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打開哲學之門(深入淺出,輕松揭開哲學的神秘面紗;從今天開始,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89-129
    【優惠價】
    56-81
    【作者】 匡宏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0923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9092347
    叢書名:打開學科普及叢書

    作者:匡宏著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2015年03月 


        
        
    "

    編輯推薦
    深入淺出,輕松揭開哲學的神秘面紗;從今天開始,走進哲學,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內容簡介
        哲學未必就是一門艱深的學科。
        這是一本專為初次接觸哲學的讀者寫的書,本書舍棄了繁冗蕪雜的哲學概念,從人應該如何生活等問題入手,結合人們切近的生活問題、認識問題、信仰問題,整合提煉哲學史上*秀的哲學家的主要思想,借助故事及相關例子,用平易近人的文風來講述了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者簡介
    匡宏,男,1978年生,湖南耒陽人,外國哲學博士。現任教於衡陽師範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繫。主要研究西方近現代哲學,參與翻譯《西方哲學史(第八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並曾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英語學習》雜志撰寫繫列專欄《對話雅典娜——西方哲學漫步》。
    目錄
    第一章
    思考世界——走向哲學
    一、哲學是什麼——從詩人到哲人
    二、刀光劍影中的思想問題:什麼導致勝負?
    三、光憑經驗就夠了嗎——“常勝將軍”喫敗仗的教訓
    四、再談“什麼是哲學?”

    第二章
    什麼是本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一、怎樣來回答“世界是什麼?”
    二、唯心主義者都是傻瓜嗎?
    三、唯物主義PK唯心主義
    四、唯物主義輸了嗎?
    五、真正的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思路第一章
    思考世界——走向哲學
    一、哲學是什麼——從詩人到哲人
    二、刀光劍影中的思想問題:什麼導致勝負?
    三、光憑經驗就夠了嗎——“常勝將軍”喫敗仗的教訓
    四、再談“什麼是哲學?”

    第二章
    什麼是本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一、怎樣來回答“世界是什麼?”
    二、唯心主義者都是傻瓜嗎?
    三、唯物主義PK唯心主義
    四、唯物主義輸了嗎?
    五、真正的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思路

    第三章
    從“知識就是力量”說起
    一、知識的力量
    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三、什麼是真理?
    四、懷疑主義的挑戰
    五、對懷疑主義的回應

    第四章
    人應該如何生活?(上)
    一、除了知識問題以外,還有什麼問題?
    二、倫理是什麼——高八度的字典與低八度的現實
    三、行為的結果——普通人考慮倫理問題的起點
    四、最大化的個人利益之和——功利主義倫理觀
    五、完善人格的各種品質——美德倫理觀

    第五章
    人應該如何生活?(下)
    六、至高無上的人性命令——義務倫理觀
    七、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呼喚——宗教倫理觀
    八、自由全面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倫理觀

    在線試讀
    第一章 思考世界——走向哲學

    這一章主要是談兩個大問題:什麼是哲學?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和一個人打交道久了,我們不光會判斷這個人做的某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而且還會逐漸感到:這個人從整體上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久了,就不僅會判斷這個世界上的每件具體事物是怎樣的,也會漸漸地體會到:這個世界從整體上講,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種體會,就是我們所謂的“世界觀”。我們可以用感性的方式獲得和表述這種世界觀,那就是詩歌;我們也可以用理性的方式獲得和表述這種世界觀,那就是哲學。哲學是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我們需要這種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因為:第一,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需要一種整體方法的指導;第二,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經常受到客觀事實的復雜性和主觀因素的波動性的干擾;第三,光靠感性經驗的積累,而沒有繫統化和理論化的一套世界觀,就無法充分有效地克服這些干擾。總之,哲學能夠提供整體方法的指導,也隻有哲學能夠做到提供整體指導和排除各種干擾。這就是哲學不可替代的價值。
    哲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哲學的兩大特征:其一,它的繫統化特征,讓它不是零散混亂,而是能讓我們對世界整體的認識前後一貫,邏輯分明;其二,它的理論化特征,讓它不是停留在現像上徘徊不前,而是能夠用概念去抓住事物的本質。
    一、哲學是什麼?——從詩人到哲人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篇《登幽州臺歌》,作者是初唐詩人陳子昂。它沒有微妙的情愫、紛繁的意像、華麗的辭藻,但它傳唱千古,震撼著一代又一代普通和不普通的讀者的心靈。奧妙何在呢?這裡的“前”、“後”,說的是時間;“天地之悠悠”,說的是空間;“古人”、“來者”,說的是歷史,也就是在時間中發展變化著的人類社會;“獨愴然而涕下”,是人面對這時空,這歷史,這整個浩瀚蒼茫的“世界”時,因為天地的無限而感到自身的有限,因為古人和來者的渺茫而感到自身的易逝,從而湧現出的一種孤獨感、悲壯感。    第一章  思考世界——走向哲學

        這一章主要是談兩個大問題:什麼是哲學?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和一個人打交道久了,我們不光會判斷這個人做的某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而且還會逐漸感到:這個人從整體上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久了,就不僅會判斷這個世界上的每件具體事物是怎樣的,也會漸漸地體會到:這個世界從整體上講,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種體會,就是我們所謂的“世界觀”。我們可以用感性的方式獲得和表述這種世界觀,那就是詩歌;我們也可以用理性的方式獲得和表述這種世界觀,那就是哲學。哲學是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我們需要這種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因為:第一,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需要一種整體方法的指導;第二,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經常受到客觀事實的復雜性和主觀因素的波動性的干擾;第三,光靠感性經驗的積累,而沒有繫統化和理論化的一套世界觀,就無法充分有效地克服這些干擾。總之,哲學能夠提供整體方法的指導,也隻有哲學能夠做到提供整體指導和排除各種干擾。這就是哲學不可替代的價值。
        哲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哲學的兩大特征:其一,它的繫統化特征,讓它不是零散混亂,而是能讓我們對世界整體的認識前後一貫,邏輯分明;其二,它的理論化特征,讓它不是停留在現像上徘徊不前,而是能夠用概念去抓住事物的本質。
        一、哲學是什麼?——從詩人到哲人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篇《登幽州臺歌》,作者是初唐詩人陳子昂。它沒有微妙的情愫、紛繁的意像、華麗的辭藻,但它傳唱千古,震撼著一代又一代普通和不普通的讀者的心靈。奧妙何在呢?這裡的“前”、“後”,說的是時間;“天地之悠悠”,說的是空間;“古人”、“來者”,說的是歷史,也就是在時間中發展變化著的人類社會;“獨愴然而涕下”,是人面對這時空,這歷史,這整個浩瀚蒼茫的“世界”時,因為天地的無限而感到自身的有限,因為古人和來者的渺茫而感到自身的易逝,從而湧現出的一種孤獨感、悲壯感。
        時間、空間、歷史、個人——這就交彙成了詩人登高望遠的一瞬間所感觸到的整個世界。這首詩的魅力,就在於它簡潔而深刻地表達出了一種“世界觀”:
        這是一種很感性的“世界觀”:這世界離我們很近,在我們的身旁汨汨流淌;這世界又很遙遠,在天地的盡頭傳來回響;這世界很平常,我們就在它的懷抱裡來來往往,甚至不覺得有更多的話好講;這世界又很神秘,總在冷峻地揭示著我們的渺小與狂妄。我們都像陳子昂一樣,凝視過它,傾聽過它,寫下過對它一瞬間的感覺:星空下,我們感到,那仿佛是條波光粼粼的河流,從地上流到了天上;大江邊,我們覺得,那就是一去不復返的時間和生命,我們心潮激蕩,也隱隱地憂傷;高山上,我們極目眺望,想看到太陽升起之前的模樣;曠野中,我們加快腳步,向著視野盡頭天地交接的地方;古戰場,我們撫摸著殘垣斷壁,那澎湃的沉默,那灼熱的蒼涼……
        是的,這些都很平常,因為它們都還是感覺。我們喫蘋果覺得酸甜,這也是感覺,然而這和我們上述的感覺,卻不可同日而語。喫蘋果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止於面前這個蘋果;而我們發生上述感覺的時候,這感覺卻遠遠超出了當下,而及於整個世界。我們感覺那不隻是一顆星、一條河、一座山、一片廢墟,而是整個世界的一種面貌、一種性質、一種韻律。因此,這種感覺實在又是很不平常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是唯獨我們人類纔有的一種對世界整體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妙趣橫生、充滿詩意、令人陶醉的,因此我們用音樂、詩歌、繪畫,也就是用音符、意像、色彩這些非常形像的東西,來表現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覺。
        然而對這個世界,我們並不僅僅停留在這種詩意盎然的感覺上。我們還會思考它,分析它。這種思考之所以不同於感覺,就在於它更加清晰和透徹,因此它將不得不遵循一定的邏輯,呈現出一定的繫統性,這也就成為了我們所說的“哲學”。所謂哲學,就是這樣一種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如上所述,它其實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就來自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對世界的感覺和感悟——這種感覺和感悟,是非常美妙的東西——無非是經過了理性思維的一番提煉,較之零碎的感悟高了一個層次而已。
        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這樣思考?我們為什麼一定需要一種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呢?
        二、刀光劍影中的思想問題:什麼導致勝負?從一個最基本、最常見的意見上說,人們需要哲學,是因為人們在各種生活與工作的實踐中,需要一種總體的思想方法作為指導。
        讓我們先聽一個發生在遙遠年代的故事吧。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陳子昂登樓賦詩的古幽州一帶;故事的主角也不是皓首窮經的學究,而是一群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的英雄將士:
       979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年),宋太宗趙光義發動了伐遼之戰,御駕親征,企圖收復被後晉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宋軍打到幽州時,攻堅不下,反而在當年的七月,被遼的守軍與援軍夾擊於高梁河上,太宗負傷逃離戰場,宋軍大敗。
        這年九月,遼對宋發動了猛烈的報復性攻擊: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為主將,與耶律沙、耶律休哥等率大軍南下進攻宋朝的河北防線。宋軍開始進行防御作戰:宋將崔彥進率領一支部隊悄悄沿著長城繞到遼軍後方,而宋軍主力以崔翰為主將,在河北滿城與遼軍正面對敵。
        其實,早在高梁河大敗時,宋太宗已經料到遼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因此在退回京城汴梁之前,他就要求駐守河北的宋軍做好防敵入侵的準備,並且把他親自制定的一張陣圖交給了各位將領,要求他們與遼軍交鋒時,一定要按照陣圖把軍隊排列成八個方陣。
        當崔翰率軍到達滿城時,遼軍主力也剛好到。崔翰的部將趙延進登上一處制高點瞭望敵情,隻見遼軍鋪天蓋地布滿原野,趙延進居高臨下也一眼望不到邊。這時,崔翰正在指揮宋軍按圖布成八陣,各陣之間相距有百步之遙,士兵們在列陣時都滿腹狐疑,人心惶惶,毫無鬥志。趙延進見此情形,就勸崔翰說:“皇上把邊防重任交給我們,就是希望我們克敵制勝。現在敵強我弱,而我軍還分散成互相隔絕的八個方陣,敵人如果利用這一點把我們分割圍殲,後果就不堪設想了!不如改變部署,把兵力集中起來,和敵人決一死戰。這樣做雖然違反了皇上的詔令,但總比讓軍隊被敵人殲滅,讓國家蒙受恥辱要好!”崔翰回答說:“萬一改了陣還是打不贏,那怎麼辦?”趙延進說:“要是打了敗仗,我一個人負責。”崔翰仍然在猶豫。這時,監軍李繼隆出來說話了:“用兵之道,就是要適應戰場形勢的變化,怎麼能夠預先規定死呢!違反皇上詔令如果有罪,就由我李繼隆一個人承擔吧!”崔翰等人這纔下定了決心,將八個孤立的方陣合成相互支持的前後兩陣。宋軍還派人到韓匡嗣那裡假稱要投降。韓匡嗣相信了,但耶律休哥勸他說:“我們對面的宋軍陣型嚴整,很有戰鬥力,這樣的部隊不會輕易投降的。這一定是他們的詭計,我們萬萬不可上當,要嚴陣以待。”但韓匡嗣不聽,放松了戒備。結果宋軍突然吶喊起來,發動猛攻。韓匡嗣正等著宋軍來投降,一時驚獃了,不知所措。遼軍大敗,敗兵往西山方向潰逃,很多都掉下山谷摔死。宋軍一直追擊到遂城,殺死遼軍一萬餘人,繳獲戰馬上千匹,生擒遼將三名,其他俘虜繳獲無數。韓匡嗣丟掉主帥的旗鼓狼狽逃竄,殘兵敗將逃到易州。隻有耶律休哥率領他的部隊有秩序地撤離戰場,損失不大。
        宋朝贏得了這場防御反擊戰的勝利。這一仗之後,遼國就以耶律休哥取代韓匡嗣來統率遼國南方的駐軍。而捷報傳到汴梁,宋太宗並沒有責罰那些改動他部署的前線將領,而是親筆寫了一道詔書表彰參戰將士。
        故事講完了,現在我們想一想: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宋軍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遼軍大敗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宋軍獲勝的原因,一是根據戰場敵我力量對比的實際情況(遼軍兵力強大,旌旌蔽日;宋軍力量較弱且隔絕分散,士氣低落),改變了分散為八陣的戰法,而是布成互相支持的前後兩陣,集中了兵力,形成了強有力的攻防體繫;二是利用遼軍(兩個月前,遼軍在幽州城下的高梁河,大敗宋太宗親自指揮的北伐宋軍)的輕敵心理,以詐降之計麻痺敵人,獲得有利戰機。總而言之,宋軍的戰術都是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的教條(陣圖)出發。遼軍大敗,原因是主將韓匡嗣驕傲輕敵,主觀臆斷,一不顧自己實際上是腹背受敵(宋軍將領已經率兵繞到遼軍後方)不利形勢,二不顧耶律休哥已經觀察到的宋軍布陣有方,訓練有素的實際情況,一廂情願地以為宋軍真的是投降來了,放松了戒備;到了宋軍突然吶喊猛攻時,又驚慌失措,無法應對。
        因此,此戰勝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雙方的軍事實力——遼方的軍事實力顯然更強一些——而在於雙方指導作戰的思想方法。而思想方法,事實上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為前提的。宋軍獲勝,是因為他們遵循了一種正確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這種思想方法體現出了一種“世界觀”: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的那些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就是說,這些事實不會因為我們討厭它,忽視它,歪曲它,或者不敢面對它,就不存在或者不發生作用。遼軍之敗,也就敗在主將韓匡嗣的思想方法不正確,不能夠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而這其實也體現了他的一種不正確的世界觀:似乎這個世界上的事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以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想忽視就可以忽視,想回避就可以回避,用不著下苦功去觀察、思考、研究。
        這個故事不但告訴了我們思想方法的重要性,而是還告訴我們:要做到思想方法正確,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往往需要克服很多的不利因素。在這個例子中,宋方和遼方都面臨著一些干擾他們做到“從實際出發”的不利因素。
        我們先從宋軍這方面看,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干擾因素,就是宋太宗的那個預先定好的“八陣圖”,這就是來自上級的一種干擾。上級、權威的某些不正確的意見、辦法,常常容易形成一種壓力,干擾人們對於客觀形勢的觀察和判斷,造成一種對於上級、權威的無條件的迷信,而趙延進根據自己的實際偵察,破除了這個迷信,指出了集中兵力決一死戰的正確方針。
        第二個干擾因素,就是崔翰等將領“萬一改了陣還打不贏,怎麼辦”這些話裡體現出來的一種害怕承擔責任的心理。有時人們雖然並不全然迷信上級——比如這裡崔翰等也並沒有說宋太宗布成八陣就一定是對的——但是“從實際出發”要求人們對事實要獨立地觀察、思考、判斷,很多時候還要獨立地決策,這就要求對自己觀察、思考、判斷、決策的結果負責。而人的想法和事實總是有距離的,不管我們怎麼仔細,怎麼謹慎,怎麼周密,總還是有發生錯誤的可能性,這就使得有些人不敢觀察、思考、判斷、決策,害怕承擔風險和責任,幸虧趙延進不但有頭腦,也有膽識,敢於站出來承擔責任。當然,可能趙延進地位不夠高,想擔責任也擔不起,結果被派來督戰的李繼隆也挺身而出,這纔促使崔翰等人下定決心,作出了正確的部署。
        第三個干擾因素,是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而宋軍布陣分散,造成宋軍的廣大官兵人心惶惶失去鬥志的畏敵心理,最後是靠這一群有勇有謀的將領正確的判斷和部署,克服了這種心理,造成了部隊“整而銳”的效果。“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求我們不但要善於觀察,而且要善於分析和判斷,要對觀察到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進行合乎實際的評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能被上級權威、同級或自己的錯誤意見和心理所左右,也不能因為下級或者廣大群眾一時出現了某種情緒,就質疑甚至改變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在這個故事裡,士兵們的“疑懼”、“略無鬥志”,看起來是因為敵強我弱而被嚇破了膽,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更主要的原因是一開始布陣不當,使得士兵們感到孤立,感到照這個打法沒有勝算。這就說明,廣大群眾的情緒往往是對實際情況的一種自發的反映,是值得重視的,但仍然需要冷靜分析而不能失去主見,纔能從群眾的情緒中摸到客觀實際的真正脈搏,纔能采取正確的措施引導群眾的情緒向著有利於取得勝利的方向發展。比如我是一個老師,要給同學上課,那麼廣大同學聽課時的情緒是高是低,當然是對我教學效果的一種反映,我必須重視,但是有時候大家情緒不高,並不見得我的教學效果就一定不好,大家情緒很高,也不見得教學效果就一定好,這還是得我自己更深入地觀察、思考,和大家交流,去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在我們講的這個故事裡,就是及時調整部署,使得剛纔還疑懼無鬥志的部隊,變得嚴整精強,並且向敵人攻擊的時候萬眾一心,表現出了壓倒一切的氣勢,反而使得貌似強大的敵人心驚膽戰,精神崩潰。
    反觀遼軍主將韓匡嗣,他受到的干擾因素表現在:第一,因幽州之勝而輕視宋軍,不能克服自己的驕傲情緒;第二不能認真審視敵情,反而被宋軍的詐降所迷惑;第三在宋軍猛攻的時候又失去冷靜,導致全軍潰敗。換言之,他本來對待敵人的態度就很不客觀,而敵人對他施放的煙幕彈(詐降)和施加的壓力(猛攻),又加劇了他的這種不客觀的態度,結果他的情緒一下子就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一開始極度輕敵,不可一世;一旦敵情嚴重,就嚇得不知所措,丟盔棄甲——這可以說就是那種用“情緒”代替“情況”的主觀主義者的典型心態、典型下場。
        再進一步概括起來說,要做到思想方法正確,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但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客觀事實本身的復雜性(例如敵人造成的某些假像),二是各種各樣的主觀因素,包括上面說到的教條主義思想和迷信上級權威的心理、害怕承擔風險的心理、悲觀畏難心理、驕傲自大心理等等。
        你看,隻有思想,纔能穿透戰場上的萬裡烽煙,把握千軍萬馬的生死進退,乃至把握整個王朝、整個國家的興衰榮辱。而要讓自己的思想具有這樣的穿透力,又是多麼不容易呀!
        三、光憑經驗就夠了嗎?——“常勝將軍”喫敗仗的教訓那麼,上面所說的那些干擾因素應該怎麼克服呢?
        有的人也許會說,隻要我們不斷地積累實踐經驗,就可以克服這些干擾,就可以做到有洞見,有膽識,不卑不亢,達到思想方法的正確,無須去進行什麼哲學思考,去樹立什麼理論化、繫統化的世界觀。
        真是這樣嗎?
        不容否認,要做到思想方法正確,當然離不開實際經驗的積累,但更要學會正確地對待經驗,駕馭經驗。滿城之戰中,宋軍的將領們如趙延進、李繼隆等人,都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光憑經驗是不夠的,比如遼軍主將韓匡嗣貴為燕王,他難道沒有作戰經驗嗎?不可能,因為像遼國那樣靠馬背征戰的國家,沒有戰鬥經驗的人是決不可能統率重兵的。事實上,如果不能正確對待經驗,有時候經驗反而起反作用,比如遼軍此前幽州獲勝的經驗,使得他們在滿城之戰就產生了驕傲心理導致失敗;而這次識破宋軍詐降,全師而退的耶律休哥,後來與宋軍交戰,未嘗一敗,特別是七年後在涿州打得宋軍名將曹彬潰不成軍,成了遼國最有名的常勝將軍,但後來,他自己在徐河之戰中也喫了大虧。咱們也可以講講這個故事:
        那時,耶律休哥統領數萬鐵騎深入宋境,目的是截斷宋軍供應線,擊潰在河北駐防的宋軍主力。遼軍入境時,遇到宋朝緣邊北面都巡檢使尹繼倫率領的千餘名宋軍巡邏隊。尹繼倫他們看到遼軍來勢洶洶,急忙躲到樹林子裡去了。耶律休哥明明看到了這群宋軍,卻視而不見,隻管率兵從他們身邊經過,直奔易州去攻擊李繼隆麾下的宋軍主力。遼軍走後,尹繼倫他們從樹林子裡鑽出來,尹繼倫本來臉色是黧黑的,這會兒估計都變成紅的了。他是又羞又恨,當即對部下發表了一番講話,大意是:“弟兄們,耶律休哥看都不看我們一眼就奔了易州,這是根本不把咱們當回事啊!我們也是堂堂的大宋軍人,被敵人這樣輕視,試問我們當軍人的尊嚴何在?!再說,敵人攻擊李繼隆大人的主力部隊,如果得手,肯定返回來把我們擄回遼國替他們放牛放馬;要是他們攻擊不得手,回頭來肯定也要拿我們這一千來號人屠殺洩憤,我們就更是一點活路沒有了。所以我們得跟在敵人後面,瞅準機會,打他個措手不及。這樣如能成功,我們就是立下了奇勛;萬一失敗,我們也是為國盡忠,流芳百世,不還是比窩窩囊囊地任人宰割要強得多嗎?”就這樣,耶律休哥的輕敵,對這些宋軍來說成了最好的戰前動員。戰士們聽了尹繼倫的話,都是慨然應命,秣馬銜枚地跟在遼軍後面到達易州。結果,遼軍在準備攻擊李繼隆之前,先喫早飯,還沒喫完,尹繼倫就率兵從後面殺進了遼營,遼軍大亂。短兵相接之際,耶律休哥被砍了兩刀,騎上快馬先跑了,數萬鐵騎在宋軍前後夾擊下崩潰。耶律休哥號稱遼國第一名將,久經戰陣,智勇兼備,掌握兵權以後,打得宋軍心驚膽戰。據說宋朝邊境上的小孩哭鬧時,隻要跟他說“休哥來了”,小孩就不敢出聲了。結果他一世英名,幾乎就在這一仗毀掉。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問題呢?這說明,思想方法的錯誤,不是說你經驗豐富或是纔智過人就一定可以避免的。
        所以還是回到我們前面說的那句話: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為前提的,因此,要使正確的思想方法得到鞏固,也就需要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要正確地對待經驗,要正確地運用自己的纔智,克服各種各樣的干擾因素,盡可能地避免一些嚴重錯誤,確實是需要一定的哲學理論來指導的。不繫統解決世界觀問題,我們即使有實際經驗,這些經驗也往往會很散亂,運用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我們今天也許在某個問題上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但是明天換了一個問題,我們就可能出錯。比如耶律休哥,他在面對宋軍的主力部隊的時候,能夠做到不驕傲輕敵,但是面對尹繼倫率領的一千多不起眼的巡邏兵的時候,他就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可見他的心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今天在某些比較簡單、干擾比較少的問題上看得準,明天換了比較復雜,干擾因素較多的問題,也許就看不準了。比如說,我小時候有一次半夜醒來,看到陽臺的牆上有個影子飄來飄去,總疑心是“鬼”,心裡發怵,後來我拉開燈壯著膽子去看,纔發現是曬的一件衣服的投影。其實我白天是不相信有鬼的,但是夜幕會讓很多東西看不清楚,因此到了夜間就不免擔心會有什麼神秘的、超自然的東西出現。在這裡我倒不是說信鬼就一定對或者一定不對,而是說,如果有了繫統的、理論化的世界觀,我們對這個問題就會形成一種一貫的看法:如果說世界上確實有鬼,那麼晚上有,白天也應該有;如果說鬼隻能晚上有,白天因為有太陽照射就沒有,那就是說,鬼的存在與否,本身就取決於陽光照射之類的自然條件,那麼這樣一種“見光死”的“鬼”即使有,也不過是和那些受不了強烈陽光的海底生物一樣,是一種受自然條件限制的自然事物,而並不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的東西,那它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一句話,經驗誠可貴,理論價更高。而哲學就是我們能夠用來總結經驗、駕馭經驗、鍛煉思想方法的理論制高點。
        四、再談“什麼是哲學”
        讀到這裡,或許你還是有些不解:“你說的這些故事倒蠻有意思。確實,要打勝仗,或者解決其他問題,思想方法很重要。不過,你也隻是說到了思想方法和世界觀有關繫,但這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繫呢?所謂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怎麼回事呢?”
        看來,僅僅停留在幾個故事上,是很難把一個道理真正講明白的。佛經上說“不乘筏無以渡河,不舍筏無以登岸”,就是說,不坐船我們是過不了河的,可是如果坐在船上不下來,那就登不上對岸。可我們坐船過河不就是為了登上對岸嗎?所以船隻是一種手段,我們隻是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登岸,因此,該上船的時候,我們就得上船,該離船的時候,我們就得離船。當我們初次涉及哲學領域的時候,不能不借助於一些形像的故事來啟發我們領會一定的道理,但這些故事就像渡河的船一樣,隻是手段,而領會故事背後的更為深刻的道理,纔是目的。如果我們隻是停留在某個故事的情節上,或者隻是從一個故事講到另一個故事,那就好像停在一條船上不下來,或者不斷地從這條船跳到那條船一樣,是不能登上“哲學”這個“對岸”的。當然,這本小書不是哲學專著,並不需要你“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地從岸邊一直登到絕頂。你可以像我們遊漓江那樣,坐著船在江上漫遊,登上岸把幾個重要的風景點看一看,然後又上船——但是,如果你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到,在某處,故事突然沒有了,出現的是一些有點抽像的概念,和一段“因為……所以……”、“假如……那麼……”之類的推理,那就意味著:“該下船走走啦!”
        當然,如果你已經發出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疑問,就說明你自己已經想要“登岸”了,那就讓我們從這些故事說開去,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深一些吧。
        我們常說“人生於世”,就是說,人活著就要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無論是工人上班、農民耕田、老師教書、學生上學、科學家搞研究、商人做生意,還是這兩個故事裡說的軍人打仗——總之,人們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和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發生關繫。當然,他們直接打交道的具體對像是不同的:農民面對田地;工人面對他要加工的原料;老師面對學生;學生面對學校;科學家面對實驗室裡的材料;商人面對他的商品和顧客;軍人面對變幻莫測的戰場……這種情況,往往讓我們感到,大家其實都是各忙各的眼前事,誰有功夫探討整個世界這樣又玄又遠的話題呢?
        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他做種種具體事情的時候,還是把世界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哪怕是在“人猿相揖別”的原始時代裡,我們的祖先,一方面不得不和嚴酷的自然界作艱苦卓絕的鬥爭,每天不得不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勞碌,冒險犯難——據對原始人類遺骸的研究,他們的平均壽命往往不到二十歲,可見他們當時的生存環境何等險惡,他們又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努力來排除萬難,死裡求生;然而,另一方面,他們的眼光也決不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事,而是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並且用他們樸素的方式進行著執著甚至是虔誠的追問、觀察與思索。舉個例子,北美的印第安人,過去被很多人認為是沒有哲學思想的蒙昧民族,但是現在的研究表明,印第安人的各個部落一直都有關於“世界是怎樣來的”、“世界分成多少個部分”、“人在宇宙中居於什麼地位”、“這種地位可不可以變化、怎樣變化”的古老史詩在口口相傳。像我們中華民族這樣的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更是留下了無數有關世界起源和構成、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共工觸山”、“女媧造人”等雄偉瑰麗、奇幻動人的傳說,其實就是哲學的萌芽。
        不過,上面說的史詩也好、神話也好、傳說也好,本身畢竟還不等於哲學。這是因為雖然裡面也提出了各自的世界觀,但是不夠“繫統化”和“理論化”。
        什麼叫繫統化呢?舉個例子來說吧,有的原始部落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分類,比方說分成“天上的”、“地上的”、“會發光的”、“會發出聲音的”這麼四大類。這是不是一種世界觀呢?是的。然而,很明顯,這種劃分很不繫統,因為它的劃分標準沒有邏輯上的統一性,比如說,有些“天上的東西”也是“會發光的東西”。這就好像我們把人類劃分為“工人”、“農民”、“中國人”一樣,不是按照一個標準劃分出的類別,卻放到一起並列起來,顯得很混亂。但遠古時期人類世界觀剛剛形成的時候,往往就是這樣,憑著直觀,今天注意到萬事萬物的位置,明天注意到它們的顏色,後天注意到它們的聲音,然後把它們簡單地並列到一起,結果就把自己因為注意力的角度不同而先後兩次看到的同一件東西(比如“月亮”),看成了兩件不同的東西(比如“天上的東西”和“會發光的東西”)。其實我們今天有時候也會在思維的繫統化上出問題。比如有一篇抗震救災的報道,說被困井下的工人們決定“女同志先走,男同志後走,共產黨員最後走”,但是,假如其中有一位女共產黨員,那麼按照這個決定,她是應該最先走還是最後走呢?當然,這個決定的表述是緊急狀態下的一種簡單說法,我相信,當時的人們一定是自動地、心照不宣地對它進行了有層次、有繫統的理解:首先是非黨員走,然後是黨員走,而非黨員和黨員中,又分別是女的先走,男的後走。但不管怎麼說,你看,即使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有繫統的思維也是如此重要,何況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呢?
        世界觀的繫統化,就要求我們以邏輯為工具,將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進行整理,讓它前後一貫,條理分明。世界觀本來針對整個世界,是把世界看作整體,本來就帶有某種自發的繫統性,哲學則是有意識地把這些聯繫更加明晰和嚴密化了。比如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感到萬物生滅是有著此消彼長、相生相克的秩序和聯繫的,而一些哲學家對這些秩序和聯繫進行繫統整理後,就把萬物都歸結為土、金、木、火、水這五種基本要素,提出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五行學說。西方的哲學,則更加注意邏輯性和繫統性。這些我們下面還將著重談到。
        那麼,什麼又是理論化呢?理論化,就是要用概念去抓住事物的本質。對於萬事萬物,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在現像上進行的分類,還必須找出現像之後的本質,纔能對現像作出真正的解釋。僅僅把萬事萬物分為“天上的”、“地上的”、“會發光的”、“會發出聲音的”,之所以很原始、很幼稚,不僅因為這樣的劃分在邏輯上很混亂,而且也因為這樣做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事物“發光”這一現像的本質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僅僅是因為它在天上或地上嗎?要揭示出這個本質,我們就不能僅僅滿足於列舉出在天上或地上看到的太陽、閃電、火焰等具體的東西,就必須把“光”和“物質”、“運動”這些普遍本質、規律聯繫起來,纔能得出諸如“發光是一定的物質通過一定波長的電磁波這種運動形式輻射能量”之類的結論。而進行這種研究,就需要我們有一些普遍的、抽像的概念,比如“時間”、“空間”、“運動”、“物質”等等。而這些概念,剛好就屬於哲學研究的領域。可見,哲學當然也免不了要談現像,談各種具體的事物,但它總是追求高度的理論概括,也就是說,它不能滿足於就事論事,而總是著眼於這些事物的本質,總是把那些現像放到與一些最普遍的本質和規律的關繫中來談的,所以它總是能引導我們突破一時一地的局限,看到更深、更遠的東西。
        正因為哲學是理論化的世界觀,是抓住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的東西,所以一旦我們的哲學變化了,我們看待具體事物的思維方式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就拿我們談到的戰爭來說吧。在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出的商代甲骨文裡,有大量卜辭都和戰爭有關,可以看出,商王在軍隊每次出征前都向上天占卜,每次軍隊打了勝仗,也都被看作上天保佑的結果,往往還要拿戰俘向上天獻祭。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商王不但打仗要占卜,下不下雨、莊稼收成會怎麼樣,乃至打獵能不能打到東西、妃嬪得了病會不會好等等問題都要占卜,這就說明,在那個時候人們的世界觀就是:自然和社會的一切,本質上都是由鬼、神、天這些人格化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在操縱。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必然也那樣去看待戰爭。可是到了一千年後的春秋晚期,《孫子兵法》對戰爭的看法就變了。孫子在《用間》篇裡堅決主張,戰爭的勝負不能夠靠求神問鬼來解決,在《計》篇又指出,戰爭的勝負要取決於“道、天、地、將、法”這“五事”,也就是“政治、氣候、地形、指揮、軍制”這幾大條件。這就是因為到了春秋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先進思想家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變了,鬼神之類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越來越不起作用,在他們的對整個世界以及人類社會的理論思考中,越來越重視自然環境、政治、經濟等等比較現實的因素。這當然也就影響到他們對戰爭的看法。但是,在這些現實的因素中,到底哪一種起著最根本的作用,《孫子兵法》也沒有很好地回答,這也是因為那個時代世界觀的局限性。2000多年後,毛澤東在他的軍事著作中,就明確指出戰爭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最深刻的原因在於物質利益的衝突,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等等。毛澤東提出這些見解,是因為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整套哲學,又占據了一個新的理論制高點對整個世界和整個人類社會進行考察,於是他對戰爭的看法,又和前人大不相同。
    正因為哲學作為繫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在歷史上林林總總的哲學中,哪些是先進的,哪些是落後的,或者某一哲學中哪些因素是可取的,哪些因素是需要摒棄的,這就需要我們觀察、思考、比較,選擇或創立(不要小看自己,很可能你真的有這種能力)一種與世界的整體情況更加相符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一切活動,這就是我們說的“繫統地解決世界觀問題”。
        當然,繫統解決了世界觀問題,也還是不能使我們絕對不犯錯誤——這是永遠不可能的——但這樣能讓我們看問題有一個正確的大方向、大框架,這就少走了很多彎路,而且即使犯了錯誤,也能夠比較清晰、繫統地加以反思和總結,這就比較容易形成一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我們平時做數學題會有這種經驗:如果我們是遵循一種很繫統的認識,有方法有步驟地去解題的,那麼即使做錯了,也比較容易看出錯誤是從哪一步開始的,所以這種錯誤就比較好糾正。繫統的世界觀即哲學也是這樣,它不能絕對避免錯誤,但能夠讓我們在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時候遵循一條明晰有序的思路。同樣是總結實踐經驗,有的人站得高看得遠,觸類旁通,有的人隻能走一步看一步,跌跌撞撞。這說明,有這種思路和沒有這種思路,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它體現了人的思想素質的高下之別。
        那麼,這種繫統化的世界觀或者說哲學,究竟研究一些什麼問題呢?
        “世界觀”,當然就意味著“觀世界”。這當然就會有一個“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我們平時都會關心“是什麼”的問題:“太陽是什麼”,“風是什麼”,“蘋果是什麼”,等等。我們對這些問題可以給出一個很明確的回答:“太陽是直徑1390000公裡,距地球149600000公裡的一顆恆星”、“風是太陽輻射熱引起的空氣水平運動”、“蘋果是薔薇科蘋果亞科蘋果屬植物”等等。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回答都是把“太陽”、“風”、“蘋果”等事物“歸類”,就是說歸入像“恆星”、“空氣運動”、“植物”等等更大的類。然而,對“世界是什麼”卻不能這樣回答。世界之所以叫作“世界”,就是因為它包羅萬像,不可能找出比“世界”還大的類了,這就無法通過把世界歸入某一個更大的“類”來回答世界是什麼。然而,我們又確實需要知道世界在整體上究竟是什麼——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事實上需要依靠這種世界觀來對自己還沒有直接觀察到的情況作出預見。我從來沒有真的見到過鬼,但是,我怎麼能僅僅根據自己沒有見過鬼,就否認世界上有鬼呢?宇宙深處的黑洞,海底深處的山脈,我也都沒有見過,但是我不都承認世界上有這些東西嗎?因此,如果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鬼,那一定是因為我對“世界是什麼”有一個整體的判斷,而根據這個判斷,這樣一個世界上,可能存在宇宙黑洞和海底山脈,卻不可能存在鬼這樣的超自然事物,於是我就可以預見:昨天有效的自然規律,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明天也會有效,決不會被鬼這樣的超自然力量所破壞。
        既然“世界”不能通過歸類的方法來定義,那麼該用什麼方法來回答“世界是什麼”呢?下一章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吧。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