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圖解道德經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春秋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經部  總類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21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282131
    作者:(春秋)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

    內容簡介
    本書還引用大量歷史、現實故事,針對《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具體句子進行說明,讓人們切身體會道的偉大。道無形無跡,人們雖看不到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受它的影響。知曉道的運行規律,順乎大道,無疑會讓人的心性更加通達,生活更加順暢,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考慮到在商業高度發達的今天,《道德經》已經是很多精明商人的智慧寶典,所以本書特闢了一個欄目“經商之道”,專講道在商業中的體現。
    目錄
    道 經
    章 眾妙之門
    從政之道
    隨道而行——孔子向老子問禮
    處世之道
    有無玄妙——諸子各家的“名實之辯”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從政之道
    功成不居——明武宗在荒誕中結束一生
    為人之道
    美丑之別——東施效顰與左思仿潘安
    第三章 聖人之治
    從政之道
    清靜無為——宋仁宗開創治世

    道   經


    章 眾妙之門


    從政之道


    隨道而行——孔子向老子問禮


    處世之道


    有無玄妙——諸子各家的“名實之辯”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從政之道


    功成不居——明武宗在荒誕中結束一生


    為人之道


    美丑之別——東施效顰與左思仿潘安


    第三章 聖人之治


    從政之道


    清靜無為——宋仁宗開創治世


    為人之道


    少私寡欲——崇尚節儉的漢文帝


    第四章 和光同塵


    從政之道


    不露鋒芒——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為人之道


    神光內斂——劉備巧借聞雷避禍


    第五章 多言數窮


    從政之道


    保持虛靜——周厲王禁言與國人暴動


    經商之道


    歸一大道——寓言故事兩則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為人之道


    玄妙母體——女媧造人


    處世之道


    天地之始——盤古開天闢地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從政之道


    無為修身——孫叔敖廉潔愛民


    為人之道


    公而忘私——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第八章 不爭無尤


    為人之道


    示人以卑——隻揀五美分硬幣的孩子


    處世之道


    善利萬物——李時珍嘗百草鑽研醫術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經商之道


    為而不恃——福特汽車的教訓


    為人之道


    功成身退——深知進退的範蠡


    第十章 明白四達


    從政之道


    深沉寧靜——從諫如流的唐太宗


    為人之道


    致虛守靜——“大樹將軍”馮異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從政之道


    甘居下位——態度謙卑的劉邦


    處世之道


    示之以無——陳平赤身脫險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從政之道


    寧靜恬淡——廉正無私的於成龍


    為人之道


    摒除物欲——齊莊公因貪色而被殺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


    從政之道


    不爭之德——不貪戀權位的華盛頓


    為人之道


    超然榮辱——咸豐帝縱欲而亡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為人之道


    體道悟道——萬有引力的發現


    處世之道


    順其自然——郭橐駝的種樹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從政之道


    藏鋒不露——“一鳴驚人”的齊威王


    為人之道


    善為道者——我的朋友胡適之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從政之道


    戒驕戒躁——急功近利的崇禎帝


    處世之道


    以靜制動——張遼智除叛軍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從政之道


    恣意妄為——烽火戲諸侯


    經商之道


    誠信為本——經商貴在堅守信譽


    第十八章 大仁大義


    為人之道


    心存大道——嶽飛一生堅持抗金


    處世之道


    堅守仁義——季札讓國追求大道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從政之道


    絕聖棄智——漢文帝行寬厚之政


    為人之道


    綿裡藏針——晏子痛斥楚王


    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


    從政之道


    淳厚質樸——“糊塗”宰相呂端


    為人之道


    淡泊名利——不貪慕富貴的莊子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從政之道


    惟道是從——吳起向魏武侯論以德治國


    處世之道


    得道至深——堅守信念的孔子


    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一


    為人之道


    不爭為大——謙卑處下的大將曹彬


    處世之道


    曲能求全——劉盈謙下而保全太子之位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為人之道


    同於道者——華羅庚的成長經歷


    處世之道


    失道寡助——韓侂冑戀位而不得善終


    第二十四章 物或惡之


    為人之道


    自誇無功——禰衡炫耀自己終被殺


    處世之道


    自矜不長——陳勝自傲而招致失敗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從政之道


    得道多助——“內聖外王”的周文王


    處世之道


    順道而行——劉備取徐州


    第二十六章 宜戒輕躁


    從政之道


    躁則失君——高洋因昏庸無道而暴卒


    經商之道


    輕則失根——秦池酒廠的興衰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從政之道


    寡恩少義——眾叛親離的楚靈王


    處世之道


    常善救人——“鐵屋”中的吶喊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從政之道


    知榮守辱——勾踐忍辱負重而滅吳國


    為人之道


    知雄守雌——賈詡的明哲保身之道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從政之道


    逆道者亡——不得善終的暴君侯景


    為人之道


    戒奢守儉——廉潔奉公的吳隱之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


    從政之道


    物壯則老——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處世之道


    無道必亡——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第三十一章 恬淡為上


    從政之道


    恬淡無為——祭公諫征犬戎


    處世之道


    不逞兵強——墨子勸楚王停止伐宋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從政之道


    遵道處世——順道無為的明孝宗


    為人之道


    自勝乃強——張學良戒毒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為人之道


    自勝者強——忍辱負重的蘇秦


    處世之道


    知己者難——毫無自知之明的馬謖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


    從政之道


    自恃者弱——居功自傲的高拱


    為人之道


    謙卑者強——曾國藩不邀功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從政之道


    順道者昌—&mdas璋治理災禍


    為人之道


    民為邦本——商湯寬以待民終滅夏


    第三十六章 柔弱剛強


    為人之道


    柔能勝剛——康熙收服王輔臣


    處世之道


    韜光養晦——蔡鍔的處世哲學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從政之道


    以靜守道——蕭規曹隨


    為人之道


    萬物自化——宋真宗與“咸平之治”


     


    德   經


     


    第三十八章 處實去華


    為人之道


    上德無為——郦食其為爭功名而被殺


    處世之道


    虛靜樸實——魏晉風流,上乘之德


    第三十九章 賤為貴本


    從政之道


    賤為貴本——方臘聚眾反抗北宋統治


    為人之道


    把握大道——不卑不亢地做人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經商之道


    因禍得福——塞翁失馬的啟示


    為人之道


    禍福相依——郭德成保全性命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為人之道


    堅持自我——取得成功的品質


    處世之道


    道隱無名——王翦裝貪贏得秦王的信任


    第四十二章 或損或益


    從政之道


    負陰抱陽——漢朝平定七國之亂


    為人之道


    無名不欲——商紂王縱欲而亡國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從政之道


    不言無為——殘暴冷酷的吳主孫皓


    為人之道


    柔能騁堅——羊祜的懷柔之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為人之道


    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的愛因斯坦


    處世之道


    吝惜名利——和珅貪財終被抄家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從政之道


    大直若屈——宋襄公死守仁義成笑柄


    處世之道


    大辯若訥——魯仲連巧諫辛垣衍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從政之道


    罪咎無道——跋扈擅權的長孫無忌


    為人之道


    禍起於貪——貪得無厭的呂不韋


    第四十七章 不為而成


    為人之道


    自省得道——鄒忌諷齊王納諫


    處世之道


    不見而明——富於先見之明的單襄公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從政之道


    為道日損——漢朝盛世“昭宣中興”


    處世之道


    以道育人——廉、杜“無為而治”


    第四十九章 聖無常心


    從政之道


    渾厚虛靜——隋文帝開創“開皇之治”


    經商之道


    德善之境——世界慈善家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從政之道


    善於養生——知足長壽的程昱


    為人之道


    超脫生死——身正心正的石苞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為人之道


    長而不宰——背信棄義的晉惠公


    處世之道


    為而不恃——恣意妄為的年羹堯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經商之道


    天下有始——推銷員傳授秘訣


    處世之道


    虛境處下——順乎自然的劉秉忠


    第五十三章 行於大道


    從政之道


    背離大道——荒淫殘暴的隋煬帝


    為人之道


    唯施是畏——殘酷不仁的暴君石虎


    第五十四章 善抱大道


    為人之道


    不撥不脫——厚德載物的鄧攸


    處世之道


    修身正己——有關信念故事兩則


    第五十五章 物壯則老


    為人之道


    任性使氣——屠岸賈驕縱而亡身


    處世之道


    以和為貴——“將相和”的故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為人之道


    柔弱處下——不自我標榜的盧梭


    處世之道


    謹言慎行——楊修之死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從政之道


    偏離正道——重用酷吏的漢武帝


    處世之道


    以奇用兵——李靖大敗蕭銑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倚


    為人之道


    看淡名利——與世無爭方能避免災禍


    處世之道


    光而不耀——藍玉驕縱而惹禍上身


    第五十九章 長生久視


    從政之道


    節儉是寶——厲行節璋


    為人之道


    戒奢以儉——李存勖因逸豫而亡身


    第六十章 治國烹鮮


    從政之道


    服道積德——秦朝丟仁義而失民心


    處世之道


    以道治國——子產振興邦國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


    從政之道


    大國宜下——子產周旋於大國之間


    處世之道


    各得其所——“尊王攘夷”的晉文公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從政之道


    有罪以免——伊尹放太甲


    為人之道


    棄惡從善——周處留名青史


    第六十三章 為大於細


    為人之道


    圖大於細——愚公移山


    處世之道


    圖難於易——司馬錯分析天下大勢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


    從政之道


    慎終如始——張詠治理益州


    處世之道


    未雨綢繆——諸葛亮與“隆中對”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從政之道


    民風淳厚——蘇軾整治密州


    處世之道


    智多背道——武則天用酷吏治國


    第六十六章 不爭之爭


    從政之道


    聖人之治——愛民如子的唐太宗


    經商之道


    不爭而勝——商戰的秘訣


    第六十七章 持保三寶


    從政之道


    謹防妄為——唐敬宗引火自焚


    為人之道


    儉而能廣——崇尚節儉的晏嬰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經商之道


    貴在不爭——善於放權的領導們


    處世之道


    不武不怒——田單大破燕軍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矣


    從政之道


    哀者必勝——孫臏大破魏國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為人之道


    知我者希——世人皆醉我獨醒


    處世之道


    安貧樂道——顏回踐行大道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從政之道


    聖人不病——知錯能改的唐太宗


    為人之道


    盲目自信——紙上談兵的趙括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愛


    從政之道


    不以自貴——仁、宣二帝的太平治世


    為人之道


    自貴之禍——李自成驕奢致敗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經商之道


    水滴石穿——俞敏洪與“新東方”


    為人之道


    妄為者死——大行無道的董卓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從政之道


    殺一儆百——張敞治理盜患


    處世之道


    以死懾民——紅巾朝


    第七十五章 民之輕死


    從政之道


    民皆輕死——隋末農民起義


    處世之道


    有為難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從政之道


    兵強不勝——蘇代勸秦王善待魏國


    處世之道


    柔弱處上——佯狂避世的阮籍


    第七十七章 功成不處


    從政之道


    聖人不恃——周公輔政不貪功


    為人之道


    餘補不足——不居功自傲的丙吉


    第七十八章 柔之勝剛


    從政之道


    弱能勝強——劉秀以柔道得天下


    處世之道


    示弱於敵——康熙智擒鼇拜


    第七十九章 報怨以德


    從政之道


    不責於人——宋就以恩德抱怨


    為人之道


    善有善報——貴族與農民的故事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從政之道


    安居樂俗——保境安民的李昇


    處世之道


    甘食美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第八十一章 為而不爭


    從政之道


    美言不信——“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為人之道


    利而不害——介之推功成卻不慕榮華

    前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名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曾擔任東周王室的柱下史。相傳,東周末年,老子歸隱,在途經函谷關時,遇到了守關的長官尹喜。尹喜向老子問道。老子遂留下這五千餘字的《道德經》。該書原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雖然隻有短短五千多字,卻不妨礙《道德經》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國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學說。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卻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於道,天地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運動不止,垂示給人很多跡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們要通過德理解道:道是獨立不改的客觀規律,無所不包,周行不殆,對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對道而言,都是相對的,有限的,都有正反兩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轉化。一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對中國哲學影響匪淺。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名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曾擔任東周王室的柱下史。相傳,東周末年,老子歸隱,在途經函谷關時,遇到了守關的長官尹喜。尹喜向老子問道。老子遂留下這五千餘字的《道德經》。該書原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雖然隻有短短五千多字,卻不妨礙《道德經》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國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學說。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卻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於道,天地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運動不止,垂示給人很多跡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們要通過德理解道:道是獨立不改的客觀規律,無所不包,周行不殆,對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對道而言,都是相對的,有限的,都有正反兩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轉化。一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對中國哲學影響匪淺。


    作品的偉大與否不在於字數的多少,甚至也不在於其是否為讀者指出了明確的生活方向,而在於它能讓讀者挖掘出多少寶藏。《道德經》為讀者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思考空間,數千年來,人們不斷從中得到新的體悟。無論是修身養性,還是寫詩作文、為人處世,甚至是治國理政,個中智慧都被包容在這篇幅甚小的《道德經》中。


    在修身養性方面,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要求人盡其所能地放寬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羅萬像,注而不滿,酌而不竭。同時,老子又提醒人們不要沉溺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過度的歡娛會極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個極好的養生例子,傳說他活了一百六十多歲,即便有些誇張,在那個戰亂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然地度過晚年也極為不易。通過閱讀《道德經》人們可以樹立起更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態度:溫和不爭,虛懷若谷,渾樸純正。


    老子的理論不隻能養一己之身,還能養一國之民。在政治上,每每朝代初定,統治者便會提倡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或直接或間接地將老子的學說當作安邦定國的重要手段。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以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民本思想,又不知給了多少治世者以警示,要他們體恤民生,取法天道,寬待百姓,無私無欲。


    至於為人處世方面,《道德經》予人的啟發就更多了,其每一句都可以看作一個蘊含深意的處世金句,而正可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道德經》,人人都可以用《道德經》檢視自身。譬如“物極必反”,有人會從中悟出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也有人反映到待人接物其實還可以從反面入手。看到“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有人會提醒自己不要為一時的好成績得意忘形,也有人告誡自己,做事需考慮周詳,提防隱藏的風險,還有人會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用這種辦法削弱自己的敵人。


    此外,《道德經》還是一部閃爍著“美”的智慧的古代經典。在文藝美學上,老子的“大音希聲;大像無形”,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把自然大美當作藝術的極致。他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則讓人意識到,欣賞一部作品除了要看它有形有聲的部分,也要看它無形無聲的部分,聆聽它的“言外之意”。


    不管是通讀全書,還是隨機揀選幾個句子細細體味,隻要有心,每位讀者都能從《道德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與此同時,作為一部哲學經典,《道德經》的語言非但不枯燥艱澀,還凝練簡潔,充滿詩意。因為采用了大量的韻語、排比和對偶,所以參差錯落,極富音樂感和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人們大可以不抱任何功利目的來閱讀它,隻單純地享受其文字的美感。由於其中不少內容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其文字雖抽像,意思卻並不難懂。


    《道德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深入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甚至成為東方智慧的代表。德國哲學家尼采將《道德經》形容成一個“永不枯竭且滿載寶藏的井泉”,認為隻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道看似高深莫測,實際無處不在,認真體悟《道德經》,便會擁有發現道之精妙的眼睛。


    本書除了完整地收錄了老子的《道德經》,還對其進行了精心注釋並翻譯成白話,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書還引用大量歷史、現實故事,針對《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具體句子進行說明,讓人們切身體會道的偉大。道無形無跡,人們雖看不到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受它的影響。知曉道的運行規律,順乎大道,無疑會讓人的心性更加通達,生活更加順暢,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考慮到在商業高度發達的今天,《道德經》已經是很多精明商人的智慧寶典,所以本書特闢了一個欄目“經商之道”,專講道在商業中的體現。


    閱讀既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愉悅身心的過程。本書隨文配圖600餘張,用色彩明麗的工筆彩繪插圖形像地展示了故事中的場景,將抽像的道理具像化,幫助人們體悟“道”的精髓。而和一般的圖書插圖不同,這些配圖都經過悉心考據,從人物的服裝到器物的形貌,都力求再現當時的真實模樣,人們讀文觀圖,不知不覺就會進入到故事當中。


    原文和譯文相互呼應,故事與插圖完美結合,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人人都能心有所悟,思有所得,從道中得到收獲。

    在線試讀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a。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b。為天下式,常德不忒c,復歸於無極。知其榮,)d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e。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f,故大制不割。
    【注釋】
    a谿(xī):溝溪,山裡的小河溝。b式:這裡可作“模式”、“楷式”講。c忒(t egrave;):差錯。d以上六句為後人妄加,當刪。《莊子 middot;天下篇》引老聃文可證。e樸:素材。老子有時用“樸”來表示“道”。f官:管理的意思。長:首長、領導的意思。
    【譯文】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於雌弱,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流失,而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暗昧,甘願成為天下的範式。甘願做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而回復到真樸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川谷。甘願做天下的川谷,永恆的德纔能充足,而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純真狀態。真樸的道分散成為宇宙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就會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個體繫,不可分割。
    【解析】
    道的自然法則是兩極相生,物極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願處在世俗認為不好的一面。這樣,就消除掉了因處在好的一面產生的負面作用,使自己始終保持合於道的完整狀態,即“嬰兒”、“無極”、“樸”的狀態,懂得了這個道理,即使做了官,也會進退自如。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即剛強。“雌”即柔弱。“復歸於嬰兒”,即回復到嬰兒般的純真無邪的狀態。老子認為,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是不合於道的;而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是合於道的。所以,他要求人們堅守柔弱,隻有這樣纔能合於道。“溫柔似水”一詞常用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這是因為水性本柔,可以承載天下萬物,如果人們能夠如溪水般柔順,那麼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人狀態,這纔是合於道的。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a。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b。為天下式,常德不忒c,復歸於無極。知其榮,)d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e。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f,故大制不割。


    【注釋】


    a谿(xī):溝溪,山裡的小河溝。b式:這裡可作“模式”、“楷式”講。c忒(tè):差錯。d以上六句為後人妄加,當刪。《莊子·天下篇》引老聃文可證。e樸:素材。老子有時用“樸”來表示“道”。f官:管理的意思。長:首長、領導的意思。


    【譯文】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於雌弱,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流失,而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暗昧,甘願成為天下的範式。甘願做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而回復到真樸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川谷。甘願做天下的川谷,永恆的德纔能充足,而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純真狀態。真樸的道分散成為宇宙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就會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個體繫,不可分割。


    【解析】


    道的自然法則是兩極相生,物極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願處在世俗認為不好的一面。這樣,就消除掉了因處在好的一面產生的負面作用,使自己始終保持合於道的完整狀態,即“嬰兒”、“無極”、“樸”的狀態,懂得了這個道理,即使做了官,也會進退自如。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即剛強。“雌”即柔弱。“復歸於嬰兒”,即回復到嬰兒般的純真無邪的狀態。老子認為,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是不合於道的;而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是合於道的。所以,他要求人們堅守柔弱,隻有這樣纔能合於道。“溫柔似水”一詞常用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這是因為水性本柔,可以承載天下萬物,如果人們能夠如溪水般柔順,那麼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人狀態,這纔是合於道的。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式”意為範式。世界的範式指的是世界的本體,也就是“道”。在老子看來,隻有深知什麼是明亮,又能安於暗昧,纔能成為天下的範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極”意為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成為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永恆的德不出差錯,就會回復到宇宙的初始狀態。老子想通過這句話告訴我們:得道之人要實施無言之教,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他強調不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這正體現了老子無為而治的處世哲學。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質,這種本質指的就是“道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深知尊榮,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低谷。做了天下的低谷,永恆的德就充足了,永恆的德充足,就會返璞歸真,回到自然淳樸的狀態中去。它告訴我們,人生來就有欲望,貪慕榮華富貴是人的本性。如何纔能使人們不過分貪圖富貴呢?老子認為,榮華富貴終歸要回復為無,人們隻有懂得這個道理,纔能泰然處之,面對外界的事物,做到無所容無所不能容,這纔是到達了道的境界。然而,大道修得圓滿,並不意味著大功告成了,人們還要繼續堅守道的理念。否則,道又會進入到從無到有的循環往復之中去了。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大制”指的是完美無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無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契合一致與和諧統一。在這裡,老子強調了道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則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永不止息的過程。所以,人在修道的時候,不要隻修煉一次,而是要永不停息地修煉。待到修煉完滿後,還要使道德不流散,確保它的完整性。如果道德流散了,道就會再一次進入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之中。


     


     


     


    從政之道


    知榮守辱——勾踐忍辱負重而滅吳國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退讓謙卑的思想,這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老子提出了一繫列化解矛盾、消除衝突的方法,即甘守下流,自居柔弱,從而實現自己的目的。老子知雄守雌、退讓謙卑的人生態度,對於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自甘屈辱的故事,就是對老子這一思想的成功實踐。


    <前496年,吳王闔閭趁越國君主新立、政局不穩之機,便發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軍抵抗,吳軍遭受挫敗,吳王闔閭也受了重傷,回到都城姑蘇後,不久就去世了。臨死前,闔閭對兒子夫差說:“你一定不要忘了報仇呀!”從此,吳國和越國便結下了死仇。


    夫差果然時刻不忘父仇,他日夜練兵,準備消滅越前494年,越王勾踐趁著吳國尚未準備妥當的機會,決定先發制人,攻打吳國。這時,大臣範蠡勸阻道:“我聽說戰爭是十分殘酷的事情,聖人總是在不得已的時候纔進行戰爭。殘酷的戰爭是離心離德的,而爭強好勝不過是事情的末節,現在您違背道德,這是上天所忌諱的,對於出戰者不但沒有好處,而且還非常不利,應該慎之又慎,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呀。”


    這時的勾踐年輕氣盛,還不知道隱忍之道,所以他回絕了範蠡的建議,態度強硬地說道:“這件事我已經決定了,您就不要再說了。”


    於是,勾踐調動精兵三萬人,北上攻吳,與吳國的軍隊大戰於夫椒。果然不出範蠡所料,這場戰事以越軍大敗而告終,勾踐隻率領五千殘兵,退守到會稽山,又被吳軍團團包圍。勾踐身陷絕境,眼看就要成為亡國之君了,到了這時,他纔知道範蠡有先見之明,於是淒然地對範蠡說道:“我不聽先生之言,所以纔淪落到了這個地步,現在該怎麼辦呢?”


    範蠡冷靜地回答說:“持滿而不溢,就能與天同道,這樣的話,上天是會保佑我們的;地能衍生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纔會受到地的恩賜;扶持危難,謙卑行事,那麼就能與他人同道。為今之計,隻有謙卑地獻上厚禮,賄賂吳國君臣;倘若吳國不答應,可以屈身侍奉吳王,這是在危難之時不得不做的事情啊。”


    勾踐無奈,隻好派大夫文種前往吳國請求議和。文種到了吳國,“膝行頓首”而對吳王說:“亡國之臣勾踐自知罪不可赦,甘願做吳王的賤臣,而他的妻子甘願做您的賤妾。”


    吳王夫差聽了以後,對勾踐有所憐憫,便想答應下來。這時,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卻勸諫夫差道:“上天把越國賜給了您,不要答應他們的請求。”伍子胥老,不但擁立夫差有功,而且還幫助吳國南征北戰,稱霸一方,所以夫差對他的話一向是言聽計從。伍子胥對勾踐求和之事極力反對,所以夫差便沒有答應。文種無奈,隻好回到會稽山。


    勾踐聞報,心中絕望,又忘了隱忍之道,便想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毀掉越國的寶器,然後率領五千殘兵與吳王一決雌雄。這時,範蠡、文種勸阻了他。文種勸慰道:“吳國的權臣太宰伯嚭貪財,可以以利引誘他。”於是,勾踐便下令文種帶著美女和寶器去見伯嚭,伯嚭答應了文種的條件,然後帶著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深知如何纔能讓吳王看不出勾踐的志向,所以在見到吳王之後,他說道:“我們越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願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並請允許把越王的女兒作為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為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為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都帶來了;越王將率領整個越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號令。如果大王覺得越王的過錯不能寬恕,那麼勾踐就會把自己的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裡,然後再率領五千殘兵與吳國決一死戰,真廝殺起來,難免使大王蒙受損失。殺掉一個勾踐,怎能比得上獲得整個越國呢?請大王好好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


    這時,太宰伯嚭也在一旁幫腔說道:“越國已經願意臣服於大王了,如果能夠赦免越王,吳國的利處將會很大。”


    吳王夫差知道有利可圖,就想答應文種。不過,吳國並不是沒有清醒的人,大夫伍子胥很清楚,越王勾踐不過是想委曲求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罷了,於是他向吳王諫阻道:“不能答應啊。臣聽說:‘樹立美德越多越好,去除病害越徹底越好。’越王勾踐能夠親近他的臣民,注意施行恩惠,施行恩惠就不失民心,親近民眾就不會忘掉有功的人。越國同我們國土相連,又世世代代結為仇敵。我們打敗了越國不把它根除,卻要保留它,這就違背了天意而助長了仇敵,日後即使後悔,也無法將其消滅。”盡管伍子胥曉以利害,但是,吳王夫差已經被利欲蒙蔽了心智,再加上伯嚭在一旁進讒言,所以他根本就聽不進伍子胥的忠言,終於和越國講和,罷兵而還。


    吳國退兵以後,勾踐率領群臣回到越國,他把越國的政事交托給文種,然後帶著夫人、孩子和範蠡以及三百官吏到了吳國,當即向吳王進獻了大批的寶物和美女,並低聲下氣地極力奉承獻媚。再經太宰伯嚭從一旁幫腔,吳王不但把殺父之仇忘得干淨,還原諒了勾踐發動戰事的過錯。


    吳王夫差讓勾踐夫婦留在吳都姑蘇,讓他們住在闔閭墓前的一間石室裡,並讓勾踐給他養馬,這當然是對勾踐的一種羞辱和懲罰了。夫差之所以把勾踐留在都城,主要是為了觀察他是不是真心臣服於自己。夫差每次出行的時候,便讓勾踐在前面為他牽馬,街道上的人看到勾踐牽馬,都在一旁指指點點,不住地嘲笑勾踐。勾踐把這一切屈辱都埋在心底,夫婦二人每天都蓬頭垢面,出入石室,盡心盡力地給夫差喂養馬匹,見到夫差時,更是奴顏婢膝,似乎甘願做夫差的奴僕。


    勾踐夫婦在吳國住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勾踐把自己的復仇之心始終埋藏在心底。夫差見勾踐十分依順自己,不但對他毫無怨氣了,反而覺得這對夫婦十分可憐,便有心放勾踐夫婦回國,卻因遭到伍子胥的反對而作罷。在這期間,文種又多次派人給伯嚭,讓他不斷替勾踐說情。


    有一次,勾踐聽說夫差生病了,就托伯嚭帶話,說他聽說大王病了,想去問候一下。夫差聽說勾踐想探望自己,就答應了。伯嚭帶著勾踐進了夫差的內房,正趕上夫差要大便,勾踐就急忙趕過去攙扶著他。夫差叫勾踐出去,勾踐卻回答說:“父親有病,做兒子的理當服侍;君王有病,做臣子的也理當服侍。再說,我還有個小經驗,隻要嘗嘗大王的糞便,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輕是重了。”夫差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拒絕了。夫差大便完,勾踐扶著夫差上床躺好,然後背過身去,掀開馬桶蓋取糞嘗味,然後向夫差磕頭道:“恭喜大王!您的病已經沒什麼危險了。再過幾天,就會完全好的。”夫差疑惑地問道:“你是怎麼知道的?”勾踐回答說:“剛纔我嘗了大王的糞便,知道您肚子裡的毒氣已經發散出來了,這樣的話,病不就快好了嗎?”夫差看到勾踐如此細心地服侍自己,反倒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了,他就對勾踐說:“你待我很好。等我的病好了,一定放你回到越國。”


    正是由於勾踐如此周到地侍奉夫差,再加上伯嚭不停地報告夫差說越國十分平靜,沒有一點反叛吳國的跡像,所以夫差就完全放下了戒心,以為越國對吳國沒有任何威脅前491年,夫差親自送勾踐夫婦上了車,範蠡拉著韁繩,主僕三人回到了越國。


    結束了三年的拘役生活,勾踐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國。這時,越國百廢待興,於是勾踐就向大夫範蠡詢問振興越國的道理,範蠡說道:“天時、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制定方針、政策要因時而定。”範蠡接著說到了自己關於復興越國內政方面的建議。他強調首先要調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積蓄力量,以實現富國強兵。他還規勸越王及夫人身體力行,也應從事具體勞動,給全國的百姓做好榜樣,讓他們勤於耕作,這樣一來,國家的財政和糧食纔能充實起來。此外,範蠡還主張要禮待弱小國家,對於強國,應當采取柔順的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屈服。範蠡後說:“但願大王時刻都不要忘記石室之苦,這樣的話越國纔能得到振興,而吳國的仇也就可以報了!”


    勾踐聽罷,十分贊同範蠡的話,於是立即下令:由文種主持國政,範蠡整治軍隊。而勾踐自己也苦身勞心,發憤圖強,睡覺不用床褥,積薪而臥。另外,他又在坐臥之處懸掛苦膽,飲食起居,一定要先品嘗苦膽的滋味。他夜裡常常暗自流淚,恨恨地自言自語道:“勾踐,你忘了會稽之恥了嗎?”同時,他禮賢下士,敬老恤貧,得到了越國百姓的擁護。他還獎勵生育,積聚財物,訓練士卒,修繕甲兵,一直不敢懈怠。在對待吳國的態度上,他表面仍極盡奉承之事,又令範蠡到民間選了美女西施、鄭旦,遣香車送給吳王。他還引誘吳王大興土木,建造亭臺樓閣,使吳王沉湎於酒色犬馬之中。同時,勾踐又暗中勾結楚國,聯合齊國,依附晉國,限度地孤立吳國。


    勾踐十二年(前485年),越國民殷國富,勾踐覺得自己力量強大了,便要找吳國報仇,一雪會稽之恥。這時,範蠡認為時機還沒成熟,就諫阻說:“越國雖然盡心人事,但是還沒到滅吳的時候,勉強去求成功,這對越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大夫逢同也不贊成伐吳之舉,勾踐接受了他們的意見,隻得仍舊隱忍不發。


    又過了幾年,吳國府庫空虛,軍隊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可是還有一道障礙,那就是夫差的股肱之臣伍子胥。伍子胥經常在夫差面前陳說越國的威脅,但是夫差此時寵信太宰伯嚭,已經漸漸疏遠伍子胥。這時,正趕上吳國與齊國的戰事,越王勾踐希望吳國能在這場戰事中虛耗國力,就親率官員到吳國來朝賀,贈送大批禮物,還答應派出三千甲兵隨吳王出征。伍子胥再次勸諫夫差,說越國纔是吳國的腹心之疾,建議夫差不應該伐齊,而是應當滅越。夫差根本不聽伍子胥的忠告。伍子胥隻得嘆道:“大王不聽臣的忠言,再過三年,吳國就變成廢墟了。”夫差聽了伍子胥的怨言,十分惱怒,伯嚭趁機在夫差面前中傷伍子胥,夫差便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盡。伍子胥當著使者的面,慨嘆地說道:“我輔佐先王成為霸主,我又輔佐大王做了吳王,大王當年答應要把吳國分一半給我,我當然不敢奢望,可大王怎能讓我自殺啊?”說完便橫劍自盡了。


    伍子胥死後,吳國朝政更加腐敗。這時,勾踐再次召見範蠡,問道:“現在伍子胥已死,吳王身邊盡是阿諛之徒,我是不是可以討伐吳國了?”範蠡說:“反常的跡像雖已露出萌芽,但從天地的整體來看,吳國滅亡的征兆還不明顯。”


    <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吳國的全部精兵北上,到衛國黃池大會諸侯,試圖謀奪中原霸主的位子,而國中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病殘留守。勾踐和範蠡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率領軍隊攻打吳國。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一朝出手,勢不可擋,範蠡很快攻下了吳國都城姑蘇。夫差在黃池聽到消息後,倉皇班師回國。後來,吳、越之間又進行了幾次戰爭,吳國再也無法對抗越國前473年,吳王夫差日暮窮途,在姑蘇城破之時,橫劍自刎。勾踐經過近二十年的勵精圖治,終於滅掉了吳國。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