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維摩精舍叢書研讀錄 黃葉閑譚
    該商品所屬分類: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李自申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109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異形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9510986
    作者:李自申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一套獨特的近代學人以現代眼光研讀古代人文經典的繫列著作

     
    內容簡介

    《叢書研讀錄》二、三、四卷是李自申先生對袁煥仙大師著作中的《黃葉閑譚》、《榴窗隨判》、《中庸勝唱》的講解延伸。《叢書集粹》義趣古奧,加之文言、繁體,不經講解,難知其意,故有原維摩精舍之門人、學子如成都方含光老師、廣漢楊光岱先生、鹽亭李自申先生等諸大德,嘔心瀝血,數十年闡揚《維摩精舍叢書》。編者將前輩多年宣講研讀之音像資料,加以整編補充而成《維摩精舍叢書研讀錄》,使《維摩精舍叢書》之法旨繼續得以弘宣。
    該卷為《叢書研讀錄》第二卷,是對《黃葉閑譚》的逐字逐句解讀,為初學入德而無從者之階梯。通過“假說五法”來闡述擇師、事師的道理、方法以及學習並達到戒、定、慧修行之門的具體步驟、要求。

    作者簡介

    袁煥仙(1887-1966)居士,是民國時代四川的宗門大德,他在成都都設立“維摩精舍”,聚眾講學修禪,度化一方,四眾共仰。他門下弟子眾多,各有成就。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後,首在臺灣講《楞嚴經》,聚眾講學弘法,創立老古文化公司,出版佛教典籍的南懷瑾居士,就是袁煥仙老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
    李自申,生於1921年,四川鹽亭人。1947年師從國學大師袁煥仙先生,為南懷瑾之師弟。1956年被劃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同情分子,下放強制勞改。1980年沉冤昭雪後,以家庭私塾、佛學社講學等方式講課,積極宣揚國學及中國傳統文化。弟子上千,遠迄歐美,近及海內數十省市及港臺,問道之士不絕於途。先後闡述煥仙夫子之《中庸勝唱》、《黃葉閑譚》等百餘講;捐印《維摩精舍叢書》一函、《維摩精舍叢書》二函。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目錄
    黃葉閒譚序
    第一講緣起
    第二講權開一門
    第三講假説五法
    甲、起信
    一、迷信
    二、實信
    乙、依師
    一、擇師
    二、事師
    丙、勤三學
    一、戒學
    二、定學
    三、慧學

    黃葉閒譚序
    第一講緣起
    第二講權開一門
    第三講假説五法
    甲、起信
            一、迷信
            二、實信
    乙、依師
            一、擇師
            二、事師
    丙、勤三學
            一、戒學
      二、定學
            三、慧學
    丁、警語
    戊、悟緣
    第四講或者問

     

    在線試讀
    黃葉閒譚序
    序曰:大言希聲,大聽絶聞,大道無階,不即匪親,求之轉遠。其趣學也,不亦難乎?抑已淵矣。
    煥師乃口授茲篇,一改平昔壁立千仞之風,而囁囁如老嫗談者,蓋黃葉止啼,誘掖初機,將以無階而階,求大言於聲,大聽於聞也。曰一門曰六法,信口赴機耳。雖然,依言立義,立處即真,苟至於真,則又一毫不寓,萬相咸該。如牟尼珠然,方方顯色,色色透圓,而於是珠者,色歟?圓歟?噫!其初學之津梁,入德之勝徑者矣。人俊躬味斯法,妙逾靈蘭,義不忍埋,爰付之梓,乃揭於同儕,曰還家要道,及寢良規,於是乎在。
    門人鹽亭黃人俊敬序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黃葉閒談》。
    “序曰:大言希聲,大聽絶聞,大道無階,不即匪親,求之轉遠。其趣學也,不亦難乎?抑已淵矣。”
    “序曰”,就是序文部分的開始。“大言希聲”,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像無形。”至大的音響反似無聲,至大的景像反似無形。老子在《道德經》上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大言希聲”,真正的“言”是無説而説,不是你去口沫橫飛,努力要表達什麼東西;“大聽絶聞”,真正的“聽”是無聞而聞,不是你去追逐聲色,使勁要聽到什麼東西。
    真正的“言”、真正的“聽”是無説而説、無聞而聞的,是“離見絶聞、超聲越色”的,我們看《指月録?卷二》中須菩提尊者的故事:須菩提在巖中宴坐,梵天雨花讚歎供養,須菩提就問:我什麼都沒説,你爲啥讚歎呢?梵天就説:正因爲你無説,我纔無聞,“無説無聞是真説般若”呀,所以梵天説他是善説般若。這就非常奇怪了,跟我們平常體驗完全不一樣哦?
    “大道無階”,真正的大道是沒得階的,沒得邊邊,沒得前後。世間本無路,行者自成徑;處處沒有路,又處處皆是路呀!
    真正的大言、大聽、大道是這樣,是“希聲”、“絶聞”、“無階”的。爲啥是這樣?大家專專心心讀《維摩精舍叢書》,自然慢慢就曉得了。哦!是這樣的!如果要講這個道理,愈説就愈聽不懂,原來隻有一點不曉得,越説越糊塗,所以説不清,這就是爲啥釋迦佛説:“不可説、不可説”。所謂“不可説、不可説”,不是不能説,而是不可説。我們修學,就是要把這個不可説搞清楚。

    黃葉閒譚序
    序曰:大言希聲,大聽絶聞,大道無階,不即匪親,求之轉遠。其趣學也,不亦難乎?抑已淵矣。
    煥師乃口授茲篇,一改平昔壁立千仞之風,而囁囁如老嫗談者,蓋黃葉止啼,誘掖初機,將以無階而階,求大言於聲,大聽於聞也。曰一門曰六法,信口赴機耳。雖然,依言立義,立處即真,苟至於真,則又一毫不寓,萬相咸該。如牟尼珠然,方方顯色,色色透圓,而於是珠者,色歟?圓歟?噫!其初學之津梁,入德之勝徑者矣。人俊躬味斯法,妙逾靈蘭,義不忍埋,爰付之梓,乃揭於同儕,曰還家要道,及寢良規,於是乎在。
    門人鹽亭黃人俊敬序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

    【“黃葉閒譚序”譯釋】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黃葉閒談》。
    “序曰:大言希聲,大聽絶聞,大道無階,不即匪親,求之轉遠。其趣學也,不亦難乎?抑已淵矣。”
    “序曰”,就是序文部分的開始。“大言希聲”,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像無形。”至大的音響反似無聲,至大的景像反似無形。老子在《道德經》上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大言希聲”,真正的“言”是無説而説,不是你去口沫橫飛,努力要表達什麼東西;“大聽絶聞”,真正的“聽”是無聞而聞,不是你去追逐聲色,使勁要聽到什麼東西。
    真正的“言”、真正的“聽”是無説而説、無聞而聞的,是“離見絶聞、超聲越色”的,我們看《指月録?卷二》中須菩提尊者的故事:須菩提在巖中宴坐,梵天雨花讚歎供養,須菩提就問:我什麼都沒説,你爲啥讚歎呢?梵天就説:正因爲你無説,我纔無聞,“無説無聞是真説般若”呀,所以梵天説他是善説般若。這就非常奇怪了,跟我們平常體驗完全不一樣哦?
    “大道無階”,真正的大道是沒得階的,沒得邊邊,沒得前後。世間本無路,行者自成徑;處處沒有路,又處處皆是路呀!
    真正的大言、大聽、大道是這樣,是“希聲”、“絶聞”、“無階”的。爲啥是這樣?大家專專心心讀《維摩精舍叢書》,自然慢慢就曉得了。哦!是這樣的!如果要講這個道理,愈説就愈聽不懂,原來隻有一點不曉得,越説越糊塗,所以説不清,這就是爲啥釋迦佛説:“不可説、不可説”。所謂“不可説、不可説”,不是不能説,而是不可説。我們修學,就是要把這個不可説搞清楚。
    “不即匪親”,這裏的“匪”字假借爲“非”,表示否定的意思。真正的大言、大聽、大道雖然是“希聲”、“絶聞”、“無階”的,但你不去接近、不去親證的話就更錯,硬是不得行。“求之轉轉遠”,但如果你硬是要設法去追求的話,不求還好,愈求愈遠,愈求不到。“其趣學也,不亦難乎?”那麼,這樣志趣於斷惑證真的修學之路,不也是很困難的嗎?“抑已淵矣。”而且已經是淵深難測了呀!
    唉呀,這個“希聲”、“絶聞”、“無階”,我們沒得辦法,難以下手呀,咋個去學嘛?這又咋個辦呢?
    “煥師乃口授茲篇,一改平昔壁立千仞之風,而囁囁如老嫗談者,蓋黃葉止啼,誘掖初機,將以無階而階,求大言於聲,大聽於聞也。曰一門曰六法,信口赴機耳。”
    “煥師”就是袁翁煥仙夫子,“乃口授茲篇,”袁先生非常慈悲,於是便開口爲我們學人作出了這麼一番開示,於是便有了《黃葉閒譚》這部書。“一改平昔壁立千仞之風”,袁先生在《黃葉閒譚》中的開示,一改先前接引學人的風格,先前是個啥子風格呢?“壁立千仞”!袁先生平常接引學人的手法,就像是峭壁高聳陡立,孤峻超絶,無一絲毫移易虧欠,直截了當,讓人毫無迴旋餘地。學人如能當下喪卻情識知見,胸中不掛絲毫,透得淨盡明瞭,摸著自家鼻孔,當即便得歸家穩坐。
    記得當年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個求法者,恭恭敬敬向袁先生問法:請教佛法大意?先生一句話沒説,順手拿起桌上的茶碗砸在地上,茶碗摔得粉碎,求法者當即轉身就走。有學生不理解,説先生脾氣太大。先生一笑。次日,問法者前來謝師頂禮。
    可是呢,袁先生在講《黃葉閒譚》時,卻是不同於先前“壁立千仞”的行教風格,改而轉用“囁囁如老嫗談者”,“囁囁”就是話非常多,袁先生就像老婆婆那個樣子,給大家講老婆婆禪,爲我們學人非常詳盡仔細地説了又説,殷殷叮嚀,非常慈悲啊!爲啥要這樣做呢?“蓋黃葉止啼”,不過是拿一片楊樹上的黃葉,權稱之爲黃金,哄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不要亂哭亂鬧了,其實這些都不過是方便言説而已呀。目的在於“誘掖初機”,是爲了引導和幫助我們初學的新人,能夠“無階而階”,本來沒得階,給假你立個階梯;本來沒得次第,給你假設個次第;讓我們初步能有個下手之處,順著這些方便階梯,好一步步向上走。
    “求大言於聲,大聽於聞也”,在《中庸勝唱》第一編“總説分”的“懸説”章中,袁先生也講道:“大言絶聽,弦外希音,固非探堂達寢者,不足以及乎此矣。”諸佛妙理,纔是真正的大言、大聽,那是非關文字語言的,可如果不是真正“探堂達寢”的人,沒有達到這種程度的話,是難以懂得這些的。於是,爲了方便接引我們學人,袁先生隻好在無言中立言了,用文字語言跟我們表達出來,方便我們修學,通過聞思修慧,而信受奉行,了悟大言大聞的真實義理,最終親身證得無上大道。
    雖然,依言立義,立處即真,苟至於真,則又一毫不寓,萬相咸該。如牟尼珠然,方方顯色,色色透圓,而於是珠者,色歟?圓歟?噫!其初學之津梁,入德之勝徑者矣。
    “曰一門曰六法,信口赴機耳。”在《黃葉閒譚》中,袁先生爲我們權開了一個法門,假説了六個方法,這都不過是隨機應變、應機設教、應化方便而已呀。如巧婦擇選百蔬,應手烹成珍饈;如“子啐母啄”,母雞要把握時機,在小雞以嘴吮聲欲出殼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啄碎蛋殼,讓小雞出殼。這些都是要依著我們學人的根機,從而方便教化接引,這纔是真正的“信口赴機”呀。
    “雖然,依言立義,立處即真”,雖然是這樣講,但是要注意,依借言説而建立義理,其所建立之處,皆不離於真心本性,全都是由自家胸襟流出,無不都是一心而起妙用,即用即體,所以説是“立處即真”呀!
    有人就想了:哎---《楞嚴經》上不是説“凡有言説,都無實義”的嗎?不是説一切語言文字均爲表顯之説,都無實義的嗎?爲什麼智者大師等前輩們,卻又主張“立處即真”呢?是的,諸聖賢隨感赴機的方便言説,包括我們平常的行住坐臥,皆不離於真如本性,都是由本體起用的呀,而即用即體、體用一如,所以説“立處即真”。故東晉的僧肇大師在《肇論?不真空論》講:“不動真際,爲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道是無所不在,觸處皆真呀。佛經上還説過: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語言文字,當然亦復如是嘛。我們這一個能説、能寫的當下,曉得體用一如的根本,當下現成就是的呀,是真如、是真理,就是這個!唯此一事實,你不要認爲,那是黃葉止兒啼,是假的,哄我們的,但是,這個確實是真的喲。
    “苟至於真,則又一毫不寓,萬相咸該。”如果真正懂得了、確實證得了這個真理,“則又一毫不寓”,又確實一樣都沒得。釋迦牟尼説法也是這樣,就怕學法的人,説有就執著有;看你執有,又説空,你又執著空;實在沒得辦法了,釋迦牟尼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下你把空有都去掉、圓融了,這就是“黃葉止啼”。雖然絲毫不寓,卻又“萬相咸該”,宇宙萬有,無所不在,無法不攝,樣樣都“咸該”,現在話就叫一切都含括完備了。本來是一樣都沒得,爲啥又樣樣都有呢?
    佛法講空,因爲空,一樣都沒得。又如我們的心地,像明鏡一般,樣樣都顯得出來,胡來現胡、漢來現漢。又比如一個房間,如果我們這個房子裏頭是有,裝有東西,坐滿了人,堆滿了書或家俱,我們還能進來坐嗎?所以學佛法就是學減法,把所有執著都往下、空掉,空完了以後,你樣樣都曉得了,不然,這樣把你擋住,那樣把你擋住,處處是障礙,咋個學得進去?
    “如牟尼珠然”,真心本性就像牟尼如意寶珠一樣,光淨清澈,隨色透亮;“方方顯色,色色透圓”,牟尼如意寶珠能照現四方萬物,自身卻無有定色,能隨物顯色,如果將其放在水中就隨作水色,如果用青色物體包裹,水色又會變成青色;如果用黃、赤、白、紅等顔色的物體來包裹,則又會隨著變成相應的顔色;那真是任運自在、圓融無礙呀。
    “而於是珠者,色歟?圓歟?”我們本自具有的牟尼如意寶珠,本身沒得顔色,沒得形狀,你圓他就圓,你方他就方,你是啥子顔色,他就是啥子顔色,一切都是我們心的變化。
    “噫!其初學之津梁,入德之勝徑者矣。”“津梁”,渡口和橋樑。《黃葉閒譚》這部書,真是我們這些初學之人入德的津梁、入德的勝徑,很好很好的路徑呀!
    人俊躬味斯法,妙逾靈蘭,義不忍埋,爰付之梓,乃揭於同儕,曰還家要道,及寢良規,於是乎在。
    這篇序哪個做的?“人俊”,即黃人俊。我人俊,在師兄名下、讀者名下,姓都不敢稱,就是“人俊”,很客氣。現在的年輕人要懂東方的傳統禮節哦,在父母長輩面前,自稱時,不能冠你的姓,隻能稱你的名;以前寫訃告碑文這些,諱某某那個諱字,本來忌諱,沒得辦法哪,寫個名字;老師就要稱師,父母就要稱爸爸媽媽,有些年輕人對父母直呼其名,這沒得禮貌,要不得。
    “躬味斯法”,親身體嘗到袁先生所宣講的法味。
    “妙逾靈蘭”,“妙”,精妙,美好;“逾”,越過,超過。“靈蘭”,是我們的老祖先黃帝的藏書室,裏面存放的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內經》裏講黃帝向岐伯請教,關於人體十二臓像等問題,黃帝明瞭以後,非常慎重地將之收藏起來,放在最寶貴的“靈蘭之室”,收入靈蘭之室保存起來,以傳之後世。“妙逾靈蘭”就是説袁先生講的《黃葉閒譚》,好得超過了《黃帝內經?素問》篇裏的“靈蘭秘典”,這是黃人俊作爲學生對袁先生的讚歎。
    “義不忍埋”,袁先生講得太好了,如此勝義,學生實在不忍、也不該埋沒;“爰付之梓”,於是就將之雕刻製版,印成書籍,以廣流通。“梓”是桐梓樹,也叫梓木,過去印書的木刻版通常用梓木做成。“梓”表示印刷書籍的意思。
    “乃揭於同儕”,將這本好書公印出來,方便我們這些同學道友們研讀學習。
    “曰還家要道,及寢良規,於是乎在。”我們本心本性、本來面目的最重要的道路和方法,以及規矩和原則,都在這個書裏頭。你看短短二百多個字,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好處、妙義,説得清清楚楚。
    我們在座的要學文章,把這些簡單明瞭的文章,你一下讀熟、讀背得了,以後你再寫東西,一下就寫清楚了,就抓到重點了。我們談話有時抓不到重點,多是因爲沒有下工夫學過這些好文章。

    第一講  緣起

    維摩精舍第一屆行七已,諸子日集,每興難問,若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然則入者何入?趨者何趨?百工之術尚有徑循也,矧單提之的旨、萬有之至行,可以入而無戶、由而無道乎?”於是咸趨座下禮問。
    先生怫然而起,翻然引去。諸子自恣,莫岸其涯。如是數日數問,莫聞其旨。中秋之前夕,庭桂宵馥,砌蘭夜芬,共茗月下,申問如前。
    先生曰:“凡有言説,都無實義,何有吾宗?”
    進曰:“若然,無言無説即實義、即宗旨、即階道歟?”
    曰:“有且非,況無邪?”
    進雲:“行人但有言時不作有想,無言時不作無想,即實義、即宗旨、即階道歟?”
    曰:“有有、有無,益增乃病。”
    進曰:“噫!我知之矣。有無不拘,一派圓成,出主入奴,法爾如幻,的實義、的宗旨、的階道矣。故六祖能曰:‘有無皆不立,長御白牛車。’如何?”
    先生曰:“止!止!學般若人慎勿如是戲論、如是謗言、如是惡口。倘不自悛,詎曰遺譏君子,實亦果遭迂曲!”
    問者大惑益阻,復禮而叩曰:“學人愚昧,罔測幽遐。願   先生哀我赤忱,竝矜來學,令未入者思入,思入者能入,能入者升堂及寢而得入,用光前烈,爲章後世。”
    如是數請,先生以手撚鬚,以目顧衆,久之,乃曰:“此事人人具足,箇箇圓成,不趨己入,説箇直超,早已成了接引之言、方便之語。何也?所謂法身、化身、報身、穢土、淨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一切一切,已舉未舉,無不等現,法爾圓成,不從人得,不因師授,不以己求,實無修證,千聖所由,諸佛共履!而當人偏偏要入許多知、許多見、許多奇特不奇特到他分上,遂弄成人人不知具足,箇箇不悉圓成;於是乎入不得入,信不自信;奇言妙義興也,魔外邪正之立、三藏十二文字語言、非文字語言興也。實際理地,那有如許多事來?先聖憫之,爲設檀度;上中下乘,爲利初機;戒定慧學,乃詮共德。就自肯之淺深,假立階梯;因入德之難易,權稱頓漸;實無實法,寧有要門?當人果能於此一覷覷破、一了了卻,不但一切經、一切論、一切臨濟三玄、曹洞五位、潙仰圓相、雲門鑒咦、一切是法非法、勝法劣法等等,皆成話柄,而當人自身亦成話柄也。入,從何入?趨,從何趨?果有入路、或有趨程,諸子、諸子,入來!入來!”衆無語。
    先生復曰:“若言能入,龜毛千尺;若言不能入,不特佛法無靈,而且兔角萬尋。”
    “然則究竟一句,畢竟如何?”
    先生曰:“向汝道:木樨花開八月秋。”
    諸子復請未已,久之,又曰:“餘已罄量敷陳,脫體開説,而猶雲雲者何邪?百無可已,於是以四講而權開一門,假説五法,擇揀先聖偉言,略附個人鄙意,如説成帙,且曰:善用我法,踏毗盧頂上人;或泥己私,必繫驢橛下客;倘不自契乃心,終是吾瞎汝眼;若曰即明本性,方知不從人言;把葉作金,咎固我也;因指認月,義豈他哉?勉之!勉之!”
    【“第一講、緣起”譯釋】
    維摩精舍第一屆行七已,諸子日集,每興難問,若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然則入者何入?趨者何趨?百工之術尚有徑循也,矧單提之的旨、萬有之至行,可以入而無戶、由而無道乎?”於是咸趨座下禮問。
    維摩精舍第一屆打禪七以後,還有許多學子彙集到一起,經常就不懂的問題向袁先生請教。問些什麼呢?請教明心見性成佛的大事,向上一路最高義諦的方法。學人先問道:如果説“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也就是超出言語意識之上,所謂言絶意斷、真實而絶對的正真大道,是諸佛菩薩及祖師們歷來所不説、所不傳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入者何入?趨者何趨?”我們學人又如何去證入、又如何去行持呢?學人進一步説道:“百工之術,尚有徑循也”,就是普通學石匠、學木匠等各種工匠技藝,乃至學一切學科技術等,尚且都還有個門徑、有個方法可以依循嘛。“矧單提之的旨、萬有之至行,可以入而無戶、由而無道乎?”更何況是禪宗應機單傳、純一直指之真諦,以及一切萬有超絶究竟之勝行,難道就沒有門戶可以進入、沒有道路可以趨從了嗎?
    “於是咸趨座下禮問。”正是因爲懷著這樣的疑問,於是大家都來到袁先生座前,非常恭敬禮貌地請袁先生爲大家解答這些疑惑。
    其實,所謂“千聖不傳”者,並不是不傳給你,也不是供養紅包沒有拿夠,他不傳,而是無法可傳,這個“向上一路”,超出言語意識之上,不由口出,不涉思惟,隻有我們自己親身去參究,從而自證自知、心領神會,實際並沒有什麼實法可以傳、可以授呀。
    先生怫然而起,翻然引去。諸子自恣,莫岸其涯。如是數日數問,莫聞其旨。
    呵呵,這裏就很有趣了,學人們是非常有禮貌地來向袁先生請教,可是呢,袁先生卻是“怫然而起,翻然引去”,以非常憤怒生氣的樣子站起身來,快速地離開了。哦,你看,袁先生把法都講完了。全部大法都講完了,不但三藏十二部講完了,而且諸子百家孔老耶回都講完了。就如:世尊升座,衆集。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這與袁先生的作略是異是同,大家可以參參看。
    “諸子自恣,莫岸其涯”看到袁先生以忿怒的樣子離開了,大家就趕緊檢討自己所犯的過錯,可還是百思不得其解,不曉得袁先生爲啥子生氣,不但不講法,還起身就走,這到底搞的啥子名堂,都感到納悶,摸不著邊際。
    “如是數日數問,莫聞其旨。”就這樣一連好幾天,大家反復向袁先生請問,天天如此,但就是得不到袁先生的解答。
    中秋之前夕,庭桂宵馥,砌蘭夜芬,共茗月下,申問如前。
    到了八月中秋前夕的一個夜晚,以前成都三義廟的維摩精舍那個小獨院裏,栽有桂花、石橊等,桂花陣陣飄香,蘭花也徹夜芬芳,這時袁先生和學人們一起,坐在小院裏喝茶,皓月當空,花香陣陣,非常愜意舒適。乘這個好時候,大家又將前些時候的問題,重新提出來向袁先生請教。
    你們看,修學一定要臉厚心誠,不懂非得搞懂不可。臉不厚心就不誠哦!希望大家還是要臉厚一些,敢於提問,不要怕踫釘子!你看,“怫然而起,翻然引去”,本來就已經把法講完了。可大家不懂的嘛,就再問袁先生,先生也沒得辦法,隻好説一下,給你潑幾瓢臭水、惡水。
    先生曰:“凡有言説,都無實義,何有吾宗?”
    袁先生講法,先給我們一棒。他説“凡有言説,都無實義”。凡是能夠説出來的,都沒得真實意義。你們如此問東問西,想要個答案,哪裏還有一點禪宗的樣子呀?
    進曰:“若然,無言無説即實義、即宗旨、即階道歟?”
    學生又問一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無言無説就是實義、是宗旨、是階道了嗎?大家坐著喝茶,都一言不發,就對了嗎?就是實義、是宗旨、是階道?是不是呢?
    曰:“有且非,況無邪?”
    袁先生答覆,有言有説都是不對的,何況是無言無説呢,更錯!
    進雲:“行人但有言時不作有想,無言時不作無想,即實義、即宗旨、即階道歟?”
    學人又問:那我們在有言有説時,一概不執作有想;在無言無説的時候,也不作無言無説的想法;那這就是實義、宗旨、階道囉?對不對呢?
    曰:“有有、有無,益增乃病。”
    袁先生回答道:有個“有”是錯的,有個“無”也是錯的,更加重了你所犯的毛病。這像不像《楞嚴經》的開頭,問心在何處?説在這也不對,説在那也不對,一切都被釋迦佛推翻,是不是?
    進曰:“噫!我知之矣。有無不拘,一派圓成,出主入奴,法爾如幻,的實義、的宗旨、的階道矣。故六祖能曰:‘有無皆不立,長御白牛車。’如何?”
    提問的人又接著説:“噫!我知之矣。”哎!這下我知道啦。“有無不拘,一派圓成”,有和無都不拘泥繫縛了,自然是一派圓滿現成了嘛;“出主入奴,法爾如幻”,唐代的韓愈所著的《原道》中,曾講道:“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意思是崇信了一種學説,必然排斥另一種學説;把前者奉爲主人,把後者當作奴僕;這是成語“入主出奴”的出處。現在學人將此反過來説成是“出主入奴”,意思是講,無論是各執所見、各從其志,入於彼也好,出於此也罷,隨便來來去去都要得,也都不過是法爾如幻而已。這個樣子講,應該算是“的實義、的宗旨、的階道矣”,應當的的確確就是實義、是宗旨、是階道了吧。
    因此,在《壇經?機緣品》裏面,六祖慧能大師也説過:“有無皆不立”,有、無都不計較、都不執著了,就能夠“長御白牛車”了。這裏以“白牛車”比喻唯一佛乘,比喻一乘之妙法、大乘之實教。按照《法華經?譬喻品》中所説,我們修學行人可以“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如何?”我講得這麼漂亮,這下子總該對了吧?
    先生曰:“止!止!學般若人慎勿如是戲論、如是謗言、如是惡口。倘不自悛,詎曰遺譏君子,實亦果遭迂曲!”
    你看袁先生再講:“止!止!”,止住!止住!不要胡思亂講了!“學般若人慎勿如是戲論、如是謗言、如是惡口”。“般若”就是真實無礙的大智慧;“戲論”就是輕慢戲耍的不實言論;我們修學真實大智慧的人,一定要謹慎,決不要像娃兒家遊戲搞耍那樣子,説些輕慢的言語,你這個不叫學般若,是輕慢般若。就像上面的“有無不拘”、“出主入奴”、“一派圓成”等戲論,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就是輕慢般若,這樣亂説就成了誹謗之言,就是“惡口”啊!所謂“惡口”,就是口出粗惡之語,詆毀非議對方。
    “倘不自悛”,這個“悛”字讀“quān”,悔改之意。倘若你不能自我悔改的話,“詎曰遺譏君子,實亦果遭迂曲”,不但要被君子所恥笑,實際也會遭受到曲折迂回的果報。
    按《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言:“若惡口駡詈誹謗,其人將獲大罪報。”你如此打胡亂説,自以爲把一些漂亮話抄在冊上,藴在胸中,到時候拿出來哄人爭風頭,這早己是惡從口而生,犯了十惡之罪,那可是在造惡業喲。這不僅是袁先生,歷代祖師聖賢的要求,就有這麼嚴格!所以,要好好讀《維摩精舍叢書》,好生體會袁先生的開示,字字堅若磐石,句句燦若星辰,都不是隨便説的啊!
    問者大惑益阻,復禮而叩曰:“學人愚昧,罔測幽遐。願   先生哀我赤忱,竝矜來學,令未入者思入,思入者能入,能入者升堂及寢而得入,用光前烈,爲章後世。”
    “問者大惑益阻”,聽到袁先生如此開示,提問的人感到非常迷惑,不知究竟如何纔對?簡直邁不過這道坎,卡在這兒過不去了,於是便“復禮而叩曰”,學人隻好又再次向袁先生頂禮,繼續請問道:“學人愚昧,罔測幽遐”,我等學人實在很愚昧,難以揣測其中幽深玄奧的精義。“願先生哀我赤忱”,祈願先生哀憫我等誠懇問法的心情,我等風雨無阻來此參學,還請先生慈悲開示。
    “令未入者思入,思入者能入”,讓還沒有入門的人,想進來一探究竟,已經有點體會的人,能夠進來更多地瞭解,乃至登堂達寢。希望“用光前烈,爲章後世”,我們學成以後,就可以爲社會作貢獻,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了。他是這個樣子來求學的,你要不要給他説法?你看這些求法之人,硬是臉厚,確實是角色,就是不怕,就要刨根問底。希望我們在座的,也像這樣臉厚,提出切身大問。敢跟老師對到整,有點像了,有疑不決直須爭嘛。我們許多學人,問一遍的都少,不問的更多,看起來規規矩矩,各家悶在那兒不敢問,終究沒得出息。
    如是數請,先生以手撚鬚,以目顧衆,久之,乃曰:
    就這樣一再祈請了好幾次。袁先生方纔用手輕輕撚起鬍鬚,然後,用眼睛把大家來回看了很久,於是纔開腔答話。
    “此事人人具足,箇箇圓成,不趨己入,説箇直超,早已成了接引之言、方便之語。何也?所謂法身、化身、報身、穢土、淨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一切一切,已舉未舉,無不等現,法爾圓成,不從人得,不因師授,不以己求,實無修證,千聖所由,諸佛共履!而當人偏偏要入許多知、許多見、許多奇特不奇特到他分上,遂弄成人人不知具足,箇箇不悉圓成;於是乎入不得入,信不自信;奇言妙義興也,魔外邪正之立、三藏十二文字語言、非文字語言興也。實際理地,那有如許多事來?”
    這段話,盡是大法,盡是説的老實話呀!袁先生説,我們的本心本性,原本人人本自具足!一點不差叫具足,差一分一毫都不是具足。人人都有,個個圓滿現成,一點都不缺!不需茅山訪道、千裡決玄,本來就有,本來圓成。説個橫超真入,早已經成了接引之言、方便之語。爲啥呢?沒得直超不直超,本來就是如此。所謂的“法身、化身、報身,穢土、淨土、實報荘嚴土、常寂光土”等等,已經例舉和沒有例舉出來的,包括所有一切,“無不等現,法爾圓成”,無不都是平等現行,法爾自然、圓滿現成;“不從人得,不因師授,不需己求”,不是從別人那兒得來的,不是因爲老師教授給你的,也不需你自己去追求。“實無修證”,實際理地,是本自具足、本無修證的;從每個人到禽獸螻蟻乃至所有衆生的本性,都是法爾圓成,實無修證;這是“千聖所由,諸佛共履”,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菩薩,和一切聖賢都是如此,都走的這條路,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但是,我們這些學人,“偏偏要入許多知、許多見、許多奇特不奇特到他分上”,偏要加入許多知見怪論到自己身上,我們有許多學人,以爲這個奇特,那個神通,今天跑這裏,明天跑那裏,就幹這些名堂。現現成成、人人具足的本性,不去親證明白,偏要找這樣、找那樣,加在自家身心上面,便造成了“人人不知具足,個個不悉圓成”的現狀,不曉得自家的覺性本來具足、本自圓成。“於是乎入不得入,信不自信”。於是呀,要入卻不得入,想信又自信不了,弄成如今這樣,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這些毛病。己眼不明,加上以盲引盲,這麼一來,名堂就多了,“奇言妙義興也,魔外邪正之立、三藏十二文字語言、非文字語言興也”,各種奇談怪論就興起來了,魔道外道、邪法正法等等也立起來了,乃至於三藏十二部經論等語言文字,以及非語言文字等等,全都由此盛行起來了。就是因爲我們人人不知具足,個個不悉圓成,不曉得這個,所以纔有了這些。我們這些“趁塊韓盧”,沒有正知正見,心外求法,跟到外境到處跑。不知“實際理地,那有如許多事來”?!不曉得我們原本的真心本性,是湛然清淨、一物也無的,隻是由於我們自己迷昧不覺、習染造作,於是便導致了這些問題。
    “先聖憫之,爲設檀度;上中下乘,爲利初機;戒定慧學,乃詮共德。就自肯之淺深,假立階梯;因入德之難易,權稱頓漸;實無實法,寧有要門?當人果能於此一覷覷破、一了了卻,不但一切經、一切論、一切臨濟三玄、曹洞五位、潙仰圓相、雲門鑒咦、一切是法非法、勝法劣法等等,皆成話柄,而當人自身亦成話柄也。入,從何入?趨,從何趨?果有入路、或有趨程,諸子、諸子,入來!入來!”衆無語。
    “先聖憫之,爲設檀度”,先成就的祖師聖哲們,哀憫尚在苦海中沉淪的衆生,於是便爲我等設立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之法,設立這些善巧方法來度化我們。
    “上中下乘,爲利初機”,爲了適合不同的根性,方便假設上、中、下三乘,乃至禪宗、淨土、唯識、密宗等方便法門,都是爲了利益方便我們這些初學者。
    如何是上中下三乘呢?在《六祖壇經?機緣第七》中,智常法師也曾向六祖慧能大師問道:“佛説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爲教授。”六祖慧能大師便開示道:“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之所以會有三乘,就是因爲我們衆生的根性不同而導致的差別,祖師聖哲們也不過是應機方便,纔跟你説個上、中、下唦。根器志趣不同,應機教化也不同;喜歡淨土的話,就教你念佛嘛;想要在理論上用功夫的話,那教你學唯識嘛;喜歡神奇,就請你學密宗嘛。都是各家的分別心在那兒起作用,這些都是方便我們修學的。釋迦佛慈悲,都是應機設教,因病與藥,隻是如是而已,給我們的方便嘛!
    “戒、定、慧學,乃詮共德”,説了戒學、定學、慧學,詳細詮釋、闡明一切諸佛菩薩之“共德”,(佛之共德: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四靜慮、四無色、八等至、三三摩地、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目的是説明我們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從而真正解脫諸漏煩惱。佛説以戒爲師,袁先生後面也講到:“無戒而德莫階,無舟而海莫泛”;戒學等似於船,使你渡過煩惱生死的苦海。無戒等於無船,沉淪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然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最終成就無上大道。因此,戒、定、慧三學,爲佛教實踐之綱領,佛道成就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故當精勤修學。
    “就自肯之淺深,假立階梯”,就自我肯定的淺深程度,方便假立了修學的次第和階梯。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假立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你學上士道學不到嘛,你學中士道;學中士道不行嘛,就學下士道,是這樣子的。難道真有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真實理地上還有個次第嗎?!沒得的!
    “因入德之難易,權稱頓漸”,以進入聖德修養的難易程度,權宜方便地稱之爲頓法、漸法。若是容易領悟者,就講不依次第、快速成就的頓悟之法;若是難以明白者,就説順序漸進、逐步成功的漸修之法。
    “實無實法,寧有要門?”其實,頓悟、漸修都是方便權説,實際理地,不立一塵,根本無有頓漸,原本並沒有什麼實在具體的方法,哪裏還有什麼“要門”呢?
    “當人果能於此一覷覷破,一了了卻”,我們果真能夠在此處,一眼看破,當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下一了百了,徹底了卻本來,那麼,“不但一切經,一切論,一切臨濟三玄,曹洞五位,潙仰圓相,雲門鑒咦,一切是法非法,勝法劣法等等,皆成話柄,而當人自身亦成話柄也!”真的能夠完全放下,能夠當下了卻的話,不僅“一切經、一切論”,就是臨濟祖師的三玄三要、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潙仰宗的九十六圓相、雲門宗的顧鑒咦等禪門宗師的作略手段,以及“一切是法非法,勝法劣法等等”,都是話柄、都是多餘的,不但一切經論言教、所有聖祖開示,全都成了話柄,而且當機之人自身也成了話柄呀。你看這裏給你説得好乾淨、好明白。
    “入,從何入?趨,從何趨?”向上一路,入從哪裏入?趨從何處趨呢?釋迦佛的傳法偈開示道: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請大家好好體會體會。袁先生的手法氣派,先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後,再提出問題,啟發我們。
    “果有入路,或有趨程,諸子、諸子,入來!入來!”果真有個入路,或是有個趨程的話,諸位學人君子呀,快快給個入處來看看!
    “衆無語。”問話的人不敢直下承當,不敢開腔,大家都默然無語。
    先生復曰:“若言能入,龜毛千尺;若言不能入,不特佛法無靈,而且兔角萬尋。”
    袁先生又説道:假如你説能入的話,恰如龜甲上長出了千尺長毛。龜甲上哪找毛啊?龜本無毛,是你自家錯見誤認了嘛。如果你説不能入的話,不但佛法無靈,而且好似兔子長出了萬丈長角。兔子哪有角啊?兔顯然沒有角,如果你將兔子耳朵看成是兔角的話,那是你自己錯見誤認了嘛,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呀。
    “然則究竟一句,畢竟如何?”
    那麼,究竟一句話,到底是該如何説呢?
    先生曰:“向汝道:木樨花開八月秋。”
    袁先生的答覆,就是“木樨花開八月秋”!這説完了!希望大家懂得到。諸位君子,懂不懂?木樨就是桂花,我們都曉得桂花是在農曆八月間開的嘛,對不對?一切現成,本來如是,就是這樣。你曉得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那個是啥嘛?你各家的心,各家的性唦!一部佛法從頭到尾説完,就是一個心。所以《楞伽經》上講: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諸子復請未已,久之,又曰:“餘已罄量敷陳,脫體開説,而猶雲雲者何邪?百無可已,於是以四講而權開一門,假説五法,擇揀先聖偉言,略附個人鄙意,如説成帙,且曰:善用我法,踏毗盧頂上人;或泥己私,必繫驢橛下客;倘不自契乃心,終是吾瞎汝眼;若曰即明本性,方知不從人言;把葉作金,咎固我也;因指認月,義豈他哉?勉之!勉之!”
    當時聽法的人,對於究竟一句到底如何?還是沒搞懂,於是又反復請袁先生再説明白。這跟須菩提差不多:“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請先生再明示。
    學佛一定要有這種不斷發問的精神。如果學佛不提問,長個耳朵光聽,聽沒聽進去也不曉得。從這隻耳朵進去,那隻耳朵出來,這樣就糟糕了!
    就這樣再三祈請,如此過了很久,袁先生又繼續開示道:
    “餘已罄量敷陳”,我已經全都詳細敘述出來了,全都展開擺在大家面前了,“脫體開説”,已經展現無餘、説得如此清楚了;“而猶雲雲者何邪?”你們還一再反復地要我説個啥子嘛?
    “百無可已”,實在是沒得奈何了,“於是以四講而權開一門、假説五法”,於是就以四講爲主,權且開設一門,假説五種方法(起信、依師、勤三學、警語、悟緣);這就給我們進行詳細的説明,這四講的重點在“權開一門”、“假説五法”,這四講是如何來講的呢?是“擇揀先聖偉言,略附個人鄙意,如説成帙”,是揀擇精選了一些古聖先賢的嘉言,略加上我袁某人的一些粗鄙見解,如此講完就成了《黃葉閒譚》這本書。這是袁先生非常謙虛的心態。
    “且曰:善用我法,踏毗盧頂上人”,且先説清楚,如果你善於應用我佛之法,就是沒得人見、我見,沒得我執、法執的人,就是踏毗盧頂上行的大丈夫。
    “或泥已私,必繫驢橛下客”,或者是你有我見而拘泥於私心雜念,執在你自己的私人意見上,那就是給自己打了個樁樁,像蠢驢一樣把自己拴在那兒。前輩們駡人很藝術,駡你是繫驢橛下客。
    “倘不自契乃心,終是吾瞎汝眼”,倘若不能親自契證你的本心,那終究是我的這些方法弄瞎了你的慧眼,反而是害了你。
    “若曰即明本性,方知不從人言”,若是能當下明證自己本性,那你就曉得,一切本自現成,不用從他人的言語、書本上去尋找,真正不受人騙了。
    “把葉作金,咎固我也”,這些言語方法猶如拿一片黃葉來哄你逗引你的,如果你真的當作金子的話,那就是我的錯了。
    “因指認月,義豈他哉?”目的隻是希望你借助我這個指頭去認清所指的月亮,而不是將指頭認成月亮,哪裏還會有其他的意義呢?!沒有其他的,就是希望你能借助袁先生的《黃葉閒譚》,認得這個“月亮”,明得這個,就對了。
    “勉之!勉之!”大家共同勉力、共同精進。希望我們能好好的學習這本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多讀、多看自然懂得到。起初纔讀《維摩精舍從書》的時候,通常都會有許多地方讀不清楚,但隻要你肯下工夫,認真研讀,反復體悟,一定能讀懂!一定得受用!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