶奶、張仙和送生娘娘等神祗。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餘二三歲時,嘗見四五小兒彩衣金川,隨餘嬉戲,皆呼餘為帝,意似甚相愛,稍長時皆不見,後以告先姚安公,公瀋思久之,爽然曰:‘汝前母恨無子,每令以彩絲繫神廟泥孩歸,置於臥內,各命以乳名,日飼果餌,與哺子無異。死後,吾命人晁樓後空院中,必是物也。’恐後來為妖,擬掘出之,然歲久已迷其處矣。” 



    泰山上君是人們普遍信奉的送生娘娘,每年去祈子、還願的人絡繹不絕。這裡的祈孕求子儀式通常由廟中的道士主持。祈孕求子者在神案上先取一個泥娃娃交給道士,道士祈禱一番後,用紅線繫著銅錢拴在娃娃的脖子上。此後,再拿著娃娃用銅錢去敲神前的銅磬,為孩子起個名字。祈子者將娃娃帶回家後,要藏在臥室的某個地方,據說這樣不久就能懷孕了。在《壽春歲時紀》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三月十五燒四頂山香,山在八公山東北,離城相約七裡餘,山上有廟宇數十間,塑女神君,俗呼為泰山奶奶,奶奶殿側有一殿,亦塑一女神,俗稱松子娘娘。廟祝多買泥孩置佛座上,供人抱取,使香火道人守之,凡見抱取泥孩者必問之索錢,謂之偷子,若偷子之人果以神助者得子,則買泥孩謂之披紅掛彩,鼓樂送之原處,謂之還子。”



    更多的人是在當地的廟中拴娃娃。在農歷的正月十六日、三月三日或三月二十六日、四月八,由不育婦女手拿一繫有銅錢的紅繩到送子奶奶廟或當地的仿山廟會,拜倒在送子奶奶面前,口裡念念有辭:“梳頭洗臉到廟堂,雙膝跪在地當央,燒香磕頭祈神靈,賜給俺家一兒郎。”然後給嬰兒起一乳名,將手中拿的紅繩繫在送子奶奶身上眾多泥娃娃中的一個,轉身就回,邊走邊念:“兒啦兒啦跟娘走,咱家可比這裡強,堂屋住的你奶奶,西屋便是咱的房;等到我兒出世後,奶奶照看娘喂養;舅舅給你買玩藝,爹娘給你買衣裳。”進家門後,就將紅繩繫在桌子腿上,俗稱為“久居立業”。有的地方在拴了娃娃後,還要摳點泥娃娃身上的一點干土,用布裹上揣在懷裡,回家時也要念叨:“兒啦兒啦跟娘走,餓了給你買碗飯,渴了給你買碗粥,別向別處去,跟娘回家走。”到家後,要將泥娃娃土和水吞服掉。還有的地方在娘娘廟求子時,須將自帶的玩具小男孩供奉於靈位前。燒香祈禱後,然後趁人不備,裹起就跑,回家後就能得孕。但如果被人看見,那送子娘娘送來的小孩就會被嚇跑,人們的願望也就不能實現了。求得的瓷娃娃要鎖在一個隱蔽的箱子裡,直到產下的孩子結婚後纔能拿出。如果生了孩子,就把泥娃娃砌到牆裡。生了娃娃還要去還願,還願時要買東西,包括給神的和給神婆婆的,送到神婆婆處,由神婆婆代還。



    第三,取花。有的地方到娘娘廟像前去“取花”:帶上小三牲菜碗,金銀紙錢等,有一老婦人陪同。在娘娘像前祭獻跪拜、禱告;然後撥聖杯,看是否可取花,如不能便一直跪下去,直到終於得到撥聖杯,祈子者跪著撩起衣襟,由陪同老婦將娘娘頭上的花或神座前他人還來得花,放入他的衣襟中,並說,此去可以給你多生子,生了後,再來拜生胎媽做干母。雖地域不同,方法稍有差別,但大致相同。此是祈子的主要方法,源自遠古,有古人祈禱於高禖、尼山的記載。孔子,就是父母在尼丘山求子後懷上的,因此他的名是“丘”,字為“仲尼”,仲表示排行,“尼”和“丘”合起來,就是“尼丘”這山名。壯族地區則有專門的“花婆”掌管生育,據說民眾就是滿山的花草,都是花婆的子孫,人出生是花婆放花,死去是花婆收花。所以各地均建有花婆廟。



    第四,偷食。即偷喫某種事物祈子,如喜蛋、瓜等。有些地方,嫁妝裡必有一個朱漆孫桶,桶裡有五個熟皮雞蛋。嫁妝送至男家,那些久不生育的女人就會討要子孫桶內的紅雞蛋喫,據說,一喫此蛋就很快有喜。又如,新生兒洗三時,親友來添盆,洗兒盆裡放著紅蛋,不孕女人喫了同樣可以很快受孕。



    除喫喜蛋外,還有喫瓜求子的習俗。安徽蕪湖一帶古俗,在“真清明”(清明節剛好是三月初三這一天)時,無子嗣的人家,買一南瓜,當日將整一個南瓜放入鍋裡煮爛,午時置於桌上,夫妻並肩而坐,同時舉筷子,盡量飽食,不久即可得子,江南各地大都有食瓜祈子的風俗。



    再就是以偷瓜、送瓜、偷送觀音綠鞋、拴娃娃等方法祈子。《中華全國風俗志》載貴州偷瓜送子風俗:“貴州中秋節有一種特別的風俗,為各省所無者,即偷瓜送子者是也。偷瓜於晚上行之,偷之時故意使被偷人知道,已惹其怒罵,而且罵得愈害愈妙。偷瓜頭來之後,穿上衣服繪上眉目,裝成小兒形狀,用鑼鼓送之,送至無子人家。受瓜之人須請送瓜之人食一頓月餅,然後將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將瓜煮而食之,以謂自此可懷孕。



    廣州則是偷喫萵苣求子。《清稗類鈔》載:夕婦女偷摘人家蔬菜,謂可宜男。又婦女艱嗣續者往往於夜中竊人家萵苣食之,雲能生子。蓋粵人呼萵苣為生菜也。”



    第五,押子。又稱“壓子”,諧音“壓枝”,也是一種普遍的祈子儀式。它常見的方法就是不孕婦女在有廟會的山林中的柏樹或松樹的樹枝杈上放一塊石頭以祈求生子。泰山前後的鬥母宮、碧霞祠或者濟南的靈岩寺周圍的一些松樹或柏樹,幾乎棵棵上面都夾有石頭,有的甚至大石頭上面疊壓小石頭,達四五層之多,而不少石頭竟至於長到樹木中去了,所有這些都是“押子”這一儀式造成的結果,由此也可見押子習俗的歷史久遠。由於人們認為松柏四季長青,又多結子,而石頭則堅硬如玉,因此相信將石頭放在它們的樹枝間,就會有弄璋之喜。



    第六,舍飯。舍飯是祈子的又一種形式。舍飯通常在每年的臘八日進行。不孕的婦女在平日做飯時就將米留下,這樣一天天積累下來,到那一天時做成粥飯施舍給貧困的人。我國臘八日有喝“臘八粥”的節日習俗,所以做粥時,祈子的婦女往往要放些雜物在裡面,其中棗、栗子常是不可少的。她們做飯時一邊燒鍋一邊念叨:“為兒省下一把米,為兒省下一把面,留到臘八去舍飯。”飯做好後,就抬到街上施舍。除了舍飯外,那些無子的夫婦或者喫齋念佛,或者做其他一些善事:比如補路修橋、扶老濟貧、熱天施舍茶水、寒鼕施舍衣服等等。總之,是要積累“陰功”,以求早生貴子。



    第七,起名。渴望有男孩的人家,還常常采取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來祈求生男。比如隻生育了女孩,通常會給女孩起名“望弟”、“來弟”、“帶弟”、“換弟”、“招弟”、“領弟”(希望帶來男孩),或者“婷婷”(停住生女孩)等。


     


    2.滿月習俗



    (1)孕期講究。傳統觀念認為,生兒育女是家庭和親族的一喜,與蓋房、結婚並稱為人生三大喜事,故懷孕就是“得喜”了。故懷孕一般稱為“懷上孩子了”、“開懷”、“有啦”、“有喜”、“不利亮”、“重身”、“雙身”、“有身子”、“帶簍”、“小孩上身了”、“有事了”、“有喜了”、“有了”等等。



    孕婦的飲食有許多禁忌。較普遍的習俗是孕婦不能喫兔子肉,俗信喫兔子肉會生豁唇孩子;不許孕婦喫雞肉,據說雞肉能把胎兒化掉,孩子會長色斑;不許喫鴨肉,孩子會長鴨子嘴;忌喫公雞肉,怕生出個夜啼郎。不喫螃蟹,怕生的孩子吐白沫,又怕生產時橫生;不喫烏龜肉,怕生的孩子四肢無力,身體傷殘;不喫狗肉,說狗肉屬熱性,能把胎兒化掉。不能喫驢肉,認為喫了驢肉生下的孩子會有驢脾氣,不聽話。不能喫葡萄,不能進葡萄架,否則會生葡萄胎;不能喫姜,俗信喫姜會生六指孩子;能喫麻雀的肉和蛋,否子孩子的臉上會長雀斑。



    孕婦也不能看新房、新娘,出席喜筵,因為孕婦是“雙體人”、“四眼相”,是不潔的,會衝克的,會對新娘子產生不利的影響。孕婦看了新房,新娘日後不是克夫守寡,就是喪子絕後。所謂“喜見喜必有一秕”。孕婦不得去探望坐月子的婦女,俗信去了就會帶走人家的飯,產婦就沒有奶水了;孕婦也不能陪客人。


    孕婦不能參加喪禮。民間普遍認為喪葬是兇事,懷孕是喜事,孕婦接觸喪葬是
    “以兇衝喜”,會衝犯孕婦,傷著胎兒,對胎兒不利。有的人認為,接觸喪葬,陰魂會附在孕婦身上,使胎兒受害。孕婦如果參加喪禮,必須在腰間繫一條紅色的繩子,據說這樣就可以破解。



    民眾一般對於胎兒的性別都十分關心。傳統的對胎兒性別的猜測方法也很多。一是“酸男辣女”。如果孕婦愛喫酸性的東西,就預兆生男孩,如果愛喫辣性的東西,就預兆生女孩。還有“男葷女菜”的說法,即認為孕婦若想喫肉就生男,想喫瓜果蔬菜就生女。二是“男左女右”。即孕婦過門檻時,先邁左腿主生男,先邁右腿主生女。三是看孕婦的肚子。所謂“女孩一撲拉,男孩一疙瘩”,即認為若是孕婦的肚子比較扁平,就生女孩,若是比較尖,就生男孩。



    (2)催生習俗。“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民間的算法九個月就算足月了。提前的就叫“搶月”,拖後的就叫“懶月”。對於搶月的孩子,有“七活八不活”的俗信,也是一種經驗,即七個月出生的孩子可以養活,八個月出生的孩子就很難養活。對於不是搶月的,到了臨產前的幾天,孕婦的母親就往往攜帶一些禮物登門看望女兒,以期女兒早日平安生產,俗謂之“催生”。催生禮有衣服、食品兩類。衣服就是嬰兒出生時所用衣物、鞋帽、包被、肚兜,甚至尿布。食品有雞蛋、紅糖、桂圓、核桃等。



    (3)添喜。嬰兒降生,俗稱“添喜”,在不同地區又有“添孩子”、“拾孩子”、“落草”、“臨盆”、“添了”、“拾了”等不同說法。根據嬰兒性別,添喜又有不同稱呼,生男孩叫做“大喜”、“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做“小喜”、“弄瓦之喜”。



    民間歷來視分娩為“小命換大命”的生死關頭。為確保母子平安,現在的人們一般都選擇到醫院裡生產。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在家生產是比較普遍的做法。



    一是忌諱在娘家生孩子。若在娘家生孩子,就會“撲”了娘家人,會使娘家一輩子窮,會破娘家的風水,將娘家的一切好運衝掉。如果孕婦萬一來不及回婆家生產,就由娘家人在室外搭一個小草棚,讓她在那裡生孩子;如果連草棚都來不及搭了,孩子生在了娘家屋裡,那麼孩子滿月後,回到婆家,要丈夫請一位“神老媽媽”到娘家舉行“淨屋”儀式,認為這樣就可以把娘家的污物洗淨,把惡鬼趕走,娘家的災難就能被免除掉。



    二是產房有講究。產婦在家生孩子,產房一般設在產婦的臥室,衛生條件不太講究,但應該要暖和、安靜,重要的是關緊門窗,不能透風。否則,產婦可能會坐下月子病,嬰兒可能會得月子瘋。產房裡除接生婆在場之外,還有的要請一位專門拜神的老婦人,在桌上擺香燭、點心、水果等,作為祭品。在拜神時,拜神的老婦人口中喃喃祈禱,將送子觀音、金花娘娘等眾神膜拜一遍,祈求早生快生、母子平安。房中一般掛上一塊紅布,以作避邪之用。因為一般認為會有邪魅來加害產婦,嬰兒尤畏懼“月難鬼”——即難產而死的婦女的鬼魂,來找替身,而紅色有驅邪作用,鬼畏。或貼上紅紙條,上書“姜太公在此眾神退位”,以驅逐妖魔,保證孕婦、胎兒的安全。產房內不能進閑雜人員,男性(包括產婦的丈夫)、寡婦、兒童和未出嫁的姑娘都不能在場。在分娩之前還要把房間裡所有盒子、箱子的蓋子全部打開,以求生育順利。



    三是處理臍帶有說法。嬰兒出生後,一般用剪子將臍帶剪斷,剪子和扎臍帶的棉線都要用白酒消毒。但棗莊一些地方恰恰忌用剪子,因為一方面怕剪子有毒,更重要的是剪子諧音“減子”,對嬰兒不利。當地用秫秸篾子將臍帶割斷。臍帶要慎重處理。割斷後仍要留下一小段,盤結起來,用棉花軟布包好,不可沾水,免得潰爛,引起“臍風”。好三五天後臍帶干枯,自然脫落下來,成為凹下的“臍眼”。若是臍帶未落之前,嬰兒哭得時間太長,就會成了“氣肚臍”,將來臍帶脫落後,臍眼突出,雖不妨礙健康,但是不好看。剪下來的臍帶要用紅布包好,小孩滿月後托人帶走扔掉。據說扔在人多熱鬧的集市上好,臍帶被許多人踏過,嬰兒將來必定會膽量大、志氣高。



    四是檢生風俗。接生婆還要“檢生”,即手舉新生兒,將其兩腿分開,讓產婦能看清性別。若是男孩,就大聲報喜:“恭喜恭喜,添了個官人。”若為女孩,聲調便稍微降低:“恭喜恭喜,添了個小姐。”



    四是飲食講究。生下小孩後,產婦要喝米湯,喫鴨蛋,以免“空疼”,也就是肚子疼。這裡“鴨”取“押”的諧音,也就是一生下孩子後肚子空了,喫了鴨蛋可以押著肚子。或者讓產婦喝“天母棵”(益母草)熬的紅糖水,說是能排除產婦體內污血,並讓產婦喫白雞蛋,個雞蛋要帶殼喫,認為它是“補骨頭”的。還給嬰兒喂“大黃湯”,也稱“小八樣”,即用大黃、紅花、生地、甘草、桃紅、當歸、亦勺、黃芩等八種中藥煎成,給新生兒服用,能去火,洗腸胃,排胎毒。直到嬰兒排洩出黑綠色胎屎後,纔請一位正在哺乳的婦女為他“開口”。嬰兒是男孩,就請哺喂女嬰的婦女來“開口”,嬰兒是女孩則相反。



    (4)坐月子。產婦分娩後,身體虛弱,重滋補,防風寒,習俗三日不下床,一個月之內不出屋門,或者不出街門,稱為“坐月子”。



    坐月子的產婦,在衣食、行為等方面各地都有一些宜忌。人們多主張產婦主要食用小米或糯米煮成的粥和白雞蛋,另外再加上紅糖,還要喝些豬蹄湯、老母雞湯和鯽魚湯等,為的是既滋補產婦的身體,又可保證奶水充足,還能驅除風寒。忌喫豆制品,以防“查奶”(不下乳),忌喝大米飯,因為大米性涼,不宜產婦的身體。還忌喫水果、蔬菜、辛辣調料等。並主張少喫鹽,以保證奶汁充足。在衣著方面,講究暖和避風。習慣戴帽子或裹頭巾,以防寒、防風。俗以為若被冷風吹著,就會落下頭痛的病癥。同時也注意防暑,俗信若是身上痦出了痱子,以後年年都會起痱子。產婦還要注意多休息,少干活。俗信月子裡干活累著,就會落下腰酸腿疼的病。此外,還忌洗澡,忌刷牙,忌穿針引線、縫紉刺繡,忌看書看電視。許多人認為“月子裡的病月子裡養”,也就是說在月子裡得的病,隻能到下一次坐月子時纔可能去掉病根。現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很多人已失去了坐第二次月子的可能性,所以產婦坐月子時都相當注意,侍候月子的人也時常提醒,以免留下終生遺憾。



    (5)滿月禮。小孩出生後長至滿月,就該舉行出生以來為隆重的一次禮儀活動——滿月禮。滿月之後,產婦不要再“坐月子”,可以正常的行動,對嬰兒的許多禁忌也解除了。一般家庭這天要給嬰兒“過滿月”,或者叫“做滿月”,祝賀嬰兒母子平安,此謂之“彌月之喜”。滿月這天主家一般要宴請賓客,親友們要前往送賀禮。



    我國自唐代以後民間便有給新生兒做滿月的習俗。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七月,皇子李旭滿月,慶典三日。這是關於做滿月酒的早記載。



    一般在嬰兒出生滿整三十天舉行滿月禮。這一天,主家請客。所請客人首推女方家親,如孩子的外公、外婆、舅舅、舅母、姨媽;次為男方親戚,如姑媽、嬸娘等,主要是女客。外戚、親朋都要攜帶禮物祝賀,所帶禮品花樣繁多。滿月禮後,還有出行禮俗。嬰兒在滿月當天或滿月後在別人幫助下挪窩,外出或隨母親去外婆家做客等。



    在新生兒滿月這天,奶奶、姑姑、嬸嬸等,都要贈送銀鎖。銀鎖種類很多,有項圈鎖、項鏈鎖、肚臍鎖等,鎖上鑄有“長命富貴”、“長命百歲””、“百慶”等吉祥字樣。



    “過滿月”時給嬰兒理發,俗稱“鉸頭”。青島鉸頭要在上午進行,請族中未婚姑娘在嬰兒頭上自下而上鉸三圈,鉸下的胎毛用一張面籮接住,再用紅布包好,縫在嬰兒的枕頭裡。鉸頭時須有舅舅在場,如舅舅不在,則在小孩身旁放一個蒜白,諧音“舅”,代替舅舅參加。下午,由舅舅搬回去住,叫“搬滿月”。安徽徽州的習俗也是在嬰兒滿月時剃胎發。剃畢,取熟雞蛋去殼,在嬰兒頭頂上滾動數下,據說是為解除胎氣。家中要請“滿月酒”,產婦抱嬰兒出房拜見賓客,有些產婦要回娘家調養,也於滿月啟程。江蘇無錫滿月時除次為孩子剃頭外,還要做滿月辦面筵,親友賞給孩子押歲錢。



    在山東,鉸頭由舅舅操作。鉸頭那天,舅舅要帶米、面、雞等禮物,還要送給孩子鉸頭盒。鉸頭時用升、葫蘆頭、剪子、秤、書等物。舅舅先把用紅紙包的線放在升裡,再拿剪子在嬰兒的耳、鼻、眼、手、腳處照量著鉸一下。每鉸一下用手張著,往升裡放一下。再鉸一縷頭發,舅舅放在鞋裡踩著。五蓮縣一帶,鉸頭是在孩子出生二十二天時。亦由舅舅操作,舅舅也會將孩子的一縷頭發踩在鞋裡,像征孩子結實、健壯。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一帶,鉸頭時間,一般是女孩九天,男孩十二天。鉸頭時,孩子面前放一個升(也有的用簸箕),升裡放鏡子、艾、香和兩棵蔥。鉸下的頭發,有人用布包起來掛在屋檐下,也用人將其帶到村外讓大風吹走,諺曰:“大風飄,小孩長得高;大風揚,小孩長得強。”還要把兩棵蔥栽到地裡,讓其生根。棗莊付莊鄉紅山峪村,女孩無鉸頭之說,男孩是出生後十八天鉸頭,鉸發時留前囟門部,俗稱“牙子”,後邊留一小撮,兩邊各留一片,整個造型如同展翅飛翔的鳳凰。鉸下來的頭發要團成團,用布包起來,壓在水缸下面,認為這樣小孩越長越靈氣。叫滿月後,將嬰兒送回家時,姥姥家要送一隻母羊,通常是當年的山羊,稱為“鉸頭羊”,“鉸頭羊”要精心飼養,要讓其繁殖,收入用在小孩身上,不輕易殺掉食用或賣掉。濟寧鄒城一帶,鉸頭多是在孩兒生下十二天,姥姥帶著一隻紅公雞來給外孫剪頭發。姥姥手拿著剪子,在孩兒的頭上假裝剪頭發。如果生的是小子,邊剪邊說:“前三後四,識文解字。”如果生的是閨女,則說:“前七後八,插雲插花。”後要剪去一點雞毛,將雞毛縫在一塊紅布上,戴在孩兒的手腕上,認為這樣就可避邪了。不過,也有的人家在孩子滿月時進行次理發,剃個小光頭。比較嬌氣的,認為難養的,要留個小辮子或牙子。 



    有的地方和家長在這天給孩子起名。一般起賤命。過去“窮人家的孩子,澇地裡的蛙子”,生得多,又貧賤,常以賤名、惡名、平常物、排行作乳名,取名隨便,如:剩兒、臭兒、臭妮子、淘氣、狗兒、虎兒、犸子、鉗子、缸子、啟子、稜子、藍子、勺子、枝子、耩子、石頭兒、碌碡兒、麻妮子、褲套、大妮子、二曼兒、三子等。



    福建泉州以前習俗,嬰孩滿月時,認貧困多子女的親朋鄰裡、甚至是乞丐(需品行端正並有家屬者)為干爹娘,干娘多姓劉,“劉”者“留”也;希望分享他們的福根,使嬰孩順利成長。這大概是人們認為嬰孩有如花草,嬌貴者難養、“臭賤”者易活。



    一般干爹娘要於滿月時送給干兒子木飯碗、木匙(可能是瓷質易摔碎)、長命鎖以及衣、帽等生活用品。如干爹娘是乞丐,所物則主要是一個草編的微型乞丐行丐的標志“加志”——用來裝納碗筷、錢物的草袋,給嬰孩掛上,就可以像干爹娘那樣“賤命少病”。


     


    3.百日習俗


    嬰兒出生後滿百天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民間習俗一般會在此日舉行儀式慶祝,叫“過百日”。古稱“百晬”,
    民間俗以長命百歲為吉,遂俗稱百歲、“過百歲”。過百歲,多在嬰兒出生的第九十九天,一般由小孩的姥姥、姨或妗子等來,關繫親密的親戚朋友也有前來慶賀的。



    過百歲時,通常是孩子的姑姑送褲,姨送襖,妗子送鞋帽,取“姑做褲,姨做襖,妗子做鞋跑不了(即長命)”之意。青島地區過百歲這一天要給孩子舉行穿衣儀式。首先要找一個小土丘,土丘上、土丘旁還要灑上水。據說這是為了讓孩子扎根、生長、好養活。接著在小土丘上放一個篩子,篩子裡放滿小孩的新衣服及過百歲所需的飾品、衣服、布老虎等。然後由姑姑或姨(一般是已婚的)當眾給小孩穿上衣服,戴上長命鎖(長命百歲的意思)、手鐲、腳鐲、帽子,再讓小孩騎在布老虎上。此時,主家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糖果、花生、餅干等物大把大把地往天上扔,落得滿地都是。周圍的人則一哄而上,搶拾地上的糖果。如果哪個孩子過百歲下雨,人們會贊嘆:“這孩子命好,扎根了。”若正巧不下雨,則灑些水。嶗山一帶,孩子過百歲時,姑姑送褲,姨送襖,姥姥送帽子,說:“姑的褲,姨的襖,姥姥的帽子戴到老。”萊西一帶則說:“姑姑的褲子,姨姨的襖,舅舅的帽子戴到老。”膠州一帶,親朋好友給小孩過百歲,必須要給小孩買一件新衣服,舉行穿新衣儀式。當天上午,把別人送的衣服放在一個篩子裡,端到一棵大柳樹下,再找一個盛糧食的鬥靠柳樹放好,讓小孩坐在上面,叫作“倚著柳,坐著鬥,小孩活到九十九”。然後由小孩的姑和姨給他穿上新衣,叫“姑穿上,姨穿上,一活活到八十上”。後還要戴上縫著“長命百歲”字樣的帽子,由姑或姨抱著繞村莊一圈。 



    煙臺地區姥姥、姨、姑等來賀百日,要送一種稱作“歲”的面食,也叫“長歲”。這種面食用發面做成長條形,中間粗,兩頭細,類似線穗,以“穗”諧“歲”音,取其吉利。有手塑的,也有模制的,上面還染上紅點或各種吉祥圖案。孩子的奶奶家和姥姥家都做,姥姥家送的歲可多達一百個,取意“長命百歲”。龍口地方的歲長約半尺,兩頭要壓上條紋,然後用紅色寫上“長命富貴”之類的吉祥話,周圍再畫上表示吉祥如意的彩色圖案。萊州稱之為“百歲子”,上面用面塑造佛手、壽字等,再加以彩畫,小孩的奶奶家和姥姥家都做了送人,據說誰喫一個歲誰就會分一歲給小孩的。萊州地方小孩過百歲,還要做—百個面塑花餑餑,盛在柳鬥中,鬥口蒙上紅布,拿到大街上,高喊:“某某家小孩過百歲啦!”揭開紅布,將花餑餑向四方拋撒,任人拾取。招遠一帶,“過百歲”一般是在嬰兒出生的第九十九天。此前幾天先去外婆家。去時,懷裡要抱著一個“長歲”,俗語說:“騎著百歲走,活到九十九。”第九十九天時,嬰兒從外婆家回到自己家裡。外婆要給嬰兒帶上長命鎖和九十九個花馍。花馍的形狀有小豬、小狗、小兔子、小猴子、青蛙、螃蟹、花朵、太陽等。回家時,男孩懷中要抱著一隻虎,寓意“虎虎生威”。女孩懷中要抱一隻雁,有“落雁”之意,希望女孩漂亮。虎、雁也是面做的花馍,不過體型大得多。俗語雲:男孩“出門長歲,進門虎”,女孩“出門棒槌,進門雁”。回到家以後,再把九十九個花馍分送給親朋。長島一帶,在孩子“百歲”那天,要請別家婦女為孩子授奶,還要將孩子放在牆角處,讓孩子倚牆站立—會兒,認為這樣孩子將來會腿力強。 



    過百歲還要給嬰兒戴“百家鎖”(也叫“長命鎖”)、穿“百家衣”。“鎖”含有圈住、鎖住之意。百家鎖是由親朋好友多家湊錢請銀匠打成,上有“長命百歲”或“長命富貴”字樣,以祝長壽;百家衣是從各家討來的碎花布縫成,討的人家越多越好,布的顏色也是多種為上。花布中唯有紫色較難討換,因為“紫”諧音“子”,人們不願把子送人,所以隻有到孤寡老人處較容易討到。


    有的地方流行戴銀項圈,如魯迅筆下的閏土。這一天還要喝喜酒、喫喜面,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祝賀孩子長命百歲。


    四川自貢地區在嬰兒滿百天時,由福壽雙全的老人以酒肉抹嬰兒口,稱為“開葷”。


     


    4.抓周習俗



    嬰兒出生滿一歲,古稱“周晬”,現稱周歲,俗稱“一生”,“一生日”等。嬰兒度過了一年春夏秋鼕,也基本度過了成長中危險的時期,是嬰兒的重要祝賀日。



    周歲時,親友也要給孩子送賀禮。送的禮物離不開鞋子,祝賀孩子就要開始挪布走路,叫“給小孩安腿”。姥姥送給外孫(女)的周歲禮物,有衣帽、鞋襪、布料、童毯,以及長命鎖、手鐲等金銀飾品。其中有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頗有特色,富有避邪、吉慶、長壽之意。鞋子就叫“挪步鞋”,小孩要站到鋪著紅布的桌子上,試穿所有的花鞋,意思是送鞋、試鞋都有祝願孩子順利成行。


    孩子過周歲時,要叫全家人喫頓飯。一般要做十道菜,叫十全十美。此外還要喫長壽面,說是喫了以後能長壽。



    在給嬰兒慶周歲生日時,民間常見的是舉行“抓周”儀式,又稱“抓龜”,也叫抓生、試兒、試周、揸生日等。這一習俗在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
    可見,在孩子滿周歲時,為其沐浴、打扮,換上新衣裳,後在孩子面前放置弓箭、紙筆、飲食、珍寶、玩具等,女孩子面前還加上刀、尺、針線等,看孩子抓取什麼東西,以此預言他將來的貪、廉、愚、知和興趣愛好。


    抓周受傳統生育禮俗的影響,隻有男孩纔有抓周的資格。



    相傳,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太子孫登得病而亡,孫權隻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有個叫景養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進言立嗣傳位乃千秋萬代的大業,不僅要看皇子是否賢德,而且要看皇孫的天賦,並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孫權遂命景養擇一吉日。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隻見景養端出一個滿置珠貝、像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結大臣,明爭暗鬥,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後,孫亮僅在位七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後,大臣們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這時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養采用的選嗣方式,不由嘖嘖稱奇。其後,許多人也用類似的方法來考校兒孫的未來,由此形成了流被江南的“試兒”習俗。



    又《左傳》昭公十三年,楚共王無嫡子,想在五個受寵愛的庶子中選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塊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然後將此璧秘密埋在祖廟的庭院裡,讓五庶子依長幼次第進廟拜跪祖先,誰正好壓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靈所確立的王嗣。年齡小的楚平王被抱進祖廟後,兩次下拜,均壓在了玉璧的璧紐上。但楚共王終把下跪時兩足各跨玉璧一邊的長子(即楚康王)立為太子。但在其後的楚國內,楚平王終取得了勝利,坐上了王位。



    唐代作生日之風漸盛,南朝江南流行的抓周風俗,這時也在宮廷內流行,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據說唐高宗幼年時,“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 



    賈寶玉周歲時,賈政便想拭一拭賈寶玉將來的志向,便將各種物件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隻把些脂粉釵環抓來。賈政大怒,說:“將來酒色之徒耳。”



    民國二十四年《萊陽縣志》上記載:“周歲則新其衣履,陳設各種物品,令其抓取,謂之揸生日。取書者士,農器者農,工器者工,商器者商,官帽者貴,銀錢者富,取土者夭,取棍者賤。”



    棗莊一帶,“抓生”前,家長先將書本、算盤、秤、衣飾、佛珠、官帽、刀劍、谷穗、鑰匙、調羹、饅頭和小農具等生產、生活用品放在盛糧食用的“升”裡,也有放在桌面上的,讓小孩任意抓取,家長們以孩子次抓的東西判斷孩子未來的前途,有沒有出息。若抓了書本或算盤,就認為有出息,若抓了饅頭等食品,就認為孩子長大隻有喫心,若男孩先抓了首飾等物,就認為是兒女情長,沒有大志。


    現在多以此為樂,而不再看重它是否預示著孩子的未來。但也有少數人十分相信和認真,似乎孩子的將來全在此一抓。


     


    5.起名習俗


    人之所以要命名,據東漢著名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命。”



    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稱謂符號,姓名與本人本無必然聯繫,但由於它是人的代號,人與姓名也就有了聯繫。因此,孩子名字的好壞,關繫重要。民間普通認為,名字與人的命運有很大關繫。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人的名字有小名(乳名)和大名(官名或學名)兩大類。



    乳名,方言叫奶名、小名。給孩子命名也是“過三日”的一項內容,乳名(小名)多是由祖父母或父母等長輩,或村中長者和族中有威望者為之命名,提前起好,在這天向親友宣布,入學時請老師或識字解文的人起官名。也有不拘時日,一般宜早不宜遲。



    湖南瀏陽地區也有“三朝”送號的習俗,鄰裡親友將取定的男嬰字、號名用正楷書於紅紙上,額以“恭惟某某夫婦喜得文郎志慶”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孫志慶”之類的賀詞,在鞭炮聲中貼於廳屋正梁兩端牆上。因屋場、族人等情況不同,有同時送幾個號的。清代以前,生女嬰不道號。民國以後,也有給女嬰送號的,但隻送一個名字,一般是“閨字某某”。



    在江蘇無錫,給孩子取名字還要排八字,視八字中五行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為名字;缺木則以木作偏旁的字為名字。



    廣東客家舊俗,命名時,有的要請客,有的還要寫在紅紙上貼到祠堂裡去向祖宗報告又多了一位男丁;生女的則不必報。命名禮多在慶滿月或慶周歲之日同時進行,請族長或有名望的人取名,稱為賜名,表示對命名者的敬重。饒平地區是在嬰兒出生七天後,由家長或族長或其他上輩人為新生兒命名,將初擬名字用紅紙張貼於宗族祠宇內。



    有的地方還有“闖名”和“拾名”的習俗。比如東明一帶,就在生孩子的第二天早起五更,由孩子的父親抱著孩子走到街頭,踫上個人,就讓他給孩子起名字,這就是“闖名”。所謂“拾名”,就是在生孩子的當天,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由孩子的父親出門上路,在路上(路旁的不算)踫見的件東西,磚頭、瓦塊也好,坷垃、木棍也罷,都可作為孩子的名字。



    乳名往往有著十分鮮明的性別特征,女孩常用花草或珍寶或其他美麗的事物為名稱,如小花、小菊、小蘭、小芳、小霞、小珍等,男孩則常用一些有“陽剛”之氣的詞作名字,比如小剛、小強、石頭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們不同的性別期待。但事情遠沒有這樣簡單,人們給孩子起的名字可謂五花八門,起名字的規則也是多種多樣。



    過去“窮人家的孩子,澇地裡的蛙子”,生得多,又貧賤,常以賤名、惡名、平常物、排行作乳名,取名隨便。究其原因,宋代有人指出:“古者命名,多自貶損,或曰愚曰魯,或曰拙曰賤,皆取謙抑之義也。……江北人大體認真,故其小名,名非佳字,足見自貶之意。”
    如《莊子·達生》有人名祝腎;《列子·湯問》有人名魏黑卵;《北夢瑣言》有人名孫卵齊、郝牛屎者;《左傳》晉成公名黑臀、衛侯之弟名黑背、魯文公名其子曰惡;《漢書·功臣表》有名掉尾;《金史》金兀術之孫名羊蹄、胡沙虎之子名豬糞;南朝宋武帝劉裕的乳名叫寄奴。民間常見的如:大丑、二丑、小賴兒、二賴兒、傻蛋、賴渣、糞堆兒、狗屎、剩兒、臭臭、臭兒、臭妮子、淘氣、狗兒、虎兒、牛、馬、驢、鱉、狐狸、山、鴉、羊、犸子、鉗子、缸子、啟子、稜子、藍子、勺子、枝子、耩子、磚頭、榔頭、樹林、鐵頭、鬥兒、板頭、石頭兒、碌碡兒、麻妮子、褲套、大妮子、二曼兒、三子。



    還有一種賤命,為男人女名。清趙翼《陔餘叢考》卷42就有“男人女名”條,載有大量的例證:“古有男人而女名者,如……魯隱公名息姑,《春秋傳》有石曼姑,《孟子》所稱馮婦,《莊子》所稱偊女高,《戰國策》所稱女阿,《史記》惡來之子名女防,《荊軻傳》徐夫人七首(注:徐,姓;夫人,名,男也。《漢書·郊祀志》有丁夫人……丁,姓;夫人,名,男也)。《漢武內傳》及《後漢書》,魯女生,長樂人,絕谷八十餘年仙去。《三國志·陸抗傳》有暨艷。……《宗書》魯爽小字女生……”。之所以把男人名字女性化,是因為女人在古社會低賤而受到歧視,低賤緣故,又加上以前確實有生女易養、男兒嬌貴的說法,就冠以女名。



    也有許多討口彩的乳名,如:安子、連子、住子、喜子、等子、運子、來子、生子、連貴子、長舉子、拴住兒、留住兒、立住兒、來福兒、連興兒、順來、長臻、停妮子、住妮子、轉妮兒。還有一些是即景為名的,如:山子、梁子、窪子、長嶺兒、春、鼕子、十五兒、臘月兒、正月兒、三棰、站生兒。兄弟姐妹乳名有連續講究,如:大妮子、二妮子、三妮子、二子、三子、六子、小七兒、大吉兒、雙吉兒、小吉兒、大起子、二起子、起妮子,連杜、連縣、連省、連國兒,富貴、富餘、富財、富壽子。此外,女孩乳名多帶“妮兒”、“妮子”、“曼兒”、“女”、“倌兒”。 



    以前兒童夭殤比例較大,對於個中之由,人們多認為存在於冥冥之中鬼、神勾索的結果。為確保孩兒的平安,不受鬼神的注意,父母多禁忌給自己的新生兒取一些“響亮”的乳名,諸如“壽”、“福”、“強”、“大”等之類。



    生子多夭殤的人家,再生了孩子後,便偷男丁興旺人家的孩子名,接著向下排;或者跳過幾個數字來排名,如已夭亡的叫小三,接著生的就叫小九;還有個別的人家,母親會狠心咬下新生兒的一個腳趾,就著蔥喫到肚裡,起名叫“小咬”、“咬住”或“大咬”等,也是要留住嬰兒的意思。若是女兒多而沒有男孩的家庭,往往給女兒起名“轉”、“換生”、“招弟”、“帶弟”、“喚弟”、“領弟”、“盼弟”、“增弟”、“見弟”等,希望能籍此招來個男孩子。如果女孩生在七夕,有的地方認為這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就取名為“巧”,謂之以巧克巧。



    在巫術史上,名字具有與真人一樣的含義。《管子·水地篇》:“涸澤……,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裡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提名詛咒,施害,喊名字答應,就被攝魂。故浙江安吉、宣平山民恪守上山不喊人名的禁忌。《春秋左氏傳》桓公六年記載了周人取名的六條禁忌:“(取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過去也有嚴格的名諱要求。皇帝的名字是公諱或國諱,所以秦代改“正”月為“端月”、“正”讀“征”;唐代避李世民諱,改“世”為“代”。清康熙帝玄燁,避諱將“玄”下點缺筆,也有”的,漢代學者鄭玄在清代文獻和官員話語中變成”,楊雄著作《太玄》被印》,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為避孔丘諱而改姓氏“丘”為“邱”。



    以前乳名是父母命名的,也是供長輩們叫的,如果其他人喊叫,就等於詈言。尊長者名字不可隨意地亂用,相同的字或音必須避開或改動,不能和長輩重名,這就是家諱或私諱——一家範圍內,全家要避用自己祖先和尊長之名。如司馬遷寫《史記》,因父名“談’,其《史記》把“趙談”改為“趙同”、“李談”改為“李同”;《後漢書》作者範曄,因其父名“泰”而將其著之“泰”改為“太”,如《靈帝紀》之“郭泰”為“郭太”即是。東晉桓公初任洗馬時,有一個叫王忱的人來看望他。桓玄設酒招待。王忱剛喫過“五石散”,必須喝溫酒,頻呼取溫酒來。而桓父名溫。桓玄聽到“請溫酒”,幾字,便當席而哭,客掃興而去。宋代蘇軾的祖父名“序”,因此蘇軾每次作“序”時不是把“序”寫成“敘”,便是改為“引”。《紅樓夢》黛玉母親叫“賈敏”,黛玉念書每念到“敏”時都改作“密”,寫“敏”字時缺一筆。避諱的方法有改讀、缺筆、易字、省字、闕文。例如易字:“驚蟄”原為“啟蟄”,避漢景帝劉啟諱而改;東晉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王昭君為“王明君”;唐高祖祖父李虎,唐人改“畫虎不成反類犬”改為“畫龍不成反類犬”、“不入虎穴”改為“不入獸穴”。


    現在孩子的乳名起名,一般用美好的字眼,也有延承以前起名習俗的:


    一是用美好的重復字:寶寶 貝貝 樂樂 豆豆 毛毛 妞妞 成成 朵朵 陽陽 甜甜 嘟嘟 晨晨 洋洋 笑笑 佳佳 點點 亮亮
    珊珊 龍龍 學學 安安 靜靜 壯壯 多多 曉曉 婷婷 文文 虎虎 冰冰 丁丁 丫丫 囡囡 向向 靈靈 堯堯 逗逗 丹丹 媛媛 萌萌
    可可 東東 圓圓 淘淘 昊昊 丑 強強 楚楚 心心 茜茜 琳琳 欣欣 晶晶 悅悅 苗苗 浩浩 咪咪 琦琦 睿睿 明明 鼕鼕 鵬鵬 萱萱
    揚揚 嘉嘉 帥帥 璐璐 楠楠 蒙蒙 星星 雯雯 菲菲 盈盈 超超 月月 嬌嬌 姍姍 冉冉 軒軒 童童 肜肜 飛飛
    然然 凡凡 雷雷 京京 舟舟 蓉蓉 上上 熙熙 健健 新 冉冉 牛牛 聰聰 寧寧 遠遠 開開 倩倩 雙雙 妮妮 華華 濤濤 歡歡 田田
    陶陶 蛋蛋 瑩瑩 暢暢 蘭蘭 越越 翔翔 南南 銘銘 淼淼 波波 盼盼 蕾蕾 偉偉 一一 依依 臭臭 拉拉 果果 朵朵
    姚姚 


    二是用單字兒化:雪兒 可兒 韻兒 朵兒 婉兒 晴兒 玉兒 欣兒 湘兒 月兒 怡兒 貝兒 靈兒 夢兒 妮兒 


    三是按照就是起名方式,前面加詞綴,表示疼愛和可愛:阿虎 阿玉 阿寶 阿龍 阿豪 阿慧 安琪 


    四是加“小”、“大”:小龍 小凡 小雙 小寶 小雪 小宇 小凡 小寶 小雪 小宇 小貓咪 小石頭 小甜甜 小豆丁 小燕子
    小豆豆 小虎子 小精靈 小貝貝 小魚兒 大雙 大寶 


    城裡大多乳名、學名並用,如:晶晶——武晶晶,娟娟——唐娟兒,彬彬——張彬。



    學名,方言叫大號、名子,以前多由當地文化人、小學、私塾老師起、嚴格按輩序字進行。學名一般由三個字組成,而且前兩個字都是固定的,個是姓,第二個是標志輩份的字,第三個纔是名。男子配以積極、美好、溫敦的字眼,如:“興田、光東、玉範、兆新、繼有、學仁、洪勤、振義、立忠、建信、成祥、大吉、友喜、慶松、正茂;女子則偏重取艷名,如:花、葉、香、榮、英、艷、美、彩。兄弟姐妹姓名末一個有相連口彩的習慣,如:梅花滿堂、高起來、昌泰、興家業。現在農村學名仍按輩序字,而城裡多以單字美名為主,不再強調輩序。



    現在的學名,城市裡往往不再按照過去姓-輩-名的規則,兩個字的有很多,比如王芳、李光、張麗等,而且現在不少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時就將名字起好了。由於重名現像比較常見,現在城市裡開始有些人給孩子起四個字的名字,乳名多是重復大名的後一個字,叫樂樂、方方、圓圓、玲玲、朋朋、巍巍、榮榮等。


    當然,也有很多網站或者公司專門給人、公司起名,他們就講究《周易》,講究八卦,講究筆畫,講究陰陽五行。



    綽號,方言叫混名子、渾號、外號,一般以其丑形、丑性、丑行為來源,隻作背稱,面稱則為詈詞,如:豬八戒、蛤蟆、棗核子、獨棰(單臂人)、大牙、大腚、X臘八(走路扭胯度大的人)、夜貓子、狗蹦子、嗚嚕王(喜歡嘮叨者)、窩囊兒(髒亂者)、X細作(吝嗇者)、瘋狗(野性大者)、皮笊籬(吝嗇者)、鐵刷子(吝嗇者)、大車(濫淫婦女)。有些以姓取謔的,如:孫葫蘆、牛蛋、羊(楊)草包、老×(畢)。大部分綽號,都有典故。



    《水滸傳》108好漢均有綽號:入雲龍公孫勝;玉臂匠金大堅;紫髯伯皇甫端;聖手書生蕭讓;鐵叫子樂和;雲裡金剛宋萬;沒面目焦挺;九尾龜陶宗旺;青面獸楊志;百勝將軍韓滔;天目將軍彭汜;白面郎君鄭天壽;操刀鬼曹正;活閃婆王定六;丑郡馬宣贊;金眼彪
    施恩;獨火星孔亮;神醫安道全;井木犴郝思文;金槍將徐寧;浪裡白條張順;小霸王周通;沒羽箭張清;雙槍將董平;花項虎龔旺;插翅虎雷橫;急先鋒索超;火眼猊鄧飛;赤發鬼劉唐;喪門神鮑旭;通臂猿侯健;金毛犬段景住;船伙兒張橫;沒遮攔穆弘;毛頭星孔明;旱地忽律朱貴;八臂哪吒項充;白日鼠白勝;飛天大聖李兗;笑面虎朱富;立地太歲阮小二;玉幡竿孟康;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矮腳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鐵笛仙馬麟;錦毛虎燕順;賽仁貴郭盛;小溫侯呂方;九紋龍史進;拼命三郎石秀;跳澗虎陳達;打虎將李忠;
    白花蛇楊春;病大蟲薛永;摩雲金歐鵬;菜園子張青);中箭虎丁得孫;聖水將軍單廷玨;神火將軍魏定國;青眼虎李雲;石將軍石勇;霹靂火秦明;險道神郁保四;母夜叉孫二娘;出林龍鄒淵;摸著天杜遷;催命判官李立;金錢豹子湯隆;鐵臂膊蔡福;短命二郎阮小五;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豹子頭林衝;病關索楊雄;鼓上蚤時遷;浪子燕青;混江龍李俊;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神行太保戴宗;活閻王阮小七;小旋風柴進;撲天雕李應;鬼臉兒杜興;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美髯公朱仝;鎮三山黃信;病尉遲孫立;小尉遲孫新;母大蟲顧大嫂;獨角龍鄒潤;一枝花蔡慶;鐵面孔目裴宣;錦豹子楊林;神算子蔣敬;神機軍師朱武;混世魔王樊瑞;小遮攔穆春;轟天雷凌振;玉麒麟盧俊義;呼保義宋江;黑旋風李逵;鐵扇子宋清;智多星吳用;小李廣花榮。


    6.生日習俗



    人的誕生之簡稱“生日”。人從出生後的個生日,至死亡後的個生日之間,每歲都有不同的慶賀方式。在山東民間,人死後的個生日,子女要備酒菜到墳地祭拜,意為今後生日就由本人在陰間自己過了,稱為“交生日”,從此,後人隻為死者過忌日,不過生日。且民間習俗,生日有大小之分,每年一次稱“小生日”,逢十的整歲為“大生日”。



    生日實質是一個紀念日,紀念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但是在中國比較重視老人生日,過去有子女不成家立業不能做生日過壽的說法。沂蒙地區凡是自立門戶的兒子,每逢自己的生日,必置辦宴席,將母親請至家中,讓至上坐,並親自為母親敬酒布菜。出嫁的女兒,逢自己的生日也要有所表示,如給母親做件新衣服,或是買些好喫的送去。一般而言,六十歲以下稱“過生日”,六十歲開始過壽,雅稱“壽辰”。因古代稱老年人為“壽”,壽意味著生命的長久,而出於傳統的孝道思想,每逢老人誕辰,子女必要為其舉辦隆重的祝壽儀式活動,大擺壽筵、廣邀親朋、登堂拜壽,以示孝心。對壽誕的重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形成了一繫列的壽誕習俗。隻要做生日了,以後每年都必須做;祝壽也這樣,不能不去。長輩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是凝聚家族、家庭力的重要活動。



    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過生日的習慣,隻有在孩子誕生時以羊酒相賀。如《漢書·高祖紀》載:漢高祖劉邦和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開始出現了作生日的風俗,但隻限於雙親健在時纔可以做,是出於孝親觀念。後來,即使雙親亡故,做生日的習俗依然如故。唐代把生日慶賀與祝壽古禮結合起來,並為後世所傳承。



    人們為什麼要過生日呢?俗話說:“兒的生日,母親的難日”。拋開十月懷胎不說,每當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作為孩子的母親必須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因而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做生日的本義就是要追思母親臨產及分娩時的痛苦,體會父母哺育的艱辛。在《顏氏家訓·風操》中也記載著,帝的生日是農歷八月初六,每逢這天,他都要在宮裡設“齋講”。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這篇文章中還曾提到了當時江南某些地區,以設酒慶的方式慶祝生日,這一舉動被作者斥之為:“無教之徒,雖以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可見,隋唐五代時期在我國北方,做生日多是出於儒家的孝親觀念,以嚴肅正式的儀式居多,多帶有哀戚色彩。



    對於不同年齡的壽誕,分別有特定的稱謂。六十歲稱“下壽”,七十歲稱“中壽”,八十歲稱“上壽”,九十歲稱“耆壽”、“眉壽”,百歲稱“期頤”。其中七十七歲稱“喜壽”、八十八歲稱“米壽”、九十九為“白壽”、一百零八歲為“茶壽”。“喜壽”、“米壽”、“白壽”、“茶壽”其實是幾則字謎。“喜壽”為七十七歲,是因為“喜”字的草體字,似“七十七”三字組成;“米壽”為八十八是因為“米”字本身便是“八十八”組成;“白壽”為九十九,因為“白”字是“百”字缺“一”;“茶壽”為一百零八是因為“茶”字是雙“十”構成草字頭,即二十,中部是“八”,再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構成“十八”,草字頭的“二十”再加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有祝壽送茶,表示祝願長壽的習俗。 



    山東民間普遍忌諱73歲和84歲的壽辰,民間俗諺“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迷信說法這兩年是“損頭年”。俗信認為人活到七十三歲是一道“坎”,老人往往因邁不過這道坎而死去。八十四歲又是一道“坎”,如果過了八十四這道坎,就可算是老壽星了。此俗的形成與孔孟二聖有關繫,孔子稱“聖人”,活到七十三虛歲;孟子稱“亞聖”,活到八十四虛歲,普通人的壽命怎麼能超過聖人呢?因此到了七十三歲、八十四歲時,老人都很忌諱。若到此時,有人問老人的年齡,他們往往回答七十二歲或七十四歲,八十三歲或八十五歲。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這種現像,許多老人都死在這兩道坎上。其實這隻是一種心理暗示現像,影響了活到這兩道坎上的老人們的情緒,而使許多本該還有更長壽限的老人們,死在了這兩道坎上。民間有俗諺說,“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是人到了五十多歲後,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六十歲後,一月不如一月;到了七十歲後,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八十歲後,一個時辰不如一個時辰。因此活到七十歲的老人感覺自己已經是古稀老人,身體日趨衰老,對死亡的恐懼時時伴隨著他們,加之民間有七十三歲是老人的一道坎的俗說,便使老人產生了心理暗示,年老體衰加上情緒不穩定,終導致了高死亡率。到了八十四歲,這種心理暗示再次出現,加上年齡更大,致使死亡率比七十三歲更高。正是因為這種禁忌,民間也就沒有73歲和84歲的壽辰。此外,山東民間也有“三十三大拐轉”、“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的說法,意為三十三歲、五十五歲也是一道坎。 



    民間還有“過九不過十”的習俗。如曲阜地區,“慶八十”要在79歲時舉行,俗謂“慶九不慶十”,因方音“十”與“死”相近,成為忌諱;而“九”與“久”音同,大吉大利。還有的地方講究“男不慶九,女不慶十”,給男子做壽,要用整數“十”,稱“整壽”,每十歲為“一秩”,也稱“一旬”,如六十整壽就稱為“六秩”或“六旬”。給女子做壽,則提前一年舉行,如59歲時慶祝六十大壽,稱為“五秩晉六”。凡是男子不足十,女子不足九的慶壽,一般稱為“散壽”、“散生日”。



    生日這天,講究的人家要布置壽堂。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是“壽星”或“壽星婆”敬神祈福求壽並接受眾親友拜賀的場所,一切裝飾皆突出喜慶的氣氛,以紅色為主,到處張燈結彩,處處掛紅。在壽堂南牆正中高掛壽星圖或金色大“壽”字,或以暗八仙圖案組成的一米多長的“壽”字,並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書法的優勢,將一個繁體“壽”字變化出若干種寫法,很多寫法組成為一個圖案,成為一種吉祥符號,據統計,這類圖形有三百多種,成為壽堂中突出的裝飾。南牆兩邊貼祝福長壽、富貴、健康內容的對聯,有的還在上方高懸壽匾。其他牆壁懸掛壽幛壽聯。壽星圖下方設一香案,上燃一對大紅壽燭,壽燭長一尺左右,重約一斤,燭面印有金色“壽”字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語。香爐裡插壽香,另擺放一把紅筷子(數目成雙忌單)、幾杯酒。案左放置鏡子,案右擺設花瓶,寓意平靜、平安。香案前放置供桌,桌上供放大盤盛放的壽桃、壽面、壽糕、壽字饅頭等,並在其上罩紅色“壽”字剪紙。糕點都要盡量摞高,如同壽山。供桌旁擺一把披紅椅披的太師椅,供壽星就座之用,並根據壽星的性別擺設在不同方位,一般是男左女右,男壽設於供桌之左,女壽設於供案之右。供桌前的空地上放置兩個紅色的拜毯,供來賓跪拜祝壽之用。有的還在壽堂的一邊或一角放一張較大的桌子,專門陳列客人送來的壽禮。有的地方還在窗戶上貼“壽窗花”,堂內擺壽屏。 



    祝壽之日,老人必食面條,稱“壽面”、“長壽面”。主家大擺壽宴招待賓客,稱“喝壽酒”,山東各地擺壽宴的時間略有不同。棗莊地區,招待客人“早面晚席”,即早晨喫長壽面,晚上喝長壽酒(也稱“喝壽酒”),喫壽宴。也有的中午喝長壽酒。泰安習俗,拜壽儀式完畢即入席。沂蒙地區,道菜必上雞,先把雞頭敬給老壽星,第二道菜上魚,先由壽星按住魚頭,眾人再一起下筷食用。較為完整的壽宴在菜色、菜種、菜名等方面特別講究。菜數重“九”,即菜的總數要取九或九的倍數,因為“九”在個位數中,是陽之極數;且“九”諧音“久”,寓意“天長地久”,是個吉數,借此祝願老人高壽。壽宴上的很多菜名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仙)獸頭、掛爐(六)烤鴨、韭(九)黃雞絲、羅漢(十八)大會、重陽(九九)壽糕等。有的菜名還用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來命名,借以烘托喜氣氛圍,如雙龍抱柱、瑤池赴會、麻姑獻壽、八仙過海、鹿鶴同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 



    以前有的官紳富戶做壽,不僅大擺酒席,還唱堂會,請鑼鼓班或戲班,在堂前吹奏壽曲或表演壽戲,增添喜慶氣氛。所演戲曲也稱“壽戲”或“步堂戲”,戲尾要以大團圓結局,以示吉利。請人唱堂會是為了增加熱鬧氣氛,一般不唱整出大戲,而是京劇、評劇、大鼓的片斷,屆時子姪後輩、親戚朋友紛紛來賀,屋子再大,也嫌窄促,這時就在院子裡搭起棚子,掛壽幛和壽聯。


    孔子曾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一是因為父母身體健康高壽而高興,二是因為父母年齡漸長而擔憂,隨之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命呈現出遞減之勢。因此很多地方借老人壽誕,替老人向陰間“借壽”、“買壽”:便請巫師或算命先生測算其陽壽是否將盡,如果測定老人的壽數已盡,至孝的子孫或其他近親自願出借自己一定年數的陽壽,來延長老人的壽命。借壽由孝子到寺廟向神靈禱告,祈求神靈允許將自己的壽數借給父母,儀式多請巫婆神漢主持,出借人向“保壽娘娘”許願,發包袱,立文書,寫明自願借給老人陽壽若干年,然後在神像前焚燒文書。如果借壽不成功,老人依然病故,還要舉行“還壽”儀式,即祈求神靈將借去的陽壽再還給自己,儀式仍由巫婆神漢主持,寫文書,宣布借壽無效,把出借的陽壽如數奉還,並燒掉文書。 


    六十大壽的當年,有孝心的子女還要開始為長輩做壽衣、修墳墓。



    青少年的生日名為“過生日”,又常戲稱為“長尾巴”、“扎尾巴根”。以前,富貴之家往往大張旗鼓地給孩子過生日,下帖邀請親戚朋友、街坊鄰居,來賓攜賀禮、賀帖前來祝賀,主家大擺酒宴款待,盡顯豪華氣派之勢。多數的一般人家不盛行給孩子過生日,在孩子生日當天不搞特別的慶賀活動,僅僅在生日這天喫頓面條,稱“喝長命湯”、“長壽湯”。生日這天,忌喝米湯、粘粥,說是喝了米湯、粘粥要一年糊塗。山東民間俗定過生日這天不打罵孩子,打罵則孩子不長。但沂源縣部分地區直到現在,每逢孩子過生日,母親要用笤帚疙瘩或荊條“揍孩子一頓”,其實是像征性地在孩子身上輕拍幾下,以示疼愛,要讓孩子牢記母親十月懷胎、哺育的艱辛與不易,長大後不忘父母的恩德。此外,母親還要給孩子做點好喫的,或煮幾個雞蛋。鄄城民間兒童過生日,母親早晨為其煮雞蛋,從小孩子頭頂下滾下來再喫,取長壽之意。濰坊有的地方,除了喫面條,還喝小米飯、喫水餃以示祝賀。 



    現在城裡青少年過生日已經成為風俗。家長預先買好生日蛋糕和生日蠟燭,並買好幾樣或做幾樣小禮物,待到孩子生日那天,(為不耽誤學業和工作,也可選擇生日前後的星期日),帶孩子去遊一趟公園或參觀展覽,晚上,家裡搞一個小家宴,將準備好的蛋糕放在桌子上,按孩子的歲數點燃相應支數的蠟燭,然後家長向孩子表示祝賀,為他祝福,並交給禮物,孩子把玩禮品,接著孩子自己(也可與家長合作)吹熄蠟燭,好用一口氣吹。吹熄後,由孩子(也可與家長合作)將蛋糕按在場的人數切成若干等份,大家同喫。



    也可以在單位或者家庭舉辦生日晚會。程序是:首先,點燃生日蠟燭,來賓向生日主人祝詞,並向他敬酒,生日主人應向來賓致答謝詞,其次,眾人齊聲唱起《祝你生日快樂》這首歌,生日主人應在歌聲中用一口氣把點燃的生日蠟燭全部熄滅,來賓應以掌聲來烘托喜慶氣氛,接著由主人把生日蠟燭全部熄滅,來賓應以掌聲來烘托喜慶氣氛,接著由主人把生日蛋糕切成數份,分給在場者每人一份。再次,大家共同表演一些輕松地愉快的節目,生日主人可個表演,後,舉行交誼舞會。


    7.成年禮儀


    古代漢族社會上層階級中流行的成人禮稱冠禮、笄禮。—般認為,它們是由原始氏族社會中“成丁禮”(入社式)發展演變而來的。



    古代—般把20歲以前的男孩稱為“童子”,平時隻把頭發剪短,披向兩面,叫做“兩髦”,或者把頭發打成狀如一對牛角的小髻,叫“總角”。貴族階層的男孩到了20歲必須舉行“冠禮”,就是將頭發梳起,加冠,換上成年服飾,表示他已經成為貴族階層中的正式成員,從此可以擇偶婚配,有義務承擔家族的事務,有資格參與祭祀、充當家族的繼承人,也有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