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人與經典·大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愛新覺羅·毓鋆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古籍整理  其他古籍整理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511602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1160247
    作者:愛新覺羅·毓鋆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朱子將其抽出,列為“四書”之一。大學,又稱“太學”,古時之大學也,清曰“國子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志於大學,此大學非專指太學、國子監,乃學大人之學也。大學乃為學之zui高境界,為學之目的,所學當用於所行,在求達大人之境界,以立不世之功。


    1.一代國學宗師、大隱儒士愛新覺羅·毓鋆沉潛臺灣六十餘年,書院講經真實記錄,敢於直面現實,直指當下人生。


    2.讀《毓老師說大學》,增加民族自信心,正如毓老師說:“入中國則中國之,所有宗教都有末世,隻有中國思想沒有末世,中國文化是生生不息、是永恆。”


    3. 中國歷代對經典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出來。幾千年來講學術都是奉旨行事,看《毓老師說大學》,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經典的真實面目。


    4.愛新覺羅·毓鋆,清朝禮親王代善裔孫,末代皇帝溥儀伴讀,跨世紀zui後一位經學宗師,師從陳寶琛、王國維、柯劭忞、康有為、梁啟超、陳寅恪等國學大家,學生有劉君祖、蔣勛、江丙坤、江宜樺、林義正、孫中興、溫世仁等學界名家、政商名流。


    5.他是隱士,傳授的卻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他是滿人,發揚的卻是華夏奧旨;他自幼遍享王府鐘鳴鼎食、錦衣玉飯,中年後卻對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經活躍 於歷史政治舞臺,驚天動地,來臺後卻旋即隱居民間,默默傳授中國學問,前後長達六十餘年,這就是一代奇人、經學宗師愛新覺羅·毓鋆。

     
    內容簡介

    本書由皇家名儒愛新覺羅·毓鋆口授心傳,學生整理而成。本書以毓老師1999書院講述《大學》內容為底本,參以相關授課內容為補充。另補加《大學》王陽明講古本及編者白話翻譯,以方便閱讀,掌握要點出處。堪稱毓老師歷年講述《大學》之大者。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裔孫,號安仁居士。
    六歲始,為末代皇帝溥儀伴讀,師從陳寶琛、羅振玉、葉玉麟等大儒,十三歲讀畢十三經並可以背誦四書五經,一生多次研讀《四庫全書》,通達古代經史子集之學。他雖出身皇族,卻猛烈批評帝制;壯年曾經叱咤風雲,晚年安居鬥室講學直至仙逝。
    其講學注重因時舉譬,倡導經世致用,使古代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學問煥發了新時代的活力。毓老先生世壽一百零六歲,教學六十四年,及門學生與授業弟子數萬人,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被譽為兩千五百多年孔子儒學的當代集大成者。

    目錄

    導 讀 / 1
    經一章 / 8
    傳章釋明明德 / 60
    傳第二章釋新民 / 64
    傳第三章釋止於至善 / 69
    傳第四章釋本末 / 88
    傳第五章釋格物致知 / 92
    傳第六章釋誠意 / 94
    傳第七章釋正心修身 / 106
    傳第八章釋修身齊家 / 108
    傳第九章釋齊家治國 / 111
    傳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 121
    附錄一《大學》原文 / 167
    附錄二《大學》譯文 / 172

    前言
    導讀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朱子將其抽出,列為“四書”之一。朱子認為文中有錯簡、脫簡,乃將之移補,而成修訂本,以為經一章、傳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但是《大學》的作者是誰,並無定論。王陽明講古本《大學》,即《禮記》之原本。《禮記》成書於漢代。
    大學,又稱“太學”,古時之大學也,清曰“國子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志於大學,此大學非專指太學、國子監,乃學大人之學也。《易經·乾卦·文言》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辜鴻銘(1857—1928)所著《辜鴻銘的筆記·督撫學堂》雲:

    導讀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朱子將其抽出,列為“四書”之一。朱子認為文中有錯簡、脫簡,乃將之移補,而成修訂本,以為經一章、傳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但是《大學》的作者是誰,並無定論。王陽明講古本《大學》,即《禮記》之原本。《禮記》成書於漢代。
    大學,又稱“太學”,古時之大學也,清曰“國子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志於大學,此大學非專指太學、國子監,乃學大人之學也。《易經·乾卦·文言》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辜鴻銘(1857—1928)所著《辜鴻銘的筆記·督撫學堂》雲:
    學問之道,有大人之學,有小人之學。小人之學,講藝也;大人之學,明道也。講藝,則不可無專門學以精其業。至大人之學,則所以求明天下之理,而不拘拘以一技一藝名也。洎(及也)學成理明,以應天下事,乃無適而不可。猶如操刀而使之割,鋒刃果利,則無所適而不宜,以之割牛肉也可,以之割羊肉也亦可。不得謂切牛肉者一刀,而切羊肉者又須另制一刀耳。
    亦即所謂“一法通,百法通”。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罕》),通理以應萬事。大學乃為學之境界,為學之目的,在求達大人之境界,以立不世之功。
    大學者,學大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學大者,學天也,學得好,則可與天合其德,亦即法天。大人之學,自“法天”入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卦》),所學當用於所行,後則達“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之境界。
    大學,是大人之學。“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何謂也?必學天,方能“與天地合其德”。既是學天,那“天”與“大”兩者有什麼關繫?“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大學即天學,學天纔能則天,行為與天一樣。真明白,腦子必得轉,你們應真正學會用腦。現在多麼熱鬧,就因為人都沒有腦子。
    什麼叫大學?學大也。大,指天之用。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有容乃大。“唯天為大”,大學即天學。堯先學天,成“堯則天”,是“公”則天;武則天,是“母”則天,其智絕不亞於堯。
    學大,故成“大人”;則天,故成“天人”。但一般人無此毅力。應將自己所學用於生活上,學得好則“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由大到天,學大則天。天是體,大是用,體用合一。
    既是學大、則天,那何以不稱天學?“天”比“大”小,因為有統它的,“,萬物資始,乃統天”(《易經·乾卦統天;而日月、星辰、山川,乃天之所統。又有誰看過天命,聽過天聲?
    “與天地合其德”,天地之德,無私、好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老子·第二章》),“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禮記·孔子閑居》)。
    “與日月合其明”,“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閑居》),“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盡心上》),照皇宮,也照茅屋,沒有分別心。別人不喜歡你,那是你缺德,應檢討自己。
    “與四時合其序”,春夏秋鼕,四時之運,多有倫序!倫與常,必不能亂。
    “與鬼神合其吉兇”,人死曰鬼,即祖宗,乃傳統之所在;神,是有遺德在民者,是道統之所在,居於次位。既有傳統(鬼),又有道統(神),也就是古聖先賢。“合其吉兇”,吉兇即好壞,“與鬼神合其吉兇”,即與古聖先賢同其好壞,這就是人奮鬥的目標。
    與傳統、道統都合其好壞、善惡。那道統與傳統有何區別?中國人有道德與智慧,自家祖宗稱“鬼”,而對有遺德在民者稱“祖師”,亦即“神”。祖師廟,祭神是為報恩,非祈福祈壽。宗教盛行,是因為沒有文化。
    必自根上了解,纔能真明白。真明白了,還貴乎能行。試問自己能干什麼,天天如同行尸走肉,連“說不”的膽量都沒有。要好好認識自己,不必裝腔作勢!知道多,不能行,沒有用。
    一個孫中山,將中國史改寫了。中國智慧是無盡藏的,就看你能吸收多少。腦子如何判斷事?要知道怎麼去判斷、分析一件事。
    何以不開始就學天?恐忽略了“大”的意義,“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大,用;天,體。兩個單位,一事之本末,體用一樣。大學者,學大也,唯天為大,即天學。體用不二,纔能合德。
    為了不落空,因此要依經解經,不可以己意解經。但如對經書不熟,又如何依經解經?
    文化淺,凡事沒有通盤的計劃,遇什麼就扯什麼。智慧低,可以慢慢培養,是功夫。培智,絕非一世之功。
    每個團體都有界說、宗書院必有自己的思想。時代思想的產生都有背景,如朱子學為“閩學”。
    還有,“臺灣”名字怎麼來的?查一查。一個人沒有學問,可不能沒有好奇心。
    “臺灣”一名的前身為“大員”“臺員”“大圓”“大灣”“大冤”(以上諸名稱,以閩南語念,皆諧音)、“臺窩灣”等。明萬歷年間陳第《東番記》已用“大員”地名,可能譯自南部平埔族(西拉雅族)對當地的稱呼,或從其“臺窩灣社”轉化而來。“大員”在今臺南市安平區,初為海岸沙洲,後來指稱範圍擴大,或作為全臺灣島的代稱。
    人生存的環境會限制一切,懂得審視社會了,纔能對付社會。不懂得分析,對一切同樣地要求,就是錯誤。臺灣要想安定,就掛著牌,安定幾年,其他皆是做夢。要用腦子判斷一事,而不是感情用事、固執己見。
    沒有學問,地位愈高,隻是添愁。有時地位高,未必是福。人若是無所學、無所守,當然遇事就六神無主。是中國人,必建設中國,為中華民族而努力,必知道歷代政治的得失,纔知未來方向之所在。
    你們缺少造就的機會,自己又不努力。但是盲目地讀書,也沒有用。必要如常山之蛇般變化靈活,多麼有反應!如沒有這樣的反應,那就什麼也不會成功。
    智慧哪有新舊?許多人生在今天,思想卻比古人還落伍!我們的思想、知識、智慧又趕上誰了?不懂的,今天懂,即是新。讀完一本書,就得一結論,不必光抄“子曰”。盲目地崇拜、跟隨,都是錯誤的。
    看別人不對,要改正自己,好好嚴格造就自己。人要是不能治事,就沒有學問。活幾十年易混,但也不好混。我一生不強求。既然你說的話他不聽,那又何必說?應說他喜歡聽的話,政治也是如此。
    要隨時用智慧。絕路是自己走的,並不是別人絕。人每天都是政治。孫子一開門,就贊他乖,要從小就培養智慧,隨時培養。懂得“得”與“失”,自己培養。如果自己都不是領袖,還能教出領袖?
    一切東西,要吸取精華。人的健康,完全在精神生活。我不麻煩別人,生活簡單,沒有“說不好”的觀念,人不是為喫飯而活。懂得怎麼活了,纔能活世、活民。
    學多少,不能活學、活用,就沒用,等於沒學。應自根上造就自己。自誠意、正心,也就是自根上入手。有知識,沒有成就,那還不如沒知識,就清清白白活一輩子。快快學,這塊土馬上就要用上你們的真智慧了!
    《學庸》(《大學》《中庸》合稱)皆講治世之道,並非談文章,應是體悟就能行。中山先生以《學庸》為中國兩本有繫統的政治哲學,即談政之書。一切都是政治,有國政、有家政,《大學》講“為政在人”,《中庸》講“成己成物”。《學庸》乃是夏學之入手處。
    “四書”中,《大學》《中庸》與《論語》挑得不錯,《孟子》就差些,得力於“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荀子以“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董子(仲舒)言性,可善可惡,《春秋繁露·實性》謂:“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春秋繁露》代表漢時中國的傳統思想。立說不一,發展乃有別。
    《易經》與《春秋》是孔子重要的兩部書,這兩部書必要有師承,否則講不下去。《春秋》在撥亂反正,達天下一家;《易經》始於“進德修業”(《易經·乾卦·文言》“君子進德修業”),終於“智周道濟,裁成輔相”〔《易經·繫辭上傳》“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易經·泰卦》“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春秋》與《大易》相表裡;《大易》與《春秋》完全用&ldq”,故又稱&ldq經”。
    《中庸》個字是“天”,“天命之謂性”;後一個字“至”,“上天之載(事),無聲無臭,至矣”;《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易》為《中庸》之所本,《中庸》為衍《易》之書,《中庸》與《大易》相表裡。
    一部《大學》,自人心講到天下平;《春秋》講撥亂反正,達太平世:《大學》與《春秋》互相表裡。《大學》講“習相遠”,《中庸》講“性相近”,《大學》與《中庸》互相表裡。《中庸》與《大易》是體,《大學》與《春秋》是之學,自《大學》與《中庸》入手。

    在線試讀
    經一章
    《大學》《中庸》前面均為“經”,《中庸》章為經;後面為“傳”,解釋經的;“經”明白,後面“傳”就明白。《學庸》兩“經”並著講,可以了解得深刻些。要點先明白,每句話要真明白。好好讀,盡己責任,於後世亦有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為天地立心,尊生),在親(又當“新”)民(為生民立命,衛生),在止於至善(為萬世開太平,榮生)。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個“在”字有深義,不隻是肯定,而且是不離。“在”,有自在義,如《心經》的“觀自在”。要面對實際,實際即“在”,自在,皆自明也,皆與生俱來的,非自外求得之。
    “堯舜,性之也”(《孟子·盡心上》),“天命之謂性”,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因為人人皆有堯舜之明、堯舜之性。本身就具有,何以沒有用上?被烏雲遮蔽了!烏雲一散,就都露出。都有“自在”的東西,就是沒有用上。有,但是糟蹋了,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佛家之六塵)、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而浪費了我們自身的寶貝。
    不必外求,每個人都有“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阨”(《心經》),如五蘊沒有空,又如何明?皆自明也,就看你用在什麼地方。明德,性德,生德,隻要沒有受外誘之私,懂了,就能用上。
    佛經的漢譯本不錯,《心經》文章至美,意境至深!《心經》無法增減一字,《金剛經》無一重復的話與意思。《金剛經》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此四句為武則天所寫,不得了,多聰明!
    我講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非講字面,要開你們的腦子。講到生活,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若書為書,我為我,乃亂。
    不孝,不承認有個&ldq”,失本。“孝為德本”(《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永不能變。我剛來臺時,臺灣人安分守己,完全是中國人,每家有家廟、家堂,每天給祖宗上香。
    臺灣要好,必自恢復孝道開始。極樂世界無不孝之人,“佛在家中坐,何必遠燒香”?不自根上來,將來想好也辦不到。臺灣今天連喫也無真滋味了,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像。

    經一章
    《大學》《中庸》前面均為“經”,《中庸》章為經;後面為“傳”,解釋經的;“經”明白,後面“傳”就明白。《學庸》兩“經”並著講,可以了解得深刻些。要點先明白,每句話要真明白。好好讀,盡己責任,於後世亦有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為天地立心,尊生),在親(又當“新”)民(為生民立命,衛生),在止於至善(為萬世開太平,榮生)。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個“在”字有深義,不隻是肯定,而且是不離。“在”,有自在義,如《心經》的“觀自在”。要面對實際,實際即“在”,自在,皆自明也,皆與生俱來的,非自外求得之。
    “堯舜,性之也”(《孟子·盡心上》),“天命之謂性”,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因為人人皆有堯舜之明、堯舜之性。本身就具有,何以沒有用上?被烏雲遮蔽了!烏雲一散,就都露出。都有“自在”的東西,就是沒有用上。有,但是糟蹋了,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佛家之六塵)、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而浪費了我們自身的寶貝。
    不必外求,每個人都有“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阨”(《心經》),如五蘊沒有空,又如何明?皆自明也,就看你用在什麼地方。明德,性德,生德,隻要沒有受外誘之私,懂了,就能用上。
    佛經的漢譯本不錯,《心經》文章至美,意境至深!《心經》無法增減一字,《金剛經》無一重復的話與意思。《金剛經》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此四句為武則天所寫,不得了,多聰明!
    我講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非講字面,要開你們的腦子。講到生活,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若書為書,我為我,乃亂。
    不孝,不承認有個&ldq”,失本。“孝為德本”(《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永不能變。我剛來臺時,臺灣人安分守己,完全是中國人,每家有家廟、家堂,每天給祖宗上香。
    臺灣要好,必自恢復孝道開始。極樂世界無不孝之人,“佛在家中坐,何必遠燒香”?不自根上來,將來想好也辦不到。臺灣今天連喫也無真滋味了,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像。
    大學之道,學大之道。學大,法天,學天,即天學。學天的方法,首要“在明明德”。“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命、性、心,三位一體,乃是與生俱來的,但易受外誘之私的蒙蔽,因為“人心惟危”,心猿意馬,所以必加“明”的功夫。
    “在明明德”,前“明”字為動詞,宣揚,也是功夫所在;後“明”字為名詞,“明德”指性(生),即“本然之善”。“在明明德”,性生萬法,自根本斷除迷信。
    “生”的觀念源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rdqu生萬物,更為進步。
    孔子不言生,也沒說誰生,而以&ldqu”&ldqu”為“資始”“資生”。資始、資生,“資”,,有兩性,曰&ldqu”&ldqu”。不說生,而說含,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rdqu,含乾、坤兩性;乾、坤,故曰&ldqu”&ldqu”。“,萬物資始”“,萬物資生”,“資”字重要,無一東西是單獨成事的,&ldqu”&ldqu”相資而“始”、而“生”,為代。
    第二代生之機即“明”,能終始萬物,加“大”為贊詞,故曰“大明終始”。“明”,能終始萬物,終而復始,“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易經·乾卦》)
    《易經》的構思,其思想之致密,真是不可思議!如學數學,必得還原纔行,依經解經即是還原思想。此為幾千年前中國人所寫的,故稱“夏學”,不分今古文,凡是中國人的智慧都吸收。夏,“中國之人也”(《說文解字》,下簡稱《說文》),有別於夷狄。每個都有界說。《易經》絕非成於一人之手。
    萬物何以能生生不息?因為有“明”。明,乃“繼之者&rdquo,“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經·繫辭上傳》),故曰&ldq者,善之長也”(《易經·乾卦·文言,始萬物者;明,第二代的,終始萬物。雖沒說“性善”,但也說“善性”了。
    “在明明德”,“明德”乃終始之德,“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易經·繫辭下傳》),“懸像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經·繫辭上傳》),日落月起,月落日起,終而復始,故能生生不息。“大明終始”,終始萬物的是“明”,而始萬物的是“知”,“乾知大始”(《易經·繫辭上傳》)。
    “在明明德”,即明“尊生之德”於天下。“在”字,是肯定的。尊生之德,即生生不息,是大本。所以,宣揚“明”之德是每個人的責任。
    “在明明德”,要明“明之德”於天下。何以步必明“生生之德”於天下?天有好生之德。“生,仁也”,桃仁、杏仁、瞳仁,代表生機、生命。明仁德於天下,既學天,天的德即好生,亦即仁,仁心、仁術、仁德、仁人。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也,所以要“尊生”。“明”之本能即機,能終始。終始為天之道,亦即自然之道。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易經·乾卦》)。到七了,七日來復,一陽生,復(こ)。一者,用之端、用之首,終而復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經·復卦》)。始,是天地之心,資始;生,是天地之德,資復始,始其天地之心,生其天地之德,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始其天地之心,即張載(1020—1077,北宋理學家,也稱橫渠先生)所謂“為天地立心”(《橫渠語錄》)。
    “復”,為道之機、生之機。以天心為己心,是機。以生機為己心,以率性為己志,此為實行的入手處。讀書人必得有天心,以天心為己心,為天地立心,“復其見天地之心”,以性智為己志,“率性之謂道”。性為智海,性生萬法,聖人自師己性。
    “在明明德”,首先要報恩,報生生之恩。孝是責任,要報孝至德,何以要“明明德”在此。祖師廟每年祭祀,即在報德,崇德報恩。如大家都真懂“明明德”了,怎能到今天的地步?
    一個人不孝、不慈,活著又有什麼意義?人的價值就在“孝”與“慈”,孝生我者,慈我生者。“明明德”,就是要報答孝與慈,讓老的、小的看你是個寶。今天的人沒有明白自己的責任,因此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家庭、青少年問題多,錯誤在哪裡?應追本溯源,自根上解決。好好玩味,真懂、深入,皆功夫。
    家貧出孝子,板蕩識忠臣。今天的物資豐富,但是人性沒了!要是有德,有學問不足以為貴,有德纔能夠發揮。我的經驗豐富,將來你們自己不餓死,已經不錯了。認為自己聰明的,是獃子。
    國稱“中國”,那要如何用中?乃有《中庸》一書。《學庸》是學大、用中,也就是學天、用中。立德,“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學庸》為立本之道,“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其次“在親民”。朱熹以為即“新民”,王陽明則作“親民”。親民與新民,層次不同。親民為入手處,無親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論語·子張》),沒和他處得親,想要改變他,他以為是在壓迫他。由親民然後新民,先親民纔能新民,即自覺覺人、先覺覺後覺。使百姓明白生之道,生就是性,就能盡己之性,發揮自己的性能了。
    學生,“生”的意義包含很多,小孩開始受教即是學生,要學自己的生,生己,亦即衛己之生,是內聖之道;其次,要學生民之道,即衛眾人之生,是外王之道。衛生,不可以侵害別人。“生生之謂易”(《易經·繫辭上傳》),生民。政治如為生民之政,即仁政,生民之道亦即“為生民立命”。
    為生民立命,即“作新民”,叫百姓必得進步,此必經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幾個階段,是有生命力的,並不是禪宗的,是不斷地賦予新生命,使他認識自己生命的可貴。
    “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春秋繁露·俞序》),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境界,後,達“見群龍無首,吉”(《易經·乾卦》)的境界。
    終則“在止於至善”。&ldq者,善之長也&rdqu,是善的老大,至善,孔子“”。“至善”,是善,所以是“善之長”。有老大,必有老二,“繼之者,善也”。“在止於至善”,所以“知止”重要,修止觀(止,止息一切妄念;觀,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無此一功夫,則什麼也成不了。知止,而後有“定、靜、安、慮、得”,“無入而不自得”(《中庸》)。
    “定、靜、安、慮、得”,與禪的境界一樣,打坐必心裡頭定了纔能生效。心定,行亦禪,坐亦禪,不是坐多久,而是定的功夫有多久。決定了,是對事決定。心必能定了,纔能學。如每天心遊蕩,想學東西達一境界不可能。心不放,慢慢就能深入。
    沒懂得求什麼,怎知要得什麼?求而未得,即失敗。智慧如不進步,又怎麼做事?人和禽獸相差,就在那個“幾希”!明白了,纔知道要怎麼做。
    破壞容易,建設太難了!我是在審訊你們,並不是講書。這是我的絕活,是書中找不到書院的學生必要有兩個條件:有德、有腦。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說:“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孔子求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第三十九章》)孔子得一了,對弟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裡仁》),但《論語》中沒有告訴弟子要如何得一。孔子得一以後,可能後悔了,後以&ldq”取代“一&rdquo生萬物,思想更為圓融。
    孟子雖承受孔子之學,自稱“乃所願,則學孔子”(《孟子·公孫丑上》),但是他的境界也隻是到“王道”而已。
    孔子的&ldq”,實為董子所繼承,董子說“惟聖人能屬(zhǔ)萬物於一,也”(《春秋繁露·重政》)書院講“”,。讀孔氏之書,要求一,得一。
    &ldq”為善之長,那“一”是小弟。止於一,是《論語》的境界,“吾道一以貫之”,則為《春秋》的境界,《春秋》,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鉤命訣》。《春秋公羊傳》何休序“昔者孔子有雲: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一部《春秋》講些什麼?撥亂反正。求一,止於一,正也。《易》“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蒙卦》),養正,“在止於至善&rdq培了,行事。
    你們如真用功,也必得三年,絕非一日之功。真用功可不易,得累死!筆記要時常玩味,串在一起。真明白了,則一生受用不盡。依經解經,經必得通。
    《孫子》(即《孫子兵法》,下同)至少得一段一段研究。《孫子》會背了,一生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會背纔能熟,熟了纔能玩味,熟能生巧。
    光知不能用,乃廢學,不能以時出之,俟時而出。因不知時,不知什麼時候用上。應於自己本能上建樹自己。如先搞人際關繫,一旦野心家失勢了,能靠得住?中國的道統:堯傳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論語·堯曰》),“允”字功夫重要,否則抓不住“中”。中國人以中道治事,找平衡點。知缺多少,則加上多少力量,即成平衡點,矯枉必得過正。
    立本,本立而道生,“允”,信,誠也,步功夫,則有米可做壽司。“中”,中道,油、酒、米、面。功夫天天練,越練越純熟,就發揮作用了!
    舜時,環境復雜,“舜好問而好察邇言”(《中庸》),要遏惡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把“執中之道”傳給了禹。
    禹時,環境更為復雜,用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古文尚書·大禹謨》)“精一”與“允中”。所以,中國學問即“一”與“中”。
    《大學》與《中庸》這兩部書要好好重視。《中庸》講中之為用,即如何用中;《大學》講一,人“得一”了纔叫“大”,“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後“與天地參矣”,“天地人,三纔之道”,天人合一的境界。
    求一,得一,止於一,正也。正,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外來的,必下養的功夫,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直養而無害”“是集義所生者”(《孟子·公孫丑上》),直養、率性。試問自己又存多少浩然之氣?你們缺“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易經·乾卦》)的功夫了。
    自出生,就要尊生,要明白生的可貴。生了,就必得養,還要養正,“蒙以養正”。養正,知止而後有得。止於一,即正,得。沒有學正,又怎麼返正?
    《春秋》在“撥亂反正”,養正的入手處,要改變器質,自成“器”(《易經·繫辭上傳》“形乃謂之器”)、成“大器”(《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後則“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正,止於一。正,是與生俱來的,“蒙以養正”,蒙昧時即要養正,開始就不要有毛病。“不遷怒”(《論語·雍也》),檢討自己更能生智慧,檢討別人則是掩飾自己,此即養正的功夫。有“正”之德了,“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養正”了,不要丟失,要“居正”;跑掉了,就要“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要天天下功夫。“求其放心”至此,就可以“撥亂反正”。
    到撥亂反正了,即達華夏、大同,完成孔子的《春秋》之志,此即中國人的責任與志,“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止於至善”,多少注解講的都用不上,因為不知道要如何做。“至善”,乃是善之至,沒有能比得上的,是老大。我此解,因為找到&ldq者,善之長也”,是有根據的,故“”,意義深刻!“止於至善”,即&ldquo”,因為孔子“”,故又為“止於一”,即正也。
    經書中的“大哉、至哉”“至聖、至善”,均有至高無上義,自&ldq者,善之長也”可以相印證。
    屯,篆文屯,字形如豆芽菜,像草木之初生,難也,《易經·序卦傳》曰:“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生了,什麼也不明白,就懂得哭、喫,即“蒙”(《易經》第四卦)。
    因為蒙,所以要上學,向個啟蒙師磕頭。“蒙以養正,聖功也”,因生完必蒙,從蒙開始就要養正,要自本身具有的“正”培養之,不使之跑掉;有此功夫,結果成就“聖功”了,這可不是普通的成功,乃是高得不得了的聖功。這個正,並不是教來的,而是養的,因為它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本身與生俱有的。
    正是什麼?性命也。“各正性命”,把性命變成正,就含有作用,養正即養性命。要如何養?“保合太和,乃利貞”,保合以養性,太和以養命。不能隻養一天,故必“居正”,亦即守正,纔利於正固。居正,安正,“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論在什麼環境皆必於是,守死善道,至死而後已。
    故“止於至善”,是“止於性命”“止於正”。做事,順著人性做就是道,“率性之謂道”,此解馬上能用上。此正的作用大,故為政必先正名,“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養正的目的,是在達聖功,所以《易經》的個聖訓,即是“蒙以養正,聖功也”。聖功,即是統、仁統、性統。問:“天下惡乎定?”曰:“定於一。”問:“孰能一之?”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問:“孰能與之?”曰:“天下莫不與也。”(《孟子·梁惠王上》)人人與生俱有,都能率性。
    既是養正了,那平日就得居正,此事太重要了,故曰“大居正”(《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傳》曰:“故君子大居正。”何休注“明修法守正,計之要者”),“大”即贊詞,《春秋》一書即“養正聖功”的注解。《大易》講“養正”,《春秋》講“大居正”,故《大易》與《春秋》相表裡,一為體一為用,體用合一。
    止於一了,所以“”為至高境。自養正,成聖功,到居正、一統。一統,即用“一”統天下,而非統一,故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春秋公羊傳·年》)《春秋》講“大一統”(《春秋公羊傳·年》《傳》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怎麼造謠,不。熊十了,寫《乾坤衍》(熊十力衍乾、坤兩《彖傳》之書),跑棒;,跑第二棒。
    不要盡作“文抄公”,要善用頭腦。慢慢讀,講學要實用,有所得了,故心中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必有所談;別人不懂,自己心中還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孔子“五十以學《易》”(《論語·述而》),“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天命之謂性”,命、性、心,一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知天命了,纔能盡性、盡天命,志在《春秋》。止於一,即大一統。宇宙間大一統,即華夏、大同。《大易》與《春秋》都是&ldq”的成就,因。
    知道中國人的思想了,纔知道中國人的責任所在,明道任仁。中國人的責任是“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之)親(之)”(《中庸》),因為我們衛其生,此即華夏、大同了。
    知此,懂得責任了,將來可以為弱小民族謀幸福,可以用自己所長,教其耕田、種地、養蠶,有謀生之能。拿他們當兄弟看,共存共榮,不用槍炮打人,此即大志、大事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易經·繫辭上傳》)。“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論語·子張》),能“有始有卒”干到底就是聖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學庸》在學大、用中,完全不是空話。有此一觀念了,再看朱注,朱子將“大學”說成與“小學”相對,將真義講丟了,講成學校的階段。朱子是儒禪,有其時代環境。
    我們要依經解經,發掘祖宗的智慧泉源,古人的智慧周正。要懂得讀書的技巧,纔能得出結論。我所講的,一切注解都沒有。你們要養正,是自己要會想,不是我教你們正,每天以此解決問題。我書摸太久了,每一個問題都有解答。
    孔子何以志在《春秋》?社會不應用武力,應用“一統”,即“通志除患,勝殘去殺”(此師尊句:《易經·繫辭上傳》“聖人以通天下之志”,《春秋繁露·盟會要》“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通天下之志,除天下之患。《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善人自師己性,用性智,故善人相繼治國,可以達到沒有殘暴、沒有殺戮的境界。從始到生,幾十年即斷絕了,必使之終而又始、生生不息,其機即“明”,故曰“大明終始”。
    《乾坤衍》衍得相當好,就熊先生說明白了。看《易經》是什麼,何以老祖宗能有如此致密的頭腦?後人有講明白的?我整天猛想,“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管子·內業》雲“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不二法門即“精一不二”,不想入非非。每天想得不精不一,乃沒有智慧。
    沒有比做人再難的!做學問也是做人的一部分。我就佩服王弼有纔華。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