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論自由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世界哲學
    【市場價】
    172-251
    【優惠價】
    108-157
    【作者】 印克裡希那穆提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84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38478
    作者:(印)克裡希那穆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5月 

        
        
    "

    編輯推薦

    全球*有影響力的心靈導師、給一代又一代大師級人物以靈感源泉的思想者——克裡希那穆提,經典繫列文集重裝推出!《論自由》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克裡希那穆提為你透徹解析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我能發現自由並活出自由,就會變成富有創造力的人!

     
    內容簡介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但自由是什麼?又有誰能說得明明白白?

    克裡希那穆提在《論自由》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我們一起探討了自由的真意。自由就是沒有恐懼。當你不再恐懼時,當你的心裡充滿愛時,自由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試圖擺脫某種事物而獲得自由,或刻意去追求自由,都無法讓你得到真正的自由。一個總想依賴的心靈是不可能自由的。你會發現隻有自由的心纔是謙和的,謙和而自由的心纔有能力學習。

    自由是一種無限的空間。當空間不夠的時候,暴力一定會出現。

     

    作者簡介

    克裡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家,是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Movement,又稱“東西文化合流運動”)緊密相關的思想大師,在東西方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都在幫助人類從恐懼中徹底解脫,體會生活的真正樂趣。他的五十餘本著作,全是由演講和談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被譯成47種文字。

    紀伯倫、蕭伯納、亨利?米勒、披頭士樂隊、卓別林、量子物理學家波恩等等20世界各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都曾坦言從克氏的話語中找到靈感的源泉。

    目錄
    1、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孟買 1948年3月7日
    2、人生目標的含義
    班加羅爾 1948年7月18日
    3、不安全感與自由
    浦那 1953年1月31日
    4、對社會盡義務,還能自由嗎?
    孟買 1953年3月8日
    5、關於自由的教育
    瓦拉納西 1954年1月20日
    6、自由是一種心性
    浦那 1958年9月21日
    7、讓認知超越詞語本身的含義
    孟買 1958年12月3日

    1、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孟買 1948年3月7日
    2、人生目標的含義
    班加羅爾 1948年7月18日
    3、不安全感與自由
    浦那 1953年1月31日
    4、對社會盡義務,還能自由嗎?
    孟買 1953年3月8日
    5、關於自由的教育
    瓦拉納西 1954年1月20日
    6、自由是一種心性
    浦那 1958年9月21日
    7、讓認知超越詞語本身的含義
    孟買 1958年12月3日
    8、看透思維的本質
    孟買 1958年12月14日
    9、歸屬感的假像
    馬德拉斯 1959年11月22日
    10、心靈的反叛
    孟買 1959年12月23日
    11、真正的美德是無法刻意培養的
    瓦拉納西 1960年1月24日
    12、如何解放心靈
    奧哈伊 1960年5月21日
    13、心靈自由與群體壓力
    瓦拉納西 1962年1月1日
    14、我們必須有自由
    新德裡 1962年2月14日
    15、擺脫習慣,獲得自由
    薩嫩 1962年7月31日
    16、自由與反叛不同
    薩嫩 1963年7月11日
    17、社會越進步,就越沒有自由
    馬德拉斯 1964年1月15日
    18、生在社會中,卻不屬於這個社會
    孟買 1964年2月16日
    19、獲得自由隻能靠自己,而無法依賴別人的幫助
    孟買 1964年3月1日
    20、一顆能夠清楚看問題的心
    薩嫩 1964年7月14日
    21、創造心靈空間
    瓦拉納西 1964年11月26日
    22、探索的動力
    馬德拉斯 1964年12月16日
    23、空間、自由與秩序
    薩嫩 1965年7月18日
    24、放下自我,纔知何為愛
    薩嫩 1965年7月27日
    25、真正的獨處,意味著自由
    羅馬 1966年4月10日
    26、世上隻有兩件事是最重要的
    新德裡 1967年11月19日
    27、不加評判地觀察
    新德裡 1967年11月23日
    28、論自由與秩序
    ——選自《克裡希那穆提論教育?第4章》
    29、自由與領域
    ——選自《傳統與革命?對話十九》
    馬德拉斯 1971年1月16日
    30、擺脫思考,獲得領悟
    布洛克伍德公園 1972年9月9日
    31、自由意味著孤獨嗎?
    薩嫩 1976年8月1日
    32、一旦認同,便失去了自由
    薩嫩 1978年7月13日
    33、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奴隸
    布洛克伍德公園 1978年9月12日
    34、智力、計算機和機械式思維
    ——選自《智力之道》
    瑞希山谷學校 1980年12月4日
    35、人類未來
    ——選自《智力之道?第3章》
    新德裡 1981年11月5日
    36、當你野心勃勃時,便失去了自由
    薩嫩 1984年7月10日
    37、自由與個體利益
    布洛克伍德公園 1985年8月31日

    媒體評論

    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是菩薩無疑了”。
    ——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

    克裡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

    他(克裡希那穆提)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人類。
    ——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克裡希那穆提,雖然並未標榜任何信仰,或者自創某種教法,但若以佛法看審視他的發心和言行,正如以下幾位尊者所評價的那樣,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中觀大師。
    ——胡因夢

    在線試讀
    克裡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於印度,13歲時被通神學會收養,這個學會認為克裡希那穆提就是它一直宣揚的“世界導師”。克裡希那穆提很快成長為一位強有力的、堅定的、與眾不同的導師,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於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於整個世界的。他堅決否認別人強加給他的救世主形像,並於1929年解散了圍繞他而建立的大規模的、富有的組織,並宣布真理是無路之境,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學或教派發現。
    克裡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的導師地位。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聽眾,但並不自封權威,不收弟子,總是以一個個體的身份同另外一個個體交談。其宣講的核心論點是世界的根本轉變隻有通過個體意識的轉變纔能實現。他一直都在強調有必要了解自我,了解宗教和民族主義對人類心靈的約束性與分裂性的影響。他總是強調開放心靈的必要性,因為“腦部空間蘊含著無法想像的能量”,這似乎是他創造性的源泉以及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關鍵。
    他堅持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直至1986年逝世,時年90歲。他的談話、對話、日記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為60餘本書,這套書就是根據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這套書中,每一本都集中探討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亟待澄清的問題。
    自由是一種心性
    浦那 1958年9月21日
    自由當然有好幾種:有政治自由,有知識賦予的自由(當你知道如何做事時,也就是掌握了知識時,就有了一定的自由),有富人的自由(他們可以周遊世界),有能力賦予的自由(你可以寫作、表達自我、清晰地思考)。除此之外,還有擺脫了某些事物之後獲得的所謂自由:擺脫壓迫後的自由,擺脫嫉妒之心後的自由,擺脫傳統後的自由,擺脫了名韁利鎖後的自由等等。還有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獲得的自由:我們希望在接受訓練或努力奮鬥之後過上美好生活並享有徹底的自由。因此,能力賦予的自由、擺脫某種事物之後得到的自由以及經過努力獲得的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卻隻是我們對於外界刺激、外界問題、外界挑戰的反應而已,難道不是嗎?當你說“我想消消氣”時,這隻是你對怒氣的一種反應,而不是徹底擺脫了怒氣。你希望通過奮鬥和訓練之後過上美好生活,這隻是對以前生活狀況的反應。所以,請仔細聽我講,因為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你們可能不太習慣,理解起來可能有點兒難度。有一種自由是無須擺脫某些事物就存在的自由,是沒有緣由、自然而然的自由,那種狀態就是自由。你們看,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自由往往是由意志力創造出來的,不是嗎?我想自由、我想學一門技術、我想變成一個專家、我想學習,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所謂的“自由”。於是,我們就把意志力作為實現自由的手段,不是嗎?我不想貧窮,因此我運用我的能力、我的意志力等一切手段讓自己變得富裕。我很空虛,於是我運用意志力讓自己不空虛。我們認為可以運用意志力讓自己變得自由,但恰恰相反,意志力不會帶來自由。

    克裡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於印度,13歲時被通神學會收養,這個學會認為克裡希那穆提就是它一直宣揚的“世界導師”。克裡希那穆提很快成長為一位強有力的、堅定的、與眾不同的導師,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於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於整個世界的。他堅決否認別人強加給他的救世主形像,並於1929年解散了圍繞他而建立的大規模的、富有的組織,並宣布真理是無路之境,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學或教派發現。
    克裡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的導師地位。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聽眾,但並不自封權威,不收弟子,總是以一個個體的身份同另外一個個體交談。其宣講的核心論點是世界的根本轉變隻有通過個體意識的轉變纔能實現。他一直都在強調有必要了解自我,了解宗教和民族主義對人類心靈的約束性與分裂性的影響。他總是強調開放心靈的必要性,因為“腦部空間蘊含著無法想像的能量”,這似乎是他創造性的源泉以及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關鍵。
    他堅持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直至1986年逝世,時年90歲。他的談話、對話、日記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為60餘本書,這套書就是根據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這套書中,每一本都集中探討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亟待澄清的問題。
    自由是一種心性
    浦那 1958年9月21日
    自由當然有好幾種:有政治自由,有知識賦予的自由(當你知道如何做事時,也就是掌握了知識時,就有了一定的自由),有富人的自由(他們可以周遊世界),有能力賦予的自由(你可以寫作、表達自我、清晰地思考)。除此之外,還有擺脫了某些事物之後獲得的所謂自由:擺脫壓迫後的自由,擺脫嫉妒之心後的自由,擺脫傳統後的自由,擺脫了名韁利鎖後的自由等等。還有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獲得的自由:我們希望在接受訓練或努力奮鬥之後過上美好生活並享有徹底的自由。因此,能力賦予的自由、擺脫某種事物之後得到的自由以及經過努力獲得的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卻隻是我們對於外界刺激、外界問題、外界挑戰的反應而已,難道不是嗎?當你說“我想消消氣”時,這隻是你對怒氣的一種反應,而不是徹底擺脫了怒氣。你希望通過奮鬥和訓練之後過上美好生活,這隻是對以前生活狀況的反應。所以,請仔細聽我講,因為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你們可能不太習慣,理解起來可能有點兒難度。有一種自由是無須擺脫某些事物就存在的自由,是沒有緣由、自然而然的自由,那種狀態就是自由。你們看,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自由往往是由意志力創造出來的,不是嗎?我想自由、我想學一門技術、我想變成一個專家、我想學習,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所謂的“自由”。於是,我們就把意志力作為實現自由的手段,不是嗎?我不想貧窮,因此我運用我的能力、我的意志力等一切手段讓自己變得富裕。我很空虛,於是我運用意志力讓自己不空虛。我們認為可以運用意志力讓自己變得自由,但恰恰相反,意志力不會帶來自由。

    正如我一直指出的那樣,擺脫某種事物之後獲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在努力讓自己不生氣,我不是說你不能這樣做,隻是說這樣獲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我可能已經擺脫了貪欲、狹隘、嫉妒以及其他很多不良的東西,但我仍然不自由。自由是一種心性,這種心性不是你苦苦求索或認真分析就能得到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纔應該看到,我們一直要求的自由隻是要擺脫某種事物,比如擺脫悲傷,這不是真正的自由,但並不是說悲傷是無法擺脫的,而是說我們對於擺脫悲傷的要求隻是對悲傷的一種反應,因此不會讓你真正擺脫悲傷。我說清楚了沒有?我因為種種原因而悲傷,所以我必須不再悲傷。希望不再悲傷的欲望來自痛苦。我為丈夫、為兒子、為了什麼事情而難過,我不喜歡這樣,我想擺脫困境。所以追求自由的想法隻是一種對現實狀況的反應,而不是什麼自由。我們隻是渴望一種不同於現實狀態的理想狀態。那些由於資金充裕而能夠周遊世界的人不一定是自由的,聰明而高效的人也不一定是自由的,因為那些其實都隻是一種反應。我們能不能用這種反應來學習並獲得自由、解放呢?我必須了解這種反應,我必須明白主觀努力與意志力都無法帶來自由。正如欲望和自由相互矛盾一樣,意志力和自由也是相互矛盾的。欲望總是會受到約束的,所以無法帶來自由。你或許能從經濟上獲得舒適,喫好、穿好、住好,你認為這就是自由。要知道,這些隻是實現自由的基本的、必需的條件,而不是自由的全部內涵。自由,是一種心靈狀態,是一種心性。我們要探索的就是這種心性。沒有這種心性,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多麼努力地培養性格,都不會給你帶來自由。

    讓認知超越詞語本身的含義
    孟買 1958年12月3日

    在任何形式的交流中,正確理解詞語都非常重要,在處理抽像而非常復雜的問題時尤其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詞語。就是因為理解方式不同,所以在應對人生中復雜、微妙的問題時麻煩就非常多。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不偏離字典上列出的詞義,但又有自己的發揮,拓展詞典規定的詞義,詞語就會非常有意思。
    比如“自由”這個詞,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要求、壓力和擔憂來理解。如果你充滿野心,就會按照自己的預期去理解,以便能實現自己的野心,滿足自己的欲望;對於一個遵循傳統的人而言,“自由”卻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詞語;對於沉迷於幻想、欲望的人而言,“自由”則意味著可以無所顧忌地繼續沉迷下去。所以,詞語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非比尋常。我不知道你們是否了解詞語的意義多麼深奧。上帝、自由、美國、印度、基督徒等詞語不僅觸動我們的神經,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聽到這些詞語,我們就會有某些反應。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如果你們意識到了,就會知道讓自己的心靈擺脫某些固有看法真的不容易。在同你們討論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之前,我認為我們應該先慎重而清醒地了解詞語及其意義,但同時讓自己的認知超越詞語本身。
    我們不妨睜開眼睛看看當今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凡是有專制政權的地方,就沒有自由;凡是教會等宗教組織力量比較強大的地方,也沒有自由。雖然它們也使用“自由”這個詞,但政治組織和宗教組織都不會給予別人自由。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凡是人口過於密集的地方,自由肯定會隕落,這是不可避免的;凡是組織力量太強的地方,凡是大眾傳媒影響力太強的地方,也沒有自由。那麼,看到上述種種現像,像我們這樣的個體又該如何理解“自由”這個詞呢?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被各種組織包圍的社會裡,在這個社會裡,技術人員非常重要,人們的心靈也變成了某種技術、方法或規章的奴隸。所以,我們所謂的自由究竟處於哪個層次、哪種深度呢?辭職、離開辦公室不是自由,因為你從此失業了;如果你開車時逆行,也不算自由,因為警察會找上你,你的自由就會受到限制。你為所欲為,發了一筆橫財,國家就會控制你。我們周圍到處都是制裁、法律、傳統以及各種強制力、控制力,所有這一切都會妨礙人們享有自由。
    所以,作為一個人,如果你想弄明白這個真真切切的問題,那又該從哪裡著手呢?或許你絲毫不關心這個問題(恐怕大多數人都不關心),我們所關心的隻是每天的面包、家人、瑣事、嫉妒、抱負,而不是更加廣泛的、更加深刻的問題。僅僅關心問題該如何解決並不會自動地解決問題。也許你找到了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但這個辦法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對於這一點,我們都清楚。所以,“自由”這個詞,究竟應該從哪個層次、哪種深度來理解呢?
    當然,我們還必須認識到詞語隻代表著“名”,名與實並不總是一致的。比如,“真理”這個詞並不一定表示真理。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僅僅聽到這個詞就滿足了。我們沒有超越這個詞本身,去深究這個詞背後的實情到底是什麼樣子。請考慮一下是不是這樣。“穆斯林”這個詞使你無法看清楚代表著這個詞的那些人。你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就會產生緊張的反應和緊張的心理,在你的內心催生出種種觀念、信仰和成見。但如果我們可以進行深入的思考,就會得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結論,即必須把詞語及其指代的內容區別開來。在我們的人際關繫中,很大一部分誤解都是由於我們在詞語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所以,對於你和我這兩個個體而言,建立正確的溝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我們纔能同時準確地理解對方。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當你愛著某個人的時候,你們兩人之間的溝通毫無障礙,對方總是能立刻理解你的真實意思。同樣,如果你我之間也能這樣溝通,就能探討之前提到的那個復雜的問題。建立暢通的溝通方式,難處就在詞語這一關。如果我們要彼此溝通、分享和探討問題,就必須先突破詞語這一關,正確地理解詞語本身的含義。

    我們都知道,思考的過程其實是記憶的一種反應,就像機器在工作一樣。所以,我們會問:“自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希望我能講清楚,你們也能懂得自由的真諦。如果我所有的心靈是時間的積累,完全是由傳統、文化、經驗、限制、家庭背景、種族、信仰所形成的,隻能在已知領域中起作用,那又有什麼自由可言呢?如果我所有的舉動都在自己心靈的範圍之內,我心中充滿過去和記憶,這種心靈又如何能超越自我?對於這種心靈,“自由”這個詞毫無意義。你們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不論是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反正我知道自己的生活很狹隘。我一直生活在焦慮、掙扎、恐懼、痛苦和悲傷之中。於是我說,我要自由,我要靜下心來,我要擺脫束縛。大家都有這樣的要求。在身外,我們處在暴政之下,毫無自由—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在心靈上,我們同樣毫無自由。在這個所謂的民主國家裡,你們或多或少享有一些身外的自由,但你們的內心卻是囚犯。正因為如此,你們纔會追問“什麼是自由”。宗教組織或社會組織的力量越強大,大眾傳媒的效率和手段越高,衝突和動亂就越多。我們總是同環境和自己作鬥爭。鬥爭永不停止,又產生矛盾和痛苦。“我妻子不愛我”、“我愛上了別人”、“人總是要死的”、“我信的是這個,不是那個”……混亂和不安,猶如大海在翻騰。
    你們見過大海嗎?有時候,大海風平浪靜,空氣似乎屏住了呼吸,海面上倒映著滿天的繁星,一切顯得那麼靜謐,世界一片太平。然而,平靜的海面之下卻是暗流湧動。實際上,海洋如此遼闊,永遠不可能平靜。海水永遠在湧動,從不停止,稍有動靜就會打破海面的安寧、靜謐。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永遠不可能徹底平靜。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纔會說:“給我平靜吧,神啊,保佑我吧,我要擺脫這種痛苦,我想知道人能否獲得永遠的寧靜與幸福。”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為此奮鬥不息,惶惶不可終日,永遠都處在矛盾和緊張之中。這個欲望和那個欲望衝突,勃勃野心會使我們遭受挫折和空虛,想滿足欲望的念頭又使我們籠罩在挫折的陰影下。然而,僅僅描述我們所處的狀態是沒有用的—我們要了解它,是不是?處在迷惑、混亂、痛苦、哀傷的狀態時,處在快樂已經逝去的狀態時,我們偶爾會仰望天空,驚呼:“多麼美麗,多麼壯觀啊!”我們有時也會感覺到愛。但這種感覺是轉瞬即逝的,永遠處在變化之中。於是我們會在內心中說:“難道平和的心靈都不能持久嗎?”於是人們開始祈求上帝,祈求真理,祈求永恆。一切宗教都鼓勵信徒探索永恆的狀態。每一種宗教都宣稱存在一種永恆理念,宣稱這是一種福祉,信徒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循著一條路徑追求得到。它們宣稱,從混亂到現實是有路可循的。各位,你們知道嗎?從你們開始追求永恆的那一刻起,你們就必須尋找到達它的路徑:一種信仰、一個方法、一套制度或一種修煉。然而,在我看來,既沒有永恆的狀態,也沒有可循的方法。沒有什麼方法能使你發現現實。
    看透思維的本質
    孟買 1958年12月14日
    思考當然是膚淺的,它隻是人的記憶對外界的一種反應。記憶的內容都是歷史經驗,因此,記憶是經驗的集合。記憶對人的思維具有限制作用,是思維賴以存在的基礎,人的思維在應對挑戰時會受到記憶的束縛。思維永遠受制於這種思維的集合,因此,我們的問題就來了:人的思維有自由嗎?因為人們隻有在自由中纔能靜下心來客觀地觀察,纔能有所發現,隻有在一種沒有強迫、沒有迫切需求、沒有社會壓力的自然狀態下,纔有可能真正有所發現。要想觀察自己在想什麼以及為什麼會這樣想,要觀察你的思維的起源與動機,就必須在自然的、自由的狀態下,因為任何因素的影響都可能導致你的觀察失真。對於所有的思維而言,隻要遭到某種因素的強迫,隻要遭到壓力,就必然會失真。那麼,思維到底能不能使人和心靈自由呢?思維是人們發現真相的必要條件嗎?這些都還是問題。自由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擺脫了什麼事物之後獲得的自由和自我實現的自由,另一種就是純粹的自由,僅僅是自由。大多數人要的自由都是前者,要麼擺脫了時間的逼迫,要麼擺脫了親人的束縛,要麼是自我實現、自我表達。我們關於自由的所有想法都沒有超出這種狹隘的自由,即擺脫什麼事物之後的自由和有所希冀就能實現的自由。但兩者都隻是一種反應而已,不是嗎?兩者都是思維的結果,都是某種形式的內在壓力或外在壓力的結果。在追求這種狹隘的自由的過程中,人的思維也被限制住了,思維要擺脫專制,要擺脫腐朽的政府,要擺脫某種關繫,要擺脫焦慮情緒,希望讓自己自由,取得一番成就。因此,我們總是認為自由就是擺脫什麼或成就什麼,這兩種形式的自由其實是非常膚淺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自由不是記憶的反應呢?在這種自由中,不涉及從一種狀態轉變到另外一種狀態。人的思維能理解這樣一種自由的理念嗎?如果你隻是擺脫了什麼,這種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因為有所成就而覺得自由,這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你總是會被焦慮、恐懼、沮喪和悲傷包圍。思維能讓人的心靈獲得自由,使人不再悲傷和焦慮嗎?當然不可以,因為真正的自由不是思維創造的,就像愛不是由思維創造的一樣。真正的自由隻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如果人的心靈告訴自己“我必須自由”,就無法進入這種狀態。所以,探索了各種思考方法之後,我們是不是就能知道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思維能發現生活的真正意義並發現真理嗎?如果要發現真理,是否必須先完全暫停思維?
    換種說法:你正在追求著什麼,不是嗎?如果你是所謂的宗教人士,你所追求的事物就是你所說的上帝。你也許在追求更多的金錢、更多的幸福,或者你追求的是更多的美德或實現自己的野心。每個人都有所追求。
    那麼我們所說的追求是什麼意思呢?追求意味著你明白自己在追求什麼,如果你追求的是心靈的平和,這就表明你過去曾經體驗過這種狀態,現在想重新找回,或者你隻是想到了這個詞,這不是一種事實,而是你的思維創造出來的結果。所以,追求意味著你已經知道或者曾經體驗過你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你說你正在追求上帝,說明你已經知道什麼是上帝,或者你的記憶已經把“上帝”這個概念投射給你了,讓你相信世界上有上帝。因此,思維會迫使你追求思維本身創造出來的事物。思維是膚淺的,是很多歷史經驗積累的結果,而且這些經歷形成了你思維的基礎,你的思維基於此創造出了一個理念,然後你就會追求這個理念!在追求上帝的過程中,你會有自己的想法,你已經有了經驗,這些經驗智慧促使你更加努力地去追求你的思維、你的經驗基礎所創造出來的理念。所以,追求仍然是你思維的運動。如果你處於衝突和混亂中,為了逃避這種混亂,思維開始告訴你心靈肯定能實現平和,肯定能獲得永久的福祉,然後思維就開始迫使你去追求這些。其實,這就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事情。當我們不能理解這種痛苦的生活和無休無止的混亂時,就會想到逃避,追求永久福祉。其實這都是人的心靈所想、所投射出來的,思維會告訴你:“我必須請別人幫我達到那種狀態。”之後,人們就開始遵循某種方法、制度或進行某種修煉。思維創造出了問題,就通過各種方法逃避問題,以期達到某種永恆的狀態。因此可以說,思維追求的就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理念,是自己投射出來的想法。因此,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心靈能否擱置思維,從另一個角度來面對日常的經驗?這並不意味著忽略歷史經驗的積累。技術人員、橋梁建造者、科學家、職員等職業的存在當然有必要,但是當我們意識到思維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之後,我們的心靈能否暫時擱置一下思維,從其他角度觀察問題呢?思維會讓你不安、焦慮,從而渴求得到解決方案。你們有沒有嘗試過停止思維、擱置思維,而是直接觀察問題呢?你們按照我所說的去嘗試一下。聽我的話,直接去觀察問題,要平和而客觀地去觀察,不要急躁。
    你有很多問題,包括人際關繫問題、家庭問題、工作問題、責任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政治生涯問題等等,有的很迫切,有的很遙遠。隨便挑出來一個問題分析一下。你一直都在急躁地看問題,你的思維總是在說:我必須解決它,我該怎麼辦呢,這個正確還是那個正確啊,這種事情值得尊敬嗎,那種事情不可能嗎?如此等等。你一直帶著這種不安的思維去研究問題,無論你用的是什麼辦法,都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問題越來越多。這就是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所以,你還是擱置思維再去看問題吧。思維是經驗積累的結果,也是我們的記憶對外界問題和挑戰的反應。那麼,你能否暫時擱置思維,讓你完全放松、沒有壓力呢?這不隻是說一句“我不思考”那樣簡單。僅僅靠說是做不到的。焦躁的心靈隻不過是在思維的限制下對外界的反應,它以積累起來的歷史經驗為基礎,無法解決問題或幫助你理解問題。如果你發現了這個事實,就會明白無法以思維為工具去解決我們的問題。
    請讓我再換個方式講。今天,無論人能做什麼,似乎都有相應的機器也能做到。人類已經發現,人腦能做到的,機器也能做,而且效率還很高,未來一二十年內這一點還會不斷得到完善。機器可以作曲、可以作詩、可以翻譯,還可以用化學方法制造藥品,讓人鎮定、平和、擺脫焦慮、消除煩惱。那麼,你知道結果會怎樣嗎?機器會接管你的工作,而且有可能做得更好嗎?藥品能使你心靈平和嗎?假如有一種藥,喫了可以使你的內心異常平和,因此你不必再受遵紀守法、受人控制、感到壓抑等問題的困擾了,那些鼠目寸光的人,那些卑劣、膚淺和狹隘的心靈也不會再有什麼焦慮,從而獲得了心靈的平和。但這種心靈仍然是卑劣、狹隘的,不是嗎?卑劣的人,雖然他思考的是上帝,膜拜的是一尊又一尊神,說的盡是些虔誠的話,低聲說了很多禱告詞,但他的心靈仍然是卑劣的。我們大多數人就屬於這種情況。那麼,人如何纔能擱置總是膚淺、卑劣、狹隘的思維,不再狹隘,從而獲得自由呢?這種自由不是擺脫什麼事物,也不是有所成就的自由。我希望你們明白這個問題。
    你們知道,我們可以不斷地向好的方面發展自己,比如,可以變得更加善於思考,不斷提高自己,變得更善良、更慷慨等等,但這種改變都是局限在“自我”的範圍之內,是“自我”在成功、在變化。我可以確定,這個“自我”是經驗、記憶的積累,所以問題在於怎麼化解、打破“自我”的限制。我說的“怎麼”,不是指方法,而是指探索。所有的方法都是思維在起作用,都受到思維的控制,或者所謂的方法隻是用一種思維替代另一種思維。因此,如果你有的隻是方法、制度、戒律,就無法探索。
    思維隻是記憶的結果,是經驗積累的結果,因此是有限的,追求真相、上帝、真理、完善以及美隻是思維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在應對現實過程中產生的改變現實、改善未來的想法。對未來的追求創造了時間。意識到所有這些之後,我可以肯定,必須把思維擱置起來。肯定有某種思維無法捕捉和記憶的全新事物,完全不可知和不可識別的事物。思維總是浮躁不安的人怎麼能理解這種狀態呢?
    要理解它隻是時間問題嗎?如果你去思考它,那麼明天就能理解它嗎?如果你有問題,你知道思維會如何研究它、分析它,把問題分解開來,從而深入地研究。不過可能還是得不出結論,因為永遠都會有由此而來的焦慮。但是,如果放棄思維、遠離思維,又會因為思維脫離了問題,問題不再壓迫心靈,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反而會產生答案。你們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們能不能看穿思維的這一本質呢?你們知道自己非常崇拜知識分子,他們有很多知識,而知識不過是詞語和想法的積累,因此,知識分子的層次仍然很膚淺。你們發現沒有,如果有人常說“這個我懂”,你就會在本能上被他吸引。所以,如果你明白了這一切,問題就來了:思維能擱置起來嗎?如果這個問題你想明白了,接下來我們進一步討論的時候你就懂了。

    我們面臨的問題多種多樣,有上帝、美德和人際關繫的問題,有衝突、工作和缺錢的問題,有貧困、饑餓和走投無路的問題。這些問題,你沒有辦法逐一解決,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從集體角度解決問題,而不是逐個解決,不然你永遠不能把它們解決掉。因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似乎與其他問題沒有聯繫,但你解決了一個問題,隻會引起其他問題。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問題都與其他問題存在或深或淺的聯繫。所以,你在分析問題時必須全面理解。但思維無法全面理解,因為思維本身就是片面的、破碎的。那麼怎樣纔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呢?你不能孤立地去解決問題,不能通過抽像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不能從累積的記憶中尋找答案,不能通過去廟裡燒香、酗酒、縱欲等解決問題。要了解問題必須全面考慮問題,但隻有擱置思維纔能做得到。當人的心靈完全平靜下來,沒有任何活動時,人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當湖水平靜的時候,你能看得很深,能看到水裡的魚和水草,能看到水草的搖曳。與之類似,當心靈完全平靜的時候,你看問題,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這種狀態隻有擱置思維時纔能實現。擱置思維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發現它的意義,發現它破碎、分裂的本質。看清了本質,心靈自己就會平靜下來,這種平靜不隻是意識的平靜,還有更深層次的平靜。
    正因為如此,我們纔必須了解自己。如果你不去觀察,或者你帶著一顆被固有知識羈絆的心去觀察的話,就無法了解你自己。要了解自己,你必須首先是自由的,然後纔不會隻從表面看問題,從思維無法達到的深度來應對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挑戰。
    真正自由而平靜的心靈不會頹廢、死亡、腐朽,依靠喫藥、作息、自我催眠而實現平靜的心靈則會頹廢、死亡、腐朽。平靜的心靈是完全活躍的心靈,心靈內部每一個未受踐踏的角落都會光明起來,心靈以這個光明的核心為基礎對外界問題做出應對,而且不會產生陰影。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