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流浪的君子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73-107
    【優惠價】
    46-67
    【作者】 王健文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296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29638
    作者:王健文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8年09月 

        
        
    "

    內容簡介
    孔子七十三歲去世,在古代算是高壽,但是在他生命的後二十年中,周遊列國,處處踫壁,大概隻能用“挫敗”、“流離”、“焦慮”、“傷懷”來形容。因為“不合時宜”,所以他的努力注定是失敗的,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讓他一生的故事更增添了無可排遣的悲劇意味。
    對孔子來說,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結局,但是幸而如此,纔成就了歷史上永恆的聖者圖像。
    作者簡介
    王健文,生於臺灣花蓮,讀書在臺北,成家在臺南。臺灣大學歷史繫畢業、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成功大學歷史繫。著有《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等。
    目錄
    尋找紅氣球——代序
    楔子
    流離
    我待賈者也
    曠野的聲音
    問津
    後的挫敗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傷逝
    孔子的兩個世界
    尾聲
    如果君子不再流浪——三聯版後記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在線試讀
    流離
    於是選擇齊國城中女子美好者八十人,都穿著華麗而擅樂舞.再加上文馬三十駟,饋贈給魯君。陳列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再三前往觀看,準備要接受這項厚禮,於是假借請魯君在周邊道路行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說:“夫子,可以走了罷?”孔子說:“魯國今年的郊祭將至,如果郊祭後魯君能致送膰肉給大夫,那麼我還可以留下來。”季桓子終於接受了齊國的女樂,三日不聽政;郊祭,又不致胳俎於大夫。孔子於是離去……
    (孔子在衛國)待了沒多久,有人在衛靈公跟前說孔子的壞話。靈公差遣公孫餘假以兵仗出入脅迫。孔子恐怕獲罪於靈公,待了十個月後,離開衛國。……
    在衛國待了一個多月,有一回,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一同出遊。卻使孔子為次乘(第二輛車),招搖路過市集。孔子說:“我從來沒見過愛好賢德如同愛好美色一般的人啊!”因此看不起衛君,離開衛國,路過曹國(往宋國去)。
    孔子離開曹國到了宋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想殺孔子,撥去大樹。孔子離去。
    孔子在陳國待了三年,正逢晉楚爭強,交相攻伐陳國。後來再加上吳國也來侵擾陳國,陳國屢遭兵災。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年輕人志大而纔疏,但樂觀進取,不忘其初衷。”於是孔子離開陳國……
    靈公年老,怠於政事,不能用孔子。孔子喟然興嘆:“如有國君能用我為政,一年小可,三年可以有所成就。”孔子行……
    又一天,衛靈公問軍陣行列的道理,孔子說:“行禮如儀,我倒是懂得的,軍旅之事,卻從來沒學過。”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仰視空中飛雁,心不在焉。於是孔子離去,又到了陳國。……
    (衛國大夫)孔文子將要攻打大叔,向孔子詢問策略。仲尼推辭以為不知。退出後,即命門人預備車駕而行。孔子說:“飛鳥能選擇棲止的樹木,樹木豈能選擇飛鳥?”文子堅持阻止。正好季康子驅逐公華、公賓、公林,以財禮幣請迎孔子,孔子乃歸魯。《(史記·孔子世家》)
    兒時初聞“孔子周遊列國”的說法,心中想到的是“環遊世界八十天”那般的浪漫旅行故事。那時隻知道孔子是聖人、是萬世師表,受世人景仰,所到之處,自然是備受禮遇,風光至極。童稚的心靈,自然也無法想像,那是一趟集悲切、焦慮、困頓、危殆、時不我予的心情與遭遇於一身的漫長旅程。這次漫長而毫不浪漫的旅行,啟程時,孔子五十五歲;歸魯,孔子已是六十八歲的垂垂老者!長路漫漫,甚至到孔子歸魯,仍然望不到終點。齊國陳恆弒簡公,孔子時年七十一歲,仍奮力作出後一擊,卻難堪地隻看見自己孤獨的身影,連一同行走十四載的弟子,這時都站在自己的對面。這趟孔子及其弟子的信仰之旅,到頭來,從政弟子卻與孔子分道揚鑣,孔子晚年的落寞心情,可以想見。流離
    於是選擇齊國城中女子美好者八十人,都穿著華麗而擅樂舞.再加上文馬三十駟,饋贈給魯君。陳列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再三前往觀看,準備要接受這項厚禮,於是假借請魯君在周邊道路行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說:“夫子,可以走了罷?”孔子說:“魯國今年的郊祭將至,如果郊祭後魯君能致送膰肉給大夫,那麼我還可以留下來。”季桓子終於接受了齊國的女樂,三日不聽政;郊祭,又不致胳俎於大夫。孔子於是離去……
    (孔子在衛國)待了沒多久,有人在衛靈公跟前說孔子的壞話。靈公差遣公孫餘假以兵仗出入脅迫。孔子恐怕獲罪於靈公,待了十個月後,離開衛國。……
    在衛國待了一個多月,有一回,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一同出遊。卻使孔子為次乘(第二輛車),招搖路過市集。孔子說:“我從來沒見過愛好賢德如同愛好美色一般的人啊!”因此看不起衛君,離開衛國,路過曹國(往宋國去)。
    孔子離開曹國到了宋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想殺孔子,撥去大樹。孔子離去。
    孔子在陳國待了三年,正逢晉楚爭強,交相攻伐陳國。後來再加上吳國也來侵擾陳國,陳國屢遭兵災。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年輕人志大而纔疏,但樂觀進取,不忘其初衷。”於是孔子離開陳國……
    靈公年老,怠於政事,不能用孔子。孔子喟然興嘆:“如有國君能用我為政,一年小可,三年可以有所成就。”孔子行……
    又一天,衛靈公問軍陣行列的道理,孔子說:“行禮如儀,我倒是懂得的,軍旅之事,卻從來沒學過。”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仰視空中飛雁,心不在焉。於是孔子離去,又到了陳國。……
    (衛國大夫)孔文子將要攻打大叔,向孔子詢問策略。仲尼推辭以為不知。退出後,即命門人預備車駕而行。孔子說:“飛鳥能選擇棲止的樹木,樹木豈能選擇飛鳥?”文子堅持阻止。正好季康子驅逐公華、公賓、公林,以財禮幣請迎孔子,孔子乃歸魯。《(史記·孔子世家》)
    兒時初聞“孔子周遊列國”的說法,心中想到的是“環遊世界八十天”那般的浪漫旅行故事。那時隻知道孔子是聖人、是萬世師表,受世人景仰,所到之處,自然是備受禮遇,風光至極。童稚的心靈,自然也無法想像,那是一趟集悲切、焦慮、困頓、危殆、時不我予的心情與遭遇於一身的漫長旅程。這次漫長而毫不浪漫的旅行,啟程時,孔子五十五歲;歸魯,孔子已是六十八歲的垂垂老者!長路漫漫,甚至到孔子歸魯,仍然望不到終點。齊國陳恆弒簡公,孔子時年七十一歲,仍奮力作出後一擊,卻難堪地隻看見自己孤獨的身影,連一同行走十四載的弟子,這時都站在自己的對面。這趟孔子及其弟子的信仰之旅,到頭來,從政弟子卻與孔子分道揚鑣,孔子晚年的落寞心情,可以想見。
    這是一段漫長且奇異的旅程,旅途的起點與終點不以空間範圍來界定,而是在追尋一個永遠的夢想。所以說是“永遠”的追尋,一則因為那樣的夢想是恆久顛撲不破的,二則因為那樣的夢想隻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不是世俗世界可以落實的。
    因為要追逐一個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夢想,旅行家沒有一個可以停駐的居所,隻有不斷地追尋、離開,再追尋、再離開……。兩千五百年前孔子那長達十四年的壯遊,事實上就是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去魯,時年五十五。這不是孔子次流亡國外,早在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發生政變,郈昭伯與執政大夫季平子結怨,說服定公出兵攻打季氏。但季孫意如(平子)反而糾集孟孫氏與叔孫氏,三家共攻魯君。昭公不敵,出奔齊國,為齊景公收留於郓,從此開始長達八年的流亡生涯,後抑郁而死,終身不得歸返故國。
    孟僖子死於政變前一年,臨終遺命二子仲孫何忌(懿子)和南宮敬叔從學於孔子。而政變發生時,仲孫何忌纔十五歲,主導參與政變的當是孟氏家宰。但是兩年後,仲孫何忌十七歲,與陽虎共同伐郓(昭公流亡地),大概不能說不是出自其自由意志了。後世儒者以仲孫何忌身為聖人弟子,競如此大逆不道,憤怒而且不解。當然,我們不確知十七歲的仲孫何忌是否已師事孔子?我們也許也可猜測,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出仕為中都宰,當時正值壯年(三十一歲)的何忌扮演了某種角色,但是如果認為身為孔子弟子,在政治實務上也不違夫子,那恐怕是對真實而復雜的歷史太天真的想像了。
    昭公圖謀除去權臣不成,反遭驅逐,終死於流亡晉國時的乾侯。昭公卒,晉國執政大夫趙簡子好奇地問史墨:“季氏大夫逐出他的主君,而人民順服,諸侯友善對待,國君死於境外,卻沒有人怪罪於他,這是為什麼呢?”史墨則以為:“天生季氏,與魯侯並立如同兩君,已經有很長的時日了。人民順服季氏,豈非理所當然!魯君世代失政,季氏世代勤政,人民早就遺忘了國君。雖然死於國境之外,又有誰會矜憐他呢?”《(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昭公流亡於齊、晉之間,齊、晉兩國嘗試納昭公於魯失敗,而魯國內部除了臧昭伯從行,叔孫昭子事變後返國,斥責季平子,並自行祈死外,似乎不起波瀾,平靜無事。昭公屢次試圖返國復闢,無功而退。季氏依然坐穩執政地位,八年之中,國內無君,魯國也未見如何動蕩。趙簡子與史墨的對話,當是實錄。但是在曾經批評季孫意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致力維護封建禮樂秩序的孔子來說,臣逐其君,當然是比起“八佾舞於庭”更加“不可忍”的事變。因此,三十四歲的孔子開始了他一生中的次流離,到了齊國。(相傳孔子在適齊之前,曾與南宮敬叔同赴周問禮於老子,歷代學者聚訟紛纭,意見不一,我以為此事可能性不高,當為戰國道家者虛構的故事。)
    孔子適齊,是為了避亂?還是“義不臣季氏”?其實我們不是很清楚,但顯然他不是跟隨著魯昭公的流亡小政府,而是到了齊國都城。孔子的行止去取,也許可以單純解釋:隻因為孔子此時尚未出仕,沒有可以追隨魯君的身份。但是,觀孔子一生,盡管無時或忘批判違禮僭越的世卿權臣,大聲疾呼倡議要恢復封建秩序,但是卻從來不曾對哪位國君歌功頌德,效其私忠。因此,更合理的解釋,應該說是孔子捍衛的是秩序本身,而非其中的任何一個特定角色。
    孔子在齊國待了多久?沒有很確切的資料,錢穆以為就隻一年,待魯國亂事稍定後即返魯。孔子在齊,曾與景公論政,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但是孔子在齊國有沒有出仕的機緣?或者說,孔子在齊,是否主動尋求出仕的可能?《論語‘微子》篇曰:“齊景公斟酌對待孔子的規格,他說:‘如果要比照季氏在魯國的地位,那是辦不到的;也許可以介於季氏與孟氏之間吧?’後來又說:‘我年紀大了,沒法再重用你了。’孔子於是離去。”《史記·孔子世家》甚至有齊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而晏嬰沮之之說。晏嬰沮孔子之說,崔述辨之已詳,認為絕不可信。而齊景公是否曾經想重用孔子,後來為何又借口年邁而斷念呢?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三十歲時,齊景公與晏子適魯,孔子曾與景公見面,景公問秦穆公得霸緣由,孔子答以秦國小志大,處僻行正,又能起百裡奚於累紜之中而用,“雖王可也,其霸小矣”。五年後,由於昭公奔齊,孔子也到了齊國,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果然與景公論政說禮,深得景公賞識,有意重用。之後纔有晏嬰沮之,齊大夫害之,以致孔子失去了在齊國鷹揚的機會。
    這樣的敘述是啟人疑竇的。魯昭公二十年,《左傳》中的確有關於孔子與景公的記載,那是孔子批評琴張(孔子弟子?)弔祭宗魯的不當;以及齊景公染上皮膚病,期年而未愈,欲誅祝、史以謝鬼神,晏嬰阻止此事,並勸景公修德,庶幾免於億兆人之詛咒;還有當年十二月時,景公田獵於沛,違禮而招虞人以弓,孔子聞之而稱道虞人“守道不如守官”;景公返,晏嬰由飲食引申至政治,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讜論。
    孔子當時年方三十,景公是鄰近魯國的大國之君,晏嬰是老重臣,正直君子。兩人相偕入魯問禮於孔子,是不可思議的事。《春秋》經傳隻提到景公田獵於沛,這是景公當年離開齊國都城的記錄,晏嬰亦未從行。孔子論虞人守官之事,顯繫風聞而評論,並非親見其事。青年時期的孔子,仍未到知天命之年那樣有著“歲不我與”的急切心情,是否會對這麼一位平庸的國君有所期待,是值得懷疑的。
    如果孔子對齊君無所期待,那麼,去魯適齊,既不是追隨魯君,效其私忠;也不是尋求在齊國的出仕機會;而隻是單純的避亂,或者再加上是對季氏的抗議吧!待得魯國情勢稍定,孔子即返魯,其中未必有齊國大夫忌纔、景公許而未用之事。孟子說:“孔子離開齊國,連洗好的米都等不及炊煮,匆匆用手接了,就急著動身。”(《孟子·萬章下》)告別齊國,毫無留戀之情,應是對孔子當時心境的精確描寫。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胳俎於大夫。孔子遂行。
    孔子去齊之後十六年,在過了知天命之年後,有點驚奇地,天命似乎轉向,給了孔子他一生中的機會,不清楚究竟為什麼,孔子似乎得到了定公和季桓子兩人的信賴與重用,從中都宰到大司寇,進行了三年的新政。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
    後來魯定公以孔子擔任中都宰,一年,四方來取法。孔子由中都宰升遷為司空,又由司空升遷為大司寇。……定公十三年夏天,孔子向魯定公建言:“為人臣者,不應私藏甲冑,大夫不得營建廣達三百丈的城邑。”孔子遣仲由(子路)任季氏家宰,展開墮毀三大違制城邑的行動。《左傳》和《公羊傳》在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也都提到了關乎孔子政治生命的關鍵事件——“墮三都”:
    仲由(子路)為季氏家宰,將墮三都。(《左傳》)
    季孫斯、仲孫何忌,率軍墮毀費城。何以要率軍墮毀郈城?率軍墮毀費城?孔子當時深得季氏大夫重用,三月之內,言聽計從。孔子說:“私家不藏甲冑,城邑不得廣達三百丈。”於是率軍墮邱,率軍墮費。(《公羊傳》)
    《孔子世家》將“墮三都”的啟動,繫於魯定公十三年夏,由《左傳》校訂,顯然是錯誤的。這件春秋歷史上的大事,應當始於魯定公十二年夏,終結於鼕十二月,魯定公圍成弗克,無功而返。
    孔子汲汲於行道,恢復封建禮樂秩序,的機會就是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的“墮三都”。這是整個春秋時代僅見的由國君和強宗世卿聯手,打擊“大都耦國”、“陪臣執國政”的僭禮現像。春秋以來封建秩序一路傾頹敗壞,這也是次力挽狂瀾的壯舉。
    如同滔滔洪流中的砥石激起的巨浪般,大江東流既是一代氣運所鐘,浪花跌落也隻空留向慕舊秩序的保守者以萬分惆悵。“墮三都”之所以看似頗成氣候,隻是因緣湊合,歷史意外地走上潮流之外的歧路,曇花一現的,迅即回到原來的軌道。孔子時為大司寇,子路為季氏宰,師生二人深受定公與執政大夫季桓子的重用。正值前幾年,費宰公山不狃等不得志於季氏,與陽虎共謀去三桓,季桓子還曾經在魯定公五年(前505年)為陽虎所執;而魯定公十年(前500年)叔孫氏家臣侯犯以邱叛。因此季孫、叔孫二家都深感於家臣勢凌大夫的危機,孔子與子路在此時所提出的“墮三都”正好合乎了各方的意圖(盡管各方意圖的方向可能是不一致的):孔子要端正封建秩序,季氏、叔孫氏要對付坐大的家臣,魯君也可借此伸張自己的權勢。
    所以“墮三都”事件,並不是單純在“行道”的意圖上的實踐,甚至可以說,這個因素在政治權力場上,隻是微弱的聲音。等到孟孫氏開始抗拒時(因為墮成並不符合他的利益,孟懿子仲孫何忌還是孔子的學生呢),墮三都之事乃功敗垂成。一般認為,孔子也因此事件的急轉直下,黯然下臺,終至於國不再給他任何機會,隻有往外尋找新的可能。但是,歷史的潮流,時代的主流價值,對照著孔子的“不合時宜”,孔子再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
    《孔子世家》對孔子之去魯,歸諸齊國因懼怕孔子得志於魯,魯國國勢必盛,故而從中破壞,贈女樂於魯,魯君和季桓子因而荒廢政事,孔子有志難伸,不得已而去魯。這樣的說法恐怕是後世儒家刻意誇張孔子在現實政治上的卓越成就,與當時的歷史實情不合。
    孔子政績的“神話”,如《孔子世家》中記載:
    定公十年春天,魯國與齊國重修舊好。夏天,齊國大夫黎鈕向齊景公進言:“魯國重用孔丘,勢必危及齊國。”景公於是遣使者邀約魯國在夾谷進行和平會談。……景公懼怕,知道自己在道義上不如對方,歸國後感到惶恐,告訴身邊臣子:“魯國大臣以君子之道輔佐其君,而你卻以夷狄之道教導寡人,使我得罪於魯君,怎麼辦呢?”官員進而應對:“君子犯了過錯,則以具體的物事謝罪;小人犯了過錯,則以虛偽的文辭謝罪。國君如果真心要補過,那麼得有實質的表示。”於是齊侯歸還過去侵奪魯國的之郓、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孔子)於是誅殺亂政的魯國大夫少正卵。孔子與聞國政三個月,賣羔豚的小販不亂開價;男女在道路上分別行走;路不拾遺;四方行旅來到魯國,不必擔心找不到相關官吏,如同在自己家鄉一般親切。齊人聽說了魯國的情形而感到懼怕,說:“孔子為政必然使魯國稱霸,魯國稱霸而我國就在鄰近,恐怕會首先遭到兼並。不如先贈地給魯國吧?”黎鈕說:“還是先嘗試破壞魯君對孔丘的信任;不成再贈地也不算遲!”
    段中說的是孔子在夾谷之會中的表現,義正辭嚴,讓齊景公感到羞愧,故歸所侵魯之郓、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第二段則亟言孔子三月之中,幾乎在魯國創造了大同世界,齊人懼而欲先割地以避禍。
    我們不妨來看看《左傳》怎麼記錄夾谷之會中齊魯雙方的外交析衝:
    將要盟誓。齊人在盟約的“載書”上寫著:“齊國軍隊出境,魯國若不以甲車三百乘追隨從命,依盟約而懲處。”孔丘遣茲無還作揖而對:“齊國若不歸還我國汶陽之田,我國聽命於齊國的事,也比照辦理。”
    孔子基本上是以歸還齊國侵魯所得汶陽之田,作為齊、魯兩國訂定盟約,魯國承諾成為齊國附從國的交換條件。齊國歸魯田邑,純粹隻是外交籌碼,怎能是因齊君道德上的羞愧而拱手奉上?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