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叢書)神會馬克思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張一兵、蒙木桂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526119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5261190
    作者:張一兵、蒙木桂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2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是兩位作者合作完成的一本小書。馬克思的一生,始終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的生命湧動,從同情勞動者的悲情價值批判到對資本奴役邏輯的科學透視,他從不編織任何背離生活現實的虛假話語,也因此,他的人類解放的理想纔會真的打動世界上那些有著高尚靈魂的人。《神會馬克思》就是想恢復這種感性的思想之旅。此書在2004年出版之後,在青年一代中一直有不錯的口碑。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體部分是作者已經引起反響的《回到馬克思》一書的精寫。秉承著“面向實事本身”的現像學精神,《回到馬克思》以MEGA 2文本為依據,以古典經濟學和黑格爾哲學為重要源頭,對馬克思一生的哲學研究及其變遷進行了抽絲剝繭、不屈不撓的哲學努力,還給了讀者一個活色生香的原生形態中的馬克思。同時,本書也概要介紹了作者《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一書和近期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和的成果。本書一改艱澀難懂、非行家無以入門的學術臉孔,以流暢漂亮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引領讀書人一步步地邁入精彩的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的精神世界。“神會馬克思”因此得名。

    作者簡介
    張一兵(本名張異賓) 男,1956年3月生於南京,祖籍山東茌平。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繫哲學專業。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繫博士研究生導師。代表性論著有:《革命的詩性:浪漫主義的話語風暴——瓦納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構境論解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神會波蘭尼——意會認知與構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物像化圖景與事的世界觀——廣松涉哲學的構境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版);《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構境論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發現索恩-雷特爾——先天觀念綜合發生的隱秘社會歷史機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構序與生命治安的話語構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卷,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

    張一兵(本名張異賓) 男,1956年3月生於南京,祖籍山東茌平。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繫哲學專業。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繫博士研究生導師。代表性論著有:《革命的詩性:浪漫主義的話語風暴——瓦納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構境論解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神會波蘭尼——意會認知與構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物像化圖景與事的世界觀——廣松涉哲學的構境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版);《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構境論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發現索恩-雷特爾——先天觀念綜合發生的隱秘社會歷史機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構序與生命治安的話語構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卷,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


     


    蒙木桂  女,1977年生於廣西橫縣(今橫州市),哲學博士。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001
    一、一生何求:馬克思的人生之路002
    二、不同的眼睛中的不同世界010
    三、朝花夕拾:問題與方法018

    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022
    一、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的邏輯之謬023
    二、主體向度和客體向度的辯證統一的重要嘗試029
    三、馬克思歷史現像學的生成033

    章 人本主義之累044
    引子044
    節 上帝的沒落與興起:啟蒙時代的文明之歌052
    一、遲到的啟蒙:宗教異化與人的“類本質”052

    寫在前面的話: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001


    一、一生何求:馬克思的人生之路002


    二、不同的眼睛中的不同世界010


    三、朝花夕拾:問題與方法018


     


    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022


    一、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的邏輯之謬023


    二、主體向度和客體向度的辯證統一的重要嘗試029


    三、馬克思歷史現像學的生成033


     


    章 人本主義之累044


    引子044


    節 上帝的沒落與興起:啟蒙時代的文明之歌052


    一、遲到的啟蒙:宗教異化與人的“類本質”052


    二、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的搖籃056


    第二節 誰主中流:反抗現代性的人本主義哀歌060


    一、抽像的謊言:見物不見人061


    二、經濟異化:拜物教的貞節坊064


    三、勞動異化:形而上學的含羞草067


    四、走進新時代:“類本質”的顛覆和人本主義的終結070


    五、重返經濟學之路077


     


    第二章 門前的風景084


    引子084


    節 哲學是一種思091


    一、僅使費爾巴哈成為實踐的並不夠091


    二、康德問題的解決與實踐概念的庸俗化096


    三、歷史與時間性100


    第二節 歷史正在生成105


    一、歷史是什麼106


    二、人是誰110


    三、分工與世界歷史114


    第三節 自然歷史過程與社會歷史決定論119


    一、對歷史觀的歷史考察119


    二、似自然性與物役性現像125


    三、再論歷史唯物主義133


     


    第三章 花落的聲音136


    引子136


    節 辯證的影子138


    一、理論反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139


    二、邏輯超越:真理是具體的142


    第二節 歷史打了個結147


    一、理論前引:一定的歷史的暫時的歷史情境148


    二、帽子與人的論戰:反對蒲魯東151


    三、歷史性:戳向布爾喬亞意識形態的匕首158


    第三節 認識論再研究162


    一、假像的客觀性164


    二、認識的異化167


     


    第四章 歷史現像學之光172


    引子172


    節 跨越古典經濟學的柵欄180


    一、資本:理論的起點和終點181


    二、歷史的真相185


    第二節 拜物教的畫像190


    一、倒立跳舞的桌子和商品神191


    二、一般社會財富和貨幣之聖195


    三、能生錢的錢和資本上帝198


    第三節 復制的形而上學202


    一、抽像成為主子203


    二、後一種革命207


    三、偽物性和市場偶像210


     


    第五章 凡牆都是門215


    引子215


    節 辯證法的守望者221


    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222


    二、自然與歷史總體228


    三、現代社會的物化之罪231


    第二節 戴腳鐐的辯證法241


    一、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242


    二、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病癥246


    第三節 辯證法的知音253


    一、批判的眼睛253


    二、為了忘卻的記念260


     


    後的話:他者的聲音263


     


    主要參考文獻268


     


    附錄一但開風氣不為師——“回到馬克思”的本真心路歷程274


    附錄二“回到馬克思”的原初理論語境282

    在線試讀
    試讀:摘自 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 節

    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於倫敦,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說,對馬克思一生的傑出成就作了一個簡要的評斷,他說,馬克思有兩個偉大的創見,一是剩餘價值(Surpluswerth)理論,一是歷史唯物主義(Geschichtliche Materialismus)。我們以為,這正是從經濟學和哲學的雙重角度來體悟馬克思的理論思考的光明之路。實際上,在馬克思的成熟之作《資本論》中,這兩種視域已經水乳交融,無分彼此。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有兩個基本質點:一是客體向度,即對以一定物質生產力水平為前提的社會存在基礎和運動發展規律的關注;二是主體向度,即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立足於人類主體的現實的具體的歷史地位的實踐辯證法邏輯。這一重要的雙重理論視角形成於《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同時也是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的方法論起點。而作為本部著作的重要理論成果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批判的、科學的歷史現像學,即以這後兩部關鍵文本為主要依據。弄清歷史現像學的來龍去脈及其真正的內涵,成為本書主要的理論任務。為了使讀者能夠更容易進入本書的思考語境,我們在這個導言中分三個步驟來進入馬克思哲學思考的視域:1. 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的邏輯之謬(古典經濟學和人本主義);2. 主體向度和客體向度的辯證統一的重要嘗試(黑格爾和李嘉圖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3. 馬克思歷史現像學的生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我們主要是想說明,從古典經濟學出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如何生發出來的,對這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其中有哲學人本主義的批判、經濟學人本主義的批判、李嘉圖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的批判等)是如何進行的,而作為它對立面的馬克思,又是怎樣從這個古典經濟學出發,並終超越這個古典經濟學,達到了一種與人本主義的批判有著根本不同的科學的歷史現像學批判的高度的。如果說,在“寫在前面的話”中,我們給予的是一座走向討論域的史境和方法論批判的橋梁,那麼在這裡,我們則想鋪設一條通向真正的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思想之軌。

    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的邏輯之謬

    試讀:摘自   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 節


     


    導言:通達馬克思之路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於倫敦,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說,對馬克思一生的傑出成就作了一個簡要的評斷,他說,馬克思有兩個偉大的創見,一是剩餘價值(Surpluswerth)理論,一是歷史唯物主義(Geschichtliche Materialismus)。我們以為,這正是從經濟學和哲學的雙重角度來體悟馬克思的理論思考的光明之路。實際上,在馬克思的成熟之作《資本論》中,這兩種視域已經水乳交融,無分彼此。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有兩個基本質點:一是客體向度,即對以一定物質生產力水平為前提的社會存在基礎和運動發展規律的關注;二是主體向度,即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立足於人類主體的現實的具體的歷史地位的實踐辯證法邏輯。這一重要的雙重理論視角形成於《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同時也是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的方法論起點。而作為本部著作的重要理論成果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批判的、科學的歷史現像學,即以這後兩部關鍵文本為主要依據。弄清歷史現像學的來龍去脈及其真正的內涵,成為本書主要的理論任務。為了使讀者能夠更容易進入本書的思考語境,我們在這個導言中分三個步驟來進入馬克思哲學思考的視域:1. 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的邏輯之謬(古典經濟學和人本主義);2. 主體向度和客體向度的辯證統一的重要嘗試(黑格爾和李嘉圖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3. 馬克思歷史現像學的生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我們主要是想說明,從古典經濟學出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如何生發出來的,對這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其中有哲學人本主義的批判、經濟學人本主義的批判、李嘉圖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的批判等)是如何進行的,而作為它對立面的馬克思,又是怎樣從這個古典經濟學出發,並終超越這個古典經濟學,達到了一種與人本主義的批判有著根本不同的科學的歷史現像學批判的高度的。如果說,在“寫在前面的話”中,我們給予的是一座走向討論域的史境和方法論批判的橋梁,那麼在這裡,我們則想鋪設一條通向真正的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思想之軌。


     



    • 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的邏輯之謬


     


    馬克思用了大量的精力去批判資產階級(布爾喬亞)意識形態。那麼什麼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呢?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它的意涵,那就是它是對資本主義的無批判的直接肯定。我們認為,這早可追溯到啟蒙思潮,其重要的理論根基則是古典經濟學。


    我們都知道,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創造了價值,這意味著,人可以通過勞動來確證自己的存在(黑格爾語),而無須假手於上帝。這是人征服自然的勝利時刻,從這一刻起,人的存在方式、認知方式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繫都被徹底地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使人成為自然的主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人與事物的關繫進入了一個復雜的視域:人與自然的關繫同時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繫。反之亦然。由此,從啟蒙時代到今天,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因而經歷了一次變改,其表達就是從“自由、民主、平等”進一步延伸到“科學”,也即從亞當·斯密起的古典經濟學到自馬克斯·韋伯之後的主流經濟學。這是一種內在邏輯的承續,也即事物的承續,確切地說,是對事物化勞動的直接的理論指認的承續。作為研究“事物”規律的科學,古典經濟學必然是以市場經濟現像為其直接理論前提的,這就決定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個至關重要的特點:抽像和實證。市場現像作為一種現實發生著的“行為”和“事實”,是中世紀以前農耕社會中看慣了實體的感官所無法直接把握的。勞動創造了價值,而這個“勞動”和“價值”都不是指單個的“勞動”和單個商品的“價值”,而是一種“勞動”總體(勞動一般)和“價值”總體(價值一般)。抽像的必然結果,隻能是同質化的量上的抽像。例如,我們通常說去買一樣東西,而不說買一個“商品”,這就是抽像;一個人走進商店,他看到的是物品的價格標簽&ldquo”,而不是真實紙幣,這也是抽像;當股票交易所裡的電腦屏幕裡的數字瞬息萬變的時候,也就是數百億的資金(資本)在數易其主,這也是抽像。所以,一部資本主義的歷史,也就是一部抽像的歷史。無論是“商品”“貨幣”“資本”,還是“勞動”“生產力”“生產關繫”,都是被抽像了的概念,而它們是不能夠被任何這一個或那一個物質實存所能直接指認的。這是科學邏輯的起點,卻也是它的終點。因為這種抽像的必然結果,是構造了整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原發基礎:它把市場經濟的現像直接等同於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表現形式。它的隱蔽的前提就是:資本主義中所發生的現像是自明的和不成問題的,是可以直接肯定的。這已然是一種價值判斷,也是所有科學實證的方法所無法擺脫的意識形態的魔界:科學規律也就是透過現像看本質,並宣稱了一種價值中立。這一方面是一種理想化的完全的客體向度的投射。如何使生產力更科學地向前發展,就成了這些主流學科的研究任務。生產的“科學化”與“合理化”,從泰勒制開始,已逐漸進入了現實的操作層面。人由此也被當作事物、當作生產的一個環節來看待。這是古典經濟學的邏輯遞升,也是韋伯一類現代西方主流學術平臺的真正基礎。


    但另一方面,研究“事物”的科學的經濟學,是不可能有人的影子在其中的。商品、貨幣和資本,人們並非真正地擁有了,而恰恰是拜倒在這些事物面前,市民社會(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正是拜物教的藏身之所。這是真實的,也是必然的。科學規律之所以是科學規律,就在於它是客觀自主的,是一種“似自然性”。但這種無人狀態的事物的似自然性在終極的意義上恰恰是一種與人的相關性;隻不過,這種相關性被一種價值中立的宣斷所掩蓋了,並進而使人受事物的奴役和控制的非自然的歷史的拜物教狀態具有了一種似物般的客觀自主的天然的自然的特性(在科學的層面上,波蘭尼和漢森早揭破了這種科學客觀主義的意識形態謊言)。


    由此,我們把古典經濟學的這種抽像稱為社會唯物主義,它並不等同於同時代的哲學上的經驗唯物主義,經驗唯物主義的“物”是可直觀的物質實體,而這種社會唯物主義的抽像也不等同於自古希臘以降的哲學本體論上的抽像,所謂的“物質性”中的“物”,是在任何時代都不可能存在的抽像之物。它就如同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泰勒斯的“水”一樣抽像(要是有人以為這個“火”和“水”就是隨處可見的“火”和“水”,那就離哲學太遙遠了)。古典經濟學的這種抽像,正是市場過程中把“人”抽像化為形式上的“人”的表征。市場交換要求進入市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同樣錢買東西,王子和流浪漢在市場上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無差別性是交換的前提,而且,每一個人都是自願地出讓所有物,以換取對方的所有物(這就需要承認對方都是自己所持之物的所有者,由此,私有制作為一種必然的結果出現了),由這種市場現像所構成的市民社會,是一派自由、民主和平等。因此,當古典經濟學透過這些市場“行為”和“事實”來把握市場運作的規律時,他們抓到了那隻“看不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原來這一切都是自主地發生著,絲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換言之,這是“天賦”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實證的方法意味著,在“價值中立”的地方,在宣稱“科學”而且的確是科學的地方,背後都隱藏著一種價值判斷,不過這隻是的一種價值(而不是各種價值判斷)而已:這種“天賦”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是天然的狀態,不可更改,人們應當為此而奮鬥。因此,當啟蒙思想家舉起“人”的旗幟砸碎中世紀的“上帝之城”時,人性的光輝就在塵世中閃閃發光了。把人從上帝那裡奪回來,這正是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的偉大功績(我們姑且稱之為舊人本主義或古典人本主義,以“類本質”為其理論尺度)。由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就被初步確立起來了。


    而問題也就由此開始了:這個從上帝那裡逃脫出來的人就一定是自由平等的嗎?換句話說,財富增加了,人就一定幸福了嗎?在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物質豐富的資產階級社會為什麼卻是罪惡累累?既然勞動創造價值,是財富的源泉,為什麼工人卻一貧如洗?從亞當·斯密的樂觀到大衛·李嘉圖的悲觀(人總是處在匱乏之中啊),純粹的客體向度,即對生產力無限追求的邏輯意向使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魔咒越念越緊。而這一咒語,用馬克思後來的話說就是:財富與貧困一樣大量生產!


    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人,在哲學上是新人本主義(甚至是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麥克斯·施蒂納,著有《者及其所有物》。這是一種離開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純粹哲學上的批判。面對“自由”和“平等”,施蒂納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自由嗎?平等嗎?所謂的“人”,不過是作為一種抽像的類概念,統治著“我”而已,這樣的“人”對立於“我”,他在任何時代都不存在,因為他並不是現實中活著的人——“我”。“人”與“自由”“平等”乃至“法律”“人民”,都隻是一種抽像的神聖性,現實中的個人在它們面前是低聲下氣的:你能不遵守法律嗎?你能不為自由而努力嗎?你能不具有“人”性嗎?打倒了上帝,不過是把人抬高到了上帝的地位,對現實中的“我”而言,不過是統治者換了一副面孔而已。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不過是人的宗教,而這種人的宗教隻是基督教後的變形:隻有在“神”的目光中,塵世中的現實的“人”纔是非人;按照這種舊人本主義的“人”的概念,現實中又有哪個人是“人”呢?所謂天生人人平等的無差別的人,在走出市場之後,真的就沒有差別了嗎?更何況,市場中有“人”嗎?不,有的隻是“事物”,人在其中是通過事物來表現自己。施蒂納憤怒地說,沒有人可以高居於我之上,“我是者,是獨一無二的”。由此,施蒂納反對一切抽像的東西,反對形形色色的“類”和“總體”對現實的個人的壓迫。應該說,施蒂納的批判是很有力度的,不過,施蒂納的“我”難道就不抽像嗎?關注現實存在著的個人,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但是舉目四顧,現實存在著的個人與其他人真的沒有任何關繫嗎?真的就是自由的嗎?說到底,施蒂納的“我”也不過就是尼采後來所謂的“超人”——一個可以主宰別人的人,一個能夠“”存在的人,而其他人就不是“者”了。施蒂納終究脫不出“應該”與“是”的人本主義的邏輯,而施蒂納的致命弱點也就是所有哲學人本主義批判的致命弱點:無論人本主義的批判是如何長久,現實的資本主義的步伐卻從未後退一步。更為諷刺的是,這種人本主義的批判正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施蒂納的現實的個人,到了20世紀機器大生產的流水線上,隻剩下了“一隻手”:高度專門化、專業化的生產勞動把一個活生生的整體的人演變為隻依靠某種重復的、機械的動作來體現其勞動價值的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因此說,“打著燈籠上街,是找不到人的”,有的隻是“斷肢殘體”。但是,因為這樣就不要生產力了嗎?馬克思後來說,人是通過生產(Produktion)來建構自己的本質的,而人的本質不是一種永恆不變的東西,而且,人的歷史是從他開始生產的那一刻開始的。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是不可能被忽視的。這一點,哲學人本主義看不到,他們說,這是一條不歸路,在這個為了生產而生產的社會中,凡是事物取得進步的地方,人就得受苦。而財富是人所創造的,它應該是屬於人而且是為人所享受的,所以,我們應該關心人類的進步而不是事物的進步。但他們所謂的非本真的存在,也即去除了異化與事物化的人的生存狀態,當然不是哲學上的思辨所能克服的,因為它的確有著現實的歷史的合理性;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則是抱著它不放。還是杜娜葉夫斯卡婭(Rara Dunayevskaya, 1910—1987)說得好:經濟學是一場與歷史的贏不了的賽跑。


    人本主義的這種浪漫色彩,是離開勞動價值論來批判資本主義的結果。但歸根結底,古典經濟學所研究的事物化的社會結構和運動規律,是繞不過去的。在此,我們遭遇到了純粹的客體向度和純粹的主體向度投射的各自的困難:要想不使自身的理論陷入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羅網,或者不使自身的批判流於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洞的人本主義的批判,哪裡纔是理論的安身立命之所呢?這是個非常艱難的理論問題,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離馬克思越來越近了。在哲學上,我們來到了黑格爾的思想大廈;在經濟學上,我們來到了李嘉圖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的問題域。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