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美斯科特·塞繆爾森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74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0257477
    作者:[美]斯科特·塞繆爾森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6月 

        
        
    "

    編輯推薦


    1.對抗苦難的哲學自助手冊:面對未知的天災人禍,痛苦隨時可能迎面而來,需要我們在思想上有所準備。從古到今,東西方的哲學家是如何面對痛苦、思考痛苦的?究竟改面對苦難,還是逃避苦難,苦難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2.社會文明的通識教育讀本:痛苦帶來社會反思,不理解痛苦的社會,不配談論文明。如果埃涅阿斯沒有逃離特洛伊城,羅馬就不會建立。因此,如果無辜的拉奧孔沒有受難,羅馬就不會存在。沒有悲劇,就不會有文明。沒有無意義的痛苦,就不會有人性。
    3.具權威性的哲學入門書:從哲學層次看:思考痛苦是我們與哲學的初次會晤,也是哲學*後的自留地。作者塞繆爾森出身哲學專業,長期在社區和監獄機構為服刑人員普及哲學,在教學一線反復錘煉,他充滿表達力與關懷的教學方法,使他在讀者和學生中大受歡迎。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會有痛苦?
        當尼采看到一位受挫的車夫鞭打著一匹不願動的馬時,尼采內心的某種東西斷裂了。當漢娜·阿倫特看到猶太集中營的資料時,她痛苦地質問,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而面對ZUI愛的弟子的早逝,孔子隻能向天哀嘆不公。拉奧孔的雕像在靜默中痛苦的哀號,仿佛在替我們所有人無聲的質問。
        人類用幾千年的時間,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質問著、體驗著、擁抱著、逃避著痛苦,於是我們自痛苦中誕生了藝術、音樂與哲學。而ZUI終,痛苦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
    思考痛苦,面對苦難,是你與哲學的第YI次照面。

    作者簡介

    斯科特·塞繆爾森(Scott Samuelson)
    哲學教師、影評人、電視主持人,埃默裡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在愛荷華州的柯克伍德社區學院教哲學,也曾在愛荷華州奧克戴爾監獄為服刑犯人上哲學課。2014,他的本書《深刻的人生:寫給大家的哲學導論》一出版便受到讀者和哲學界一致好評,榮獲2015年“人文學希特獎(Hiett Prize in the Humanities)”。他還有過許多公開演講和講座,包括TED演講《哲學如何救了你一命》。另外,他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旗下電視臺KCRG主持了一檔周日脫口秀節目《新聞道德視角》。在寫作、演講和教學之餘,他還是柯克伍德的一家法國餐廳的副主廚。

    目錄
    引言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部分 看待痛苦的三種現代方式
    堂 根除痛苦 :約翰·穆勒及其功利主義悖論
    第二堂 擁抱痛苦 :尼采與永恆輪回
    第三堂 為痛苦負責 :漢娜·阿倫特與平庸之惡
    插曲 :罪惡問題
    第二部分 看待痛苦的四種古典方式
    第四堂 痛苦展露無知 :論《約伯記》與自由的意義
    第五堂 痛苦用自然彌補我們 :愛比克泰德與感恩存在
    插曲 :天堂與地獄
    第六堂 痛苦喚醒我們的人性 :孔子的仁與禮
    第七堂 痛苦激發藝術靈感 :悉尼·貝謝和藍調音樂
    結論 飽含人性地受苦
    悲傷的尾曲

    引言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部分 看待痛苦的三種現代方式
    堂 根除痛苦 :約翰·穆勒及其功利主義悖論
    第二堂 擁抱痛苦 :尼采與永恆輪回
    第三堂 為痛苦負責 :漢娜·阿倫特與平庸之惡
     插曲 :罪惡問題
    第二部分 看待痛苦的四種古典方式
    第四堂 痛苦展露無知 :論《約伯記》與自由的意義
    第五堂 痛苦用自然彌補我們 :愛比克泰德與感恩存在
     插曲 :天堂與地獄
    第六堂 痛苦喚醒我們的人性 :孔子的仁與禮 
    第七堂 痛苦激發藝術靈感 :悉尼·貝謝和藍調音樂
    結論 飽含人性地受苦
     悲傷的尾曲
    致謝
    注釋

    前言
    引言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人從自身的視角,隻能從矛盾中看到現實。他越忠於自己所見的矛盾,就越願意接受現實。——艾爾弗雷德·卡津
    孩子們的不幸遭遇,一針見血地指明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它和我們以為的樣子有多麼不同。除非具有足夠的想像力,相信前世今生或是父債子償,纔能從大多數這樣的慘劇中瞥見一絲絲正義的影子。想一想:此時此刻,在某個地方,就有孩子在父母的打罵下瑟瑟發抖,有的在沿街乞討,有的在去學校的路上膽戰心驚,有的咳出鮮血,有的先天畸形、痛苦不已,還有的早早夭折。就在此刻,某處不知又有哪個馬特·考夫曼在痛苦中扭動著身體。美國國家犯罪受害者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的調查顯示,每5個女孩和每20個男孩中,就有一個遭受過性虐待。這些孩子正在遭受什麼樣的折磨?我不忍細想。
    然而,逃到成年人的世界也沒有多大幫助。世界上每分鐘都有人在遭遇性侵犯,每分鐘都有人還沒來得及發揮潛能就死了。每一秒,每一瞬間,我們都在承受莫名而來的痛苦。這些痛苦看起來沒有任何意義:歇斯底裡的狀況、不公的待遇、孤獨或喪慟的境遇、恐怖主義的威脅、獨裁的暴政、酷刑的折磨,還有無聊、沮喪、羞辱、壓抑、絕望、單相思以及戀愛的痛苦。羅伯特·伯頓(Robert Burton)在《憂郁的解剖》一書中這樣說:

    引言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人從自身的視角,隻能從矛盾中看到現實。他越忠於自己所見的矛盾,就越願意接受現實。——艾爾弗雷德·卡津


         我想起我兒時的伙伴馬特·考夫曼(Matt Kaufman),那時他上五年級,一頭金色卷發,頑皮搗蛋,生命充滿各種可能性。一天,他正在小鎮邊緣玩自行車後輪支撐,突然,一個高中生開著車從山上呼嘯而下。馬特被撞飛,落在了旁邊的操場上,他的身體腫脹到原來的兩倍大。當時學校剛放學,一個小孩目睹了這一場景,他站在馬特一動不動血淋淋的身體旁,等待救援直升機到來。在去醫院的路上,馬特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時我纔上四年級,事發後,我在樓梯上擺弄著玩具人偶,心中有些不安,我的母親過來告訴我,我的小伙伴去世了。剎那間,一個問題密密麻麻地爬滿了我的全身——“為什麼?”玩具從我手中掉落,歪歪扭扭地躺在臺階上。
        孩子們的不幸遭遇,一針見血地指明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它和我們以為的樣子有多麼不同。除非具有足夠的想像力,相信前世今生或是父債子償,纔能從大多數這樣的慘劇中瞥見一絲絲正義的影子。想一想:此時此刻,在某個地方,就有孩子在父母的打罵下瑟瑟發抖,有的在沿街乞討,有的在去學校的路上膽戰心驚,有的咳出鮮血,有的先天畸形、痛苦不已,還有的早早夭折。就在此刻,某處不知又有哪個馬特·考夫曼在痛苦中扭動著身體。美國國家犯罪受害者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的調查顯示,每5個女孩和每20個男孩中,就有一個遭受過性虐待。這些孩子正在遭受什麼樣的折磨?我不忍細想。
        然而,逃到成年人的世界也沒有多大幫助。世界上每分鐘都有人在遭遇性侵犯,每分鐘都有人還沒來得及發揮潛能就死了。每一秒,每一瞬間,我們都在承受莫名而來的痛苦。這些痛苦看起來沒有任何意義:歇斯底裡的狀況、不公的待遇、孤獨或喪慟的境遇、恐怖主義的威脅、獨裁的暴政、酷刑的折磨,還有無聊、沮喪、羞辱、壓抑、絕望、單相思以及戀愛的痛苦。羅伯特·伯頓(Robert Burton)在《憂郁的解剖》一書中這樣說:
        人這一生,沒有哪種狀態是令人滿意的。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如此:小的時候,仿佛在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之下,隻有無盡的服從;長大了,就得工作,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骨頭酸痛、內髒絞痛、身體抽搐,成了喪宴(拉丁語:silicernia)的常客,聽覺遲鈍、視覺模糊、頭發花白、臉上布滿皺紋、聲音嘶啞,老得不認識鏡中的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是種負擔;人到古稀,就像《聖經》中大衛所說的那樣:“無所不悲。”他們不是活著,隻是苟延殘喘。
        正如伯頓四百多年前的這本老書所言,無意義痛苦並非新鮮事物。這些慣常的苦痛,我們的祖先也不能幸免。此外,他們還要被迫應對那些恐怖的災難:私刑、瘟疫、廣島原子彈爆炸、三十年戰爭、斬首、運輸奴隸的航路,還有特雷布林卡(Treblinka)集中營。他們常常會染上各種疾病:小兒麻痺癥、黃熱病、鉤蟲病、瘧疾、麻疹、腮腺炎、風疹和天花,飽受折磨直至死去。那麼,這些疾病的消除(至少在它們已經被消除的地方),是否造成了一些正義與善良的缺失呢?換句話說,是否有心智健全的人希望我們更廣泛地重新引入這些疾病?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意味著什麼?
        動物界的情況又怎樣呢?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說:“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快樂比痛苦重要……如果讀者想快速判斷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可以想像一隻動物在喫另一隻動物,然後比較一下兩隻動物各自的感受。”所有生命的代價都是死亡,任何有神經繫統的生物,從級的甲殼類到進化鏈上的高級生物,都會遭受生理的痛苦。達爾文在一封信中坦言:“我無法相信一個仁慈全能的主會刻意創造出姬蜂這種生物,讓它們寄生在毛毛蟲活體內吸食養分,或刻意創造出貓這樣的動物,讓它們肆意折磨老鼠。”姬蜂科的一種,會在活著的毛毛蟲體內產卵。當卵孵化後,姬蜂幼蟲會從宿主的體內喫出去。一位動物學家發現:“對於達爾文所研究的寄生姬蜂而言,宿主被喫的時候是活的,吸收的養分纔新鮮,纔更利於姬蜂的基因,盡管這會使宿主極度痛苦。”或許 C. S. 劉易斯(C. S. Lewis)的《痛苦的奧秘》中,精彩的部分就是倒數第二章“動物的痛苦”(在下一章“天堂”之前),他在此章中承認,他對人類痛苦所做的細致的神學解釋並不適用於其他生物。對於為什麼動物隻能被迫遭受痛苦,卻無法解釋並超越痛苦,他終得出的答案是:“我們無從得知。”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編寫者的說法,“evil”(惡)一詞的詞源,是指“超出適當程度”或“逾越適當限度”。痛苦是我們對超過限度的表達方式,所以“惡”原本指一切產生了傷害的事物。我們可以從《牛津英語詞典》幾頁有趣的解釋中挑兩個例子來說明:1480年,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抱怨“被稱作黃疸病的黃色邪惡(euyll)”。1655年,卡爾佩珀告誡說:“頭痛發作時,手腳冰冷是種邪惡(evil)。”
        盡管我們厭惡黃疸病和偏頭痛,在腳冷時尤其如此,但我們現在很少會說這些疾病是“惡”的,至少不會正兒八經地這樣說。對我們來說,“惡”主要指故意施加不必要的痛苦。“惡”是納粹分子那樣的人做的事,我們神話中的惡魔是希特勒那樣的人。然而現代性發生了一種有趣的轉變,我們隨後會討論。由於這種轉變,“惡”的概念從自然事件中被抽離出來,局限於人類行為的領域。黃疸病和地震是自然而然的不幸,不是人為加諸的惡。不幸之事無可避免,隻能任其發生。就像現代人所說的那樣,人生倒霉之事十之八九。
        為了讓我們回到更寬泛的“惡”的概念上來——這一概念既包括人類的惡行,又包括自然發生的苦難與死亡,我選擇使用“無意義痛苦”(pointless suffering)一詞。我承認這個詞有點奇怪,因為本書大部分內容是關於人們如何在痛苦中找到意義:藝術家在痛苦中找到創造出重要藝術作品的靈感;精神的尋求者在苦難中找到通向上帝的道路;哲學家在苦難中找到本質的救贖以及對人類基本美德的錘煉。但我認為,“無意義痛苦”一詞說得通,原因有二。
        首先,我認為一些痛苦確實顯得毫無意義,至少乍看如此。盡管我們都知道,人生中有些苦難是好事,作為人,我們不可能不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苦難,但這些苦難似乎不符合任何通常的善良或意義。或許,我們要做的就是看穿痛苦的無意義表像,並終獲取其意義;又或許,我們需要忍受這種看似無意義的痛苦,並且堅信,雖然我們看不到其意義,但它確實存在。不過,對宇宙而言,痛苦或許真的沒有意義,而我們必須找到其他方式來應對,或干脆繳械投降。不管怎樣,無意義痛苦都是創造意義的旅程的開始。
        其次,在痛苦的偉大哲學中,我們的痛苦經歷的核心總是存在一種悖論、一種辛酸的矛盾——痛苦確實是創造意義的核心,然而,即便我們竭盡全力,一些苦痛還是令人難以忍受、無法理解。所以,我們用來對抗“惡”的主要概念——上帝、自然、人性、藝術,都散發著濃烈的神秘氣息。這些概念及其相關的做法,幫助我們理解並接受痛苦。它們蘊含一種突如其來、令人驚訝的崇高感,讓我們的理性難以合理地處理其反矛盾性。如果我們的大腦足夠活躍,能夠體會一些苦難的奧秘,我們便會稱其“不公”(有意義但不公),而不是“無意義”(有一定的意義,但在某些層面上仍毫無意義)。但是,我認為有必要強調,我們要探討的重要的苦難的例子,不管它多麼有意義,都無法擺脫無意義。比如,我在後一堂會講到,藍調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奴隸制及其遺留問題做出的妥協。奴隸制所帶來的苦難在藍調音樂中獲得了意義,這是一種強大的意義,可是奴隸制的苦難依然是毫無意義的——這不僅錯,而且大錯特錯。當我們在痛苦中找到一種意義時,我們千辛萬苦形成的理解總是包含一些我們既不明白又不能接受的內容,至少從人的角度來看是如此。無意義痛苦是創造意義的旅程開始的地方,也是它結束的地方。

    媒體評論

    1.有見識、信息量大、充滿人性光輝……賽繆爾森的書優點頗多,其中之一是讀者常不知不覺就成了他的學生。他那種自嘲又帶懺悔的風格,既嚴肅,又很風趣,同時流露真誠。這本書除了內容豐富、具有人性化以外還有一個優點:它能提供一種閱讀樂趣,也是給讀者*後的挑戰:讀完後我們必須合上書,回到生活中,依靠新的決心和勇氣去實踐它。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2.作者的熱情和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充斥著每一頁,讓探求和歡樂之聲輪番奏響,讓沉思和鼓舞始終伴隨我們。       
    ——原版五星好評


    3.你大可在日記裡每天感恩生活,但這個世界是眼淚的峽谷,充斥著無謂的苦難。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理解苦難,並將自己與這種苦難聯繫起來。正是苦難,在道德和其他方面塑造了我們的一生。
    —— 戈登·馬裡諾  《存在主義救了我》作者 

    在線試讀
    第二部分  看待痛苦的四種古典方式
    這是個鑽石般珍貴而稀有的禮物。——安娜·斯沃爾
    1506年,教皇尤裡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被告知在聖瑪麗亞馬焦雷(Santa Maria Maggiore)附近的一座葡萄園中,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雕像。他派出了兩位據他所知對古代世界有濃厚興趣的人前往,這兩個人是建築師朱利亞諾·達聖加洛(Giuliano da Sangallo)和藝術家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當他們來到出土雕像的坑時,朱利亞諾氣喘吁吁地說:“是《拉奧孔》(Laocoön)!普林尼提到的那座雕像!”米開朗琪羅已經開始動畫筆了。
    這座《拉奧孔》雕像一直在梵蒂岡博物館的雕塑庭院中展出,它自文藝復興時期被發現以來,基本上一直是人類難忘的關於痛苦的形像。拉奧孔是一位祭司,當希臘人試圖使用特洛伊木馬的詭計時,他告訴他的同伴們:“不管那隻木馬是什麼,不要相信它:即使希臘人手捧禮物前來,我也對他們不放心。”然後,他將手中的長矛投向挖空的木頭上。可是,希臘人打敗特洛伊人已經被預先安排好了,諸神不希望一位能夠預言的祭司破壞計劃。所以,密涅瓦(Minerva)派出兩條巨大的海蛇,不僅殺死了疑心重重的拉奧孔,還殺死了他的兩個兒子。
    朱利亞諾和米開朗琪羅非常興奮,因為普林尼稱《拉奧孔》是“一件比任何繪畫或青銅雕塑都要優秀的作品”。它確實沒有令人失望,過去如此,現在亦如此。在這尊大理石雕像裡,蛇與人物的四肢糾纏著,其表現力如此強烈,仿佛如果你伸手去踫,它就會扭動。拉奧孔的一個兒子被巨蛇咬了,幾乎一命嗚呼。另一個兒子仍在拼命地與蛇搏鬥,他望著父親,臉上帶著失望和憤怒。拉奧孔在中間,他身體展開與蛇搏鬥,陷入了痛苦的私人世界。
    這座雕像其中一個吸引人之處在於拉奧孔的體格。正是那些肌肉的完美線條給了米開朗琪羅靈感:他對男性身體之美的感受非常強烈。根據普林尼的說法,三位雕刻家合力完成了這座雕塑:阿格桑德(Agesander)、波呂多羅斯(Polydorus)和阿瑟諾多羅斯(Athenodorus)。據我所知,他們選擇極度的痛苦作為主體,隻是因為,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展示每塊肌肉同時活動時的模樣。畢竟,痛苦是眾多雕琢美麗的鑿子之一。

    第二部分  看待痛苦的四種古典方式
        這是個鑽石般珍貴而稀有的禮物。——安娜·斯沃爾
        1506年,教皇尤裡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被告知在聖瑪麗亞馬焦雷(Santa Maria Maggiore)附近的一座葡萄園中,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雕像。他派出了兩位據他所知對古代世界有濃厚興趣的人前往,這兩個人是建築師朱利亞諾·達聖加洛(Giuliano da Sangallo)和藝術家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當他們來到出土雕像的坑時,朱利亞諾氣喘吁吁地說:“是《拉奧孔》(Laocoön)!普林尼提到的那座雕像!”米開朗琪羅已經開始動畫筆了。
        這座《拉奧孔》雕像一直在梵蒂岡博物館的雕塑庭院中展出,它自文藝復興時期被發現以來,基本上一直是人類難忘的關於痛苦的形像。拉奧孔是一位祭司,當希臘人試圖使用特洛伊木馬的詭計時,他告訴他的同伴們:“不管那隻木馬是什麼,不要相信它:即使希臘人手捧禮物前來,我也對他們不放心。”然後,他將手中的長矛投向挖空的木頭上。可是,希臘人打敗特洛伊人已經被預先安排好了,諸神不希望一位能夠預言的祭司破壞計劃。所以,密涅瓦(Minerva)派出兩條巨大的海蛇,不僅殺死了疑心重重的拉奧孔,還殺死了他的兩個兒子。
        朱利亞諾和米開朗琪羅非常興奮,因為普林尼稱《拉奧孔》是“一件比任何繪畫或青銅雕塑都要優秀的作品”。它確實沒有令人失望,過去如此,現在亦如此。在這尊大理石雕像裡,蛇與人物的四肢糾纏著,其表現力如此強烈,仿佛如果你伸手去踫,它就會扭動。拉奧孔的一個兒子被巨蛇咬了,幾乎一命嗚呼。另一個兒子仍在拼命地與蛇搏鬥,他望著父親,臉上帶著失望和憤怒。拉奧孔在中間,他身體展開與蛇搏鬥,陷入了痛苦的私人世界。
        這座雕像其中一個吸引人之處在於拉奧孔的體格。正是那些肌肉的完美線條給了米開朗琪羅靈感:他對男性身體之美的感受非常強烈。根據普林尼的說法,三位雕刻家合力完成了這座雕塑:阿格桑德(Agesander)、波呂多羅斯(Polydorus)和阿瑟諾多羅斯(Athenodorus)。據我所知,他們選擇極度的痛苦作為主體,隻是因為,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展示每塊肌肉同時活動時的模樣。畢竟,痛苦是眾多雕琢美麗的鑿子之一。
        這座雕像的另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呈現出了人類處境的根本方面。它所講述的故事是痛苦毫無意義。雕像中的男人正遭受痛苦和死亡,因為他具有德行!而且,受懲罰的不僅是拉奧孔,連他的孩子都必須受苦並且死亡!雕像中刻畫的人物是如何面對這一宇宙殘酷事實的呢?一個孩子體現出人類理性初的態度,他反叛。另一個孩子代表人類理性終的挫敗,他被剝奪了反叛的奢侈,臉上“為什麼偏偏是我”的表情,逐漸變成對不可避免的死亡的無力的接受。而拉奧孔綜合了左右兩種態度。一方面,他強大的身體在盡其所能地擊退巨蛇;另一方面,他的臉上沒有對自己命運憤怒的拒絕。他隻是在受苦,隻是在吶喊。他的苦痛讓他回歸了動物的天真。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尊雕塑呼應了維吉爾(Virgil)在《埃涅阿斯紀》(Aeneid)中的詩句(抑或維吉爾的詩句呼應了這尊雕像——《拉奧孔》的確切完成日期尚不清楚):
        與此同時,他的手撕扯著繩結,
        他的腰上沾滿唾液和黑色毒液
        與此同時,他可怕的尖叫聲刺破天空,
        仿佛一頭受了傷的公牛逃出祭壇,
        試圖抖落脖子上沒有瞄準的斧頭。
        “與此同時”的重復至關重要,強調了人類的復雜處境。我們必須使用我們的理性與我們似乎被沒有瞄準的斧頭砍了一刀的境況抗爭;相悖的是,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以無知生物的身份生活,以維持和毀滅我們的秩序。在與巨蛇搏鬥之前,拉奧孔向神明獻祭了一頭公牛。而現在,他就是犧牲品。
    維吉爾描述的悖論更為尖銳。如果拉奧孔成功警告了特洛伊人,讓他們免於中希臘人的詭計,希臘人就不會征服特洛伊。如果希臘人沒有征服特洛伊,埃涅阿斯(Aeneas)就不會逃離這座城邦。如果埃涅阿斯沒有逃離特洛伊城,他就不會去拉丁姆(Latium),羅馬就不會建立。因此,如果無辜的拉奧孔沒有受難,羅馬就不會存在。沒有悲劇,就不會有文明。沒有無意義的痛苦,就不會有人性。這是否賦予無意義痛苦以某種意義?是,也不是。在《拉奧孔》和十字架兩個基本形像中,無辜者的痛苦都是那麼強烈、那麼過分,因而蘊含著的意義。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