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144-208
    【優惠價】
    90-130
    【作者】 郭慶祥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41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044196
    作者:郭慶祥著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3月 

        
        
    "

    編輯推薦

        《中庸》是開啟人生智慧的*好教材。它能啟迪我們人生的智慧,使我們懂得如何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其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郭慶祥編寫的這本《<中庸>人生大智慧》從人性出發,人情著眼,人生著手,開啟人生智慧。

     
    內容簡介

        《中庸》,是先秦儒家最早、最精密的哲學著作,堪稱儒家學說的思想綱領和理論基礎。它著力論述人生哲理,認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普遍原則是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本書《人生大智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中庸》中蘊涵的深刻人生哲理。 《人生大智慧》由郭慶祥編寫。

    作者簡介

         世界藝術家名人協會副主席,中華國學會主席,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歷任中學老師,生產隊長,中型工業企業廠長。商業、文化、音像公司的總經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編輯部主任。中國少年兒童音像出版社社長等職。1986年起發表散文、雜文、小說;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語典》、《生財之道》、《中國名校名師精講繫列叢書》;與人合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全書》,《教育小百科詞典》等大型叢書,被國家教委圖工委列為裝備用書。策劃責編的作品,五次獲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八次獲部級獎;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薦為全國百種優秀音像、電子讀物。著有“郭慶祥國學經典繫列”《中華經典與智慧》、《人生大學問》、《人生大智慧》等書。

    目錄
    前言
    題記
    一、中庸之道,中國人的思維準則
    第一講:道不遠人,中庸之道,相伴我們而行
    道不遠人。“道”穿越歷史的時空,無時無刻不在伴隨左右著人們前行的軌跡
    道是依據規律,規範人們在人生正確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軌跡道路
    聖是依據規律,引領人們在人生正確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良師益友
    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是為人處世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客觀
    中正;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適當、適中;是前後、左右、上下、內外、陰陽、正負動態之中的平衡
    庸,是用,是持之以恆、不可更改的堅守
    中庸,是用中;是在動態中,恰如其分,不可改變,長期持久的用中;是在
    動態中持久保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狀態中的平衡。中庸,是儒家
    最高的道德標準和行事規則
    中庸不是中立,是“用中”;不是折中,是“適中”;不是調和,是“變通”;不是妥協,是“平衡”

    前言
    題記
    一、中庸之道,中國人的思維準則
      第一講:道不遠人,中庸之道,相伴我們而行
        道不遠人。“道”穿越歷史的時空,無時無刻不在伴隨左右著人們前行的軌跡
        道是依據規律,規範人們在人生正確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軌跡道路
        聖是依據規律,引領人們在人生正確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良師益友
        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是為人處世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客觀
       中正;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適當、適中;是前後、左右、上下、內外、陰陽、正負動態之中的平衡
        庸,是用,是持之以恆、不可更改的堅守
        中庸,是用中;是在動態中,恰如其分,不可改變,長期持久的用中;是在
        動態中持久保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狀態中的平衡。中庸,是儒家
        最高的道德標準和行事規則
       中庸不是中立,是“用中”;不是折中,是“適中”;不是調和,是“變通”;不是妥協,是“平衡”
      第二講:天命、率性、修道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國人的天命觀:天命之謂性,是按照人本性的自然規律,去發展自由生動的人性
        天:凡不可思議,非人力所為,足以支配人命運的力量就是天
        命:凡不可思議,非人力所為,足以左右人命運的力量就是命
        天命:一是天賦,指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二是命運,是人對之無可奈
        何的某種必然性的命運,是冥冥中不可逆轉的趨勢
      第三講:天命之謂性,人性本為欲
        性,是指萬事萬物內在的性質和所具有的特點、本質、本色、本能、本性
        人性,指人類的本能、本性、本色、本質;人類的本性是欲;羨慕嫉妒恨,是人性的最好寫照
        人性是欲;人之本能,是飲食男女;人之本性,是貪生怕死;人之本質,是
        貪心貪婪;人之本色,是縱欲懶惰;人之常情,是趨利避害;人之常態,是
        欺軟怕硬;人之常欲,是追求幸福和享受;人之常理,是追求公平和自
        由;人之常惡,是貧困饑餓和死亡
        “率性之謂道”,依據生命宇宙的規律,順其人性自然的延伸,遵循人的本性行事,就是道
        率性:是順其自然之性,盡其性,任其性
        欲,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人沒有了欲望,也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動力,
        人類社會就不會繼續發展,就會停止消亡
      第四講:修道之謂教,規範人生行為
        修道,是按照人性的規律修身養性,符合人類共生共存共發展的道德規範
        教,是教化,通過人的修養達到的道德境界,從而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
        要知己性,則懂得如何修身養性;知人性,則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盡其
        性,則懂得不縱欲不貪婪;忍其性,則懂得不失瀟灑自由;任其性,則懂
        得不固執己見;率其性,則懂得不天馬行空
      第五講:君子依道而行,自察內省慎獨,自我修身養性
        致中和的人生智慧
        “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的達道。“中”的根本目的,是保持萬
        事萬物的根本,以求穩固;“和”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天下通行的達道,以
        求通達;“中和”的根本目的,是為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六講:中庸的智慧,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適中,是時時處處追求動態中的居中、適中
        中庸其至,民鮮能久
        中庸之道,人鮮能行
      第七講:持之以恆,中庸可行
        惟大智者,故能行中庸之道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啟示
        選擇中庸,貴在堅守
        中庸難行,貴在持之以恆
    二、君子之道,中國人的做人準則
      第八講:君子之強與堅守中庸
        君子之強,和而不流的精神價值
        堅守中庸,持之以恆,無怨無悔
      第九講:君子之道的廣大與精微
        君子之道,造端乎父母。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講:道不遠人,人皆可以為道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忠恕違道不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十一講:君子之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安然自得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的中庸之道
      第十二講:敬畏神靈的當代啟示
        國人某些人對於神靈,采取的是實用主義、行賄式的信仰
        人類由於對神靈缺少必要的敬畏,肆意掠奪資源,破壞自然和社會環境
      第十三講:大德受命與中庸功效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第十四講:仁政與禮制的繼承與發展
        仁政與禮制,父作子述的繼承與發展
      第十五講:繼承先祖遺志,達孝治理天下
        大孝,是繼承先人遺志,把先人的未競事業發揚光大
      第十六講:為政,以人為本;為人,以誠為本
        為政之道,以人為本,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天下之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也。天下之三達德:
        知、仁、勇。所行者一也:誠
      第十七講:九經,是治理國家的九條準則
        治國九經: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九,九九歸一,就是一個誠字
    三、至誠之道,中國人的成己、成人、成物準則
      第十八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
        誠者,天之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之者也
        學、問、思、辨、行的知行合一,是培養人纔的必經之路
      第十九講:至誠之道的天地境界
        至誠,是天地人之本,是成己、成人、成物的核心
        至誠無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
        至誠如神,防微杜漸,可以預知
      第二十講:至誠無息,孕育萬物
        誠者自成,成己、成人、成物的“內聖外王”之道
        至誠無息,孕育萬物
        中庸的功效,是大德受命;至誠的功效,是與天地共同化育萬物
        誠,是天地運行的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嚴肅的運行規則,一種自然而然的運行動力
    四、禮儀之道,中國人的行為準則
      第二十一講:禮樂制度與德合天人的哲學理念
        至誠之道的理論與實踐
        與時俱進與聖君禮樂
      第二十二講:聖君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聖君治理天下的“三重”: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規範文字。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君子之道“六事”的最高境界
        聖人的光輝與天地日月同輝
      第二十三講:至聖和至誠,可與天地同
        至聖之道的五種美德: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
        至誠之道,博大精深,成己、成人、成物之美德,接近天道
      第二十四講:至聖的修養功夫
        君子之道,簡淡謹微的道德境界
        君子之道,內省慎獨的內修價值
        至誠的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至誠的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畏
        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上天之德,無聲無臭

    前言
    《中庸》是一部有關人生大智慧的寶典。人的一生,無非是生老病死、功名利祿、進退順逆、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屬於自然規律,人們無法左右,一般情況下隻好順其自然;功名利祿、進退順逆、酸甜苦辣,基本上就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範疇,應該有所作為。為人,最主要的是修身。《中庸》開篇就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天人合一境界。為人,是指做人處世的態度。比如為人要正直忠厚,以誠為本,言行一致。處世,是指在社會活動中跟人往來相處的形態。比如以君子之道,立身處世;以禮儀之道,立身行事;安身,指生活有著落;立命,指精神有寄托。一個有抱負的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愚以為:需要四種形式的終生努力奮鬥,終生堅持不懈。這就是:在行為方式上,要堅持“禮儀之道”;在做人原則上,要堅守“君子之道”;在思維方式上,要堅信“中庸之道”;在成己成人成物上,要堅用“至誠之道”。堅守這四個“之道”,需要人生大智慧,而《中庸》就恰好解決了“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禮儀之道”、“至誠之道”的大智慧。所以朱熹說:“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絮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之明且盡者也。”毛澤東說:“(中庸)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中庸大全集》)《中庸》,是先秦儒家最早、最精密的哲學著作,堪稱儒家學說的思想綱領和理論基礎。“四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繫,思想內容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假如把“四書”的思想體繫比成一座宏偉的思想殿堂,那麼《大學》就是一部最為完整的、建築這座宏偉思想殿堂的藍圖和詳細施工的程序;《中庸》就是這座宏偉思想宮殿的基礎和奠基說明;《論語》和《孟子》就是建築這座宏偉思想殿堂的優質建築材料——磚、瓦、灰、沙、石、木材、玻璃、水泥、鋼筋、大理石等。這堆積一地的優質建築材料、詳細完整的圖紙、良好堅固的基礎設施,等待著一位有心的建築師去努力實施完成它。你想做聖人,你就去努力建築一座富麗堂皇、莊嚴巍峨的宮殿; 你想做君子,你就去努力建築一座寬大適宜、風景秀麗的別墅;你想做有恆者,你就去努力建築一座富有特色、寬敞舒適的公寓; 你想做白領,你就去努力去建築一座堅固實用、溫馨易居的住宅樓;你想做最普通的老百姓,你就努力去建築一座能夠使老婆孩子容身的住所;你想當一個流浪漢,你就可以盡情地享受人世間的瀟灑自由,隻要餓不死,你就順其自然,四海為家處處家,漂泊四海此路窮。一個人有什麼樣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就會有什麼樣的收獲和結果。人生,其實就是在不斷地選擇,不斷地取舍,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鬥,不斷地收獲,不斷地拋灑汗水,不斷地戰勝困難,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實現人生價值。簡而言之,就是不斷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或者說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蒼天不負有心人。《中庸》和《大學》一樣,原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北宋時期,“程朱理學派”的創始人——程頤、程顥二兄弟,將其從《小戴禮記》中單獨編輯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集中編輯整理,合為“四書”;南宋儒學大家,也是“程朱理學派”的主要人物朱熹,則傾注畢生之精力為“四書”作注。《中庸》作為“四書”之一,廣為傳承,並成為後世開科取士的教科書,和加官晉爵的必讀之書。宋代的學者認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室”的儒家道統傳文。孔子的“天道性命”思想由《中庸》而逐漸演變為思孟學派的“心性哲學”,並視《中庸》為儒家思想理論基礎。《中庸》一書,因其哲理思辨和嚴謹體繫,成為“四書”中最難理解和爭議最多的一部書。因其理論高深,行文難讀,閱讀理解之不易,故朱熹告誡儒家後學:讀“四書”,“某人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易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後,方易讀之。” 《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享年81歲,姓孔,名僅,字子思。他的父親是孔鯉,字伯魚,即孔子唯一的兒子,也是孔子的學生。子思受業於孔子的弟子——《大學》的作者曾參,曾參和父親曾點同為孔子的學生。子思,是戰國初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以賢、孝聞名於世。他認為儒家的道德觀念“誠”是世界的本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他以“中庸” 為其學說的核心。 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是子思的再傳弟子。其學說中的“中”、“ 和”、“仁”、“禮”思想,被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發展成為了著名的“思孟學派”。子思後被封建統治者追謚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失傳。魯穆公對子思尊敬有加,他卻饋禮不受。他和他的祖父孔子一樣,遊說於魯、宋、衛諸國,也和祖父孔子一樣,並無顯赫政績,後曾出仕於衛國,並被困於宋國。《中庸》一書,著力論述人生哲理,認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普遍原則是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被儒家認為是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它不僅是人道的正執,也是天道的真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最高標準。同時還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件和方法,這就是《中庸》的思想精華所在。《中庸》,首先闡明了“性”、“道”、“教”三者的內涵和互相關繫,指出“中和”為不易之常道;然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之道”的體和用的特點是:“致廣大而體精微”。就是說它雖高深,卻體現在平凡事情之中,所以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必須以修身力行,確立“中庸之道”為本;而要實現“中庸之道”,“誠”是根本的條件。最後指出,達到“中庸之道”最高境界的當屬孔子。因為孔子是“聖、仁、義、禮、智”的化身,名揚天下,且孔子聖人之教,至高無上,化民如天化萬物,普天之下,莫人能比。這就是聖人榜樣的力量。其次,從哲學思想看,在宇宙觀上,《中庸》主張“天人合一”。但天道化育,人道化育,無不以“誠”為本。這一點,為孟子的“心性哲學”提供了依據。在人性論上,《中庸》崇尚性善的人生觀,人循天性之善而修養性行,揚善而去惡,纔能達到“成己成物”的目的。在認識論上,《中庸》力主“知行合一”,萬事萬物無處不體現“中庸之道”,而體用結合,學習與實踐的結合,也是物、道結合。在道德倫理上,《中庸》重視孝理,明確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倫關繫的“五達道”,提出“仁、智、勇”三大美德的“三達德”,重視個人修養,認為修身乃治國平天下之本。在政治論上,《中庸》主張仁治、德治,統治者修身正己,舉賢任能,施政以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方能教化民眾,達到無為而治。在方法論上,《中庸》極力提倡“執兩用中”,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是為“中庸”。這種無過無不及的理智態度和方法論原則,最終上升為道德上“至善、至正”,政治上“至治”的思想境界。窮畢生精力研究“四書”的朱熹,對《中庸》體會最深,他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在“四書”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可以用縱橫來比喻“四書。’’的儒學淵源、流變、繼承發展的話,那麼可以這麼說:《論語》是儒學的真正源頭;《大學》是橫向的、現實的、內外的貫通;《中庸》是縱向的、形上的、上下的貫通;《孟子》則是縱橫內外、連貫上下,實現了對《論語》的深化與發展。這其實是“四書”真正內在的邏輯。而就現實啟發意義而言,今天我們讀“四書”,從《中庸》與《大學》的並存互補中,無不明晰先秦儒家學說的理論架構,並且從中領悟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偉大智慧。

        《中庸》是一部有關人生大智慧的寶典。人的一生,無非是生老病死、功名利祿、進退順逆、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屬於自然規律,人們無法左右,一般情況下隻好順其自然;功名利祿、進退順逆、酸甜苦辣,基本上就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範疇,應該有所作為。為人,最主要的是修身。《中庸》開篇就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天人合一境界。為人,是指做人處世的態度。比如為人要正直忠厚,以誠為本,言行一致。處世,是指在社會活動中跟人往來相處的形態。比如以君子之道,立身處世;以禮儀之道,立身行事;安身,指生活有著落;立命,指精神有寄托。一個有抱負的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愚以為:需要四種形式的終生努力奮鬥,終生堅持不懈。這就是:在行為方式上,要堅持“禮儀之道”;在做人原則上,要堅守“君子之道”;在思維方式上,要堅信“中庸之道”;在成己成人成物上,要堅用“至誠之道”。堅守這四個“之道”,需要人生大智慧,而《中庸》就恰好解決了“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禮儀之道”、“至誠之道”的大智慧。所以朱熹說:“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絮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之明且盡者也。”毛澤東說:“(中庸)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中庸大全集》)《中庸》,是先秦儒家最早、最精密的哲學著作,堪稱儒家學說的思想綱領和理論基礎。“四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繫,思想內容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假如把“四書”的思想體繫比成一座宏偉的思想殿堂,那麼《大學》就是一部最為完整的、建築這座宏偉思想殿堂的藍圖和詳細施工的程序;《中庸》就是這座宏偉思想宮殿的基礎和奠基說明;《論語》和《孟子》就是建築這座宏偉思想殿堂的優質建築材料——磚、瓦、灰、沙、石、木材、玻璃、水泥、鋼筋、大理石等。這堆積一地的優質建築材料、詳細完整的圖紙、良好堅固的基礎設施,等待著一位有心的建築師去努力實施完成它。你想做聖人,你就去努力建築一座富麗堂皇、莊嚴巍峨的宮殿; 你想做君子,你就去努力建築一座寬大適宜、風景秀麗的別墅;你想做有恆者,你就去努力建築一座富有特色、寬敞舒適的公寓; 你想做白領,你就去努力去建築一座堅固實用、溫馨易居的住宅樓;你想做最普通的老百姓,你就努力去建築一座能夠使老婆孩子容身的住所;你想當一個流浪漢,你就可以盡情地享受人世間的瀟灑自由,隻要餓不死,你就順其自然,四海為家處處家,漂泊四海此路窮。一個人有什麼樣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就會有什麼樣的收獲和結果。人生,其實就是在不斷地選擇,不斷地取舍,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鬥,不斷地收獲,不斷地拋灑汗水,不斷地戰勝困難,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實現人生價值。簡而言之,就是不斷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或者說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蒼天不負有心人。《中庸》和《大學》一樣,原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北宋時期,“程朱理學派”的創始人——程頤、程顥二兄弟,將其從《小戴禮記》中單獨編輯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集中編輯整理,合為“四書”;南宋儒學大家,也是“程朱理學派”的主要人物朱熹,則傾注畢生之精力為“四書”作注。《中庸》作為“四書”之一,廣為傳承,並成為後世開科取士的教科書,和加官晉爵的必讀之書。宋代的學者認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室”的儒家道統傳文。孔子的“天道性命”思想由《中庸》而逐漸演變為思孟學派的“心性哲學”,並視《中庸》為儒家思想理論基礎。《中庸》一書,因其哲理思辨和嚴謹體繫,成為“四書”中最難理解和爭議最多的一部書。因其理論高深,行文難讀,閱讀理解之不易,故朱熹告誡儒家後學:讀“四書”,“某人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易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後,方易讀之。” 《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享年81歲,姓孔,名僅,字子思。他的父親是孔鯉,字伯魚,即孔子唯一的兒子,也是孔子的學生。子思受業於孔子的弟子——《大學》的作者曾參,曾參和父親曾點同為孔子的學生。子思,是戰國初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以賢、孝聞名於世。他認為儒家的道德觀念“誠”是世界的本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他以“中庸” 為其學說的核心。 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是子思的再傳弟子。其學說中的“中”、“ 和”、“仁”、“禮”思想,被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發展成為了著名的“思孟學派”。子思後被封建統治者追謚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失傳。魯穆公對子思尊敬有加,他卻饋禮不受。他和他的祖父孔子一樣,遊說於魯、宋、衛諸國,也和祖父孔子一樣,並無顯赫政績,後曾出仕於衛國,並被困於宋國。《中庸》一書,著力論述人生哲理,認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普遍原則是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被儒家認為是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它不僅是人道的正執,也是天道的真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最高標準。同時還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件和方法,這就是《中庸》的思想精華所在。《中庸》,首先闡明了“性”、“道”、“教”三者的內涵和互相關繫,指出“中和”為不易之常道;然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之道”的體和用的特點是:“致廣大而體精微”。就是說它雖高深,卻體現在平凡事情之中,所以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必須以修身力行,確立“中庸之道”為本;而要實現“中庸之道”,“誠”是根本的條件。最後指出,達到“中庸之道”最高境界的當屬孔子。因為孔子是“聖、仁、義、禮、智”的化身,名揚天下,且孔子聖人之教,至高無上,化民如天化萬物,普天之下,莫人能比。這就是聖人榜樣的力量。其次,從哲學思想看,在宇宙觀上,《中庸》主張“天人合一”。但天道化育,人道化育,無不以“誠”為本。這一點,為孟子的“心性哲學”提供了依據。在人性論上,《中庸》崇尚性善的人生觀,人循天性之善而修養性行,揚善而去惡,纔能達到“成己成物”的目的。在認識論上,《中庸》力主“知行合一”,萬事萬物無處不體現“中庸之道”,而體用結合,學習與實踐的結合,也是物、道結合。在道德倫理上,《中庸》重視孝理,明確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倫關繫的“五達道”,提出“仁、智、勇”三大美德的“三達德”,重視個人修養,認為修身乃治國平天下之本。在政治論上,《中庸》主張仁治、德治,統治者修身正己,舉賢任能,施政以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方能教化民眾,達到無為而治。在方法論上,《中庸》極力提倡“執兩用中”,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是為“中庸”。這種無過無不及的理智態度和方法論原則,最終上升為道德上“至善、至正”,政治上“至治”的思想境界。窮畢生精力研究“四書”的朱熹,對《中庸》體會最深,他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在“四書”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可以用縱橫來比喻“四書。’’的儒學淵源、流變、繼承發展的話,那麼可以這麼說:《論語》是儒學的真正源頭;《大學》是橫向的、現實的、內外的貫通;《中庸》是縱向的、形上的、上下的貫通;《孟子》則是縱橫內外、連貫上下,實現了對《論語》的深化與發展。這其實是“四書”真正內在的邏輯。而就現實啟發意義而言,今天我們讀“四書”,從《中庸》與《大學》的並存互補中,無不明晰先秦儒家學說的理論架構,並且從中領悟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偉大智慧。

    在線試讀
    要做君子,就要“吾日三省吾身”,時時處處內省自察慎獨,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要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警戒自己,不違天道,不違人性。特別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內省於細微之處,自察於獨處之時,防微杜漸私心雜念於滋生的瞬間,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完美的自我。這就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裡不僅強調道的重要性,也是區別真“道”和假“道”的區別。辨別“道”真假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夠離開,離不開的就是真道,能夠離得開的就是假道。這也是區別真理的唯一標準,你說是真理,就不能夠離得開,如果能夠離得開的真理,就是假真理、偽真理。正如“文革”時期“四人幫”高喊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實踐證明:草,填不飽中國人民長期饑餓的肚子,人民自然選擇了能夠填飽肚子的苗。辨別道的真偽之後,緊接著強調道在細微之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在人的意念之中,沒有比幽暗時更為明顯,沒有比細微時更為顯著, 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之時。這裡強調的是做人的道德標準,也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具體標準。你要做君子,就要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在你自己獨處的時候,在別人看不見你的所作所為時,聽不到你的所言所語時,你一個人獨處時的內心活動,你的言語行動是否合乎道德標準。你要做君子,就要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小心謹慎,特別是在你一個人獨處時,提醒自己,告誡自己,嚴格要求和約束規範自己,這樣對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的身心都有好處。這裡所說的慎獨,並不是讓人沒有私心雜念,像“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狠鬥私字一閃念”和“鬥私批修”,假如是這樣,也就違背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哲學觀點,同時也違背了筆者主張的“人性本欲”的觀點。這裡所說的,是在你“率性”——“盡其性”、“任其性”的同時,要懂得“修道之謂教”,“忍其性”的重要性。這裡不是讓你違背人性取消私心雜念,私心雜念是取消不了的,而是在一個人有私心雜念的同時,能夠按照“修道之謂教”的標準,克制自己,約束自己,警惕自己,修養自己,規範自己,不要出格。譬如“人性本欲”,當你“率性”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是否危害和侵犯了別人的利益,假如沒有,合乎道德倫理標準,就光明磊落盡情地去做。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率性”見不得人,需要偷偷摸摸地去做,這就說明你的行動已經超越了道德範疇,你的思想還有道德的約束,是欲望的膨脹突破了道德的底線。常言道:“為人別做虧心事,頭上三尺有神靈”,一個人假如做了不好的、損人利己的、傷天害理的事,早晚是會被人發現的,就是當時不被人發現,你頭上的神靈也心知肚明,早晚會得到報應的。正帥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時間一到,一切全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裡的“神靈”,既有迷信的色彩,又有客觀的色彩。迷信的色彩,也是警告缺德的人不要喪盡天良,無法無天,讓他們對上天和神靈產生敬畏和恐懼;客觀的色彩是,神靈其實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明察秋毫之末,沒有什麼可以隱蔽的事情。發現是早晚的事,不要做壞事、做缺德的事情,假如你天良沒有完全泯滅,良心的譴責會伴隨你終生。“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認為別人看不見你做的壞事,不要認為別人聽不到你說的壞話,不要認為你的私心雜念和不好的心思別人不知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其實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別人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端倪和其他的表現方式。大至宇宙深處河繫恆星的演變,高空風雲氣像的變遷,地下深處礦藏的發現,大海深處油氣田的探尋;小至人類身體的細微變化,自然界微生物的基因變種,無不有跡可循,更何況一個大活人的種種跡像。譬如一個人貪污受賄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會被人發現?譬如一個人搞不正當的男女關繫,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也會被人發現?又譬如一個小偷偷別人家的東西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也會被人發現?又譬如一個人內心喜歡或恨一個人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會被別人發現?據說美國一個叫莫菲的航空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墨菲定理”,說航空的飛機、航天的飛船或航天飛機,最隱蔽、最小的缺陷,大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爆發;最隱蔽、最小的缺陷,往往是大空難的關鍵。後來無數空難的事實證明了“墨菲定理”的正確性。據說古代一個所謂的清官,有人彈劾他的貪腐又找不到證據,就派人收集他們家的垃圾,結果在垃圾中發現了很多貪腐的痕跡和證據。本拉登懂得垃圾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家的垃圾就地燒毀,就是這樣,還是被美國情報局發現。這正如《中庸》所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越是隱蔽的東西,有時候反被別人發現得容易,是因為你的故意隱藏,反倒引起別人的注意,沒有什麼比所隱蔽起來的東西更能夠顯示出來,因為你隱蔽的神態,已經準確無誤地告訴人們,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見不得人的事情。為什麼有的人的眼睛不敢直視別人,很可能他心虛或心裡有鬼。綜上所述:回歸到主體“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真正的“道”是不可須臾離開的,假如能夠離開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要時時刻刻心存敬畏之心,在慎獨之處下功夫。特別是在一個人獨處之時,別以為別人看不見,聽不著,你就可以胡作非為,忘乎所以,欲望膨脹,其實隻要你有私心雜念的苗頭,有不善的念頭,就會表現出來。所以說,不要欺人,不要自欺,不要侮辱別人的智商,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別人都會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要做一個真正的君子,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長存敬畏之心,一日三省吾身,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在慎獨上下功夫,不敢做離經叛道的事情。這一節,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道不遠人”;二是,“慎獨”。“慎獨”,是一個人要在道德層面上慎獨的警戒;下一節,主要講一個人在情感層面上發之“中節”的要求和重要性。 P45-47

        要做君子,就要“吾日三省吾身”,時時處處內省自察慎獨,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要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警戒自己,不違天道,不違人性。特別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內省於細微之處,自察於獨處之時,防微杜漸私心雜念於滋生的瞬間,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完美的自我。這就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裡不僅強調道的重要性,也是區別真“道”和假“道”的區別。辨別“道”真假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夠離開,離不開的就是真道,能夠離得開的就是假道。這也是區別真理的唯一標準,你說是真理,就不能夠離得開,如果能夠離得開的真理,就是假真理、偽真理。正如“文革”時期“四人幫”高喊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實踐證明:草,填不飽中國人民長期饑餓的肚子,人民自然選擇了能夠填飽肚子的苗。辨別道的真偽之後,緊接著強調道在細微之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在人的意念之中,沒有比幽暗時更為明顯,沒有比細微時更為顯著, 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之時。這裡強調的是做人的道德標準,也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具體標準。你要做君子,就要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在你自己獨處的時候,在別人看不見你的所作所為時,聽不到你的所言所語時,你一個人獨處時的內心活動,你的言語行動是否合乎道德標準。你要做君子,就要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小心謹慎,特別是在你一個人獨處時,提醒自己,告誡自己,嚴格要求和約束規範自己,這樣對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的身心都有好處。這裡所說的慎獨,並不是讓人沒有私心雜念,像“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狠鬥私字一閃念”和“鬥私批修”,假如是這樣,也就違背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哲學觀點,同時也違背了筆者主張的“人性本欲”的觀點。這裡所說的,是在你“率性”——“盡其性”、“任其性”的同時,要懂得“修道之謂教”,“忍其性”的重要性。這裡不是讓你違背人性取消私心雜念,私心雜念是取消不了的,而是在一個人有私心雜念的同時,能夠按照“修道之謂教”的標準,克制自己,約束自己,警惕自己,修養自己,規範自己,不要出格。譬如“人性本欲”,當你“率性”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是否危害和侵犯了別人的利益,假如沒有,合乎道德倫理標準,就光明磊落盡情地去做。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率性”見不得人,需要偷偷摸摸地去做,這就說明你的行動已經超越了道德範疇,你的思想還有道德的約束,是欲望的膨脹突破了道德的底線。常言道:“為人別做虧心事,頭上三尺有神靈”,一個人假如做了不好的、損人利己的、傷天害理的事,早晚是會被人發現的,就是當時不被人發現,你頭上的神靈也心知肚明,早晚會得到報應的。正帥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不到,時間一到,一切全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裡的“神靈”,既有迷信的色彩,又有客觀的色彩。迷信的色彩,也是警告缺德的人不要喪盡天良,無法無天,讓他們對上天和神靈產生敬畏和恐懼;客觀的色彩是,神靈其實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明察秋毫之末,沒有什麼可以隱蔽的事情。發現是早晚的事,不要做壞事、做缺德的事情,假如你天良沒有完全泯滅,良心的譴責會伴隨你終生。“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認為別人看不見你做的壞事,不要認為別人聽不到你說的壞話,不要認為你的私心雜念和不好的心思別人不知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其實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別人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端倪和其他的表現方式。大至宇宙深處河繫恆星的演變,高空風雲氣像的變遷,地下深處礦藏的發現,大海深處油氣田的探尋;小至人類身體的細微變化,自然界微生物的基因變種,無不有跡可循,更何況一個大活人的種種跡像。譬如一個人貪污受賄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會被人發現?譬如一個人搞不正當的男女關繫,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也會被人發現?又譬如一個小偷偷別人家的東西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也會被人發現?又譬如一個人內心喜歡或恨一個人是十分隱秘的,為什麼會被別人發現?據說美國一個叫莫菲的航空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墨菲定理”,說航空的飛機、航天的飛船或航天飛機,最隱蔽、最小的缺陷,大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爆發;最隱蔽、最小的缺陷,往往是大空難的關鍵。後來無數空難的事實證明了“墨菲定理”的正確性。據說古代一個所謂的清官,有人彈劾他的貪腐又找不到證據,就派人收集他們家的垃圾,結果在垃圾中發現了很多貪腐的痕跡和證據。本拉登懂得垃圾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家的垃圾就地燒毀,就是這樣,還是被美國情報局發現。這正如《中庸》所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越是隱蔽的東西,有時候反被別人發現得容易,是因為你的故意隱藏,反倒引起別人的注意,沒有什麼比所隱蔽起來的東西更能夠顯示出來,因為你隱蔽的神態,已經準確無誤地告訴人們,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見不得人的事情。為什麼有的人的眼睛不敢直視別人,很可能他心虛或心裡有鬼。綜上所述:回歸到主體“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真正的“道”是不可須臾離開的,假如能夠離開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要時時刻刻心存敬畏之心,在慎獨之處下功夫。特別是在一個人獨處之時,別以為別人看不見,聽不著,你就可以胡作非為,忘乎所以,欲望膨脹,其實隻要你有私心雜念的苗頭,有不善的念頭,就會表現出來。所以說,不要欺人,不要自欺,不要侮辱別人的智商,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別人都會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要做一個真正的君子,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長存敬畏之心,一日三省吾身,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在慎獨上下功夫,不敢做離經叛道的事情。這一節,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道不遠人”;二是,“慎獨”。“慎獨”,是一個人要在道德層面上慎獨的警戒;下一節,主要講一個人在情感層面上發之“中節”的要求和重要性。 P45-4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