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臺灣的客家人(圖文臺灣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139-201
    【優惠價】
    87-126
    【作者】 孫鍵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73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3467395
    作者:孫鍵編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1月 

        
        
    "

    編輯推薦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風格,用生動的通俗淺顯的語言描寫臺灣的客家人與中原的淵源、扎根臺灣等歷史事跡,更用大量精美的圖片,讓讀者去了解臺灣客家人的文化狀況。



    在這一場渡海遷徙的過程中,臺灣的客家人揚帆起航,波瀾壯闊的海峽沒有阻擋他們向海而生的勇氣:渡臺之行,充滿荊棘,命懸一線;登臺之後,舉步維艱,九死一生。但他們或銳意進取,耕墾創業,讀書傳家,傳承文化,播撒文明;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抵御外侮,共赴國難,義無反顧。苦難培育了他們越苦越樂的生活態度,艱難成就了他們百折不撓的硬頸精神。



    “圖文臺灣”叢書是一套內容豐富、縱橫兼顧、“文獻有征”而細節具體生動又好讀的書,叢書包含了臺灣的歷史、人文地理、文學、教育、經濟、民間信仰、民俗、民繫等內容,以平實而簡潔的語言,配以珍貴的資料圖片,讓圖文互相補充,把臺灣的過去與現在的方方面面都清晰而生動地展現在你的面前:它將帶你沿著臺灣先民的足跡,察看寶島臺灣如何承襲祖國大陸的文明,一路曲折走來,走出與祖國大陸既相同又有差異的風貌;它還將帶你穿越寶島太魯閣等美麗而險峻的自然生態景觀,漫遊板橋林家花園等古色古香的園林,品味傳承與變遷的臺灣“中華料理”和獨特的原著民飲食,領略異彩紛呈、兼容並蓄的臺灣文化和民俗生活;同時,它還會告訴你從臺中大甲鎮——一個小鎮走出的世界品牌“捷安特(GIANT)”三十年發展的故事,告訴你素有“紡織女王”、“汽車皇後”、“鐵娘子”稱號的臺灣裕隆集團董事長、臺灣工商業界的傳奇女性——吳舜文女士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有關臺灣知識圖文版的青少年讀本,也是“圖文臺灣”民繫繫列之一,主要介紹臺灣客家人的歷史、文化、兩岸交流等方面的內容。全書主體內容共分四部分:一、客從何來:漂洋過海渡臺苦;二、扎根臺灣:耕讀墾殖創業艱;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寶島星;四、慎終追遠:兩岸客家交流親。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林仁川,1941年10月生,福建龍岩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1966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1959年9月在復旦大學歷史繫學習。1964年9月在復旦大學歷史繫攻讀研究生。1968年9月在駐龍海縣石美陸軍6647部隊農場鍛煉。1970年3月在漳州市委宣傳部理論組、辦公室工作。1978年12月任廈門大學歷史繫講師,副教授。1992年6月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教授。1996年11月當選民進廈門市委主任委員。1997年3月當選民進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員。1997年12月當選廈門市政協副主席。1998年1月起任廈門大學臺灣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是與國臺辦共建的*重點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



    孫鍵,1980年11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研究生學歷,畢業於廈門大學。曾在《內蒙古社會科學》《寧夏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曾參與並承擔《閩南文化叢書》之《閩南區域發展史》部門章節的編寫工作。2015年獲廈門市教育繫統單項獎——創優獎,現任教於廈門華廈學院思政部。

    目錄
    引子
    一、客從何來:漂洋過海渡臺苦
    (一)本為中原人
    (二)播遷入臺灣
    (三)逆境中求生
    (四)薪火相傳的客家精神
    二、扎根臺灣:耕讀墾殖創業艱
    (一)耕墾立家
    (二)讀書傳家
    (三)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
    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寶島星
    (一)保家衛國反抗侵略
    (二)臺灣各界的客家名流
    四、慎終追遠:兩岸客家交流親


    引子



    一、客從何來:漂洋過海渡臺苦



    (一)本為中原人



    (二)播遷入臺灣



    (三)逆境中求生



    (四)薪火相傳的客家精神



    二、扎根臺灣:耕讀墾殖創業艱



    (一)耕墾立家



    (二)讀書傳家



    (三)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



    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寶島星



    (一)保家衛國反抗侵略



    (二)臺灣各界的客家名流



    四、慎終追遠:兩岸客家交流親



    (一)臺灣客家人的尋根之旅



    (二)敬恭桑梓回報祖地



    (三)兩岸客家的文化交流



    結束語

    在線試讀

    引子
    客家人,一個神秘的名稱。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那麼到底何謂客家人呢?它的源頭又在何處呢?它又何時從大陸遷往臺灣的呢?
    單單一個“客家”的稱謂,迄今為止,就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考證、研究,但眾說紛纭,莫衷一是。古老的說法,說客家即是夏家,“客”與“夏”是諧音,幾千年說來,“夏”則成了“客”。所以客家的祖先或先民,就是發祥於我國中原的華夏民族;遙遠的說法是,客家即“Hakka”,這個稱謂來自俄羅斯的歷史文獻中。據記載,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西北接壤處,曾有一個被稱為Hakka的部族,它很可能就是後來中國客家人的先民,因為時至今日,國外仍沿用Hakka這一名稱,它讀成中文便是客家。權威的說法來自著名的客家學專家、文化大師羅香林,他在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客家源流考》中稱:“至於客家的名稱的由來,則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代,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則。”圖1-02圖1-03眾所周知,晉室南渡,是在南方“僑置”了不少原來北方纔有的縣市,而北方中原漢人,也就成了“僑客”。先到為主,後到為客,千古皆然。羅香林的說法一直被視為權威。圖1-04自羅香林之後,也有人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自五代、兩宋以至明初,閩粵贛三省交界、今日被稱為“客家大本營”的地方並沒有自唐宋以來就自稱為客家的移民,也不存在客家方言,更沒有名為客家的民繫。因此,權威羅香林的說法隻是一種臆斷,而“客家”的稱謂,則是因為明中葉至清初時,專門對三省交界處大批外來的移民而起的。圖1-05更有來自國外的學者,如美國學者康斯坦堡認為,“客家”是廣府人對清初由粵東遷來三角洲新移民的稱謂,起初並無惡意,後來兩個族群由於爭奪土地,互相仇視,客家人便和自稱“本地人”的廣府人對立,後以方言為識別,形成一個以“客家”為名的民繫。
    一個“客”字竟引發如此多的爭論,但有一條是毋庸置疑的:客家人是炎黃子孫,並經歷了千年的大遷徙,在遷徙中謀生存,在生存中謀發展。
    一、客從何來:漂洋過海渡臺苦
    (一)本為中原人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晚清傑出詩人黃遵憲的這首詩是對客家歷史淵源的概括。





    引子



    客家人,一個神秘的名稱。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那麼到底何謂客家人呢?它的源頭又在何處呢?它又何時從大陸遷往臺灣的呢?



    單單一個“客家”的稱謂,迄今為止,就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考證、研究,但眾說紛纭,莫衷一是。古老的說法,說客家即是夏家,“客”與“夏”是諧音,幾千年說來,“夏”則成了“客”。所以客家的祖先或先民,就是發祥於我國中原的華夏民族;遙遠的說法是,客家即“Hakka”,這個稱謂來自俄羅斯的歷史文獻中。據記載,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西北接壤處,曾有一個被稱為Hakka的部族,它很可能就是後來中國客家人的先民,因為時至今日,國外仍沿用Hakka這一名稱,它讀成中文便是客家。權威的說法來自著名的客家學專家、文化大師羅香林,他在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客家源流考》中稱:“至於客家的名稱的由來,則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代,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則。”圖1-02圖1-03眾所周知,晉室南渡,是在南方“僑置”了不少原來北方纔有的縣市,而北方中原漢人,也就成了“僑客”。先到為主,後到為客,千古皆然。羅香林的說法一直被視為權威。圖1-04自羅香林之後,也有人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自五代、兩宋以至明初,閩粵贛三省交界、今日被稱為“客家大本營”的地方並沒有自唐宋以來就自稱為客家的移民,也不存在客家方言,更沒有名為客家的民繫。因此,權威羅香林的說法隻是一種臆斷,而“客家”的稱謂,則是因為明中葉至清初時,專門對三省交界處大批外來的移民而起的。圖1-05更有來自國外的學者,如美國學者康斯坦堡認為,“客家”是廣府人對清初由粵東遷來三角洲新移民的稱謂,起初並無惡意,後來兩個族群由於爭奪土地,互相仇視,客家人便和自稱“本地人”的廣府人對立,後以方言為識別,形成一個以“客家”為名的民繫。



    一個“客”字竟引發如此多的爭論,但有一條是毋庸置疑的:客家人是炎黃子孫,並經歷了千年的大遷徙,在遷徙中謀生存,在生存中謀發展。



    一、客從何來:漂洋過海渡臺苦



    (一)本為中原人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晚清傑出詩人黃遵憲的這首詩是對客家歷史淵源的概括。



    《辭海》“客家”條目載:“相傳西晉永嘉年間(4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13世紀末),有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原來的居民,以後遂相沿而成為當地漢人的自稱。”盡管近幾年日益興盛的客家研究對客家的源流眾說紛纭,但客家人確確實實是其定居地的“外來戶”,也就是說,故鄉同樣是異鄉。客家人作為漢民族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民繫,他們打破了安土重遷的精神枷鎖,遠行在路上。客家的血緣是流浪的血緣,他們在經歷了千年遷徙的苦痛後繼續漂泊,翻山越嶺,漂洋過海。他們既“家而客焉”,即在故鄉作客,又“客而家焉”,在荒蕪的異鄉構築起新的家園。圖1-07



    因此,客家人是“移民”,他們是“下南洋”大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中國歷史上的闖關東、走西口等一樣,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移民”這個字眼聽起來往往和“流民”劃等號,盡管如此,它卻具有一種金屬般的特質,擲地有聲,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英雄和開拓者。客家人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中的一支,在漫長的歲月裡,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從而形成一個有著數千萬子民的民繫。圖1-08客家人的“源”,即他們的大本營就在“河洛”。因此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現在我們所說的“河洛郞”,並不等於客家人,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現在人們常說的“河洛郞”是閩南語“Hōklóláng”一詞的音譯,其本字是“河佬人”)。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和洛河。河洛位於黃河中遊南岸的腹心,南為外方山(嵩山)、伏牛山,北界黃河,遙望太行,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到江淮。誠然,客家的根在河洛,不是說所有的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它的來源範圍要大得多,包括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即所謂的中原的舊地,包括並州、司州、豫州一帶,乃至黃河以北的趙、魏之地。



    客家南遷,始於秦代。其後大舉南遷共有四次:一是在永嘉之亂後,懷、愍二帝被擄,中原之地淪於異族,漢民族相率南下;二是在唐末,黃巢起義,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再度南遷;三是宋室南渡,文天祥起兵勤王,忠義之士追隨皇室,輾轉五嶺之南、珠江東西,並定居下來;四是明清之間,客家人或開闢新地,或躲避戰禍,或“復界”墾殖,或以“湖廣填四川”,形成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客家人南遷的終點主要集中在廣東東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南部一帶,即所謂的“粵贛閩邊區”。這三個區域實際上是連在一起的,成為客家人聚居之地。



    從歷史的演變情況來看,客家人屬於“後至移民”,可種之土地、可耕之田野,都為土著和捷足先登者所有,故不得不在山區和內河上遊盆地尋找出路。他們不但要奮勇抵抗異族的侵擾,還要與當地的土著競爭,終於依靠中原文化的力量,在閩粵贛邊區站住了腳。經過有明一代的休養生息,客家人以此為中心,再向四面八方遷徙,其足跡開始遍布整個中國南部、東部沿海及臺灣島,乃至世界各地。從此,閩粵贛邊區山地成了客家人的大本營。圖1-11



    當然了,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宦任、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隻有閩粵贛繫和源自這一繫的人,纔被稱為客家人。



    應該說,無論客家人遷徙到何地,源自中原、根在河洛是遍布世界各地所有客家人的共識,正所謂“唯唯客家,繫出中原”。



    1.兩千客家人赴中原尋根拜祖



    “要問客家哪裡來?客家來自黃河邊。要問客家哪裡住?逢山有客客住山。”誦著這首千年銘記在心的歌謠,2003年10月27日,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隆重的開幕式。來自世界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名客家人代表齊聚黃河岸邊的中原祖根地——河南省,暢敘濃濃的鄉情。旅居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分支,客家人源於中原漢族,歷經千年風雨的洗禮,現在已達數千萬之眾,遍布華夏,廣居各洲。客家人在輾轉遷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形態和堅韌不撥的奮鬥精神以及質樸的愛國、愛鄉情結。圖1-12、圖1-13



    此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掀起了新一輪的中原尋根熱。



    “終於回到老家了,我興奮著呢。”一下飛機,全球客家崇正聯合總會會長、85歲的香港老人黃石華先生就緊緊握住前來歡迎人員的手,大聲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當聽到禮賓小姐沒有稱他是“貴賓”而直呼他“客家鄉親”時,黃老先生十分高興:“這纔是回家了。我祖籍信陽潢川,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鄉呀。”臺灣世界客屬總會名譽會長饒穎奇先生一踏上中原大地就趕往洛陽、登封等地參觀。龍門石窟的博大、少林寺塔林的神秘,讓饒先生感慨不已。談到“回家”的感受,饒先生說,“這裡充滿了濃厚的客家鄉情和中原親情,讓我們備感親切,真是客屬一家親呀。”河南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在河南舉辦的本次大會也成為歷屆客屬懇親大會中參加人數多、規模的一次。“尋根”的主題貫穿於這次大會的各項活動中,黃帝故裡、黃河岸邊、河南博物院等地都迎來了不少“客家鄉親”。黃河岸邊,望著滔滔東去的黃河水,來自香港先生激動地對記者說,“早聽祖輩們說,根在河洛。這次有幸回到祖根地,一定要到洛陽、開封看一看,還要到陳姓的發源地淮陽縣祭一祭老祖先。”



    2.臺灣客家人李純恩六赴洛陽尋根



    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客家頻道主持人、《全球客家郵報》報社社長李純恩先生為了幫客家人尋根,二十多年來,六次奔赴洛陽,到民間尋訪客家文明之根。他曾多次來到龍門石窟、白馬寺,“千年帝都”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讓李純恩感到非常親切。他接受采訪時表示,臺灣客家文化源自歷史悠久的河洛地區。2008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奔赴臺灣屏東、花蓮、宜蘭等地的客家人社區,拍攝客家人奇特的“二次葬”習俗,讓世人稱奇。據李純恩介紹,二次葬是古代洛陽人和整個中原地區漢族人的習俗,可惜中原地區的二次葬傳統已經消失,臺灣客家人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二次葬指的是死者被土葬十年後,後人把他的遺骨再挖出來,從頭骨到腳趾,一點一點用火焚燒成骨灰,放在壇子內,鄭重地擺放在祖厝(祭祀祖先的場所)內,接受後代子孫的頂禮膜拜。圖1-15“有萬年的宗族,無萬年的姪叔。”這句話反映了臺灣客家人濃重的家族觀念。在李純恩家裡,端端正正地放著一個“傳家碗”,碗上寫明李家的原鄉在陝西基洛寨李家村;李家女性代代相傳一個肚兜,上面繡了不少漢字,記載了李家從李家村一路出發遷徙廣東,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又遷徙到臺灣屏東縣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鄭張尚芳認為:“洛陽讀書音”是中國古代的“普通話”,古代的洛陽話有八個聲調:平上去入分清濁,詩歌中的平平仄仄其實是古代洛陽人說話的特點。可惜,現在的洛陽人發音,隻剩下四個聲調了。李純恩稱臺灣客家人完整保持了很多“洛陽讀書音”的傳統,八調齊全。



    (二)播遷入臺灣



    在由北到南的艱難遷徙中,因種種原因,大陸所有的路途都被決絕地拋在了身後。這些路途對於別人而言,是走向富裕、升遷的捷徑,意味著無限多樣的可能性,但對於被逼到海邊懸崖的客家人,無邊的苦海成了後的選擇,這萬頃波濤要麼是自己的葬身之地,要麼是通向光榮的血路。既然回頭無岸,就是死也要死在還存留著一絲生機和希望的遠方,讓靈魂化成大海上自由的浪花,堅決不讓自己成為刀俎上任人宰割的魚肉。即使死於自己的冒險,也要比在別人的胯下偷生來得壯烈。



    客家先民四處遷徙,以致處處為客,處處為家。不斷的遷徙,使得客家先民快要與“遷徙民族”劃上等號了。清康熙年間,客家人由大陸原鄉渡海到臺,開疆闢地。清代臺灣的客家人,絕大部分來自粵東的潮州、惠州及嘉應州和閩西的汀州。汀州和嘉應州分別位於韓江流域上遊的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四周群山圍繞,西以高峻的武夷山與贛江流域為界,西南以低矮的大望山與東江流域為界,南以蓮花山及其支脈與韓江三角洲為界,界山山脈有許多都高達一千公尺以上;東以廣大的博帄嶺與漳江流域為界,北則為閩江流域沙溪的上遊山區,山峰也多在一千餘公尺。除經大望山與東江流域聯絡較為方便外,四周高峻崎嶇的山脈成為汀州府和嘉應州對外聯絡的障壁。



    客家人入臺的早歷史,或可追溯到明朝中期。當時活躍在潮州西部山區的“山寇”有不少是客屬子弟,如著名的“山寇”頭子林道干、林鳳,據考,前者是惠來客家人,後者是饒平客家人。他們之所以為寇,多半是因苛政如虎,天災頻仍,加之時值粵東人多地少矛盾嚴重,那些無地或少地的人民,生活無著,被迫鋌而走險,聚眾武裝對抗官府,打劫富豪,遂成“山寇”,以後又受到官府的圍剿,轉向海上發展,成為“海盜”。林道干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率眾入臺,落籍高雄,足跡遍及臺灣島南北各地。林鳳於萬歷初年(1573~1575年)率萬人赴臺,經年始去。這兩人本身既是客家人,部下又以潮州西部山區貧窮子弟為主,內中無疑有相當多的客家人。就此而言,客家人早赴臺的時間並不晚於福佬人。據臺灣高雄和屏東客家人口碑相傳,林道干曾經在屏東車城鄉海旁的“大哥洞”,其妹妹死後埋葬於今獅子鄉的“小姐墓”。他麾下的客家人或這些客家人的後裔,可能就是屏東車城鄉保力村的早拓墾者。那麼,稱這些客家人是拓墾臺灣的先驅,是當之無愧的。圖1-17



    客家人真正成規模移居臺灣,那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事。鄭成功的隊伍中有不少客家子弟。隨鄭經略臺灣的大將劉國軒是汀州客家人,其部屬多為客家子弟兵,他們跟隨劉國軒去了臺灣。清廷平定臺灣後,劉國軒降清並被調回內地任職,但劉國軒麾下的客家子弟有一部分留在臺灣墾殖開基。張要(耍)是鄭成功經略閩粵時期的主要將領,又名萬禮,平和小溪人,但自幼為詔安官陂客家人收養,部眾多為漳、潮西部山區的客家子弟。張要(耍)在南京戰役中犧牲,但其餘部仍在鄭成功軍中。其結義兄弟郭義(詔安官陂人)、蔡祿(時為詔安、平和交界處人,後劃歸雲霄)等也是鄭成功部將,麾下也多客家子弟。近年有學者在詔安官陂調查,得知“官陂移居臺灣的人很多,早是萬禮的部眾隨鄭成功到臺灣的”。但萬禮、郭義、蔡祿等人都沒有去臺灣,所以準確地說,應是萬姓結義集團這一繫統的部分客家子弟兵跟隨鄭成功去了臺灣,其中一部分留居臺灣,成為明鄭時期的客家移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派遣施瑯征臺得勝,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出降,次年,臺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成為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府。隨後很快形成了大陸東南沿海人民移臺墾殖的高潮。但朝廷出於安全考慮,對大陸人民頒布了三條渡臺禁令,其令曰:“欲渡船臺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抵臺後再經臺灣海防同知審驗。潛渡者論處;渡臺者不準攜帶家屬,業經渡臺者,亦不得招致;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後一道禁止粵人渡臺的禁令,據說是因為施瑯對劉國軒及明鄭潮籍部屬積怨未消,奏準朝廷下達的。當時所謂粵民主要指廣東潮、惠二州之民。而當時客屬縣份程鄉、鎮平、平遠、大埔屬潮州,長樂、興寧等縣屬惠州,因此粵東客家人渡臺受到很大限制,他們渡臺比漳州、泉州人多了許多障礙。此時,少數遷入臺灣的客家人一般是跟隨閩南人之後入臺的,而且多采取偷渡的方式,其中有粵東客家人,也有汀州客家人。因閩南人先到,占據了西海岸平原地帶,客家人後到,所以隻得深入到臺灣南部離海岸較遠的山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瑯死後,禁止客家人渡臺的禁令漸弛,客家人渡臺漸多。至康熙末年,因為客家人助政府平定了朱一貴之亂,從根本上扭轉了官方對客家人的看法,不準粵人渡臺的禁令無形中取消,廣東客家人纔大批渡臺,並在康、雍、干時代形成移民的高潮,一直到嘉慶、道光時期仍有較零星的移民來臺。



    客家人渡臺,始於清康熙年代,盛於雍正、乾隆年間,其後延續至光緒。康熙年代,客家人移墾入臺,是以高屏溪東岸近山平原中心,到雍正年代,入居中心漸次遷移到新化、雲林、臺中一帶。到乾隆年代,就北移到了臺北、桃園、新竹、苗栗等狹長的丘陵地區。經統計,渡臺的客家人直接原籍以嘉應州屬為多,約占全部的二分之一多,其次是惠州府屬,約占四分之一,再次是潮州府屬,約占五分之一,而以福建汀州府屬為少,僅占十分之一左右(但嘉應州、惠州、潮州各地客家人又大部分是由汀州府,特別是寧化遷出的)。根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次臨時戶口調查,臺灣全省漢人280.9萬餘人,占總人口的95%強,其中祖籍廣東者(絕大多數為客家人)有39.7萬人,占漢族人口的13.7%。由此可以窺測清光緒年代,割臺之前,臺灣客家人口數,不會超出39萬人。民國十五年(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時,臺灣省漢人375萬人,占總人口數88.4%,其中,廣東省繫(絕大多數為客家人)人口59萬人,占15.6%。福建汀州客籍人口4.25萬人。如果把福建、廣東客家人加在一起,則當年客家人數為63萬人,約占當時臺灣省漢族人口的17%。客家人的主要分布:新竹地區(即今桃園、新竹、苗栗三縣)約占客家人總數的60%強,臺中約占18%強,高雄約占16%弱,臺南約占13.5%。截止到2009年底,客家人是臺灣第2大族群,臺灣地區客家事務主管部門委托調查發現,臺灣泛客家族群達人口比例25.6%,即臺灣每4個人即有1個人是客家人。調查發現,受訪時單一自我認定(即明確回答自己是客家人)的比例為13.5%,多重自我認定(提供復數選項時,勾選選項其中之一為客家人)為5.1%,未自認為客家人,但血緣與客家人有關繫者為7%,以上泛客家族群總人數推估為587.7萬餘人。根據調查,客家族群多的縣市仍是新竹縣、苗栗縣、桃園縣,但花蓮縣、新竹市也有超過20%人口為客家人。客家人口數多的鄉鎮為新竹縣橫山鄉、北埔鄉,以及苗栗縣銅鑼鄉,比例都接近95%,苗栗縣公館鄉、頭屋鄉,以及新竹縣峨眉鄉也有90%人口是客家人。圖1-19、圖1-20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