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知行合一:國學大師講透陽明心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作者】 馮友蘭等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4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6811498
    作者:馮友蘭等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9月 

        
        
    "

    編輯推薦

    ★ 本書通過馮友蘭,梁漱溟,梁啟超,章太炎,呂思勉等八位國學大師的角度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華,使讀者通過“知行合一”的口號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探討“知行合一”的心學內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內涵。
    ★八位國學大師講陽明心學精華首次整理成冊

    ★絕版70年,陽明心學經典論著再次出版。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響*的哲學思想。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
        本書便是通過馮友蘭,梁漱溟,梁啟超,章太炎,呂思勉等八位國學大師的角度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華,使讀者通過“知行合一”的口號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探討“知行合一”的心學內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內涵,從而不斷進步,提升自我,砥礪人生。

        如果心學是聖賢功夫,那麼“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並非得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修練,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獲得內心寧靜和強大。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繫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目錄
    章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
    一、引論
    二、知行合一說之內容
    三、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四、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第二章章太炎·哲學之派別

    一、引言
    二、先秦諸子
    三、漢唐演變
    四、宋明理學
    五、哲學總述
    章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

    一、引論

    二、知行合一說之內容

    三、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四、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第二章章太炎·哲學之派別


    一、引言

    二、先秦諸子

    三、漢唐演變

    四、宋明理學

    五、哲學總述 


    第三章馮友蘭·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學


    一、陸九淵論心

    二、王守仁的宇宙觀

    三、“明德”

    四、良知——來自直覺的認識

    五、“正事” 

    六、用敬

    七、對佛學的批評 


    第四章謝無量·陽明之倫理學


    一、性說

    二、心即理說

    三、知行合一論

    四、良知 


    第五章梁漱溟·陽明宗旨不可不辨


    一、引言

    二、辨其“良知與行為之關繫”之非

    三、辨其“知行合一論”之非

    四、辨其“致良知功夫論”之非

    五、讀陽明先生詠良知詩有悟


     第六章呂思勉·陽明之學


    一、陽明之宇宙觀

    二、“良知”之說

    三、“格物” 

    四、“知行合一”之理

    五、概述


     第七章岡田武彥·“知行合一” 說


    一、行而知之

    二、如何修行“知行合一”

    三、“知行合一”說的發展

    四、學問即行,行即知

    五、致良知

    六、陸九淵與“知行合一”說


    第八章裡見常次郎·陽明與禪序例言


    一、總論 

    二、心論

    三、修養論

    四、死生觀 
    前言
    序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
    節選自黃宗羲《明儒學案》                                                                                                                                                                               序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

                                                                        節選自黃宗羲《明儒學案》


        王守仁字伯安,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也。父華,成化辛丑(一四八一年)進士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夢神人送兒自雲中至,因命名為雲。五歲,不能言,有異僧過之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豪邁不羈,十五歲,縱觀塞外,經月始返。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登弘治己未(一四九九年)進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逆(劉)瑾矯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詔獄,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瑾遣人跡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脫去,得至龍場。瑾誅,知廬陵縣(一五一〇年),歷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升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時虔、閩不靖,兵部尚書王瓊特舉先生以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未幾,遂平漳南、橫水、桶岡、大帽、浰頭諸寇。己卯(一五一九年)六月,奉敕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而聞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討之。宸濠方圍安慶,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於樵舍,三戰,俘濠。武宗率師親征。群小張忠、許泰欲縱濠鄱湖,待武宗接戰而後奏凱。先生不聽,乘夜過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監張永。張永者,為武宗親信,群小之所憚也。命兼江西巡撫。又明年(一五二一年),升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嘉靖壬午,丁塚宰憂。丁亥(一五二七年),原官兼左都御史,起征思、田。思、田平,以歸師襲八寨、斷籐峽,破之。先生幼夢謁馬伏波廟,題詩於壁。至是,道出祠下,恍如夢中。時先生已病,疏請告。至南安,門人周積侍疾,問遺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頃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五二九年)也。年五十七。

        先生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聽、言、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後,專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即是中節之和,此知之後更無已發。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借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像畢照。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

        先生憫宋儒之後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與之渾合而無間”。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以填補其靈明者也。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工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隻一理字。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向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合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與合眼見暗,相去不遠。先生點出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復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致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胡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嗟乎,糠秕瞇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隆慶初,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歷中(一五八四年),詔從祀孔廟,稱“先儒王子”。
    在線試讀
                                                                   章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
        現在(尤其是中國的現在)學校式的教育,存在種種缺點,不能為諱。其顯著者,學校變成“智識販賣所”。辦得壞的不用說,就算頂好的吧,隻是一間發行知識的“先施公司”。教師是掌櫃的,學生是主顧客人。頂好的學生天天以“喫書”為職業,喫上幾年,肚子裡的書裝得像蠱脹一般,便算畢業。畢業以後,對於社會上實際情形的了解程度不知相去幾萬裡,想要把所學見諸實用,恰與宋儒高談“井田封建”無異,永遠隻管說不管做。再講到修養身心、磨練人格方面的學問,越發是等同於零了。學校固然不會注意,即使注意到了,也沒有人去教。教的人也沒有自己確信的方法來應用,隻好把此事擱在一邊拉倒。青年們稍為有點志氣,對於自己的前途切實打過主意的,當然不滿意於這種畸形教育,但他們無法自撥出來,隻好安慰自己說:“等我把知識的罐頭裝滿了之後,再慢慢地修養身心以及講求種種社會實務吧。”其實哪裡有這回事。就修養方面而論,把“可塑性”強的青年時代白過了,到畢業出校時,品格已經成型,極難改進,投身到萬惡的社會中,像洪爐燎毛一般,攏著邊便化為灰燼。就實習方面而論,在學校裡養成空腹高心的習慣,與社會實情格格不入,到底成為一個書獃子,一個高等無業遊民完事。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這種苦痛了嗎?你們發現這種危險了嗎?我告訴你們,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知行合一是一個“講學宗旨”。黃梨洲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十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明儒學案>發凡》)所謂“宗旨”者,標舉一兩個字或一兩句話頭,包舉其學術精神之全部,旗幟鮮明,令人一望而知為某學派的特色。正如現代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之“喝口號”,令群眾得個把柄,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則成功自易。講學大師凡標出一個宗旨,他自己必幾經實驗,痛下苦功,見得真切,終能撚出來,所以說是“其人得力處”。這位大師既已循著這條路成就了他的學問,他把自己的閱歷甘苦指示給我們,我們跟著他的路走下去,當然可以事半功倍而得和他相等的結果,所以說是“即學者入門處”。這種“口號式”的講學法,宋代始萌芽,至明代而極成。“知行合一”便是明代位大師王陽明先生給我學術史上留下的一個有名而且有價值的口號。

        口號之成立及傳播,要具備下列各種要素:(一)語句要簡單。令人便於記憶,便於持守,便於宣傳。(二)意義要明確。“明”謂顯淺,令人一望而了解;“確”謂嚴正,不含糊模稜以生誤會。(三)內容要豐富。在簡單的語句裡頭能容得多方面的解釋,而且愈追求可以愈深入。(四)刺激力要強大。令人得著這個口號便能大受感動,而且積極地向前奮進。(五)法門要直截。依著此法實行,便立刻有個下手之處。而且不管聰明纔力之大小,各各都有個下手處。無論政治運動、學術運動、文藝運動……凡有力的口號,都要如此。在現代學術運動中所用的口號,還有下列兩個消極的要素:(一)不要含宗教性。因為凡近於迷信的東西,都足以阻礙我們理性之自發,而且在現代早已失其感動力。(二)不要帶玄學性。因為很玄妙的道理,其真正價值如何,姑且勿論,縱使好極,也不過是供極少數人行高尚娛樂之具,很難得令多數人普遍享用。根據這七個標準來評定中外古今學術之“宗旨”,即學術運動之口號,我以為,陽明知行合一這句話,總算是有永久價值而且適用於現代潮流的了。

        陽明所用的口號也不止一個。如“心即理”,如“致良知”,都是他愛用的。尤其是“致良知”這個口號,他越到晚年叫得越響。此外,如“誠意”,如“格物”,都是他常用的。驟看起來,好像五花八門,令人應接不暇,其實他的學問是整個的,是一貫的,翻來覆去說的,隻是這一件事。所以,我們用知行合一這個口號來代表他學術的全部,是不會錯的,不會罣漏的。

        口號須以內容的豐富為要素,即須如前述。知行合一這一句話,望過去像是很簡單,其實裡頭所含的意義甚復雜、甚深邃,所以要先解剖其中的內容。
                                                 第八章裡見常次郎·陽明與禪一  

        禪屬於佛教,陽明屬於儒學。禪者,佛釋迦之所提倡。陽明者,淵源於孔孟所主張。一為宗教,一為實踐的道德。論其根據,既如此。故其所采之理論,相去自亦不得不遠。雖然世之所謂哲學、所謂宗教、所謂倫理道德,若尋其淵源,要必有同一之目的。即吾人人類欲探究對於宇宙,對於同類而起之關繫,更從而調理之,使身與心皆舞遺憾雲爾。故無論為佛教、為耶穌教、為儒道、為歌道、為神道、為武士道,其主張之理論,雖各有所異,而其終之目的要不外吾人人類講究探查對於宇宙,對於同類而起之關繫條理之融和,之定為原理原則,或條舉其方法手段。而以此之故,所謂禪者,其與儒學之關繫,尤其與陽明派儒學之關繫,絕非全然相去而相異也。且陽明之為人,常有醉心佛教之歷史。其所采之議論,亦與其他之儒學頗異。其趣,至於其根本思想,直可謂與佛教無異。謂陽明之儒學,乃參以儒學之佛學,或參以儒學之禪學,亦無不可。       陽明之學說,乃參以儒學之佛學,或參以儒學之禪學。觀於本篇之終局,可以明了。今若舉出其全然相同之點。則其根本之觀念以心為理之本體,不於心外求理,以實行為主。不屑屑於語言文字之末。就此點而論,可謂與禪全相一致。惟彼論學之際,注意於避免禪所常用之文字,而使用儒學所常用之文字。使人見之常以為與禪,全然別物。至其真意,則不外采取禪意而符合之於儒學,此其故。由於彼較禪尤重於實行,就此點而論,彼之學說不惟對於其他之儒學更進一步。即對於禪亦稍呈異色也。 

        如上所述,陽明之儒學與佛教,尤其與禪有密接之關,如此餘今將述陽明之儒學與佛教,尤其與禪之契合點。則不得不對於佛教,尤其對於禪有所說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