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鏡子、父親、女人與瘋子:拉康的精神分析世界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王潤晨曦、張濤、陳勁驍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54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65447
    作者:王潤晨曦、張濤、陳勁驍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3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名家作品:
    國內心理學知名學者張濤領銜,三位作者均為拉康派分析師,來自法國負盛名的哲學/心理學學府“巴黎第七、第八大學”,具有非常扎實的學術功底、實戰的心理咨詢經驗,並具備大眾化解讀 精彩論述的寫作能力,為“國內能夠解讀拉康的作者人選”;
    ★ 通俗易懂,占據市場空白:
    本中文語境下對拉康思想體繫的通俗化解讀,關鍵概念拆解 大量心理學、文學/影視作品故事,適合心理學入門讀者;
    ★ 緊跟社會思潮,貼近大眾痛點:
    始於對拉康思想體繫關鍵點的解讀,終於對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對日常生活的思考,啟發讀者重新理解自我、欲望、女性與男性的區別、瘋子與正常人之間的界限等大眾感興趣的話題;

     
    內容簡介
    如今我們很難想像,當年拉康教學現場的盛況:你必須提前幾個小時到那裡,否則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講廳很快爆滿。精神分析家、未來的教授、演員、作家……他們起初隻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滿了卡式錄音機的電線,人們開心地被纏著腳……
    在1966年的法國,拉康已是負盛名的精神分析家與哲學家,他被奉為結構主義四巨頭之一,與米歇爾·福柯齊名。他的思想波及深遠,不僅啟蒙了雅克·阿蘭米勒、齊澤克在內的數代分析家與學者,還廣泛地影響了文學、電影、性別理論等領域。
    在拉康的課堂上,他不會用“陰莖嫉羨”來形容女性學員的野心和抱負,也從不認為成為母親是每個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認為精神分析的重點在於讓一位女性明確自己的欲望,從而在是否生育這一問題上獲得選擇的自由。
    他教人們直視欲望。他說欲望是請求減去需要的剩餘。要忍受關繫中另一方的不滿足。因為當需求被無條件滿足時,欲望便被殺死了,而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間,終將導致一段關繫的艱難。
    他觀察到幼年時的照料者如鏡子一般映射出我們的自我形像,照料者的混亂與愛的匱乏,會導致一個人在自我認知上的紊亂和自我發展的困難。

    如今我們很難想像,當年拉康教學現場的盛況:你必須提前幾個小時到那裡,否則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講廳很快爆滿。精神分析家、未來的教授、演員、作家……他們起初隻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滿了卡式錄音機的電線,人們開心地被纏著腳……
    在1966年的法國,拉康已是負盛名的精神分析家與哲學家,他被奉為結構主義四巨頭之一,與米歇爾·福柯齊名。他的思想波及深遠,不僅啟蒙了雅克·阿蘭米勒、齊澤克在內的數代分析家與學者,還廣泛地影響了文學、電影、性別理論等領域。
    在拉康的課堂上,他不會用“陰莖嫉羨”來形容女性學員的野心和抱負,也從不認為成為母親是每個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認為精神分析的重點在於讓一位女性明確自己的欲望,從而在是否生育這一問題上獲得選擇的自由。
    他教人們直視欲望。他說欲望是請求減去需要的剩餘。要忍受關繫中另一方的不滿足。因為當需求被無條件滿足時,欲望便被殺死了,而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間,終將導致一段關繫的艱難。
    他觀察到幼年時的照料者如鏡子一般映射出我們的自我形像,照料者的混亂與愛的匱乏,會導致一個人在自我認知上的紊亂和自我發展的困難。
    鏡子、父親、女人、瘋子這四個關鍵詞,分別對應了拉康的想像界、符號界、實在界,以及他晚年對癥狀的重新理解。作者拆解了拉康龐大復雜的思想體繫,以通俗化的解讀,借拉康之口回答了自我、欲望、女性、瘋子與正常人之間的界限等大眾感興趣的話題。
    閃亮其間的觀點,讓讀者領略到這位教學領先於時代的心理學家,其思想經久不衰的魅力。正如分析家艾斯黛拉·索拉諾回憶起她當年不遠萬裡來到巴黎與拉康會見的情景:他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不知道會活多久,雖然我知道不該當著他的面這麼說,但重點是我和他說,他的作品將是不朽的。

    作者簡介
    王潤晨曦
    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成員,拉康派個人執業分析家,巴黎西岱大學(原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學博士。參與編寫《生就言在:弗朗索瓦茲·多爾多精神分析思想導論》,譯有《拉康》《白熊實驗》等多部作品。
    張濤
    拉康派個人執業分析家,於拉康曾任教的巴黎第八大學取得精神分析碩士及博士學位。現為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精神分析家,四川心理咨詢師協會精神分析專委會委員,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理事,公眾號“無意識研究”主理人。曾參與寫作巴黎第七、第八大學教授的精神分析著作《雙語使用者的臨床與喜劇》《在21世紀閱讀拉康》。代表譯作有榮格的《紅書》、潘科夫的《精神病動力結構化治療》。
    陳勁驍

    王潤晨曦
    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成員,拉康派個人執業分析家,巴黎西岱大學(原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學博士。參與編寫《生就言在:弗朗索瓦茲·多爾多精神分析思想導論》,譯有《拉康》《白熊實驗》等多部作品。
    張濤
    拉康派個人執業分析家,於拉康曾任教的巴黎第八大學取得精神分析碩士及博士學位。現為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精神分析家,四川心理咨詢師協會精神分析專委會委員,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理事,公眾號“無意識研究”主理人。曾參與寫作巴黎第七、第八大學教授的精神分析著作《雙語使用者的臨床與喜劇》《在21世紀閱讀拉康》。代表譯作有榮格的《紅書》、潘科夫的《精神病動力結構化治療》。
    陳勁驍
    巴黎西岱大學(原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學博士。現為南京曉莊學院心理健康研究院講師,中國精神分析專委會拉康教學組成員,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教學組成員,公眾號“對話精神分析”“癔托邦”主理人。
    留法期間,曾為法國醫學與社會心理中心、(CPMS)、法國心理教學醫療中心、(CMPP)實習醫師。代表作有《精神病的模糊性》(L'ambiguite de la Psychose,2022年於法國出版)《生就言在:弗朗索瓦茲·多爾多精神分析思想導論》。另有多篇論文被重點課題攻關項目“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

    目錄
    導言 / 001
    四個圓環 / 003
    三條岔路 / 010
    十個詞的小詞典 / 017
    章異化的鏡子 / 029
    自戀與鏡像 / 031
    兩種鏡子 / 049
    破碎的鏡像 / 066
    鏡像的愛與侵凌 / 083
    鏡像的誤認 / 101
    第二章法則的父親 / 115
    弒父的神話 / 118
    除權的父名 / 126
    強迫的邏輯 / 136

    導言 / 001
    四個圓環 / 003
    三條岔路 / 010
    十個詞的小詞典 / 017
    章異化的鏡子 / 029
    自戀與鏡像 / 031
    兩種鏡子 / 049
    破碎的鏡像 / 066
    鏡像的愛與侵凌 / 083
    鏡像的誤認 / 101
    第二章法則的父親 / 115
    弒父的神話 / 118
    除權的父名 / 126
    強迫的邏輯 / 136
    滑動的能指 / 143
    發瘋的機器 / 148
    第三章痛快的女人 / 151
    真正的女人 / 155
    女人和母親 / 161
    “不可阻擋”的女人 / 174
    實在的女人 / 183
    沒有身體的女人 / 203
    另一個女人和男“工具人” / 213
    第四章正常的瘋子 / 227
    三界的拓撲 / 230
    聖狀的邏輯 / 236
    瘋狂的書寫 / 243
    庸俗的愛情 / 252
    結論的時刻 / 262

    前言
    四個圓環
    本書的創作是一次通俗化講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嘗試。這裡引出了兩個問題:誰是拉康?為什麼要通俗化?
    個問題既容易回答又不容易回答。我們可以說,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20世紀法國偉大的精神分析家。他1932年從巴黎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 成為精神科醫生, 同時開始了跟隨魯道夫·勒文斯坦(Rudolph Loewenstein)長達6年的個人分析。1934年,他加入隸屬於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的巴黎精神分析協會(Société Psychanalytique de Paris),1938年成為巴黎精神分析協會的正式會員。隨後,他高舉“回到弗洛伊德”的大旗,反對當時主流的自我心理學和客體關繫學派,這兩個學派被他認為是對弗洛伊德關於無意識的教義的背離。他從1953年開始每年定期舉辦討論班,通常是每兩周一次,雖然中途歷經過幾個不同的場地, 但這一教學活動一直持續到他逝世。1960年, 他與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決裂,1964年因此不得已創立了自己的協會, 也就是著名的巴黎弗洛伊德學派(École Freudienne de Paris)。1966年,《拉康文集》(Écrits)的出版為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他也一躍成為“二戰”後法國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家。

    四個圓環
    本書的創作是一次通俗化講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嘗試。這裡引出了兩個問題:誰是拉康?為什麼要通俗化?
    個問題既容易回答又不容易回答。我們可以說,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20世紀法國偉大的精神分析家。他1932年從巴黎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 成為精神科醫生, 同時開始了跟隨魯道夫·勒文斯坦(Rudolph Loewenstein)長達6年的個人分析。1934年,他加入隸屬於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的巴黎精神分析協會(Société Psychanalytique de Paris),1938年成為巴黎精神分析協會的正式會員。隨後,他高舉“回到弗洛伊德”的大旗,反對當時主流的自我心理學和客體關繫學派,這兩個學派被他認為是對弗洛伊德關於無意識的教義的背離。他從1953年開始每年定期舉辦討論班,通常是每兩周一次,雖然中途歷經過幾個不同的場地, 但這一教學活動一直持續到他逝世。1960年, 他與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決裂,1964年因此不得已創立了自己的協會, 也就是著名的巴黎弗洛伊德學派(École Freudienne de Paris)。1966年,《拉康文集》(Écrits)的出版為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他也一躍成為“二戰”後法國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家。
    以上這些是可以在任何有關拉康的介紹性書籍中查到的信息, 但是它們還並不足以構成我們對這個人感興趣的理由。因為, 除非我們身處當時的環境或者了解這些理論層面的爭議, 否則這些信息無法引起任何來自我們心中的共鳴。
    拉康又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弗洛伊德以後偉大的精神分析家, 是他延續了精神分析實踐的生命, 如果沒有他的出現, 精神分析至少在法國可能會走向衰敗的命運; 也有人認為, 他不過是一個裝腔作勢的江湖騙子, 人們在他的討論班上說著一些大家都不理解的內容, 而不理解一些理論從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把它說得頭頭是道; 有人贊揚他的勇氣和真誠, 因為他粉碎了精神分析理論中存在的虛偽的、理想化的窠臼; 也有人批評他固執、魯莽和不負責任,認為他創造的“短時會談”(séancecourte)玷污了精神分析有史以來的正統實踐。我們說,他從來都是一個不容易對付的人,無法被輕易歸類,對代表社會主流意見的心理學外行來說, 他既無法讓人心甘情願地稱贊, 又很難讓人毫不留情地痛斥。對此,他的高中班主任在他的成績單上寫道:“雅克(拉康) 很聰明, 但是他很古怪; 此外, 他的工作不同常規,我們抱怨他的手法有點走在了規定之外。”
    對他感興趣的人,是出於完全不同的原因。有的人對他在精神分析理論和臨床上的洞見感興趣; 有的人對他具有強烈個人特色的說話方式和背後存在的有趣靈魂感興趣; 有的人是參加了他在巴黎高師(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討論班後,一發不可收拾地拜入其門下;有的人是上了他的躺椅之後,因為這種臨床的神奇效果而深受震撼; 精神科醫生們鐘愛參加他在醫院舉辦的臨床演示;迷茫彷徨的年輕人們則寄希望於跟隨他進行一段分析後,開啟自己新的人生道路; 遭了災的女子希望跟他分享內在體驗, 而這些分享,她們從別人那裡是得不到回應的;讀了他《拉康文集》的人則不遠萬裡從阿根廷或者中國飛到巴黎, 渴望從他身上覓得精神分析的真理。
    來自不同角度的對他的興趣——或者說是移情(transfert)—&mdash性, 印證了那句老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並且我們認為, 這句話在他身上的效果更加突出。他的例子鮮明地展示出, 人們可以因為完全不同的原因對同一個人產生興趣, 並把他安插到各自生命的故事中的不同位置上, 至於那些完全在心理學(psy)領域之外工作的人更是如此,他們直接或間接受他的理論或臨床影響,包括數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藝術家、導演、作家等等。這使得我們看到兩個有趣的現像, 一個是在出版物中, 經常會出現以“不同的人對拉康的印像”為主題編寫的合集;另一個是精神分析的跨學科性,這一點是拉康理論對不同學科的借鋻以及反過來對它們的啟發所導致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類似“拉康與海德格爾(Heidegger)”“拉康與克爾愷郭爾(Kierkegaard)”“拉康與文學”“拉康與女性主義” 的專題研究或論文, 甚至在有的學校, 精神分析專業就被叫作“精神分析與跨學科研究”。
    那麼,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由拉康的教學、實踐和著述輻射擴展而成的廣大網絡,我們如何能夠在這樣一本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裡進行解讀呢?我們說,我們放棄了這個目標。在這裡對拉康的著作進行整體化的解讀是不可能的,它們由26年的《討論班》、兩本著作集和其他一些文獻構成, 我們甚至無法單單講解其中一年的《討論班》, 因為這種講解隻能針對專業的人群, 或者隻能抵達非常膚淺的程度; 我們同樣無法釐清拉康的教學對精神分析實踐的貢獻,遑論對其他人文科學的貢獻——今天,這種貢獻正在不斷發酵, 眾多精神分析領域誕生的新的論述要麼是從他的思路繼承發展而來,要麼通過反對他而獲得一種新的理論表述的價值。針對不同的、具體的理論, 人們要在兩個立場上選擇其一, 但繞不開的,是拉康卓越的貢獻。
    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無法走在解讀他的道路上, 而這種解讀因為兩個原因,可以變得更加富有意義。
    個原因是拉康著作眾所周知的晦澀,作為一個個人生活和理論實踐緊密相連的思想家,他的寫作滲透著一種“巴洛克式”的風格,其特點是大量的長難句使得理解每一句話都構成一種挑戰,而整體拼湊起來就變得更加不知其所雲。這裡面有他故意為之的因素—— 一來避免讀者濫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二來是促使讀者在他用文字澆築的迷宮中發現自己的道路。同時,拉康會根據他寫作時針對的對像, 調整自己的寫作風格, 這方面顯著的例子是他關於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像喬伊斯一樣構造了不少新詞,使之成為他艱深晦澀的文章之一。這個原因使得對於那些無法直接閱讀他的《討論班》的讀者來說,閱讀通俗化的理論講解,是了解其思想不可或缺的一步。
    第二個原因我們認為更加重要, 即拉康構造的精神分析理論的魅力——傳遞這種魅力恰恰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目標。這種魅力超越了單純的精神分析的臨床實踐範疇,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理論往往相比其他的精神分析家更容易和不同的人文學科產生關聯、互相影響。自弗洛伊德發明精神分析起, 精神分析理論就開始滲入其他的人文科學領域, 甚至是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對精神分析理論感興趣, 並不一定是為了成為分析家或者更好地進行臨床工作。這一點和科學心理學有相當大的差異, 非專業人士也可能想了解心理學的知識,比如為了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但這個過程容易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人們往往在實驗或者統計心理學前停下自己探索的步伐。在這個時候, 我們需要一些更大膽的論述, 突破嚴格的實證科學的方法帶來的種種束縛, 前方正是一整片精神分析理論的開闊地。科學隻有一個目標, 就是去知道,它不會考慮欲望、負罪感和享樂(jouissance)。對此,拉康說道:“科學會對所謂的人性造成一種不可呼吸的效果。” 而精神分析相比科學的話語, 處在例外的位置, 它具有一種“人工肺的功能”。相比科學普遍化的嘗試,精神分析的倫理學強調個體差異和每個人的獨特性, 這方面的例子是對於一些嚴重的精神病患者, 有些分析家會主張針對每一個主體發明一種適合他的診斷,而不是將他對應到某個現有的診斷中。
    本書共分為四個章節, 分別以鏡子、父親、女人和瘋子作為討論的主題。同時, 這四個主題分別呼應拉康的想像界、符號界、實在界和癥狀界, 四界共同構成了一個波羅米結(noeud borroméen)的四個圓環。這樣做是為了避免以按部就班的方式介紹拉康的理論。我們不想復述太多其他書籍中已經討論過的內容,也不想將精神分析停留在理論和臨床的二分之間。我們希望能夠傳遞一些有趣的東西,因為拉康教學的魅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即為閱讀他的樂趣: 剛接觸他的讀者可能單純是因為被他的概念或者論述吸引,比如欲望、享樂、父之名(Nom du Père)、對像a,或者他所謂的“女人不存在”“真理是享樂的小妹妹”等;更進一步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他的思維方式的獨特之處,被他的真誠和勇氣所打動, 為他在真相面前從不畏縮的態度折服。因此, 從他的教學中提煉出一套嚴謹的教條化理論,會帶來失去閱讀他的樂趣的風險,這是我們在這本書的寫作中試圖避免的。本書針對的對像是任何對拉康的精神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包括完全不了解精神分析的人。但我們相信, 專業的心理領域工作人員或者對拉康有一定了解的讀者, 也能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有所收獲。這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我們期望在這裡交出了一份令大家滿意的答卷。

    在線試讀
    女人和母親
    從理論上說,女性不是母親,意味著這兩個詞被截然區分開來。
    精神分析理論往往會傾向考慮母親的角色,這一點尤其以梅蘭妮·克萊因(Melaine Klein)開創的客體關繫學派為著名,代表就是克萊因提出的兩種位態——意味著嬰兒感受到的和母親之間的兩種關繫模式。這一理論雖然可以說填補了弗洛伊德對於早期母子關繫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弗洛伊德並非不注重母親對於孩子的影響,以及這種關繫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招致的神經癥後果。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實踐,它的理論也是基於臨床實踐而來的提煉和假設,而在臨床中,容易成為分析素材的就是來訪者和母親的關繫。比如我們會看到,弗洛伊德的個案中,小漢斯對馬的恐懼源於父親在母子關繫中的缺席——他沒有發揮一個禁止性的角色。例如母親甚至有辦法在小漢斯面前換內褲,這導致小漢斯需要通過建立對馬的恐懼,以便為自己的焦慮豎立一個邊界,因為缺少這個邊界的話,他會焦慮不知道被帶向何方。這裡,拉康會把母親的角色設想為是吞噬性的,孩子則會盡一切可能滿足母親的欲望,但這種嘗試注定是失敗的,因為他隻是一個孩子,不可能滿足母親對男人的期望。正常情況下,父親應當在這個時候介入,或者母親自己為孩子施加這個原則,禁止他將母親作為欲望的對像。但這個個案中,由於父親沒有發揮應有的角色——小漢斯甚至時常呼喚他的怒火,但是父親太過軟弱——導致孩子直面自身無能的事實。他被母親的欲望折射出的巨大空洞所籠罩,由此引發的焦慮導致他隻有借助對馬的恐懼,纔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放。
    而在女性的臨床案例中,在和父親的關繫背後,往往是來訪者和母親的關繫構成了其精神病理學的更重要因素。對此,我們滿足於隻提出一個在經驗中並不罕見的現像,也就是女性對於自身女性身份的構建,是很難通過來自母親的傳遞來完成的。換句話說,如果說父親可以經常為男孩子豎立一個男子氣概的榜樣的話,女孩子從母親那裡獲得一種女性價值的傳遞,則往往困難得多,常見的情況就是她不願意重復過母親的生活,甚至選擇某條不同的道路以便逃離母親——這裡我們可以聯想到火遍全球的小說《我的天纔女友》中的萊農,她說到,她認同小伙伴莉拉,就是為了逃離母親。

    女人和母親



    從理論上說,女性不是母親,意味著這兩個詞被截然區分開來。
    精神分析理論往往會傾向考慮母親的角色,這一點尤其以梅蘭妮·克萊因(Melaine Klein)開創的客體關繫學派為著名,代表就是克萊因提出的兩種位態——意味著嬰兒感受到的和母親之間的兩種關繫模式。這一理論雖然可以說填補了弗洛伊德對於早期母子關繫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弗洛伊德並非不注重母親對於孩子的影響,以及這種關繫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招致的神經癥後果。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實踐,它的理論也是基於臨床實踐而來的提煉和假設,而在臨床中,容易成為分析素材的就是來訪者和母親的關繫。比如我們會看到,弗洛伊德的個案中,小漢斯對馬的恐懼源於父親在母子關繫中的缺席——他沒有發揮一個禁止性的角色。例如母親甚至有辦法在小漢斯面前換內褲,這導致小漢斯需要通過建立對馬的恐懼,以便為自己的焦慮豎立一個邊界,因為缺少這個邊界的話,他會焦慮不知道被帶向何方。這裡,拉康會把母親的角色設想為是吞噬性的,孩子則會盡一切可能滿足母親的欲望,但這種嘗試注定是失敗的,因為他隻是一個孩子,不可能滿足母親對男人的期望。正常情況下,父親應當在這個時候介入,或者母親自己為孩子施加這個原則,禁止他將母親作為欲望的對像。但這個個案中,由於父親沒有發揮應有的角色——小漢斯甚至時常呼喚他的怒火,但是父親太過軟弱——導致孩子直面自身無能的事實。他被母親的欲望折射出的巨大空洞所籠罩,由此引發的焦慮導致他隻有借助對馬的恐懼,纔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放。
    而在女性的臨床案例中,在和父親的關繫背後,往往是來訪者和母親的關繫構成了其精神病理學的更重要因素。對此,我們滿足於隻提出一個在經驗中並不罕見的現像,也就是女性對於自身女性身份的構建,是很難通過來自母親的傳遞來完成的。換句話說,如果說父親可以經常為男孩子豎立一個男子氣概的榜樣的話,女孩子從母親那裡獲得一種女性價值的傳遞,則往往困難得多,常見的情況就是她不願意重復過母親的生活,甚至選擇某條不同的道路以便逃離母親——這裡我們可以聯想到火遍全球的小說《我的天纔女友》中的萊農,她說到,她認同小伙伴莉拉,就是為了逃離母親。
    這種父親和母親的傳遞的差別,我們也可以從剛纔提到的性化公式的邏輯來理解。在現實經驗中,父親之所以經常可以成為男孩的榜樣,是因為所有男性都服從閹割的邏輯,換言之,在男性這一邊存在某種普遍的價值,也就是陽具的價值。翻譯成現實生活的語言就是,男性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有力量、更加偉大。所有的男人通過原父——也就是神話中享有所有女人的男人,或者說是上帝——這一的例外,確立自己的位置。男人和原父的關繫,可以用數學家弗雷格(Friedrich Frege)的《算術基礎》(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中從0和1的關繫做類比。當時,他在探究自然數序列的邏輯基礎。他論證到,正是因為有0,人們纔可以從1數到2,從2數到3,並一直數下去,或者說,所有從1到2以及之後的序列,都來源於從0到1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開創性的。在精神分析中,我們可以說所有的男人都是1,而這個原父是0,他具有一個截然不同的地位。代入到具體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古代皇帝的世繫——所有皇帝都是某個自然數,比如秦始皇、秦二世,但是所有皇帝的權力並不是因為他們是上一位皇帝的兒子,而是來自“天”,是“天”開創了這一世繫,所以有所謂“天子”和“君權神授”的說法。這裡的“天”發揮的作用就是0,它開創了從1到某一個數字的序列。這裡的重點不在於這一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到底“天”存不存在,而在於人們需要通過這樣一個觀念來確立統治的合法性,無論東西方,都是如此。
    但是在女性這一邊,沒有這樣一個例外的“天”或者“上帝”存在,每個女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不存在一個可以代表所有女人的女人。她們並不完全服從陽具的邏輯,代入我們剛纔的例子中,女性並不總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她可以追求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也可以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加脆弱——可能隻是因為她在無意識中知道脆弱對於男人的致命誘惑。所以作為母親,她無法為女兒傳遞一些“具有普世價值”的有關女人的觀念,因為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種普世的價值來告訴女人該如何生活。事實上,母親和女兒反而容易形成一種互相競爭的關繫——母親嫉妒女兒身上展現的女性價值。所以,拉康選取ravage(蹂躪)這個詞以概括母女關繫。對於這種關繫的展現,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觀看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秋日奏鳴曲》(Höstsonaten)。
    基於臨床實踐的精神分析,使得它的理論可以對母親和父親的角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雖然不同分析家對母子關繫的論述並不相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在某一框架下對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可以站在弗洛伊德的視角,強調俄狄浦斯情結對幼兒精神發展的重要性——男孩對母親的欲望以及接下來他遭受到的來自父親的禁止,對他未來愛情生活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強調克萊因對早期母子關繫的重視,看待他是否得以將好客體和壞客體整合到一個人身上,而不再處於非此即彼的分裂位態。通過臨床得來的經驗,有時精神分析的理論甚至會告訴我們母親應當扮演的角色,比如溫尼科特所謂“足夠好的母親”(The good-enough mother)——她並不是完美的母親,但是她知道以穩定的方式回應幼兒的需要,既不過多也不過少。


    但是回答了母親是什麼,並不能夠讓精神分析理論對女人或者說女性特質(或者翻譯為女性性,féminit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雖然精神分析的創立始於弗洛伊德對癔癥女性的傾聽,也就是著名的安娜·歐(Anna O.)個案,但是對癔癥女性的認識,並不足以使得弗洛伊德跳出其所屬時代的父權制框架,將女性從和母親的關繫、和男人的關繫中“解脫”出來。他隻能通過迂回的方式考慮女性特質的問題:或者是女性特質和男子氣概(masculinité)組成一個對稱的對子,一邊是被動,一邊是主動;或者是母性在女性生活中的浮現,也就是女性發展的目標在於成為母親。這一局限使得弗洛伊德終向瑪麗•波拿巴坦誠自己不知道“女人到底欲望什麼”,而這個欲望之謎,也因此成為精神分析的“黑暗大陸”(continent noir)。
    到此,我們可以開始感受到拉康將女人和母親區分開來,在理論上具有的重大意義。換言之,精神分析通過臨床實踐,讓我們對母親的角色有了明確、具體的認識,但是與弗洛伊德時代臨床上常見的女性——也就是癔癥結構的主體——的工作,雖然可以豐富我們關於女性的知識,但是無法通向一種對女性的更直接的把握。這一點導致弗洛伊德及其一些後繼者對女性和母親的混淆,他們將成為母親視為女性正常發展的必經出路。因此有些分析家,比如海倫妮·多伊奇,會強調女性的犧牲精神,主張女性應當放棄個人事業上的野心,以便全力支持她所愛的人。對此,拉康派當代著名分析家柯萊特·索萊爾不無諷刺地說道:“海倫妮·多伊奇帶著一種贊許的語氣描述了這樣一種類型的自我犧牲,雖然她自己遠非這樣一種類型的代表,但是她在那裡認出了真正的女性特質。”
    當然,我們已經說過,將女性和母親區分開來並不意味著女性不應當成為母親,隻是女性和母親背後的邏輯並不相同。這一區分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不能通過母親來定義女性,認為所有女性就應當成為母親,或者試圖通過母親來代表女性。我們可以說,女性不同於母親,甚至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連續性。這也意味著在我們考慮母親的時候,我們同時也要考慮到她是一個女性這一事實,而這一點尤其容易被男性忽略。
    拉康的女婿及繼承人阿蘭•米勒在20世紀90年代的教學中,曾經就母親和女人的角色做出過這樣一個區分,他說道:“如果我們想要將母親和女人區分開來的話,我們會說,母親是請求的大他者,女人是欲望的大他者——這個大他者,我們不向她請求任何東西……但是她是我們審查的大他者,我們使之沉默的大他者。”
    我們先簡要地回顧一下大他者(Autre)、請求(demande)和欲望(désir)這三個概念。
    請求是與語言相關的,所有人類的需要(besoin)都要通過變成請求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纔能讓別人聽到。對於幼兒來說,他所請求的對像就是母親,母親在他剛出生的時候,不隻是他認識的一個對像,而且可以說是他的全部世界。當然,這個時候幼兒無法說話,母親通過猜測判斷他的需要,並把這種需要翻譯成語言。逐漸地,幼兒可以通過語言去表達他的需要,比如他想喫什麼或者他要上廁所。
    說母親作為他的大他者,不等於說母親就是他的全部世界,而是作為他的請求所求助的對像,我們在這裡可以簡單理解為幼兒的世界都是圍繞著母親轉的。這裡有個有趣的地方,也就是關於請求的辯證法。拉康區分了兩個時刻——它們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能夠被嚴格區分,但是這兩個時刻在邏輯層面是不同的。在個時刻,幼兒會發現母親並不總是能夠滿足他的需要,母親經常不在他身邊,由此他開始明白母親有時候是在的,有時候是不在的。弗洛伊德的小外孫在這個時刻會拿一個纏線板,把它扔出去再收回來,同時發出某個音節,也就是著名的fort-da遊戲。在這個時刻,他所做的就是試圖符號化母親的在場和不在場,他通過這樣一種遊戲試圖讓自己接受母親有時候不在場這個事實。
    在第二個時刻,幼兒會發現,即使他可以通過呼喚讓母親到來,但是他是否能夠得到滿足,依然取決於母親的意願,因為母親會拒絕滿足他,比如出於他的健康考慮。母親可以拒絕他的這個事實讓母親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原本母親以在場和不在場交替的形式出現,被幼兒化約為可以扔出去、拉回來的纏線板,但是因為母親可以拒絕她,母親成為具有某種意味的角色。拉康會說,這個時候母親成為實在的,在這裡指的是無法被幼兒通過語言所掌握。
    隨著母親的這個地位發生改變,她給出的東西的意義也變了。原來給他喫的糖果現在不再隻是意味著糖果,而是成為來自母親的禮物,因為它代表了母親對他的愛。他向母親請求喫的某個東西也不再隻是這個東西本身,而成為對母親的愛的請求。戀愛生活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一點:當女方向男方請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反過來也是如此),重點不在於這個東西本身,而在於這個東西作為一種愛的證據,表明了女方在乎他的這個事實。所以拉康會說,所有的請求都是愛的請求,因此母親是出色的請求的大他者。我們依賴她,向她提出請求來獲得滿足。米勒說道:“請求的大他者意味著一種力量……母親是擁有某物的大他者,意味著財富、豐饒。”
    欲望則是不同的東西。欲望被定義為請求減去需要的剩餘。當我們通過語言以請求的形式表達我們的需要時,語言是無法完全表達我們的需要的,這裡留有一個剩餘,這個剩餘就是欲望。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例子來把握這個剩餘所包含的威力。設想這樣一個母親:她會盡可能地滿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請求,無論這個請求是否合乎邏輯,比如給孩子帶去任何他想喫的東西,不放過任何表達對孩子的愛的機會,那麼這個孩子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呢?他肯定是會做噩夢的,因為他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間,任何欲望在誕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母親的愛堵死了。同樣,一個盡可能滿足任何女方要求的男同胞,往往不會獲得一個順遂的結果。因為當他無條件滿足女方的要求時,欲望在這個過程中被殺死了。女方會覺得她想要某一個東西,但是並不真的是這樣一個東西,所以當男方真的把這個東西呈現在她面前的時候,想要這個東西的張力就失去了。這裡,精神分析的經驗帶來的教誨不是告訴我們要拒絕我們所愛的人,而是我們要能夠忍受對方不滿足的張力,或者說對方欲望的存在。
    如果說女性是欲望的大他者的話,欲望的這種結構就意味著女性有一些無法抵達的地方——至少對男性來說是這樣的,可能對女性來說也是如此——她的欲望對自身同樣構成一個謎題。欲望作為發出的請求的剩餘,本身就意味著它在結構上是無法完全被滿足的。我們在得到追尋的對像之後,總是或多或少有一種並非如此的感覺,因此它總是會轉向另一個對像,繼續這樣一種追求的過程。
    這樣,一種無法抵達的女性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男性在女性身上追逐的並非這個女性本身,而是某個部分對像——她的一頭長發、她的乳房、她的某種笑容或者甚至是弗洛伊德的個案中的她的鼻子上的亮光(glanz auf der nase)。在這些引起人們幻想的部分對像的背後——也就是拉康稱為對像a(objet a)的背後,是人們在無意識層面一無所知的女性,我們不知道她是什麼,我們隻能經由這些對像建構起我們的幻想,卻經常驚訝於她們的不同尋常和出人意表。我們渴望她們的垂青,卻又對她們真正的欲望和幻想感到迷惑和恐懼。
    同樣,我們可以想見,這樣一種欲望的張力的維持並不總是令人愉悅的,這與對她們的未知一道,可以解釋人類歷史上對女性的壓迫、剝削,對其三從四德的要求,對其規訓的歷史。換言之,人們總是想將其束縛在某個框架之中,以某種理性的名義。人們往往對母親有著極高的贊美,因為她可以給予我們所請求的營養,那是包裹著愛的禮物,但人們卻詆毀和指責女人,說她們任性,批評她們淫蕩,因為她是欲望卻終究無法得到的對像。但是如果說女人涉及的是欲望層面的問題,在男人眼裡她作為被欲望的對像,反過來,她關注自己具有的被欲望的價值。那麼在和男人的關繫之外,她自身究竟具有什麼樣的特征呢?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