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西方的妄想:後資本時代的工作、休閑與愛情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世界哲學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法達尼羅伯特 迪富爾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07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70713
    作者:[法]達尼-羅伯特?迪富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1月 

        
        
    "

    編輯推薦

        


     


     


     


        西方妄想的自我批判,後資本社會的哲學報告;


        揭露資本控制和進步謊言下都市白領和腦力勞動者已淪為現代新型奴隸的社會現實;


        法式哲思深入都市人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 直面資本大躍進、景觀社會、娛樂人之怪現狀;


        給西方文明和現代理性開藥方,重新定義工作、休閑和愛情。

     
    內容簡介

    “西方的妄想”源自笛卡兒理性的基石:人類妄圖憑借幻想從世界之中掙脫出來,成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繼而統治一切。自那時起,人類命運轉向了瘋狂的進步主義和生產至上主義,直至今天對技術的盲目崇拜。這種不可持續的“歐洲模式”不但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平衡,還深刻地異化了個人生活的三個關鍵方面——工作、休閑與愛情:


      * 支配勞動關繫的時鐘模式已升級為控制模式,控制繫統通過不斷追求更高產量和滿足不斷攀升的金錢欲望向現代奴隸們許諾幸福和夢想;


      * 資本家們欣喜地發現發展“休閑產業”可以獲得巨大的利潤,大眾則在民主的名義下“消費”掉自由時間並沉溺於瘟疫般的娛樂以及被制造出來的需求;


      * 性資本把自由和免費的色情轉變成高利潤的淫穢制品,民主則鼓勵個體走向這樣一種挑戰自然的命運——性別不由人,性身份卻可以自由選擇;愛無能,欲無限,享樂至上!

    作者簡介
    達尼-羅伯特•迪富爾 (Dany-Robert Dufour),法國左派哲學家,巴黎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神聖市場》《變態之城》《自由主義降臨後的人類》等。
    目錄

    導言
    章工作
    無業之苦
    工作之苦
    海德格爾與鞋:被拋境況中的存在
    兩種哲學
    別擋了我的陽光
    奴隸也會說話?
    人是其作品的產物
    我的裁縫很富有
    時鐘的發明
    屠宰場

     


    導言



    工作


    無業之苦


    工作之苦


    海德格爾與鞋:被拋境況中的存在


    兩種哲學


    別擋了我的陽光


    奴隸也會說話?


    人是其作品的產物


    我的裁縫很富有


    時鐘的發明


    屠宰場


     


    第二章
    休閑


    工人的休閑


    消費


    模仿的瘋狂與西方的妄想


    福特與希特勒


    噩夢之後是美夢


    棍刑還是癢刑?


    快樂的轉讓


    媒體顧問


    解放=成癮


    “營銷哲學”


    一種景觀……


    ……還是多種景觀?


    首領的小胡子


    利己主義與集群性的空前結合


    娛樂


    當心!


    如何錯過自己的生活?


    靈魂中的死亡


    如何寓勞動於休閑?(1)


    如何寓勞動於休閑?(2)


     


    第三章
    愛情


    我—我


    還有另一種亂倫嗎?


    還有第三種亂倫嗎?


    因為羞恥,所以向往;因為向往,所以羞恥


    禁止與規定執行


    活著和說話


    異性戀


    異性之愛


    性愛


    同性戀


    同性之愛


    被市場吞噬的愛情


    從色情到淫穢


    衝動的詭計


    無知者(IDIOT)的享樂


    蹺蹺板……


    幻想


    生育關繫與親嗣關繫


    起源的折磨與技術


    亂倫,及後續


    追蹤寶貝的成長


     


    結論
    進步的路上(稍微)停一停,或許就是一大步

    前言
    導言

    1.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絕望?傲慢而自信如斯的歐洲文明到底遭受了何種災難,以致在大部分民眾眼中其前途在一夜之間變得暗淡無光?整整一代人的悲傷、政治上的無力感、長期失業的狀態以及瑣碎無用的零工導致的憤世嫉俗或消極厭世情緒(受害的並不隻是年輕人而是大部分人口),甚至是因害怕黑暗年代回歸而產生的苦澀,所有這些情緒混合在一起,我們該如何對其進行分析?我將在本書中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回答以上問題,之所以采取這一角度,一是為了避免流俗,二是為了直擊問題的核心:以上問題涉及西方文明的根源與命運,即其進程。

    2.

    導言


     


    1.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絕望?
    傲慢而自信如斯的歐洲文明到底遭受了何種災難,以致在大部分民眾眼中其前途在一夜之間變得暗淡無光?整整一代人的悲傷、政治上的無力感、長期失業的狀態以及瑣碎無用的零工導致的憤世嫉俗或消極厭世情緒(受害的並不隻是年輕人而是大部分人口),甚至是因害怕黑暗年代回歸而產生的苦澀,所有這些情緒混合在一起,我們該如何對其進行分析?我將在本書中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回答以上問題,之所以采取這一角度,一是為了避免流俗,二是為了直擊問題的核心:以上問題涉及西方文明的根源與命運,即其進程。


     


    2.


    誠然,歐洲並不是次遭遇動蕩。遠的不說,20世紀就發生了一連串的噩夢。極權制時代結束還是不太久以前的事。在以納粹主義為終極形態的法西斯主義時期,一部分人利用大工業手段來毀滅另一部分人;在極權主義時期,本應解放人民的黨派卻將人民關在一個巨大的監獄之中,由無處不在的政治警察看守,還有那些數不勝數的冤假錯案、聲勢浩大的政治清洗、精神桎梏、西伯利亞的死亡牢獄、單人牢房、行刑室,還有各種立即處決案件,這一切的發生當然都是以未來的幸福為名義。


    我們很幸運地度過了這些磨難,然而卻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永遠不要忘記這些當代英雄——為“幸福時光”而奮鬥的抵抗運動成員和反政府分子。1944年3月15日,當時仍處於地下狀態的法國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經多次動員通過了其綱領,標題即為“幸福時光”,綱領在解放後得到落實。這一標題的選定絕非偶然,它使人想起了亞裡士多德所說的“好生活”(《政治學》卷)。這不難理解,我們可以想想抵抗運動中那些知識分子扮演的角色,再想想日後成為古希臘研究學者的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他曾以貝爾蒂埃上校為名擔任內地軍的首領,把圖盧茲從納粹占領區解放了出來。“好生活”描述的是一個公平的城邦,裡面的每個居民都能夠實現他們全部的潛能。西歐先於東歐擺脫噩夢後,經歷了黃金三十年,其間,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教育、衛生與司法)以及對自由共享文化的向往都得到了提升和實現。同一時期還結束了殖民統治,雖然一些國家的人民仍然不得不為自由付出血的代價。而東歐沒有經歷這些政治、經濟與社會方面的進步,就連東歐本身都仍然受著蘇聯“老大哥”的殖民統治,但在東歐人民的強烈願望下,那面像征著思想桎梏的恥辱之牆終倒塌。


     


    3.


    然而,沉重的烏雲現在又重新聚集在歐洲大陸上空,那些我們曾認為業已消失的陰魂伙同新的怨鬼前來騷擾我們的世界,各種優秀或者糟糕的災難片都紛紛宣布世界末日的到來。這些影片取材廣泛:既有所謂的瑪雅預言
    和取而代之的聖馬拉奇預言(目前的教皇弗朗索瓦一世將是後一任教皇,因為“可怕的判官將對其子民進行審判”),也有不少著名導演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造成世界末日的並不是從天而降的災難,如之前信奉千禧年的小說家描寫的那樣(如拉斯·馮·提爾(Lar von Trier)的《憂郁癥》(Melancholia)、本·澤特林(Benh Zeitlin)的《南國野獸》(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的《地球末日》(4:44 Last Day on Earth)、傑夫·尼克爾斯(Jeff Nichols)的《存身》(Take Shelter)、奉俊昊(Bong Joon-ho)的《雪國列車》(Snowpiercer, le Transperceneige)、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的《極樂空間》(Elysium)等)。


    以上種種對世界末日的擔憂無論是否得到了良好的詮釋,都不重要。擔憂一直都在,我們也都很清楚憂從何來。地球是一個各種復雜參數的集合體,表面看上去十分穩定,穩定到人類一廂情願地認為無論怎樣折磨它都沒關繫。然而事實上地球隻是處於一種亞穩定狀態:也就是說,這種表面上的穩定會在重大的外部活動影響下頃刻間轉變成不穩定狀態,直到變成另一種不同性質的穩定。亞穩定狀態問題的權威思想家吉爾貝·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曾說過:“穩定的狀態莫過於死亡狀態:這是一種衰弱態,如果沒有外部能量對衰弱體繫的介入,這種衰弱狀態就無法發生任何轉變。”
    換句話說,人類對地球的過度開發越來越強勢而盲目,導致地球的各種基本平衡被打破,我們的星球不斷發出各種令人擔憂的痛苦信號:物種多樣化程度降低,規模龐大的工業化牲畜養殖像是隨時可能爆炸的病毒炸彈,轉基因產品快速擴展,礦物資源枯竭,將造成長期後遺癥的工業事故和可怕的(化學、石油、核等)污染(例如賽維索劇毒化學品污染事故、博帕爾毒氣洩漏、圖盧茲AZF化工廠爆炸、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福島核電站事故、油輪事故、海上鑽井平臺的洩露或爆炸事件等)接踵而來,它們造成的重度污染留下不可逆的後果並互相疊加;除此之外,人類還將大海變成核武器、化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垃圾桶,世界各地的“空氣災難”和“水災難”現像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勢不可擋,由此引發了天氣現像、冰川融化、水位上升……


     


    4.


    誠然,這些現像並不僅僅出現在歐洲,它們遍布世界,與全球化有直接的關繫。也就是說,它們是超級階級——一個享樂至上、脫離文化的後現代跨國金融超級大鱷階級,通過快速而繫統的捕食方式對世界這座大森林進行擇伐的結果。
    然而,要知道這種對世界進行按部就班的徹底開發的觀點正是起源於四個世紀以前的歐洲,提出這種觀點的不是亞諾瑪米人、因紐特人、班圖人、俾格米人、漢族人、伊斯瑪儀後裔或者其他什麼民族的人,而是一個叫勒內·笛卡兒的人。這位生活在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早期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之地——的“紙牌騎士”
    十分懂得如何詮釋他所在時代的征服精神:


     


    我們可以撇開經院中講授的那種思辨哲學,憑著這些看法發現一種實踐哲學,這樣我們就能通曉火、水、空氣、星辰、天空和周圍一切物體的力量和作用,我們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將它們付諸各種用途……,這樣我們也就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擁有者。我們渴望掌握這一實踐,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數不清的技術,使我們毫不費力地享受地球的各種果實和便利,更主要的是它能夠保護健康。健康當然是人生重要的一種幸福,也是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礎,因為包括人的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身體器官的性質和狀況的。(《談談方法》〔1637年〕,第六部分,筆者畫線標注)


     


    《談談方法》總結部分中的這一小段話說明了一切。1.應從思辨哲學轉向能夠作用於世界的實踐哲學,這也暗示著“理論”(來源於希臘語中的theorein,字面意思為“凝視”)的終結,即vita contemplativa 的終結,以便迎接“實踐”,即“行動”的到來;2.實踐能夠帶來數不清的技術,讓每個人都坐享其成;3.實踐能夠給人帶來健康,幫助提升精神。


    眾所周知,笛卡兒被視為“馬特席斯”(mathesis universalis)思想家,這一思想此前由伽利略開創,認為整個宇宙都可以用數學來解釋。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偉大的現代科學奠基人也曾提出過這種統治自然的思想,他就是站在笛卡兒思想對立面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經驗主義和實驗科學之父。他的烏托邦小說《新亞特蘭蒂斯》比《談談方法》早十年發表,講述了一群無畏的航海家的一個旅行故事,他們在暴風雨後來到了尚不為人知的本薩萊姆島,那裡是人類用超高效的科學技術一手建立的天堂。這個島由一個叫所羅門學校的強大的哲人團體管理,該學校致力於科技研究的發展和應用——這也是培根向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極力推薦的模範學院。學校的目標十分明確:“本組織的目的是了解萬物的起因及其隱秘的活動,拓展人類帝國的疆界,以實現一切可實現之事。”培根認為,在天堂時,人類曾經掌握著對自然的控制,卻在犯下原罪後失去了這一控制,而現在人類依靠科技能夠重新將其掌握。


    讀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我接下來要猛烈抨擊據說是摘自《新亞特蘭蒂斯》的那句名言:“大自然就是個妓女,我們應該占有她,進入她的隱秘之地,並依己所欲奴役之。”我對此是持謹慎態度的,因為經過一番核實後,我發現這並非是小說中的引文。隻是很多人,其中不乏卓越的人物,在網上看到這句話後匆忙互相傳看,並且號稱這句話摘自《新亞特蘭蒂斯》,而無其他詳述,以致訛傳盛行了15年之久。不過,如果把培根說成是17世紀的大男子主義者,到敢於褻瀆大自然母親,這樣的蓋棺定論未免過於粗糙。其實事情要更加復雜一些:很難相信培根會拿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出來的完美自然(《創世紀》章)比作一個……蕩婦。像他這樣虔誠的英國國教教徒是會把大自然視為上帝的傑作的,因此不太可能發表上述言論。我們隻要讀一下他於1620年出版的重要哲學著作《新工具》
    就知道了。首先,培根建議人們融入自然:“隻有服從自然,纔能征服自然。”其次還要有適當的方法:“想要深入探究自然的秘密與核心,須通過一種(比亞裡士多德或者經院式的三段論方法)更加肯定、更加保險的方法從事實中歸納出概念與原則。”——笛卡兒正是通過提出將數學作為語言來重申這一觀點的。後,培根的第三個建議是去探索精妙大自然的法則,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用工業去征服……自然”。——如果培根知道“工業”一詞在當代的意思,他應該也不會這樣說了。


    培根和笛卡兒的這種對征服自然的共同理論顯然成為了人類命運的轉折點。


    回想起來,笛卡兒的理論不無道理:在曾經應用過並仍在應用他的理論的地方(亞諾瑪米人、因紐特人、班圖人、俾格米人、漢族人、伊斯瑪儀後裔或者其他古老民族的屬地),對世界采取行動的手段已經從咒語模式轉換為實操模式,出現了各種各樣新奇的事物,帶給人類新的滿足感,健康和精神也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笛卡兒卻忘記提醒人們獲得這些福利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這種代價高得可怕。我們這個世界的托架(海德格爾用的原詞是Gestell )就已經預示了自身的毀滅。因此,笛卡兒的學說還缺了第四條準則。如果他當初提出了這一條準則的話,很可能會引導歐洲人反復思量、左右權衡,並終變得謙虛和謹慎。


     


    5.


    我們不禁會問,到底有沒有可能培根和笛卡兒已經隱隱預見到了這讓人惱怒的第四條準則。也許沒有,因為他們一心要把世界從蒙昧主義中解放,並帶來新的曙光。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質疑這種征服和占有自然觀點的智者們很快就發現了上述災難性的後果。這一發現始於一個極度熱衷商品交易以至引發了次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理論家伯納德·德·曼德維爾(Bernard de Mandeville)十分推崇這次革命,也是他發現了這種從主觀上占有世界的客觀條件:集體的富足,即“公共財富”,同時意味著各種“私人惡德”的滋長,其中就包括貪婪這一惡德:


     


    我很高興自己證明了這一點:人類能夠通過理智……這一社會根基所獲得的,既不是與人為善的素質,也不是溫柔的情感……,更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我們稱之為世界之惡的東西;這惡消失之日,便是社會分崩離析或徹底瓦解之時。


     


    曼德維爾在日後成為名言的這句話中出色地詮釋了上述觀點:“私惡即公利。”然而,曼德維爾在做出這一驚人論證之後,滿可以為自己這句雙重意義上的名言得意:它既給人講了一則寓言,又表述了一條哲學原則。的確,這句格言在很多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們要麼對其推崇備至,就像20世紀自由主義的擁護者弗雷德裡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那樣;要麼對其深惡痛絕,認為這句話簡直危險至極,能夠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然而,曼德維爾並未止步於此。我發現這位偉大的智者十分聰明地在這句名言後面隱藏了另一句箴言,隻用這兩三行字就反駁了自己窮盡一生所要證明的東西。他這樣寫道: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在哪裡散步,毫無疑問,比起倫敦臭氣熏天的大街小巷來,我更喜歡鄉下芬芳的花園或者綠樹成蔭的森林;同樣,如果有人問我,當人類放棄了這個世界的偉大與虛榮後,能在哪裡找到真正的幸福,我覺得答案會是一個寧靜的小社會,在那裡,人們不會受到鄰人的嫉妒或指指點點,隻是安然地靠就地取材過活。


     


    6.


    誠如所見,關於笛卡兒開發世界的命令存在著爭議,而曼德維爾隱藏的箴言延伸了這一爭議,同時也帶來了啟示。假如能有機會與笛卡兒對話,我可能會這樣說:


    “親愛的紙牌騎士,你因謹守個人座右銘‘帶著假面前進’而閉口不談對征服和占有自然所要付出的代價,但因為我在你的激勵下懂得了以‘我’的身份去獨立思考,那麼就由我來揭示這一代價吧。請允許我提醒你,你在《談談方法》中忘記了第四條準則,這一條涉及並‘隱含著’人類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我從曼德維爾那裡得到了這一啟示,他也在通過隱藏的箴言一步步前進,而罩在他的箴言外的面具卻是用來摘掉另一副面具的。


    “現代歐洲的命運裡隱藏著這第四條準則,它從兩方面昭示:想要征服和占有自然,就要從主觀上向惡(因為正如罪行能夠變成美德一樣,惡也能變善
    ),並從客觀上將整個芬芳的世界變成徹頭徹尾散發著惡臭的世界。正是由於這一令人懊惱的疏忽,親愛的紙牌騎士,你的理論,你那套漂亮的方法,極有可能轉變成危險的妄想,並通向一種可能席卷全世界的新的暴戾。你成功地大範圍推廣了你那套旨在建立新理性的方法,而我則會將其稱為‘西方的妄想’。雖然它已成功地蔓延全世界,但不能改變它作為妄想的本質。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站不住腳的理論,終隻會被現實擊碎;這種認為人類有無限能力和抱負的妄想隻會踫釘子。因為從古至今凡是非分之想(hybris)——在這裡指的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都會招致懲罰(némésis)。我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基於敘事傳統中那些所謂的大智慧,而是基於一種合乎邏輯的信念:雞蛋踫石頭永遠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並不是我們在吸納自然,而是自然在吸納我們。我想說的是,西方理性及作為其核心的笛卡兒理性始終存在著妄想的一面,我們要趁一切還來得及時去審視或者控制住這種妄想。”


     


    7.


    因此,歐洲有著特殊的責任,因為這種進程正是從歐洲萌發的,隨後傳播到北美和亞洲,後延伸至全世界。當然,如今它也來到了黑色大陸——非洲。各地落實這一進程的時間並不一致,這便解釋了為什麼各地對這一進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新近被這一進程征服的國家傾向於隻看到笛卡兒那三點帶來的好處:在實用方面的效率,制成品和商業服務帶給人們的新滿足,以及健康的身體和開放的思想,與這種開放直接相關的便是從傳統文化的道德枷鎖中解放出來的某種自由感。換句話說,巴西、中國和印度人民並未發現,甚至是根本不知道有第四條準則的存在,那就是對世界的蹂躪。原因很簡單:至少到現在為止,好處還勝過壞處。而歐洲就不一樣了,由於在實現這一進程的道路上走得比較遠,歐洲已經嚴重地遭受到這個妄想帶來的不幸。弗洛伊德早已於爆發經濟危機的1929年預見了這一點:


     


    遙遠的未來在(技術這一)人類文明領域將帶給我們全新而巨大的進步,而且其重要性可能無法估量:這些技術進步將進一步強化人類神性的一面。我們在研究中卻不會忘記,就算再有神性,今天的人類也並不感到幸福。


     


    如果說1929年的人類並不感到幸福——經濟危機很快就讓他們產生了這種感覺——那麼在經歷了2008年的經濟大危機的五年後,在2013年人們的感覺又是怎樣的?肯定是更加糟糕,因為這時的人類更像是“裝了假肢的神”。“這位神,”弗洛伊德曾說,“裝上了所有的輔助器官後,當然令人欽慕,但這些假肢並不會和神本人一起成長,因此常常會給他帶來不小的痛苦。”
    因此筆者將著重研究這種痛苦的主要形式,或者為了不刺激一些過於敏感的“玻璃人”,我應該說,研究幸福感的缺失。我將直入主題,論述人類這種精神上的無依無靠在日常生活中三個主要方面上的體現:工作、休閑和愛情。本書將主要研究成為新的痛苦之源的這三個方面。


     


    8.


    不過我要聲明一點:上述言論並非表明我一味沉溺於悲觀和無邊的胡思亂想之中。正相反,為了尋求安寧,找到避免痛苦的方法,必須首先承認時代造成的這種不幸的現實,纔能撥雲見日,找到適當的應對方法。所謂“適當”的方法,在於尋找一些思路,以便對世界及其核心原則進行一次哲學意義上的改革,同時避免止步於不作為或者治標不治本的小打小鬧。換句話說,既要避免行而不思,又要避免思而不行,應做到為行而思。


     


    本書的中心論點如下:我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我們生活的三個基本方面,即工作、休閑和愛情,已經失去了意義。原本牽涉這些方面的價值形成了一個體繫,支撐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可如今,這些價值已變得空洞而無意義。


     


     


    導言


     


    1.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絕望?
    傲慢而自信如斯的歐洲文明到底遭受了何種災難,以致在大部分民眾眼中其前途在一夜之間變得暗淡無光?整整一代人的悲傷、政治上的無力感、長期失業的狀態以及瑣碎無用的零工導致的憤世嫉俗或消極厭世情緒(受害的並不隻是年輕人而是大部分人口),甚至是因害怕黑暗年代回歸而產生的苦澀,所有這些情緒混合在一起,我們該如何對其進行分析?我將在本書中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回答以上問題,之所以采取這一角度,一是為了避免流俗,二是為了直擊問題的核心:以上問題涉及西方文明的根源與命運,即其進程。


     


    2.


    誠然,歐洲並不是次遭遇動蕩。遠的不說,20世紀就發生了一連串的噩夢。極權制時代結束還是不太久以前的事。在以納粹主義為終極形態的法西斯主義時期,一部分人利用大工業手段來毀滅另一部分人;在極權主義時期,本應解放人民的黨派卻將人民關在一個巨大的監獄之中,由無處不在的政治警察看守,還有那些數不勝數的冤假錯案、聲勢浩大的政治清洗、精神桎梏、西伯利亞的死亡牢獄、單人牢房、行刑室,還有各種立即處決案件,這一切的發生當然都是以未來的幸福為名義。


    我們很幸運地度過了這些磨難,然而卻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永遠不要忘記這些當代英雄——為“幸福時光”而奮鬥的抵抗運動成員和反政府分子。1944年3月15日,當時仍處於地下狀態的法國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經多次動員通過了其綱領,標題即為“幸福時光”,綱領在解放後得到落實。這一標題的選定絕非偶然,它使人想起了亞裡士多德所說的“好生活”(《政治學》卷)。這不難理解,我們可以想想抵抗運動中那些知識分子扮演的角色,再想想日後成為古希臘研究學者的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他曾以貝爾蒂埃上校為名擔任內地軍的首領,把圖盧茲從納粹占領區解放了出來。“好生活”描述的是一個公平的城邦,裡面的每個居民都能夠實現他們全部的潛能。西歐先於東歐擺脫噩夢後,經歷了黃金三十年,其間,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教育、衛生與司法)以及對自由共享文化的向往都得到了提升和實現。同一時期還結束了殖民統治,雖然一些國家的人民仍然不得不為自由付出血的代價。而東歐沒有經歷這些政治、經濟與社會方面的進步,就連東歐本身都仍然受著蘇聯“老大哥”的殖民統治,但在東歐人民的強烈願望下,那面像征著思想桎梏的恥辱之牆終倒塌。


     


    3.


    然而,沉重的烏雲現在又重新聚集在歐洲大陸上空,那些我們曾認為業已消失的陰魂伙同新的怨鬼前來騷擾我們的世界,各種優秀或者糟糕的災難片都紛紛宣布世界末日的到來。這些影片取材廣泛:既有所謂的瑪雅預言
    和取而代之的聖馬拉奇預言(目前的教皇弗朗索瓦一世將是後一任教皇,因為“可怕的判官將對其子民進行審判”),也有不少著名導演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造成世界末日的並不是從天而降的災難,如之前信奉千禧年的小說家描寫的那樣(如拉斯·馮·提爾(Lar von Trier)的《憂郁癥》(Melancholia)、本·澤特林(Benh Zeitlin)的《南國野獸》(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的《地球末日》(4:44 Last Day on Earth)、傑夫·尼克爾斯(Jeff Nichols)的《存身》(Take Shelter)、奉俊昊(Bong Joon-ho)的《雪國列車》(Snowpiercer, le Transperceneige)、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的《極樂空間》(Elysium)等)。


    以上種種對世界末日的擔憂無論是否得到了良好的詮釋,都不重要。擔憂一直都在,我們也都很清楚憂從何來。地球是一個各種復雜參數的集合體,表面看上去十分穩定,穩定到人類一廂情願地認為無論怎樣折磨它都沒關繫。然而事實上地球隻是處於一種亞穩定狀態:也就是說,這種表面上的穩定會在重大的外部活動影響下頃刻間轉變成不穩定狀態,直到變成另一種不同性質的穩定。亞穩定狀態問題的權威思想家吉爾貝·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曾說過:“穩定的狀態莫過於死亡狀態:這是一種衰弱態,如果沒有外部能量對衰弱體繫的介入,這種衰弱狀態就無法發生任何轉變。”
    換句話說,人類對地球的過度開發越來越強勢而盲目,導致地球的各種基本平衡被打破,我們的星球不斷發出各種令人擔憂的痛苦信號:物種多樣化程度降低,規模龐大的工業化牲畜養殖像是隨時可能爆炸的病毒炸彈,轉基因產品快速擴展,礦物資源枯竭,將造成長期後遺癥的工業事故和可怕的(化學、石油、核等)污染(例如賽維索劇毒化學品污染事故、博帕爾毒氣洩漏、圖盧茲AZF化工廠爆炸、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福島核電站事故、油輪事故、海上鑽井平臺的洩露或爆炸事件等)接踵而來,它們造成的重度污染留下不可逆的後果並互相疊加;除此之外,人類還將大海變成核武器、化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垃圾桶,世界各地的“空氣災難”和“水災難”現像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勢不可擋,由此引發了天氣現像、冰川融化、水位上升……


     


    4.


    誠然,這些現像並不僅僅出現在歐洲,它們遍布世界,與全球化有直接的關繫。也就是說,它們是超級階級——一個享樂至上、脫離文化的後現代跨國金融超級大鱷階級,通過快速而繫統的捕食方式對世界這座大森林進行擇伐的結果。
    然而,要知道這種對世界進行按部就班的徹底開發的觀點正是起源於四個世紀以前的歐洲,提出這種觀點的不是亞諾瑪米人、因紐特人、班圖人、俾格米人、漢族人、伊斯瑪儀後裔或者其他什麼民族的人,而是一個叫勒內·笛卡兒的人。這位生活在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早期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之地——的“紙牌騎士”
    十分懂得如何詮釋他所在時代的征服精神:


     


    我們可以撇開經院中講授的那種思辨哲學,憑著這些看法發現一種實踐哲學,這樣我們就能通曉火、水、空氣、星辰、天空和周圍一切物體的力量和作用,我們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將它們付諸各種用途……,這樣我們也就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擁有者。我們渴望掌握這一實踐,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數不清的技術,使我們毫不費力地享受地球的各種果實和便利,更主要的是它能夠保護健康。健康當然是人生重要的一種幸福,也是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礎,因為包括人的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身體器官的性質和狀況的。(《談談方法》〔1637年〕,第六部分,筆者畫線標注)


     


    《談談方法》總結部分中的這一小段話說明了一切。1.應從思辨哲學轉向能夠作用於世界的實踐哲學,這也暗示著“理論”(來源於希臘語中的theorein,字面意思為“凝視”)的終結,即vita contemplativa 的終結,以便迎接“實踐”,即“行動”的到來;2.實踐能夠帶來數不清的技術,讓每個人都坐享其成;3.實踐能夠給人帶來健康,幫助提升精神。


    眾所周知,笛卡兒被視為“馬特席斯”(mathesis universalis)思想家,這一思想此前由伽利略開創,認為整個宇宙都可以用數學來解釋。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偉大的現代科學奠基人也曾提出過這種統治自然的思想,他就是站在笛卡兒思想對立面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經驗主義和實驗科學之父。他的烏托邦小說《新亞特蘭蒂斯》比《談談方法》早十年發表,講述了一群無畏的航海家的一個旅行故事,他們在暴風雨後來到了尚不為人知的本薩萊姆島,那裡是人類用超高效的科學技術一手建立的天堂。這個島由一個叫所羅門學校的強大的哲人團體管理,該學校致力於科技研究的發展和應用——這也是培根向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極力推薦的模範學院。學校的目標十分明確:“本組織的目的是了解萬物的起因及其隱秘的活動,拓展人類帝國的疆界,以實現一切可實現之事。”培根認為,在天堂時,人類曾經掌握著對自然的控制,卻在犯下原罪後失去了這一控制,而現在人類依靠科技能夠重新將其掌握。


    讀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我接下來要猛烈抨擊據說是摘自《新亞特蘭蒂斯》的那句名言:“大自然就是個妓女,我們應該占有她,進入她的隱秘之地,並依己所欲奴役之。”我對此是持謹慎態度的,因為經過一番核實後,我發現這並非是小說中的引文。隻是很多人,其中不乏卓越的人物,在網上看到這句話後匆忙互相傳看,並且號稱這句話摘自《新亞特蘭蒂斯》,而無其他詳述,以致訛傳盛行了15年之久。不過,如果把培根說成是17世紀的大男子主義者,到敢於褻瀆大自然母親,這樣的蓋棺定論未免過於粗糙。其實事情要更加復雜一些:很難相信培根會拿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出來的完美自然(《創世紀》章)比作一個……蕩婦。像他這樣虔誠的英國國教教徒是會把大自然視為上帝的傑作的,因此不太可能發表上述言論。我們隻要讀一下他於1620年出版的重要哲學著作《新工具》
    就知道了。首先,培根建議人們融入自然:“隻有服從自然,纔能征服自然。”其次還要有適當的方法:“想要深入探究自然的秘密與核心,須通過一種(比亞裡士多德或者經院式的三段論方法)更加肯定、更加保險的方法從事實中歸納出概念與原則。”——笛卡兒正是通過提出將數學作為語言來重申這一觀點的。後,培根的第三個建議是去探索精妙大自然的法則,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用工業去征服……自然”。——如果培根知道“工業”一詞在當代的意思,他應該也不會這樣說了。


    培根和笛卡兒的這種對征服自然的共同理論顯然成為了人類命運的轉折點。


    回想起來,笛卡兒的理論不無道理:在曾經應用過並仍在應用他的理論的地方(亞諾瑪米人、因紐特人、班圖人、俾格米人、漢族人、伊斯瑪儀後裔或者其他古老民族的屬地),對世界采取行動的手段已經從咒語模式轉換為實操模式,出現了各種各樣新奇的事物,帶給人類新的滿足感,健康和精神也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笛卡兒卻忘記提醒人們獲得這些福利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這種代價高得可怕。我們這個世界的托架(海德格爾用的原詞是Gestell )就已經預示了自身的毀滅。因此,笛卡兒的學說還缺了第四條準則。如果他當初提出了這一條準則的話,很可能會引導歐洲人反復思量、左右權衡,並終變得謙虛和謹慎。


     


    5.


    我們不禁會問,到底有沒有可能培根和笛卡兒已經隱隱預見到了這讓人惱怒的第四條準則。也許沒有,因為他們一心要把世界從蒙昧主義中解放,並帶來新的曙光。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質疑這種征服和占有自然觀點的智者們很快就發現了上述災難性的後果。這一發現始於一個極度熱衷商品交易以至引發了次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理論家伯納德·德·曼德維爾(Bernard de Mandeville)十分推崇這次革命,也是他發現了這種從主觀上占有世界的客觀條件:集體的富足,即“公共財富”,同時意味著各種“私人惡德”的滋長,其中就包括貪婪這一惡德:


     


    我很高興自己證明了這一點:人類能夠通過理智……這一社會根基所獲得的,既不是與人為善的素質,也不是溫柔的情感……,更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我們稱之為世界之惡的東西;這惡消失之日,便是社會分崩離析或徹底瓦解之時。


     


    曼德維爾在日後成為名言的這句話中出色地詮釋了上述觀點:“私惡即公利。”然而,曼德維爾在做出這一驚人論證之後,滿可以為自己這句雙重意義上的名言得意:它既給人講了一則寓言,又表述了一條哲學原則。的確,這句格言在很多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們要麼對其推崇備至,就像20世紀自由主義的擁護者弗雷德裡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那樣;要麼對其深惡痛絕,認為這句話簡直危險至極,能夠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然而,曼德維爾並未止步於此。我發現這位偉大的智者十分聰明地在這句名言後面隱藏了另一句箴言,隻用這兩三行字就反駁了自己窮盡一生所要證明的東西。他這樣寫道: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在哪裡散步,毫無疑問,比起倫敦臭氣熏天的大街小巷來,我更喜歡鄉下芬芳的花園或者綠樹成蔭的森林;同樣,如果有人問我,當人類放棄了這個世界的偉大與虛榮後,能在哪裡找到真正的幸福,我覺得答案會是一個寧靜的小社會,在那裡,人們不會受到鄰人的嫉妒或指指點點,隻是安然地靠就地取材過活。


     


    6.


    誠如所見,關於笛卡兒開發世界的命令存在著爭議,而曼德維爾隱藏的箴言延伸了這一爭議,同時也帶來了啟示。假如能有機會與笛卡兒對話,我可能會這樣說:


    “親愛的紙牌騎士,你因謹守個人座右銘‘帶著假面前進’而閉口不談對征服和占有自然所要付出的代價,但因為我在你的激勵下懂得了以‘我’的身份去獨立思考,那麼就由我來揭示這一代價吧。請允許我提醒你,你在《談談方法》中忘記了第四條準則,這一條涉及並‘隱含著’人類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我從曼德維爾那裡得到了這一啟示,他也在通過隱藏的箴言一步步前進,而罩在他的箴言外的面具卻是用來摘掉另一副面具的。


    “現代歐洲的命運裡隱藏著這第四條準則,它從兩方面昭示:想要征服和占有自然,就要從主觀上向惡(因為正如罪行能夠變成美德一樣,惡也能變善
    ),並從客觀上將整個芬芳的世界變成徹頭徹尾散發著惡臭的世界。正是由於這一令人懊惱的疏忽,親愛的紙牌騎士,你的理論,你那套漂亮的方法,極有可能轉變成危險的妄想,並通向一種可能席卷全世界的新的暴戾。你成功地大範圍推廣了你那套旨在建立新理性的方法,而我則會將其稱為‘西方的妄想’。雖然它已成功地蔓延全世界,但不能改變它作為妄想的本質。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站不住腳的理論,終隻會被現實擊碎;這種認為人類有無限能力和抱負的妄想隻會踫釘子。因為從古至今凡是非分之想(hybris)——在這裡指的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都會招致懲罰(némésis)。我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基於敘事傳統中那些所謂的大智慧,而是基於一種合乎邏輯的信念:雞蛋踫石頭永遠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並不是我們在吸納自然,而是自然在吸納我們。我想說的是,西方理性及作為其核心的笛卡兒理性始終存在著妄想的一面,我們要趁一切還來得及時去審視或者控制住這種妄想。”


     


    7.


    因此,歐洲有著特殊的責任,因為這種進程正是從歐洲萌發的,隨後傳播到北美和亞洲,後延伸至全世界。當然,如今它也來到了黑色大陸——非洲。各地落實這一進程的時間並不一致,這便解釋了為什麼各地對這一進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新近被這一進程征服的國家傾向於隻看到笛卡兒那三點帶來的好處:在實用方面的效率,制成品和商業服務帶給人們的新滿足,以及健康的身體和開放的思想,與這種開放直接相關的便是從傳統文化的道德枷鎖中解放出來的某種自由感。換句話說,巴西、中國和印度人民並未發現,甚至是根本不知道有第四條準則的存在,那就是對世界的蹂躪。原因很簡單:至少到現在為止,好處還勝過壞處。而歐洲就不一樣了,由於在實現這一進程的道路上走得比較遠,歐洲已經嚴重地遭受到這個妄想帶來的不幸。弗洛伊德早已於爆發經濟危機的1929年預見了這一點:


     


    遙遠的未來在(技術這一)人類文明領域將帶給我們全新而巨大的進步,而且其重要性可能無法估量:這些技術進步將進一步強化人類神性的一面。我們在研究中卻不會忘記,就算再有神性,今天的人類也並不感到幸福。


     


    如果說1929年的人類並不感到幸福——經濟危機很快就讓他們產生了這種感覺——那麼在經歷了2008年的經濟大危機的五年後,在2013年人們的感覺又是怎樣的?肯定是更加糟糕,因為這時的人類更像是“裝了假肢的神”。“這位神,”弗洛伊德曾說,“裝上了所有的輔助器官後,當然令人欽慕,但這些假肢並不會和神本人一起成長,因此常常會給他帶來不小的痛苦。”
    因此筆者將著重研究這種痛苦的主要形式,或者為了不刺激一些過於敏感的“玻璃人”,我應該說,研究幸福感的缺失。我將直入主題,論述人類這種精神上的無依無靠在日常生活中三個主要方面上的體現:工作、休閑和愛情。本書將主要研究成為新的痛苦之源的這三個方面。


     


    8.


    不過我要聲明一點:上述言論並非表明我一味沉溺於悲觀和無邊的胡思亂想之中。正相反,為了尋求安寧,找到避免痛苦的方法,必須首先承認時代造成的這種不幸的現實,纔能撥雲見日,找到適當的應對方法。所謂“適當”的方法,在於尋找一些思路,以便對世界及其核心原則進行一次哲學意義上的改革,同時避免止步於不作為或者治標不治本的小打小鬧。換句話說,既要避免行而不思,又要避免思而不行,應做到為行而思。


     


    本書的中心論點如下:我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我們生活的三個基本方面,即工作、休閑和愛情,已經失去了意義。原本牽涉這些方面的價值形成了一個體繫,支撐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可如今,這些價值已變得空洞而無意義。


     

    在線試讀
    快樂的轉讓
    85.
    快樂的自由,這種說法十分有趣,使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大眾會在民主的名義下樂於失去他們的自由時間?畢竟這些自由時間很快會被消費所占據,從美國蔓延至全球。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很明顯,比起法西斯主義來,這已經算是輕的痛苦了。換句話說,比起棍刑來,人們一般還是更喜歡癢刑。
    這對資本主義來說再好不過了。為什麼?因為想要“施以癢刑”,就要具有並推薦“討喜”的產品。那麼就得把這些產品生產出來。這筆賬很好算:消費的增加會推動從加工業到基礎工業中的所有生產。新政的推手們,即美國左派民主黨人,重新采納了福特的戰略,他們不顧華爾街大部分人的反對,給工人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資。工資越高,工人也就能消費得越多。
    這一轉折可被視作一種快樂的轉讓。為擺脫危機,理智的資本家出於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考慮分享一部分快樂,這些快樂是他們通過剝奪無產者的幾乎全部勞動成果後占為己有的。通過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20世紀初對炫耀性消費的分析,就可以推斷出這種對快樂的占有行為。炫耀性消費可以通過兩種過度消費的形式來彰顯社會精英們的檔次:

    當消費促進生活中的休閑時,(社會精英們)浪費的是時間;而當他們過度消費時,他們浪費的就是財物了。

    凡勃倫接著指出:

    完全不勞動變成了金錢成就的典型證明;相反,由於勤奮地從事生產性勞動是貧窮和受奴役的證明,這種勤奮便與榮譽性的社會地位格格不入。

    快樂的轉讓


    85.


    快樂的自由,這種說法十分有趣,使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大眾會在民主的名義下樂於失去他們的自由時間?畢竟這些自由時間很快會被消費所占據,從美國蔓延至全球。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很明顯,比起法西斯主義來,這已經算是輕的痛苦了。換句話說,比起棍刑來,人們一般還是更喜歡癢刑。


    這對資本主義來說再好不過了。為什麼?因為想要“施以癢刑”,就要具有並推薦“討喜”的產品。那麼就得把這些產品生產出來。這筆賬很好算:消費的增加會推動從加工業到基礎工業中的所有生產。新政的推手們,即美國左派民主黨人,重新采納了福特的戰略,他們不顧華爾街大部分人的反對,給工人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資。工資越高,工人也就能消費得越多。


    這一轉折可被視作一種快樂的轉讓。為擺脫危機,理智的資本家出於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考慮分享一部分快樂,這些快樂是他們通過剝奪無產者的幾乎全部勞動成果後占為己有的。通過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20世紀初對炫耀性消費的分析,就可以推斷出這種對快樂的占有行為。炫耀性消費可以通過兩種過度消費的形式來彰顯社會精英們的檔次:


     


    當消費促進生活中的休閑時,(社會精英們)浪費的是時間;而當他們過度消費時,他們浪費的就是財物了。


     


    凡勃倫接著指出:


     


    完全不勞動變成了金錢成就的典型證明;相反,由於勤奮地從事生產性勞動是貧窮和受奴役的證明,這種勤奮便與榮譽性的社會地位格格不入。


     


    謹慎的資本家們於是意識到,他們在交出一點點曾經據為己有的快樂後失去的東西,完全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拿回來。想要以產業化剝削的方式轉讓出去的休閑時間,隻要開發消費性的活動來占用並投資這部分時間就可以了。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為反抗因勞動而減少休閑時間,無產者會不懈地鬥爭,而如今資本家們卻欣喜地發現可以通過發展“休閑產業”獲得巨大的利潤。而且資本家已經發現了這樣做的必要條件:這些商業活動要承諾能夠滿足這些人曾經受到壓抑的衝動欲望,並且盡可能地履行這種承諾。於是,馬克思極其卓越地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問題(《資本論》卷)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這些發展在之前完全無法預料,至少馬克思自己沒有想到。


    與此同時,非休閑侵入了休閑,休閑中充斥著各種商品,換句話說,充斥著各種誘餌,它們看上去能夠滿足迫切的需求,即不但不再需要壓抑,反而要鼓勵的衝動。曾經壓抑的資本主義,變得性欲蓬勃。“先埋頭工作,再回來滿足你的欲望!”的口號變成了一種鼓勵性的通知:“隻要你願意繼續埋頭工作,就能夠得到回報,也就是受癢刑
    !”


    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一個普通人的一天可以大致分為三部分:工作時間、自由時間和休息時間。過去的資本主義隻利用勞動時間;因此要盡可能地延長勞動時間。為了占領新的市場,資本主義隻要在自由時間上投資就可以了——的條件是自由時間有利可圖。這樣一來,就可以縮短勞動時間,延長“自由
    ”時間了。於是投資自由時間成了娛樂產業(交通與旅遊業、所謂的“保健”業、通訊業、影音產業等)的任務。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
    仍然說得通,隻是帶來了新的後果:不僅勞動時間是金錢,休閑時間也可以變成錢。


     


    媒體顧問


    86.


    筆者曾在其他作品
    中對心理技巧進行過分析。讓誘餌看上去有用,甚至不可或缺——想要在人類文明中實現這精彩的一擊,就要創造出各種心理技巧。我們在這一轉折點中會看到一個非常驚人的現像:1929年,即經濟危機開始的那一年,出現了美女海報(由著名畫家喬治·貝蒂〔George Petty〕和阿爾貝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發明)。這一文化現像的目的在於讓一切物品帶有色情色彩,引起欲望——從香煙到拖拉機,再到汽車。甚至連剛剛對欲望這一生活中晦澀難懂也刺激的區域略有所知的弗洛伊德學派對生產帶有性欲的物品作出了巨大貢獻。弗洛伊德移民美國的外甥愛德華·伯尼斯(Edward Bernays)十分熟悉舅舅的作品,正是他成功地發明出營銷學這門“科學”。勞動科學管理屬於生產環節,而營銷學則屬於消費環節:前者重新組織勞動,後者重新組織休閑。作為一門科學,營銷學指的是一整套操縱手段,美國人意味深長地稱之為輿論導向——即所有與操縱新聞、媒體、主張、感覺、情感、欲望及其他與觀念相關的概念的行為,其目的在於更好地銷售產品


     


    解放=成癮


    87.


    基本的技巧便是將異化性的產品展現為解放性的產品。譬如,煙草商從1929年開始使用美女真人向世人展示,如果女性也開始吸煙,她們就能從男性手中奪過這件像征陰莖的物品,從而將自己從男性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使男人依賴煙草並屈服於香煙對他們來說像征的一切(例如男子氣概、自由等等),這樣還不夠,還應該讓女人也以自己的方式產生這種依賴和屈服。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所謂的解放,代價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成癮——即對煙草這種當今常見的危險毒品成癮。隨後,美女海報接過了真人的接力棒。


     


    喬治·貝蒂在20世紀30年代為銷售香煙創作的美女海報


    在禁酒令解除(1933年)後,這一招又通過各種形式用於酒精以及日後各種形式的遊戲
    。不僅如此,媒體顧問們很快發現,隻要能制造對這個產品的需求,人們可以對任何產品上癮。訣竅很簡單,就是讓那些沒有這種產品的人會覺得自己過得不如那些擁有這種產品的人。


    先是通過各種信息(招貼畫、廣告、廣播、電影與電視、文字信息或潛意識信息等)制造強烈的刺激(如美女海報的作用),再為由此激發的欲望提供一件相應的產品,而這件產品要能夠完全滿足之前創造出的空虛感。


    如今,很多門類的科學都為營銷學所用:精神分析學和應用心理學用於找出欲望與渴求;社會學用於將人口劃分為不同的目標人群;神經經濟學(經濟學與認知神經繫統科學的交叉學科)和神經營銷學則結合能通過大腦中內啡肽(即所謂產生愉悅感的荷爾蒙)的分泌使消費者感到愉快的“積極情緒”的傳播(圖像、氣味、笑聲、禮物等),來研究購買決策的形成過程;還有直接(越來越不常用)或間接(越來越受到推崇)的溝通技巧,如“蜂鳴”溝通。無論蜂鳴所傳播的是真消息還是假消息,其目的是使一件產品、一個人物或一件事無限地重復,而且會為此用到所有的宣傳手段,既有傳統的傳播途徑(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更有像病毒一樣的傳播途徑(社交網絡、電子郵件、博客等)。在後一種途徑中,消費者參與了異化他們的過程,通過持續快速地轉發條信息——於是產生了難得的蜂鳴效應
    。2013年3月,廣告公司為卡嘣吧(Carambar)牌焦糖策劃的一則廣告
    便是很好的例子。


     


    “營銷哲學”


    88.


    甚至連哲學也為營銷學所用。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成為一種發掘大眾欲望的工具,哲學的用處體現在其研究的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的意義。營銷學感興趣的是那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我們要到哪去?”


    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哲學給出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答案:我們要走向遊牧。如我們所知,吉爾·德勒茲曾就阿拉伯、土耳其和蒙古的牧民和廣義上的遊牧制開設過課程
    。他的目的是什麼?當然不是讓我們像20世紀60年代許多搭車旅行者那樣跑到後的牧民中去,而是要我們逃離國家的構成和定居權力的不同形式,忘記權力,並重新探索力量。德勒茲並未意識到他正在為性資本主義提供一種新的幻想——性資本主義在戰後一直發展良好,而在60年代卻由於力量削弱而正亟待革新。這一新的營銷學與從泰勒-福特制度過渡到人纔資本理論的勞動組織誕生於同一時代。於是,在德勒茲的思想盛行的1968年,它被營銷學用於刻畫未來的英雄形像:一個總在四處奔走的人,變幻無常,通曉各類投資,精神分裂,令人捉摸不透;一個由於幾代以來一直屈從於機器,終自己也變成了機器的人。雖然在本書中不宜贅述,但筆者實在好奇德勒茲(和迦塔利)這種對機器這一詞語帶有崇拜性質的奇怪偏好——也許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痴迷,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充斥著吞噬人類及其主觀性的機器。這種痴迷促使德勒茲接受了人的存在-機器狀態,這種狀態從此帶來了多種變化的可能。德勒茲似乎不願抗拒甚至急於實現這種機器化。


    於是,弗洛伊德的主體——這位遵循法則、壓抑欲望,而且在滿足欲望時很容易產生負罪感的神經官能癥患者,他的時代似乎過去了。市場利用弗洛伊德學給隱藏的欲望松綁,在其庇護之下,普遍化的消費終制造出了在消費過程中負罪感越來越小,膽子卻越來越大的主體。這種(比起“弗洛伊德式”來更具“德勒茲性質”的)新主體的出現符合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的轉變。對於新主體來說,違抗變成了標準。媒體顧問們很快意識到,在模糊的身份概念(精神分裂型、分裂型、多重型、變幻型、“轉換型”)上做文章可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個充斥著不斷更新的商品以確保人們能進入遊牧新世界的休閑空間,簡直再好不過了。


     


     500MB Bbox牧人套餐


    超過500MB後縮減帶寬 5GB Bbox牧人套餐


    超過5GB後縮減帶寬 10GB Bbox牧人套餐


    超過10GB後縮減帶寬


     布依格無限wi-fi


    Wi-Fi 含 含 含


    VoIP網絡電話 含 含 含


    雲空間 20G 50G 50G


    每月費用


    (24個月合約)
    - 19. 39.


    每月費用


    (非合約機) 9. 24. 44.


    通訊運營商布依格(Bouygues)推出的“牧人”套餐廣告


     


    如今,遊牧型客戶需要的是遊牧型智能手機、遊牧型平板電腦、遊牧型食品
    ——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羅列所有你能想到的“遊牧型”產品的網站(nomadeshop.com)。德勒茲理論中這一重要的能指從此成為當今廣告中受青睞的一個詞語。


    不僅如此,這種未來(即地方國家權力的自由主義全球化未來)還與對回到過去的向往有關,那是一種先人類的狀態,是新石器革命前那個“無比幸福”的世界,而革命之後,醉心於界線與權力的耕作者-飼養者戰勝了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遷移的享樂主義捕獵者-采集者。這種向往本身意味著一次真正的文化變革:它是一種承諾,承諾不信神式的回歸,回歸到與國家、一神論以及勞動/休閑分配方式截然相反的遊牧式和多神制失樂園中去。這正是當今自由主義烏托邦思想的一部分。


    為了實現這一烏托邦,隻需付出一點小小的代價:隻要人在自由的時候——哪怕是部分自由的時候——成為消費者就可以了。當然,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烏托邦變成了噩夢,美好的世界變成了糟糕的世界。消費者不再能為自己的選擇做主,因為媒體顧問已經完全為他選好了對他來說合適的東西。


    寫到這裡,筆者不禁想到,正是在這個世界“德勒茲化”時,德勒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種景觀……


    89.


    我們還可以換個說法:曾幾何時,異化的隻有勞動;後來休閑也被異化了。這兩個世界就此呈現出連續性:無產者在異化勞動中生產出來的分散的物品碎片又完整地在消費世界中回到了他們身上。這些物品在產生用途之前,本質上屬於誘餌,或者叫幌子(或者笛卡兒已經提到過的技巧,見第4段),它們中包含一種滿足欲望和實現幻想的承諾。用德波的話說,商品接管了勞動者的休閑。因此,對人類的放棄始於生產,終於大眾消費;而人類社會也徹底重新無產階級化,因為異化勞動後緊接著便是帶有性欲性質的消費。在重無產階級化,即生產者的無產階級化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第二重,即消費者的無產階級化
    。而隨之消失的,便是寶貴的休閑時間,這段時間本應專屬於自我,用於自我教育和生產對於文明來說十分重要的作品,還用於支撐主觀化的過程。


    這便是當今的景觀。


     


    ……還是多種景觀?


    90.


    然而,比起“景觀”來,筆者還是更喜歡“誘餌”“幌子”和“技巧”。這個詞之所以會讓我感到不適,是因為加上定冠詞
    後,“景觀”一詞在我看來太籠統、太統一、太普遍,對歷史變化不夠尊重——這顯然有著黑格爾的遺風。然而,在筆者看來,德波在20世紀60年代看到的“景觀”並非歷史的狀態,或者叫歷史的黑格爾-德波式結局。原因很簡單:人類從未停止向自己灌輸恰到好處的幻想,即與其所生活時代相符的景觀。


    我們想到凡爾賽宮和鏡廳時,就會聯想到皇家大主體的劇場和舞臺;想到官方形像不斷改變的無產階級及其遊行隊伍群眾,就會聯想到無產階級的常設法庭和那些杜撰出來的供述;想到納粹的雅利安大主體崛起時的悲劇性排場,就會聯想到無窮無盡的卐字和背景裡希特勒主義的叫囂。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敘述和表現技巧。先前各個時代和其他文明的技巧在它們各自的時間和空間裡無疑也會十分精彩而有力,絲毫不亞於好萊塢電影以及20世紀後半葉的廣告和電視的技巧。從這一角度來看,所有人類社會都是景觀社會,因此將景觀一詞鎖定在20世紀是不對的。如果在這個問題上順著德波的思路走下去,我們可能會忘記,他那個時代的“景觀”也隻是一個中間狀態而已。


    筆者想說的是,如果歷史繼續在這條西方妄想的道路上走下去,我們將會看到其他的景觀:不是消費社會虛假而異化的富足景觀,而是貧瘠和毀滅的景觀。事實上,我們正在邁向第三次無產階級化,即物質世界本身的無產階級化。成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這一西方的妄想既已蔓延至全球,就要用盡每一片土地、每一滴水、每一粒沙、每一棵植物、每一隻動物、每一個活細胞、每一塊礦石、每一道波、每一寸空間、每一個分子、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基因片段、每一種痛苦、每一種歡樂、每一次衝動……同時完全無視世界毀滅的風險,如此纔能實現“得到更多”這一願望。我們已經開始收到不少這種新“景觀”的圖片了:墨西哥灣的直接污染、福島事件等等。


     


     


    快樂的轉讓


    85.


    快樂的自由,這種說法十分有趣,使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大眾會在民主的名義下樂於失去他們的自由時間?畢竟這些自由時間很快會被消費所占據,從美國蔓延至全球。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很明顯,比起法西斯主義來,這已經算是輕的痛苦了。換句話說,比起棍刑來,人們一般還是更喜歡癢刑。


    這對資本主義來說再好不過了。為什麼?因為想要“施以癢刑”,就要具有並推薦“討喜”的產品。那麼就得把這些產品生產出來。這筆賬很好算:消費的增加會推動從加工業到基礎工業中的所有生產。新政的推手們,即美國左派民主黨人,重新采納了福特的戰略,他們不顧華爾街大部分人的反對,給工人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資。工資越高,工人也就能消費得越多。


    這一轉折可被視作一種快樂的轉讓。為擺脫危機,理智的資本家出於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考慮分享一部分快樂,這些快樂是他們通過剝奪無產者的幾乎全部勞動成果後占為己有的。通過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20世紀初對炫耀性消費的分析,就可以推斷出這種對快樂的占有行為。炫耀性消費可以通過兩種過度消費的形式來彰顯社會精英們的檔次:


     


    當消費促進生活中的休閑時,(社會精英們)浪費的是時間;而當他們過度消費時,他們浪費的就是財物了。


     


    凡勃倫接著指出:


     


    完全不勞動變成了金錢成就的典型證明;相反,由於勤奮地從事生產性勞動是貧窮和受奴役的證明,這種勤奮便與榮譽性的社會地位格格不入。


     


    謹慎的資本家們於是意識到,他們在交出一點點曾經據為己有的快樂後失去的東西,完全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拿回來。想要以產業化剝削的方式轉讓出去的休閑時間,隻要開發消費性的活動來占用並投資這部分時間就可以了。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為反抗因勞動而減少休閑時間,無產者會不懈地鬥爭,而如今資本家們卻欣喜地發現可以通過發展“休閑產業”獲得巨大的利潤。而且資本家已經發現了這樣做的必要條件:這些商業活動要承諾能夠滿足這些人曾經受到壓抑的衝動欲望,並且盡可能地履行這種承諾。於是,馬克思極其卓越地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問題(《資本論》卷)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這些發展在之前完全無法預料,至少馬克思自己沒有想到。


    與此同時,非休閑侵入了休閑,休閑中充斥著各種商品,換句話說,充斥著各種誘餌,它們看上去能夠滿足迫切的需求,即不但不再需要壓抑,反而要鼓勵的衝動。曾經壓抑的資本主義,變得性欲蓬勃。“先埋頭工作,再回來滿足你的欲望!”的口號變成了一種鼓勵性的通知:“隻要你願意繼續埋頭工作,就能夠得到回報,也就是受癢刑
    !”


    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一個普通人的一天可以大致分為三部分:工作時間、自由時間和休息時間。過去的資本主義隻利用勞動時間;因此要盡可能地延長勞動時間。為了占領新的市場,資本主義隻要在自由時間上投資就可以了——的條件是自由時間有利可圖。這樣一來,就可以縮短勞動時間,延長“自由
    ”時間了。於是投資自由時間成了娛樂產業(交通與旅遊業、所謂的“保健”業、通訊業、影音產業等)的任務。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
    仍然說得通,隻是帶來了新的後果:不僅勞動時間是金錢,休閑時間也可以變成錢。


     


    媒體顧問


    86.


    筆者曾在其他作品
    中對心理技巧進行過分析。讓誘餌看上去有用,甚至不可或缺——想要在人類文明中實現這精彩的一擊,就要創造出各種心理技巧。我們在這一轉折點中會看到一個非常驚人的現像:1929年,即經濟危機開始的那一年,出現了美女海報(由著名畫家喬治·貝蒂〔George Petty〕和阿爾貝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發明)。這一文化現像的目的在於讓一切物品帶有色情色彩,引起欲望——從香煙到拖拉機,再到汽車。甚至連剛剛對欲望這一生活中晦澀難懂也刺激的區域略有所知的弗洛伊德學派對生產帶有性欲的物品作出了巨大貢獻。弗洛伊德移民美國的外甥愛德華·伯尼斯(Edward Bernays)十分熟悉舅舅的作品,正是他成功地發明出營銷學這門“科學”。勞動科學管理屬於生產環節,而營銷學則屬於消費環節:前者重新組織勞動,後者重新組織休閑。作為一門科學,營銷學指的是一整套操縱手段,美國人意味深長地稱之為輿論導向——即所有與操縱新聞、媒體、主張、感覺、情感、欲望及其他與觀念相關的概念的行為,其目的在於更好地銷售產品


     


    解放=成癮


    87.


    基本的技巧便是將異化性的產品展現為解放性的產品。譬如,煙草商從1929年開始使用美女真人向世人展示,如果女性也開始吸煙,她們就能從男性手中奪過這件像征陰莖的物品,從而將自己從男性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使男人依賴煙草並屈服於香煙對他們來說像征的一切(例如男子氣概、自由等等),這樣還不夠,還應該讓女人也以自己的方式產生這種依賴和屈服。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所謂的解放,代價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成癮——即對煙草這種當今常見的危險毒品成癮。隨後,美女海報接過了真人的接力棒。


     


    喬治·貝蒂在20世紀30年代為銷售香煙創作的美女海報


    在禁酒令解除(1933年)後,這一招又通過各種形式用於酒精以及日後各種形式的遊戲
    。不僅如此,媒體顧問們很快發現,隻要能制造對這個產品的需求,人們可以對任何產品上癮。訣竅很簡單,就是讓那些沒有這種產品的人會覺得自己過得不如那些擁有這種產品的人。


    先是通過各種信息(招貼畫、廣告、廣播、電影與電視、文字信息或潛意識信息等)制造強烈的刺激(如美女海報的作用),再為由此激發的欲望提供一件相應的產品,而這件產品要能夠完全滿足之前創造出的空虛感。


    如今,很多門類的科學都為營銷學所用:精神分析學和應用心理學用於找出欲望與渴求;社會學用於將人口劃分為不同的目標人群;神經經濟學(經濟學與認知神經繫統科學的交叉學科)和神經營銷學則結合能通過大腦中內啡肽(即所謂產生愉悅感的荷爾蒙)的分泌使消費者感到愉快的“積極情緒”的傳播(圖像、氣味、笑聲、禮物等),來研究購買決策的形成過程;還有直接(越來越不常用)或間接(越來越受到推崇)的溝通技巧,如“蜂鳴”溝通。無論蜂鳴所傳播的是真消息還是假消息,其目的是使一件產品、一個人物或一件事無限地重復,而且會為此用到所有的宣傳手段,既有傳統的傳播途徑(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更有像病毒一樣的傳播途徑(社交網絡、電子郵件、博客等)。在後一種途徑中,消費者參與了異化他們的過程,通過持續快速地轉發條信息&mdas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