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綱鋻易知錄 (文白對照 全8冊)(歷史學家張宏儒主編,學者張德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1971-2857
    【優惠價】
    1232-1786
    【作者】 (清)吳乘權等撰;張宏儒等注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古籍整理  文白對照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ISBN】97875126678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2667815
    作者:(清)吳乘權等撰;張宏儒等注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特色的典藏版:


    貫通古今、簡明實用的編年體通史


    這部從傳說中的盤古時代至明末歷史的綱目體通史,是一部貫通古今、簡明實用的編年體史書,問世以後,不僅多次刊刻,還被翻譯成外文,遠播海外。


     


    采用珍貴底本精心校勘


    本書原文以清代尺木堂原刻本、掃葉山房石印本等為底本多次點校,校對嚴謹、版本精良。


     


    流暢精準的白話譯文


    本書在保持原作風貌的基礎上,做了流暢精準的白話譯文,沒有古文基礎的讀者也能讀懂。為閱讀方便起見,本書采用左右文白對照的排版形式,為讀者提供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設計經典,排版舒適


    本書裝幀設計雅致、簡潔,內文排版字大行疏,排版舒適,是一套兼具收藏和閱讀的優良版本。


     


     

     
    內容簡介

    作為《古文觀止》的編撰者,吳乘權酷愛讀史,卻常苦於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鴻篇巨制之外,難以覓一部繁簡適宜、雅俗共賞的通史著作,洵為憾事!時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吳乘權受到“弱冠工舉子業,而尤邃史學”的忘年摯友周之炯(靜專)、周之燦(星若)輯錄的《綱目全編》的啟迪,便相約二人共同編輯一部自古迄今的簡明編年體史籍。他們相互砥礪,爬梳剔抉,不間祁寒暑雨,窮六載之心力,終於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萬言的《綱鋻易知錄》。鏤版行世後,好評如潮。

    作者簡介

    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早年因足疾無緣科舉。累官兩廣總督的伯父吳興祚延師課子,吳乘權得以伴讀左右。好學敏求的吳乘權頗獲伯父歡心,嘗稱其“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古文觀止》吳興祚序)。爾後,吳乘權終生以授館為業。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乘權率姪輩吳調侯選注明代以前的名流散文222篇,萃為一書梓行,這就是風靡海內的《古文觀止》。


     

    目錄


    綱鋻易知錄卷一 三皇紀........................................................................... 2
    五帝紀............................................................................ 6
    夏紀................................................................................. 34
    綱鋻易知錄卷二 夏紀................................................................................ 44
    商紀................................................................................. 52
    周紀................................................................................. 78
    綱卷易知錄卷三 周紀................................................................................ 88
    綱鋻易知錄卷四 周紀................................................................................ 132
    綱鋻易知錄卷五 周紀................................................................................ 190
    綱鋻易知錄卷六 周紀................................................................................ 216
    綱鋻易知錄卷七 周紀................................................................................ 264
    秦紀................................................................................. 286


     


    綱鋻易知錄卷一  三皇紀........................................................................... 2


    五帝紀............................................................................ 6


    夏紀................................................................................. 34


    綱鋻易知錄卷二  夏紀................................................................................ 44


    商紀................................................................................. 52


    周紀................................................................................. 78


    綱卷易知錄卷三  周紀................................................................................ 88


    綱鋻易知錄卷四  周紀................................................................................ 132


    綱鋻易知錄卷五  周紀................................................................................ 190


    綱鋻易知錄卷六  周紀................................................................................ 216


    綱鋻易知錄卷七  周紀................................................................................ 264


    秦紀................................................................................. 286


    後秦紀............................................................................ 290


    綱鋻易知錄卷八  後秦紀........................................................................... 306


    綱鋻易知錄卷九  漢紀................................................................................ 344


    綱鋻易知錄卷十  漢紀................................................................................ 384


    綱鋻易知錄卷十一  漢紀........................................................................... 424


    綱鋻易知錄卷十二  漢紀........................................................................... 472


    綱鋻易知錄卷十三  漢紀........................................................................... 512


    綱鋻易知錄卷十四  漢紀........................................................................... 558


    綱鋻易知錄卷十五  漢紀........................................................................... 614


     


    第二冊


     


    綱鋻易知錄卷十六  漢紀........................................................................... 654


    綱鋻易知錄卷十七  漢紀........................................................................... 698


    綱鋻易知錄卷十八  漢紀........................................................................... 746


    綱鋻易知錄卷十九  漢紀(附王莽)...................................................... 790


    東漢紀........................................................................ 824


    綱鋻易知錄卷二十  東漢紀...................................................................... 834


    綱鋻易知錄卷二一  東漢紀....................................................................... 884


    綱鋻易知錄卷二二  東漢紀....................................................................... 922


    綱鋻易知錄卷二三  東漢紀....................................................................... 968


    綱鋻易知錄卷二四  東漢紀....................................................................... 1012


    綱鋻易知錄卷二五  東漢紀....................................................................... 1056


    綱鋻易知錄卷二六  東漢紀....................................................................... 1104


    綱鋻易知錄卷二七  東漢紀....................................................................... 1146


    後漢紀(附魏吳二僭國)..................................... 1162


    綱鋻易知錄卷二八  後漢紀....................................................................... 1190


    綱鋻易知錄卷二九  後漢紀....................................................................... 1238


    晉紀............................................................................ 1256


    ……


    ……

    在線試讀

    前 言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聖哲先賢遺存後世的史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然而,在學業繁劇、百科臚陳的今天,讀者倘若不加抉擇,好比入海算沙,“窮年不能究其辭,沒世不能通其義”。尤其是中國的史書,卷帙浩繁,一部“二十四史”,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通讀一遍的。即便是《資治通鋻》,一般人也未必能夠通讀。因此,自宋以後,便誕生了一種“綱鋻體”史書,采用朱熹所作《資治通鋻綱目》的形式,前面有綱,後面有目,綱是歷代史事的提綱,目是對歷代史事較詳細的記述,以這種形式記錄歷代興廢、制度沿革、人物事件等。如明代袁了凡、王鳳洲《綱鋻合編》,清代葉沄《綱鋻會編》等,而這其中廣為流傳的,則是清康熙年間吳乘權等編輯的《綱鋻易知錄》。這部從傳說中的盤古時代至明末歷史的綱目體通史,是一部貫通古今、簡明實用的編年體史書,問世以後,不僅多次刊刻,還被翻譯成外文,遠播海外。
    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早年因足疾無緣科舉。累官兩廣總督的伯父吳興祚延師課子,吳乘權得以伴讀左右。好學敏求的吳乘權頗獲伯父歡心,嘗稱其“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古文觀止》吳興祚序)。爾後,吳乘權終生以授館為業。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乘權率姪輩吳調侯選注明代以前的名流散文222篇,萃為一書梓行,這就是風靡海內的《古文觀止》。
    吳乘權酷愛讀史,卻常苦於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鴻篇巨制之外,難以覓一部繁簡適宜、雅俗共賞的通史著作,洵為憾事!時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吳乘權受到“弱冠工舉子業,而尤邃史學”的忘年摯友周之炯(靜專)、周之燦(星若)輯錄的《綱目全編》的啟迪,便相約二人共同編輯一部自古迄今的簡明編年體史籍。他們相互砥礪,爬梳剔抉,不間祁寒暑雨,窮六載之心力,終於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萬言的《綱鋻易知錄》。鏤版行世後,好評如潮。
    綜觀《綱鋻易知錄》全書,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優點:

     


    前  言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聖哲先賢遺存後世的史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然而,在學業繁劇、百科臚陳的今天,讀者倘若不加抉擇,好比入海算沙,“窮年不能究其辭,沒世不能通其義”。尤其是中國的史書,卷帙浩繁,一部“二十四史”,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通讀一遍的。即便是《資治通鋻》,一般人也未必能夠通讀。因此,自宋以後,便誕生了一種“綱鋻體”史書,采用朱熹所作《資治通鋻綱目》的形式,前面有綱,後面有目,綱是歷代史事的提綱,目是對歷代史事較詳細的記述,以這種形式記錄歷代興廢、制度沿革、人物事件等。如明代袁了凡、王鳳洲《綱鋻合編》,清代葉沄《綱鋻會編》等,而這其中廣為流傳的,則是清康熙年間吳乘權等編輯的《綱鋻易知錄》。這部從傳說中的盤古時代至明末歷史的綱目體通史,是一部貫通古今、簡明實用的編年體史書,問世以後,不僅多次刊刻,還被翻譯成外文,遠播海外。


    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早年因足疾無緣科舉。累官兩廣總督的伯父吳興祚延師課子,吳乘權得以伴讀左右。好學敏求的吳乘權頗獲伯父歡心,嘗稱其“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古文觀止》吳興祚序)。爾後,吳乘權終生以授館為業。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乘權率姪輩吳調侯選注明代以前的名流散文222篇,萃為一書梓行,這就是風靡海內的《古文觀止》。


    吳乘權酷愛讀史,卻常苦於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鴻篇巨制之外,難以覓一部繁簡適宜、雅俗共賞的通史著作,洵為憾事!時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吳乘權受到“弱冠工舉子業,而尤邃史學”的忘年摯友周之炯(靜專)、周之燦(星若)輯錄的《綱目全編》的啟迪,便相約二人共同編輯一部自古迄今的簡明編年體史籍。他們相互砥礪,爬梳剔抉,不間祁寒暑雨,窮六載之心力,終於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萬言的《綱鋻易知錄》。鏤版行世後,好評如潮。


    綜觀《綱鋻易知錄》全書,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優點:


    一、芟繁舉要,簡明易知。


    我國向以文史載籍卷帙浩繁著稱於世。姑且不論不知從何說起的“二十四史”,但言北宋司馬光領銜編纂的《資治通鋻》,雖經“刪削冗長,舉撮機要”,依舊不易卒讀,鮮為人問津,竟至編者無奈地發出“修《通鋻》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引自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鋻》序》)之嘆!吳乘權正是以緩解學者“讀未終篇,輒生厭倦”為先務,遍覽歷代舊史,擇定北宋劉恕的《通鋻外紀》初金履祥的《通鋻前編》、南宋朱熹的《資治通鋻綱目》、明商輅的《續資治通鋻綱目》和明末清初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為藍本,分涇別渭,刪繁就簡;去蕪取菁,詳大略細;編年紀事,端緒井然。舉凡上自盤古、下終明末數千年的治亂興替,人事代謝,災異祥瑞,納貢受降,靡不具焉。吳乘權在“發凡”中說:“《通鋻》固須全讀,但……卷帙太煩,豈能一概記誦,勢不得不刪。然信手刪去,盡失頭緒,如何看得明白。茲則細加斟酌,事之源委,人之始末,起伏照應,明若觀火。”如此看來,書名“易知”,是頗為妥貼的。


    二、提綱挈領,創立“紀”“編”。


    司馬光的《資治通鋻》是紀錄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編年體通史,“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編年類》)。南宋時,朱熹根據《資治通鋻》改寫成《資治通鋻綱目》,采用綱目全列的編年紀事體裁。前面的“綱”是歷代史實的提綱,文字精簡扼要,具有標題的作用;後面的“目”是對“綱”所舉史事的詳述。用綱挈目,藉示褒貶。迨至明、清,人們用這種體例編寫史書者甚多,並且常常於“綱目”“通鋻”各摘一字成“綱鋻”,以冠書名,譬如明王世貞的《綱鋻會纂》、清顧錫疇的《綱鋻正史約》等,不一而足。這就是“綱鋻”一詞的由來。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