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
    該商品所屬分類: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113-164
    【優惠價】
    71-103
    【作者】 聖嚴法師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宗教  佛教 
    【出版社】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11532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11153255
    作者:聖嚴法師著

    出版社: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4月 

        
        
    "

    編輯推薦
    國際知名禪師,聖嚴法師說禪經典。提倡心靈環保,建設人間淨土。如果身心做不了主,受環境影響,結果反映出來的都是環境,你不但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真正的面目。 
    內容簡介
    本書沒有教授禪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則禪語的解說,讓讀者體驗禪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頓逆境時,可以當做精神食糧;遇到煩惱痛苦時,可以當做清涼散;遇到無奈時,可以當做避風港;遇到消沉落魄時,可以當做良師益友鼓勵;遇到得恴忘形時,可以當做緩和衝撞的手剎車。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縣。十三歲出家,曾於臺灣高雄山中閉關六年,嗣後留學日本,1975年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法師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
    目錄
    原版自序
    廓然無聖
    腳跟下
    自家寶藏
    本來無一物
    風動,幡動,心動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思善,不思惡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磨磚成鏡
    三十棒
    藏頭白,海頭黑
    紅爐一點雪原版自序
    廓然無聖
    腳跟下
    自家寶藏
    本來無一物
    風動,幡動,心動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思善,不思惡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磨磚成鏡
    三十棒
    藏頭白,海頭黑
    紅爐一點雪
    事得理融,寂寥非內
    千屎橛
    南泉斬貓
    寸絲不掛
    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瓶中養鵝
    庭前柏樹子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大道透長安
    喫茶去
    殺人刀,活人箭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尋劍客
    啐啄同時
    青山原不動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東山水上行
    佛是塵,法是塵
    無事是貴人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步步踏著
    本來面目
    曹源一滴水
    野狐禪
    北鬥裡藏身
    證龜成鱉
    久坐成勞
    前三三,後三三
    學者恆沙無一悟
    寒殺阇梨,熱殺阇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覓心了不可得
    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大機大用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凡聖兩忘
    放下著
    迷己逐物
    我狂已醒,君狂正發
    無功德
    隨處做主,立處皆真
    勢不可使盡
    福不可享盡
    規矩不可行盡
    好話不可說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解鈴繫鈴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春有百花秋有月
    獨坐大雄峰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主人公
    出門便是草
    莫造作
    空花水月
    身心脫落
    如雞抱卵
    餓死人,渴死漢
    行亦禪,坐亦禪
    入時觀自在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離家舍不在途中
    潛行密用,如愚如魯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日面佛,月面佛
    風來疏竹
    始隨芳草去
    明珠一顆
    不怕念起,隻怕覺遲
    丹霞燒佛
    羅漢一句
    位露千般草
    須彌山
    天是天,地是地
    還我生死來
    舉即易,出也大難
    寰中天子,塞外將軍
    從生至死,隻是這個
    一缽千家飯
    法華轉,轉法華
    大道無門
    非去來今
    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
    浮生若夢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在線試讀
    廓然無聖
    問:菩提達摩在與梁武帝的對話中,提到“廓然無聖”這四個字,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梁武帝的心中存有差別對立的觀念。面對菩提達摩這位心目中的聖僧,梁武帝請教他什麼是至高無上的聖諦和真理,達摩回說:“沒有這個東西。”梁武帝又問:“在我面前的又是誰呢?”達摩再答:“不認識。”是叫他不要執著,沒有聖人這回事。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有道的高僧、偉大的菩薩是聖人,普通人和正在修行的人是凡夫。然而,站在禪師的立場,如果心中有凡聖的差別或層次的差別,就表示不了解佛法。即使真有聖人,要把凡聖的差別相放下之後纔是聖人。佛法,尤其是禪法,是講超越的;超越於一切的有無、好壞,達到平等不二、無相、無分別、不執著,纔是自在、纔是寂滅、纔叫不動。現代人更需要有這種心胸,纔能不受五光十色的環境所誘惑,不受名利物欲的牽引所困擾,生活得豁達而自在。
    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實,注重當下眼前,不要耽於過去或幻想未來?
    師:的確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隻把目標放在未來,沒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這其中包括幾種情況:
    種,光看到過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羨慕,也希望見賢思齊,可是他沒有想到該立刻用功,腳踏實地走出步;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說老是在做夢。
    第二種,老是要求其它的修行人或周圍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別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說錯了,自己會很難過;把別人的懈怠當成自己的過失,總希望他們好好學。也可以說他自有標準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則加以批評、指責。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許自己隻做到幾分,卻要求別人做到滿分。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叫“腳跟不踮地”。
    第三種,經常根據經典、語錄、古人行誼等計畫修行,設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時當如何如何,可是從未想過什麼時候付諸實踐;年輕時貪玩,中年時事業重要放不下,晚年時體力不好,結果一直到死,計畫仍是空的。
    第四種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把標準訂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徹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談闊論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可是都僅止於口頭的工夫。第五種是“得少為足”,工夫並不踏實,隻得到一點小經驗就認為自己已大悟徹底,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廂情願想當別人的老師,甚至在明眼人之前還吹牛吹個不停。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會告訴他:“注意你腳下,你的腳跟尚未著地哦!”也就是說他輕舉妄動,實際的工夫不夠。廓然無聖
    問:菩提達摩在與梁武帝的對話中,提到“廓然無聖”這四個字,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梁武帝的心中存有差別對立的觀念。面對菩提達摩這位心目中的聖僧,梁武帝請教他什麼是至高無上的聖諦和真理,達摩回說:“沒有這個東西。”梁武帝又問:“在我面前的又是誰呢?”達摩再答:“不認識。”是叫他不要執著,沒有聖人這回事。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有道的高僧、偉大的菩薩是聖人,普通人和正在修行的人是凡夫。然而,站在禪師的立場,如果心中有凡聖的差別或層次的差別,就表示不了解佛法。即使真有聖人,要把凡聖的差別相放下之後纔是聖人。佛法,尤其是禪法,是講超越的;超越於一切的有無、好壞,達到平等不二、無相、無分別、不執著,纔是自在、纔是寂滅、纔叫不動。現代人更需要有這種心胸,纔能不受五光十色的環境所誘惑,不受名利物欲的牽引所困擾,生活得豁達而自在。
    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實,注重當下眼前,不要耽於過去或幻想未來?
    師:的確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隻把目標放在未來,沒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這其中包括幾種情況:
    種,光看到過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羨慕,也希望見賢思齊,可是他沒有想到該立刻用功,腳踏實地走出步;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說老是在做夢。
    第二種,老是要求其它的修行人或周圍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別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說錯了,自己會很難過;把別人的懈怠當成自己的過失,總希望他們好好學。也可以說他自有標準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則加以批評、指責。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許自己隻做到幾分,卻要求別人做到滿分。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叫“腳跟不踮地”。
    第三種,經常根據經典、語錄、古人行誼等計畫修行,設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時當如何如何,可是從未想過什麼時候付諸實踐;年輕時貪玩,中年時事業重要放不下,晚年時體力不好,結果一直到死,計畫仍是空的。
    第四種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把標準訂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徹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談闊論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可是都僅止於口頭的工夫。第五種是“得少為足”,工夫並不踏實,隻得到一點小經驗就認為自己已大悟徹底,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廂情願想當別人的老師,甚至在明眼人之前還吹牛吹個不停。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會告訴他:“注意你腳下,你的腳跟尚未著地哦!”也就是說他輕舉妄動,實際的工夫不夠。
    這句話對一般人也很有用。即使不修行禪法,也應該把當下的這一步站穩了,步步踏實往前走。若能如此,在人生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功成名就,對自己而言,還是覺得心安理得,非常平實。
    自家寶藏
    問:“自家寶藏”的意思是不是說,修行人想追求的那個寶貴的東西就在自己心裡,何勞向外追求?
    答:“自家寶藏”是馬祖禪師和其弟子慧海禪師之間的對話。慧海去見馬祖時,馬祖問他:“你來這裡做什麼?”慧海說他要參方學道,希望求得佛法的寶藏。馬祖說:“你沒有顧好自己家裡的寶藏,甚至沒有發現自己有寶藏,隻是東奔西跑向外亂找。其實到哪找都沒有你自己那個寶藏來得寶貴,真正的寶藏在你自己家裡。”
    一般人認為求道或求法是向高僧請益、向西天取經,在中國歷史上也的確有好多高僧從中國到印度求法。此外,在觀念上有所謂“傳法”,似乎是說一代一代有東西可傳,好比父母有家產要遺留給子孫。也有人認為皈依三寶、接受佛法、受戒等也有東西可以傳。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從禪的角度看,“法”不是口口相傳的,不是以手傳手的,不是師徒授受的,不是用任何語言文字或物質的像征作為傳法的內容的。真正的、的佛法是不可思不可議,亦即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思考推敲。既然如此,心外不可能還有任何東西。老師和弟子如果都是過來人的話,隻需一個會心的表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傳授。所謂“心心相印”,也就是老師的智慧與弟子的智慧彼此相通,可以用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表情,任何一個動作來傳遞消息,繼而證明弟子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寶藏。
    這個寶藏就是“明心見性”,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既然不動不變,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加以衡量,那是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宣的。一旦開悟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寶藏。
    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向外追求資源或幫助,就無法真正滿足自己,真正解決問題。唯有回過頭來反求諸己,即所謂“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先肯定自己,別人纔會肯定你,對你有信心。否則若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定不會被別人肯定。不過,所謂自我肯定不是自大、虛矯,而是如實踏實。
    本來無一物
    問: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偈子,“本來無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時常被人引用,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凡是讀過《六祖壇經》或聽過禪宗故事的人,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干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干淨就是開悟,是智能的表現。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能”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能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能,本身就不是智能;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能。愚痴的煩惱和菩提的智能是相對的,生死的痛苦和覺悟的涅槃 是相對的。心中有執著就沒有真正開悟。不要認為有像鏡子一般的自性,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纔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纔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纔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平常人雖然沒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心胸,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該有的不需拒絕,不該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蕩蕩,白天不緊張,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嗎?
    風動· 幡動·心動
    問: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門下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和尚對著寺前的旗子在爭論,一個和尚說:“你看旗子在動。”另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說:“你們兩個都錯了,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兩個和尚被點破,非常拜服,而我們聽故事的人似乎也心動了一下。請師父開示。
    聖嚴法師:這也是《六祖壇經》中的故事。當時惠能已經開悟,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像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會因時、因地、因他自己內心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是他們兩人的心在動。
    從這個事實來看,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叫作虛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像不起執著,纔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是不是可能做到幡不動、風不動、心也不動呢?其實沒有必要。有風的話幡一定會動,隻要自己的心不隨著環境而亂動,不要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這是比較妥當的,也比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多人隻因多管閑事而煩惱不已,其實隻要心不受環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兩個標準,就不會有煩惱了。因此,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練習不受威脅利誘,不為聲色所動,這也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問:有和尚崇慧禪師:“達摩未到中國之前,中國有沒有佛法?”
    禪師答:“沒來之前的事暫且擱著,你自己的事怎麼樣了?”
    和尚不解,崇慧禪師又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萬古長空”把時空拉得很長很大,“一朝風月”則把時空凝聚到眼前當下。對修行人來說,不要管它萬古長空,隻管一朝風月就可以了;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當下說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答:對的。這句禪語是把時空的長短和達摩帶來的禪法或釋迦牟尼佛的心法對比起來講的。其實那位發問的人知道,處處都是佛法,佛法本來就是現成的,跟達摩來不來中國沒有關繫。但他這句話問的太遠了,跟當下沒有關繫,可是他自己不清楚。
    崇慧禪師答以“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是點明對方不管目前、現在、當下,卻想到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大的空間,完全不切實際。一朝風月是萬古長空中的一點一段,但若無這一點一段,就沒有著力處。若要體會萬古長空,必須從你自己認識起,你自己是什麼?真正把自己放下了,纔能發現萬古長空。看你現在是萬古長空呢?還是一朝風月?
    如果你現在是一朝風月,也就是說,你努力於現在,在心上用功,就不會想到要問這個問題。如果你現在是萬古長空,也就是功夫作好了,即與萬古長空合而為一,也不必問這個問題。
    所以你的問題是多餘的,不應該問的。就算我告訴你達摩來之前中國有禪法或沒有禪法,跟你也完全沒有關聯。這句話對普通人也有用處,我們常講“現實、現實”,現在目前纔是實在的,離開現在目前,不論講什麼都不切實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答: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慧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
    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隻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像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
    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
    《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不思善、不思惡
    問:不思善,不思惡,乍聽之下會覺得此人很糊塗,沒原則。但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呢?
    答:不思善不思惡的人,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都需要善惡的標準,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
    這裡“不思善不思惡”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法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缽到了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缽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惠明看到衣缽,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缽而來,是為求法而來。”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從草叢裡出來對惠明說:“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什麼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和“性”。
    “心”是智慧,“性”是佛性。一定要到心中無掛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涅盤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本來具備的條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本來面目。如常人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痴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纔能明心見性。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纔是究竟的境界。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