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車過麻城·再晤李贄——大陸“中國哲學身體維度”研究開創者,第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近現代哲學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張再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近現代哲學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098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0250980
    作者:張再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7月 

        
        
    "

    編輯推薦


    500年前中國的尼采


    顛覆假道學 釋放真性情


    大陸“中國哲學身體維度”研究開創者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 身體哲學分會主席


    西安交大二級教授、博導 張再林 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角度,對中國晚明時代*為偉大的思想家李贄的主要學術觀點進行了全新的梳理和發掘,繫統全面而又簡明扼要地展示了李贄獨到的學術眼力和超撥的理論建樹。


    本書不僅在基本出發點、思維方式和研究模式方面有比較重大的突破和創新,也由此而突出揭示了以往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特別是李贄研究所忽略的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方面,比如李贄名為反儒實為尊儒,為“名教”正 “名”,認為真正的“好名”稀世難找。


    本書嘗試用遊記文學體的方式進行寫作,融情於景、夾敘夾議,在嚴肅的學術著作寫作方式上進行了創新。

    作者簡介
    張再林教授
    長期從事中西哲學比較、中國哲學的現代闡釋的研究,並為中國大陸“中國哲學身體維度”研究的開創者。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哲學研究所執行所長,西北大學特聘教授,西北大學東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羅耀拉大學兼職教授, 臺灣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智大學“國科委”立項客座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身體哲學分會主席,全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哲學》雜志編委。
    代表著作:
    1.《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
    2.《中國古代身道研究》
    3.《中西哲學的歧異與會通》

    張再林教授


    長期從事中西哲學比較、中國哲學的現代闡釋的研究,並為中國大陸“中國哲學身體維度”研究的開創者。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哲學研究所執行所長,西北大學特聘教授,西北大學東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羅耀拉大學兼職教授, 臺灣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智大學“國科委”立項客座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身體哲學分會主席,全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哲學》雜志編委。


         代表著作:


    1.《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


    2.《中國古代身道研究》


    3.《中西哲學的歧異與會通》


    4.《治論:中國古代管理思想》

    目錄

    目錄


     


    作為“行為藝術家”的李贄7


    第二章 作為“情聖”的李贄20


    第三章 作為“解構大師”的李贄37


    第四章 作為“後後儒者”的李贄53


    第五章 作為“名教信徒”的李贄70


    附錄一:李贄年譜87


    附錄二:意識哲學,還是身體哲學98


    ——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範式的重新認識98

    前言
    一趟不無偶然的途經麻城的列車之旅,竟使我與李贄結下了不解之緣,竟為我打開了自己思想久久關閉的洩洪閘,從中奔瀉出滔滔十餘萬字的我對李贄的書寫、我與李贄的交談。
    李贄,無疑是中國晚明時代為偉大的思想家。梅洛一龐蒂說,人們走進哲學家的先賢祠不是為了理解永恆的思想,隻有詢問他的生活,真理的聲音纔能長久地回蕩。一如梅氏所說,哲學家之偉大端在於其生命的偉大。對於篤信並躬行原儒“身道”的李贄來說更是如此。
    與舉世皆是的跪著求生的他的同時代人不同,李贄始終是頂天立地地站著躬迎自己的人生。從他身上,你知道了什麼是我們民族永遠不屈的脊梁,你發現了子民雖背負著無上皇權的沉重宿命,卻從不缺乏人類共同追求的自立自由那種氣衝霄漢的精神。
    一身鐵打的錚錚之骨,並不妨礙他同時身具似水的柔腸。他的一生,既是“不自由,毋寧死”的一生,又是情深義重的一生,以身殉情的一生。這種對情的尤摯,不僅來自一個無比真實的人身上的不可或缺的人性,而且還淵源於以陰陽纏綿為大易之道的中華民族唯情論的文化基因。

    一趟不無偶然的途經麻城的列車之旅,竟使我與李贄結下了不解之緣,竟為我打開了自己思想久久關閉的洩洪閘,從中奔瀉出滔滔十餘萬字的我對李贄的書寫、我與李贄的交談。


    李贄,無疑是中國晚明時代為偉大的思想家。梅洛一龐蒂說,人們走進哲學家的先賢祠不是為了理解永恆的思想,隻有詢問他的生活,真理的聲音纔能長久地回蕩。一如梅氏所說,哲學家之偉大端在於其生命的偉大。對於篤信並躬行原儒“身道”的李贄來說更是如此。


    與舉世皆是的跪著求生的他的同時代人不同,李贄始終是頂天立地地站著躬迎自己的人生。從他身上,你知道了什麼是我們民族永遠不屈的脊梁,你發現了子民雖背負著無上皇權的沉重宿命,卻從不缺乏人類共同追求的自立自由那種氣衝霄漢的精神。


    一身鐵打的錚錚之骨,並不妨礙他同時身具似水的柔腸。他的一生,既是“不自由,毋寧死”的一生,又是情深義重的一生,以身殉情的一生。這種對情的尤摯,不僅來自一個無比真實的人身上的不可或缺的人性,而且還淵源於以陰陽纏綿為大易之道的中華民族唯情論的文化基因。


    他還是一個“像握一把劍那樣拿著筆”的人。他的筆不是針對某個人、某個階級、某個集團,而是鋒芒直指與權力結盟的整個社會的&ldq話語”統治。所以,他的筆鋒纔是那樣的從不躲閃,纔是那樣的無堅不摧,那樣的一劍封喉,以至於使他與千萬人為敵而面無懼色,以至於即使面對凜凜我皇殺無赦的威令,他也從不懂得抽身而退,不懂得斂跡和藏鋒。


    是的,李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十足的悲劇性人物。他的書被焚、身被囚,後手起刀落,喋血獄中。你可以說與強大體制為敵的李贄是不自量力,是以卵擊石,但也正是在這種以卵擊石的悲劇中,在為我們演繹出李贄驚天動地的不凡人生的同時,使你見證到什麼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良心,見證到什麼是儒者對“己”堅守的特立獨行,見證到什麼是人類不可讓渡的尊貴人性,還有,見證到什麼是個體生命所載有的不可磨滅的族類記憶功能。這種生命記憶功能為李贄鑄就了一座直接天際的金字塔,使其身死而名存,使其高山仰止的英名永遠被世人傳誦。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說,“現實在記憶中形成”。而李贄就屬於這種其個體現實能夠在人類記憶中復活的人。


    這也是一同歸於盡的悲劇。馬克思說,統治者自身“被他們的統治所統治”。當明統治者把李贄這一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關進鐵牢裡之時,當明統治者把其“思想奴隸制”制度、把其“陽儒陰法”式的像征性權力推向極致之時,以一種“出乎爾,反乎爾”的方式,他們自身同時也作繭自縛於不可逃逸的重重羅網之中,他們自身同時也成為無人稱的體制的供品和犧牲。而一如人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那樣,明帝國統治者——萬歷皇帝,其雖貴為天子,卻實為傀儡、形同僵尸的個人宿命不正為其明證嗎?因此,這種玉石俱焚意味著,我們帝國的皇權統治的喪鐘的真正開始敲響,並非黃仁宇先生所說的萬歷十五年,而更確切地,應定位於李贄為世所不容而終自刎詔獄之年——萬歷三十年。同時,這種玉石俱焚意味著,由於他的生命與我們整個民族的歷史血肉相連、息息相關,李贄的名字業已超出了自己,實際上成為我們民族的真正的文化符號,真正的文化像征。

    在線試讀
    火車在荊楚大地上疾駛。
    夜幕下,飛馳的列車離李贄故地漸行漸遠,但在我的紛紛思緒中,李贄的身影卻依然是那樣的緊隨不舍、揮之不去:李贄在名山大川中跋涉不已,李贄在書房中奮筆疾書,李贄聲震瓴瓦的談笑聲,李贄在自刎後血如泉湧……後,伴隨著“一棒打殺卓吾老,立成萬古之名”這一李贄鏗鏘有力的誓語,所有這些紛至沓來的身影,都齊集而至地烘托出“卓吾”這一無比奪目的名字。這名字像星星一樣在荊楚的夜空中閃爍,像碑銘一樣鐫刻在慕名而來的每一個朝聖者的心裡,並猶如點石成金般的使眼前的山山水水成為人們永難忘懷的“名勝之地”。
    是的,誠如人們常說,有人活著,但是死了;有人死了,但是活著。而有人之所以雖死猶生,是因為其身死而名存。故人的名字幾乎成為生命不朽的代稱。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辛棄疾詞雲“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司馬相如也稱“身死無名”,既“恥及父母”又“為天下笑”,凡此種種,無不表明古人對“名”的猶如圖騰般的迷信,堪比泰山般的敬重。古人是如此,今人也不例外。清明節掃墓,無邊的墳塚,林立的墓碑,看不到死者的任何身影,看到的隻是死者留在碑石上的名字。參觀華盛頓越戰紀念碑,碑的設計者匠心獨運,碑上並無諸如“永垂不朽”這類稱頌的話語,僅刻上密密麻麻而令人目不暇接的美國五萬多大兵的姓氏名稱,使整個墓碑宛如一本打開了的死者的花名冊。然而,追昔撫今,人人都希冀自己身後有名,但其中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名垂青史?人人都把自己的名字銘刻在墓碑上,但又有誰能在名的汪洋大海中脫穎而出,使自己的名字深深地銘刻在千秋萬代的每一個人的心中?
    無疑,李贄卻做到了這一點。他不僅使自己真正得以名垂青史,而且使自己的名字愈隨著歷史的推移,非但沒有被人們所遺忘失憶,反而愈令人銘懷追慕不已,愈以其不朽的魅力在人們心中熠熠生輝。下面,我們將和讀者一起,追溯李贄人生的“成名”之旅。而這種追溯將使我們發現,李贄之所以得以“成名”,首先得益於他自己心目中對“名”的超乎尋常的無比看重。
    作為“一代名士”的李贄,其對“名”的看重是人所皆知的。翻開李贄的著作,他重“名”的言論可謂俯拾皆是。例如,在《永慶答問》裡,有一段李贄與人關於“名”之可好與否的對話,以其機鋒交馳而令人不忍釋讀,茲不妨全文錄下如次:
    李如老論及好名者,且曰:“名不可好。”
    卓老曰:“好名何害?好名乃世間一件好事,真好名的那裡討?我看從古大聖人俱以名教率天下,曰名法,曰名理,曰名義,曰名節,種種名稱不一,無非所以引誘世人。若沒有名,就難處了,何以教化得天下萬世?”

    火車在荊楚大地上疾駛。


    夜幕下,飛馳的列車離李贄故地漸行漸遠,但在我的紛紛思緒中,李贄的身影卻依然是那樣的緊隨不舍、揮之不去:李贄在名山大川中跋涉不已,李贄在書房中奮筆疾書,李贄聲震瓴瓦的談笑聲,李贄在自刎後血如泉湧……後,伴隨著“一棒打殺卓吾老,立成萬古之名”這一李贄鏗鏘有力的誓語,所有這些紛至沓來的身影,都齊集而至地烘托出“卓吾”這一無比奪目的名字。這名字像星星一樣在荊楚的夜空中閃爍,像碑銘一樣鐫刻在慕名而來的每一個朝聖者的心裡,並猶如點石成金般的使眼前的山山水水成為人們永難忘懷的“名勝之地”


    是的,誠如人們常說,有人活著,但是死了;有人死了,但是活著。而有人之所以雖死猶生,是因為其身死而名存。故人的名字幾乎成為生命不朽的代稱。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辛棄疾詞雲“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司馬相如也稱“身死無名”,既“恥及父母”又“為天下笑”,凡此種種,無不表明古人對“名”的猶如圖騰般的迷信,堪比泰山般的敬重。古人是如此,今人也不例外。清明節掃墓,無邊的墳塚,林立的墓碑,看不到死者的任何身影,看到的隻是死者留在碑石上的名字。參觀華盛頓越戰紀念碑,碑的設計者匠心獨運,碑上並無諸如“永垂不朽”這類稱頌的話語,僅刻上密密麻麻而令人目不暇接的美國五萬多大兵的姓氏名稱,使整個墓碑宛如一本打開了的死者的花名冊。然而,追昔撫今,人人都希冀自己身後有名,但其中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名垂青史?人人都把自己的名字銘刻在墓碑上,但又有誰能在名的汪洋大海中脫穎而出,使自己的名字深深地銘刻在千秋萬代的每一個人的心中?


    無疑,李贄卻做到了這一點。他不僅使自己真正得以名垂青史,而且使自己的名字愈隨著歷史的推移,非但沒有被人們所遺忘失憶,反而愈令人銘懷追慕不已,愈以其不朽的魅力在人們心中熠熠生輝。下面,我們將和讀者一起,追溯李贄人生的“成名”之旅。而這種追溯將使我們發現,李贄之所以得以“成名”,首先得益於他自己心目中對“名”的超乎尋常的無比看重。


    作為“一代名士”的李贄,其對“名”的看重是人所皆知的。翻開李贄的著作,他重“名”的言論可謂俯拾皆是。例如,在《永慶答問》裡,有一段李贄與人關於“名”之可好與否的對話,以其機鋒交馳而令人不忍釋讀,茲不妨全文錄下如次:


    李如老論及好名者,且曰:“名不可好。”


    卓老曰:“好名何害?好名乃世間一件好事,真好名的那裡討?我看從古大聖人俱以名教率天下,曰名法,曰名理,曰名義,曰名節,種種名稱不一,無非所以引誘世人。若沒有名,就難處了,何以教化得天下萬世?”


    如老曰:“太上無名。”


    卓老曰:“無名又自更好。無名乃天地之始,誰敢?”


    良久,回視諸友曰:“我纔說的是狂話,大家莫聽。我隻重在名教上好。”


    這裡的李如老即李如真。書中對其生平事跡介紹語焉不詳,但從其言語中可知,他與其說是其自稱的近溪先生的門人,不如說倒像個泥老莊之語不化的道家信徒。當他拾道家闢名說之牙慧而侈談所謂“名不可好”時,李贄卻正色告曰,“好名”不獨無害,且為“世間一件好事”,乃至真正的“好名”稀世難找。作為理論依據,李贄抬出了古聖人“俱以教化得天下萬世”的所謂“名教”,以正人們對“名”的視聽。無疑,這一“名教”大旗的祭出,對闢名者來說不啻一記悶棍。但如老並不因此而示弱,旋即又推出道家的“太上無名”之說以與李贄的觀點分庭抗禮。誰料李贄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老子的教導轉告對方,“無名乃天地之始”,又有何人敢以“無名”自稱,遂使如老終無言以對。論末,在對方這門炮筒子“啞火”之後,李贄又以一種“窮寇勿追”架勢聲稱,自己之所以口吐這番唇槍舌棒的“狂話”,並非口出傷人地意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僅僅是為了維護“名教”的正統而已。


    在這裡,被人目為“名教罪人”的李贄卻以“名教”的維護者自詡,這一事實本身就令人稱奇,而把所謂的“名教”和人的“好名”聯繫在一起,這更是奇之又奇,堪稱曠古難尋的奇識。我們看到,也正是基於把“好名”和古人的“名教”聯繫在一起,基於這一把“好名”提到“名教”的高度,使李贄不僅公然地為人之“好名”而正名,而且也使他本人非但不諱言自己“好名”,反而處處當仁不讓地宣稱自己要生前成名、死後留名,以對名的仰慕並以“好名者”自居,而使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千古難遇的“唯名主義”的信徒。


    李贄曾在“答袁石公”詩裡寫道:“多少無名死,餘特死有聲。隻愁薄俗子,誤我不成名。”該詩不啻可視為他志在成名的宣言,因為詩中明確宣布,他要從芸芸的無名之輩之中脫穎而出,要擲地有聲地死,要使自己的名聲譽滿人間。類似的說法還可見之於他對汪本鈳所說的話。其謂“丈夫生於天地間,太上出世為真佛,其次不失為功名之士。若令當世無功,萬世無名,養此狗命,在世何益?不如死矣”在這裡,他對立身成名是如此的看重,以至於在他看來,人苟無名,不僅其命如狗耳,且其生猶死,不如死了反落得個干淨。故李贄在與焦弱候的信裡宣稱:“與其不得朋友而死,則牢獄之死,戰場之死,固甘如飴也,兄何必救我也?死猶聞俠骨之香,死猶有烈士之名。”他甚至責怪朋友焦弱候在其危難時救他出險,認為此舉誤了他“死猶有烈士之名”。此即李贄所謂的目為“至言”的“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所謂的“寧屈而死,不肯俸生。……使我苟不值多事,安得聲名滿世間乎”?所謂的“一棒打殺卓吾老,立成萬古之名”所謂的“那時名滿天下,快活快活”!凡此種種,均表明了李贄是那樣的不甘為“無名之輩”,是那樣的視名如命,而把成名看作其生命的期許和終極追求。


    因此,也正是從這種“重名”出發,使李贄不僅對何心隱的“直欲與一世賢聖共生於天地之間”的“生”不無推崇,而且也對何心隱的“烈烈之死”備極頂禮,因為何心隱的死是一種獨當“上九”之爻位的死,是一種“人莫不畏死,公獨不畏,而直欲博一死以成名”的死,他的死並未因其生命終結而使自己“湮滅無聞”,反而使其英名播揚中國大江南北,使其身載之道深入人心,“真如日月星辰,不可以蓋覆矣”也正是從這種“重名”出發,使李贄對詩仙李白和杜甫始終心懷深深的敬畏,因為詩聖雖然仙逝其詩名卻可以永存,在他們的身後為後人留下了千古長在的“太白樓”和“杜陵池”,從而“使樓使池使任城之名竟不能滅也”,使其故地永遠成為歷史上的“名勝之地”,而讓那些“真是與草木同腐”的吾輩為之“可以懼矣”並終於從中悟到了人的生命可以不朽的真理。同時,也正是從這種“重名”出發,使李贄追隨著其同代和前代的“名士”成名的歷史足跡,義無反顧地勇赴那種所謂的“榮死詔獄”的不歸之旅,因為一如其“得榮死詔獄,可以成就此生”所說,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明白,“老不老,死不死,於英雄何損”人生如白駒過隙,肉身終將與草木同化為腐土,英雄的生命卻可以以其榮名、英名毫發無損地長存於亙古的天地。


    可以看出,李贄這位“名士”所重的名是一種超世俗的、不朽的名,而非一種世俗化的、可朽的名。這種名非但不可以與世俗化的、可朽的名同日而語,反而與之判若雲泥、差之千裡。而那種世俗化的、可朽的名即當今“名利之輩”所競相追逐的名,在李贄所生逢的“高官即是仙”的時代,它集中體現為“功名”之名、“仕名”之名,還有被“陽為道學,陰為富貴”的偽道學家們苦於裝飾、巧於囑托的那種道德名義、名節之名。對於這樣一些名,李贄對之始終是敬而遠之的。在李贄看來,這種名不僅與他所重的名大相徑庭,而且以其實際上的“匿名”、  “偽名”“無名”性質,恰恰是對其所重的名的背離,乃至終成為其埋葬之地,因為這種名既無個人人身人稱而言,又無任何人生命之洋溢的流彩異光,遑論什麼所謂的“生前身後名”,遑論什麼所謂的“名垂青史”,遑論什麼所謂的“疾沒世而名不稱”


    故李贄有“名乃錮身之鎖”之說。此語出自《焚書》中的“答耿司寇”一文。從某種意義上,該說可看作是對偽道學家的代表,也即人所謂“天臺重名教”的“荊楚名士”耿定向人生哲學的嚴厲抨擊。在該文中,李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耿定向雖作為陽明門人,卻以名營私的真實面目。他說:“且東廓先生,非公所得而擬也。東廓先生專發揮陽明先生‘良知’之旨,以繼往開來為己任,其妙處全在不避惡以救同類之急,公其能此乎?我知公詳矣,公其再勿說謊也!須如東廓先生,終不得也。何也?名心太重也,回護太多也。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公看近溪有此乎?龍溪有此乎?況東廓哉!”在這裡,李贄直斥耿定向的軟肋為“名心太重”。在他看來,正是這種“名心太重”,使耿定向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以至於以其對朋友何心隱坐死不救,以其對“良知”背叛和作為名韁利鎖的奴隸和犧牲,終淪為王門弟子中的不肖子孫。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李贄來說,這種“身為名錮”不獨體現在偽道學家的身上,甚至連他所敬仰的先師羅近溪、王艮這些“之儒”,亦也難以自撥地身陷其中。此即其所謂的“名儒死節殉名”關於近溪,他說“彼其一生好名”,隻是“近來稍知藏名之法”說其“原是生死大事在念,後來雖好接引儒生,扯著《論語》《中庸》,亦謂伴口過日耳”關於王艮,他說“之儒,殉名而已矣,心齋先生是也。一為名累,自入名綱,決難得脫”在李贄看來,雖然這些“之儒”以其高山仰止的人品,使諸如耿定向這些偽君子不可望其項背,然而,在難脫名網這一點上,二者卻不無遺憾地殊途同歸了。


    因此,對於李贄來說,人人都知古人所謂的“知我者希,則我貴矣”,卻又有誰能夠做到古人所謂的“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老子問“名與身孰親”莊子譏“士則以身殉名”劉禹錫雲“哀我墮名網,有如翾飛輩”柳永曰“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古人均視名為錮身之鎖,卻又有誰能夠做到超凡脫俗地不為世俗之名所累。故舉目四望,正如李贄發現充斥於世的都是“市道之交”一樣,他也發現天下滔滔者皆為逐名之輩,真正能夠掙脫名網的人其稀少如黑天鵝。無怪乎李贄認為當今學人的通病是“但知為人,不知為己;惟務好名,不肯務實”並宣稱“超然於名利之外,不與利名作對者,唯孔夫子、李老子、釋迦佛三大聖人爾”也無怪乎李贄在給耿克念的信中寫道:“丈夫在世,當自盡理。我自六七歲喪母,便能自立,以至於今七十,盡是單身度日,獨立過時。雖或蒙天庇,或蒙人庇,然皆不求自來,若要我求庇於人,雖死不為也。歷觀古大丈夫好漢盡是如此,不然,我豈無力可以起家,無財可以畜僕,而乃孤孑無依,一至此乎?可以知我之不畏死矣,可以知我之不怕人矣,可以知我之不靠勢矣。蓋人生總隻有一個死,無兩個死也,但世人自迷耳。有名而死,孰與無名?”在這封信裡,他不僅重申了“丈夫在世,當自盡理”“若要我求庇於人,雖死不為也”這一自己的“一生主意”,而且還由此出發,聲稱其既不托庇於人,又不托庇於名,而一反其所謂“死後留名”的說法,提出“有名而死,孰與無名”,與眾人趨之若鹜的名徹底決裂,為了實現特立獨行的自我,甘做無名英雄,即使身後無名也義不容辭、在所不惜。


    這樣,在我們的面前,似乎出現了一個“出爾反爾”的李贄,一個從“重名”又一變為“輕名”的李贄。但是,一旦我們了解了李贄所重之名與所輕之名分別為什麼意義上的名,這一“出爾反爾”之謎也就隨之破譯了。也就是說,如前所述,李贄所重之名是一種超世俗的、不朽的名,而李贄所輕之名則為一種世俗化的、可朽的名。其名雖同,其指卻異,二者不可不辨。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可不看到,雖然李贄所重之名是一種超世俗、不朽之名,這種名卻同時又與世俗的、可朽的東西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至於其終內在於後者之中,根生於後者之中,二者實際上以其相反恰恰趣其相成。


    易言之,正如李贄所真正皈依的佛實際是一種存在主義意義上的佛一樣,李贄所真正仰慕的名實際亦是一種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名。所謂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名,即一種“內在超越”式的名。這種名雖然超然物外,同時卻深深根植於我們每一人世俗化的生命之中,是對這種生命之固有的有限性的真切而又透徹的體悟的產品。故李贄無比正視和珍重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例如,佛家以棄有存空為旨,李贄卻破空立有,大講生命之有的不可承受之重。他說“若無山河大地,不成清淨本原,故謂山河大地即清淨本原可也”並言“我所說與佛不同,佛所說以證斷滅空耳”以及宣稱“‘天命之謂性’,清淨法身也。‘率性之謂道’,圓滿報身也。‘修道之謂教’,千百億化身也”在李贄的眼裡,佛家的“祛身之身”竟成為原儒苦苦執著的身生之道的代稱。例如,道家以力闢貪生為業、以羽化成仙為歸,李贄卻堅持生不可不貪,仙不可為歸。《初潭集》的“道學”篇記有:“莊周病劇,弟子對之泣,應曰:‘我今死則誰先?更百年生則誰後?必不得免,何貪於須臾!’”針對莊子這一高論,李贄直批為“道理可厭”又《初潭集》的“道教”篇記有:“範忠宣雲:‘人或勉以攝生,不知假如丁令威千歲化鶴歸鄉,見城廓人民皆非,縱獨存,亦何足樂!’”在範氏這一席話後,李贄欣然命筆作詩曰:“獨存何足樂,此語未為非。千歲還故鄉,好笑丁令威。”再如,後儒以生命的放任放縱、及時行樂為病,李贄對此不惟不病,反而極盡溢美之頌。在《初潭集》的“酒人”篇中,李贄饒有興致地為我們描繪了“酒人”張季鷹與人的一段對話:當有人對張季鷹的“縱任不拘”深以為憂,勸告他“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耶”時,其卻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李贄不僅對張季鷹這一回答大為欣賞,且寫下“正身後名也”這一批語為其身進一步地“正名”


    這種對人的生命固有有限性的正視和珍重,不僅使李贄視佛學所謂的人可以“了生死”之說為荒謬之論,故其宣稱“生死相續,無有窮了,正是坐在生死窟中,而謂能了生死,吾不信也”而且也使“坐在生死窟中”的李贄本人比任何人都強調人應以傷生怕死為正論。故李贄著有《傷逝》篇。在該篇中他提出,“生之必有死也,猶晝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