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抑郁、焦慮和藥物的那些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545-790
    【優惠價】
    341-494
    【作者】 加勞倫·斯萊特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心理百科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ISBN】97875229012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2901213
    作者:[加]勞倫·斯萊特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小說般呈現近100年精神藥物史,生動展現人腦與科學之奇妙、精神之脆弱與堅韌


    本書中,作者通過挖掘精神藥物及前沿技術背後的歷史,追溯了近100年來精神醫學領域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每章由一個個精彩小故事組成,多角度聚焦特定藥物與新興治療技術——從第①種精神藥物氯丙嗪,到曾被奉為“抑郁克星”的百優解,再到遙控大腦的神奇技術,探尋艱辛的藥物研發之路,置身驚人的公共事件中xin,窺視大腦的奧秘與未來治療的可能。


     



    • 從學者、醫者、患者3個視角,更深刻地認識數千年來困擾我們心靈的無形之病


    本書作者擁有心理學者、心理治療師、抑郁癥患者三重身份,並長期致力於心理及精神醫學領域的科普工作。書中,既有她通過深度調查獲取的科研信息,也有她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得到的一手資料,還有她作為抑郁癥患者的35年服藥治療體驗,讓讀者一次就深入認識無形的精神痛苦以及相關藥物和治療技術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走出認知誤區,了解寶貴事實。


     



    • 國際知名腦科學家、《西部世界》科學顧問大衛伊格曼高贊推薦

    •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後疫情時代,抑郁、焦慮正在日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常態”。根據zui新調查,我國有近1億人罹患抑郁障礙,其中百分之29.8的患者合並患有焦慮障礙,然而,與這種普遍性相對的是,得到充分治療的抑郁患者不足百分之1。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重大公共危機,其治療進展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未來。


    在《抑郁、焦慮和藥物的那些事》中,有11年臨床治療經驗的知名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勞倫·斯萊特以學者、醫者、患者三重身份,帶領讀者一起探索精神醫學領域中那些改變人類世界的藥物和前沿技術。斯萊特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以劃時代的藥物為切入點,呈現了近100年來人們與“心魔”的抗爭歷程——從藥物的誕生過程與坎坷的上市之路,到藥品監管機構、制藥公司與醫學人士的各種考量,再到患者,包括作者本人35年的服藥治療經歷。從這本書中,讀者不僅能看到患者、醫生、科學家與疾病之間的頑強鬥爭,感受到人類的智慧與人性的堅強,還能從患者報告以及作者親身的體驗中認識到,現有的常用藥物對他們來說有多有效,又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副作用與鮮為外人所知的長期影響。


    如果你對重要的醫學進展與深刻的人性議題感興趣,抑或正在直接或間接受“心魔”所擾,這本書會讓你獲得你所需的信息與更廣闊的視角,豐富你的醫學與人文素養,甚至給你勇氣與希望,幫助你做出有利於提升人生質量的決定。

    作者簡介

    勞倫·斯萊特 Lauren Slater



    • 年少時起就受精神障礙困擾青年時成為替人排憂解難的心理治療師。斯萊特19歲開始服藥治療抑郁癥,24歲前曾因抑郁癥5次住院,至成書時已使用過12種藥物,“藥齡”35歲。在與疾病抗爭的同時,她攻讀了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並成為心理治療師。在開始全職寫作生涯之前,斯萊特作為臨床心理學家執業有11年。

    • 秉信以說故事的方式科普纔能觸及大眾內,創作了一繫列飽受學界爭議深受一般讀者喜愛的醫學著作。代表作有《20世紀zui偉大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被譽為“溝通學術與大眾zui重要的作品”。其他作品包括《歡迎來到我的國家》《百優解日記》《說謊:隱喻性回憶錄》《愛就是這樣》,以及短篇小說集《藍色超越藍色》。

    • 一直在通過書寫為醫學科普/人文事業做出貢獻,得到了國家與重要機構的公正認可。曾獲得2004年國家藝術基金會獎,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奈特科學新聞獎等,曾任PEN/E.O.Wilson文學科學寫作獎決賽評委。

    目錄
    序言 藥物與我們的故事
    第1章 氯丙嗪:第yi種抗精神病藥的意外誕生 001
    闖入“瘋人院” 003
    喜憂參半的療法 006
    能治病的絢爛染料 012
    軍醫拉博利與“人工鼕眠” 015
    制藥公司的新發現 017
    傳遍法國醫院的好消息 024
    在北美被抵制的氯丙嗪 031
    公立醫療機構的助力 034
    無法忽視的不良反應 038
    治愈的魔力從何而來 039
    精神分裂癥的生理基礎研究 042
    新型抗精神病藥物 044

    序言 藥物與我們的故事


    第1章 氯丙嗪:第yi種抗精神病藥的意外誕生 001


    闖入“瘋人院” 003


    喜憂參半的療法 006


    能治病的絢爛染料 012


    軍醫拉博利與“人工鼕眠” 015


    制藥公司的新發現 017


    傳遍法國醫院的好消息 024


    在北美被抵制的氯丙嗪 031


    公立醫療機構的助力 034


    無法忽視的不良反應 038


    治愈的魔力從何而來 039


    精神分裂癥的生理基礎研究 042


    新型抗精神病藥物 044


    反精神病學運動 047


    由亞甲藍開始的故事 048


    第2章 鋰鹽:藏在古老石頭裡的無價之藥 051


    宇素 053


    “萬病之源”的尿酸和“包治百病”的鋰鹽 054


    尿酸素質理論的消亡 058


    重啟於澳大利亞的鋰研究 060


    午夜行車 065


    一種在20世紀變成素 070


    鋰鹽的黑暗面 073


    無人重視的研究發現 075


    鋰鹽能治療抑郁癥嗎 077


    充滿希望的處方 082


    作為代鹽的鋰鹽 088


    圍繞試驗結果的大辯論 090


    從再普樂,改服鋰鹽 095


    無法申請專利的藥 100


    抑郁的陰雲又回來了 102


    第3章 三環分子與MAOI:早期抗抑郁藥的興與衰 105


    我、抑郁和第yi次藥物治療 107


    從抗組胺藥到三環類藥 115


    第yi種抗抑郁藥的研發 118


    與時代背道而馳的療法 123


    誰是的功臣 124


    致命的抑郁癥 127


    它有市場嗎 128


    從火箭燃料到抗抑郁藥 129


    “精神增能劑” 133


    影響飲食的副作用 135


    明星藥品背後的推手 140


    一種新藥即將問世 141


    第4章 百優解:傳奇抗抑郁藥的秘密 145


    第yi種SSRI 147


    從神經到淚水 149


    抑郁癥卷土重來 151


    抑郁的母親安·波洛 156


    被麻痺的身體與心靈 162


    百優解帶來的性別影響差異 167


    傷害和自殺 171


    低血清素的神話 175


    抑郁癥會損害大腦嗎 179


    診斷分散——被泛化的抑郁癥 180


    並不干淨的百優解 185


    如果我沒有服過藥 186


    收集人腦的研究中心 189


    當抑郁離去之時 191


    第5章 安慰劑:趕走絕癥的純淨水 195


    癌癥晚期的賴特先生 197


    古代醫學之謎 200


    我們腦中的制藥廠 201


    藍色藥片和粉色藥片有區別嗎 202


    被希望治愈的人 204


    比真手術更有效的假手術 205


    心理治療是安慰劑嗎 208


    反安慰劑與舞蹈瘟疫 212


    療愈患者的體貼醫生 215


    被陌生人撫平的刺痛 216


    第6章 PKM-ζ/ZIP:左右記憶的神奇藥物 221


    心靈的橡皮擦 223


    脆弱的記憶繫統 226


    “清洗”大腦 227


    阿爾茲海默病可能得到根治 235


    第7章 腦深部電刺激:一種遙控大腦的療法 239


    大腦修復術 241


    精神外科手術的先驅 243


    尋找的治療點 245


    後的希望——電極植入顱內 247


    成功治療重度抑郁癥 248


    抑制大腦25區 250


    DBS有多安全 251


    重新成為受人尊敬的療法 253

    前言
    藥物與我們的故事
    我決定寫本書,是因為35年來我一直在服用精神藥物,而且每過十幾年,就要更換或者搭配服用不同的藥物。有些藥在一段時期內有奇效;還有些藥不僅無效,甚至會產生不少副作用,如多汗、心跳加快、口干舌燥、齲齒等。對每一位給我開過精神藥物的醫生,我都問過同樣的問題:“這種藥是如何起作用的?你怎麼知道我需要喫這種藥?”
    我為什麼要問第二個問題呢?那是因為盡管我有諸多精神癥狀,但我並沒有任何生理層面的相應證據。相對而言,比如,成年之後,我曾多次因患嚴重的鏈球菌性咽喉炎而去看急診。醫生每次都會讓我張開嘴,伸出舌頭,然後舉著手電筒仔細觀察我的喉嚨,並用棉簽在紅腫處取樣。之後,醫生會把采集的分泌物塗抹在載玻片上拿去化驗,並基於化驗結果來確診。後,醫生會為我開些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再比如,我清楚地記得1998年9月26日那個清晨,我在黎明時分醒來,將口腔溫度計含在口中。過了一會兒,溫度計發出哔哔聲,顯示我的體溫仍如昨日居高不下——這可能是懷孕的征兆。前一天晚上,我已提前將驗孕工具擺放在浴室裡,整整三套一字排開,每套都包含同樣小凹槽的驗孕棒和一個用來收集尿液的塑料杯。我小心翼翼地下床,生怕吵醒我先生。浴室光線昏暗,太陽剛探出地平線,天空中隻有一縷微光。我用集液杯收集尿液,然後用滴管將尿液滴入驗孕棒的凹槽裡。我目不轉睛地看著,驗孕棒窗口上的顏色由白變藍,再變為紅色,漸漸地,出現了一條線。然後呢?我沒看錯吧?第二條線也出現了,雖然模糊,但千

    藥物與我們的故事


    我決定寫本書,是因為35年來我一直在服用精神藥物,而且每過十幾年,就要更換或者搭配服用不同的藥物。有些藥在一段時期內有奇效;還有些藥不僅無效,甚至會產生不少副作用,如多汗、心跳加快、口干舌燥、齲齒等。對每一位給我開過精神藥物的醫生,我都問過同樣的問題:“這種藥是如何起作用的?你怎麼知道我需要喫這種藥?”


    我為什麼要問第二個問題呢?那是因為盡管我有諸多精神癥狀,但我並沒有任何生理層面的相應證據。相對而言,比如,成年之後,我曾多次因患嚴重的鏈球菌性咽喉炎而去看急診。醫生每次都會讓我張開嘴,伸出舌頭,然後舉著手電筒仔細觀察我的喉嚨,並用棉簽在紅腫處取樣。之後,醫生會把采集的分泌物塗抹在載玻片上拿去化驗,並基於化驗結果來確診。後,醫生會為我開些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再比如,我清楚地記得1998年9月26日那個清晨,我在黎明時分醒來,將口腔溫度計含在口中。過了一會兒,溫度計發出哔哔聲,顯示我的體溫仍如昨日居高不下——這可能是懷孕的征兆。前一天晚上,我已提前將驗孕工具擺放在浴室裡,整整三套一字排開,每套都包含同樣小凹槽的驗孕棒和一個用來收集尿液的塑料杯。我小心翼翼地下床,生怕吵醒我先生。浴室光線昏暗,太陽剛探出地平線,天空中隻有一縷微光。我用集液杯收集尿液,然後用滴管將尿液滴入驗孕棒的凹槽裡。我目不轉睛地看著,驗孕棒窗口上的顏色由白變藍,再變為紅色,漸漸地,出現了一條線。然後呢?我沒看錯吧?第二條線也出現了,雖然模糊,但千


    真萬確。這給我帶來了有生以來重大的消息——我懷孕了,我馬上就要當媽媽了!我百感交集,欣喜若狂又恐懼不已。我天生有強迫傾向,所以整整一周,我每天都要驗一遍,確認驗孕棒上的第二條線,也就是代表懷孕的那條線變得越來越粗,這說明我體內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在上升,這是女性在懷孕初期分泌的一種激素。


    然而對於抑郁癥的診斷,目前還沒有萬無一失的測驗方法。盡管市面上能買到的精神藥物多達數十種,且保守估計,美國每5人之中就有1人在服用精神藥物,但我們仍未開發出能夠確診個體罹患某種精神疾病的血檢、尿檢或活體組織檢查。重度抑郁癥患者的身體和大腦很可能與健康人的身體和大腦極為不同。如果精神疾病在物理層面上的表現確實存在,迄今為止,精神病學界還未能找到它們。所以,當你服用精神藥物時,你的這一行為可以說完全是基於某種信任。但如果在醫生無法準確判定你身體有恙時,你就貿然用藥,那未免信任過頭了。沒錯,你可能有失眠或嗜睡的跡像,也可能飯量大增或驟減,但你的尿液、血液或皮膚中的化學物質卻未因這些癥狀而產生任何異常。


    於我而言,在19歲次服用抗抑郁藥丙咪嗪時,我能夠確定的是,盡管我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健康,但我的內心萬分痛苦。35年過去,我已經服用過12種精神藥物,如今我患有腎衰竭、糖尿病、肥胖癥,記憶力也變得千瘡百孔。歲月流逝,我的生命也日漸凋零,不是因為精神疾病,而是因為我所服用的精神藥物。強效的抗抑郁、抗精神病藥再普樂(Zyprexa)會誘發糖尿病和腎病。再普樂就如同支撐我行走的拐杖,陪我在歲月中蹣跚前行,幫助我盡可能地全速前進,完成畢生所願。毫不誇張地說,精神藥物一方面治愈了我的心靈,另一方面又剝奪了我的生命、摧毀了我的健康,將死亡之期不斷提前。因為罹患糖尿病,我的腳上出現潰瘍,它們不斷地潰爛、化膿。我今年54歲,身體卻已如耄耋老人般百病纏身。


    精神病治療限制了我的生活,逐漸衰敗的身體也把我嚇得不輕,但我並未因此生氣。雖然我服用的種精神藥物毫無作用,第二種藥百優解(Prozac)卻讓我感覺生活閃閃發光、充實美好。那時的我知道百優解的藥效終會漸漸消退,所以馬不停蹄地投入創作,盡快地生兒育女。終,這種藥的效力果然消失了。後來,我又服用了抗抑郁藥怡諾思(Effexor),它的作用後也消失了。我慢慢養成了多藥混服的習慣,這種做法很危險,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我混用的藥物包括風險頗高的再普樂、抗抑郁藥安立復(Abilify)、怡諾思、抗焦慮藥克諾平(Klonopin)


    ,以及興奮劑維凡斯(Vyvanse),還有一兩種我記不住名字的藥,畢竟我服用的藥實在太多了。


    雖然我有失語的癥狀,但有了這些藥,我得以正常思考和創作,過上豐富多彩的生活。比起強大的生活動力,記憶力的些許喪失算得了什麼?


    近,我長達20年的婚姻破裂了,但每天早上醒來,我仍能找到生活的樂趣。這就是我所說的強大的生活動力。我認為這是藥物起效的確鑿證據。我難道不應該以淚洗面嗎?有時也會,但我不會被卷入絕望的泥淖無法自撥。我喂雞、騎馬、侍弄花草,看著花朵在早春的暖陽中盛開,鼠尾草長出紫色的花梗,魯冰花挺起艷麗多彩的花序,紫穗槐綻放出一片濃烈的藍。


    唯有借助精神藥物,我纔能用心欣賞身邊的美好。但同時,也正是因為精神藥物,我的壽命恐怕要比常人短。藥物的副作用逐步瓦解了我的身體健康,擾亂了我的新陳代謝,搞壞了我的血糖,還污染了我的尿液。所以,我不得不遵照笛卡爾的核心原則生活:我的精神在右邊,十分健康;我的身體在左邊,孱弱不堪。笛卡爾的基本觀點是,身體和精神是割裂的,而我的狀況很好地印證了這一說法。


    我寫本書的部分原因是,我想要重新檢視我之前服用過的一些藥物,也想要調查一些我從未服用過的藥物。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精神疾病確有其生理基礎的結論。盡管現在精神藥物的研發還基本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研究人員隻能在偶然和巧合之中發現新藥,但如果精神病學家能夠找到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礎,那麼就有可能繫統地對癥下藥。無論如何,我們現有的藥物在某種意義上講都是劣質的。它們產生的作用會遍及整個大腦,無處能夠幸免,而服藥者則會受到可怕副作用的折磨。這樣說來,找到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礎就意味著,能夠確診真實存在的疾病,得知明確的病因和病程。


    我寫本書,還抱著另一個目的。我希望能夠找到一些針對藥物長期效應的研究,比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簡稱SSRI)類藥物問世已近30年,足以進行不少可靠的縱向研究。可我發現,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我所面對的是一片怪誕的沉寂。長久以來,醫療界對這類廣泛使用的藥物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科學的後續研究。現存的資料都來自早先禮來制藥公司(EliLilly and Company)為了讓百優解獲得批準而進行的為期6~12周的研究。但很多患者和我一樣,幾十年來一直在服用提高血清素〇1水平的藥物。為什麼沒有人深入研究調查?究竟是什麼讓人們畏縮不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並試圖在本書中進行解答。


    我承認,我是帶著偏見來寫本書的。我是心理學博士,我既是醫生也是患者。因而在著手研究之前,我並不是白紙一張。我的個人經歷影響了我的關注點,因此也影響了我的結論。幸好,我的偏見還不算太嚴重,不至於讓我無視一些可喜的發現。剛開始寫本書時,我有個假設——精神藥物的研發已然停滯。由於大型制藥公司一手遮天,新的藥物已經簡化為一繫列跟風的產物。制藥公司制造已經批準上市的藥物的變體,並從中獲利,完全不存在什麼創新研發了。然而,我發現,一些研究人員正在回顧過往,為這個亟待創新的領域尋找新的出路。有些藥物年代久遠,甚至自古就為人們所用,但當它們被以創新的方式運用在治療中時,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癥狀得到了緩解,而在此之前,這些患者的病情幾乎沒有任何對癥的藥物。


    就本書裡介紹的藥物來說,不是我選擇了它們,而是它們選擇了我。我的寫作目標不是對這些藥物進行全面而廣泛的介紹,而是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以時間為線索,但也遵循著一條主線:我像攝像機一樣,通過藥物來記錄幾個世紀以來精神病學的發展軌跡。通過這些藥物,我們可以一覽精神病學的全貌,看到這個以生物學為基礎的領域如何逐步被精神分析所把控,也能看到這個學科怎樣再次把握住科學的脈絡,蛻變得更加博大精深。毫無疑問,生物學對精神病學至關重要,因為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細胞,也包含著復雜的機理。但在這個時代,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精神病學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神話的創造必須以人們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如今的患者很少接受談話療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療保險公司不願承保。一度為弗洛伊德學派和其他理論家推崇的談話療法,早已今時不同往日了。我也不贊成精神病學再次被精神分析主導,不過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在如今這個越發推崇科學語言及結構的學科中,誰還會傾聽患者的想法?患者該去哪裡描繪、釐清、修正他們紛亂如麻的生活?在充滿試管清脆踫撞聲的世界裡,誰能聽到患者的心聲?


    我寫本書的又一個原因是我喜歡故事,尤其是那些並不廣為人知的故事。比如,就早的抗精神病藥物是如何被開發出來的這一問題而言,相關資料唾手可得,但我還從未讀到過講述其確切起源的故事——關於迷人的、能夠帶來璀璨夢境的染料亞甲藍的故事。本書同我之前寫的書一樣,力求以嚴謹敘事的形式展開。我想把20世紀和21世紀初誕生的開創性藥物寫進故事中,將其傳誦下去。書中涉及的科學是精確的,隻是在每個故事中,我都將其嵌入了傳統的敘事結構。這些故事有開端、高潮和結局,也有英雄和敗者,還有許許多多在其中不斷掙扎、砥礪前行的普通人。


    書中的很多故事是我親身經歷的。我的身體承載著精神藥理學的歷史。我服用過的藥物無論是否起效,都在我的身體和大腦中留下了印記。因此,在寫本書時,我初的想法是:我要探索自己的身體,探索它的開端、高潮和結局。

    媒體評論
    憑借身為患者的經歷、講故事者的內心和科學家的鏡頭,勞倫·斯萊特記錄了身體和精神之間不斷發展的、令人困惑的關繫。
    大衛·伊格曼
    斯坦福大學神經學教授、《西部世界》科學顧問、
    暢銷書《大腦的故事》《隱藏的自我》《飛奔的物種》作者


    這本書以不同尋常的誠實視角,為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切入點,並填補了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未能解決的許多空白。
    《今日美國》

    憑借身為患者的經歷、講故事者的內心和科學家的鏡頭,勞倫·斯萊特記錄了身體和精神之間不斷發展的、令人困惑的關繫。


    大衛·伊格曼


    斯坦福大學神經學教授、《西部世界》科學顧問、


    暢銷書《大腦的故事》《隱藏的自我》《飛奔的物種》作者


     


     


    這本書以不同尋常的誠實視角,為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切入點,並填補了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未能解決的許多空白。


    《今日美國》


     


    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在這項雄心勃勃的科普事業中,斯萊特對治療精神痛苦所涉及的問題進行了的研究和深入的反思。終於,她找到了巨大的希望,並對精神藥物在治療心理健康問題中的作用,做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評估。


    《柯克斯書評》


     


    斯萊特認為,“現代醫學是一種取代了過去粗暴治療方法的優雅治療繫統”這一觀點雖然十分誘人,卻是錯誤的。她說,在精神病學領域中,新技術未必比舊技術好多少。


    《哈佛商業評論》


     


    這本書既尖銳深刻又如抒情詩般動人。斯萊特的經歷使她成為了解精神藥物的歷史、誕生與未來的可靠指南。


    《紐約時報書評》

    在線試讀
    治愈的魔力從何而來
    不管利弊如何,氯丙嗪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都非同小可,對於它做到和沒做到的部分都是如此。這種藥物徹底改變了困擾患者多年的嚴重精神疾病,促進了去機構化運動和社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崛起。這種藥物終削弱了美國人對精神分析根深蒂固的偏好,就連致力於談話療法的臨床醫生也不得不承認,這種膠囊比任何皮沙發和談話更能快速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頭腦。但在一開始,這種藥並沒有激發人們去探究以下問題:它為什麼有效?它是怎麼起效的?沒人知道答案,反正有效就行。這種膠囊清楚地表明,至少在某些方面,精神疾病是一種基於大腦的現像。但除此之外,當時的人們再無其他相關的認識。
    任何可行的理論都要經過多年纔能出現。那時,DNA的雙螺旋結構剛剛被發現,但直到今天,人們對它在精神分裂癥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隻是一知半解。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格雷戈裡·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了精神分裂癥的雙重束縛理論。該理論認為,當父母給孩子傳遞相互矛盾的信息時,精神分裂癥就可能出現。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在受到口頭表揚的同時經常受罰,就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癥。[隨著研究人員發現其他更有說服力的可能病因,這一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拋棄。後發現的可能病因多與腦組織形態學、遺傳傾向性,以及神經遞質多巴胺(可能是重要的因素)有關,這些內容我們將在後面進行討論。]
    醫生在沒有任何研究假設,也不知道藥物如何以及為什麼起效的狀況下,就貿然給患者開藥,這難道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嗎?看起來是這樣,但反過來想,如果醫生有了可以恢復患者生命質量的藥物,卻因為不明白其中的奧秘而不願開藥,這難道就是負責任的表現嗎?氯丙嗪向我們揭示了經驗主義的力量。它在許多方面為後來更有針對性的精神藥物奠定了基礎。事實上,我們對藥物的了解遠比想像的少得多,精神藥理學的很大一部分知識產生於黑暗。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它的弱點,但也有人會說,如果你能夠理解那種在黑暗中堅持、秉持的信念以及一路上可以發現的事實,那麼這將會是它決定性的力量。
    早在20世紀20年代,奧地利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的德國裔藥理學教授奧托·洛伊(Otto Loewi)就證明了人類發現的種神經遞質有何功能。這種神經遞質恰好也是大腦“原始湯”的一部分,存在於神經組織內。今天的科學家知道,人的大腦中有40餘種不同的神經遞質,但洛伊隻知道一種——他發現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乙酰膽堿介導了神經信號在細胞間的傳遞,這個發現讓他終獲得了諾貝爾獎。作為對這一新知識的回應,精神病學家在30年代曾多次嘗試給精神分裂癥患者服用乙酰膽堿,希望緩解他們的病情,但都沒有成功。從20年代發現乙酰膽堿到50年代“精神病學界的青霉素”氯丙嗪誕生,其間幾乎沒有新的大腦化學物質被發現。事實上,那時並非所有的科學家都承認大腦是通過神經細胞的化學信號來運作的;許多科學家懷疑,任何此類信號在本質上都是電的,而不是化學的。

    治愈的魔力從何而來


    不管利弊如何,氯丙嗪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都非同小可,對於它做到和沒做到的部分都是如此。這種藥物徹底改變了困擾患者多年的嚴重精神疾病,促進了去機構化運動和社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崛起。這種藥物終削弱了美國人對精神分析根深蒂固的偏好,就連致力於談話療法的臨床醫生也不得不承認,這種膠囊比任何皮沙發和談話更能快速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頭腦。但在一開始,這種藥並沒有激發人們去探究以下問題:它為什麼有效?它是怎麼起效的?沒人知道答案,反正有效就行。這種膠囊清楚地表明,至少在某些方面,精神疾病是一種基於大腦的現像。但除此之外,當時的人們再無其他相關的認識。


    任何可行的理論都要經過多年纔能出現。那時,DNA的雙螺旋結構剛剛被發現,但直到今天,人們對它在精神分裂癥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隻是一知半解。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格雷戈裡·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了精神分裂癥的雙重束縛理論。該理論認為,當父母給孩子傳遞相互矛盾的信息時,精神分裂癥就可能出現。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在受到口頭表揚的同時經常受罰,就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癥。[隨著研究人員發現其他更有說服力的可能病因,這一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拋棄。後發現的可能病因多與腦組織形態學、遺傳傾向性,以及神經遞質多巴胺(可能是重要的因素)有關,這些內容我們將在後面進行討論。]


    醫生在沒有任何研究假設,也不知道藥物如何以及為什麼起效的狀況下,就貿然給患者開藥,這難道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嗎?看起來是這樣,但反過來想,如果醫生有了可以恢復患者生命質量的藥物,卻因為不明白其中的奧秘而不願開藥,這難道就是負責任的表現嗎?氯丙嗪向我們揭示了經驗主義的力量。它在許多方面為後來更有針對性的精神藥物奠定了基礎。事實上,我們對藥物的了解遠比想像的少得多,精神藥理學的很大一部分知識產生於黑暗。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它的弱點,但也有人會說,如果你能夠理解那種在黑暗中堅持、秉持的信念以及一路上可以發現的事實,那麼這將會是它決定性的力量。


    早在20世紀20年代,奧地利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的德國裔藥理學教授奧托·洛伊(Otto Loewi)就證明了人類發現的種神經遞質有何功能。這種神經遞質恰好也是大腦“原始湯”的一部分,存在於神經組織內。今天的科學家知道,人的大腦中有40餘種不同的神經遞質,但洛伊隻知道一種——他發現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乙酰膽堿介導了神經信號在細胞間的傳遞,這個發現讓他終獲得了諾貝爾獎。作為對這一新知識的回應,精神病學家在30年代曾多次嘗試給精神分裂癥患者服用乙酰膽堿,希望緩解他們的病情,但都沒有成功。從20年代發現乙酰膽堿到50年代“精神病學界的青霉素”氯丙嗪誕生,其間幾乎沒有新的大腦化學物質被發現。事實上,那時並非所有的科學家都承認大腦是通過神經細胞的化學信號來運作的;許多科學家懷疑,任何此類信號在本質上都是電的,而不是化學的。


    就這樣,在對其作用原理一無所知,也沒有確切方法來研究這些原理的情況下,氯丙嗪被投放到了全世界。盡管有過前額葉切除術的先例,但直接切開患者的頭骨,然後在裡面戳來戳去以追蹤藥物的痕跡和影響,是行不通的。或許可以給動物喂藥,然後犧牲它們來研究它們的大腦,但在20世紀上半葉,氯丙嗪發現之前,並沒有這樣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供科學家研究。除此之外,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建立患上精神分裂癥的動物模型。這種狀況終得以改善,要歸功於第二種抗精神病藥物的發現和引入,那就是利血平。


    在印度,蘿芙木屬植物中的生物堿被用於治療發熱、嘔吐、蛇咬傷、失眠和精神錯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應用歷史。來自此種生物堿的利血平是和氯丙嗪在大約同一時間被引入美國的,隻是氯丙嗪被應用於臨床,利血平更多還是在實驗中使用。1955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羅伯特·鮑曼(Robert Bowman)發明了熒光分光光度計(spectrophotofluorometer),這臺機器讓科學家首次能夠檢測出動物大腦中的其他神經遞質。鮑曼的同事伯納德·布羅迪(Bernard Brodie)在研究血清素——百優解終作用的神經遞質時,使用這種新機器來判斷給兔子服用利血平這種生物堿鎮靜劑,是否會對它們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產生影響。布羅迪發現,利血平會降低兔子神經組織中的血清素含量。這會使兔子變得無精打采、漠不關心,就像抑郁癥患者表現出的一樣。


    這項新技術在剛剛起步的神經科學領域裡非常重要,也是向著更加科學的精神病學領域邁出的堅實一步。熒光分光光度計的發明,以及隨之而來的利血平能夠降低兔子腦中血清素、使其變得遲緩沮喪的發現,讓研究人員終於能夠打開那顆神奇的膠囊,發現氯丙嗪中的化學秘密和特征,通過了解它是如何起效的,從而使發現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礎成為可能。


    ……


     


    大腦修復術


    2005年,我次和36歲的馬裡奧·德拉·格羅塔(Mario Della Grotta)交談時,他留著平頭,右臂上文了一朵玫瑰,脖子有大腿那麼粗,戴著一條大金鏈子。他是那種會在工人社區酒吧裡遇到的人,嘴角叼著一支香煙,手裡拿著一個小酒杯,裡面裝滿了琥珀色的液體。他看起來無所畏懼,其實並不然。直到4年前,他都倍受驚恐的困擾,每天都要花18小時完成他的刻板程序。他總是不停地數數,不停地檢查。因為怕髒,他每天洗很多次澡。凡事他都要追求對稱。他鎖車門了嗎?數數對了嗎?他所患的病學名叫強迫癥。法國人用一個恰如其分的短語表達了這種擔憂的核心——foliededoute(懷疑性精神病);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多疑,凌駕於證據、經驗主義和普通常識之上。對馬裡奧來說,他的整個生活都被塞進了一個帶著鋸齒的問號裡。


    14年來,馬裡奧一直深受焦慮之苦,一切治療方法都對他毫無成效,後,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巴特勒醫院(Butler Hospital)的精神病醫生建議他進行一種精神外科手術。在當前的醫學環境下,這種手術通常被更中立地貼上“針對精神疾病的神經外科手術”的標簽,以便與前額葉切除術及其新版本——扣帶回切開術等被污名化的相關技術區別開來。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老式的精神外科手術一直被用於治療焦慮性障礙,如強迫癥及其“近親”抑郁癥。那時人們從手術中獲得的好處都是伴有風險的,精神疾病的緩解常常伴隨的是情緒低落和人格缺失。然而,今非昔比。20世紀90年代,為治療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障礙而開發的大腦微型植入物,已被用於治療一些棘手但很常見的精神問題——焦慮和抑郁。如今,這些神經起搏器仍具有很強的試驗性,僅適用於其他治療都失敗的患者。盡管如此,人們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兩種疾病的嚴重患者除藥物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選擇。


    與過去的精神外科手術不同,新手術不需要破壞神經組織,也不需要像拆除電話線一樣切斷連接這裡或那裡的整個神經束。現在的外科醫生會為大腦安裝一種相當於假肢的東西,即植入電極,通常一套總共8個,每個腦半球4個。如果正確編程,這些電極會發出恆定的電流,理論上會阻塞那些惱人的大腦回路,那些總在不停地說“你很差勁、你很差勁、你很差勁”或者“完了、完了、完了”的腦回路。


    這對馬裡奧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建議。為了打破他疾病造成的惡性循環,他同意手術,部分原因是他知道,如果他不喜歡神經植入物,可以直接把它們關掉。因此,馬裡奧成為批接受這種手術的美國精神病患者之一。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