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聽趙玲玲教授談生活哲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趙玲玲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13240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132401
    作者:趙玲玲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4月 

        
        
    "

    編輯推薦
    哲學是為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而針對當下的知、情、意現況所作的反省與提升。因此,哲學與時代中的真實人生是息息相關的。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了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附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當哲學的太陽冉冉升起,生活的迷霧會漸漸消失。 
    內容簡介
    從誕生之日起,人類就無法擺脫困惑與煩惱,也必須直面生死,而周圍世界仿佛是濃霧鎖重關,常常讓我們陷入人生的沼澤。
    哲學就是給你一雙慧眼,就是給你一盞指路明燈,讓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讓我們明白,幸福原來就在自己手中。
    用哲學培植起自己心靈的根,你纔會發現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而融人生活,哲學纔會顯示出更為頑強的生命力。
    這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了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附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作者趙玲玲教授,幼承庭訓,國學功底深厚,熟悉中西哲學思想;後追隨德國哲學家深造,邏輯學功底堪稱一流。作者以嚴謹而犀利的筆觸,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如抽絲剝繭一般,步步緊逼,層層追問,讓你在思索人生的同時,無形中接受邏輯的訓練,如同看林青霞版東方不敗,享受一種凌厲的美。
    沐水出清荷,浴火化鳳凰。接受哲學的洗禮吧,哪怕一生隻有一次……
    作者簡介
    趙玲玲,臺灣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德國哲學家Dr.Albert czench親炙十年;曾創立臺灣東吳大學哲學繫並任繫主任九年,現任臺灣天人研究學院院長、立德管理學院哲學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繫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班客座教授。
    目錄
    幸福在你手中:困惑時代的自我選擇
    章 徘徊在得失之間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二、給得失病把把脈
    三、“蹺蹺板式”得失後遺癥
    四、走出得失: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第二章 有預防挫折的疫苗嗎
    一、剝開挫折的外殼
    二、透析挫折的內核
    三、引發挫折的四大病毒
    四、這樣減少挫折發病率
    第三章 幸福就在你手中
    一、快樂就是選擇
    二、愛情是不是一道難題幸福在你手中:困惑時代的自我選擇
    章 徘徊在得失之間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二、給得失病把把脈
    三、“蹺蹺板式”得失後遺癥
    四、走出得失: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第二章 有預防挫折的疫苗嗎
    一、剝開挫折的外殼
    二、透析挫折的內核
    三、引發挫折的四大病毒
    四、這樣減少挫折發病率
    第三章 幸福就在你手中
    一、快樂就是選擇
    二、愛情是不是一道難題
    三、婚姻,不為讓愛情死機
    四、解讀幸福的密碼
    第四章 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
    一、到底什麼是價值
    二、價值失落時代的兩大現像
    三、人生哲學與“人死哲學”
    四、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
    尺度在人心裡:合理走遍天下
    第五章 小心,有理不一定合理
    一、嗨,我就是理
    二、“理”的不講理和“有理”取鬧
    三、講理≠講的人多了,便成了理
    四、請“合理”上崗,讓“有理”下課
    第六章 意見不是知識
    一、知識爆炸,還是意見爆炸
    二、意見化身為“知識”的五件外衣
    三、成功需要真知識
    第七章 從根本上培養人際關繫
    一、良好人際關繫的條件
    二、得人方法:“感而遂通”
    三、人氣與骨氣成正比
    四、就這樣被你征服
    培植心靈的根: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
    第八章 科技社會還需要道德嗎
    一、心靈被什麼奴役
    二、扼殺了道德的那些觀念
    三、生命不能無水栽培
    第九章 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
    一、令心靈震顫的美
    二、其實,你已被信仰包圍
    三、被冷落的情操
    四、淨化心靈的三股清流
    五、怕隻怕三十而不立
    前言
    自序:
    人生常有一些偶然及意外,而計劃外的事情卻因此順勢地運化了。這本書會在此時此地出版,正是這種狀況下的產物。
    今年五月底,前來北京參加(《儒藏》的出版會議,沒想到一個意外的倒摔,腰椎嚴重受傷,致使我必須暫時留下養傷。於是在一次偶然的閑聊中引來
    在線試讀
    章徘徊在得失之間
    相信隻要稍稍懂事的人,大概都經歷過得和失這兩種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得”應該是很快樂的事,而“失”應該是很痛苦的事,可是事實又好像未必如此。因為,有時是“得”了,卻覺得很惶恐,得到之後又往往會有某種程度的後悔,又希望它來得稍遲一些,或者希望以別的方法得到,乃至於在失去某些事物時,又可能因為別人的勸說、解釋,而使得自己覺得“失”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滋味。因為沒有喫過苦的人,不知道甜的滋味是什麼;沒有生過病的人,不知道健康的滋味是什麼。所以,“失”的滋昧有時候好像也是必需的,唯有有了“失”的經驗,纔能了解到“得”的可貴。因此,“得”不見得快樂,“失”不見得痛苦,但是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得”,不希望“失”。當自己仔細思考時,心中依然有相當多的矛盾,究竟我是喜歡“得”呢,還是喜歡“失”?當我期盼“得”的來臨時,到底是基於怎樣的復雜情緒,使自己一直盼望“得”?由於我們自己並不了解這種復雜的情緒,所以往往會用盡各種辦法,為著一個奇怪的觀念而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於生命。等到年齡稍長之後,仔細算算自己這一生的賬,發現似乎並沒有得到,也談不上失去,可是一生卻在“得”與“失”的復雜心理狀況之下,就糊裡糊塗地走過來了。所以得失問題和每一個人的關繫都非常密切,但是好像都是霧裡看花,並沒看清楚;亦因為不了解,心裡也就很惶恐。因此,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至少在得失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得並不理想;假如說人的目的是追求智慧與聰明的話,那麼人如果不能面對、了解得失問題,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有智慧的人。所以,我想談談——為什麼得失問題那麼讓人關心,卻又那麼撲朔迷離,讓人覺得就連經驗、年齡都不足以駕馭它、控制它,更遑論想隨心所欲地操縱它的影響力了。
    首先要說的是,究竟什麼是“得”,什麼是“失”,第二要談的是,為什麼得失在我們的心理上,會成為具有那麼大影響力的巨人,操縱著我們的理想、作為,乃至一切的一切,究竟其原因何在?第三部分是關於得而復失,或不得其求的後遺癥。得失本身隻不過是剎那之事,但是得失之所以讓我們重視,以及得失之所以能擺布人的心理,主要原因是它的後遺癥太可怕。第四部分,也是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決,如何把得失的心理問題從人身上拋離出去,假如不能完全拋開的話,起碼也希望讓它的危害度降到。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首先來談什麼叫做“得失”。相信大家都會說:想要的要到了,叫做“得”;本來有的丟掉了,叫做“失”。可是,如果你不要的,卻沒有躲開,這究竟是得還是失?想逃避的,沒有逃成,這是得還是失?乃至於你一直想要卻始終要不到,這算不算失了?比方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要有理想、有目的、有志向,可是,當10年、20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辦法達成所設定的目標、理想,這是失了嗎?“失”究竟是什麼?由於我們常常把沒有得到的東西當成喪失,以至於失的情況很多。比如我們常常覺得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其實那個機會並沒有來過,隻是自己想——好像用這個方法可以賺到錢,而錢從來沒有到過你手上,你卻說:“我失去了它。”並因此懊惱、後悔;而往往機會來了,你沒有掌握住它,卻不認為那是失去。章徘徊在得失之間
    相信隻要稍稍懂事的人,大概都經歷過得和失這兩種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得”應該是很快樂的事,而“失”應該是很痛苦的事,可是事實又好像未必如此。因為,有時是“得”了,卻覺得很惶恐,得到之後又往往會有某種程度的後悔,又希望它來得稍遲一些,或者希望以別的方法得到,乃至於在失去某些事物時,又可能因為別人的勸說、解釋,而使得自己覺得“失”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滋味。因為沒有喫過苦的人,不知道甜的滋味是什麼;沒有生過病的人,不知道健康的滋味是什麼。所以,“失”的滋昧有時候好像也是必需的,唯有有了“失”的經驗,纔能了解到“得”的可貴。因此,“得”不見得快樂,“失”不見得痛苦,但是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得”,不希望“失”。當自己仔細思考時,心中依然有相當多的矛盾,究竟我是喜歡“得”呢,還是喜歡“失”?當我期盼“得”的來臨時,到底是基於怎樣的復雜情緒,使自己一直盼望“得”?由於我們自己並不了解這種復雜的情緒,所以往往會用盡各種辦法,為著一個奇怪的觀念而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於生命。等到年齡稍長之後,仔細算算自己這一生的賬,發現似乎並沒有得到,也談不上失去,可是一生卻在“得”與“失”的復雜心理狀況之下,就糊裡糊塗地走過來了。所以得失問題和每一個人的關繫都非常密切,但是好像都是霧裡看花,並沒看清楚;亦因為不了解,心裡也就很惶恐。因此,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至少在得失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得並不理想;假如說人的目的是追求智慧與聰明的話,那麼人如果不能面對、了解得失問題,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有智慧的人。所以,我想談談——為什麼得失問題那麼讓人關心,卻又那麼撲朔迷離,讓人覺得就連經驗、年齡都不足以駕馭它、控制它,更遑論想隨心所欲地操縱它的影響力了。
    首先要說的是,究竟什麼是“得”,什麼是“失”,第二要談的是,為什麼得失在我們的心理上,會成為具有那麼大影響力的巨人,操縱著我們的理想、作為,乃至一切的一切,究竟其原因何在?第三部分是關於得而復失,或不得其求的後遺癥。得失本身隻不過是剎那之事,但是得失之所以讓我們重視,以及得失之所以能擺布人的心理,主要原因是它的後遺癥太可怕。第四部分,也是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決,如何把得失的心理問題從人身上拋離出去,假如不能完全拋開的話,起碼也希望讓它的危害度降到。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首先來談什麼叫做“得失”。相信大家都會說:想要的要到了,叫做“得”;本來有的丟掉了,叫做“失”。可是,如果你不要的,卻沒有躲開,這究竟是得還是失?想逃避的,沒有逃成,這是得還是失?乃至於你一直想要卻始終要不到,這算不算失了?比方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要有理想、有目的、有志向,可是,當10年、20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辦法達成所設定的目標、理想,這是失了嗎?“失”究竟是什麼?由於我們常常把沒有得到的東西當成喪失,以至於失的情況很多。比如我們常常覺得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其實那個機會並沒有來過,隻是自己想——好像用這個方法可以賺到錢,而錢從來沒有到過你手上,你卻說:“我失去了它。”並因此懊惱、後悔;而往往機會來了,你沒有掌握住它,卻不認為那是失去。
    所以究竟什麼是“失”,什麼是“得”,好像在我們的腦海裡,有這樣的概念,卻沒有這樣的了解。根據我個人的研究發現,所謂的得失是事情的是非成敗。在《後漢書》裡有這麼一句話:“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所謂的得失,是根據你所做的事情而來的,假如沒有做事就沒有得失可談,事情做了以後有是非成敗,纔有得失的論斷。得失為什麼會有那麼嚴重,就是因為它關繫著是非問題,而是非常常是因立場、角度和時間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得失的問題,就變成每一個人患得患失的重要心理來源。由於事關是非,使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基於很多心理因素,而使得對與錯十分復雜。就好比從事一份你自己覺得“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工作,在離開這份工作之前,會覺得自己損失很大;離開之後昵,仍然覺得自己還是有損失。所以是非的問題,造成了我們對得失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角度不一樣,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為此之故,對於當事人來說也許是自怨自艾,可是旁觀者卻羨慕不已,因此,人間事就有許多的無可奈何,讓人啼笑皆非的不同角度的論點,在社會上、在婚姻上、在事業上、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是如此。
    一天我下樓時,聽到兩個學生的對話:“唉!他們班好可憐,一天要上六節課。”我當時就覺得奇怪,既然念書這麼可憐,你又何必選擇當學生呢?另外一個說:“對啊,還是我們比較快樂,今天隻上一節課,而且還是體育。”我覺得她似乎以為自己得到了,可是她得到了什麼呢?言下之意,又很同情別人,好像對方失去了什麼似的。同樣的時間裡,這兩者之間的得與失,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又是個怎樣的角度?
    往往因為立場、角度的不同,是非成敗的論斷自然相異;由於是非成敗的不同,所帶來的榮辱也不同。真正造成困擾的不是當時的感受,而是事後別人對你做這件事情的評價,也就是榮辱的問題。別人認為你做的事情是值得的,你就會很高興;隻要有一個人認為是不值得的,你就會因此而不高興。我舉個例子來說,在民國初年時,一般講究的家庭不希望子女去從事跳舞、唱戲這樣的行業。可是今天的情況不同了,如果子女中有唱戲或跳舞之類的,全家都會覺得與有榮焉。這兩者之間的榮辱大不相同。由此可見,榮辱的觀念,也常常會使一般人的得失心理,也就是是非心理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如果能參與一個舞蹈或戲劇,他會覺得是得了,而不是失了,可是六十年前的情形正好相反。
    所以,到底什麼是正確的是非,事實上是沒有性的。正因為它沒有性,毛病就產生了。沒有的標準,就容易隨波逐流,人雲亦雲,必會因別人的喜好而使自己的一顆心漂浮不定。人就因為如此,使得自己的行為失去了固定的方向,而找不到自己努力累積的可能性。因為任何事物,都必須通過累積,纔可能得出它的成就。假如今天做此事,明天又做另外的事,而這兩件事本身沒有相連性的話,成就是沒有辦法通過累積的事實展現出來的。
    如果我們的得失心太強,也就是說我們自主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弱。患得患失的結果,受外界影響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於是乎人也像牆頭草,風吹兩邊倒。有個笑話用在今天倒很恰當:“鄉下姑娘學時髦,剛剛學得三分樣,城裡又變新花樣。”如此一來,她天天都不時髦,天天都很土,隻因為她要學時髦,多麼可憐啊!我們每一個人都像那鄉下姑娘,因為我們都把得失——美與丑的感受,寄托在時髦的新花樣上,覺得時髦就是美、就是對、就是光榮,因此合乎時髦就是得,不合乎時髦就是失,那麼,我們就隻得天天當鄉下姑娘了。不妨想想看,得與失比較之下,你是失的多呢?還是得的多昵?你很滿意從此刻算起以前的那一段歲月裡所有的所得嗎?我想大概不會。細數自己一生到此為止的話,多多少少還是失的多,得的少,就是因為和鄉下姑娘一樣的心態,覺得自己一輩子沒時髦過。
    痛苦之所以多的原因,就是得失的本身是事情的是非成敗,為此之故,千萬不要把人和事情混為一談,得失是在“事”上,得失不在“人”的身上。我們常看到歷史上所謂的賢明君主,在於慶幸他能得人,其實所謂得人,是在於能得一個做事的人,還是在事情上面,在他的功業能得到千載的美名,是事情的榮譽,因此不要把人作為得失的對像。如果把人作為得失的對像,就永遠沒有辦法把人和事分清楚。人事不分的結果,得失就混在一道。為什麼因為待人與待事是兩個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原則。待人必須以“公”,處事必須以“平”。所以事情的是與非,在於它是不是平,而不在於公;處人的好與壞,在於它是不是公,而不在於平。如果把人與事混在一起,那麼衡量是非的標準就混淆了,假如衡量是非的標準失去了,那麼你的得失就操之在外,而不是操之在己了。因此,得失的對像隻能是“事”,而不能是“人”。對人的要求與對事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將對“事”的要求加在“人”的身上,很可能會產生對人的極度不滿意,以至於會把許許多多的抱怨、不耐煩全部投之於人的身上,而變成對人的怨怒與憤恨。換句話說,這樣的結果,就會把本來可以解決或處理的事情,變成復雜的“人際問題”。當得失的問題由事情轉移到人身上時,就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假如我們能把“人”與“事”分開,那麼,就會把是非成敗看得很淡。畢竟人重要的目的在於與人和諧相處,盡管有某些事情不盡如人意,然而事情是暫時的,是可以轉換的,隻要把“人”扮演得好,對“事”是可以不需太計較的,這樣就能退一步海闊天空。
    因此我們可以如此給得失下定義:,它關繫到事情的是非成敗,由於成敗帶來的榮辱問題,更影響到我們對成敗的重視。 演變的結果,就成了惡性循環,為了榮辱而重視成敗;為了成敗,還可能歪曲事實的是非。在得失之間就會給人帶來心理上極大的不平衡。人如果不能持續心理的平衡,就極容易產生人格分裂的現像。人格分裂首先表現於外的是情緒的不穩定,其次表現的是行為的矛盾而沒有自我,生活上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之中,沒有安全感。因此,得失的問題,關繫著一個人生活的動力與方向、情緒與態度。
    第二,得失的對像隻能是事不能是人,如此就能把復雜的得失問題以簡單的方式去處理。除此之外,再從第三個角度來看得失。得的本身是指得意。 這裡所謂的“得意”並不是因成功而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得意滿的那種驕傲心態,而是指心情的恬美安適。
    另外,所謂的得是指讓別人的心裡容納下我,而不是自己得到了別人。我們通常講得人,並不是把他緊抓在自己的身旁,這隻是形式上的得;真正的得,必須是在心理上。得的本身必須先施與別人,而後纔能引導別人得到你,並不是擁有些什麼就叫得。當我們把得與失的觀念作這樣正確的了解之後,可以重新檢查一下在實際生活裡,我們是得呢?還是失?有哪些東西我們一直想抓住它?又有哪些東西我們一直想把它往外推?比如說責任或者為達到目標所必須要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事實上有形的擁有並不是得,而所付出的努力,是將形體本身擴散,更不是失。
    第四,所謂得在於其有秩序;所謂失在於其混亂。在人的一生當中,後一分鐘能持續前一分鐘的行為,且其中間有脈絡可循,就是得;反之則是失。前面鄉下姑娘學時髦的例子便是好的說明。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堅持下去就是得,怕的就是天天反復不定。因此如果能將得失的心理掌握得清清楚楚,相信基於定義不清楚而帶來的“錯誤的是非心”的態度,可能就會獲得糾正。
    二、給得失病把把脈
    接下來我想談談得失的心理病問題,這是真正的心理問題。前面所說的是因觀念的錯誤,可能給我們帶來彷徨無主的感受,這畢竟還是因知識而引起的。以下要談得失的心理病是怎麼造成的。
    得失為什麼會成為我們心理上的大問題?主要原因是人性中有三個基本缺陷,這些缺陷都是由於人的心理引起的。,知進不知退,知得不知喪。這是《易經》上的話。第二,得失本來是是非的問題,而是非有“千秋的是非”,也有“一時的是非”,我們要找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是非,不是此時此刻或彼時彼刻皆有不同的是非。可是要找千秋的是非,就得像孔子所說的“三思而後行”、“慮而後有得”。然而一般人做事大都率性而行,很難三思、深慮。陳寅恪先生在他老年時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一直是我心有戚戚焉的。他說“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這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啊……“學問深時意氣平”,怎樣纔能不爭意氣是每個人都應深思的(爭意氣與爭氣是兩回事)。
    第三,人在得到了以後一定會貪,其中尤以“求全”的貪為劇,幾乎沒有人能夠戒得掉。因為“求全”的本身就是貪,由於求全的緣故,得失的心理問題也就變得更根深蒂固,而難以免除了。這三個人性上的弱點,使得人在得失問題上揮之不去,永遠受其牽制而無可奈何。
    首先來分析“知得不知喪”。通常人總是對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很用心地計劃,都往自己理想中的方向去考慮。但是,天下之事豈能盡如人意?如果計劃的在一開始就無法得到,或中途得而復失,或者又失而復得,這中間的起起伏伏非常復雜,有太多自己無法預測的部分存在,就會造成人心理上的惶恐。如何把“得”和“喪”兩方面的情形都預先安排在我們的預估中,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得如此周全。如果能事先預料失敗的程度,當失敗真正面臨時,或許就能比較坦然地接受,不那麼害怕。問題就在於,我們通常隻計劃成功,不計劃失敗;一個人不計劃失敗,又避免不了失敗。如果人無法預知面臨失敗來臨時所應采取的態度,當失敗來時就會慌張、恐懼。因此好要往兩方面去打算——成功如何?失敗如何?任何的計劃作業,通常要有三個答案以上,纔有可能一切都在預測之中,就不會有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由於我們心理上不喜歡去計劃失敗,總覺得這是不吉祥的事情,問題也就產生了。
    第二,一般來講,正確的得失問題應該是“慮而後得”。可是一般人在求“得”時,都是任意而行的。任意包括:一時的衝動,虛榮心的驅使,追逐時潮的盲目或不良習慣的形成。我們常常在決定是非時,一方面由於時間上很拖延,一方面又由於所需作的判斷往往迫在眉睫,因此所作的決定就不盡如人意。人容易養成的習慣,多半都是在欲求方面。嗜欲有的來自於耳目口鼻的官能,有的來自於性情的好惡,也有的來自於意念。古人有句話說“嗜欲深時天機淺”,當後天的習慣成為固定模式後,自然的本性就會受到牽制。後天養成的習慣以“自我”及“面子”觀念影響深。好比有個人在婚前信誓旦旦地向太太保證絕不打麻將,然而禁不住周圍朋友的激將、諷刺,遂因一時的意氣以至於一陷再陷。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