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曾國藩家書 精選506封家書精注精解,人人能讀懂 進入曾國藩的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清)曾國藩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古籍整理  注釋/校勘/箋注/校注 
    【出版社】江蘇廣陵書社 
    【ISBN】97875554180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5418009
    作者:(清)曾國藩

    出版社:江蘇廣陵書社
    出版時間:2022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承上啟下,傳統家教的集大成者,現代家教的開啟者。從內容豐富度、繫統完整性、可讀性上看,《曾國藩家書》既吸收了《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傳統家教名作的精華,又受晚清西風東漸的影響,所講內容、方法注重實效,文字的表達與字裡行間濃濃的親情,更是開啟了現代家教平等溝通之先河,更容易被現代人所理解與接受。


    2.好讀實用,一本講透中國人的家庭之道、學習之道、立身之道、事業之道,被近代名人親證有效。《曾國藩家書》被梁啟超、、蔣介石諸多近代名人奉為家教圭臬,且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曾國藩的成功,是可以復制的。


    3.底本可靠,精選506封家書,以收信人為緯,以時間順序為經,同時參考近年來學術界對於曾氏新的研究成果。本書以20 世紀30 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書》為底本,從家教家風、讀書治學、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角度,以稟祖父母、稟父母、稟叔父母、致諸弟及與二子書為篇章主題,以寫信的時間先後為序,精選506封家書,共計40萬字。對於有據可查的疏漏錯誤進行了校勘訂正,對於不可考據的疑問則遵照原文收錄,同時參考近年來學術界對於曾氏新的研究成果。


    4.精注精解,注文以小字形式緊隨原文,既保證讀者感受原汁原味的曾氏文字風貌,又方便讀者快速便捷理解文字。此外,從方便讀者角度出發,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典故、典章制度做了精練注解,對信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做了簡要介紹,對生僻字做了注音。在為讀者展示原汁原味的曾氏文字風貌的同時,方便讀者更快速便捷地深入曾國藩的內心世界,破譯其實現功成名就、家族長盛不衰的精神密碼。


    5.圖文並茂,精選15幅曾氏家族成員畫像、往來書信,曾國藩手書家訓及部分家族成員的書畫作品。不啻一場小型的曾國藩家教家風成果展,讀者可借此一覽百年曾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6.32開精裝雙封,厚達42毫米,綠色印刷,用紙裝幀考究典雅,版式設計舒適不傷眼。可讀宜藏。


     

     
    內容簡介

        本書從曾國藩授翰林院檢討(1840)到去世前一年(1871)所寫1000多封家書中精選506封,分為《稟祖父母》《稟父母》《稟叔父母》《致諸弟》和《與二子書》五部分,展示了曾國藩在修身、處世、齊家、治學、交友、教子、識人、用人等方方面面的實戰經驗與心得體會,可謂“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於實際”,“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語”,是現代人教育子女、建設家風、讀書治學、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絕佳指南。


        本書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書》為底本,對有據可查的疏漏錯誤進行了校勘訂正,對不可考據的疑問則遵照原文收錄,原書中的夾注、旁注也予以保留,並采用中國傳統的“子注合本”方式,注文以小字形式緊隨原文,這樣既方便閱讀,又不至於打斷文氣。此外,從方便讀者角度出發,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典故、典章制度等文史知識做了精練注釋,對信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做了簡要介紹,對生僻字做了注音,讀者可以隨心所欲暢快閱讀。隻為讀者能夠領略原汁原味的曾氏家書風貌,進而深入曾國藩的內心世界,破譯其實現個人功成名就、家族長盛不衰的精神密碼。


        本書還精選15幅曾氏家族成員畫像、往來書信,曾國藩手書家訓及部分家族成員的書畫作品,不啻一場小型的曾國藩家教家風成果展,讀者可借此一覽百年曾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被後世譽為“一代通纔”“千古完人”。


     


    注者簡介


    “若水古社”繫高高國際旗下專業古籍整理工作室,已獲注冊商標,由當今古典文學研究名宿、國學世家陳書良先生任學術總指導,同時聘請眾多古籍專家為長期顧問。已校點、譯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經》、《周易》、《道德經》、《莊子》、《史記》、《世說新語》、《古文觀止》、《王陽明全集》、《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家書》、《聊齋志異》、《戰國策》、《脂硯齋評石頭記》、“四大名著·國學典藏版”等數十種古籍類暢銷經典,深得業內認可及讀者喜愛。

    目錄
    稟祖父母
    稟祖父·請救濟族人 2
    稟祖父·告一家病況及同鄉病故事 3
    稟祖父·告在京中窘狀及孫婦等病情 5
    稟祖父母·告生一女 7
    稟祖父母·請漆壽具及告英軍占寧波 7
    稟祖父母·告九弟已歸家 9
    稟祖父母·論高麗參之功用及與英國議和 12
    稟祖父母·告升翰林院侍講 14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 16
    稟祖父母·請將銀饋贈戚族 17
    稟祖父母·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18
    稟祖父母·告曾孫愛習字及曬皮衣之法 19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及皇上求雪 21

    稟祖父母


    稟祖父·請救濟族人 2


    稟祖父·告一家病況及同鄉病故事 3


    稟祖父·告在京中窘狀及孫婦等病情 5


    稟祖父母·告生一女 7


    稟祖父母·請漆壽具及告英軍占寧波 7


    稟祖父母·告九弟已歸家 9


    稟祖父母·論高麗參之功用及與英國議和 12


    稟祖父母·告升翰林院侍講 14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 16


    稟祖父母·請將銀饋贈戚族 17


    稟祖父母·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18


    稟祖父母·告曾孫愛習字及曬皮衣之法 19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及皇上求雪 21


    稟祖父·欲另尋祖母墳地 22


    稟父母


    稟父母·述到京後之狀況 24


    稟父·謹守保身之訓 26


    稟父·籌劃歸還借款 27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 30


    稟父母·九弟急欲南歸 31


    稟父母·九弟暫不歸家 33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 35


    稟父·便附家中茶葉及大布 36


    稟父母·九弟擇日南歸 37


    稟父母·九弟習字長進 39


    稟父母·告孫女種牛痘及經濟狀況 40


    稟父母·兩弟患業不精 41


    稟父母·九弟路上安否 43


    稟父母·痛改過失 44


    稟父母·年漆壽材一次 44


    稟父母·促四弟季弟師覺庵。六弟九弟下省讀書 46


    稟父母·順四弟六弟之意任其來京讀書 47


    稟父母·盤查國庫巨案 49


    稟父母·暫緩兒女聯姻 50


    稟父母·無法位置妹夫 51


    稟父母·勸弟除驕傲氣 53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 54


    稟父母·京寓慶祝壽辰 55


    稟父母·寄書物等回家 56


    稟父母·不可入署說公事或與人構訟 57


    稟父母·專人去取借款 58


    稟父母·諸弟願意來否 59


    稟父母·身上熱毒未好 60


    稟父母·請祖父換藍頂 62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 63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 64


    稟父母·病在肝虛 66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 67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 68


    稟父母·六弟成就功名 69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 70


    稟父母·毋以男不得差及六弟不中為慮 71


    稟父母·四弟送歸誥軸 72


    稟父母·男在京事事省儉及告對九弟等之期望 73


    稟父母·遵命一意服官 75


    稟父母·詢問托人寄上之物及告勿因家務過勞 76


    稟父母·當歸蒸雞治失眠 77


    稟父母·好地氣必團聚 78


    稟父母·述紀澤姻事 79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 80


    稟父·述辦水戰之法 81


    稟父·軍中要務數條 83


    稟父·在省中修理戰船 84


    稟叔父母


    稟叔父·請再代辦壽材 88


    稟叔父母·移寓呂祖閣 89


    稟叔父·俠士料理友喪 90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91


    稟叔父母·寄銀五十兩回家並述其用途 93


    稟叔父母·勿勞力過甚 93


    稟叔父母·托人帶歸銀 95


    致諸弟


    致諸弟·述修業以衛身 98


    致諸弟·勿屈於小試。大學之綱領。應用日課冊 102


    致諸弟·述近況並對待童僕之態度 106


    致諸弟·己巳戒煙。欲作曾氏家訓。勉勵自立課程 109


    致諸弟·講讀經史之法及求師友之注意點 113


    致諸弟·喜述大考升官 120


    致六弟·學詩習字之法 121


    致四弟、九弟、季弟·論孝弟之道 123


    致諸弟·述求師友宜專 125


    致諸弟·告身健及紀澤婚事 126


    致六弟、九弟·述濟戚族之故 128


    致諸弟·喜得會試房差 138


    致諸弟·托友帶歸各物 139


    致諸弟·告應酬太忙及勿為時文所誤 140


    致諸弟·論進德修業 143


    致諸弟·須立志猛進 145


    致諸弟·戒勿恃纔傲物 146


    致諸弟·看書須有恆 147


    致諸弟·詩之命意。結親之注意點。


     勸勿管家中事 149


    致諸弟·無師無友亦可成等人物 152


    致諸弟·論中表為婚之不當 153


    致諸弟·帶物歸家 156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157


    致諸弟·述現服清涼藥 158


    致九弟、季弟·評論文章及書法 160


    致四弟、九弟、季弟·不可與人太疏。


     許配二女事 162


    致四弟、九弟、季弟·升內閣學士 164


    致四弟、九弟、季弟·勿占人便宜。


     兒女姻事勿太急 166


    致四弟、九弟、季弟·述大女兒訂姻 168


    致四弟、九弟、季弟·欣聞兩次喜信 169


    致四弟、九弟、季弟·溫弟館事。述思歸省親之計 172


    致四弟、九弟、季弟·指導考試。勸勿告官 174


    致諸弟·述改屋之意見。留心辦賊之態度 176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 178


    致諸弟·寄歸銀兩物品 179


    致諸弟·不必重價買地 180


    致諸弟·癬疾愈見大好 184


    致諸弟·托查遺失家信 185


    致諸弟·述修改長郡館 187


    致諸弟·計劃設置義田 188


    致諸弟·述派較射大臣 190


    致諸弟·寄物。告在闈較射。述江岷樵家遭難事 192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 193


    致六弟、九弟、季弟·四弟已經出京 195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 196


    致諸弟·折奏直諫 197


    致諸弟·擬為紀澤定婚 200


    致諸弟·成就紀澤親事 202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 203


    致諸弟·勸除牢騷及論邑中勸捐事 206


    致諸弟·暫緩紀澤親事 208


    致諸弟·決定紀澤親事 211


    致四弟、六弟、九弟·遣歸長夫多名 213


    致諸弟·付回奏折底稿 213


    致諸弟·盡可不必來營 215


    致諸弟·廣東水師已到 216


    致四弟、九弟、季弟·不能威猛,由於不精明 216


    致四弟、六弟、季弟·鄂兵久無餉銀 217


    致諸弟·長夫皆令回裡 218


    致諸弟·廣西水勇到省 218


    致諸弟·湖北業已失守 219


    致諸弟·令子姪見軍旅 220


    致諸弟·述賊人數更多 221


    致諸弟·述陸路大勝 222


    致諸弟·即日移營前進 223


    致諸弟·述賊不能水戰 224


    致諸弟·宜注重勤敬和更宜注意清潔。戒怠惰 226


    致諸弟·自述不願受官。注意勿使子姪驕佚 227


    致諸弟·告戰事情況及聘請明師 228


    致諸弟·帶歸卒歲之資及告軍中聲名極好 230


    致諸弟·軍事愈辦愈難 231


    致諸弟·水師陷入內河 233


    致諸弟·至江西整頓戰船 234


    致諸弟·認真操練水師 236


    致諸弟·讀書不必求熟 237


    致諸弟·營中需纔孔亟 238


    致諸弟·打單眼充數竿 240


    致諸弟·難以打出湖口 241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 243


    致諸弟·陸軍勢已不支 244


    致諸弟·喜九弟得優貢 246


    致諸弟·擬添募五百人 248


    致諸弟·監務籌餉有二 248


    致諸弟·細述鄂贛軍情 250


    致諸弟·述吉安府失守 251


    致四弟、九弟、季弟·瑞州屢獲大勝 253


    致四弟·自謂宦途風波。思抽身免咎 254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 255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父並延師事 256


    致九弟·不可久頓城下 257


    致九弟·急來瑞州更替 258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聯姻不必富室名門 259


    致九弟·軍餉可望充裕 260


    致四弟·看書不必一一求熟 261


    致九弟·恐哨勇不老練 262


    致九弟·軍事尚隱尚詭 263


    致九弟·宜全神注陸路 264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為要 264


    致九弟·戒浪戰 266


    致九弟·必須細偵賊情 266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267


    致九弟·訓練注重講辨 269


    致九弟·述無恆的弊病及帶勇之法 270


    致九弟·慚對江西紳士 272


    致九弟·公文不可疏懶 274


    致九弟·待人注意真意與文飾。順便周濟百姓 275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 276


    致九弟·勉其帶勇須耐煩 277


    致九弟·論長傲多言為兇德致敗者 278


    致九弟·願共鋻誡長傲、多言二弊 279


    致九弟·注重平和二字 280


    致九弟·宜以求纔為急 282


    致九弟·述憑濠對擊之法及捐銀作祭費 284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 286


    致九弟·喜保同知花翎 287


    致九弟·克終為貴 288


    致九弟·赴浙辦理軍務 290


    致九弟·述自長沙啟行 291


    致九弟·述寓武昌撫署 292


    致九弟·過潯祭塔公祠 292


    致四弟、季弟·注重種蔬養魚豬等事 293


    致九弟·擬優保李次青 294


    致九弟·望來幫辦一切 295


    致九弟·述捐餉增學額 296


    致九弟·喜聞克吉安信 297


    致九弟·望即來營小住 298


    致四弟、季弟·述零匪難奏功 299


    致九弟·當報近日軍情 300


    致四弟、九弟、季弟·宜兄弟和睦,貴行孝道,


     又實行勤儉二字 301


    致四弟、九弟、季弟·溫甫尸無下落 302


    致四弟、九弟、季弟·述溫弟事變及


     家庭不可說利害話 303


    致四弟、九弟、季弟·述六弟遺骸未尋得 304


    致四弟、九弟、季弟·述起屋造祠堂及改葬之注意點。


     又述寫字之法 305


    致四弟、九弟、季弟·奏溫甫殉難事 307


    致四弟、九弟、季弟·尋獲溫甫弟遺骸 308


    致四弟、九弟、季弟·邑中須有團練 309


    致四弟、九弟、季弟·湖南協餉停解 310


    致四弟·述近況 311


    致四弟·以壽序作格言 311


    致四弟·責晏起 312


    致四弟·述奉防蜀之旨 313


    致四弟、九弟·必須略置墓田 313


    致四弟·述楚軍難北征及湖南樊鎮一案 315


    致四弟、九弟·述捻匪之猖獗 315


    致四弟、九弟·頗慮統將乏人 316


    致四弟、九弟·問新屋形狀及述賊包圍鮑營 317


    致四弟、九弟·述克復太湖縣 318


    致四弟、九弟·痛悉叔父去世 319


    致四弟、九弟·聞克復杭城信及囑不必添營 320


    致四弟、九弟·論進補藥及必須起早 320


    致四弟、九弟·尋地必求愜意 321


    致四弟·治家八字訣 322


    致四弟·述蘇錫失守信 322


    致四弟·囑紀澤來省覲 324


    致四弟·述營中諸務業集 325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 325


    致季弟·講求將略品行學術 326


    致九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 327


    致九弟、季弟·隨時推薦正人 328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 329


    致九弟、季弟·問軍中柴米足否 330


    致九弟·北援不必多兵 330


    致九弟·告戰事為天雨所阻 331


    致九弟、季弟·戒傲惰二字 332


    致九弟、季弟·謝給紀澤途費 333


    致九弟、季弟·告軍事失利 333


    致四弟·述剿賊情形及憂心子弟驕奢逸 334


    致四弟·述戰事並教子姪以謙勤 335


    致四弟·不信醫藥僧巫和地師 336


    致四弟·教去驕惰 337


    致四弟·戒不輕非笑人 337


    致九弟、季弟·宜以靜字勝賊 338


    致四弟·教子弟以三不信及八本 339


    致九弟·陸路萬難多運 341


    致四弟·述安慶之得失 342


    致九弟·論人力與天事 342


    致四弟·洋船濟賊油鹽 344


    致九弟、季弟·須將外濠加挖 344


    致九弟·宜作堅守之計 345


    致九弟·暫緩奏祀望溪 346


    致九弟·述賊萬難持久 347


    致九弟·聞安慶克復 348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 348


    致九弟·今專守廬江無為 349


    致四弟、九弟·望來共商大計 349


    致四弟、九弟·但求保全上海 351


    致九弟·注意訓練新軍及戒用人太濫 351


    致季弟·慰喪弟婦 352


    致九弟、季弟·籌辦粵省釐金 353


    致九弟·咨鄂協解火藥 354


    致九弟·辦事好手不多 354


    致九弟·抽本省之釐稅 356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356


    致四弟·紀鴻幸取縣首 357


    致九弟、季弟·注意清慎勤 358


    致九弟、季弟·剛柔互用 360


    致九弟、季弟·述負李次青實甚 361


    致九弟、季弟·須惜士卒精力 362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注意外間指摘 362


    致四弟·開用總督關防及監政之印信 363


    致九弟、季弟·不服藥之利 364


    致九弟、季弟·不可服藥 365


    致九弟、季弟·金陵似可克復 366


    致九弟·述保舉人為難 367


    致九弟·述查參金眉生 368


    致四弟·告軍中病疫 369


    致四弟·對本縣父母官之態度 370


    致九弟·兵貴機局靈活 371


    致九弟·述器重杜小舫 372


    致九弟·切忌全作獃兵 373


    致九弟·擬接季弟靈柩 374


    致九弟·述季柩已到此 375


    致九弟·作季弟挽聯一副 376


    致九弟·派送季柩歸裡 376


    致四弟·述為季弟治喪並家中來接柩事 377


    致九弟·述為季弟請謚 378


    致九弟·整頓陳棟之勇 379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 380


    致九弟·述彼此意趣之不同 381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 382


    致九弟·論恬淡衝融之襟懷 383


    致九弟·盡可隨時陳奏 384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 384


    致九弟·當大事宜明強 385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386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 387


    致九弟·在積勞二字上著力 388


    致四弟·注意儉字 389


    致四弟·勤儉首要 390


    致四弟·宜勸諸姪勤讀 390


    致九弟·毋惱毋怒以養肝疾 391


    致九弟·心肝之病以自養自醫為主 392


    致九弟·郁怒易傷人 393


    致四弟·教家中以勤儉為主 393


    致四弟、九弟·述浚秦淮河及書信往來論文事 394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 395


    致四弟、九弟·述軍情 396


    致四弟、九弟·寄銀與親族三黨 397


    致四弟·述養身五事 397


    致九弟·宜在自修處求強 399


    致四弟·送銀共患難者及述星岡公之家規 400


    致九弟·一悔字訣 401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403


    致四弟、九弟·諭旨飭沅陛見 404


    致四弟·念及丁口繁盛 405


    致四弟、九弟·述為學四要 405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406


    與二子書


    與紀澤書·聞母大故,料理奔喪事宜 410


    與紀澤書·料理奔喪事宜 415


    與紀澤書·知長沙被圍 419


    與紀澤書·繞道回鄉 420


    與紀澤書·至家料理母親後事 420


    與紀澤書·出殯之事一切從儉 421


    與紀鴻書·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423


    與紀澤書·勸兒勤學,不可浪擲光陰 424


    與紀澤書·教子讀《漢書》 425


    與紀澤書·教子讀書習字及做人之道 427


    與紀澤書·讀書當循“虛心涵泳,


     切己體察”之法 429


    與紀澤書·作詩宜講究聲調 430


    與紀澤書·教子讀十三經 432


    與紀澤書·教子作字及學作賦 433


    與紀澤書·勸兒學天文歷法 435


    與紀澤書·常慰嶽母,答《詩經》疑 437


    與紀澤書·教子作文習字 437


    與紀澤書·敬愛長輩,為後輩立榜樣 438


    與紀澤書·習字作文皆可摹古人間架 440


    與紀澤書·習字宜下苦功 441


    與紀澤書·看書不可無恆 442


    與紀澤書·讀書不求記憶,但求明白 443


    與紀澤書·整理文稿 444


    與紀澤書·習字當學大家 445


    與紀澤書·族中紅白喜事當不失禮 445


    與紀澤書·明春辦大女兒嫁事 446


    與紀澤書·教兒早起、有恆、舉止厚重 447


    與紀澤書·囑兒服侍叔父 448


    與紀澤書·讀書不必強記,但求識其意味 448


    與紀澤書·治家八法與讀《文選》之道 449


    與紀澤書·囑兒研習小學 451


    與紀澤書·紀澤覲見途中 452


    與紀澤書·至齊雲山一遊 452


    與二子書·不積田產。囑兒讀書 453


    與二子書·告之近況 454


    與紀澤書·不可輕信醫藥 455


    與紀澤書·文章雄奇之道 456


    與紀澤書·痛補所短,發揚所長 457


    與紀澤書·告之近日戰況 458


    與二子書·囑兒買茶及種竹 460


    與二子書·囑兒不可從軍,不必做官 460


    與紀澤書·告之近期戰事 462


    與紀澤書·種菜之法及寫匾與子姪 463


    與紀澤書·擇定大女兒嫁期 465


    與紀澤書·論述《爾雅》 466


    與紀澤書·寄銀為大女兒於歸之用 468


    與紀澤書·賊氛環逼,憂悶之至 469


    與紀澤書·論讀詩與作詩 470


    與紀澤書·述戰事之艱,詢問縣考事宜 471


    與紀澤書·論古今文人瑣事之勞,述其母病況 472


    與紀澤書·論紀澤之優缺點,述軍事近況 473


    與二子書·勸兒立志 475


    與紀澤書·論讀書與作文之法 475


    與紀澤書·囑其厚待袁婿 477


    與紀鴻書·勸兒常守儉樸之風 478


    與紀澤書·勸兒多讀古書,法王羲之、陶淵明,


     不法嵇、阮 479


    與紀澤書·論《漢書》之訓詁、《莊子》之詼詭 480


    與紀澤書·述軍中士卒多病 481


    與紀澤書·述戰事之艱辛 482


    與紀澤書·分析軍事 483


    與紀澤書·論訓詁之學 484


    與二子書·述軍事勞煩,牙疼殊甚 485


    與紀澤書·論四言詩 486


    與紀澤書·練字應從剛字、厚字用功 487


    與紀澤書·論韓愈五言詩 488


    與紀澤書·述軍事近況 489


    與紀澤書·勸女順從女婿 490


    與紀澤書·處亂世而得寬閑之歲月 491


    與紀澤書·論古茂之文章,勸兒背誦經典 492


    與紀澤書·述軍事近況 494


    與紀鴻書·論科考 495


    與紀鴻書·安排子女來皖相見 496


    與紀澤書·勸兒以勤謙二字為主 497


    與紀澤書·憫將士之辛苦 498


    與紀澤書·述軍中之苦 498


    與紀澤書·述軍營近況 499


    與紀澤書·安排各項事宜 499


    與紀澤書·述軍中近況 500


    與紀澤書·述軍營發生疾病 501


    與紀澤書·告知朝廷封賞 501


    與紀鴻書·勉勵家中子弟去傲惰二弊 502


    與紀澤書·請其詳查封賞之事例 502


    與紀澤書·告知封賞之事 503


    與紀澤書·告知近況 503


    與紀澤書·催刻李秀成供 504


    與紀澤書·述近日之勞乏 505


    與紀澤書·請抄寫《輪舟行江淺深說》 505


    與紀澤書·告知欲登舟回安慶 506


    與紀澤書·述回皖所經之地,稱愧受恩典 507


    與紀澤書·告知行程 507


    與紀鴻書·勸兒以謙敬保家門之盛美 508


    與紀澤書·告知行程 509


    與紀澤書·告知行程 509


    與二子書·諭兒謙慎勤儉 510


    與二子書·詢及家事,簡述近況 510


    與紀澤書·述近況並指定二子閱習書目 511


    與二子書·述戰事並指點二子功課 512


    與二子書·舉例親授二子作文 513


    與紀澤書·示兒應讀書有恆 515


    與二子書·商議四女婚事 516


    與紀澤書·安頓友人葬事及家事 518


    與紀澤書·交代藏書讀書事宜 519


    與紀澤書·示兒養生之道 520


    與二子書·述近況,問寒衣 521


    與紀澤書·囑家事數條 521


    與紀澤書·私助幕友銀錢 522


    與紀澤書·述軍情近況 523


    與紀澤書·交代瑣事數條 524


    與紀澤書·寄書命二子細覽 525


    與二子書·為子擇良師 525


    與紀澤書·諭紀澤來營過年 526


    與二子書·交代家事若干並命紀澤代為查寄典籍 527


    與紀澤書·交代瑣事若干 529


    與紀澤書·問妻病,囑紀澤添寒衣 530


    與紀鴻書·細教紀鴻習文練字 530


    與二子書·教子以眠食二功養生 532


    與紀澤書·安排二子行程 533


    與二子書·教二子多用渾、勤之功 534


    與二子書·述軍情,斥長婿 535


    與二子書·訓導二子當應科場 536


    與二子書·治病忌屢改方劑,忌輕服藥 536


    與二子書·囑紀澤協修縣志 538


    與二子書·曾家女子須擅紡織酒食 539


    與二子書·囑兒要習勤有恆,半月一稟 540


    與二子書·指點二子作文讀史要義 541


    與二子書·勿輕服藥,重在眠食 542


    與二子書·得孫大喜 543


    與二子書·家事數條,心得若干 544


    與二子書·擬奏請開缺 545


    與紀澤書·讀詩文當先認其貌,後觀其神 546


    與紀澤書·止紀澤來周家口營 547


    與紀澤書·述近況 548


    與紀澤書·述軍情近況。囑兒善待新鄰 549


    與紀澤書·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 550


    與紀澤書·家信每月三封,不可再少 552


    與紀澤書·不積銀錢留與兒孫 553


    與紀澤書·為後輩讀書事憂慮 554


    與紀澤書·紀鴻抱病 555


    與紀澤書·點評紀澤新詩 556


    與紀澤書·讀書須具大量,不宜妄生意氣 557


    與紀澤書·紀澤痘癥漸愈 559


    與紀澤書·數地大旱 559


    與二子書·囑家事數條 560


    與紀澤書·交代私銀取用事宜 561


    與紀澤書·述因深感報銷批旨,故恐難請開缺 562


    與紀澤書·制造船炮為自強之本 563


    與紀澤書·發妻目疾加劇 564


    與紀澤書·述新年近況並議若干家事 565


    與紀澤書·安排家眷來保定事宜 567


    與紀澤書·視兒女勿過於嬌貴 568


    與紀澤書·議家眷北來行程並擬買一侍妾 570


    與紀澤書·諸事從簡從省 571


    與紀澤書·述近況及心境 572


    與二子書·托人進京買茸 573


    與二子書·建議熱水洗腳 574


    與二子書·通報歸期 574


    與紀澤書·述身體近況 575


    與紀澤書·述暈癥未痊愈 575


    與紀澤書·通報近況 576


    與紀澤書·天津緝兇事務纏身,並示兒養身之道 577


    與紀澤書·外務目疾彌深焦灼 578


    與二子書·述目疾之苦 579


    與紀澤書·外務目疾日益煩心 579


    與紀澤書·悔疚與外國公使交涉失敗 580


    與紀澤書·身體病恙。困憊不堪。時事熬煎 581


    與紀澤書·與外國公使再次照會 582


    與紀澤書·與外國公使交涉 583


    與紀澤書·知老境之難 584


    與紀澤書·告知近況 584


    與紀澤書·擬赴江南履任 585


    與紀澤書·目疾偏方 586


    與紀澤書·被逼緝拿天津之事案犯 587


    與紀澤書·竭力緝拿天津案犯 588


    與紀澤書·調任兩江總督 588


    與紀澤書·天津教案徘徊不決 589


    與紀澤書·天津教案奏結,擬歸南 590


    與紀澤書·擬由水路南下 592


    與紀澤書·做進京準備 593


    與二子書·不欲在京慶生 594


    與二子書·述近況 595


    與二子書·示兒張弛之道 596


    與二子書·抵揚州 596


    與二子書·揚州應酬,體力不支 597


    與二子書·教子養生之道 598


    與紀澤書·報近況 599


    與紀澤書·囑子五十歲之前讀書 600


    與紀澤書·抵清江,買川筍,讀《通鋻》 600


    與二子書·告知近況 601


    與紀澤書·抵蘇會客戲酒 602


    與紀澤書·起行赴金陵 603


     

    前言
    出版說明



    一、此次出版的《曾國藩家書》為簡體、橫排、標點本。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書》為底本,同時參考近年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成果,編輯整理而成。
    二、本書包括《稟祖父母》《稟父母》《稟叔父母》《致諸弟》《與二子書》等五部分。
    三、原書中的夾注、旁注予以保留,在編排上采用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號加以區別,以便於讀者閱讀、理解。

    出版說明


     


     


     


    一、此次出版的《曾國藩家書》為簡體、橫排、標點本。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書》為底本,同時參考近年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成果,編輯整理而成。


    二、本書包括《稟祖父母》《稟父母》《稟叔父母》《致諸弟》《與二子書》等五部分。


    三、原書中的夾注、旁注予以保留,在編排上采用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號加以區別,以便於讀者閱讀、理解。


    四、此次編輯出版以忠於原作為原則,對有據可查的疏漏錯誤進行了校勘訂正,對不可考據的疑問則遵照原文收錄。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典故、典章制度等文史知識做了精練注解,對信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做了簡要介紹,對生僻字做了注音。


     


     


     


     


    前言


     


     


     


    梁啟超曾說:“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是中國歷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也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後一尊偶像”。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和思想,以及他的人格修煉,深深影響了近現代乃至當代中國人。


    曾國藩二十八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檢討,之後在京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先後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四十三歲,組建湘軍;五十歲,出任兩江總督;五十四歲,平復天京叛亂,受封一等伯爵;五十五歲,創建江南制造總局;六十歲,處理天津教案;六十二歲,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被譽為“一代通纔”“千古完人”。


    然而,這樣一位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三十四年恩寵不衰、德高望重的官場大人,對自己、對家人卻極其嚴格自律。曾國藩自為官之初便勤通家書,雖然他本人著述流傳下來的並不多,但是僅一部皇皇家書(以及一部《求闕齋日記》),便記錄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包括修身、齊家、治學、交友、用人、從政等在每個人生關口思索與自省的細節,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智慧和修養。


    曾國藩對於家人、兄弟、子女的叮囑和教誨是巨細靡遺的,大到彙報家國大事、囑托家人“持盈保泰”的人生哲理,小到藥方、食譜、教子習字的筆畫、筆法,無一不娓娓道來。


    《左傳》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曾國藩以他的執著、克己、勤勉、遠見,成就了一生不朽的功德。他留下的《曾文正公家書》,成為偉人的“詠芝珍藏”。蔣介石也曾說:“曾文正家書及書札,為任何政治家所。”梁啟超更推崇他的著作,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提及成事準則:“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這簡單樸素的一句話,也值得我們在今天甚囂塵上的名利欲望之世界中深思。

    媒體評論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裡,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纔。
    ——李鴻章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信否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所敢言也。
    —— 梁啟超
    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
    ——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裡,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纔。


    ——李鴻章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信否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所敢言也。


    —— 梁啟超


    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


    ——


    吾姑不問其當時應變之手段,思想之新舊,成敗之過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之道,蓋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


    ——蔣介石

    在線試讀
    人物簡介

    祖父,曾玉屏(1774—1849)
    號星岡,是對曾國藩一生影響的人。曾國藩曾形容祖父“聲如洪鐘,見者憚懾,而溫良博愛,物無不盡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學,遊手好閑,被村中長輩譏笑,他聞之自責不已,賣掉騎行的馬匹,從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儉務農,家族也越來越興旺。他對子孫要求嚴格,修建祖祠、講求禮儀、敬老扶貧。他教導家人不信巫醫僧徒,要求子女好學不倦,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纔。他訂立的四字家訓“書、蔬、魚、豬”,被曾國藩繼承和發揚。曾玉屏逝世於道光二十九年,享年七十六歲。
    祖母,王氏(1767—1846)
    “孝恭雍穆,娣姒欽其所為,自酒漿縫紉以至禮賓承祭,經紀百端,曲有儀法。”王氏到老年仍親自檢點家政,勤儉持家,對晚輩慈愛寬厚。王氏逝世於道光二十六年,享年八十歲。
    父親,曾麟書(1790—1857)
    字竹亭,一生困於科場。曾麟書自幼接受父親的嚴格要求,父親指望他通過讀書獲取功名,但他天資愚鈍,平生雖勤於學,考過十次童試,但都名落孫山,直到四十三歲第十七次參加鄉試纔考中生員,成為曾氏家族幾百年來個秀纔,但已仕途無望。曾麟書教子有方,重視家庭教育,創辦了家塾“利見齋”,教導子女勤勉苦讀,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於“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學之有心,業必有成”。
    母親,江氏(1785—1852)
    “湘鄉處士沛霖公女,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爨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江氏擁有中國傳統女性的許多優秀品德。勤勞淑德,操持家務克勤克儉,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據”。她受家學影響,粗識文字,謹守曾門家訓。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江氏或以自強之言勉之,或諧語以勸解。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兒勞於外,豈憂貧哉?”江氏逝世於咸豐二年。
    叔父,曾驥雲(1807—1860)
    號高軒,無子,撫曾國華為嗣。曾驥雲一生不得功名,在家鄉主持家族事務。

    人物簡介


     


    祖父,曾玉屏(1774—1849)


    號星岡,是對曾國藩一生影響的人。曾國藩曾形容祖父“聲如洪鐘,見者憚懾,而溫良博愛,物無不盡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學,遊手好閑,被村中長輩譏笑,他聞之自責不已,賣掉騎行的馬匹,從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儉務農,家族也越來越興旺。他對子孫要求嚴格,修建祖祠、講求禮儀、敬老扶貧。他教導家人不信巫醫僧徒,要求子女好學不倦,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纔。他訂立的四字家訓“書、蔬、魚、豬”,被曾國藩繼承和發揚。曾玉屏逝世於道光二十九年,享年七十六歲。


    祖母,王氏(1767—1846)


    “孝恭雍穆,娣姒欽其所為,自酒漿縫紉以至禮賓承祭,經紀百端,曲有儀法。”王氏到老年仍親自檢點家政,勤儉持家,對晚輩慈愛寬厚。王氏逝世於道光二十六年,享年八十歲。


    父親,曾麟書(1790—1857)


    字竹亭,一生困於科場。曾麟書自幼接受父親的嚴格要求,父親指望他通過讀書獲取功名,但他天資愚鈍,平生雖勤於學,考過十次童試,但都名落孫山,直到四十三歲第十七次參加鄉試纔考中生員,成為曾氏家族幾百年來個秀纔,但已仕途無望。曾麟書教子有方,重視家庭教育,創辦了家塾“利見齋”,教導子女勤勉苦讀,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於“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學之有心,業必有成”。


    母親,江氏(1785—1852)


    “湘鄉處士沛霖公女,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爨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江氏擁有中國傳統女性的許多優秀品德。勤勞淑德,操持家務克勤克儉,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據”。她受家學影響,粗識文字,謹守曾門家訓。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江氏或以自強之言勉之,或諧語以勸解。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兒勞於外,豈憂貧哉?”江氏逝世於咸豐二年。


    叔父,曾驥雲(1807—1860)


    號高軒,無子,撫曾國華為嗣。曾驥雲一生不得功名,在家鄉主持家族事務。


    四弟,曾國潢(1820—1886)


    原名國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捐監生出身。他比長兄曾國藩小九歲。長兄在外讀書做官,他擔負起教導其他幾個弟弟、幫父親料理家務的責任。曾國潢天資平庸,仕途不順,於是在家協助父親、叔父打理家族事務、教育幼弟、建祠修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曾協辦團練,配合清政府鎮壓太平軍。


    六弟,曾國華(1822—1858)


    字溫甫,族中排行第六,從小過繼給叔父為子,科考隻中監生。咸豐五年,湘軍被困江西,曾國華“倍道走武昌,乞師以拯兄難”,攻克咸寧等六縣。曾國藩曾說:“使吾有生還之日,溫甫力也。”咸豐八年十月,曾國華戰死三河鎮,清政府加贈他為太常寺卿、追贈通議大夫,入祀京師昭忠祠。


    九弟,曾國荃(1824—1890)


    字沅浦(甫),號叔淳,又名子植,族中排行第九。曾國荃比曾國藩小十三歲,史載“少年奇氣,倜儻不群”。咸豐二年,他考取優貢,之後協助曾國藩對太平軍作戰,攻破天京。曾國荃對清政府可謂功不可沒,對曾國藩的幫助在諸弟中也。曾國荃以破城有功加太子少保銜,封一等伯爵。後歷任陝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光緒十年任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於位,謚“忠襄”。


    季弟,曾國葆(1829—1862)


    字季洪,又字事恆,是曾國藩五兄弟中年幼者。曾國葆自幼體弱,讀書卻很用功。咸豐三年,曾國葆協助兄長對太平軍作戰。咸豐十一年,與曾國荃合圍安慶,其後隨曾國荃圍攻天京,病死軍營。清政府追贈他為內閣學士,謚“靖毅”。


    長子,曾紀澤(1839—1890)


    字劼剛,號夢瞻,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自幼接受嚴格教育,通經史、工詩文、精算術。及長,因受洋務運動影響,研究西方科學文化,是一個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知識分子,有“學貫中西”之譽。他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公使,力圖促進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革。1880年,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赴莫斯科與俄國談判。通過他鍥而不舍的據理力爭,雙方終簽署了《中俄伊犁條約》(也就是俗稱的《中俄改訂條約》)。清政府以多付四百萬盧布的代價,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權,換回了兩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


    次子,曾紀鴻(1848—1881)


    字栗,數學家。曾紀鴻不熱衷仕途而酷愛數學,並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他主張學習西方,認為中國歷史悠久,數學已漸近失傳,而近三百年來,西方各國反能推闡古法,翻陳出新。這促使他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細心研究西方代數學,並對瑞士數學家歐拉的方法加以改進,終推導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的數字。有《對數詳解》《圜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學專著傳世。三十四歲即英年早逝。


     





     


     


     


    致諸弟·述修業以衛身


    四位老弟足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