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儒家的如何是好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朱承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9149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9591497
    作者:朱承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思考儒家思想“如何是好”的階段性成果,所謂“如何是好”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儒家思想與文化以什麼樣的姿態處於現代思想世界;一是究竟儒家思想與文化中什麼纔是“好的”,應該做何種取舍等。換句話說,“如何是好”的問題,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現代性轉化的一種反思和嘗試,涉及道德選擇、知識與行動、知識與價值、政治參與、生死觀等多個層面。本書從以上多個方面討論了在現代社會下,儒家該如何自處,如何是好問題。本書論述簡明流暢,言之有據,雖然是哲學論著,但無詰屈聱牙的枯槁、晦澀之感,非常值得一讀。 
    內容簡介
    當前思想界和學術界,圍繞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問題產生了許多爭論。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本書試圖以若干具體問題為例,在現代性的視域下審視儒家傳統的“如何是好”之問題。本書主要在現代性與儒學傳統的視域融合下討論儒家若干觀念,主要涉及儒家的倫理與生活、生活理想、在世情緒、生活境界、選擇理論、認知與行動、知識與價值、政治關懷、生死觀以及地方性與世界性等問題。以上述具體問題為中心,本書認為,儒家的觀念常常存在巨大的張力,這種張力既是其自身具有的,在現代性視野下又顯現的更加明顯,呈現出了一種“如何是好”的觀念性焦慮,這種焦慮表現在:一是究竟儒家思想與文化該如何自處,以什麼樣的姿態處於現代思想世界;一是究竟儒家思想與文化中什麼纔是“好的”,面對多種可能性,儒學的現代發展中在價值上應該做何種取舍。
    作者簡介
    朱承,1977年生,安徽安慶人,上海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陽光學者。主要研究中國哲學與思想,著有《治心與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中國倫理十二講》(合著)等,另有多篇論文發表於各類學術刊物。
    目錄
    目 錄
    緒言: 儒學傳統與時代精神
    一、 新文化運動與儒學命運的轉折
    二、 歷史上的儒學與時代精神
    三、 現時代的儒學復興運動
    四、 儒學傳統的多重維度
    五、 儒學傳統與新文化運動傳統的融合
    章 古典生活與儒家之道
    一、 倫理道德與生活方式
    二、 傳統生活方式與小農經濟
    三、 儒家倫理與傳統生活
    第二章 理想的生活
    一、 理想的人格
    二、 生活的志向

    目 錄


    緒言: 儒學傳統與時代精神


    一、 新文化運動與儒學命運的轉折


        二、 歷史上的儒學與時代精神


        三、 現時代的儒學復興運動


        四、 儒學傳統的多重維度


        五、 儒學傳統與新文化運動傳統的融合


        章  古典生活與儒家之道


    一、 倫理道德與生活方式


        二、 傳統生活方式與小農經濟


        三、 儒家倫理與傳統生活


        第二章  理想的生活


    一、 理想的人格


        二、 生活的志向


        三、 理想的社會


    第三章  愉悅的在世     


     一、 成就自我的本然之樂


        二、 成全他人的一體之樂


        三、 自信寬容的內在之樂


        儒家的如何是好


    目  錄


    第四章  在規矩中自在


    一、 “欲”與“矩”


        二、 “心矩”與“外矩”合一


        三、 “舍己從矩”的風險


        第五章  糾結的選擇


    一、 “仁義而已”與“何必曰利”


        二、 “彼一時,此一時也”


        三、 “舍生取義”與“死傷勇”


        第六章  認知與行動


    一、 知行哲學的倫理色彩


        二、 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


        三、 知行哲學與修養之方


        四、 倫理實踐與政治實踐


    第七章  知識與價值


    一、 知識與價值的張力


        二、 格物的知識傾向及其矛盾


        三、 格物的價值轉向


        第八章  政治的焦慮


    一、 儒家政治關懷的傳統


        二、 政治對儒學的需要


        三、 儒者參與政治生活


        四、 奉行禮教與政治干預


        第九章  生死的憂敬


    一、 肉身之憂


        二、 現世之憂


        三、 喪祭之憂


        四、 身後之憂


        第十章  從地方到世界


    一、 地方性問題的世界解決


        二、 世界歷史與世界性眼光


        三、 民族國家與天下觀念


        四、 世界性視角下的現代中國與世界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在線試讀
    緒言: 儒學傳統與時代精神
    新文化運動直接質疑了儒學傳統的時代價值,提出儒學已經難以作為支持現代社會生活的時代精神。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宣稱:“本志詆孔,以為宗法社會之道德,不適於現代生活。”陳獨秀: 《答佩劍青年》,《民國叢書》編《獨秀文存》卷三,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第47頁。我們知道,時代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化的潛在力量,每個時代自有其較具獨特性的時代精神。從文化上來看,時代精神是一定時間內社會共同體的集體性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體現在大多數人的精神選擇趨向上,往往以某一種思想學說主張作為其像征。牟宗三先生曾提出:“文化意識,在歷史的曲折發展中,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有時是正,有時是反是邪,這種曲折的表現形式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精神’。此亦叫做‘時代精神’或‘時代風氣’。”牟宗三:《歷史哲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第6頁。“歷史精神,文化意識,乃一民族之生活承續所必然呈現者。”同上書,第9頁。歷史地來看,儒學正是牟宗三所指的這種“歷史精神”或者“文化意識”,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必然呈現者”。儒學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主流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識,引導著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但這一情況在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儒學不復被人們視為時代的精神動力,反而被視為阻礙時代前進的絆腳石,傳統儒家崇尚的很多曾經牢不可破的價值觀念變成了須要重新審視的對像。在現代性視野裡,儒家以何種姿態自處為“好”,儒家觀念中哪些是“好的”和“順應時代潮流的”,儒家觀念又該如何成為“好的”,這些問題總是不斷地出現。
    新文化運動已經過去百年了,時代發生了巨變,在中國大陸,儒學又一次呈現復興的趨勢,而新文化運動也時過境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現代性精神與儒學的糾纏,如何看待儒學與時代的關繫,以及在上述兩個問題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如何是好”式問題,隨著儒學的再次復興,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史命題。
    一、 新文化運動與儒學命運的轉折
    儒學作為主流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識,自西漢以來,雖間或有佛道的襲擾,但其在精神上的主導性地位幾乎很少受到質疑。如所周知,晚清以降,儒學究竟還能不能擔負起民族心理的職責,儒學還能不能作為精神與文化動力推動中國進入現代國家的序列,這個問題逐漸成為困擾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時代迷思,而新文化運動更是將“儒學是否適應現代生活”“儒家還有沒有好的價值”之問題以極為尖銳的方式提出來,並對其做了近乎否定的回答。

    緒言: 儒學傳統與時代精神


        新文化運動直接質疑了儒學傳統的時代價值,提出儒學已經難以作為支持現代社會生活的時代精神。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宣稱:
    “本志詆孔,以為宗法社會之道德,不適於現代生活。”陳獨秀: 《答佩劍青年》,《民國叢書》編《獨秀文存》卷三,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第47頁。我們知道,時代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化的潛在力量,每個時代自有其較具獨特性的時代精神。從文化上來看,時代精神是一定時間內社會共同體的集體性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體現在大多數人的精神選擇趨向上,往往以某一種思想學說主張作為其像征。牟宗三先生曾提出:
    “文化意識,在歷史的曲折發展中,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有時是正,有時是反是邪,這種曲折的表現形式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精神’。此亦叫做‘時代精神’或‘時代風氣’。”牟宗三:
    《歷史哲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第6頁。“歷史精神,文化意識,乃一民族之生活承續所必然呈現者。”同上書,第9頁。歷史地來看,儒學正是牟宗三所指的這種“歷史精神”或者“文化意識”,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必然呈現者”。儒學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主流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識,引導著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但這一情況在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儒學不復被人們視為時代的精神動力,反而被視為阻礙時代前進的絆腳石,傳統儒家崇尚的很多曾經牢不可破的價值觀念變成了須要重新審視的對像。在現代性視野裡,儒家以何種姿態自處為“好”,儒家觀念中哪些是“好的”和“順應時代潮流的”,儒家觀念又該如何成為“好的”,這些問題總是不斷地出現。


        新文化運動已經過去百年了,時代發生了巨變,在中國大陸,儒學又一次呈現復興的趨勢,而新文化運動也時過境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現代性精神與儒學的糾纏,如何看待儒學與時代的關繫,以及在上述兩個問題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如何是好”式問題,隨著儒學的再次復興,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史命題。


        一、 新文化運動與儒學命運的轉折


        儒學作為主流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識,自西漢以來,雖間或有佛道的襲擾,但其在精神上的主導性地位幾乎很少受到質疑。如所周知,晚清以降,儒學究竟還能不能擔負起民族心理的職責,儒學還能不能作為精神與文化動力推動中國進入現代國家的序列,這個問題逐漸成為困擾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時代迷思,而新文化運動更是將“儒學是否適應現代生活”“儒家還有沒有好的價值”之問題以極為尖銳的方式提出來,並對其做了近乎否定的回答。


       
    1923年,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指出: “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梁啟超:
    《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梁啟超的這句話頗能代表新文化運動時期批評儒家的知識分子們的心態。陳旭麓先生曾總結道,新文化運動是“以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並對這種傳統進行了總體性的理性批判。這場帶有摧毀性的批判矛頭首先指向舊倫理及其人格化代表”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熊月之、周武編: 《陳旭麓文集》卷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542頁。。所謂“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現實”,就是當時袁世凱、張勛等人都曾假借孔子來搞帝制的復闢,以及當時遺老遺少們的復古主義等。在這一社會現實乃至上溯至鴉片戰爭以來的國家衰弱現實的刺激下,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吳虞等吸取了現代性價值觀念的知識分子,將矛頭指向了儒家的傳統。陳獨秀曾說:
    “我們反對孔教,並不是反對孔子個人,也不是說在古代社會無價值。不過因他不能支配現代人心,適合現代潮流,還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來壓迫現代人心,抵抗現代潮流,成了我們社會進化的障礙。”陳獨秀:
    《孔教研究》,《民國叢書》編《獨秀文存》卷一,第626頁。可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並不是刻意要詆毀歷史上的孔子,而是認為儒學已經很難回應現實問題,反而還被人利用以抵抗現代潮流,故而,必須反對之。這種情況的出現,既有主張新文化的知識分子對現實的判斷和批判等因素,也有儒家傳統確難回應現實的現代性問題等深層次的原因。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對儒學展開的猛烈抨擊,為當時及後來思想文化領域內有目者所共睹,魯迅更是以“喫人的禮教”一詞對儒家文化貼了一個形像的標簽,為人所熟知。如果說,科舉考試和帝制的廢除摧毀了儒家賴以生存的制度化條件,那麼新文化運動則從思想上對儒學做了更為徹底的清除,從那時起,儒家傳統聲名狼藉,阨運不斷。以“文革”為代表的運動式破壞,更是對儒學的命運帶來了幾近毀滅的危機。


        新文化運動往往被人們稱作是中國新的諸子百家時代,是新的思想解放、人文啟蒙的時代。胡適曾經用“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來形容新文化運動胡適曾在五四運動39年後的1958年5月4日做過“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演講,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名稱用“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好,該演講見姜義華主編的《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化運動》,中華書局,1993年,第285頁。,瞿秋白1925年在《向導》雜志上發表了《五四紀念與民族革命運動》一文,稱新文化運動的五四運動之爆發,“在世界史上實在是分化中國之政治、經濟、思想等為前後兩時期的運動”瞿秋白:
    《五四紀念與民族革命運動》,《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三),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5頁。,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劃時代”。作為“劃時代”事件的新文化運動,不僅是從政治革命層面來說是恰當的,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和價值觀念層面界定的。比如說,新文化運動中出現的以白話文為代表的新文學,就是對漢語書寫的一次革命性改造,為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本模式,是20世紀以來漢語文學創作及其他各種漢語書寫的源頭。雖然,新文化運動後來逐漸由文化運動轉變成政治革命,但新文化運動從文化心理層面上實施了對儒學的全面打擊。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看來,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價值替代儒學傳統成了新的時代精神。


        如胡適等親歷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人物所言,新文化運動對現代中國進程的影響至大至重,為現代中國從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政治文化運動的方式締造了民主、科學、自由、進步的新統。這一傳統首先體現在知識分子或者精英文化中,20世紀重要的學科、學術、思想、文化的革新和變化基本上都會溯源到新文化運動。同時,隨著在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逐漸壯大,並將新文化運動之的五四運動定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且還將其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發源事件之一,這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地位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以傳統為批判對像的新文化運動所宣傳的民主、自由、科學等價值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導致信奉這些現代性觀念的人對儒學傳統逐漸忽視。概括地講,即使是部分知識分子對儒學傳統還心存留戀,但理智上大多還是接受了民主與科學的價值。從20世紀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由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精神啟蒙歷程似乎完成了對儒家傳統的顛覆,儒學似乎已經徹底被時代拋棄,不能擔負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但歷史遠非如此簡單。


        二、 歷史上的儒學與時代精神


        我們知道,儒學自創立開始,就與時代精神關聯在一起,一代又一代的儒者關心並思考時代的問題,不斷尋求美德與良好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如何可能的問題。孔孟時代,諸侯紛爭,天下大亂,諸子百家圍繞“如何實現好的社會”展開了論辯,社會急需一種解決紛亂的思想意識形態來改變社會現實的亂局。孔孟棲棲惶惶周流天下,遊說列國,心心念念的是在現實政治中如何實現“從周”“仁政”等政治理想,期望通過提出道德仁義的思路,主張社會應該由仁義而走向和平、安寧乃至繁榮。其實,在中國傳統中,不隻儒家思想如此,其他諸子思想也產生於對良好社會生活的追求之中,老莊著述立說無外乎在思考怎樣回到“小國寡民”“清靜無為”的社會;而墨家更是在身體力行地踐履“兼愛”“非功”“尚同”的政治理想;其餘所謂百家爭鳴的問題之中,也總有對“治國之道”“禮法”“古今”等政治問題的理想認識貫穿於其中。李澤厚先生就曾經指出:
    “大體來看,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方面經歷過五個階段。在先秦,主要是政治論的社會哲學,無論是儒、墨、道、法都主要是為了解答當時急劇變動中的社會基本問題,救治社會弊病。”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318頁。孔孟所處的時代,呼喚一種能夠解決亂局的思想和觀念,尋找一種“好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治理思路來處理時代問題,正是在這一歷史情境下,孔孟的仁義思想天然地與當時之時代精神關聯起來。


        到了漢代,歷經董仲舒和漢武帝等聯合推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家運動,提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漢書》第8冊,中華書局,1962年,第2523頁。的國家意志戰略,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政權依賴的主導性的時代精神,或者說成了國家“意識形態”。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對於“意識形態”一詞的解釋,“意識形態是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觀點的表達形式,它以表現、解釋和評價現實世界的方法來形成、動員、指導、組織和證明一定行為模式和方式,並否定其他的一些行為模式和方式”[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主編: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鄧正來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345頁。。從這個角度看,儒學自漢代開始,就成為一種像征性的符號,開始展現解釋、評價、指導現實世界的精神力量,並且在社會生活中成為具體的現實力量。雖則由於讖緯神學的濫觴,導致儒家精神走向歧途,但從社會崇尚和生活制度的角度而言,儒家依然牢靠地占據了漢代的主流意識形態之地位。


        儒家在精神領域所占據的主導地位,從漢末到隋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道教、佛教在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的異軍突起使得儒學在義理層面裹足不前,在整個時代精神的格局中承受了佛、道兩家的巨大壓力。而儒學在時代精神格局中的式微,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則是人們對佛教的狂熱追隨,韓愈在《論佛骨表》裡,曾痛心地描述當時佛教的興盛,所謂“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自暮,轉相效仿,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整理:
    《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15頁。。可見當時佛教價值觀念在生活中對普通人群的重大影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佛教的狂熱性情緒,意味著對儒家精神的冷漠與忽視。


        從時代精神的角度來看,儒家的尷尬地位一直到北宋時期纔得到根本改善。北宋以來,儒家學說的新形態——理學——的出現,使得儒家在道德形上學的層面獲得了新生,從義理層面深刻地回答了“美德如何可能”的問題,儒學在思想上開始對佛、道進行了有效的反擊,並在這一反擊中逐漸奪回了精神領地。此後歷、明、清,儒家都一直堅定地守住了社會精神的陣地,儒家所主張的價值觀念和禮儀制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則,儒學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時代精神。


        但是,宋明儒學在義理上的精致發展並沒有帶來儒家社會的進步,正如有論者把儒家在宋明時期的勝利稱之為“得不償失的勝利”[美]劉子健:
    《中國轉向內在: 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趙鼕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8頁。。宋明新儒家在道德形上學上取得的理論性進步,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國家社會在思維上逐步陷入慣性和停滯。因此,宋明新儒家將道德理想主義、道德保守主義樹為“國家正統”,逐漸導致政治上專制獨裁、社會上約束個人自由的加重、改良和變革的步履維艱,這一點常常為人們詬病。當然,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必然的因果關繫,需要充分的探究與論證。新文化運動中對傳統儒學的批評,也正是針對了儒學及運用儒學來控制社會的政權對於人心與社會的束縛。故而,儒家在宋明時期的精神主導地位也不能改變儒家理想從未實現的局面。儒家理想從未實現的狀況,在近代中國,更是每況愈下,新文化運動將儒家命運的衰落推至極點。科舉廢除、帝制消亡使得儒學喪失了其制度性保障,而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批判又使得儒學的精神價值在現代社會中岌岌可危。作為時代精神的儒家思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中國歷史上,儒學長期與社會政治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二者有著休戚與共的關繫,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言:
    “儒家精神,二千年來,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正面或反面地,浸透到每一角落的實際生活中。”徐復觀: 《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徐復觀全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2頁。儒學長期在中國歷史上處於主導性精神價值的地位,也保證了歷代王朝的社會秩序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然而,由於儒學自身的理論推進遠遠跟不上近代以來社會的急劇變遷,使得儒學在中國近代社會的急劇轉型中迅速衰落。


        三、 現時代的儒學復興運動


        歷史地來看,儒學在社會秩序混亂的時候,未必受到政權和社會的重視,但一旦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的時候,儒學就會在思想版圖上力圖找回屬於它的核心位置。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運動的減少和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社會穩定,大陸儒學在政府的理性支持、知識群體的深度發掘以及民間的強烈關懷下,一改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頹勢乃至“文革”時期的阨運,又開始了“一陽來復”的新生命歷程。進入21世紀,在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潮流下,儒學復興的勢頭一直沒有衰減,並隨著政治力量、民間生活、儒家知識分子等多種力量的推動而呈擴大化的趨勢。


        新文化運動曾經徹底否定了儒學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這一點多為後來學者所指摘。隨著我們對於傳統之認識越來越趨於理性,對儒學的現代意義的認識也越來越有所改觀。毋庸贅言,儒學在現時代依舊可以發揮作用,這一點,幾乎可以獲得普遍性的共識。但是問題在於,儒學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卻很難取得共識。其爭論的焦點一般在於,儒學發揮的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儒學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列文森),還是中國人的“心靈雞湯”,抑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另外,如果儒學對現時代具有積極意義的話,那麼儒學的積極作用主要是體現在生活領域,還是在學術文化領域,或是在政治領域?在新文化運動中,對於儒學在於現時代的負面作用曾經做了多重批評。弔詭的是,在復興儒學的過程中,對於儒家的積極作用之認識,也呈現了分歧百出的態勢。在新的時代,儒家究竟該“如何是好”,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多方面的主張。


        當前,眾多儒者擴大儒家影響、發掘儒家價值的文化努力,對儒學本身發展和中國社會發展都有一定意義。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雖然或大或小,或隱或顯,但從沒有斷絕過。杜維明先生曾在從時間跨度的角度分析儒學傳統時提出這樣一個預設:
    “任何精神傳統,如果不發展、不擴大,就會死亡。它絕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構,而一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隻是這個動態的過程受到衝擊以後,它可能變成潛流,有的時候在思想界被邊緣化,但它總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甚至有的時候斷絕了,但它的影響力在社會各個不同的層級是一定存在的。”杜維明:
    《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彭國翔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頁。從時代精神的角度來看,儒學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確實符合上述預設,即使在儒學被邊緣化、成為潛流的時代,儒學精神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從未停息。在現代中國思想界中,雖然儒學飽受現代性的質疑和西方思想的衝擊,但儒家學者對儒學在各個層面的不懈發揮就是這樣一種表現。


        我們認為,當前對於儒學復興所做的各種理論和現實努力,其目的是在擴大儒學精神的影響力,使得儒學精神綿延不絕。就中國大陸而言,新時期以來的儒學復興首先是從儒家心性之學、道德哲學等角度開展的,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於先秦儒學、宋明理學的深入研究,如學者們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深入分析與整理等學術工作,在這些研究中,儒家心性之學、道德哲學得到了全新的詮釋與發揮。但是隨著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的變遷,進入21世紀的前十幾年來,當代中國儒學研究者已經不滿足於僅從心性角度、倫理角度去探討儒學的思想內涵和道德作用,而是希望從多層次、多角度來理解儒學的社會政治功能,並以此回應新文化運動中對儒學在社會政治領域中的所謂“毒害”之質疑。


        更直接一點說,近一段時間以來,大陸新儒家以儒學為旗幟提出了政治訴求,表現或為建立“儒教政權”,或為創設“儒家文化特區”,或為“儒士共同體的仁政”,或為“儒家憲政”馬立誠:
    《當代中國八種文化思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178—205頁。,或從文化、政治的大根大本之角度來為儒學張目。隨著經濟發展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很多人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保持敬意的人,為了實現探索中國思想和中國制度的突破,更願意將目光投向曾在中國幾千年傳統中切實發揮過中流砥柱作用的儒學及其制度體繫,並從思考傳統儒家政治哲學範式乃至具體的政治思想、政體改革等角度出發來從事當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建構,希望以此來豐富和完善中國的政治改革。


        這一現像的發生,除了儒學思想自身蘊含內容的博大精深之外,我們認為可能還有其他一些因素被納入考量體繫,比如說,儒學是真正“中國”的,絕非舶來品,容易在情感上接受;又比如說,儒學是“成功”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表明,儒學在維繫人心、保證社會秩序上確有其獨到之處。以上兩種考量,大多無外乎基於新文化以來的文化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立場,這也是由於近代以來中國急劇變革所帶來的刺激及其反應。當新的社會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良好時,對於過去時代的懷念,總是人們從簡單的比較中首先獲得的答案;而當異質文化強勢入侵的時候,基於對本民族的認同也會激活對於本民族之固有精神文化的“鄉愁”。


        不管文化保守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從情感上願不願意,從事實上看,進入現代以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都要面臨現代化、西方化的衝擊,因此要重新確證儒學的地位,儒家學者必須要對現代性的問題予以回應並在此基礎上挺立自信。因此,諸如牟宗三先生期望從傳統的內聖理路開拓出現代意義上“外王”(民主、科學)的融合古今中西的現代儒學思想,甚至一些儒者還提出了各種儒家政體設計的思潮,這些努力層出不窮,並流播深遠。然而,由於對於現代性缺乏深入的理解以及對現實社會的復雜性估計明顯不足,很多理論上的設想,雖然也能博一時之眼球,但多年來也隻能是僅僅流於觀念上的設想或者理想,難以發揮實際的作用。


        我們認為,近年來儒家的各種觀念以及制度設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還是在回應新文化運動中對儒學提出的挑戰與質疑,儒學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能為現代社會作出理論和現實的貢獻?無論是從心性倫理還是從政治制度方面來論證儒學的意義,其實都是在為儒學在新的時代尋找一種新的存在必要性。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儒學的責難始終籠罩在當代儒學推動者的頭上,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儒學的復興,就必須回應這種責難。


        四、 儒學傳統的多重維度


        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責難儒學在政治上、道德上、生活上都難適應現代社會,對儒學做了全方位的批判。這裡面隱含了一個預判,那就是儒學傳統的多維性,而非我們常常強調的儒學的政治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回應儒學的時代性意義問題,就有必要認真地梳理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傳統。我們認為,由於儒家思想的多維致思路向,所以很難用現代學術範式的某一種形態概括之,如道德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等。因此,討論儒學傳統的時代意義,保證傳統的延續性,使得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有機接榫,有必要拓寬對儒學傳統的理解。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角度來看,儒學思想及其影響都是多維的,可以稱之為“儒學多重性”。我們認為,從寬泛的意義上來看,結合儒學在現代社會的表現,儒學主要通過如下幾種形態來呈現其面貌。


        儒學首先是一套對於世界和社會認識的基本觀念和理論,這就是所謂觀念化的儒學。自殷周時代開始,從對天、天命的認識開始,歷經千年以來儒者的深入發揮,其核心概念包括了天命、性與天道、仁、義、禮、智、天人感應、氣、心、天理、良知等,範圍廣泛,論題繁雜。這些核心的觀念以及圍繞其生發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觀、歷史觀、人生觀、修養論等,構成了儒學的觀念論向度。觀念化的儒學是一套形而上學體繫,雖然表達方式與西方哲學有所不同,但對本原性問題的涉獵與探討的精神則是一致的。


        儒學還呈現出倫理化的特點,它是一套價值繫統,以倫理規範的形式在生活中出現。儒學在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主要體現在倫理層面,涉及政治生活倫理、家庭生活倫理、個人道德選擇等,如三綱五常,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等。這些儒家倫理規範,曾經在傳統中國社會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些價值直到現在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倫理的儒學也往往被統治者利用,即把倫理秩序轉化成政治秩序,通過道德來規範人們的行為,進而演變成為鞏固政治權力的手段。


        在倫理化儒學的基礎上,儒學還具有政治性的特點。政治化的儒學首先是建制化,即通過文獻的經典化、政治禮儀的程序化、選舉(科舉)制度等一繫列制度設計,來保證儒家的尊崇地位及其與政治權力的聯繫。政治化的儒學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層面落實儒家精神來實現社會控制與制度設計,如在國家的文教制度、鄉間的宗族制度、人際交往的禮儀制度等制度中強化儒家的精神。另外,政治化的儒學還通過“王道”“仁政”“禮治”等理念來實現國家善治的構想,同時進行社會治理、秩序維護。政治化的儒學在歷史上曾經長期是國家治理的理論基石和制度依靠,近年來也逐漸成為現代中國政治哲學建構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參考之一。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古代儒學還構成了一種學術傳統,也就是譜繫化的儒學。儒學還意味著一個學術傳統,一個道統譜繫。在古典儒學譜繫中的儒學人物,既是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又是士大夫的傑出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陸九淵、朱熹、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等儒學人物,由於其傑出的思想貢獻,已經成為中國古典精神的像征性符號。儒家知識分子的思想及其人格所構成的傳統,通過他們的著作、思想與生平,代際傳遞,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源泉,這個傳統激勵著歷代知識分子為善之理念而努力。


        儒學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現,我們把這種儒學形態稱之為生活化的儒學。儒家所推崇的禮樂制度貫徹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個體而言,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各種禮儀制度以及由禮儀所形成的風俗習慣籠罩著,因此,儒學往往在人們的日用常行中。梁漱溟先生曾提出認知儒學和認知孔子一樣,重要的還是要從生活角度去體認,他指出:
    “在孔子主要的,隻是他老老實實的生活,沒有別的學問。說他的學問是知識、技能、藝術或其他,都不對。因為他沒想發明許多理論供給人聽,比較著可以說是哲學,但哲學也僅是他生活中的副產物。所以本著哲學的意思去講孔子,準講不到孔子的真面目上去。因為他的道理是在他的生活上,不了解他的生活,怎能了解他的道理。”李淵庭、閻秉華整理: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第13頁。誠如此言,儒學終是要落實到日用常行中,儒家生活道德、傳統禮儀制度、理想人格追求、藝術審美情趣都要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去落實,並借此實現價值、理想的追求,即所謂“百姓日用即是道”。


        以上簡述的幾種形態所呈現的儒學在中國古典社會裡處於主導地位,也確實起到了維護世道人心的獨特作用,多種形態的儒學也保證了儒學旺盛的生命力。在當代中國,我們依然需要在既有的傳統下來創造時代的文化與精神。“儒學”作為中國傳統的核心要素,在新的時代文化塑造中將從多個維度發揮作用。當然,這種作用的發揮是建基於儒家義理的全新推進基礎之上的,而非簡單的讓儒學與政治捆綁在一起。與現實政治的簡單性關聯,將會使儒學陷入歷史的興衰循環中去。孟子曾說:
    “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盡心上》)。對於當代儒學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儒學要想再次成為對時代有著巨大貢獻的精神力量,就應該擺脫作為政治符號的命運。發揮多重向度的儒學精神,避免單一化的政治儒學,纔會有益於儒學的振興。


        如上所述,儒學表現為觀念化、倫理化、政治化、譜繫化、生活化的多樣形態,正是多重向度的“多維儒學”,滿足了時代的多重需求,纔使得儒學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成為“時代精神”。新的時代要想承續儒家的偉大傳統,發揮其積極的價值,應該從上述多重的維度予以闡揚,而非僅僅單向度地利用儒學的某一個方面。隻有重視儒學的多重向度且兼收現代世界文明,進而在義理上對儒學有所推進,纔能使得儒學避免20世紀以來的“衰興皆忽”的坎坷命運,真正回應新文化運動提出的責難。


        五、 儒學傳統與新文化運動傳統的融合


        餘英時先生曾經說,新文化運動中的人物“把民主和科學放在和中國文化傳統直接對立的地位,那更是不可原諒的大錯誤”餘英時: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頁。,而他認為,“中國文化重建的問題事實上可以歸結為中國傳統的基本價值與中心觀念在現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調整與轉化的問題”餘英時: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第52頁。。照餘先生的看法,新文化運動的缺失在於簡單化地否定了中國文化傳統,而這種否定無益於中國文化的現代重建。可見,中國文化的重建在於如何協調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關繫問題,這種協調絕不是一方否定一方,各自將對方置於對立面,而是應該在新文化運動所主張的現代化視域裡對傳統文化予以轉化。這種思路,顯然是要將儒學傳統與新文化運動傳統予以融合,實現綜合意義上的創新。


        多維的儒家傳統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基本價值,而新文化運動傳統則代表著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新價值探索,如何實現新舊兩種傳統的對接和融合,應該是現時代中國文化重建的核心命題,這就是文化上的“古今之辨”。簡單地否定儒家傳統,同簡單地否定新文化運動的傳統一樣,都會流於一種立場和情緒上的表達,而對中國文化重建的歷史命題之解決有所蔽礙。


        前面我們對儒家傳統已多有闡述,現在來看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作為一種新的傳統,新文化運動精神大致可以概括為一種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的精神:
    反對等級、反對迷信、反對帝國主義,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和理性精神,同時還伴隨著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廣泛傳播和深入理解。新文化運動以來,知識分子懷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對舊有的文化進行反省、批判,並“重新評定一切價值”,成為思想文化界的常態。李澤厚有見於此,在著名的《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一文中指出:
    “歷史的解釋者自身應站在現時代的基地上意識到自身的歷史性,突破陳舊傳統的束縛,搬進來或創造出新的語言、詞彙、概念、思維模式、表達方法、懷疑精神、批判態度,來‘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隻有這樣,纔可能真正去繼承、解釋、批判和發展傳統。”李澤厚: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第864頁。關於這一點,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有趣的現像是,新文化運動曾是激進的“反傳統”的運動,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都曾對中國舊有的文化傳統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全面的否定,然而這種“批判”和“反思傳統”的精神現在正成為一種新的“傳統”。新文化運動時期締造的激進“反傳統”的“進步主義”傳統,雖然今天看來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但在事實上,這種傳統為20世紀的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在從事文化反省和社會批判的時候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民主、科學、進步、自由等成為20世紀中國為神聖的幾個字眼,也是主要的價值標準。民主、科學等作為價值觀念,不同於古代中國“三綱五常”的主導性社會價值,它們突破了傳統的等級制度、蒙昧因素,啟發了廣大知識分子和文化精英的思想和覺悟,再經知識分子和文化精英運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手段,推廣到大眾中去,從而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主、科學和社會主義等文化和價值觀念,正是隨著新文化運動成為中國人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主題,為幾千年古代中國的文化注入了新鮮的內容和話題,甚至可以稱之為構造了新傳統。


        作為新文化傳統中的主要內容,“民主”“科學”“社會批判”以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文化和價值觀念,無論從表述形態還是從實質的價值訴求上,都和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神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在許多地方甚至和古代中國的等級制、迷信思潮等都有著本質的對立,具有革命性和顛覆性的意義。因此,我們將其視為不同於以儒家為核心的古典傳統的一種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其中蘊含的“民主”“科學”“自由”的精神,會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助推器。


        從以上對新文化運動傳統的簡述來看,新文化運動所崇尚的民主、科學、自由等現代性精神,已經對中國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種完全摒棄古典傳統的做法以及激進的反傳統主義,並不能真正實現文化重建。馬克思曾說過: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踫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德]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二,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頁。對古典儒家傳統的徹底拋棄,把“民主”“科學”等現代性價值與傳統文化完全對立起來,這種“矯枉過正”的取向,的確值得反思。同樣地,激烈的批判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批判”傳統,進而質疑新文化運動所傳播的民主自由科學精神,也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


        現時代的中國,既有政治現代性的構建問題,也有世道人心的匡救問題,同時還有中國之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因此特別需要各種思想和精神資源來支持回應和解決這些問題。在所有的資源中,精神傳統和思想傳統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新文化運動在一定意義上曾經徹底地割裂了傳統,造成了傳統的截然斷裂,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我們反思新文化運動的不足,的確是有意義的。但是,反思新文化運動對儒學傳統批判的過激問題,並不意味著要徹底否定新文化運動的傳統。故而,理想的中國文化重建之道路,似更應該是將以儒學為主干的古典傳統與新文化運動的現代傳統結合起來考慮。形像地說,我們應該將孔夫子代表的儒學傳統與胡適之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傳統從對立的歷史糾結中解脫出來,合力發揮儒學的禮樂文明與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自由精神,把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貫徹到觀念化的儒學、倫理化的儒學、建制化的儒學、譜繫化的儒學以及生活化的儒學等多重傳統中去,使得“孔夫子”與“胡適之”一起合力重建中國的文化精神,在古典精神與現代精神相得益彰的基礎上來回應當前現實的文化重建問題。本書將在上述立場上,通過對儒家哲學若干觀念的分析,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來回應儒家“如何是好”的問題,以求得現代性精神與古典儒家精神的契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