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聖嚴大師文彙
    該商品所屬分類: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聖嚴大師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690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69005
    作者:聖嚴大師著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 

        
        
    "

    內容簡介
    聖嚴大師生平
    聖嚴(1930-2009),佛學教育家,日本立正大學博士,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
    193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13歲出家,1947年到上海靜安寺佛學院當學僧。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從1949年5月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中,心裡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和尚。退伍後決心再次出家,依止東初老人為剃度師,法號為"慧空聖嚴"。?
    除了從東初老人得到兩繫的傳承之外,又於1978年嗣靈源和尚法脈,成為臨濟宗第五十七代傳人,法號"知剛惟柔"。從此,與鼓山湧泉寺臨濟宗派下法脈有了傳承關繫。?
    1969年,聖嚴法師離開臺北前往東京,於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回到臺灣後,歷任臺灣地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臺灣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又創辦法鼓山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七個基金會、中英文四種定期刊物。以中、日、英三種語言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2009年2月,聖嚴法師去世,世壽79歲。?

    聖嚴大師生平

    聖嚴(1930-2009),佛學教育家,日本立正大學博士,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


    193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13歲出家,1947年到上海靜安寺佛學院當學僧。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從1949年5月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中,心裡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和尚。退伍後決心再次出家,依止東初老人為剃度師,法號為"慧空聖嚴"。?


    除了從東初老人得到兩繫的傳承之外,又於1978年嗣靈源和尚法脈,成為臨濟宗第五十七代傳人,法號"知剛惟柔"。從此,與鼓山湧泉寺臨濟宗派下法脈有了傳承關繫。?


    1969年,聖嚴法師離開臺北前往東京,於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回到臺灣後,歷任臺灣地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臺灣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又創辦法鼓山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七個基金會、中英文四種定期刊物。以中、日、英三種語言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2009年2月,聖嚴法師去世,世壽79歲。?


    大師的著作、譯著已有幾十種,均受讀者歡迎。本書是聖嚴大師著作的精選集。

    目錄
    菩薩戒指要
    自序
    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
    一、佛戒的起源
    二、菩薩戒的重點及其人間性
    三、由約而繁的菩薩戒
    四、彈性的三聚淨戒
    五、涵攝的三聚淨戒
    六、既難且易的三聚淨戒
    七、由易而難的三聚淨戒
    八、有收有放的三聚淨戒
    九、結論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菩薩戒指要

    自序

    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

    一、佛戒的起源

    二、菩薩戒的重點及其人間性

    三、由約而繁的菩薩戒

    四、彈性的三聚淨戒

    五、涵攝的三聚淨戒

    六、既難且易的三聚淨戒

    七、由易而難的三聚淨戒

    八、有收有放的三聚淨戒

    九、結論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一、前言

    二、十善法與大小乘諸經論

    三、十善是世間善法的常軌

    四、十善與五戒都是佛法的正道

    五、十善是世間善業道也是出世間無漏道

    六、由十善正行道而成為十善律儀戒

    七、十善依據五戒四波羅夷而做適應性的調整

    八、消極的十善法升華為積極的菩薩行

    九、十善是凡聖同歸大小兼備的菩薩戒法

    十、以十善法為菩薩戒是印漢藏諸大論師的共識

    十一、結論

    明末的菩薩戒

    一、梵網菩薩戒的源流

    二、雲棲袾宏的菩薩戒

    三、蕅益智旭的菩薩戒

    四、其他三位菩薩戒學者

    明末中國的戒律復興

    一、前言

    二、明末戒律的著作

    三、明末的在家戒

    四、明末的出家戒

    五、明末的受戒法

    六、明末的戒律環境

    適應時空的菩薩戒會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附錄一傳授菩薩戒儀範

    附錄二菩薩戒會誦戒儀

    附錄三傳授幽冥戒儀範


    印度佛教史



    章緒說

    節印度及其人民

    第二節印度的宗教

    第三節印度的哲學

    第二章釋迦世尊

    節釋尊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釋尊的降生與成道

    第三節轉法輪

    第四節釋尊的教團及行化

    第三章原始佛教與三藏聖典

    節原始佛教

    第二節王舍城結集

    第三節毗舍離城結集

    第四節初期的聖典

    第四章阿育王與大天

    節阿育王的事功

    第二節部派佛教與大天

    第五章部派佛教的分張

    節分繫及分派

    第二節部派的思想

    第六章大眾部及有部的教義

    節兩個根本部派

    第二節阿毗達磨的發達

    第三節《俱舍論》概述

    第七章阿育王以後的王朝及佛教藝術

    節王朝的興替

    第二節迦膩色迦王與佛教

    第三節印度的佛教藝術

    第八章初期的大乘佛教

    節大乘佛教的根源

    第二節初期大乘的興起

    第三節大乘初期的經典

    第九章龍樹繫的大乘佛教及其後的經典

    節龍樹菩薩

    第二節龍樹的後繼者

    第三節龍樹以後的大乘經典

    第十章無著繫的大乘佛教

    節無著菩薩

    第二節世親菩薩

    第三節世親以後的諸論師

    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

    節笈多王朝的佛教

    第二節伐彈那王朝的佛教

    第三節佛教與外道的交涉

    第十二章從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節密教的淵源

    第二節密教的興亡

    第三節印度的近代佛教


    學術論考

    上篇教理

    天臺思想的一念三千

    密教之考察

    禪的本質

    禪與禪宗

    淨土思想之考察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下篇論考

    和尚與僧伽

    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上下座次

    近代的佛教學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

    從佛教的觀點談科學

    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

    現代臺灣佛教的學術研究

    佛教與中國文化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佛教藝術的承先啟後

    中國佛教建築

    在線試讀
    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

    佛教的戒律有兩大類:聲聞律儀及菩薩律儀。
    (一)聲聞律儀。出於部派佛教所傳承的所謂聲聞律藏,也就是在家、出家的七眾律儀,其中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以其所受的戒相名目而分,則為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八戒以前是在家人所受,十戒以後是出家人所受,唯有比丘及比丘尼戒,稱為具足戒,即是受了全部的戒律之謂。
    (二)菩薩律儀。是大乘菩薩依據大乘經典中所見的菩薩行儀,編集而成菩薩戒經,除了《優婆塞戒經》是僅為在家居士而設之外,其餘不論何經,凡是菩薩戒,都是為在家、出家分別受持,《梵網菩薩戒經》甚至許可凡解法師語者,縱然是畜生道及鬼神類的眾生,均得受持。菩薩戒戒相條目的多少,諸經略有出入,《瑜伽師地論》及《菩薩地持經》稱為四重及四十三犯事,《梵網菩薩戒經》則為十重及四十八輕,《優婆塞戒經》卻為六重及二十八失意。不過一致以三聚淨戒作為菩薩戒的總則:1.律儀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在此三項總則下,遵守的條文可多可少。唯其涵蓋的層面,極其深廣,聲聞律儀的七眾戒,為菩薩戒的律儀戒所攝。菩薩戒的特色則尚須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方成三聚。
    此為傳統戒律的一個輪廓。

    接著討論,類此的戒律,對於現代世界中的佛教徒有何作用,有何困難?對於現代世界的人類社會,能扮演何種角色,分擔何等責任?
    我們必須先得肯定,佛法既對世界有益,佛教的戒律也必有其存續和推廣的價值。因為,佛教的戒律,跟佛陀的教法是無法分割的。佛陀的教法是屬於觀念及理論的疏導,佛教的戒律則是配合著佛陀的教法而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規範。因此,在律典中對於戒律的稱謂叫做“正法律”,即是為了實踐佛陀宣示的正法而設定的規律。
    不過,由於時代的遞演、環境的遷移,二千五百數十年前,佛陀為了適用於印度社會而制的戒律,未必能夠適應於無盡的空間及無窮的時間。故在佛陀將入滅時,於《長阿含經》的《遊行經》中,告知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舍小小戒。”《毗尼母經》卷二稱此為“微細戒”;《五分律》卷二二也說到,“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這都說明了佛陀制戒,不是一成不變,其實是有相當大的變通性及適應性。

    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



    佛教的戒律有兩大類:聲聞律儀及菩薩律儀。

    (一)聲聞律儀。出於部派佛教所傳承的所謂聲聞律藏,也就是在家、出家的七眾律儀,其中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以其所受的戒相名目而分,則為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八戒以前是在家人所受,十戒以後是出家人所受,唯有比丘及比丘尼戒,稱為具足戒,即是受了全部的戒律之謂。


    (二)菩薩律儀。是大乘菩薩依據大乘經典中所見的菩薩行儀,編集而成菩薩戒經,除了《優婆塞戒經》是僅為在家居士而設之外,其餘不論何經,凡是菩薩戒,都是為在家、出家分別受持,《梵網菩薩戒經》甚至許可凡解法師語者,縱然是畜生道及鬼神類的眾生,均得受持。菩薩戒戒相條目的多少,諸經略有出入,《瑜伽師地論》及《菩薩地持經》稱為四重及四十三犯事,《梵網菩薩戒經》則為十重及四十八輕,《優婆塞戒經》卻為六重及二十八失意。不過一致以三聚淨戒作為菩薩戒的總則:1.律儀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在此三項總則下,遵守的條文可多可少。唯其涵蓋的層面,極其深廣,聲聞律儀的七眾戒,為菩薩戒的律儀戒所攝。菩薩戒的特色則尚須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方成三聚。


    此為傳統戒律的一個輪廓。



    接著討論,類此的戒律,對於現代世界中的佛教徒有何作用,有何困難?對於現代世界的人類社會,能扮演何種角色,分擔何等責任?

    我們必須先得肯定,佛法既對世界有益,佛教的戒律也必有其存續和推廣的價值。因為,佛教的戒律,跟佛陀的教法是無法分割的。佛陀的教法是屬於觀念及理論的疏導,佛教的戒律則是配合著佛陀的教法而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規範。因此,在律典中對於戒律的稱謂叫做“正法律”,即是為了實踐佛陀宣示的正法而設定的規律。


    不過,由於時代的遞演、環境的遷移,二千五百數十年前,佛陀為了適用於印度社會而制的戒律,未必能夠適應於無盡的空間及無窮的時間。故在佛陀將入滅時,於《長阿含經》的《遊行經》中,告知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舍小小戒。”《毗尼母經》卷二稱此為“微細戒”;《五分律》卷二二也說到,“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這都說明了佛陀制戒,不是一成不變,其實是有相當大的變通性及適應性。




    可是,後來的比丘們,相當保守,對於聲聞律儀,因為無人敢做修訂,以致傳到中國,便遇上儒家的倫理觀念與佛教的出家行為相抵觸,也踫上君王的權力與三寶的尊崇相衝突。加上中國的地理、氣候及風俗習慣,也與恆河流域的印度不同,例如父母反拜出家的子女,沙門不敬權貴的君王,都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過持久爭執的問題。又如印度的出家沙門,不事農工、不經商,全賴沿門托缽以維持生活,到了中國,若非仰給於官府,便得違背戒律的規定,自耕、自炊、自食其力;在印度的僧團,無須恆產,僧眾個人不持金錢,而中國寺院,便不得不有寺產,以利耕作,僧人出門,亦不能不備路資,以供交通、衣食、醫藥等所需。在印度熱帶地區,沙門三衣一缽隨身,即可度其修行生活,若有多餘,便是長物,為免增長貪欲,依律必須舍給大眾僧;然在中國,三衣僅是用作威儀的像征,更多的俗服倒是平時的必需。


    另以授受比丘尼戒而言,依律須有比丘眾及比丘尼眾各十人僧,在男女二部僧中做羯磨;比丘尼犯僧殘,亦須有男女各十人僧中出罪,方得算是合乎律制;可是,中國的比丘尼戒,未見有二部僧中授的記錄。以致今日南傳佛教國家以及藏傳佛教,雖因早已失去比丘尼戒的傳承,希望到中國臺灣或大陸將比丘尼戒傳承回去,卻存懷疑心態而遲遲未願實施。若以實際需要而言,能有讓女性出家修道的權利,總比把女性出家之門永遠關起來的好。




    佛教傳到日本,在其奈良時代,由於中國的道宣律師的第三傳——鋻真和尚——東渡設立戒壇院,傳出家戒及菩薩戒。到了澄遊學中國,返回日本之後,為了反對舊傳佛教派繫的控制,所以公開宣布舍比丘戒而另設出家菩薩的受戒規制。若依聲聞律儀,根本未見有所謂“出家菩薩僧”的名目。然後經過親鸞,自稱“禿愚”,以在家身創立淨土真宗,開始了居士領導教團,並主持各項儀式,包括接受信眾皈依佛教。到了日蓮,便提出“末法無戒論”的呼聲。迄於距今一百年前,明治維新,滅佛教,崇神道,而有“神佛合習”運動,強制僧人住於神宮,鼓勵僧人帶妻食肉,便形成了今日日本佛教的現況——以住於寺院的居士,執行出家沙門的任務。此雖有違佛制的聲聞律儀,卻也維繫了弘傳佛法的使命;尤其是禪宗的日僧,雖繫有妻有子的在家人,上殿、過堂、儀式之際,他們依然披著被稱為“福田衣”的袈裟,雖與戒律不合,卻是既成的事實。




    另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的寂護與蓮華生,後期的阿底峽等,都是來自印度的大師。其中的蓮華生,據稱是一位神通顯赫而又有可僧可俗等多樣身分的人物。後來由藏地去印度求法的大翻譯師,如密勒日巴的師父馬爾巴,乃是一位居士身的大成就者。因此,藏傳佛教的源頭,雖同出於印度,傳承的上師卻枝繁葉茂,而且有僧有俗,各自建立宗派門戶,尤其秘密金剛乘的信仰中心,是以大成就者的上師為主,通過上師始能修成與上師所依的本尊相應,因此,在聲聞律儀,佛教徒的皈依處是佛、法、僧三寶,密乘的佛教則依上師為皈依處,說得謙虛一些,也當有四皈依:上師、佛、法、僧。上師未必是比丘,而一般比丘,為了尊法崇教,對於所依上師,不論僧俗,也當無條件地皈依、禮敬、供養。此從佛世的聲聞律儀中也找不到根據。更有甚者,密乘的大樂、勝樂等的修持與實踐,尤跟聲聞律儀的少欲、離欲不能相應。但是藏傳佛教,仍是大乘佛教的一大支派,所以到了宗喀巴的時代,又返回到素樸與梵行的觀點,主張聲聞律儀是大乘菩薩律儀的基礎,也是秘密金剛乘律儀的共軌。可知藏傳佛教的戒律觀念,乃是因人、因時、因地而變,然其除了已受法王認定的大成就者,仍以出家的比丘更被大眾尊敬。




    至於南傳巴利語繫的上座部佛教,由於錫蘭、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塞等國家地區,沒有原來的本地文化,也未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所以佛教傳入之後,歷兩千兩百年,仍能保持著跟佛陀時代相去不遠的生活形態。不過,近世以還,由於歐美勢力的影響以及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丕變,也為該一地區的戒律問題帶來了困擾,比如依律出家的沙彌便不得自執金銀貨幣,如今的比丘,遠出旅行,除非帶一位經理的侍者同行,便不得不自身帶錢;又如律制比丘必須托缽,但當緬甸政府推行社會主義之後,在家人的齋僧供僧,便急速銳減;比丘旅行到了非佛教的國家,也得用錢購取飲食。比丘不得接觸女性肌膚乃至衣裙,然到歐美旅行,除非乘坐自備的交通工具,除非逢人即說:“我不能跟異性握手。”否則難以避免,也頗失禮。特別是在女權運動氣氛高漲的今天,南傳佛教不許女性出家為比丘尼的事實,也為世界佛教的知識分子之間,帶來了越談越熱的話題。




    佛教的戒律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若從信仰生活的中心而言,即是皈依佛、法、僧的三寶,從社會生活的實踐面而言,即是不得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將此向內心做起,便是戒除貪欲、瞋恚、邪見的三毒。概括而言,即成十善業道而分作三組,稱為三業清淨,即能達成淨化自心、淨化社會的目的:(一)身業清淨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二)口業清淨者,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三)意業清淨者,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十善之中已收五戒的前四項,並將第五項的飲酒戒遺漏,所以發生過《未曾有因緣經》中的祇陀王子,寧舍五戒而願受十善的故事。

    十善中的後三項,是從皈依三寶,始知貪欲、瞋恚、邪見,乃是煩惱的根源。可見,佛法的化世功能,即在教人如何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可是,流傳於今日世界的佛教戒律,我們已知道,遇到了許多問題,若不加以釐清,將會有礙於佛法的推廣。現在再舉三例:

    (一)今日人類的社交頻繁並顯得相當重要,對於不飲酒,則頗有指責,因此有人將烈酒認定是酒,其他如啤酒、米酒、水果酒等,隻當作一般飲料,依律能否解釋得通?


    (二)對於邪淫的界定,原來是指在已婚夫婦以外的男女性關繫,如今的單身男女,未有法律上的婚姻,卻是生活在一起,長相廝守,形同夫妻,也算邪淫嗎?他們彼此相悅,又不妨害家庭和社會,罪在何處?但其沒有約束,隨時可以分離,缺少相互的保障,也是一種不安定的現像;然在離婚率極高的現代世界,法定的婚姻,也不等於安定的保障,何必一定要把男女同居,視為邪淫?


    (三)越來越多新興的在家佛教團體,於世界各地紛紛建立,無視於比丘僧團的地位,我們是否承認他們也是合乎戒律的僧團?



    總之,我想指出:佛教的傳統戒律到了今日世界,雖已面臨種種需要省思改進的問題,然其可以設法補救,卻不可輕言廢棄。因為聲聞律儀的目的,在於淨化身、口、意三業,以少欲、無瞋、正見,主導身、口二業的一切行為;身、口二業的行為,在戒律的軌範之下,防止一切惡律儀行。所以,五部聲聞律儀之中,處處可見佛陀對於“少欲、知足、行頭陀(去其衣食住處的貪欲者)、樂學戒、知慚愧者”的贊嘆。戒的功能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如再加上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戒律對佛法的化世,是必要的,所以佛有明訓,唯有“嚴淨毗尼”,始能使得“正法住世”。


    若言今日世界的佛教徒們,不需戒律的約束,雖可制造“自由自在”的假印像,卻會為佛教慧命的存續帶來真危機。例如一九八四及八五年時,日本繫統的美國佛教界,幾乎到處鬧著禪師的緋聞,好幾位“老師”從此銷聲匿跡,有幾位“老師”雖厚起臉皮撐了下來,但已使佛教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另於一九九○年時,有一位藏地大喇嘛的繼承人,因同性戀而死於艾滋病,便使該一曾在美國擁有一百數十個中心的團體,土崩瓦解。此皆是不重視基本戒律的後果,不可不慎也。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八日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召開的

    第二屆國際學術會議的主題演說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