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傳習錄 圖解(全彩)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集部  總集類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ISBN】97875113642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364203
    作者:[明]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6月 

        
        
    "

    編輯推薦

     




    -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像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並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內容簡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萎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聖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運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後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後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鑽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纔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

       

    目錄

       

    前言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
    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有著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有著“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


    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有著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有著“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陽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範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


    《傳習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簡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該書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等觀點,經由王陽明親自審閱。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了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容、意義以及宗旨,另還附有兩篇闡釋王陽明教育觀點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說致良知,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記載了他提出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立場和觀點表現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同時還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心學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開篇的緒論概括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和其學說。上篇是王陽明的人生傳記,詳細介紹了他傳奇的一生。中篇選取了近百條王陽明箴言,並加以解析,從“持純粹心,做至誠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個方面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下篇《傳習錄》,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注釋和譯文,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一本書,既可以了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傳千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還可以品讀被奉為儒學經典的名著《傳習錄》。

    媒體評論

       

    在線試讀

    上篇
    大儒王陽明
    ◎章◎
    乘雲降生——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有子生於彩雲中
    “山黯慘兮江夜波,風颼颼兮木落森柯。泛中流兮焉泊?湛椒醑兮弔湘累。雲冥冥兮月星蔽晦,冰崚嶒兮霰又下。累之宮兮安在???乘回波兮泊蘭渚,睠故都兮獨延佇。君不還兮郢為墟,心壹郁兮欲誰語!??”
    五百年前的洞庭湖上,一葉扁舟逆水而行,一位青年站在船頭低聲吟誦。詩不僅是觸景生情用來憑弔楚國大夫屈原,還是在憑弔自己。微風撩起了落在額前的散發,露出了一雙明亮的眼睛,眼眸中透露出一路奔波的勞累,間或閃爍著些許憂郁,然而這憂郁又不同於哀傷、絕望,反而帶著幾分剛毅。
    這位青年正是繼二程、朱、陸後的又一位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浙江餘姚人,因早年曾隱居在會稽陽明洞中,並創辦過陽明書院,所以又被世人稱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不但在明朝名動天下,對後世更是影響深遠。他的大名甚至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為時人所敬仰。
    王陽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祖上可以上溯到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兩晉時期,戰亂頻繁,時局動蕩,很多中原士大夫舉家遷往江南。當時,位居東晉王、謝、桓、庚四大姓家族之首的山東大族瑯玡王氏也在其中。
    王氏一族為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身份地位超絕一時,南遷之後,王家煙火續傳,後人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逍遙生活,雖再未出過顯赫人物,但也被視為書香門第,受到人們的尊重。

      


    上篇


    大儒王陽明


    ◎章◎


    乘雲降生——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有子生於彩雲中


    “山黯慘兮江夜波,風颼颼兮木落森柯。泛中流兮焉泊?湛椒醑兮弔湘累。雲冥冥兮月星蔽晦,冰崚嶒兮霰又下。累之宮兮安在???乘回波兮泊蘭渚,睠故都兮獨延佇。君不還兮郢為墟,心壹郁兮欲誰語!??”


    五百年前的洞庭湖上,一葉扁舟逆水而行,一位青年站在船頭低聲吟誦。詩不僅是觸景生情用來憑弔楚國大夫屈原,還是在憑弔自己。微風撩起了落在額前的散發,露出了一雙明亮的眼睛,眼眸中透露出一路奔波的勞累,間或閃爍著些許憂郁,然而這憂郁又不同於哀傷、絕望,反而帶著幾分剛毅。


    這位青年正是繼二程、朱、陸後的又一位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浙江餘姚人,因早年曾隱居在會稽陽明洞中,並創辦過陽明書院,所以又被世人稱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不但在明朝名動天下,對後世更是影響深遠。他的大名甚至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為時人所敬仰。


    王陽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祖上可以上溯到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兩晉時期,戰亂頻繁,時局動蕩,很多中原士大夫舉家遷往江南。當時,位居東晉王、謝、桓、庚四大姓家族之首的山東大族瑯玡王氏也在其中。


    王氏一族為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身份地位超絕一時,南遷之後,王家煙火續傳,後人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逍遙生活,雖再未出過顯赫人物,但也被視為書香門第,受到人們的尊重。


    到了明朝的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王氏家族的王倫,品行高雅,喜愛讀書,尤痴迷於竹,自認月下撫琴,竹林吟詩乃人生樂事。家人受其熏陶,也是愛讀詩書,胸懷寬廣,對於富貴名利,都看作過眼煙雨,不甚在乎。


    據傳,王陽明的出生頗富神話色彩。


    成化八年(1472年),王倫之子王華外出教書,兒媳鄭氏身懷六甲,一家人歡天喜地地準備迎接孫兒的到來。可是,直到立秋之後,兒媳過了產期數月,仍然沒有生產。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眼看著兒媳懷孕已經十四個月了還沒有生產的跡像,王家上下焦急不已。雖然有哪吒的母親懷胎三年,秦始皇在母腹中待十四個月的傳說,但這畢竟不能當真。


    一天,王倫的妻子岑氏夜晚入睡做夢,夢境中自己到了雲霧繚繞的天庭,天門向她敞開,四處繚繞著仙樂,令她感到美不勝收。這時,從雲朵深處飄來一位緋衣女子,懷抱著一個模樣乖巧的男嬰,仙女笑盈盈地將手中的嬰兒交給自己。岑氏高興地從夢中醒來,卻真正聽得一陣陣嬰兒嘹亮的啼哭聲,趕緊下床來尋找,竟然是從兒媳婦的房中傳出,她趕緊推醒睡夢中的丈夫王倫。


    王倫醒來,聽到這般嘹亮哭聲,猜想一定是個男孩。這時,家裡的僕人前來報喜。


    岑氏迫不及待地進入兒媳屋內,抱起孫子,認真細看,竟發現孫子同夢中的孩子一模一樣。岑氏趕緊將孫子抱給門外的王倫看,並告訴他自己的夢境之事。王倫歡喜得不得了,直呼孫兒是上天賜的,來自天上的彩雲中。


    次日,王倫為孫子取名為王雲。


    王倫的孫子來自彩雲間的消息不脛而走,周圍的人們也都紛紛前來道賀,大家端詳著王雲出生的那座小樓,越看越覺得是祥瑞之兆,於是將其稱為“瑞雲樓”。


    王雲一天天長大,一家人都視其為心肝寶貝,小心呵護,生怕有一點閃失。盡管如此,王雲還是與正常的孩童不一樣。孩子雖然長得白白胖胖、模樣乖巧,可是直到五歲的時候,居然還是不會說話。王氏一家使出了渾身解數,仍然無法使王雲開口說話。這可愁壞了王倫,他遍訪名醫,卻無法弄清其中的緣由。


    一日,王雲正在與一群孩童嬉戲,從遠處走來一位衣衫襤褸的和尚,模樣甚為丑陋。和尚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也被吸引住了,駐足觀看。他的眼光久久地停留在王雲身上,並走過去與他交談,王雲自然無法答話。於是,和尚憐惜地撫摸著王雲,感慨地說這個孩子應該是個神童,隻可惜“道破天機”。說完這“道破天機”四個字,和尚也未解釋原因,就轉身離去了。孩童們不知什麼意思,一窩蜂湧到王雲家,將此事告知王倫。王倫聽了孩童們的話,卻也不解和尚之意。


    此後,和尚的話一直圍繞在王倫的耳邊。終於有一天他悟出了其中緣由:莫非雲兒不說話,是在於名字?於是,王倫就為孫子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守仁”。之後奇跡出現了,王雲不但能夠口齒伶俐地說話了,而且還一字不差地背出了一篇王倫時常吟誦的文章。一家人都非常驚訝,而他隻是說,平日裡祖父吟誦,就記下來了。大家聽後,驚喜萬分,都誇他是個神童,日後定當有所作為。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王倫的次子,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京參加殿試位居榜首,天下皆知。


    王倫獲知消息後非常高興,這是王氏家族遷往浙東後中。受父親王倫的影響,王華不僅飽讀詩書,纔華橫溢,而且為人正直,極富同情心。這種品性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顯現了出來。


    有一天,他與伙伴們在河邊玩耍,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人,腳步蹣跚地走到河邊,隨後又東倒西歪地走了。沒過多久,伙伴們都相繼返家,隻剩下王華,正當準備離開的時候,他卻在醉漢待過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包袱。他感到好奇,於是打開包袱來看,裡面竟然有不少的銀子。他猜想,包袱很有可能是剛剛那個醉漢遺失的,他心裡想:不管是不是,把銀子丟失的人肯定會回來找的。為了不讓別人把包袱拿走,王華自己坐在河邊,等著失主。


    到了夜幕將要降臨的時候,王華終於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一看,果然是那個醉漢。王華迎上前詢問他是否丟了東西。醉漢激動地將他如何醉酒走到河邊,如何丟失包袱一事講給王華聽。王華聽後把包袱還給這個醉漢。那人打開包袱發現自己的銀子分文不少,連聲道謝,並拿出銀子表示謝意。王華推辭了,並說,自己若是在乎銀子,就應該早拿著包袱走人了,而不是在這等著他回來取。那人聽後更為感激,執意跟隨王華到家中,特向王華的家人道謝。王倫得知此事後,為兒子的行為感到驕傲。


    王華十四歲的時候,在餘姚的龍泉山寺院讀書,同窗的伙伴大多是富家子弟,平時常常仗著自家財大氣粗,捉弄和欺負寺中的和尚。和尚們為了報復,便有意散布謠言,說寺中經常有鬼魂出入,並經常假扮鬼的模樣來嚇唬他們。果然,這招非常奏效,同伴們都被嚇得倉皇離去,不再到寺院讀書了。然而,王華卻若無其事地繼續在寺內讀書,和尚們實感驚奇。為了趕走王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和尚們故技重施。他們來到王華的屋外裝神弄鬼,卻發現王華絲毫不為所動,神氣自若地在讀書。


    第二天,無計可施的和尚們跑來問王華,昨夜寺院被鬼鬧出這樣大的動靜,他為什麼不害怕。王華說:“我沒有看到鬼,隻是看到幾個和尚在裝鬼。”大家一聽小小年紀的王華說出這樣的話,非常驚訝,暗暗佩服王華的睿智和勇氣。


    王華的品學德行頗被當時浙江學政張時敏看重,恰逢浙江布政使寧良要為其子弟挑選老師,張時敏力薦王華前去寧家任教。王華到了寧家,被寧家的數千卷藏書所吸引。他白天認真教課,晚上則挑燈夜讀。寧家的子弟中有幾個頗為頑劣的,想要拉攏王華和他們一起玩樂。他們經常備上好酒,安排美色來引誘王華。王華倒是也頗愛飲酒, 但是對於美色卻全然不為所動。一日,飲酒歸來的王華微微帶著幾分醉意回到江邊房中,竟在自己的床上發現兩名嬌艷欲滴的女子,他想要退出房時,又發現房門竟被鎖上了。慌亂中,王華卸下一扇門板,破窗而出。他就這樣,擁著門板,隨著江流而去。王華的這種堅持令寧氏子弟頗為敬佩。


    在寧家的三年時間,王華差不多看完了寧家所有的藏書,學問大長。因此,王華日後,在很多人看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陽明年少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大人們將父親王華的逸事傳為美談,也頗受影響。


     


    少年得志


    王華的光芒,對王陽明的成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自宣年(1426年)開始,內府便設立了內書堂,專門用來培訓小宦官的參政能力。而在內書堂任教的翰林官日後則多會得到宦官們的關照,雖然並無直接資料證明王華曾在內書堂任職,但他的幾位同僚卻教過正德朝的大宦官劉瑾,還常向劉瑾推薦王華的人品和學問。


    再加上王華,隨著內閣地位的不斷上升,新進士一入翰林,便被時人視為“儲相”。基於此,王華在當時是被人刮目相看的。


    但面對十裡八鄉親友的道喜和祝賀,王倫卻是淡然處之,依然表現得和平日無任何異樣,兒子的風光似乎與他無關。這份不動聲色的態度,對當時僅有十歲的王陽明來說,無疑是個觸動。


    雖說文人常言要淡泊名利,但生活在一個充滿名利誘惑的社會環境中,又有誰能真的看空這一切呢?


    雖然王陽明也為父親高興和自豪,但是他更多的還是攻讀自己的書本,以學業為重。或許是受了祖父處世觀的影響,王陽明不以一般的讀書、作詩為滿足。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過讀書成為聖賢。


    一次,私塾先生對在座同學發問:“世上什麼是等重要的事?”大家紛紛說登科及第為首要。唯王陽明不以為然,他自認為仕途並非讀書的終途徑,成為聖賢纔是歸途。


    雖是想成為聖賢之人,但王陽明卻並未像古往今來那些聖賢之人一樣,循規蹈矩地恪守古訓,安分守己地去攻讀聖賢之書。他認為要成為聖賢,讀死書是沒有用的,需要從多方面來鍛煉自己,增長纔能,擴展知識。


    這樣纔能成為聖賢,對於王陽明的這種心態,郭沫若如是說:“一種不可遏抑的自我擴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燒著的。他努力想成為偉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十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了。”(《郭沫若全集·王陽明禮贊》)


    王陽明並不因為自己跋涉在追求聖賢的道路上,就恪守規矩。他天資聰穎,腦子靈活,所學知識一看就會,所以不願意長期待在私塾,經常偷跑出去玩遊戲。他愛玩的是軍事遊戲。因為他對《孫子兵法》尤為感興趣,每逢家裡請來賓客時,王陽明便用果核與客人們擺兵陣。常常是客人們的兵陣剛擺出來,王陽明就立刻想出了克敵的陣勢。雖然,為此事沒少挨父親的罵,但他依然樂此不疲。


    少年天性,總是無法遏制。因為逃學偷玩之類的事情,王陽明沒少受到父親和祖父的責罰,但他依然不克制自己崇尚自由的天性。在他少年時候,還有一件傳聞更加出格。


    他十三歲時生母去世,王華的妾便仗勢常常欺侮、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便想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應對之法。


    王陽明偷偷在街上買到一隻叫長尾林鸮的怪鳥,放到父妾的被褥裡。然後和一位神婆串通好,等那位妾被怪鳥驚嚇,派人請來這位神婆作法時,神婆便依照王陽明之前教她的話說,說這隻鳥是王陽明的生母化成的,是來懲戒她平日對王陽明的不好。


    至此之後,那個小妾再也不敢對王陽明無禮了。而王陽明玩世不恭、豪邁不羈的名聲也傳了出去,但王陽明並不在乎外人對他的評論,他依然恪守當初自己立下的目標,要爭當一位聖賢人。


    但這樣一個性格乖戾,不循規蹈矩的孩子,將會走上一條怎樣的“成聖”之路呢?


     


    鋒芒乍現


    王華在京任職,王陽明便一直跟隨在祖父身邊。雖不能時常見到父親,但從鄉親和街坊的口中,王陽明還是能夠聽到有關父親的一些消息。王華的成就讓王陽明對自己的父親深深敬重。


    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華任職翰林的第二年,王陽明得到了一個和父親團聚的機會。王華在京城略有小成,他便差人前去家鄉接父親和兒子到京城生活。在尚未出過遠門的王陽明看來,這簡直是個天大的喜訊。得到消息後,他就日日盼著能夠早日啟程,這次上京,少年王陽明既領略了沿途風光,又見到了自己敬重的父親。


    王倫妥善安排完家裡的事後,就帶上孫兒,乘船前往京城。那時的河運已是非常發達了,北上的船隻沿途所經之處,如杭州、蘇州、無錫、揚州、淮安、德州、天津等地,均是繁華的都城,這讓王倫祖孫二人大開眼界。


    王倫雖然飽讀詩書,對各地的名勝古跡了如指掌,但是,經濟上並不寬裕的他,卻一直沒有機會外出遊覽。趁這次去京城的難得機會,王倫親臨了這些地方。而對於年幼的王陽明,這樣一個機會就更是難得了,每到一處他都是興奮不已。


    一日,王倫一行到達鎮江西郊的金山寺,這是傳說中青、白二蛇和法海苦鬥的地方。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是鎮江的名勝古跡。到達時雖然天色已晚,但是寺中仍然人來人往,香火極旺。站在金山寺向遠處望去,暮靄之中的群山、樓閣、樹木都若隱若現,再加上天空中點點繁星與江上的燈火互相輝映,一陣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大家遊興正濃,興致頗高時,有遊客邀請王倫作詩來助興。正當王倫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手時,隻聽: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這讓大家頗感意外,循聲望去,吟詩者竟是王陽明。眾人齊聲贊嘆:好詩,好詩!見他如此纔思敏捷,一位遊客有意想要考考他,希望他以天上的明月和遠處若隱若現的群山為題,再作詩一首。王倫聽後生怕為難了王陽明,連忙以孩子年紀尚小,不會作詩為由推辭著。但是,王陽明卻鎮定自若,稍作思索,便吟誦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好一個“人眼大如天”,小小年紀便能作出這般氣勢雄渾且耐人尋味的詩句來,是相當不凡。頓時,喝彩聲四起,大家紛紛向王倫祝賀有如此聰明伶俐的孫子,說王陽明日後定會成大器。


    少年時期的聰悟,為王陽明以後的深入求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王陽明卻沒有因此而洋洋得意,他依然堅持博覽群書,勤於思考,不斷深入地研究世人的思想。


     


    何為人生等事


    王倫祖孫二人一路遊山玩水,好不自在。當船到達通縣後,就轉為乘車前往京城。對於京城這個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歷史的文化名城,王陽明甚是好奇。一踏上京城的土壤,他就迫不及待地四處張望,寬闊的街道、宏偉的城樓、各式各樣的服飾以及往來的牲畜都讓他驚喜不已,他恨不得立刻去遊覽京城大街小巷。


    久候多時的王華和父親王倫寒暄幾句後便著手安排兒子的生活。其實,從準備接兒子來京城起,王華就已經為兒子的一切做好了安排,起居飲食,包括學業。親自調教兒子,是王華這次出行為主要的目的。由於王華常年在外的緣故,兒子王陽明受祖父的影響極深,雖然王倫教育子女十分嚴格,但是對著這個孫子又多少有些溺愛,所以接到京城親自管教對兒子的將來應該是好的。


    王陽明慢慢熟悉並且適應了京城的生活後,王華便安排他去家附近的私塾讀書。這讓尚沉浸在興奮中的王陽明感到些許不滿。但是,王陽明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隻得每日勉強前往私塾讀書。時間久了,王陽明便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樂趣,那就是四處遊玩。他一有時間就和同學到街上遊玩,盡情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看小商小販們叫賣,看各行各業的人做自己的事情。


    玩鬧歸玩鬧,王陽明的思想卻也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日趨成熟穩健,他並沒有忘記當日立下的成聖賢人的目標。


    一日,私塾先生與學生在討論何為人生在世的等大事的時候,王陽明要成為一個聖賢人的心願愈加強烈了。大家都說像他父親那樣,金榜題名,考取功名是大事。


    但王陽明卻無法認同他們,雖然大家言辭一致,不過,王陽明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小小年紀的王陽明竟口出狂言把“做聖賢”視為人生等事,在別人看來有些好笑,又有些張狂。


    這件事情傳到了王陽明家中,王華對兒子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很是擔憂。祖父王倫倒是非常興奮,他沒想到孫子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追求,他相信,假以時日,小孫子肯定會有大出息。


    當時年僅十二歲的王陽明是否真的明白聖賢為何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生的理想確實已經悄悄地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講到做聖賢的理想,王陽明曾在晚年時回憶說,應該是受到一個街頭相士的點撥。


    有一天放學,王陽明像往常一樣和伙伴們在大街上閑逛,偶遇一個相士,他看見王陽明,留下一句“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便離去了。這句話被王陽明深深地記在心中,他常常深思這句話的含義。


    何為人生等事?少年時期的王陽明能思考這樣的問題,足以說明,他已經對人生開始進行思考,而且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用屬於自己的方式。


     


    另類出走,試馬居庸關


    朝夕如流,一晃王陽明已經在京城居住兩年有餘,十三歲的王陽明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末期,皇帝昏庸,貴冑沉迷酒色之中。黎民蒼生正為了一條卑微的生路而拼死反抗。


    華夏大地上,硝煙四起,刀槍血影。王陽明看到這連年的征戰,不無感慨地對父親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意思是說,現在天下紛然擾亂這麼長時間,就像一個人久病快死亡了,這可怎麼辦呢?


    與此同時,邊關也不太平,明朝曾多年遭受周圍其他部落的侵襲,先是蒙古瓦剌部的挑釁和掠奪,瓦剌衰落後,又被勢力日漸升起的韃靼所侵擾,民眾苦不堪言。


    英宗正統年間,瓦剌部落部長脫歡向明朝發動大規模進攻,竟然直取皇都,俘獲了英宗皇帝,明朝耗費了數以萬計的金銀珠寶,纔得以換回偌大江山的主人。日暮西沉,王陽明所生活的王朝此時已經建立一百年了,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開國時代,經歷了五光十色的興盛發展,而今留在王陽明眼中的,除了積弱,便是無奈。


    眼看國不成國,雖然父親王華一再督促他好好讀書,以待將來考取功名,可王陽明卻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心隻讀聖賢書。終於,有一天,他偷偷地從家裡馬廄偷出一匹快馬,策馬狂奔,出了關外。


    遠離京城,王陽明不由得心事浩茫起來,一心追求聖賢之道的他,面對廣闊的天地,不禁思緒翻湧。大明朝自開朝至今,多少聖賢人前僕後繼地倒在了前行的道路上!


    如果說聖人方孝孺的倒下是明朝文人悲劇的伊始,那麼賢人於謙之死則就是蒼生淪陷的開始。方孝孺乃大義凜然,於謙則是眾生活下去的契機。人,總是要有一些精神的支撐纔能活下去的。


    大義失去,還有活的希望,依然可以勉強地走下去,可是時至今日,內憂外患,那麼腳下的路究竟還在何方?王陽明正是在這無窮無盡的思索中慢慢成熟的,他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在復雜的環境中尋找自我的根本。在居庸關考察的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登長城,評古跡,思戰略,經略四方之志在那個時候終於醞釀成熟。


    邊塞之行如果說是王陽明的任性為之,在回程途中,王陽明更是任性了一次。


    他和隨從正騎馬往回走,迎面看到兩個騎馬的韃靼人向他們走來,在那個談“胡”色變的時代,王陽明不但不躲閃,反而迎上前去。雙方大戰幾個回合,王陽明因為年紀太小,雖然傷了這兩個韃靼人,但未能取其性命,讓他們逃走了。


    但是這件事情後來流傳開來,王陽明過人的膽略和勇氣一時傳為佳話。


    一個月的行程使王陽明收獲到了在京城養尊處優的生活中無法體驗的感受。經過一趟關外之行,他身上少了一些斯文,增添了一些俠客的勇猛和威嚴。在回京的那天夜裡,王陽明還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了自己特別崇拜的東漢將領馬援,兩人不僅相見,王陽明在夢中還作了一首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馬援的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建立過卓著的戰功。他的事跡激勵著後世許多人報效國家,血濺沙場。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對馬援的崇拜,也可以看出小小年紀的他就已經有了要建功疆場的志向。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