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純粹·面具與真相:拉康的七堂課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斯拉沃熱·齊澤克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488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48802
    作者:斯拉沃熱·齊澤克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為拉康思想入門導讀書,拉康精神分析的繼承者,著名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向我們展示了“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學”,如何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新啟示,幫助讀者理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論及其思想,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拉康“教科書”。因其獨特的學術思想和政治立場,齊澤克亦被稱為“西方危險的哲學家”。

     
    內容簡介

        《面具與真相:拉康的七堂課》繫法國作家、哲學家拉康的得意門生——斯洛文尼亞作家、哲學家齊澤克的拉康研究專著,共分為八部分,含導論和七個章節,主要包括《空洞姿態和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陰謀》《真實界帶來的麻煩:拉康作為〈異形〉的觀眾》《自我理想與超我:拉康作為〈卡薩布蘭卡〉的觀眾》等篇目。作者以“小對形”及真實理論作為全書中軸,以電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為案例,有條不紊地向讀者展示了拉康理論的基本構圖。《面具與真相:拉康的七堂課》是一本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能夠深入大眾文化的介紹拉康理論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斯拉沃熱·齊澤克 (Slavoj ?i?ek),1949年出生,斯洛文尼亞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拉康派精神分析繼承者,盧布爾雅那大學高級研究員。20世紀90年代以降,齊澤克憑借對拉康及黑格爾的重新解讀席卷西方學術界,以一己之力單挑以福柯、德裡達、德勒茲等人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現國內有近三十種其譯著出版,近期著作有《全球大流行2:逝去時光的編年史》(Pandemic! 2: Chronicles of a Time Lost)、《敢於說出其名字的左翼:34個不合時宜的介入》(A Left that Dares to Speak Its Name: 34 Untimely Interventions)等。


     


    譯者簡介:


        唐健,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碩士、拉康及齊澤克思想研究者。2010年創辦香港齊澤克學會,推廣以齊澤克及巴迪歐等學者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及黑格爾—馬克思思想。譯有《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弗洛伊德導讀》等作品。

    目錄

    導 論


    堂課空洞姿態和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 陰謀


    第二堂課交互被動式主體:拉康轉動西藏經輪


    第三堂課從詢問“你到底想怎樣?”到(性)幻像:拉康與《大開眼戒》


    第四堂課真實界帶來的麻煩:拉康作為《異形》的觀眾


    第五堂課自我理想與超我:拉康作為《卡薩布蘭卡》的觀眾


    第六堂課“上帝已死,但他自己還不知道”:拉康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爆》的讀者


    第七堂課政治中的倒錯主體:拉康作為恐怖分子的讀者


     


    拉康年表


    進階閱讀書目

    前言
    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學
    (中文版前言)
    齊澤克
    如果可以這麼說,我反抗哲學。
    —拉康

    這本拉康入門書常常被批評為聚焦在拉康理論的哲學和政治層面,刻意忽視了拉康是一位分析師、一位執業的臨床治療師。因此讓我首先回應這個微妙的問題。

    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學


    (中文版前言)


    齊澤克


    如果可以這麼說,我反抗哲學。


    —拉康


     


    這本拉康入門書常常被批評為聚焦在拉康理論的哲學和政治層面,刻意忽視了拉康是一位分析師、一位執業的臨床治療師。因此讓我首先回應這個微妙的問題。


    隻有避免截然二分的陷阱—一方面是將精神分析作為特殊的臨床實踐,另一方面是作為哲學反思—“拉康與哲學”這個課題纔能被恰當地處理。當拉康強調“我反抗哲學”(je minsurge contre la philosophie),他當然將哲學等同為一種“世界觀”、一種將宇宙視為統攝一切分裂及不一致性的一個全體。當一個哲學家排除了精神分析的哲學相關性,他毫無疑問會將它縮減為一個僅僅處理(精神病理學的)實存的現像的特殊臨床實踐。以上兩種觀點都是錯的。它們均錯過了兩者的交接點(而不是某些更高的兩者的綜合統一):哲學與臨床的關繫正如莫比烏斯環的兩面的關繫,以至於假如我們進入兩者的核心地帶,就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另一面/。


    在整個拉康的教學生涯之中,拉康都在和哲學及哲學家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從古希臘唯物主義者到柏拉圖,從斯多葛學派到阿奎那,從笛卡爾到克爾凱郭爾,從海德格爾到克裡普克。拉康正是通過對這些哲學家的討論建立了自己的那些基礎概念:移情(transference)是通過對柏拉圖《會飲篇》的討論建立的,弗洛伊德式主體(Freudian subject)則通過笛卡爾的我思(cogito),作為剩餘享樂(surplus-enjoyment)的對像a通過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焦慮及重復通過克爾凱郭爾,精神分析倫理通過康德……


    通過持續不斷的哲學戰鬥,拉康毫無疑問與哲學保持距離(隻要回憶一下他對黑格爾的Aufhebung概念又或對站在弗洛伊德式分裂主體的對立面的自我意識概念的嘲諷);然而,拉康所有同哲學劃清界限的絕望企圖一次又一次重新確立了他對哲學的投入—仿佛對他來說,界定基礎精神分析概念的方式就是通過哲學這條繞道/彎路。雖然精神分析不是哲學,其全部顛覆性來自它不單是某種特定的科學或實踐,而是它對哲學產生了激進後果這一事實:精神分析是內在於哲學自身的“否定”(Psychoanalysis is a “no” to philosophy that is internal to it.)。


    換言之,精神分析理論指涉的,被哲學模糊化但同時奠定了哲學的一個裂口/對抗性[海德格爾稱這個缺口為存本體論的差異(ontological difference)]。缺少跟哲學的這一聯結—更準確地說,跟哲學的盲點、跟哲學中被“原初壓抑”的東西的這一聯結—精神分析就會失去了它的顛覆性並成為又一個純粹實存的實踐(ontic practice)。精神分析處理的真實界不僅僅是主體的精神痛苦之現實,而是—激進得多的—弗洛伊德對這種精神痛苦的解讀的(反)哲學推論/哲學意義。


    隻有這樣一種“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學”能夠在現代科學的挑戰中生存下來。換言之,哲學在今天是什麼?當代科學家的主流回答是:哲學已經過時。即使基本的哲學課題也逐漸變成科學問題:在今天,有關現實的終極本體論問題(我們的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沒有一個極限,宇宙是不是被決定的還是在它裡面存在真實的偶然性)已經變成由量子宇宙論(Quantum Cosmology)處理的問題;終極的人類學問題(我們是否自由,即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等等)被進化主義的大腦科學搶去;即使神學在大腦科學之內也被分配了一個位置(大腦科學的目的在於將精神和神秘經驗翻譯的過程)。樂觀的情況下,留給哲學的殘羹剩飯多隻有對科學發現過程的一種知識論反思(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s)。


    我這本拉康入門導讀,嘗試展示“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學”這一進路如何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新啟示。讓我舉一個(出乎意料的)例子。2016年的《寶可夢Go》(Pokémon Go)是為手機或移動設備而設的一個衛星定位、擴增現實遊戲(augmented reality game)。玩家用手機上的全球衛星定位設備及相機去捕捉、打鬥以及訓練虛擬的寶可夢(Pokémon),這些精靈在屏幕上出現的方式仿佛它們和玩家是在同一個真實世界的地點出現的一樣:當玩家在真實世界內移動,代表他們的遊戲角色同時在遊戲地圖中移動。這種擴增現實模式是《寶可夢Go》和其他電腦遊戲不同的地方:遠非將我們從真實世界中抽取出來並注入人工虛擬空間,這種技術結合兩者。我們通過電子屏幕這一幻想框架來觀看現實以及和現實交接、互動,而這個中介框架利素增強了現實。這素支撐著我們參加遊戲的欲望、推動我們在現實中尋找它們,缺少了這種幻想框架我們將對現實完全不感興趣。這聽起來不是很熟悉嗎?當然了,科技所外在化的不過是意識形態的基本機制—在其基本層面,意識形態正是原始版本的“擴增現實”。假如我們將事情簡化到極點,希特勒難道不就是向德國人提供了納粹意識形態之幻想框架,從而令他們看見一隻到處顯現、被視為一切邪惡根源的特殊的寶可夢(即猶太人)嗎?同一個邏輯難道不也解釋了所有其他必須被加到現實之中以便使之完整和有意義的意識形態偽對像(pseudo-entities)的性質嗎?我們可以輕易想像一個當代的反移民版的《寶可夢Go》遊戲,在當中玩家在一座德國城市中遊蕩,並且被新移民強奸犯或小偷所威脅,這些精靈充斥城市中所有地方。


    但我們是不是太快進行了一般化?反猶主義的陰謀論—使我們認為猶太陰謀是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是否和那種將社會生活視為一個經濟和權力戰場的左翼思路有明顯的差別?在《資本論》那裡,在社會生活的所有混亂背後的“秘密”是社會對抗性(social antagonism),而不是可以被個人化/擬人化的個體(戴著精靈這一面具),而《寶可夢Go》則以固有的方式傾向、以意識形態的擬人化的方式包裝社會對抗性。其中一個個案:從各方面威脅我們的銀行家形像,我們很容易想像這樣一個形像可以輕易地被法西斯民粹主義的財閥意識形態所挪用(貪婪的銀行家與“誠實”且具生產力的資本家)。


    納粹反猶主義和《寶可夢Go》遊戲之間有一個簡單的基本的相同之處:雖然《寶可夢Go》將自身呈現為某種全新的、建基於科技的東西,它實際上依靠的是一種舊的意識形態機制。意識形態就是擴增幻景的實踐。寶可夢迫使我們面對幻像的基本結構,將現實轉化成一個意義世界的幻像功能。這就是為什麼說寶可夢是我們的未來—因為它早就已經是我們的過去。


    那麼,這和資本主義有何關繫?幻像在資本主義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很明顯,資本主義幽靈是一隻在它所啟動的瘋狂活動背後潛伏的寶可夢。然而在此我們要更準確一點,拉康的幻像公式是$◇a,主體遇上對像a,即拉康稱之為欲望原因或剩餘享樂的東西,在此,與馬克思理論的聯繫成為關鍵。在1973—1974年名為“不受騙者犯錯”研討班課堂的第11周,拉康以一個直接挑戰自己的問題作為起點:在這裡出現的拉康,他發明了什麼?他的回答是:“就像那樣,讓事情能夠運轉:對像a。”因此,答案不是“欲望是大他的欲望”“無意識像語言那樣結構”“不存在性關繫”或其他慣常清單上的東西。拉康馬上強調他所選擇的並非在眾多可能選擇中的一個,而是(的)那一個。


    那麼,這個神秘的對像是什麼?在當年希區柯克和特呂弗的對話之中,希區柯克回想起一個他本來想插進《西北偏北》的代表性的場景—這個場景從未被拍攝,毫無疑問是因為它太赤裸地呈現了希區柯克作品的基本模版,其實質拍攝將產生浮誇的效果:


     


    我想安排主角加裡格蘭特和一名福特汽車廠的工人進行一段長談,他們一邊談一邊沿著汽車的組裝線步行。他們的背景是一輛汽車正在被組合起來,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後,那輛他們看著它從零組裝起來的汽車完成了,加了汽油,準備好馬上從流水線上開走。這兩人看著對方說:“是不是很美妙!”然後他們打開車門,一具尸體從裡面滾出來。


     


    在這個長鏡頭之中,我們看到的是生產過程的基礎統一性—而那具橫空出世的神秘尸體難道不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無中生有的”剩餘價值的代名詞嗎?這具尸體是純粹的剩餘對像,對應主體的對像化對應點,主體活動的剩餘產品。讓我們用另一個例子澄清這個對像如何運作。在電視劇《靈書妙探》()之中,暢銷偵探小說作家理查德卡斯爾與紐約謀殺案警探凱特貝克特合作,一起偵破紐約城內幾宗謀殺案。貝克特起先為了被迫和一個作家合作而感到很惱火,但兩人很快就和對方互有好感。正如大家所期待的,這套劇集的高潮情節聚焦於兩人不斷升溫的羅曼史。


    進行中的謀殺調查因此很明顯是一個對像a,即他們的相互欲望的對像原因,一個迫使他們共度大量時光的對像原因。問題在於,當他終於向對方承認愛意並進入一種完全的情欲關繫時,他們是否還需要謀殺調查這一前設?第4集(“他寫的謀殺”)面對了這一死結:男女主角決定在前者的別墅共度一個羅曼蒂克的周末,正當女主角在泳池邊要獻身的時候—在男人面前解開浴袍的衣帶—一個瀕死的男人穿過屋後的灌木然後倒斃在池水裡。


    這個出乎意料的入侵發生的時刻很重要:就在發生前,男主角看著女人的裸體,明顯地被迷惑並且充滿欲望,但也帶著一絲絕望的暗示,仿佛他正在等待某些東西入侵並阻止戲劇/做愛高潮的完成。尸體入侵的作用毫無疑問是徹底的模糊的:它的出現並不僅僅是為了要破壞一個完美的性愛周末,它同時是維持欲望的東西。


    在此,我們得到了希區柯克想像中的完美電影場景中的那具尸體,隻是擁有不同的功能:它不是作為生產的剩餘(surplus of production),而是成為一個在性關繫中設置障礙的剩餘對像(surplus object)。在卡斯爾的欲望對像(凱特)和他的欲望之對像原因(一具啟動謀殺調查的尸體)這兩者間的張力的全部模糊性,在此完美地展示了拉康的不存在性關繫的命題:


     


    僅有情侶兩人,欲望永不可能成功運作,它需要一個障礙物作為其動因。


     


    但我們可能走得太快了,對像a在拉康的教學中有很長的歷史,在拉康繫統地參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的分析之前二十年早已存在。但毫無疑問,正是拉康對馬克思理論的這一參照,尤其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Surplus-value,德語Mehwert),容許他將對像a定義為剩餘快感(plus-de-jouir,德語Mehrlust)的成熟理論:在拉康對馬克思有關商品分析的討論中,滲透著一個主導主題,即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與拉康命名為剩餘快感的東西這兩者間的結構性同構關繫—拉康稱之為剩餘快感的東西就是弗洛伊德稱為Lustgewinn的東西,一種“快感增加”,其不專指一個簡單的愉快感的提升,而是由主體獲取快感的形式化迂回所提供的額外快感。想一想通過它的精巧的語義雙關、口是心非的否認等等,一個調情的誘惑過程獲益不少:這些迂回不僅僅是文化復雜化或圍繞著一些硬核真實界的升華—這些硬核真實界是被次級/繼發的迂回回塑性地構成的,它“自在地”是一個虛構物。


    在力比多經濟(libidinal economy)之中,不存在(不受強迫性重復運動的反常所困擾的) “純粹的”愉快原則。以同樣的方式,在商品交換領域中,不存在封閉的回圈(為了取得購買另一個商品的錢而賣出一個商品),不存在不受那種為了累積更多錢而交易商品的邏輯所腐蝕的回圈。在這種交易邏輯之中,錢不再是商品的交易媒介而成為目的本身(end-in-itself)。馬克思稱之為CMC的公式—為了購買另一商品而交換商品取得鈔票的封閉交易—終是一種虛構,其功能是為交易過程提供一種“自然的”基礎(即聲稱“交易不是關於錢和更多的錢,交易的整個要點在於滿足具體的人類需要” ):CMC不純粹是在後來纔受到利潤導向的MCM的污染,而是MCM流通體繫的內部虛構。換言之,MCM正是一個癥狀點,在當中一個裂口或逆轉(從一開始就在運作,甚至在簡單的商品交易當中也早已存在)破門而出。


    這種快感增加的過程通過重復來運作:人們忘記了目標然後重復同一個動作,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以致真正的目的不再是原來的目標而是重復地達到此目標的運動本身。我們也可以用形式和內容的概念去理解它,“形式”代表移向被欲求的內容的形式、模式;而被欲求的內容(對像)則承諾提供快感,正是這種追求目標的形式(程序)提供了一種剩餘快感。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美國故事。當每天晚上沃爾瑪超市關門以後,很多堆滿了商品的手推車被拋棄;大部分都是剛剛陷入貧窮的中產家庭扔下的,他們再沒有錢隨意買東西,因此他們—通常是全家人—到超市完成購物的儀式(將他們想要和需要的東西拋到手推車裡),然後棄置堆滿貨品的手推車。通過這種令人悲傷的方式,他們以單純孤立的方式獲得了購物的剩餘快感。我們不是常常參與類似的活動嗎?即使這些活動的非理性並不那麼直接地可見。我們帶著一個清楚的目標(包括購物)做一些事情,但我們其實不在乎這個目標,因為真正的滿足感來自過程本身。


    沃爾瑪超市的故事不過是暴露了早已存在於真實購物過程中的東西。這個例子同時使我們看清快感增加和剩餘價值之間的聯結:過程的目的不是它原本的公開目標(一個需要的滿足),而是過程本身擴張性的自我再生產。譬如,吸吮母親乳房的真正目的不是喝奶,而是吸吮的快感。以一種同構的方式,在剩餘快感的問題上,商品交易過程的真正目的不是獲取一個可以滿足我們需要的商品,而是資本的擴增式自我生產本身。這個過程本身是無休止的,沒有一個。


    並且,同一個道理不是同樣適用於官僚機構嗎?在特裡吉利姆(Terry Gilliam)的電影《妙想天開》()完美地展示了官僚快感的瘋狂過剩,如何在自動流通之中自我增生。當男主角山姆(喬納森普雷斯飾)的水管(又為空調)崩潰後,他向國家修理服務中心要求緊急幫助。一個神秘的罪犯,達脫(羅伯特德尼羅飾)闖入他的公寓,其顛覆性的活動是偷聽人們的緊急求助然後馬上在客戶面前出現,免費修理好山姆的水管,直接繞過了毫無效率的國家修理服務中心的繫統程序。確實,對於一個陷於快感的邪惡循環的官僚繫統,終極的犯罪就是簡單直接地完成應該要完成的工作—假如一個國家修理服務中心確實完成了它的任務,(在其無意識力比多經濟體的層面)這會被視為一個不幸的副產品。因為它的大部分能量用於發明復雜的行政程序,以便容許它無限地發明新障礙並無限期地推遲完成。


    在電影的第二個場景,我們在一個塞滿政府官僚的走廊中看到一個領導者(手握大權的高官)被一大群下級行政人員包圍。後者不停大聲叫喊,要求高官給予具體意見或決定,而高官則緊張地快速噴出“高效率的”回復(“遲明天要完成這件事!”“翻查那份報告!”“不,取消那個會面!”……)。很自然的,一個緊張的高亢活躍的表像就是一個預設的表演,目的是掩蓋一個正在模仿並玩弄“高效率行政”的自我沉溺的、無意義的奇景。又一次,一個來自沒完沒了的官僚表演的剩餘快感的個案,一個更多快感(mehrgenuss)的個案。


    然而假如人們想看一看愉快與快感之間對立的一個臨床上清晰、更的案例,隻需看看戈培爾那篇以“總體戰爭”(total war)為題的(惡名)昭著的演講《你們想要一場總體戰爭嗎?》(“Wollt Ihr Den Totalen Krieg?”)。這個演講發表於1943年2月18日柏林的體育宮(Sportpalast)。在這篇演講中,面向一群被斯大林戰役的大敗仗所震驚的公眾,戈培爾說他完全承認困難(假如不是絕望的)時刻,然後他問了群眾十個問題(毫無疑問,他的每個問題都要求得到一個熱情洋溢的“是”作為回答),下面是部分片段:


     


    我問你們:你們和德意志民族下定決心要每天工作十、十二個小時嗎,假如有需要的話每天要工作十四或十六個小時,並且為了勝利而獻出你們的一切?……我問你們:你們想要總體戰爭嗎?你們想要嗎,假如有需要,甚至比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更全面、更激烈?……我問你們:首的信心比以往更熱烈、更不可動搖嗎,你們是否做好準備追隨他走上他的道路,並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使戰爭取得和無限的成功?……我第十個問題以及後的問題:這是否是你們的願望,即使在戰時,按照黨的綱領的命令,平等權利和平等責任將被推行,家園戰線將表現它的團結並肩負同樣沉重的戰爭負擔,而這個負擔要平等地分配,不論一個人是偉大抑或渺小、是貧窮或富有?……我已經問你們。你們已經給我你們的回答。你們是國家/民族的一部分。你們的回答因此已經展示了德國人民的態度。你們已經告訴我們的敵人他們必須知道的事情,以免他們存有幻想和錯誤的情報……現在,人民起來吧,讓風暴開始!


     


    戈培爾這些問題所要求的是一個對愉快感(pleasure)的巨大放棄和更多的犧牲,甚至的犧牲,及無限制的犧牲;戈培爾承諾一場甚至比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更總體化和激烈的戰爭,平民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在演講的高潮時刻他狂喜吼叫的聲音以及怪異的嚇人的面容見證了一種放棄/犧牲這一姿態本身的快感(jouissance),這種快感超越想像並步向。在這些時刻,向外的憤怒含蓄地變成被動性,仿佛面容以高潮的方式扭曲,被動地經歷一種痛苦的情欲—痛苦中的快感的例子,假如它曾存在於世上的話—一種被扭曲的康德式崇高(Kantian sublime)的表情,在當中放棄所造成的痛苦與一種見證本體性的狂喜重合。


    因此容許我在這個黑暗的時刻總結,我帶著一種期待,即讀者在看完此書後將會同意拉康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社會中黑暗現像的觀點,並且讓我向譯者表達我對他的工作的誠摯感激!

    媒體評論

        在英國,哲學家大致分為兩類:為同行寫作的學者以及將反思投向公眾的“生命意義的商人”。齊澤克的成功秘密在於他兼具兩者之長,既是一位純熟運用康德、海德格爾理論的博學者,卻又對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抱有哲學熱情。


    ——[英] 特裡•伊格爾頓

    在線試讀
    代譯序
    唐健
    無意識欲望的性質不是本體論而是倫理的。
    —拉康

    在南方,有拉康派的執業分析師背著印有“不要向你的欲望讓步”口號的書包上街,加上一些涉及病人的事件,讓我萌生了寫代譯序的念頭。這些現像讓我開始懷疑自己一直以來對拉康的理解的正確性。這句被誤傳的拉康名言,至少涉及兩個精神分析的根本概念:1.欲望是什麼?2.分析師的倫理是什麼?拉康原來的欲望公式直指對臨床治療而言事關重大的“精神分析的倫理”(Psychoanalytic Ethics)以及“分析師的欲望”,希望借這本書出版的機會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討論及指正。
    一、“不要向你的欲望讓步”這一句源自錯誤的翻譯,
    以及對大他欲望概念的誤解
    翻查資料發現,一直以來,海峽兩岸的拉康精神分析界均主張把“不要向你的欲望讓步”以及“抵抗你的欲望”作為拉康派分析的基礎原則,而這明顯有異於拉康在研討班講稿及其他文本中的字面主張,也和法國以及國際性臨床分析師團體的立場相左。《拉岡精神分析辭彙》中有關“倫理”(Ethics)的條目中,出現了可能是中文學術界對分析師倫理的早的誤譯,在第90頁底部寫著:“拉康主張分析師利用案主的罪疚感,因為,案主任何時候感覺到有罪疚感,實際上他已經在某刻向他的欲望讓步了。”這句的末尾有一個關鍵的翻譯錯誤,並且這個錯誤看來和譯者對欲望的理解是相輔相成的,結果緊接著直接引述拉康研討班講稿的下一句也出錯了:“‘從分析的觀點而言,一個人可能會感到罪疚的原因是他提供了一個欲望出現的理由。’因此,當案主表現出罪疚感,分析師的工作便是去發現案主在何處向他的欲望讓步了。”以上都是誤譯。
    二、拉康的原文說的是什麼?

    代譯序


    唐健


    無意識欲望的性質不是本體論而是倫理的。


    —拉康


     


    在南方,有拉康派的執業分析師背著印有“不要向你的欲望讓步”口號的書包上街,加上一些涉及病人的事件,讓我萌生了寫代譯序的念頭。這些現像讓我開始懷疑自己一直以來對拉康的理解的正確性。這句被誤傳的拉康名言,至少涉及兩個精神分析的根本概念:1.欲望是什麼?2.分析師的倫理是什麼?拉康原來的欲望公式直指對臨床治療而言事關重大的“精神分析的倫理”(Psychoanalytic Ethics)以及“分析師的欲望”,希望借這本書出版的機會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討論及指正。


    一、“不要向你的欲望讓步”這一句源自錯誤的翻譯,


    以及對大他欲望概念的誤解


    翻查資料發現,一直以來,海峽兩岸的拉康精神分析界均主張把“不要向你的欲望讓步”以及“抵抗你的欲望”作為拉康派分析的基礎原則,而這明顯有異於拉康在研討班講稿及其他文本中的字面主張,也和法國以及國際性臨床分析師團體的立場相左。《拉岡精神分析辭彙》中有關“倫理”(Ethics)的條目中,出現了可能是中文學術界對分析師倫理的早的誤譯,在第90頁底部寫著:“拉康主張分析師利用案主的罪疚感,因為,案主任何時候感覺到有罪疚感,實際上他已經在某刻向他的欲望讓步了。”這句的末尾有一個關鍵的翻譯錯誤,並且這個錯誤看來和譯者對欲望的理解是相輔相成的,結果緊接著直接引述拉康研討班講稿的下一句也出錯了:“‘從分析的觀點而言,一個人可能會感到罪疚的原因是他提供了一個欲望出現的理由。’因此,當案主表現出罪疚感,分析師的工作便是去發現案主在何處向他的欲望讓步了。”以上都是誤譯。


    二、拉康的原文說的是什麼?


    根據拉康的《研討班七》及《研討班十一》,精神分析倫理的原理卻是“不要在欲望的問題上讓步”(Dont give ground relative to desire),或者干脆像齊澤克的解讀所提倡的那樣“堅持你的欲望”。根據英譯本,拉康是這樣說的:“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能令一個人感到罪疚的事情就是沒有堅持自己的欲望。”(From an analytic point of view, the only thing of which one can be guilty is of having given ground relative to ones desire.)讓我們再看看法語原文,拉康是這樣說的:“Je propose que la seule chose dont on puisse etre coupable, au moins dans la perspective analytique, cest davoir cede sur son desir.”這句話的意思和英譯本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見,是中譯本偏離了法英兩種版本。


    三、大他的欲望VS大他


    對欲望概念的誤解,似乎也和對另一條公式的誤解有關:“人的欲望就是大他的欲望。”(Man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for the Other.)這怎麼說得過去呢?為了堅持個體的自主性,學者們似乎隻剩下反抗欲望一途了,其實不必,我們可以用另一個精神分析概念解決這個困局:(作為權威和體制的)大他是大他欲望的敵人!(所以抵抗大他可能是對的,抵抗大他欲望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情了)大他的欲望是大他的“敵人”,暴露了大他的欠缺和無能,卻也為主體欲望的實踐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如果我們細心推敲,從中甚至可以導出看似相反的另一條震驚世界的拉康派公式:不存在大他(的大他)(Other does not exist.)。簡而言之:沒有保證,不存在終極的大他者,終,任何他人/大他均不可能知道他想要什麼/他的欲望真相,大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虛擬(virtual)存在(虛擬但並不虛假)。


    順便一提,欲望在拉康精神分析中的核心地位,意味著拉康派分析的目的並不是恢復主體的社會功能或其符號位置,也不是解除主體的痛苦(快感)—和拉康大力批駁的“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相反,拉康派不但極力反對分析師扮演智者和人生導師的角色,更認為分析師的工作是令主體終明白—在其欲望的問題上—分析師其實和案主/病人一樣的無知(甚至可以說比病人更無知!)。換言之,分析工作的重點之一是讓病人意識到大他的權威和知識來自其“被假定知道的主體”的地位(即移情的效用)。


    四、欲望VS無意識欲望


    在這裡我隻能極扼要地提出幾個有關欲望是什麼的觀點以引起討論的興趣,在搞清楚拉康的欲望概念究竟是什麼之前,任何有關精神分析的工作都將徒勞無功。,幾乎是英語世界一本拉康工具書《拉康精神分析介紹性辭典》(),其作者迪倫埃文斯(Dylan Evans,臺灣版又譯“狄倫伊凡斯”)在“欲望”詞條中過分強調了科耶夫式的黑格爾主奴關繫,但這其實並非欲望概念的核心。第二,大他不是人(父母/權威),它首先是語言,欲望是大他的欲望這一條,應該理解為“欲望是在語言中生成的”,也就是通過能指在語言中生成,其重點不在於人的欲望均來自父母或必然受權威宰制。第三,欲望概念的核心,應該從能指的層面理解,也就是從言語及構成它的能指的純差異結構去理解,根據能指結構的特點,換喻(Metonymy)是人類欲望的主要特點,這說明了為什麼欲望沒有盡頭或不可能滿足。在《研討班七》的第321頁,拉康特別強調了這點,指出欲望同時是人的“存有”(being)及“非存有”(non-being)。第四,根據這一點,欲望終就是無意識的欲望,在每一個日常欲望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無意識欲望,支撐及推動著整個欲望—能指鏈條的運轉。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欲望擁有莫比烏斯環(Mobius Strip)的結構,隻要你走得夠遠,就可以從日常欲望到達無意識欲望的領域,而這就是主體生成的地方。


    五、誤解的深層原因:女人不存在!


    以上對欲望及精神分析倫理原則的誤解,可能比眼看得更復雜。終,這種誤解—仔細思考其邏輯及結構—反映了人類理性每天都在重復的一個根本矛盾,拉康用性公式釐清了這個問題(不存在性關繫),而康德則稱之為理性的二律背反。


    六、“原物”不是“物自身”


    既然都說到這裡了,我想一並指出《拉岡精神分析辭彙》的另一個關鍵錯誤(英文原著第207頁),即埃文斯對“das Ding”(原質)或“Thing”(原物)的錯解[他說“拉康的原物概念……和康德的‘物自身’ (Thing-in-itself) 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實際上,拉康的“原質”跟康德的“物自身”扯不上任何關繫—明顯的一點,任何讀過《純粹理性批判》的朋友都知道,物自身位於人類的感官之外,而原質雖嚇壞主體,卻能夠進入他的感知繫統。假如我們必須為這個無比重要的哲學概念在精神分析中安排一個位置,或許我們會說,物自身就是康德的基礎幻像,不?


    埃文斯對拉康理論的背棄


    談到這裡順便說一個題外話,這本英語世界一本拉康辭典的作者迪倫埃文斯後期徹底放棄了拉康,甚至成為其批評者,並非沒有原因:對兩大概念—欲望和原質—的誤解反映埃文斯其實一直未能準確把握拉康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在使用《拉康精神分析介紹性辭典》時必須極為小心,並時刻帶著謹慎懷疑的態度對照拉康文本;希望打開精神分析理論的大門的初學者若依賴這本詞典將有誤入歧途的危險,受訓及執業中的臨床分析師尤其應該小心。


    七、關於這本書的版本問題


    得說明一下,雖然這本書是根據格蘭塔圖書公司(Granta Books)出版的《怎樣讀拉康》()翻譯,但是齊澤克後來在同一本書的免費網頁版裡面添加了一些細節和修飾,這些變動中文版基本上也都更新和同步了,讀者可以參考網址https://www.lacan.com/essays/。


    八、部分關鍵名詞的譯法說明


    近年來,齊澤克和拉康精神分析的譯本如雨後春筍,對同一個名詞的譯法也百花齊放,為了讓讀者更好地掌握復雜的概念,我感覺有需要說明一下我對部分重要名詞譯法的。


    (一)菲勒斯VS陽具


    Phallus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臺灣的幾位學者在《拉岡精神分析辭彙》中采用的譯法—陽形—十分聰明,既避免了同陰莖混淆卻又具有與陰莖一樣的符號功能,不過考慮到拉康本人一直沿用弗洛伊德的Phallus(陽具,對立於陰莖),並且在拉康逝世後,以雅克阿蘭米勒(Jacques-Alain Miller)為首的拉康組織及齊澤克等學者均一直沿用Phallus,我自然不敢造次。然而近內地拉康研究的先行者華南師範大學的黃作教授指出,在華文語境中將Phallus譯成陽具相當於將它和penis(陰莖,法語pénis)等同,說得也是,為了統一普及拉康和齊澤克的理論,我決定跟隨黃教授改用“菲勒斯”,讓讀者閱讀時更便利。


    至於菲勒斯的形容詞Phallic(法語Phalllique),若譯為“菲勒斯的”在語意上及文法上不太可行,若采用“菲勒斯式”“菲勒斯性”作譯名則頗為冗長,故決定暫時靈活采用“陽形”作為菲勒斯的形容詞使用。


    (二)對像a VS小對形


    雖然拉康主張不翻譯objet a這個他一生看重的名詞(也作“obet petit a”),但我一直以為完整的翻譯對讀者更公平和方便,所以多采用“小對形”。現在考慮到學習精神分析者多已習外文,且跟隨學術界的主流譯法也能方便讀者,決定改用“對像a”或“a”。


    (三)真實界VS實在界


    the Real(法語le Réel)這個詞一般譯為“實在界”,但基於以下原因在本書中仍譯為“真實界”:


    1.“實在”這個詞有“充實”的含義,這與和真實界的定義衝突。(根據詞典,“實在”有“充實”的意思,而the Real這個詞在拉康那裡卻恰好相反:它是一個洞。)


    2.“實在”還包含“務實”“實際”的意思,這又和拉康的理論相反。(中後期的拉康,越來越以真實界作為理論及倫理核心,簡單地說,就是反對遵從既定的現實。)


    3.“真實”這個詞擺脫了“實”字裡的“充實”含義,使之偏向真的一面,能更準確地表達拉康的the Real概念。


    (四)真實界和對像a的關繫


    the Real這個詞的重要性不亞於對像a(齊澤克也常強調,對像a本身就是“一小片真實界”),而主流翻譯為“實在界”。《新華詞典》指出“實”的定義包括“充滿:實心。充實”,而《說文解字》則以圖像拆解說“以貨物充於屋下是為實”。“實”字的這種定義徹底地對立於the Real的重要定義:它不是對像,它抗拒符號化,它具有完全不能為人所理解的性質。拉康在《研討班十一》中甚至指出,the Real就是那種“不可能(存在)的東西”,因為它“不可能想像,不可能融入符號界(即人類世界)之中,並且不可能獲得”,基於the Real是如此虛無縹緲之(非)物,“真實界”看來更準確。同樣,在齊澤克那裡,一旦撇開《異形》(Alien)和猶太人,真實界往往帶有強烈的真相(truth)色彩—就真實界本身作為真相/真理的一個索引而言。


    (五)符號界VS像征界


    就the Symbolic(法語le Symoblique)“符號界”明顯不是一個完美的譯法,但基於日常意義下的“像征”(某詞語像征某物)其實是想像界(the Imaginary)的功能,因此雖不理想,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我也隻有繼續采用“符號界”。


    (六)快感/痛快/原樂


    Jouissance譯為“痛快”眼看上去是極準確的譯法(因為這個現像往往涉及很多痛苦),可惜在今天的日常用語中“痛快”這個詞不但失去了“痛”的含義,而且倒過來純粹成為“暢快淋漓”的代名詞,徹底喪失了“痛”的含義,因此我決定還是繼續沿用有可能過量的“快感”。另一個譯法“原樂”則有可能使讀者誤以為Jouissance和原初、前語言或嬰兒期的享樂有關,為了避免這個概念陷阱因此沒有采用。在原文為“enjoyment”的地方,照樣譯為“享樂”,其意思基本上和Jouissance是一樣的。


    (七)存有(being)


    being和existence這兩個詞我一直堅持區分,倒不是因為什麼翻譯原理,而是純粹認為既然作者選擇了不同的名詞定有他的理由,譯者也好跟從吧,即使有時兩者看似相通,我還是將being一律譯為“存有”,existence譯作“存在”。我感覺這是翻譯者基本的謙虛和謹慎,抵抗那種相信自己已經完全了解文本的自信。


    (八)逃入動作


    劉紀蕙教授等學者將Passage to the Act譯為“投入動作”,其中“動作”二字十分準確,尤其因為當中的Act不能夠譯為“行動,以免同拉康及齊澤克理論中至關重要的“行動”(Act/Acte)概念混淆。我在拙著《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中將之譯為“失常行動”,現在看來不夠準確,至少不夠全面。在本書中我想出一個看來比較適切的新譯“逃入動作”。為什麼將臺譯的“投”改為“逃”?讀者可以參考弗洛伊德的一個案例:女病人與女友在街上談情說愛的時候被父親看見,在後者的嚴厲目光下,她將自己的身體猛摔到緊鄰鐵路的一面牆上。拉康認為這個自殺動作是一個“投入動作”,這不是朝向任何人發出的信息,因為對這個年輕女性而言符號化已經成為不可能。簡而言之,主體在被焦慮襲擊時選擇了徹底脫離符號界(Acting out是瞞騙現實,制造虛假表像,但Passage to the Act則是完全告別現實/世界)。


    (九)本我VS本它


    一直以來,Es這個概念都被譯作“本我”,但是弗洛伊德英文版中的拉丁譯名“Id”其實和“我”毫無關聯,Id這個字是“那”的意思。如果我們稍微查一下德語詞典就會發現Es的意思其實是“它”(“我”的相反),再加上在拉康那裡“它”和他性是如此親近,因此在本書中我將Es/Id譯為“本它”,以便稍為消解精神分析界長期以來的誤會。


    致謝


    這本譯著經過漫長的旅程、歷盡曲折,現在終於可出版,也算了卻了一樁心事。無論如何,首先應該感謝阮慧勤同學,是她的熱心替這本數度難產的書找到了伯樂,同等的謝意也該寄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拉康即使交談時也保持了他惡名昭著的晦澀風格,同時齊澤克那些充斥哲學術語的長句也是難啃的骨頭,感謝編輯鍥而不舍地雕琢修改纔免了讀者不少痛苦)。此外,本書的校譯者王明睿(拉康指定繼承人雅克米勒的弟子﹑巴黎第八大學精神分析繫博士候選人)、築博設計的馮果川老師和多馬、汪民安教授、黃作教授、馮子程(是他一頁一頁地為本書加入原頁碼)、王若千、範根定老師、何韋以及其他無法全部一一列出名字的曾經幫助過這本譯著的朋友,請原諒此處的省略並接受我誠摯的感謝!


     


    2020年夏於尖沙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