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隨緣做去 直道行之——方廣锠序跋雜文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396-574
    【優惠價】
    248-359
    【作者】 方廣?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ISBN】97875013469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1346943
    作者:方廣?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 

        
        
    "

    編輯推薦

        方廣锠所著的《隨緣做去直道行之(方廣锠序跋雜文集)》收錄作者1982年以來所寫的序、跋、書評、隨筆、博文、通訊等共100餘篇,內容涉及追憶悼念、佛教文獻研究、敦煌遺書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研究及學術研究方法、規範等,也有少量雜文,反映了作者30年來學術生涯的一個側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方廣锠所著的《隨緣做去直道行之(方廣锠序跋雜文集)》包括筆者從1982年以來寫的各類文章100餘篇。從內容講,有追憶悼念、佛教文獻研究、敦煌遺書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研究、研究方法、學術與宗教、學術規範、雜述等等。從體裁講,則有序、跋、書評、隨筆、博文、通訊等等。這些文章,有的正式發表過,有的在作者的博客“藏經洞”中刊出過,有的沒有發表過。《隨緣做去直道行之(方廣锠序跋雜文集)》反映了作者30年來學術生涯的一個側面。


    目錄
    隨緣做去直道行之(代序)曾坐春風點愚遲任繼愈先生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摩頂放踵分內事為使黑白不混淆——讀任繼愈先生《詠墨》詩快兩年了債,總是要還的——懷念季羨林先生懷念周紹良先生哲人雖萎風範長存——紀念入矢義高先生懷念柳田聖山先生悼念聖嚴法師想起了金克木先生最後的泰鬥——悼牧田諦亮先生應進一步重視宗教古籍保護宗教古籍的保護與整理迫在眉睫略談《中華大藏經》在漢文大藏經史上的地位《中華大藏經》續編的編纂《大正新修大藏經》評述《八一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跋《八一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法藏文庫本自序附:英譯本自序《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序《佛教典籍百問》白序《開寶遺珍》說明《大藏經研究論稿》序《漢文大藏經文字異同研究》序《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目錄》前言官藏》《般若心經譯注集成》前言(摘錄) 《藏外佛教文獻》出版前語《藏外佛教文獻》緣起《(藏)外話佛教》——關於《藏外佛教文獻》的訪談錄關於《藏外佛教文獻》的選篇、錄校及其他——簡答黃征、楊芳茵先生《金剛經贊研究》序國圖新人藏《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側記刻本《妙法蓮華經》卷二題嵩跋北宋佛教法事文書遐思敦煌遺書《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前言《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斯6981號一斯8400號)》後記《英國圖書館藏漢文敦煌遺書》前言《天津文物公司藏敦煌寫經》序《中國書店所藏敦煌文獻》序《敦煌學佛教學論叢》後記呼喚《羽田亨目錄》中的敦煌遺書早日面世《敦煌佛教經錄輯校》前言(摘錄) 偽梁武帝書《法華經》跋敦煌遺書武德寫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四跋影印敦煌遺書《大乘無量壽經》序《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讀本》評價評《敦煌願文集》《敦煌之戀》也荒唐警惕偽“敦煌畫”給大英圖書館館長的抗議信面對敦煌遺書時的感覺《印度文化概論》緒論(摘錄)《印度禪》前言《印度禪》跋關於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淵源與流變》代序《淵源與流變》後記《曲肱齋全集》序《勝樂輪經及其注疏解讀》序迦毗羅衛何處是《佛經中的民間故事》前言定位與坐標(摘錄)《中國文化通志·佛教志》導言《道安評傳》前言《雲南阿吒力教經典研究》序《中國佛教經論序跋記集》序《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序關於早期漢譯佛典中音譯詞彙的梵漢對照問題的通訊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新收獲為中國建設新文化鋪路墊石從歷史必然性中追蹤中國佛學思潮的起伏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裡程碑——喜讀方立天新作《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讀《方立天文集》讀《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禪宗三書》序說佛談信雅達怎樣讀佛經——佛教研究經驗談之一漫談禪宗研究令人遺憾的書評——評張子開《令人遺憾的(中國禪學思想史)》 學術自述與某同學論學通訊(摘錄)給某同學的信如何從事學術研究答網友四問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的走向——《中國佛教文化大觀》跋二學術、宗教與方法論關於招收博士生的一點想法如何處理學術與宗教的關繫的通信再談學術與信仰與某先生的通訊(摘錄)到底什麼叫信佛?到底什麼叫修行?答“有長生不老的經嗎”?學術批評網創辦五周年感言治理學術腐敗,當前必須先向現行評價體制開刀就與劉長秋商榷文與某先生的通訊敬請廢止以CSSCI為學術評價的標準——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教授的呼吁書就CSSCI作為學術評價標準問題答《新京報》問就CSSCI作為學術評價標準問題答新浪網友三問拿批評者的動機來說事的人本身就是壞人拿學生做人質?——有感於南科大學生拒考與網上評論答高校哲學戰略規劃研究問卷答“為什麼是繁體”再有幾個地球又如何?——兼談佛教文化與環境保護到底是誰在毀蒙牛?法由心生——千禧遐想之規律與努力——千禧遐想之二造句我與佛教兩箱敦煌經卷殘片的再發現西子湖畔苦行僧珂珂與凱林小園——讀博友坐看青苔《家有小園》,戲而改之回家了方廣鋁教授訪談錄後記

    隨緣做去直道行之(代序)曾坐春風點愚遲任繼愈先生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摩頂放踵分內事為使黑白不混淆——讀任繼愈先生《詠墨》詩快兩年了債,總是要還的——懷念季羨林先生懷念周紹良先生哲人雖萎風範長存——紀念入矢義高先生懷念柳田聖山先生悼念聖嚴法師想起了金克木先生最後的泰鬥——悼牧田諦亮先生應進一步重視宗教古籍保護宗教古籍的保護與整理迫在眉睫略談《中華大藏經》在漢文大藏經史上的地位《中華大藏經》續編的編纂《大正新修大藏經》評述《八一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跋《八一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法藏文庫本自序附:英譯本自序《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序《佛教典籍百問》白序《開寶遺珍》說明《大藏經研究論稿》序《漢文大藏經文字異同研究》序《蒙古文甘珠爾·丹珠爾目錄》前言官藏》《般若心經譯注集成》前言(摘錄) 《藏外佛教文獻》出版前語《藏外佛教文獻》緣起《(藏)外話佛教》——關於《藏外佛教文獻》的訪談錄關於《藏外佛教文獻》的選篇、錄校及其他——簡答黃征、楊芳茵先生《金剛經贊研究》序國圖新人藏《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側記刻本《妙法蓮華經》卷二題嵩跋北宋佛教法事文書遐思敦煌遺書《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前言《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斯6981號一斯8400號)》後記《英國圖書館藏漢文敦煌遺書》前言《天津文物公司藏敦煌寫經》序《中國書店所藏敦煌文獻》序《敦煌學佛教學論叢》後記呼喚《羽田亨目錄》中的敦煌遺書早日面世《敦煌佛教經錄輯校》前言(摘錄) 偽梁武帝書《法華經》跋敦煌遺書武德寫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四跋影印敦煌遺書《大乘無量壽經》序《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讀本》評價評《敦煌願文集》《敦煌之戀》也荒唐警惕偽“敦煌畫”給大英圖書館館長的抗議信面對敦煌遺書時的感覺《印度文化概論》緒論(摘錄)《印度禪》前言《印度禪》跋關於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淵源與流變》代序《淵源與流變》後記《曲肱齋全集》序《勝樂輪經及其注疏解讀》序迦毗羅衛何處是《佛經中的民間故事》前言定位與坐標(摘錄)《中國文化通志·佛教志》導言《道安評傳》前言《雲南阿吒力教經典研究》序《中國佛教經論序跋記集》序《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序關於早期漢譯佛典中音譯詞彙的梵漢對照問題的通訊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新收獲為中國建設新文化鋪路墊石從歷史必然性中追蹤中國佛學思潮的起伏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裡程碑——喜讀方立天新作《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讀《方立天文集》讀《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禪宗三書》序說佛談信雅達怎樣讀佛經——佛教研究經驗談之一漫談禪宗研究令人遺憾的書評——評張子開《令人遺憾的(中國禪學思想史)》 學術自述與某同學論學通訊(摘錄)給某同學的信如何從事學術研究答網友四問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的走向——《中國佛教文化大觀》跋二學術、宗教與方法論關於招收博士生的一點想法如何處理學術與宗教的關繫的通信再談學術與信仰與某先生的通訊(摘錄)到底什麼叫信佛?到底什麼叫修行?答“有長生不老的經嗎”?學術批評網創辦五周年感言治理學術腐敗,當前必須先向現行評價體制開刀就與劉長秋商榷文與某先生的通訊敬請廢止以CSSCI為學術評價的標準——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教授的呼吁書就CSSCI作為學術評價標準問題答《新京報》問就CSSCI作為學術評價標準問題答新浪網友三問拿批評者的動機來說事的人本身就是壞人拿學生做人質?——有感於南科大學生拒考與網上評論答高校哲學戰略規劃研究問卷答“為什麼是繁體”再有幾個地球又如何?——兼談佛教文化與環境保護到底是誰在毀蒙牛?法由心生——千禧遐想之規律與努力——千禧遐想之二造句我與佛教兩箱敦煌經卷殘片的再發現西子湖畔苦行僧珂珂與凱林小園——讀博友坐看青苔《家有小園》,戲而改之回家了方廣鋁教授訪談錄後記

    在線試讀
    隨緣做去直道行之 一、隨緣做去 這要從讀《紅樓夢》談起。20世紀60年代初,大約十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哥哥帶我到他所在工廠的俱樂部,托付給圖書室女管理員,自己與幾個朋友另開遊戲項目。管理員圓圓的臉,圓圓的眼,十分慈祥,笑瞇瞇地對我說:“想看什麼書,就自己拿。”我瀏覽了一番,發現一個書櫃中鎖著幾本精裝書,書名叫《石頭記》。便回憶起兒時家中有一隻茶壺,上面一彎圓窗,窗後一個古裝美人,窗前幾棵芭蕉,站著另兩個美人。壺上三個字,就是“石頭記”。當時自己還小,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覺得很美。這個茶壺,後來不知扔到哪裡去了;但上面的圖案,一直留在腦海深處。看到有也叫“石頭記”的書,不覺驚異,而且踊躍。因為書櫃鎖著,便叫來管理員,指著《石頭記》說:“我想看這書。”沒有料到,管理員的圓臉突然變長,圓眼睛也突然變小,生硬地說:“小孩不能看這種書。”以下的事,我記不清了,好像是她給我推薦了另一本當時頗為流行的小說。是什麼小說,我現在費盡心思也回憶不起來,但管理員當時那種喫驚、鄙夷、不屑的神情,至今仍在眼前。再後來,就是初中三年級的事情了。我平時住校,寒暑假回家。這年寒假回家,看到家中有一部新買的《紅樓夢》。這時知識稍開,知道這是一部古典名著。這部書學校圖書館也有,但不給學生借,此時自然欣喜不已。開卷纔知道,原來《紅樓夢》就是《石頭記》,《石頭記》就是《紅樓夢》。記得廢寢忘食整整一周,被媽媽責罵幾次,但終於一覽無餘。至於到底看懂多少,那隻有天曉得了。不過,確是好好領略了一番看好書的那種滿足感。席卷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風暴過後,我到農村去當農民。三年半的勞動生涯,伴隨我的,是一箱書,其中自然就有那部《紅樓夢》。這部書,也是我看的遍數最多的。後來我纔知道,中國的一位偉人曾經就《紅樓夢》說過這樣的話:“不看五遍,沒有發言權。”當時,我大概至少看了十來遍,以致所有的故事情節,幾乎都可以復述。每看一遍,總能夠發現一些前此忽略的細節,得到一些新的享受。記得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我蜷在火炕上,讀到癩頭和尚救寶玉那一段,癩頭和尚臨走時說的“萬事隻要隨緣做去,自有一定的道理”忽然如閃電一樣擊中了我的心。我反反復復地琢磨這句話,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對照,與周圍的社會環境去比較,越琢磨越覺得這句話是至理名言,越琢磨越覺得這個“緣”深奧難測。大千世界,上下五千年,左右三萬裡,而竟能在此時、此地,遇斯人、斯事,非緣何謂?既有斯緣,何敢不惜?惜緣隨緣走,順水推小舟。缺緣事不成,強求有何用?逆緣事必敗,徒費心力耳。隨緣做去,的確自有一定的道理。緣會事成,緣散事滅。如行雲,如流水。人生本來就是一份灑脫,像一首樂曲在夜空中奏響,又消失在夜空中。又何必徒自強求,徒自扭曲,徒自苦惱!自己現在成為一個佛教研究者,或者就起源於當時的那番感受吧!此後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更加感到“隨緣做去”這句話的分量。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說:“一個‘緣’字,真是說盡了人間一切事物的精華。” 二、直道行之 隨緣做去,也有一個怎麼做的問題。商潮衝天,錢浪排空,真做學問的人越來越少,學者碗裡的飯也越來越淺,怎麼辦?是否也跟著下商海,撈稻草?應酬場中,連得高帽數頂,怎麼辦?是否也在對方笑瞇瞇的臉上貼上幾片金?有人利用文人臉薄,不好意思言利的性格趁機“宰熟”,怎麼辦?是否甘當阿Q,喫個啞巴虧?明知有人在背後搗鬼,怎麼辦?是否漠然置之,以示宰相肚裡能撐船?如果這樣,豈非魔道猖獗,正道斷絕。所以我一直主張:為能隨緣做去,必須直道行之。什麼叫直道行之?就是循正道而行。釋迦牟尼初轉法輪曾講“八正道”。是正人就要循正道。“道”者,天地之理也。天理無外乎人心,也就是秉著自己的良心做事,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自己,清夜捫心不出汗。再說簡單一點,就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傲人,不媚人,不己屈,不己慢。對那些慣於宰人的,就要拉下臉;對那些善於搗鬼的,就要戳穿他。同樣,能幫人時幫一把,多積陰德多積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道;“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直道。唯其能行直道,纔能行恕道。揣摩別人的心思,仰看別人臉色以說話行事是媚道;堂堂正正,言其當言,行其當行是直道。唯其能棄媚道,纔能行直道。當此人欲橫流之際,所好者名,所欲者利,所求者權,所愛者色,唯其能淡泊於名利,鄙視於權色,纔是真直道。照這樣說,行直道不是很難嗎?佛教說“人身難得”,看來得了人身以後做人更難。其實不然。春夏秋鼕四季演化,日升月沉鬥柄旋轉,萬物自有其規律。就好比籃球賽、足球賽都有它的規則一樣。照規律辦事,照遊戲規則辦事,有何難哉!說到底,無非是孔夫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雖說人人都應該各循其理,各盡其職,各安其分,但現實世界多的是越界犯規,多的是曲道、媚道、枉道、邪道。然而,唯其如此,我們纔更應該行直道。我的一個老師這樣說:好人與壞人鬥,好人常常鬥不過壞人。但我們還是要做好人。世界實際是共業所成。講曲道的人多了,世界也就被扭曲了。在一個被扭曲的世界中,要講直道是比較難的。不過反之亦然,如果大家都來講直道,這個世界也就變直了。在一個正直的世界中,有人要想行曲道,同樣也不那麼容易。用兩道筆直的護牆把一條筆直的公路攔起來,開車的要想不撞牆,隻有走直道。既然如此,何不大家都來走直道!直道行之,其實最簡單、最省事。它使復雜的人生變得明快,變得輕松。三、不變隨緣 佛教有所謂“不變隨緣”,我很欣賞。做人的原則不變,追求的理想不變。至於其他一切,咳,隨緣!曾坐春風點愚遲人的一生有幾個轉折是影響終身的,這種轉折自然也使人終生難忘。我是1967屆的高中生,高二那年遇到“文化大革命”,其後下鄉插隊,再以後到新疆塔城地區師範學校去教學。其實,我起初是作為師範班的學生被招收入學的,但當年招收的師範班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甚至有小學生。教材則大體是初中水平。所以入學沒有幾天,就被抽出來,干脆當教師。先教初中班,後教師範班。我教的師範班中,學歷最高的兩位,是我高中時的同班同學,而現在我卻給她們當班主任。這都是“文化大革命”亂世鬧出來的笑話。常言說“學而後知不足”,對我來說則是“教更知底子差”。所以,我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有一個深造的機會,哪怕進修也行。得到學校領導的同意後,曾經給新疆大學、甘肅師範學院等學校寫過信,希望接受進修。然而如石沉大海,未有回答。1978年考人社科院研究生院,深造的願望終於實現。我曾經在一篇短文《我與佛教》中提及當時的經歷。至今,我深深感謝給了我這一機會的黃心川先生,感謝給予助緣的諸多人士。回憶從1978年到1981年在研究生院的三年學習,確是奠定我此後人生道路的重要時期。我考入的是研究生院南亞繫。當時研究生院沒有自己的校舍,借住北師大的房子。但由於南亞繫附屬於南亞所,而南亞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所以我們南亞繫設在北大,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完全在北大度過。同學17人,部分屬於社科院研究生院,部分屬於北京大學研究生部。由於我們這些屬於社科院的研究生與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同住29樓,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所以也歸北京大學研究生部管理,擁有北大學籍,戴北大教工校徽。記得我的北大學號是7817517。當時學習的主要專業課有黃心川先生的印度宗教哲學、季羨林先生的印度歷史講座、任繼愈先生的佛教概論與古漢語等。黃先生是我的碩士生導師,當時共指導三個研究生,還擔任世界宗教研究所與南亞研究所兩個所的副所長,加上自己的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每次聽講雖隻有三人,但他猶如面對滿堂學生,講課一絲不苟。黃先生蘇南口音較重,講話一快,口音就更重。同學朱明忠、姚衛群是北方人,開始時感到不適應,幸虧黃先生發有教材,大家都事先預習,所以問題不大。我原籍江蘇,聽課自然無障礙。當研究生之前,對於印度,我是若明若暗,知之甚少;對於印度哲學,則完全是門外漢。由黃先生一步一步地引領,纔算逐漸入門。由於入學考試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印度初期佛教的文章,所以黃先生指定我的研究方向為印度佛教。我的體會,印度佛教的中觀理論是關鍵。記得當時自己在中觀理論方面啃得很苦,開始時怎麼也不能理解與掌握那套“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中道觀。一日清晨在沿著燕南園東牆向圖書館去的路上,忽如醍醐灌頂,頓時豁然。至今記得當時的一剎那,那陽光,那虎皮牆,那牆頭伸出的綠樹,那清新的空氣與四周湧來的嘈雜人聲。這就是所謂的“頓悟”吧。此後學習其他佛教理論,自覺再也沒有窒礙。雖然後來我主要從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研究,但印度佛教是中國佛教之源,有了印度佛教這個底子,對中國佛教的一些關節點也就看得更清楚。所以,我經常提醒一些研究中國佛教的年輕朋友,如果能夠認真學一點印度佛教,對研究中國佛教,一定大有好處。我的興趣比較廣泛,黃先生數次教導我,不能羊頭上摸摸,狗頭上摸摸,做學問要專一。直到現在,每當被其他問題吸引時,就會想起黃先生的話,然後勒住心猿意馬,回到自己的課題上。季羨林先生的印度歷史講座是大課,除了研究生全部參加外,南亞所不少研究人員都來旁聽。由於是講座,所以事先不發教材,全憑自己筆記。季先生講課旁征博引、細致人微,至今印像猶深。特別是講課時經常會講到一些做學問的方法,更使人終生難忘。記得有一次季先生提到,做學問一定要把有關材料一網打盡。老實說,當時聽了心裡雖然佩服,但也有點不以為然。書海無涯,一網打盡,談何容易。但二十年來,自己做學問,凡是真正在原始資料上下了工夫,搜集得充分的,進行得就順利一點,研究得也透一點;而資料準備上有所欠缺的,講話時心中無數,底氣也就不足。這時纔真正懂得將資料“一網打盡”的重要性。認識到搞研究,首先必須掌握資料。能掌握幾分資料,就有幾分發言權;掌握的資料越多,發言權也就越大。所以,當我自己也指導學生時,我總要把季先生的上述教導轉告給他們。遺憾的是季先生當時忙極了,除任南亞所所長外,又是北京大學副校長、人大常委委員,至於社會兼職之多,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所以這門講座時開時停,直到我們畢業,講座內容還停留在古代。不過,我以為,學生需向老師學習的,除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方法。前者是死的,後者是活的。前者是繡就的花,後者是繡花的針。先生的一句點撥,學生能終身受用,主要在方法上。P4-5

         隨緣做去直道行之 一、隨緣做去 這要從讀《紅樓夢》談起。20世紀60年代初,大約十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哥哥帶我到他所在工廠的俱樂部,托付給圖書室女管理員,自己與幾個朋友另開遊戲項目。管理員圓圓的臉,圓圓的眼,十分慈祥,笑瞇瞇地對我說:“想看什麼書,就自己拿。”我瀏覽了一番,發現一個書櫃中鎖著幾本精裝書,書名叫《石頭記》。便回憶起兒時家中有一隻茶壺,上面一彎圓窗,窗後一個古裝美人,窗前幾棵芭蕉,站著另兩個美人。壺上三個字,就是“石頭記”。當時自己還小,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覺得很美。這個茶壺,後來不知扔到哪裡去了;但上面的圖案,一直留在腦海深處。看到有也叫“石頭記”的書,不覺驚異,而且踊躍。因為書櫃鎖著,便叫來管理員,指著《石頭記》說:“我想看這書。”沒有料到,管理員的圓臉突然變長,圓眼睛也突然變小,生硬地說:“小孩不能看這種書。”以下的事,我記不清了,好像是她給我推薦了另一本當時頗為流行的小說。是什麼小說,我現在費盡心思也回憶不起來,但管理員當時那種喫驚、鄙夷、不屑的神情,至今仍在眼前。再後來,就是初中三年級的事情了。我平時住校,寒暑假回家。這年寒假回家,看到家中有一部新買的《紅樓夢》。這時知識稍開,知道這是一部古典名著。這部書學校圖書館也有,但不給學生借,此時自然欣喜不已。開卷纔知道,原來《紅樓夢》就是《石頭記》,《石頭記》就是《紅樓夢》。記得廢寢忘食整整一周,被媽媽責罵幾次,但終於一覽無餘。至於到底看懂多少,那隻有天曉得了。不過,確是好好領略了一番看好書的那種滿足感。席卷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風暴過後,我到農村去當農民。三年半的勞動生涯,伴隨我的,是一箱書,其中自然就有那部《紅樓夢》。這部書,也是我看的遍數最多的。後來我纔知道,中國的一位偉人曾經就《紅樓夢》說過這樣的話:“不看五遍,沒有發言權。”當時,我大概至少看了十來遍,以致所有的故事情節,幾乎都可以復述。每看一遍,總能夠發現一些前此忽略的細節,得到一些新的享受。記得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我蜷在火炕上,讀到癩頭和尚救寶玉那一段,癩頭和尚臨走時說的“萬事隻要隨緣做去,自有一定的道理”忽然如閃電一樣擊中了我的心。我反反復復地琢磨這句話,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對照,與周圍的社會環境去比較,越琢磨越覺得這句話是至理名言,越琢磨越覺得這個“緣”深奧難測。大千世界,上下五千年,左右三萬裡,而竟能在此時、此地,遇斯人、斯事,非緣何謂?既有斯緣,何敢不惜?惜緣隨緣走,順水推小舟。缺緣事不成,強求有何用?逆緣事必敗,徒費心力耳。隨緣做去,的確自有一定的道理。緣會事成,緣散事滅。如行雲,如流水。人生本來就是一份灑脫,像一首樂曲在夜空中奏響,又消失在夜空中。又何必徒自強求,徒自扭曲,徒自苦惱!自己現在成為一個佛教研究者,或者就起源於當時的那番感受吧!此後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更加感到“隨緣做去”這句話的分量。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說:“一個‘緣’字,真是說盡了人間一切事物的精華。” 二、直道行之 隨緣做去,也有一個怎麼做的問題。商潮衝天,錢浪排空,真做學問的人越來越少,學者碗裡的飯也越來越淺,怎麼辦?是否也跟著下商海,撈稻草?應酬場中,連得高帽數頂,怎麼辦?是否也在對方笑瞇瞇的臉上貼上幾片金?有人利用文人臉薄,不好意思言利的性格趁機“宰熟”,怎麼辦?是否甘當阿Q,喫個啞巴虧?明知有人在背後搗鬼,怎麼辦?是否漠然置之,以示宰相肚裡能撐船?如果這樣,豈非魔道猖獗,正道斷絕。所以我一直主張:為能隨緣做去,必須直道行之。什麼叫直道行之?就是循正道而行。釋迦牟尼初轉法輪曾講“八正道”。是正人就要循正道。“道”者,天地之理也。天理無外乎人心,也就是秉著自己的良心做事,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自己,清夜捫心不出汗。再說簡單一點,就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傲人,不媚人,不己屈,不己慢。對那些慣於宰人的,就要拉下臉;對那些善於搗鬼的,就要戳穿他。同樣,能幫人時幫一把,多積陰德多積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道;“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直道。唯其能行直道,纔能行恕道。揣摩別人的心思,仰看別人臉色以說話行事是媚道;堂堂正正,言其當言,行其當行是直道。唯其能棄媚道,纔能行直道。當此人欲橫流之際,所好者名,所欲者利,所求者權,所愛者色,唯其能淡泊於名利,鄙視於權色,纔是真直道。照這樣說,行直道不是很難嗎?佛教說“人身難得”,看來得了人身以後做人更難。其實不然。春夏秋鼕四季演化,日升月沉鬥柄旋轉,萬物自有其規律。就好比籃球賽、足球賽都有它的規則一樣。照規律辦事,照遊戲規則辦事,有何難哉!說到底,無非是孔夫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雖說人人都應該各循其理,各盡其職,各安其分,但現實世界多的是越界犯規,多的是曲道、媚道、枉道、邪道。然而,唯其如此,我們纔更應該行直道。我的一個老師這樣說:好人與壞人鬥,好人常常鬥不過壞人。但我們還是要做好人。世界實際是共業所成。講曲道的人多了,世界也就被扭曲了。在一個被扭曲的世界中,要講直道是比較難的。不過反之亦然,如果大家都來講直道,這個世界也就變直了。在一個正直的世界中,有人要想行曲道,同樣也不那麼容易。用兩道筆直的護牆把一條筆直的公路攔起來,開車的要想不撞牆,隻有走直道。既然如此,何不大家都來走直道!直道行之,其實最簡單、最省事。它使復雜的人生變得明快,變得輕松。三、不變隨緣 佛教有所謂“不變隨緣”,我很欣賞。做人的原則不變,追求的理想不變。至於其他一切,咳,隨緣!曾坐春風點愚遲人的一生有幾個轉折是影響終身的,這種轉折自然也使人終生難忘。我是1967屆的高中生,高二那年遇到“文化大革命”,其後下鄉插隊,再以後到新疆塔城地區師範學校去教學。其實,我起初是作為師範班的學生被招收入學的,但當年招收的師範班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甚至有小學生。教材則大體是初中水平。所以入學沒有幾天,就被抽出來,干脆當教師。先教初中班,後教師範班。我教的師範班中,學歷最高的兩位,是我高中時的同班同學,而現在我卻給她們當班主任。這都是“文化大革命”亂世鬧出來的笑話。常言說“學而後知不足”,對我來說則是“教更知底子差”。所以,我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有一個深造的機會,哪怕進修也行。得到學校領導的同意後,曾經給新疆大學、甘肅師範學院等學校寫過信,希望接受進修。然而如石沉大海,未有回答。1978年考人社科院研究生院,深造的願望終於實現。我曾經在一篇短文《我與佛教》中提及當時的經歷。至今,我深深感謝給了我這一機會的黃心川先生,感謝給予助緣的諸多人士。回憶從1978年到1981年在研究生院的三年學習,確是奠定我此後人生道路的重要時期。我考入的是研究生院南亞繫。當時研究生院沒有自己的校舍,借住北師大的房子。但由於南亞繫附屬於南亞所,而南亞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所以我們南亞繫設在北大,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完全在北大度過。同學17人,部分屬於社科院研究生院,部分屬於北京大學研究生部。由於我們這些屬於社科院的研究生與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同住29樓,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所以也歸北京大學研究生部管理,擁有北大學籍,戴北大教工校徽。記得我的北大學號是7817517。當時學習的主要專業課有黃心川先生的印度宗教哲學、季羨林先生的印度歷史講座、任繼愈先生的佛教概論與古漢語等。黃先生是我的碩士生導師,當時共指導三個研究生,還擔任世界宗教研究所與南亞研究所兩個所的副所長,加上自己的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每次聽講雖隻有三人,但他猶如面對滿堂學生,講課一絲不苟。黃先生蘇南口音較重,講話一快,口音就更重。同學朱明忠、姚衛群是北方人,開始時感到不適應,幸虧黃先生發有教材,大家都事先預習,所以問題不大。我原籍江蘇,聽課自然無障礙。當研究生之前,對於印度,我是若明若暗,知之甚少;對於印度哲學,則完全是門外漢。由黃先生一步一步地引領,纔算逐漸入門。由於入學考試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印度初期佛教的文章,所以黃先生指定我的研究方向為印度佛教。我的體會,印度佛教的中觀理論是關鍵。記得當時自己在中觀理論方面啃得很苦,開始時怎麼也不能理解與掌握那套“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中道觀。一日清晨在沿著燕南園東牆向圖書館去的路上,忽如醍醐灌頂,頓時豁然。至今記得當時的一剎那,那陽光,那虎皮牆,那牆頭伸出的綠樹,那清新的空氣與四周湧來的嘈雜人聲。這就是所謂的“頓悟”吧。此後學習其他佛教理論,自覺再也沒有窒礙。雖然後來我主要從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研究,但印度佛教是中國佛教之源,有了印度佛教這個底子,對中國佛教的一些關節點也就看得更清楚。所以,我經常提醒一些研究中國佛教的年輕朋友,如果能夠認真學一點印度佛教,對研究中國佛教,一定大有好處。我的興趣比較廣泛,黃先生數次教導我,不能羊頭上摸摸,狗頭上摸摸,做學問要專一。直到現在,每當被其他問題吸引時,就會想起黃先生的話,然後勒住心猿意馬,回到自己的課題上。季羨林先生的印度歷史講座是大課,除了研究生全部參加外,南亞所不少研究人員都來旁聽。由於是講座,所以事先不發教材,全憑自己筆記。季先生講課旁征博引、細致人微,至今印像猶深。特別是講課時經常會講到一些做學問的方法,更使人終生難忘。記得有一次季先生提到,做學問一定要把有關材料一網打盡。老實說,當時聽了心裡雖然佩服,但也有點不以為然。書海無涯,一網打盡,談何容易。但二十年來,自己做學問,凡是真正在原始資料上下了工夫,搜集得充分的,進行得就順利一點,研究得也透一點;而資料準備上有所欠缺的,講話時心中無數,底氣也就不足。這時纔真正懂得將資料“一網打盡”的重要性。認識到搞研究,首先必須掌握資料。能掌握幾分資料,就有幾分發言權;掌握的資料越多,發言權也就越大。所以,當我自己也指導學生時,我總要把季先生的上述教導轉告給他們。遺憾的是季先生當時忙極了,除任南亞所所長外,又是北京大學副校長、人大常委委員,至於社會兼職之多,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所以這門講座時開時停,直到我們畢業,講座內容還停留在古代。不過,我以為,學生需向老師學習的,除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方法。前者是死的,後者是活的。前者是繡就的花,後者是繡花的針。先生的一句點撥,學生能終身受用,主要在方法上。P4-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