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濟群法師講智慧人生繫列·菩提書院套裝(全5冊)(當代著名高僧濟
    該商品所屬分類: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792-1148
    【優惠價】
    495-718
    【作者】 濟群法師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2345527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455272
    叢書名:菩提書院

    作者:濟群法師著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編輯推薦
    濟群法師是當代著名高僧,學修並重的僧人! 善用網絡開示智慧法語,微博達人,新浪微博粉絲超過50萬人! 創辦大型公益學習型組織“菩提書院”,教化眾多海內外信眾! 本叢書從歷年精華文章中精選五大主題,問道、覺悟、安心、處世、雲水禪心。幫助解決人生困惑,調適心靈,獲得智慧人生!周國平鄭重推薦! 當當獨家套裝贈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抄經本》。 
    內容簡介
    《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解答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惑!)
    《問道》收集了濟群法師對學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問題的回答和解釋。本書分八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分別從皈戒、人生、信仰、聞思、修證、生死、抉疑、社會來回答學佛者的疑問,啟發學佛者關於人生的大智慧,幫助現代人減輕煩惱,從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覺悟——濟群法師談人生佛教與智慧人生》(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弘法核心思想及學思修重要經歷!)
    《覺悟》是濟群法師歷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別是他在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人生。本書分三篇:“有所思”,講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過程;“有所行”,講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體實踐;“修學之旅”則是濟群法師本人的修學經歷和體會。
    《安心——濟群法師講禪修與調心之道》(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淨化心靈的禪修指導書)
    本書收集了十餘篇法師對觀心、修心的禪修開示,從禪修的方式觀照內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調適內心的貪嗔痴,方能從生活中各種煩惱中解脫出來,從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言語講述人生快樂的源泉來自於淨化的心靈。《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解答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惑!)

    《問道》收集了濟群法師對學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問題的回答和解釋。本書分八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分別從皈戒、人生、信仰、聞思、修證、生死、抉疑、社會來回答學佛者的疑問,啟發學佛者關於人生的大智慧,幫助現代人減輕煩惱,從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覺悟——濟群法師談人生佛教與智慧人生》(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弘法核心思想及學思修重要經歷!)

    《覺悟》是濟群法師歷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別是他在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人生。本書分三篇:“有所思”,講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過程;“有所行”,講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體實踐;“修學之旅”則是濟群法師本人的修學經歷和體會。

    《安心——濟群法師講禪修與調心之道》(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淨化心靈的禪修指導書)

    本書收集了十餘篇法師對觀心、修心的禪修開示,從禪修的方式觀照內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調適內心的貪嗔痴,方能從生活中各種煩惱中解脫出來,從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言語講述人生快樂的源泉來自於淨化的心靈。

    《處世——濟群法師講人生的經營與管理》(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對處世態度的*指導!)

    《處世》是濟群法師對日常生活中人們追求外物的態度的指導。現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確對待財富、物質、名利、情感?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健康幸福的生活準則是什麼?快樂的根源又是什麼?《處世》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和方向。

    《雲水禪心——濟群法師的人生智慧書》(當代著名高僧濟群法師心靈語錄&藝術筆記本!)

    《雲水禪心》內容選自濟群法師的個人微博。近年來,濟群法師的個人主頁、微博、博客以其特有的思想性、即時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者。本書從濟群法師近千條微博中精選200餘條心靈語錄,經由熱心人士分類整理、翻譯成英文,以雙語形式出版。精心編排的“藝術筆記本”的形式,更方便讀者隨身攜帶,時刻警醒自身言行並記錄參悟文字。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當代著名高僧,溈仰宗第十代傳人。
    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濟群法師多年來一直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工作。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擅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濟群法師是學修並重的僧人,他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讓人生更智慧”的理念,並結合目前社會現狀,為大眾解說、傳授正法。為使佛法走近生活,濟群法師從不排斥使用現代工具輔助弘法,所以早在20年前便開始使用電腦,為信眾答疑解惑,在10多年前便建立個人主頁並相繼開辦網絡佛學院、開設個人博客、微博等,目前擁有粉絲40多萬人。近年來,濟群法師還積極投身於建設大型公益性學習組織——菩提書院。
    目錄
    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

    覺悟—濟群法師講人生佛教與智慧人生

    安心—濟群法師講禪修與調心之道

    處世—濟群法師講人生的經營與管理

    雲水禪心—濟群法師的人生智慧書


    前言
    自序
    在許多人心目中,佛教隻是燒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繫;也有人覺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離現實人生很遙遠,不知道對當下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佛法這麼好,了解的人卻這麼少,實在很遺憾!這種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較講究實用,倘若佛法缺少實用的價值,我想我應該不會選擇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更不會獻身於佛法的弘揚。
    佛法的智慧,對中國人來說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說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比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自漢魏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力量。佛教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佛學,就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自序

    在許多人心目中,佛教隻是燒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繫;也有人覺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離現實人生很遙遠,不知道對當下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佛法這麼好,了解的人卻這麼少,實在很遺憾!這種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較講究實用,倘若佛法缺少實用的價值,我想我應該不會選擇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更不會獻身於佛法的弘揚。

    佛法的智慧,對中國人來說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說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比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自漢魏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力量。佛教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佛學,就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對於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活在浮躁、混亂中,內心總有許多困惑、許多煩惱,雖然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活得並不幸福、並不自在。原因在哪裡呢?

    這個世界由兩大因素組成的,一是物質,一是心靈。當物質極大豐富卻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時,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靈上,於是人們開始關心心理問題。這幾年,心理學逐漸受到重視,湧現出一大批心理學的從業者。本人也經常應邀參加心理學界高層論壇的對話,以及一些心理學高端培訓的講座,這些活動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和心理學界結下很深的因緣。

    其實,佛法就是東方的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國家的哲學;道家是養身,追求長生不老的學問;佛家是心性之學。佛教傳到中國以來,一直承擔著中國人心理輔導的角色,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見性,解除生死輪回。從實現心靈的安寧,到解決生命永恆的困惑。

    西方心理學雖然源於古希臘哲學,但主要還是立足於唯物科學的基礎上,在佛教看來,對於心理問題的解決也是不究竟的。在東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許多西方心理學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的佛教。學習南傳的禪修,漢傳的禪宗,以及藏傳佛教,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心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心理治療,這方面的成果也頻繁被翻譯到國內,在許多書店中都能看到。國內也有不少心理學的從業者開始學佛,參加禪修。

    在這個充滿浮躁、混亂的時代,佛法的覺醒之光,是這個時代的希望。佛陀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貢獻,是他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發現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覺悟的潛質。也就是眾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這無疑是給我們人類生命帶來光明和希望。

    人類因為無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認識世界,產生對自我的錯誤設定,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由此發展出貪嗔痴煩惱,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繫統。人類深陷在這樣的生命繫統中,長久地輪回著,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煩惱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

    佛陀的教法,便是幫助我們開發覺悟潛質的智慧和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生命的真相,走出迷惘,走向覺醒。佛教所說的解脫,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跟我們關繫非常密切,因為我們的內心有許多困惑、許多焦慮、許多煩惱,通過戒定慧的修行,這些都是可以究竟解除的。佛教所說的涅槃,便是代表著煩惱徹底的平息和寂靜。

    佛法既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命的永恆困惑,也能給我們的現實人生以智慧的指導。學佛並非要放棄一切,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智慧的過紅塵生活。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一直立足於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從佛法的角度,對現實人生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思考和解決方法,先後在高校、企業界、佛教界、心理學界等,發表各種專題演講或討論交流,這些內容也都陸續整理成書,收集在這套叢書中。

    我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正確認識佛法,走進佛法。讓生命的覺醒之光,在這個時代發揚光大。

    濟群2012年秋寫於阿蘭若

    媒體評論
    濟群法師是我特別敬重和欣賞的當代僧人,他於我真正是亦師亦友,我受教良多,默契也良多。他人品正,悟性高,所以心態好。
    在佛門中,他是——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自由主義者,超脫具體佛事,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在人世間,他卻又是——用我的話說——一個理想主義者,然而是關注現實、惦念眾生的理想主義者,孜孜不倦地傳播人生的真理。他善於用日常的話語說透精妙的佛理,有撥雲見日之效。在今天的時代,他的聲音值得每一個被欲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
    ——周國平
    因為慈悲,所以入世度眾;因為智慧,所以不著世間。
    ——《人物周刊》
    濟群法師在我身前時走時停,為我指點,我注意到他走路的方式與我大相徑庭。他提步很輕,幾乎沒有聲音,上身也不會因出腳而起伏或改變左右重心,仿佛在平移,隻有大褂的後裾隨之均勻地飄忽拂動,狀極優雅。
    ——《南方人物周刊》濟群法師是我特別敬重和欣賞的當代僧人,他於我真正是亦師亦友,我受教良多,默契也良多。他人品正,悟性高,所以心態好。

    在佛門中,他是——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自由主義者,超脫具體佛事,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在人世間,他卻又是——用我的話說——一個理想主義者,然而是關注現實、惦念眾生的理想主義者,孜孜不倦地傳播人生的真理。他善於用日常的話語說透精妙的佛理,有撥雲見日之效。在今天的時代,他的聲音值得每一個被欲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

    ——周國平

    因為慈悲,所以入世度眾;因為智慧,所以不著世間。

    ——《人物周刊》

    濟群法師在我身前時走時停,為我指點,我注意到他走路的方式與我大相徑庭。他提步很輕,幾乎沒有聲音,上身也不會因出腳而起伏或改變左右重心,仿佛在平移,隻有大褂的後裾隨之均勻地飄忽拂動,狀極優雅。

    ——《南方人物周刊》

    我們尋訪了很多線索,希望能找到一位高僧接受我們的采訪。可是,我們的佛學基礎有限,在幾乎一籌莫展的前提下,幸虧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他向我推薦了濟群法師,寥寥數語“他是漢傳佛教的幾大長老之一,極少數還堅持修學和度人為佛法修行根本的僧人”。

    ?

    和濟群法師走在一起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見到他,突然臉色凝重,然後雙手合十行禮。

    ——《胡潤百富》

    我們尋訪了很多線索,希望能找到一位高僧接受我們的采訪。可是,我們的佛學基礎有限,在幾乎一籌莫展的前提下,幸虧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他向我推薦了濟群法師,寥寥數語“他是漢傳佛教的幾大長老之一,極少數還堅持修學和度人為佛法修行根本的僧人”。

    和濟群法師走在一起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見到他,突然臉色凝重,然後雙手合十行禮。

    ——《胡潤百富》


    在線試讀
    人生五大問題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制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循環往復,不曾少息。
    現實問題,隻要努力多半不難解決。但繼續對人生做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踫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為幸福?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活著為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寧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一、何為幸福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於物質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而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注並孜孜以求的。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是由物質還是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於物質,那就應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麼條件,等等。可事實又是如何?多數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托於物質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於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定的目標一一實現後,我們除了獲得一些暫時滿足外,預想中的幸福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可見,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條件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義是:幸福隻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種不穩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條件有一定關繫,但更重要的,在於自身心態,在於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纔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或對物質的需求永無止境,那麼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繫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並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人生並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麼,佛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其實,佛教也將人的感受分為五種,分別為苦、樂、憂、喜、舍。其中,苦和樂側重色身的感受,物質層面,憂和喜側重精神的感受。雖然理智告訴我們,苦樂憂喜都是無法避免的人生常態,但在內心中,誰又不是趨樂而避苦呢?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就是人們不斷擺脫痛苦、獲得快樂的成果。但結果又是如何?我們有了古人難以想像的豐裕生活,但痛苦就此結束了嗎?煩惱就此消失了嗎?人生五大問題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制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循環往復,不曾少息。

    現實問題,隻要努力多半不難解決。但繼續對人生做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踫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為幸福?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活著為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寧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一、何為幸福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於物質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而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注並孜孜以求的。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是由物質還是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於物質,那就應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麼條件,等等。可事實又是如何?多數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托於物質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於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定的目標一一實現後,我們除了獲得一些暫時滿足外,預想中的幸福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可見,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條件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義是:幸福隻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種不穩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條件有一定關繫,但更重要的,在於自身心態,在於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纔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或對物質的需求永無止境,那麼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繫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並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人生並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麼,佛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其實,佛教也將人的感受分為五種,分別為苦、樂、憂、喜、舍。其中,苦和樂側重色身的感受,物質層面,憂和喜側重精神的感受。雖然理智告訴我們,苦樂憂喜都是無法避免的人生常態,但在內心中,誰又不是趨樂而避苦呢?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就是人們不斷擺脫痛苦、獲得快樂的成果。但結果又是如何?我們有了古人難以想像的豐裕生活,但痛苦就此結束了嗎?煩惱就此消失了嗎?

    可見,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並不是就現像而言,而是透過現像所作的本質判斷———苦是人生本質,而快樂隻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現實中,沒有哪種快樂是具有本質性的。所謂本質性的快樂,就是這種快樂無論什麼時候享受,也無論享受多長時間,它都是快樂的。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的、不變的快樂嗎?

    事實上,任何一種快樂都有某種痛苦與之對應。當我們被饑渴之苦折磨時,喫飯喝水會成為快樂;當我們被思念之苦纏繞時,親人相見會成為快樂;當我們夜不成寐時,安然入睡會成為快樂……如果去掉饑渴、失眠這些前提,喫飯和睡覺會成為快樂嗎?當我們不想喫卻不得不喫,不想睡卻不得不睡的時候,同樣的事立刻就轉為痛苦了。隻有當我們需要喫飯、睡覺並為之所苦時,纔會因為喫飯、睡覺能使這種痛苦得到緩解而產生快樂。從這個層面來說,痛苦有多少,由緩解痛苦所帶來的快樂就有多少。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緩解痛苦的途徑。古人離別時,天各一方,音訊渺茫,思念便會與日俱增。一旦相見,由此產生的喜悅可謂強烈之極,這在古代詩文中也有大量描寫。但現在我們想念一個人時,可以立即撥通電話。如果覺得隻聞其聲不夠,還可通過視頻相見。再或者,買張機票就能很快見面,哪怕遠隔重洋,也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正是因為易於緩解,這種由相思帶來的痛苦就很膚淺,很有限。相應地,所產生的快樂也很膚淺,很有限。

    因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們纔會產生諸多煩惱。但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以為改變世界纔是解決痛苦的有效途徑。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們在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又在不斷制造煩惱。甚至可以說,制造問題的速度遠比改善世界的進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雖然享有高度文明,卻比古人活得更累,壓力更大。原因無他,就在於欲望太多,煩惱太多,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內心的惡性需求及煩惱,纔能從源頭解決痛苦,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將幸福寄托於天堂,寄托於外在拯救。其實,改變環境隻是換湯不換藥的被動舉措。倘若生命品質不曾改變,由此帶來的安樂隻能是暫時的。因為隻要生命的迷惑還在,就會源源不斷地制造煩惱,制造輪回。佛教認為,惟有體證生命真相,纔能從根本上轉迷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還特別強調自力,即自身努力,這也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強調他力,隻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贖。而在佛教修行中,雖然也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主力卻是自己。當然,僅僅依靠自己還不行,還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謂“以己為舟,以法為舟”。否則,往往會走上自以為是的歧路。這裡所說的“法”,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修行之道,簡單地說,就是三學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為皈依對像。其中,“佛”是我們改善生命的榜樣,“法”是認識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使用方法的導師。由依止佛法僧三寶,而能究竟地解脫自在、離苦得樂。

    二、我是誰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謎。古往今來,人們不停地追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是人類永恆的困惑,也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終極問題。因為我們在乎、關注的就是這個“我”。我們的整個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的。但我們是否想過:究竟什麼代表著我?僅僅是這個身體嗎?僅僅是眼前這個會說會動、會哭會笑的五蘊身嗎?

    人們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將這個身體當做是我,以為身體敗壞就意味著“我”的毀滅。其實,色身隻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個朝不保夕的片斷,一種不斷改變的形式,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從哲學定義來說,“我”代表著生命的本質,是永恆且不可分割的。但身體素構成,剎那處於新陳代謝中,處於發展變化中。而在今天這個醫學發達的時代,身體的很多“零件”還可以更換組裝,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麼獨存、不變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們對身體就不會那麼在乎,對死亡就不會那麼恐懼了。

    身體而外, “我”的存在還體現於兩方面:一是觀念,一是心態。我們生活於共同的世界,但同時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緒中。很多時候,還會被這些喜怒哀樂左右著,無法自主。我們為什麼會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這些情緒誤以為是“我”——“我喜歡”,“我討厭”,於是就會在乎,就會執著,進而不斷將心靈能量投射其中,不斷強化這些情緒。終將“主權”拱手相讓,使某些情緒長時間地影響我們。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尋愛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驅使。其實,很多情緒隻是內心的惡性腫瘤,隻是生命的不良發展。雖然生長在我們心中,卻並不屬於“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進行觀照,認清這些情緒不過是內心漂浮的影像,就不會一頭栽入其中,成為被操縱的傀儡。

    這就需要對自我進行審視,認清“我執”給生命帶來的危害。事實上,一切煩惱皆因“我執”而起。任何一種東西,隻要貼上自我的標簽,對我們就會具有殺傷力,就會讓人愛,讓人恨,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一旦將自我的標簽去除,它的變化就不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了。在這個世間,每天發生很多驚天動地的事,但真正使我們為之心動的未必有萬千分之一。很多時候,我們隻是隨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拋在腦後。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將自己和那些事切實聯繫起來,沒有對此產生“我執”。

    “我執”還是世間一切是非紛爭的根源,是我們和他人相互抵觸、難以和諧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個自我意識過強,處處以“我”為中心的人,必定不會有融洽的人際關繫。反之,那些淡化自我、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不僅深受大眾歡迎,自己也能安樂自在。因為他們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損,擔心“我”的自尊受挫。遠離這個處處作祟的“我”,也就遠離了那些與“我”形影相隨的煩惱。

    從佛教角度來說,“自我”正是有情的誤解,是我們因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產生的錯誤設定。無論身體還是情緒,都不具有永恆不變的內涵,都不能代表所謂的“我”。所以,佛教提出“無我”的思想。這也是佛陀對眾生的貢獻。或許不少人會覺得費解,甚至對此感到恐懼:如果“無我”,那現在這個會說會動的又是什麼?又會消失何方?其實,“無我”所否定的,隻是加諸“我”的錯覺,而非現像本身。

    禪宗有個話頭是:“一念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不絕如縷的思緒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識活動中。當這些念頭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種什麼狀態?再往前追溯:來到這個世界前,“我”又是以什麼狀態存在?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是禪宗另一個重要的話頭。禪宗的修行,正是通過這樣一種追尋,將遮蔽內心的妄執層層掃蕩,將現有的錯誤設定逐步瓦解。

    認識自己——這是佛法關注的根本問題,也是西方哲學的名言。惟有透徹生命真相,我們纔能把握前進之舵,成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則,隻能是這個色身或情緒的奴隸,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為他的喜怒耗盡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僅勞而無功,還會由此造作惡業,使未來繼續沉淪,繼續受苦。

    三、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茫茫宇宙時刻都在不停運動,所謂“坐地日行八萬裡”。那麼,居住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們能活得踏實嗎?當然,不少人未必會想這個問題,或者事情太多而沒時間去想,再或者,用種種方法來轉移這個無法解決的疑問。但不論我們想不想,這都是每個人終需要面對的現實。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的一生是如此短暫;在浩淼太空中,我們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從“人死如燈滅”的觀點看待生命現像,我實在看不出生命的終極意義。不論有過多少輝煌,也不論付出多少努力,終都是趨於毀滅,都是化為塵土。但我們不必因此悲觀,佛法告訴我們:在有限的層面之外,生命還有其無限的層面。生命既是渺小的,也是無限的;既是短暫的,也是永恆的;既是脆弱的,也是強健的。倘能透徹心的本質,就會了解,每個有限的當下都是無限。認識這一層面,我們纔能找到人生的終極意義。

    探討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輪回。在一般人看來,生命就是從呱呱墜地開始。而從輪回的眼光來看,今生隻是生命長卷中的一個章節,隻是其中一個相對的開始:在它之前,有著無窮的過去;在它之後,又有著無盡的未來。當然,現代人往往不易接受這一觀點,但隻要對生命現像全面觀察,我們會發現,某些科學難以解釋的現像,若從輪回角度來看,就會豁然開朗。

    比如,我們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間存在緣分?在這個世間,我們會和很多人相識相遇。有些人,我們會一見如故;有些人,天天見面也會視同陌路;還有些人,我們卻會毫無理由地心生厭惡。原因何在?很多人會說:這是緣分。但很少有人進一步思考:緣分又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緣分?如果相信輪回,對緣分就不會感到奇怪。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並非始於今生,還有許多前生帶來的烙印。在過去生,有些曾是我們的親朋故友,有些則是我們的冤家仇敵。當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這種烙印就復蘇了,並驅使我們將往昔的愛恨情仇繼續演繹下去。

    再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有自己學起來容易上手的專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學習中付出同樣努力,未必會有同樣成果,還可能相距甚遠。是上天不公嗎?是命運捉弄嗎?都不是,隻是因為生命起點不同。起點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領先於人。而起點低的,惟以“笨鳥先飛”作為彌補。但天賦又是什麼?通常以為是父母遺傳,事實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賦和父母毫無關繫。而從佛教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有兩套繫統,其中的物質繫統由父母給予,而精神繫統則來自過去生的積累,並將繼續影響未來生,成為下一輪的起跑點。

    從這兩個角度,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輪回。但我們還要看到,輪回不僅體現為一種生命現像,而且其根源就在我們的心。佛教認為,眾生在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轉。這六種生命形態,也代表了我們內心的不同狀態。

    比如餓鬼,是貪心發展的極致。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會表現出極度的渴求,永無滿足之時,這種心理被無限張揚後,生命所呈現的就是餓鬼狀態。畜牲,是愚痴無知的狀態,其生命隻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飲食男女外別無所求,這種生活和那些為覓食、繁衍而忙碌的動物又有什麼區別?阿修羅,是嗔恨狹隘的像征,他們所熱衷的鬥爭,既是嗔心的體現,又是對嗔心的張揚,當這種心態被固定後,生命就會進入阿修羅的狀態。

    可見,生命狀態也是某種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而來的。在社會上,不同行業者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行儀,學者有學者的氣質,商人有商人的風采。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來的,是心念由內而外的延伸。包括輪回,也是內心發展的一個結果,不是誰強加於我們的。同樣,佛菩薩的生命品質亦非本然如是。他們所具有的無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發展過程中逐步造就,逐步開發的。

    生命的未來在哪裡?我們的歸宿在哪裡?答案就在我們當下的心行,就看我們現在做了什麼,想了什麼。現在生命的形態,來自過去生的積累。未來的生命發展,又來自今生的積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當下的努力,這是銜接過去和未來的關鍵,是我們改變命運的著力點。

    如果不了解生從何來,生命是沒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沒有歸宿感的。一個找不到根和歸宿的人,自然會缺乏安全感,這也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一種心理。如何獲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過積聚財富或購買保險來解決。事實上,在災難頻仍、風雲變幻的今天,這些保障又是多麼脆弱,多麼不堪一擊啊。讓向外尋求的心回到當下吧,因為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此刻的心行。我們能夠把握當下,就能把握未來,把握生命走向。當我們有能力把握這一切的時候,還有什麼不安,還有什麼可以恐慌的呢?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