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儒家政論衍義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儒家
    【市場價】
    635-920
    【優惠價】
    397-575
    【作者】 薩孟武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539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65391
    作者:薩孟武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編輯推薦

    本書起稿於1976年,完成於1982年,前後修改6次,既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又是其晚年封筆之作,可謂其政治思想的蓋棺論定與學術生涯的總結之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發前人之未發,雖然借鋻宋儒真德秀《大學衍義》與丘浚《大學衍義補》之體例,但卻不若古人著書這般條理蕪雜,而是把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歸結到孔孟荀三種儒家思想的衍伸與創發,並從人性出發,結合禮法、刑賞、君臣、教育、經濟、軍事等各方面來說明中國古代政治的原則與特色。可謂融合了古代治學精神與現代學術方法的“中體西用”之作。

     
    內容簡介

    本書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論為題,引用經史文集,敷暢其旨。讀此一書,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繫及其演變,且會更進一步理解吾國歷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漢的丞相制如何演變為前清軍機處,以及考選、祿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現像(如歷代宦官之禍、大學生運動、朋黨之爭、豪宗大族的勢力、農民的生活等等)。


    作者認為,關於政治,有三種重要問題,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三是政治現像,此三者均與時代背景有關,又有相互關繫。因此本書不隻是闡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是以此為經,於解說之中,敘述時代背景、政治制度、政治現像,此外又兼述經濟等等。


    本書體例新穎,各章節根據儒家政治特點分為各名目,均成獨立的單位,可合而讀之,又可分而讀之。既可當學術書通讀,又可作工具書檢索。且每一名目皆旁征博引中國歷代政治思想及得失,實已超出儒家之範圍,而可謂中國政治思想及其實踐之提綱挈領之作。

    作者簡介

    薩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孟武為其字,福建福州人,著名政治學家。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學士,回國後歷任上海各大學教授。1927年,任總政治部宣傳處編輯科科長,1928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官兼編輯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普通行政繫教授,越一年兼任繫主任,另兼陸軍大學教官、中央學校教授。抗戰軍興,隨政校上廬山、抵芷江、入重慶。國民參政會成立,遴選為參政員。抗戰勝利後,歷任中山大學、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兼院長。政校復校,兼任政治繫研究所教授,並曾任立法委員。著有《政治學》《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水滸傳>與中國古代社會》《孟武自選文集》等著作。


    薩孟武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制度、理論的研究,能不落俗套,深入淺出,貫通中西,對中國政治學的形成影響很大。幾本隨筆式的小書,以小說解說學術觀念,獨具特色,也頗得讀者歡迎。 薩氏對於中華民國憲法有著精闢的見解,批抨早年時期的國民大會代表之言筆,被部分前司法院大法官曾用來解釋憲法。薩孟武被認為是近代著名的中華民國憲法書籍著作人,亦是少數被學院派的學者認同是分析解闢中華民國憲法的專家。

    目錄
    導論
    章 孔子
    節 性、情、知
    (一) 性
    (二) 情
    (三) 知
    第二節 政治原則
    (一) 統一及正統
    (二) 正名
    (三) 從周及正朔
    (四) 尊王
    (五) 攘夷
    (六) 民本——民本與民主的區別
    (七) 春秋三世

    導論 


    章  孔子


    節  性、情、知 


    (一) 性 


    (二) 情 


    (三) 知 


    第二節  政治原則 


    (一) 統一及正統 


    (二) 正名 


    (三) 從周及正朔 


    (四) 尊王 


    (五) 攘夷 


    (六) 民本——民本與民主的區別 


    (七) 春秋三世 


    第三節  禮治 


    (一) 禮與法 


    (二) 禮之作用 


    (三) 制禮的權 


    (四) 禮的內容 


    (五) 禮與義 


    第四節  人治 


    (一) 行法在人 


    (二) 政者正也 


    (三) 不求備於一人 


    (四) 選纔的方法——考績 


    第五節  刑賞 


    (一) 賞罰與勸懲 


    (二) 刑賞與人情 


    (三) 刑與禮治——孔子何以反對晉鑄刑鼎 


    第六節  為政之道 


    (一) 一張一弛 


    (二) 興革須依人力財力先定規模 


    (三) 無欲速、無見小利 


    (四)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五)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六) 愛惜名器 


    (七) 法令不可輕易更改 


    第七節  君與臣 


    項  君臣關繫 


    (一) 君臣相處之道——忠的觀念的演變 


    (二) 禮敬臣下——由禮敬演變為奴畜 


    (三) 慎擇邇臣——歷代宦官之禍 


    (四) 外重或內重 


    (五) 小謀大、內圖外——內朝官如何演變為外朝官 


    第二項  君道 


    (一) 君道無為或守要 


    (二) 委任責成 


    第三項  臣道 


    (一) 曠職及越權 


    (二) 對於內亂及外患的態度 


    (三) 諫諍 


    第八節  經濟 


    (一) 庶與富——歷代戶口墾田及米價——先富後教 


    (二) 大富與大貧 


    (三) 義與利 


    第九節  教育——歷代太學、學生運動、朋黨 


    第十節  獄訟及軍事 


    (一) 獄訟 


    (二) 軍事——宋向戌的彌兵、足食與足兵 


    第二章  孟子


    節  人性 


    (一) 性善 


    (二) 性與命 


    (三) 寡欲 


    (四) 環境與人性 


    第二節  政治 


    (一) 國家的要素 


    (二) 政治的起源 


    (三) 一治一亂 


    (四) 統一——統一與武力、統一與革命的區別 


    (五) 思想的統一 


    (六) 王與霸 


    第三節  復古思想 


    項  貴族政治 


    (一) 不得罪於巨室——歷史上豪宗大族的勢力 


    (二) 貴戚之卿有易君位之權 


    第二項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歷代田制及唐代反對封建的意見 


    第四節  人治 


    項  民本 


    第二項  仁政 


    (一) 仁政的本質 


    (二) 仁政的政策 


    (三) 仁政與小惠 


    第三項  賢能政治 


    (一) 賢與能的區別 


    (二) 賢明與多數 


    (三) 徒善與徒法 


    第四項  放伐暴君 


    第五節  人君 


    (一) 君權與天 


    (二) 君道 


    第六節  人臣 


    (一) 士之品格 


    (二) 入官——歷代考選制度 


    (三) 為貧而仕——歷代祿俸制度 


    (四) 臣道 


    (五) 諫諍及格君心之非 


    第七節  經濟 


    (一) 分工 


    (二) 富民之必要 


    (三) 富民的政策 


    第八節  外交及反戰 


    (一) 外交 


    (二) 反戰 


    第三章  荀子


    節  人性及人情 


    (一) 性之本質及其與情的區別 


    (二) 人情 


    (三) 人欲——先哲對於人欲的看法及理學派懲忿窒欲的主張 


    (四) 性惡 


    (五) 計算利害大小 


    (六) 環境與人之情性 


    第二節  社會 


    第三節  禮治及法治 


    (一) 禮之基礎 


    (二) 禮之起源 


    (三) 禮之作用 


    (四) 禮治 


    (五) 由禮治而主張法治 


    (六) 由法生“類”——後世沿類創例,吏胥緣例操縱國權 


    (七) 禮用於士以上,法用於眾庶百姓 


    第四節  勢與術 


    (一) 勢 


    (二) 術 


    第五節  政治 


    (一) 統一——思想的統一 


    (二) 法後王 


    (三) 民本——民主政治的制度 


    (四) 政治上的平等 


    (五) 改革 


    第六節  人治 


    第七節  刑賞 


    (一) 刑賞的起源 


    (二) 刑賞的作用 


    (三) 刑賞須合理 


    (四) 厚賞重刑尤其重刑之必要 


    第八節  人君 


    (一) 君之作用 


    (二) 君道無為 


    第九節  人臣 


    項  總說 


    (一) 遇合 


    (二) 通纔與專纔 


    第二項  宰相 


    (一) 相之起源及其重要 


    (二) 相的職權 


    第三項  群臣 


    (一) 百官的分職 


    (二) 臣道 


    第十節  經濟 


    (一) 富國即富民的重要 


    (二) 富民政策 


    (三) 先富後教 


    (四) 聚斂與藏富於民 


    (五) 國貧的原因 


    (六) 義與利 


    第十一節  軍事 


    第十二節  天及卜筮 


    (一) 天——歷代民變與宗教 


    (二) 卜筮 


     

    媒體評論

    薩孟武秉承“理論是隨事實而發生的”的原則,結合孔孟荀的文本與歷史事實,既就人性與情感探究儒家政治學說之基礎,又結合歷史考察儒家政治理念與現實政治實踐之“離合”,體現出一個政治學者對儒家傳統的“客觀”和“冷靜”。


    ——干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


    《儒家政論衍義》是薩孟武先生晚年繼《中國政治思想史》之後考察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又一力作。全書以先秦儒家孔、孟、荀的政治思想為大綱,揭示其思想體繫在後世之演變,同時參考諸子,比較中西,使我們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乃至政治制度與政治現像,可以有一更為深切的認識。


    ——郭曉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本書在寫作風格上屬於“衍義”形式,先出孔孟荀原文,揭其大意,然後引用中國傳統中的經史文集,推演其義,拓展其旨。這種寫作方式不僅可以讓讀者清楚了解儒家政論思想的含義及其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演變,而且也可以借其疏解領略中國歷代政治思想的一般特征及長短得失。


    ——林宏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在線試讀
    導 論

    餘希望讀者先閱導論,而後再讀每章每節每項目所述,而後更能了解本書之要點。本書分三章,每章成為獨立單位,閱者可合而讀之,亦可分而讀之。因此,文字不免重復。
    本書名稱本來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繫及其演變”,書名稍長,但不用是名,不能涵蓋全書的內容,三民書局劉振強先生希望縮短,以便讀者容易記得,乃改為“儒家政論衍義”,而以原書名附在其後。(本書雖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為綱展開,但其所引古籍及史事等實不限於先秦,故現省略副書名。——編者)
    宋儒真德秀著《大學衍義》,但所衍者止於格致誠正修齊,而治平猶闕。明代丘濬著《大學衍義補》,揭治國平天下之道。本書寫法是依丘書的體裁,但隻以孔孟荀之言為綱,不若丘書之綱那樣蕪雜。例如丘書卷十三《藩民之生》,中有一綱“漢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下加“臣按”雲雲七十餘字,本書因為書名(先秦儒家)關繫,以“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雲雲”(《論語·顏淵》)為綱,而將漢惠帝六年之令加入解說(書中凡用仿宋體字者均是原文,正文等於丘書之按語)之中,先引葉適、管子之言,說明“庶”何以必要;次述漢唐初年講求民庶之法;又次說明既庶了,就要富之,先引先哲之言,再列舉歷代戶口、墾田、米價等等,以證明庶而不富,為患更大;後討論先富後教,除引勾踐先生聚而後教訓,並引孟荀二子之說,以及董仲舒、李覯、王安石之言,以加強孔子學說深合於為政之道。又如丘書卷十五《寬民之力》,以《禮記·雜記》“孔子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為綱,下加“臣按”雲雲,約一百六十字。本書亦以孔子之言“一張一弛”為綱,而解說有一千一百字以上,由人類心理,說明人類若長期緊張,而無弛緩為之調劑,精神力不免疲憊而至於蹶竭。長期弛緩,而無緊張為之調劑,精神力又由松懈而至於麻木。秦滅六國之後,理應采用“弛”的政策,使民稍息仔肩,顧乃虐用其民,終至一夫夜呼,亂者四應,秦祚因之而亡,此張而不弛之過也。宋自澶淵和談之後,邊患並未解除,理應采用“張”的政策,使全國奮發圖強,顧乃苟且偷安,政風士氣多務因循,以致金兵南下,宋室不能不偏安於江左。南渡既久,君臣上下又復文恬武嬉,歌舞太平兵南下,宋祚亡矣,此弛而不張之過也。
    本書定名為“儒家政論衍義”,其原名為“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繫及其演變”,著作在先,改名在後,茲分析原書名借以說明本書的內容,讀者可先閱此篇導論,而後再閱每章每節每項目之所述。現在先就“體繫”及“演變”兩語說起。

     


       


    餘希望讀者先閱導論,而後再讀每章每節每項目所述,而後更能了解本書之要點。本書分三章,每章成為獨立單位,閱者可合而讀之,亦可分而讀之。因此,文字不免重復。


        本書名稱本來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繫及其演變”,書名稍長,但不用是名,不能涵蓋全書的內容,三民書局劉振強先生希望縮短,以便讀者容易記得,乃改為“儒家政論衍義”,而以原書名附在其後。(本書雖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為綱展開,但其所引古籍及史事等實不限於先秦,故現省略副書名。——編者)


        宋儒真德秀著《大學衍義》,但所衍者止於格致誠正修齊,而治平猶闕。明代丘濬著《大學衍義補》,揭治國平天下之道。本書寫法是依丘書的體裁,但隻以孔孟荀之言為綱,不若丘書之綱那樣蕪雜。例如丘書卷十三《藩民之生》,中有一綱“漢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下加“臣按”雲雲七十餘字,本書因為書名(先秦儒家)關繫,以“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雲雲”(《論語·顏淵》)為綱,而將漢惠帝六年之令加入解說(書中凡用仿宋體字者均是原文,正文等於丘書之按語)之中,先引葉適、管子之言,說明“庶”何以必要;次述漢唐初年講求民庶之法;又次說明既庶了,就要富之,先引先哲之言,再列舉歷代戶口、墾田、米價等等,以證明庶而不富,為患更大;後討論先富後教,除引勾踐先生聚而後教訓,並引孟荀二子之說,以及董仲舒、李覯、王安石之言,以加強孔子學說深合於為政之道。又如丘書卷十五《寬民之力》,以《禮記·雜記》“孔子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為綱,下加“臣按”雲雲,約一百六十字。本書亦以孔子之言“一張一弛”為綱,而解說有一千一百字以上,由人類心理,說明人類若長期緊張,而無弛緩為之調劑,精神力不免疲憊而至於蹶竭。長期弛緩,而無緊張為之調劑,精神力又由松懈而至於麻木。秦滅六國之後,理應采用“弛”的政策,使民稍息仔肩,顧乃虐用其民,終至一夫夜呼,亂者四應,秦祚因之而亡,此張而不弛之過也。宋自澶淵和談之後,邊患並未解除,理應采用“張”的政策,使全國奮發圖強,顧乃苟且偷安,政風士氣多務因循,以致金兵南下,宋室不能不偏安於江左。南渡既久,君臣上下又復文恬武嬉,歌舞太平兵南下,宋祚亡矣,此弛而不張之過也。


        本書定名為“儒家政論衍義”,其原名為“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繫及其演變”,著作在先,改名在後,茲分析原書名借以說明本書的內容,讀者可先閱此篇導論,而後再閱每章每節每項目之所述。現在先就“體繫”及“演變”兩語說起。


        (一) 書名用“體繫”二字,蓋吾國先哲討論政治,多從人之情性出發,由各人看法的不同,而展開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他們思想內容雖然歧異,但均能整然成一體繫,舉顯明之例言之,孟子言性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既善,故他不言刑賞以勸善懲惡,而尤反對戰爭。荀子言性惡,性既是惡,自應用刑以懲惡,設賞以勸善。在必要時,且宜用兵。孔子隻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性本來相去無幾,其後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即人眾不能皆善,也不會皆惡。如何使人習於善而不習於惡?除少數賢人能夠自動地“安而行之”之外,對於絕大多數的人,必須應用“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禮記·表記》)的道理。以德報德就是用賞,使民“利而行之”。以怨報怨就是用刑,使民“勉強而行之”。(《中庸》)孔子言政,絕不輕視人之情性。現在試問孟荀二子均是戰國時代的大儒,何以兩人思想如斯分歧?案孔子對於“仁”的道德觀念有兩種解釋,一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即仁不問對方人格如何,均以愛待之。二是“子曰,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大學》),孔穎達疏“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即仁乃視對方的人格之善惡,善者愛之,不善者惡之。孟子側重“愛人”,故為政應由惻隱之心,不用刑殺。荀子兼顧“能愛人”,又“能惡人”,故他說“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是謂惠暴而寬賊也,非惡惡也”(《正論篇》)。孟荀二子對於孔子所說的仁,各采用其一說,於是二子對於其他道德觀念,見解亦不相同。孟子以羞惡之心為義,辭讓之心為禮(《公孫丑上》章,《告子上》章“辭讓之心”作“恭敬之心”),即禮義均內在於吾人之心。吾人能夠無失“本心”,自能自律地循禮守義。


    荀子依《禮記·樂記》所說“禮自外作”,“義近於禮”,而認禮義均在於外,而非在內。何謂禮?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勸學篇》),“非禮是無法也”(《修身篇》),即禮就是法。何謂義?荀子說:“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強國篇》)觀“限禁”二字,又觀禮就是法之言,可知禮義都是在外。荀子又依《中庸》“義者宜也”,而謂“先王制禮義以分之,使人各得其宜”(《榮辱篇》)。蓋人眾未必均能自律地循禮守義,必須從外加以強制,使人他律地循禮守義,而後人人纔會各得其宜,孟荀二子思想的分歧在此。


        (二) 書名何以用“演變”二字?大凡思想雖由事實而發生,而事實的變化又可改變思想的原有意義。秦漢以後,學者多宗孔子之道,然乃漸漸離開原始儒學,依時代的變遷,漸次改變儒學的本質。舉一例說,關於君臣關繫,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即忠隻是相對的義務。孟子有草芥、寇仇之語,荀子有“從道不從君”之言(《臣道篇》)。魏晉以後,朝代更易有甚弈棋,君位不安於上,百姓塗炭於下。隋末,文中子王通曾說,“無定主而責之以忠……雖曰能之,末由也已”(《中說·事君篇》)。但他又說,“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廢昏舉明,所以康天下也”(《中說》同上)。唐興,太宗改先秦儒學之相對的忠而為的忠,太宗“謂侍臣曰,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舊唐書·太宗紀》貞觀二年)。五季喪亂相承,五十餘年之間易代五次,長者不過十餘年,短者僅二三年,朝為天子,暮為囚徒。因朝代的興廢,造成政局的棼亂。因政局的棼亂,黎民就隨之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時承唐末方鎮大亂之後,人民疲憊不堪,其易姓更國號不是由於民眾暴動,而是由於軍閥火拼。安重榮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安重榮傳》),所以司馬光著《資治通鋻》,開始就說,“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自茲以降,名教之說大盛,的忠成為政治上道德的鐵則。及至明代,自太祖始,每位天子無不專制,視臣下如奴隸,廷杖之事不絕於史,於是反抗暴君的思想又發生了。方孝孺說,“天之立君也,非以私一人而富貴之,將使其涵育斯民,俾各得其所也”(《遜志齋集》卷二《深慮論七》,中華版)。“如使立君而無益於民,則於君也何取哉?自公卿大夫至於百執事,莫不有職,而不能修其職,小則削,大則誅。君之職重於公卿大夫百執事遠矣。怠而不自修,又從侵亂之,雖誅削之典莫之加,其曷不畏乎天耶?受命於天者君也,受命於君者臣也。臣不供其職,則君以為不臣;君不修其職,天其謂之何?其以為宜然而祐之耶,抑將怒而殛絕之耶,奚為而弗思也?”(同上卷三《君職》)方氏此一段話乃本於《孟子》,“孟子謂齊宣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推孟子之意,此際應該易位。方氏雖然贊成孟子之說,但生在名教社會之內,不敢明白說出放伐暴君,隻能將殛絕之責歸之於天。明末清初黃梨洲著《明夷待訪錄》,中有《原君》及《原臣》兩篇文章,其思想多本於方孝孺。他依孟子放伐暴君之說,贊成湯武革命,但不能再進一步,主張民主。此無他,人類的思想不是從空創造出發,而是按照事實而漸漸發生。吾國歷史沒有民主的事實,所以學者不能若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由研究希臘文化而發現了民主制度。中國民主思想乃萌芽前清光緒初年,由嚴復翻譯西書而後大暢於世。


        (三) 本書名為“先秦”,但先秦以後的事,亦盡量述之。舉一例說,孟子有“一治一亂”之言,本書於該條下,先引東漢仲長統之說,他謂亂世長而治世短,且世愈下,而亂愈甚(《後漢書·仲長統傳》理亂篇);次引司馬光之語,他謂天下一分一合,合短而分長。當然合是治世,分是亂世(《司馬溫公集》卷三《進五規狀·保業》,中華版)。司馬光之前,李覯以為人之情,治極思亂,亂極思治,但未說明治亂的原因(《李直講文集》卷二十一《備亂》,商務版)。明代李贄則以質與文為社會治亂的原因。質是治世,文是亂世之所由生。其所謂“質”似指大亂剛平,一切均歸破壞,但人口銳減,大眾隻求粗食以充饑,陋室以蔽風雨。文似指亂後小康,大眾忘記前此的艱苦,而要求珍食美屋。然人口蕃息,物資漸漸缺乏,又引起亂事的發生。社會反復著一質一文,即一治一亂,而現出弱肉強食的現像,這是天演的公理,雖聖人莫如之何(《李氏藏書》卷一《世紀總論》、《溫陵集》卷十九《答人難無為》、《道古錄》)。本書復引《淮南子》所說,“世治則愚者不能獨亂,世亂則智者不能獨治”(《淮南子》卷二《俶真訓》)。更引王符之言,“治世一成,君自不能亂也,況臣下乎?亂世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潛夫論》第三十一篇《明忠》)。後則說明我自己的見解,我認為一治一亂是由民生問題即土地問題而發生。土地問題可分兩種,一是土地的生產不能供給全國人口的需要,這叫作社會之的貧窮;二是土地的生產固然可供全國人口的需要,但土地乃為少數人所兼並,多數農民無田可耕,淪為流民,這稱為社會之相對的貧窮。相對的貧窮尚可用社會政策以拖延危機的爆發。的貧窮在生產技術幼稚之時,除取得新土地之外,勢必發生大亂。大亂之後,人口減少,土地成為無主的土地,遂由政府分配給人民,由是社會又現出小康的局面。小康既久,人口又復增加,土地又發生問題,這是一治一亂的根本原因。在一治一亂之中,我們不可輕視士人的作用。吾國過去士人均投身政界以求衣食,所以士人人數與職官額數應保持一定的比例。士人過剩,若有大部分士人不能吸收於官場之內,而變成遊士,社會必現出杌隉不安的現像。關此,蘇軾有《養士》一篇文章說明。其次必須注意的,則為商業資本。社會呈出小康之時,社會安定,農業生產物隨之增加。農產物生產的增加,須賴商人運販於市場之上。商人蓄積財富,而因社會之貧窮、消費力之低落,又令商人不願投資於工業,隻依“以末得之,以本守之”的方法,投資於土地之上。於是農村之內發生兼並的現像,農民失去土地,變為流民。一方有遊士,他方有流民,於是大亂現像便因之形成,所以古代政府常施行重農輕商政策。


        (四) 本書名為“儒家”,而以孔孟荀的思想為綱,即取三子之言為標題,而後加以解說。解說除引太史公所舉“六家”之外,如雜家、兵家、縱橫家等等,凡足供參考者均引之。先秦以後,自《呂氏春秋》而至前清末葉嚴復所譯西書的按語(按語纔是嚴復的思想),亦盡量引用。有的且與西洋類似思想比較,例如儒家的民本與西洋的民主有何區別,中國何以有民本而無民主思想,西洋民主思想發生原因何在,發展如何,均舉在《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條下。又如孟子的政治學說有的地方頗似歐洲中世末期的“暴君放伐論”(Monarchomachos),本書舉出三點,以作比較:(1)暴君放伐論主張“王權神授”,孟子則謂“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如何而知天意,孟子說,“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2)暴君放伐論主張放伐暴君。孟子贊成湯放桀,武王伐紂,且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3)暴君放伐論主張廢君立君應由代表當時特權階級的三級會議執行。孟子亦謂貴戚之卿有易君位之權。


        (五) 書名為“政治思想”,案古人思想都是政治思想,不但吾國如此,就是西洋也是一樣。蓋有識之士均欲利用國家權力以解決社會問題,於是討論政治便成為各時代的中心思想。遠者如希臘的柏拉圖、亞理斯多德,羅馬的波裡比斯(Polybius)、西塞祿(Cicero),近者如武力論、社會主義、獨裁思想等等各種著作,哪有一種不談政治?不過有的欲建立新制度,有的則擁護舊制度,因而思想有所不同而已。茲宜特別告知讀者的,本書雖定名為“政治思想”,其實,“政治制度”“政治現像”,凡問題與政治有關者無不簡單述之。舉數例說,內朝官的邇臣如何演變為外朝官的大臣,述於《禮記·緇衣》“子曰,君毋以小謀大,毋以內圖外”條下。歷代祿俸述於《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條下。歷代民眾叛變與宗教的關繫述於《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條下。其他借題論述政治制度、政治現像之事,不勝枚舉,這是本書內容的大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