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孟子講座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99-144
    【優惠價】
    62-90
    【作者】 夏傳纔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1659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165927
    作者:夏傳纔著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1月 

        
        
    "

    內容簡介
    孟子是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在戰國中期繼承孔子思想學說並把儒學發展到新的階段,被奉為“亞聖”,歷來孔盂並稱。本書是作者在為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級學生授課二十餘年之課堂記錄基礎上,積極吸收百家研究成果,結合讀書心得,邊講邊充實、修訂,不斷完善而成的。全書共十三講,力求以較少的文字,對孟子的生平及學說的精華,作簡明、扼要的現代詮釋。每一講,都從閱讀原文人手,附有譯文,分別各個門類,作繫統科學的講解,是學習《孟子》理想的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夏傳纔,1924年生,河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經學會會長,中國屈原學會顧問,曾兼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文學創作課程講座教授,日本宮城女子大學特聘研究員、日本詩經學會顧問。著有《十三經概論》、《論語》、《詩經》學專著及魏晉文學校注多種,主
    目錄
    講孟子生平
    家世與母教
    師承
    出仕和遊歷
    晚年著述講學及其主要貢獻
    孟子學說的歷史命運
    第二講其書
    《孟子》的成書
    歷代主要注疏和研究
    第三講民為國本
    民為貴,君為輕
    治國之策仁義而已
    與民同樂
    保民養民講孟子生平
    家世與母教
    師承
    出仕和遊歷
    晚年著述講學及其主要貢獻
    孟子學說的歷史命運
    第二講<孟子>其書
    《孟子》的成書
    歷代主要注疏和研究
    第三講民為國本
    民為貴,君為輕
    治國之策仁義而已
    與民同樂
    保民養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君和臣的辯證關繫
    第四講仁政
    仁心治政
    法先王治國方策
    制民之產
    賢能政治
    第五講統一與戰爭
    春秋無義戰,善戰者服上刑
    王道和霸道
    弔民伐罪
    第六講理想人格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大丈夫精神
    合生取義
    仁義禮智
    養吾浩然之氣
    思誠者人之道
    嚴於律己,薄責於人
    第七講性善論
    四端
    孟子與告子的爭論
    人人可為堯舜
    第八講心性天命
    義利之辨
    盡心知性
    天命
    萬物皆備於我
    第九講社會發展史觀.
    內聖外王
    一治一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第十講教育思想
    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
    教育為治國之根本
    尚志
    寓言:揠苗助長
    不為拙工改廢墨繩
    寓言:弈秋教弈、一曝十寒
    精研覃思深造自得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第十一講文藝思想
    與眾樂樂,與民同樂
    文藝為社會教化服務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知言養氣
    第十二講《孟子》書中其他名言繫列
    憂患和安樂
    榮和辱
    經和權
    有為和不為
    第十三講《孟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影響
    從語錄體向論說體過渡
    讀《孟子見梁惠王》章
    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讀《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的文學特色
    主要參考引用文獻
    在線試讀
    家世與母教
    孟子出生在魯國的鄒地(今山東鄒縣),是魯國貴族的後裔。魯國本來是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旦的封國,稱為周王朝的兄弟之邦,春秋末期傳至魯桓公,桓公長子襲位,三位庶子孟孫、叔孫、季孫,即孔子時代所稱的三桓;其中孟孫的嫡繫稱孟孫氏,其餘支子改稱孟氏,這是孟子姓氏的由來。春秋以後,三桓子孫衰微,孟子的祖先由魯遷鄒,孟子即為鄒人。經查考,孟軻大約是魯桓公的十二代後裔。孟軻出生前,家境早已敗落,所以他是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的“士”。
    孟子的先代,世繫記載甚詳,其祖父以後則無記載,乃至其父名字無傳,可見家道已經十分代有本《孟氏譜》,說其父名激,字公宜,其母仉(音掌)代所立墓碑又題“孟母李氏”,都未悉所據,無從考證,這正證明他們在鄉裡問默默無聞,連名字都不為人知。孟子生在這樣一個衰微的家庭,從他的母親自己織布來看,家境並不富裕。清代施彥士《讀孟質疑》記錄了一個傳說:“仉氏夢神人乘雲,攀龍鳳自泰山來,將止於峰,凝視久之,忽見片雲墜而寤。時閭巷皆見五色雲覆孟氏居,而孟子生焉。”很顯然,代高封孟子、大修孟廟以後,人們為神化孟子而編撰的神話傳說而已。
    周代的魯國是用王室禮樂的大邦,禮樂昌盛,春秋末年,魯國又是孔子的故鄉,儒學的發源地,文化教育較為發達。孟子雖生在平民之家,這個家族高貴的貴族傳統,還是重視子女教育的,所以孟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是否如某些傳說所謂幼年喪父,現在無信史可以考證,稱其“三歲父喪、寡母撫孤”之說,據孟子父殯的規格,此說可疑。不過,孟子的幼年教育確實受益於良母的孤詣苦心。《列女傳》、《韓詩外傳》分別記載有孟母教子的傳說,三遷、斷織、殺豚、去妻四則故事廣為傳誦,有的故事婦孺皆知。抄錄於下: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踊躍築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日:“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
    這是“三遷擇鄰”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教育要重視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們思想純潔,有如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人缺乏辨別是非能力,意志不堅定,個性不定型,成長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明智的父母應該為子女營造適宜學習、成長的良好環境,盡量避免惡劣的社會風氣和庸俗的市儈習俗對他們的侵擾和腐蝕。不僅家長應該如此,政府主管部門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如此。家世與母教
    孟子出生在魯國的鄒地(今山東鄒縣),是魯國貴族的後裔。魯國本來是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旦的封國,稱為周王朝的兄弟之邦,春秋末期傳至魯桓公,桓公長子襲位,三位庶子孟孫、叔孫、季孫,即孔子時代所稱的三桓;其中孟孫的嫡繫稱孟孫氏,其餘支子改稱孟氏,這是孟子姓氏的由來。春秋以後,三桓子孫衰微,孟子的祖先由魯遷鄒,孟子即為鄒人。經查考,孟軻大約是魯桓公的十二代後裔。孟軻出生前,家境早已敗落,所以他是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的“士”。
    孟子的先代,世繫記載甚詳,其祖父以後則無記載,乃至其父名字無傳,可見家道已經十分代有本《孟氏譜》,說其父名激,字公宜,其母仉(音掌)代所立墓碑又題“孟母李氏”,都未悉所據,無從考證,這正證明他們在鄉裡問默默無聞,連名字都不為人知。孟子生在這樣一個衰微的家庭,從他的母親自己織布來看,家境並不富裕。清代施彥士《讀孟質疑》記錄了一個傳說:“仉氏夢神人乘雲,攀龍鳳自泰山來,將止於峰,凝視久之,忽見片雲墜而寤。時閭巷皆見五色雲覆孟氏居,而孟子生焉。”很顯然,代高封孟子、大修孟廟以後,人們為神化孟子而編撰的神話傳說而已。
    周代的魯國是用王室禮樂的大邦,禮樂昌盛,春秋末年,魯國又是孔子的故鄉,儒學的發源地,文化教育較為發達。孟子雖生在平民之家,這個家族高貴的貴族傳統,還是重視子女教育的,所以孟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是否如某些傳說所謂幼年喪父,現在無信史可以考證,稱其“三歲父喪、寡母撫孤”之說,據孟子父殯的規格,此說可疑。不過,孟子的幼年教育確實受益於良母的孤詣苦心。《列女傳》、《韓詩外傳》分別記載有孟母教子的傳說,三遷、斷織、殺豚、去妻四則故事廣為傳誦,有的故事婦孺皆知。抄錄於下: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踊躍築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日:“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
    這是“三遷擇鄰”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教育要重視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們思想純潔,有如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人缺乏辨別是非能力,意志不堅定,個性不定型,成長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明智的父母應該為子女營造適宜學習、成長的良好環境,盡量避免惡劣的社會風氣和庸俗的市儈習俗對他們的侵擾和腐蝕。不僅家長應該如此,政府主管部門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如此。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日:“何為中止?”對日:“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
    (《韓詩外傳》卷九章)
    這是“斷織教子”的故事。當孩子荒廢學業,或趨向遊嬉乃至下流,父母及時予以教育,使其回到正道上來。孟母的教育方法是親情的感動和告誡。這個故事被許多戲曲和小說采用並加工,有名的戲曲是“三娘教子”,寡母以織布養家,兒子逃學,寡母斷杼,杼是織布機的主要部件,掌控經緯的梭,割斷梭,表示再不能織布。這使兒子深切認識到母親終年終的辛苦完全是希望教子成人,沒有了這個希望她何必活著?她不再織布,母子也都無法生活。這種血肉相連的親情自然會給孩子以深刻的激勵。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日:“東家殺豚何為?”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日:“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韓詩外傳》卷九章)
    這是“殺豬取信”的故事。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隻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教育的要務是學做人,不然的話,及第,汪精衛留洋歸來,卻做了漢奸國賊;法西斯的細菌戰有一批技術專家,用科學技術殺人。從國家人民的利益來說,這些大奸大惡之有知識不如沒有知識,可以少一些害人精。品德教育要從小抓起,據孩子們的理解能力,須以誠信為先。誠信,即不說謊,言出必行,是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父母是兒童實際上的親近的教師,崇愛和模仿的榜樣。教導孩子做誠信的人,父母對孩子必須先做到。孟母就是這樣做的。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日:“婦無禮,請去之。”母日:“何也?”日:“踞。”母日:“何知之?”孟子日:“我親見之。”母日:“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雲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
    (《韓詩外傳》卷九第十七章)
    這是孟子“去妻”的故事。古人婚配較早,孟子大約十幾歲或二十歲結婚。有一天孟子回家,看見妻子盤腿而坐(踞)。古時婦女在家必須尊敬尊長和丈夫,乃至在外人面前,是不能盤腿而坐的,認為這不合禮法。於是孟子稟告母親,說要去妻。“去”是休棄的意思。孟母問明實際情況以後,向孟子說:這不是你妻違禮,而是你違禮。因為按禮法,男子進家先要問誰在家,進廳堂要出聲,讓裡面的人知道有人進來,進入臥室,先向下看,讓室內的人有所準備。你妻子是在臥室內盤腿獨坐的,你進門、登堂、入室都並沒有提示,“掩人不備”,是你不合禮法而不是你妻。孟子休妻的動議當然作罷。這個故事說明,孟母用禮法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教導孟子,孟子也能接受教育和進行自我批評。所謂禮法,內容相當廣泛,其中包括社會通行的道德規範。古代男尊女卑,現在社會進步了,這一類約束婦女的許多規則早就被破除了。道德隨時代而進步,新時代的道德規範我們還是應該遵守的。
    以上四個故事,無載於信史,屬民間傳說性質,數千年相傳,我們仍可相信孟子從其母那裡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師承
    戰國時代諸子並出,百家爭鳴。諸子之中受尊敬的是孔子;孔子逝世後,曾子、子夏、子思等都是影響很大的學者。百家之中儒家學派是的學派,在儒學發源地的魯國,儒學傳播廣,孟子居住的鄒地距魯都曲阜甚近,孟子自幼接受儒學。
    《漢書·藝文志》記:“《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劉向《列女傳》也說:“孟子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古時信從這種說法的人較多。其實,這個說法不符合實際。有力的證據是由他們的年齡可以論定。孔子亡前479年,其亡故前四前483年其孫子思(孔假)出生;孟前372年出生,那時子思應是一百一十二歲,子思不太可能活到孟子出生的時候,孟子也就不可能受業於子思。
    《孟子外書》說:“子思之子子正,軻嘗學焉,是以得聖人之傳也。”說孟子受業於子思的兒子(孔子的曾孫)子正,也不可能。子正這個人活了四十五歲,假定子正在子思五十前433年出生,亡故時間前388年,那時孟子仍未出生;再後推二十年前368年,孟子剛剛四歲。而孟子十四前358年)志於學,不可能受業於子思的兒子。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門人”一詞,可以指弟子,也可以指弟子的弟子。我們從時間來推算,孟子隻可能是子思的再傳弟子。
    前人撰稱孟子是子思,或是子正的學生,無非是想說明孟子學說受自孔子的嫡傳,說明孟子學派是儒學的嫡派傳人。其實,這個問題要從學術淵源來看。孟子雖未直接受業於子思,但確實精讀子思之學,並受到很大的影響。今人楊澤波,《孟子評傳》論證:在孔子主要弟子之中,《孟子》一書稱引其言論和事跡多的是曾子(二十二次)、子思(十六次),孟子學說確受曾子、子思的重大的影響。《中庸》一書,可信前十九章是子思的著作,代表子思學派學說的精華,而《孟子》一書與《中庸》的思想一致,連部分文字都是相同的,所以後世並稱為思孟學派,證明他們同為一脈。子思給予孟子思想的影響很重要,但是影響的還是孔子,《孟子》書中僅稱引“孔子日”就達二十六章。孔子是孟子崇敬的人物,他稱頌孔子是自有人類以來的偉大的聖人:“出於其類,撥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孫丑上》)他又自述說:“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離婁下》)
    所謂“私淑”,就是讀其書,慕其為人,私自奉以為師而學之。對這句話,朱熹《孟子章旬集注》解釋說:“孟子言予雖未得親受業於孔子之門,然聖人之,澤尚存,猶有能傳其學者,故我得聞其道於人,而私竊以善其身。”近人胡毓寰《孟子事跡考略》又進一步解釋:“彼雖未親受孔子之門,然心慕其人則效之,間聞其道而私淑之,既不啻為一孔子門徒也。”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又吸取了戰國前期孔子弟子的一些學說,面向戰國中期的社會現實,經過自己的思考,豐富、發展了孔子學說,把儒學提高到新的發展階段。
    出仕和遊歷
    孟子十四歲志於學,到他四十歲(約前332年)出仕以及遊歷各國,至六十二歲返鄉著述講學。這一大段經歷,古今許多學者曾進行考據,據多種傳記、年譜、年表來看,至今仍很難準確地記述這個過程。考據成績較大的錢穆的《先秦諸子繫年考證》和楊澤波的《孟子評傳》,也不能準確地推定繫年,我們在這裡隻能簡略地敘述。
    孟子青少年勤學,而且德行出眾,逐漸聞名鄉裡。他弱冠成婚,親老家貧,需要他事親養家。當時,尤其是儒家學派士人的出路,或是出仕,或是教學,二者都不行的話則充當司禮的司儀。孟子大約三十多歲的時候開始辦學。大約十年以後,鄒穆公招攬人纔,鋻於孟子的名聲,請他出仕。
    他在鄒國出仕擔任過什麼職務,不見記載。可考的是他在鄒任職期問殯葬父親的禮儀,殯禮用的禮器是三鼎。按禮制,士用三鼎、大夫五鼎,據此可知,孟子在鄒國出仕,地位不高,隻是“士”。他在此期間的政治事跡,我們也知之甚少,在《孟子》書中隻有孟子與鄒穆公的一段談話:
    鄒與魯哄。穆公問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梁惠王下》第十二章)
    (鄒國同魯國發生衝突。鄒穆公問道:“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百姓沒一個為他們死難的。殺了這些百姓吧,殺不了這麼多。不殺吧,他們眼看著長官被殺卻不去救,怎麼辦合適呢?”孟子回答說:“饑荒年歲,您的百姓老弱的棄尸山溝荒野,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大概有一千人了。而您的糧倉滿滿的,庫房裡裝滿財寶的時候,管事官員卻不把這情況向您報告,這就是在上位的人殘害下面的百姓啊。曾子說:‘警惕呀警惕呀,你怎樣對待他,他怎樣對待你。’百姓今後怎樣對待您呢,您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愛護他們的上級,願為長官犧牲了。”)
    這樣的批評意見,鄒穆公不肯接受。孟子在鄒出仕三年,他的纔能和抱負不能施展,這時齊國的稷下學宮相當興盛,齊威王招致天下的文學遊說之士,前330年或稍前,孟子離鄒來到齊國。
    孟子到齊國以後的一段較長時間,沒有官職。下面有兩件事的記載,其中之一是他不去謁見齊威王。
    萬章日: “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日:“在國日市井之臣,在野日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萬章日:“庶務。再說,君要召見,為什麼?”萬章說:“為的是他見聞廣博,為的是他賢良。”孟子說:“為的他見聞廣博,天子不能召喚老師,何況諸侯呢?我沒聽說想見賢人而召喚來的。……”)
    從這件事可以知道,孟子到齊國,並不受特別重視。有一個階段沒有職位,他也不去謁見齊王,而保持自尊。另有一事,齊君派人向孟子饋贈黃金一百鎰,他拒絕接受,理由是“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貨取乎?”(《公孫丑下》)這裡說的“黃金”就是黃銅,當時是稀有的金屬,可以在商品交換中流通,每鎰二十兩。“貨”指買賣商品,這句意為自己不可被收買。這仍然表現他的自尊自強和廉正不阿。這個時期,他還受到一些人的挖苦,他都淡然處之。
    上面提到的萬章,是齊國的知名人士,年紀與孟子相仿,他佩服孟子的學識和品德,經常向孟子請教各種問題,二人交遊甚為相得。當時齊國上層非議萬章“不孝”,指責他不及時為父發喪,且有不合禮制之處。孟子不顧被眾人誤解,力排眾議,認為萬章草草發喪是另有大事籌劃。果然,不久萬章奉命領兵抗御來侵犯的秦軍,並獲得大勝。
    孟子在稷下學宮講學,名聲大增,齊君予以客卿之禮前327年,孟子母喪,他回鄒歸喪。殯母用大夫之禮,說明他在齊國後期已有客卿的地位,待遇等同大夫。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日:“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日:“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日:“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何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
    (《萬章下》第七章)
    (萬章問:“請問不去謁見諸侯,是什麼道理?”孟子回答:“住在都城的叫市井之臣,住在鄉野的叫草莽之臣,都是平民。平民不經過一定的禮節任用為臣,不能謁見諸侯,這是禮制。”萬章說:“是平民,召喚去服役,就要去服役;君要見他,召喚了,卻不去見,為什麼呢?”孟子說:“去服役,是義務;去謁見,不是義務。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