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遼金佛教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392-568
    【優惠價】
    245-355
    【作者】 怡學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61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5506135
    作者:怡學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舉辦的關於遼金時期佛教研究研討會的論文彙編,分為佛教歷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人物研究三部分。本書填補了佛教研究上的空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舉辦的關於遼金時期佛教研究研討會的論文彙編,從歷史篇、思想篇、人物篇三個方面展開。

    作者簡介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以
    “以法為依,師道莊嚴”為所訓,佛弟子聞熏正法、清淨解脫,僧團弘法、辦教育,皆應“以法為依”。研究所成立十年以來,相繼出版了《放手撚花》、《走近佛陀》、《北京佛教文獻集成》、《居士教學叢書》等近百本書籍,舉辦“佛教節日與民俗”、“遼金佛教研討會代北京佛教研討會”等多次研討會。現在,又組織出版《漢傳佛教研究論叢》,推進佛學研究的發展,促使佛法能夠深入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

    目錄
    遼金佛教研究·歷史篇
    遼朝與佛教 /野上俊靜
    遼朝燕京佛教述論 /何孝榮北京昌平遼代雙泉寺的歷史文化價值 /理淨
    遼金時期的曹洞宗 /賴功歐
    論遼代的華嚴宗弘傳及其影響 /陳永革
    遼代墓葬中的佛教題刻綜述 /孫勐
    契丹女真文字記錄的佛陀名號及其所見遼金佛教異同 /唐均
    金代官賣寺觀名額與僧道度牒二題 /王德朋
    關於朱弁的追跡調查 /邢東風
    空門名理孔門禪——李純甫《鳴道集說》的時代特色 /顧偉康
    護法與盡孝道:房山石經雕刻的原動力 /李尚全
    遼僧非濁《三寶感應要略錄》研究 /邵穎濤

    遼金佛教研究·歷史篇


    日本野上俊靜的遼代佛教研究 /楊曾文

    遼朝與佛教 /野上俊靜

    遼朝燕京佛教述論 /何孝榮

    北京昌平遼代雙泉寺的歷史文化價值 /理淨

    遼金時期的曹洞宗 /賴功歐

    論遼代的華嚴宗弘傳及其影響 /陳永革

    遼代墓葬中的佛教題刻綜述 /孫勐

    契丹女真文字記錄的佛陀名號及其所見遼金佛教異同 /唐均

    金代官賣寺觀名額與僧道度牒二題 /王德朋

    關於朱弁的追跡調查 /邢東風


     


    遼金佛教研究·思想篇


    歷史因果莫輕談——我對“遼以釋廢”說的一點意見 /剛曉

    空門名理孔門禪——李純甫《鳴道集說》的時代特色 /顧偉康

    護法與盡孝道:房山石經雕刻的原動力 /李尚全

    遼僧非濁《三寶感應要略錄》研究 /邵穎濤

    略論金代佛道思想的融合 /李玉用

    從經幢記看遼代的密教信仰 /王璞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與遼金時期的淨土思潮 /王公偉

    李純甫思想研究的幾個問題 /闫孟祥


    遼金佛教研究·人物篇


    貓又無,爭甚狗?——萬松行秀評“南泉宰貓” /陳堅

    略論萬松行秀的禪學思想 /昌蓮

    耶律楚材的佛門淵源 /葉憲允

    禪宗在遼與西夏:以黑水城出土《解行照心圖》和通理土師《究竟一乘圓明心義》為例 /索羅寧

    《俄藏黑水城文獻》通理大師著作考 /馮國棟 李輝

    遼法均及嫡傳弟子相關史事 /包世軒

    無礙大師詮曉與遼代佛教 /紀華傳

    李屏山居士對莊子的辯護 /韓煥忠

    前言
    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於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如重義理、重實踐等區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磨”雖然著重於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繫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於“諦理的現觀”,終歸宿於修證。那麼,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心”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趣、修行、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著這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教觀並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高僧傳》將古代僧人分為十科,其中翻譯、解義、讀誦便屬於義解門;而習禪、明律、感通、遺身、護法、興福,都是屬於實踐門一類;後一科“雜科”則是指出家人的外學修養,傍及世間經書、治世語言、禮樂文章等,無不兼通。


    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於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如重義理、重實踐等區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磨”雖然著重於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繫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於“諦理的現觀”,終歸宿於修證。那麼,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心”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趣、修行、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著這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教觀並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高僧傳》將古代僧人分為十科,其中翻譯、解義、讀誦便屬於義解門;而習禪、明律、感通、遺身、護法、興福,都是屬於實踐門一類;後一科“雜科”則是指出家人的外學修養,傍及世間經書、治世語言、禮樂文章等,無不兼通。


       
    但是,傳統意義的佛教義解,主要是注疏經、律、論,在“述而不作”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當然也有一些專門性的著作。而且,這些佛教義解僧,都是從自己的信仰與經驗出發,通過注疏、論著,來達到實踐與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興盛、隋唐佛教的輝煌,都與義解的繁榮是分不開的。而禪宗的發展則為中國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視主體的體認,自己身心的解脫;淨土法門的流行,激發了佛教的信仰感情,為佛教走入社會提供了方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禪、淨的流行,在這種“簡單”、“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國佛教徒逐漸失去探討高深佛理、考察繁瑣戒律的興趣。於是,中國佛教重視義理研究的優良傳統便喪失殆盡。


       
    但是,另一方面,佛學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卻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近代意義上的佛學研究,應該是開始於歐洲殖民主義者侵入亞洲地區,為了維護自己的殖民統治,必須要深入研究亞洲的宗教及其文化。於是,通過接觸梵文、巴利文等東方語言,開始了解佛教的理論,消化佛教的教義。在“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這些學者注重現代佛學研究的客觀性、純學術性,形成了佛學研究的現代傳統,於是佛教便成為一種學問——佛學。19
    世紀後期,日本佛教界開始運用西方的學術研究方法,從而推動了日本佛學研究的興盛與發達。隨著“西學東漸”、日本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增強,中國開始有了近代意義上的佛學研究,這在當時中國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反響與回應,特別突出的如《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的辨偽,“大乘佛教非佛說”的討論,“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之辯等。同時,佛教界受到時代流行的學術方法的影響,尤其是太虛大師倡導的“人生佛教”運動,高揚佛教理性主義思想,直接推動了佛教界從事佛學研究,這其中以印順法師的影響。但是,相對來說,學術界則在佛學研究上取得了更為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佛教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復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呈現出遊人如織、香火旺盛的現像。於是,培養人纔、弘法、學術研究等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各方面人纔的緊缺無形中遏制了中國佛教事業的發展。而人纔的成長與培養,又與佛教界的觀念與重視程度是成正比的。


    佛教學術研究真正的根本意義,不僅是了解存在於一定時空中的佛教發展形態,更是從現存的文獻、文物中,去偽存真,探索其前後延續、彼此關聯的因果性,從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佛法的本質,及其因時、因地的適應。了解過去佛教的真相,從中承受根本而主要的佛法特質,作為我們信行的基礎,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以
    “以法為依,師道莊嚴”為所訓,佛弟子聞熏正法、清淨解脫,僧團弘法、辦教育,皆應“以法為依”。僧團要清淨和合,必須“以戒為師”,受戒、學戒、持戒,言傳身教,行為規範、理念相同、經濟待遇均衡的清淨僧團纔能體現出佛教的神聖性,這就是“師道莊嚴”;而且,在辦教育、弘法、文化出版等事業中,更能注重“法”的清淨性與“人”的師道,師資相承,清淨布施。


    “以法為依,師道莊嚴”,即“法”要清淨,“人”要莊嚴;在“法”上,要依法不依人;在“人”上,出家人要清淨和合,在家居士要恭敬虔誠,僧俗各住其位,方顯“法”、“人”的清淨莊嚴。要實現“以法為依,師道莊嚴”,要以“法”的教育培養“人”,即要注重人纔建設,舉辦僧教育和居士教育;“人”要修學體證“法”,“法”纔能體現、呈現,正法纔能落實到世間;“人”要深入理解“法”,即要研究、研討;“人”要弘揚“法”,“法”方能廣大,即要注重弘法、文化出版。所以,教育修學、研究弘法、文化出版,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三大功能,也是研究所同仁們一起奉獻努力的事業。


        
    研究所成立十年以來,相繼出版了《放手撚花》、《走近佛陀》、《北京佛教文獻集成》、《居士教學叢書》等近百本書籍,舉辦“佛教節日與民俗”、“遼金佛教研討會代北京佛教研討會”等多次研討會。現在,又組織出版《漢傳佛教研究論叢》,推進佛學研究的發展,促使佛法能夠深入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這一切呈現了研究所法師們無數的青春熱忱,體現了數千名義工、學員們的付出。


    祝願研究所能夠走得更遠,越來越好!

                                                                                        
    怡學

                                                                                    
    2012 年9 月1 日

                                                                                     
    於北京廣化寺

    在線試讀
    空門名理孔門禪
    ——李純甫《鳴道集說》的時代特色
    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李純甫(1177-1223),字之純,號屏山居士。[1]其人其事,金末劉祁(1203—1250)《歸潛志》記錄頗為人撰《金史》,入屏山於《文藝傳》,其文多采 用該《志》:
    純甫幼穎悟異常,初業詞賦,及讀《左氏春秋》,大愛之,遂更為經義學,權承安二年經義進士。為文法莊周、列御寇、左氏、《戰國策》,後進多宗之。又喜談兵,慨然有經世心……純甫為人聰敏,少自負其材,謂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賦》,以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由小官上萬言書,援宋為證,甚切,當路者以迂闊見抑。中年,度其道不行,益縱酒自放,無仕進意。得官未成考,旋即歸隱,日與禪僧士子遊……然晚年喜佛,力探其奧義。自類其文,凡論性理及關佛老二家者號“內稿”其餘應物文字為“外稿”又解《楞嚴》、《金剛經》、《老子》、《莊子》。又有《中庸集解》、《鳴道集解》,號“中國心學、西方文教”數十萬言,以故為名教所貶雲。
    屏山著作,基本全佚,幸《鳴道集說》現存。該書當撰於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後數年之間,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即宋理年)由摯友耶律楚材(1190-1243)付梓出版,並為之《序》說:
    屏山臨終,出此書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後把交之作也。子其秘 之,當有賞音者。背景
    遼(907-1125)、金(1115-1234)、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雖然治分南北,但其文化背景還是一個,其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儒家思想,這就是為何身為金朝官僚的李純甫,卻口口聲聲的“我聖人”。因此,討論李純甫思想,首先必須從宋代文化背景著手。
    佛法來華,必然地會同中華本土文化發生踫撞和融合,故有種種不同的三教 關繫說,香港饒宗頤先生歷歷如數家珍:

    空門名理孔門禪

    ——李純甫《鳴道集說》的時代特色

    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


    李純甫(1177-1223),字之純,號屏山居士。[1]其人其事,金末劉祁(1203—
    1250)《歸潛志》記錄頗為人撰《金史》,入屏山於《文藝傳》,其文多采 用該《志》:

    純甫幼穎悟異常,初業詞賦,及讀《左氏春秋》,大愛之,遂更為經義學,權承安二年經義進士。為文法莊周、列御寇、左氏、《戰國策》,後進多宗之。又喜談兵,慨然有經世心……純甫為人聰敏,少自負其材,謂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賦》,以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由小官上萬言書,援宋為證,甚切,當路者以迂闊見抑。中年,度其道不行,益縱酒自放,無仕進意。得官未成考,旋即歸隱,日與禪僧士子遊……然晚年喜佛,力探其奧義。自類其文,凡論性理及關佛老二家者號“內稿”其餘應物文字為“外稿”又解《楞嚴》、《金剛經》、《老子》、《莊子》。又有《中庸集解》、《鳴道集解》,號“中國心學、西方文教”數十萬言,以故為名教所貶雲。


    屏山著作,基本全佚,幸《鳴道集說》現存。該書當撰於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後數年之間,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即宋理年)由摯友耶律楚材(1190-1243)付梓出版,並為之《序》說:


    屏山臨終,出此書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後把交之作也。子其秘 之,當有賞音者。


    背景

    遼(907-1125)、金(1115-1234)、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雖然治分南北,但其文化背景還是一個,其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儒家思想,這就是為何身為金朝官僚的李純甫,卻口口聲聲的“我聖人”。因此,討論李純甫思想,首先必須從宋代文化背景著手。


    佛法來華,必然地會同中華本土文化發生踫撞和融合,故有種種不同的三教 關繫說,香港饒宗頤先生歷歷如數家珍:

    三教如何調協,六代以來,已成宗教上之主要論題,向來有齊、不齊之異論。嵩著《齊三教論》七卷……斥佛,自加冠巾,必抑佛揚道可知。《新唐志》揚上善有《三教詮衡》十卷,其書未詳……日僧澄、空海傳入扶桑之佛典,內有《三教不齊論》……中唐以來,朝野奉佛,而三教且有道場,《金石萃編》載資州刺史《叱於公三教道場文》,首佛次道又次為儒,與隋李士謙評三教高下,以佛為日,道為月而儒為五星,如出一轍,姚有《三教優劣不齊論》,列舉三教不齊之項目凡十有三。




    但需要指出的是,同樣的“齊”論,因朝代更迭、時勢變遷,儒道佛三家分分合合,必然地,不同的時代,討論三教關繫的主題、包括用語,也就不同,各自透露出濃厚的時代氣息。


    筆者曾撰《入華佛教對應儒佛關繫的三個典型》一文,]以《牟子理惑論》、廬山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和禪宗為例,具體分析同樣的“齊”,如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不同的主題和追求。


    《理惑論》的時代,佛教乃是剛剛入華的“客”,面對作為“主”的本土儒家,其討論的主題,即儒佛是否有本質的衝突,是否可以和平相處。所以《理惑論》開宗明義就是“引聖賢之言證解之”,說信佛並不是“背五經而向異道”——牟子的答案是用儒道的經傳來辯護佛教,以儒家的是非為是非,唯有這樣,纔能爭得佛教在中國的一席之地。


    廬山慧遠時代的“敬王之爭”,挑戰來自統治者,主題是政治。在中國突飛猛進的佛教,讓統治者感到了威脅——髡發胡服、停妻絕子、不事生產,不就是“無君無父”麼!在此攸關生死關頭,佛教如果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信仰,則必須重新尋找與作為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更深層的相通之處。慧遠大師很聰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二科”說:我們出家人的生活“一者處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雖然我們的衣著、禮節不同於世俗,但“處俗弘教”的本質,是一點也沒有丟失。儒家的忠孝節義、君臣父子,我們佛經裡面同樣都能找到,“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敬王之爭”的意義,如《高僧傳》所論:“是論之大意,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跡矣。”佛教終於突破了政治瓶頸,基本上解決了其在中國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問題。


    盛行於唐五代的禪宗的時代使命,則是圍繞著徹底融入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題而展開。首先,禪宗的“農禪”,改變了僧人不事生產的生活方式,以化解歷代士人反佛有力的理由。其次,禪宗的“人人都有佛性”和“頓悟”,限度地向人們打開了成佛的大門。後,禪宗的“平常心是道”和“行住坐臥皆道場”,則完全消解了世俗生活和修行生活的界限。至此,佛教的信條同世俗的生活再無矛盾;文人士大夫的職責同出家人的追求,實際上成為一致;外來的佛教終於完全融入了儒家社會。


    循此思路,我們來考察李純甫“三聖合一”思想的時代背景和文化主題宋代儒家的所思所言,即李純甫《鳴道集說》寫作初衷和主旨的源泉所在。


    假如說漢儒的影響在於他們建立了儒家的政治學說,那麼宋儒的功績則是他 們終完成了儒家的哲學體繫。

    漢儒思想的核心是等級觀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治和倫理高度統一,漢儒由此而展開其理論體繫,董仲舒(前176-前104)如此,《白虎通義》如此,《大學》、《中庸》也是如此。雖然被稱為“顯學”,但儒家思想真正成為古代中國的意識形態,是從漢儒那兒起步的。


    千年之後,被稱為新儒家的宋儒構築了宇宙本體和人生本體完全合一的理論體繫,從而後實現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的雅俗兩個層次和所有文化樣式中的統治地位。


    雖然宋儒的師承流派、學養素質各各不同,但他們的哲學語言極富時代特點陰陽太極、道器理氣、天理人欲、形上形下……他們的追求也呈同一趨向,都不約而同地直指哲學的皇冠——從周敦頤(1017-1073)的“無極而太極”,到張載(1020-
    1077)的“氣”和朱熹(1130-1200)的“理”,各自建立了自家的形上本體論。

    在此基礎上,宋儒進而議論“性” “命” “道” “德”巧妙地把漢儒的政治 人倫思想編織其中,“天道” “王道”
    “人道”上下貫通,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 境界,到宋儒方有了哲學體繫上的全面支撐。

    與此並存的另一時代特征,則是宋儒同佛道兩家、特別是佛教的奇特關繫。

    一方面,自覺不自覺、或多或少,他們一無例外地受到佛教的影響,他們的言行中常可以看到佛教的痕跡。朱熹那著名的“月印萬川”就不用說了,典型的例證在《鳴道集說序》中就隨手可得:




    伊川(程頤10:3:3-1107):釋氏之學,又不可道他不知,亦極乎高深。

    上蔡(謝良佐1050-nos):佛之論性,如儒之論心;佛之論 心,如儒之論意。

    龜山(楊時中1053-1135):盂子所謂精粗具備,其言甚近,而妙義在焉,如龐居士雲:“神通並妙用,運水搬柴。此自得之言,為達理。




    甚至他們還學禪師打起禪機來了:



    邵堯夫(邵雍1011-1077)問:“今年雷起甚處? ”伊川曰:“起處起。”邵愕然。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遺餘力地批判佛教,以正統而自居,這就引起了 很多佛教學者的不滿。耶律楚材說他早就看不下去了:



    食我園椹不見好音,竊香掩鼻於聖言,助長揠苗於世典……誣謗聖人聾瞽學者……昔餘嘗見《鳴道集》,甚不平之。欲為書,糾其蕪謬而未暇,豈意屏山先我著鞭。




    李純甫的掲露,更是入木三分:



    掠人之財,猶謂之盜,而況多於財產者耶?何其憎主人之甚也!

    其論佛老也,實與而文不與,陽擠而陰助之。



    矚目於宋儒的成就,但又不滿意他們喫了葡萄還說葡萄酸,李純甫的《鳴道 集說》於是問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