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西方政治哲學史(1-3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3688-5344
    【優惠價】
    2305-3340
    【作者】 劉瑋、周濂、韓東暉等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史 
    【出版社】HarperCollins 
    【ISBN】250791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25079138
    作者:劉瑋、周濂、韓東暉等

    出版社:HarperCollins
    出版時間:2017年04月 

        
        
    "

    編輯推薦

    1.完善我國政治哲學學科建設:掌握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趨勢,了解哲學家們對於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哲學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之為中國政治哲學的重要理論資源和主要參照繫。


     


    2.中國學人的獨特視角:從中國學人的獨特視角出發,借助新的研究材料與成果,著重分析研究中國與西方政治哲學史上經典作家的經典著作和經典思想,突破傳統的意識形態的簡化處理,在精神源頭和哲學根基處重新審視和考察中國與西方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和動機資源,辨析其動力與不足、優勢及缺憾,為探索健康的現代化之路所不可或缺的條件,以及西方現代性之外的替代方案奠定學理上的基礎。


     


    3.關注中國現實,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總結中國政治哲學的獨特意涵,發掘傳統資源對於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的積極作用,乃是當下中國哲學研究,深入關注中國現實,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的當務之急。


     


    4.全書由知名哲學教授張志偉、韓東暉、干春松等主編,作者團隊受過充分的專業訓練,專業研究領域涵蓋哲學、歷史、法學、政治學等學科,均為國內相關領域頗具實力的中青年學者。


     


    5.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填補空白,富有創新性。作者立足國際政治哲學研究的前沿,在吸收借鋻國內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將新觀點、新方法貫穿到原創性學術研究中,並具有理論穿透力,填補國內政治哲學史研究的空白。



      
    內容簡介
    《西方政治哲學史》(1卷)由八位傑出學者撰寫,內容涵蓋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學。第1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開端處的宏大背景,討論了希臘城邦與民主思想,以及詩人、劇作家、智者和史學家的政治洞見;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聚焦於柏拉圖的統一城邦、亞裡士多德的*政體、西塞羅的法權國家、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與塵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與政體理論;第七章既從宏觀上考察了文藝復興時期政治思想的巨大變革,又特別討論了馬基雅維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爾文的政治思想為主體,同時考察了宗教改革時代的神學—政治問題。全書既關注政治思想的歷史語境,又凸顯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貢獻,體現了漢語學界在西方政治哲學史領域的研究成果。



    《西方政治哲學史》(2卷)本書敘述的是17世紀至19世紀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闡釋了具有重要歷史地位與思想影響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盧梭、托克維爾、康德、黑格爾等人,以及政治哲學流派如蘇格蘭啟蒙運動和功利主義等的政治哲學思想,意圖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主要輪廓,凸顯這一時期核心的政治哲學論題,並在此基礎上梳理和總結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歷史流變、重要思想資源,以及闡明對當代政治哲學思潮的深刻影響。



    《西方政治哲學史(3卷)》集結了國內政治哲學界的學者,擺脫傳統的意識形態束縛,克服哲學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論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賽亞?伯林、列奧?施特勞斯、卡爾?施米特、約翰?羅爾斯、尤爾根?哈貝馬斯等20世紀著名政治哲學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觀念,在精神源頭和哲學根基處重新審視和考察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和動機資源,辨析西方現代性的動力與不足、優勢及缺憾。
    作者簡介
    西方政治哲學史(卷)

    劉瑋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慕尼黑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古希臘哲學、西方倫理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著有《馬基雅維利與現代性——施特勞斯、政治現實主義與基督教》,發表多篇有關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裡士多德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中英文論文,翻譯和編校多部古希臘哲學專著和論文集。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二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三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卷)




    劉瑋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慕尼黑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古希臘哲學、西方倫理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著有《馬基雅維利與現代性——施特勞斯、政治現實主義與基督教》,發表多篇有關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裡士多德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中英文論文,翻譯和編校多部古希臘哲學專著和論文集。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二卷)


    陳德中 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世界哲學》副主編。研究領域為當代英美分析哲學、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著有《政治現實主義———威廉姆斯政治哲學研究》(2010)、《政治正義》(2012)、《政治現實主義的邏輯———“自主性”與“封閉性”緣與由》(2015)等。 


    宮 睿 哲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繫副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繫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康德哲學、政治哲學。著有《康德的想像力理論》(2012)。 郭大為 哲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德國古典哲學和政治哲學。著有《費希特倫理學思想研究》(2003)等。參與《康德著作全集》《費希特著作選集》《維特根斯坦全集》和《黑格爾全集》的編譯。 韓東暉 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近代西方哲學、分析哲學。著有《天人之境———斯賓諾莎道德形而上學研究》 (2008)等。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三卷)


    周 濂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專攻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著有《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 

    陳 偉 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繫副教授。著有《阿倫特與政治的復歸》《施米特與政治的邏輯》,主編《當代西方政治思潮》,譯有《德國地方政府》《卡爾?施米特:德意志國家的理論家》等。

    泮偉江 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法理學、社會理論、政治哲學。出版專著《當代中國法治的分析與建構》《一個普通法的故事:英格蘭政體的奧秘》,翻譯著作多部,發表論文50多篇。 

    劉 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思想史。著作包括《紛爭的年代:當代西方思想尋蹤(2003—2012)》和《懸而未決的時刻:現代性論域中的西方思想》等。 

    陳建洪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繫(珠海)教授,兼任繫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哲學、現代西方哲學與宗教思想。現已出版著作包括《論施特勞斯》《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勞斯四論》《思緒現代》以及 Betwee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A Study of Leo Strauss in Dialogue with Carl Schmitt。曾於歐美學術期刊出版論文集,發表英文論文數篇,在我國港臺期刊和內地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陳德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世界哲學》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英美分析哲學、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兼及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出版專著《政治現實主義——威廉姆斯政治哲學研究》《政治現實主義的邏輯——“自主性”與“封閉性”緣與由》等。


    目錄
    《西方政治哲學史》(1卷)

    節 城邦與希臘政治思考的開端2
    第二節 正義、優良秩序與平等6
    第三節 戲劇與政治思考29
    第四節 智者的探索54
    結語75

    第二章 柏拉圖論統一城邦張新剛79
    節 蘇格拉底與城邦80
    第二節 柏拉圖的政治困境84
    第三節 統一共同體:《理想國》97
    第四節 統一共同體:《禮法》118
    結語144
    《西方政治哲學史》(1卷)

    章 早期希臘政治思想:城邦與公民晏紹祥1 
    節 城邦與希臘政治思考的開端2
    第二節 正義、優良秩序與平等6
    第三節 戲劇與政治思考29
    第四節 智者的探索54
    結語75 

    第二章 柏拉圖論統一城邦張新剛79 
    節 蘇格拉底與城邦80
    第二節 柏拉圖的政治困境84
    第三節 統一共同體:《理想國》97
    第四節 統一共同體:《禮法》118
    結語144 

    第三章 亞裡士多德論政體劉 瑋150 
    節 倫理的政治哲學與政治的倫理學151
    第二節 亞裡士多德對前人理論的批評153
    第三節 亞裡士多德對現實政體的經驗研究161
    第四節 亞裡士多德的“政體”168
    結語201 

    第四章 西塞羅與法權國家章雪富204 
    節 希臘化政治觀念206
    第二節 西塞羅的法權國家思想220
    結語240 

    第五章 奧古斯丁的政治哲學與世界歷史吳 飛246 
    節 基督教化的羅馬帝國246
    第二節 原罪與善惡252
    第三節 塵世政治的價值261
    第四節 基督徒皇帝:奧古斯丁的君主之鋻277
    第五節 道成肉身與千年王國283
    結語 政治奧古斯丁主義:中世紀的修改296 

    第六章 阿奎那論自然法與政體周偉馳300 
    節 法的種類與自然法302
    第二節 如何理解阿奎那的自然法309
    第三節 阿奎那論政體322
    第四節 政教關繫與宗教不寬容328
    結語 阿奎那自然法與政治觀念的影響334 

    第七章 馬基雅維利與文藝復興政治思想的流變韓 潮340 
    節 文藝復興的公民人文主義341
    第二節 馬基雅維利的“新方法與新秩序”359
    第三節 塔西陀主義與國家理性學說396
    結語 414 

    第八章 宗教改革時代的“神學—政治”:路德與加爾文何 濤418 
    節 路德的神學突破419
    第二節 上帝的“左手”和“右手”:路德的兩個國度學說425
    第三節 路德兩個國度學說的變種:再洗禮派433
    第四節 加爾文神學焦點的轉移436
    第五節 加爾文對此世兩個國度的轉化444
    第六節 後世加爾文主義者的兩種走向464
    結語478 

    索 引 481 
    後 記 485




    《西方政治哲學史》(2卷)

    導言 韓東暉
    章 自然、自由與服從:霍布斯論自由的恰當意義 (昆廷?斯金納 田潔譯)
    節 恰當的方法
    第二節 自由的定義 
    第三節 自然的自由和臣民的自由
    第四節 駁斥經典共和主義自由理論
    第五節 自由與服從 
    第二章 自然法、財產權與上帝:論洛克的正義觀 (霍偉岸)
    節 正義與自然法 
    第二節 正義與財產權 
    第三節 上帝的正義 
    第四節 不正義的根源 
    第五節 正義與慈善 
    第六節 洛克正義觀的政治思想史意義
    第三章 理性自由與政治自由:斯賓諾莎的政治哲學 (吳增定) 
    節 自然狀態與自然權利
    第二節 契約與國家
    第三節 政治與宗教
    第四節 斯賓諾莎政治哲學的困難 
    第四章 政治的語法: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政治哲學 (陳德中) 
    節 發現國家與發現社會
    第二節 自然和諧與社會形塑
    第三節 休謨的政治哲學
    第四節 是自然和諧還是擴展秩序? 
    第五節 政治作為特殊德性的正義 
    第五章 自由、公意和民主:盧梭的政治哲學(談火生) 
    節 自由:盧梭的核心關懷 
    第二節 公意:政治自由的保障 
    第三節 成熟的公民:公意實現的微觀基礎
    第四節 民主政府:公意實現的制度條件 
    第六章 效用、計算與自由:英國功利主義的政治哲學 (陳德中)
    節 邊沁的功利主義:政治與法律哲學
    第二節 密爾:平民教育、言論自由與代議制 
    第三節 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之爭 
    第七章 貴族、民主與自由:道德哲學家托克維爾(任軍鋒) 
    節 民主革命:美國與法國
    第二節 民主社會的兩種形態
    第三節 家庭革命與自由民主社會秩序的重建
    第四節 宗教與自由民主社會的靈魂
    第五節 結語:道德哲學家托克維爾
    第八章 革命、憲政與啟蒙:論康德的政治哲學(宮 睿)
    節 公民憲政的理念
    第二節 康德反對革命權利的五種論證
    第三節 對康德反對革命權利理論的一致性的辯護
    第四節 對康德贊賞法國大革命立場的一致性的辯護
    第五節 啟蒙與公民憲政理念的實現 
    第九章 黑格爾與近代自然法理論的終結(郭大為) 
    節 從自然法到法哲學
    第二節 從自然狀態到市民社會
    第三節 從社會契約到自由的實現
    第四節 從合理性到現實性 
    索引 
    致謝 

    《西方政治哲學史(3卷)》

    章 自論:伯林的政治思想/劉 擎
    節 自由及其濫用 
    第二節 論與當代政治哲學 
    第三節 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 

    第二章 奧克肖特的政治哲學:涯涘無盡之知、道德個體性、法治聯合體/張楚勇 
    節 哲學及經驗模式 
    第二節 “遠離我們所需要者,莫過於國君應是哲人” 
    第三節 政治上的理性主義:奧克肖特與哈耶克 
    第四節 道德個體性 
    第五節 法治聯合體與巴別塔 
    結 語 

    第三章 卡爾?施米特的憲政理論/陳 偉 
    節 法治國民主政體的法理學 
    第二節 憲法的守護者 
    第三節 合法與合法性 
    第四節 危機時代的魏瑪法理學:施米特與海爾曼?海勒 
    第五節 國家、運動、人民 
    第六節 “自由的憲法” 
    結 語 

    第四章 論施特勞斯及其政治哲學/ 陳建洪 
    節 關於施特勞斯的兩個神話 
    第二節 耶路撒冷與雅典之爭 
    第三節 政治哲學、隱微論與文明理想 
    第四節 三種政治理念中的施特勞斯 
    第五節 哲學的天真及其危險 
    結 語 

    第五章 漢娜?阿倫特與政治經驗的詮釋/陳 偉
    節 阿倫特與西方政治哲學傳統 
    第二節 阿倫特的行動理論 
    第三節 革命經驗的重溫 
    結 語 

    第六章 社會正義與理想制度:羅爾斯的政治哲學/周 濂 
    節 哈耶克與羅爾斯論社會正義 
    第二節 財產所有的民主制:理論與現實 
    第三節 正義原則與財產所有的民主制 

    第七章 輝煌的失敗:對哈貝馬斯民主法治國理論的方法論批判/泮偉江 
    節 商談倫理學與規範性事業的重構 
    第二節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第三節 法律的重要性:兩種有效性的張力 
    第四節 商談倫理學與基本權利體繫的重構 
    第五節 民主法治國的分權邏輯 
    第六節 對司法權運作樣態的考察:自我檢驗 
    第七節 “計劃經濟”的幽靈:繫統與生活世界的矛盾 
    結 語 

    第八章 威廉姆斯的政治哲學/陳德中 
    節 批評理性主義與道德主義 
    第二節 康德時刻與政治哲學 
    第三與競爭的政治 
    第四節 現實主義、偶然性與“他者”問題 
    第五節 何為“政治”,如何“自主”? 
    第六節 政治自主性主張爭議種種 
    結 語 

    第九章 G. A.柯恩:平等的虔誠信徒/葛四友 
    節 平等的必然性階段 
    第二節 平等的邏輯可能性階段 
    第三節 平等的規範可能性階段(一):平等與自由的衝突 
    第四節 平等的規範可能性階段(二):平等與自我所有權的衝突 
    第五節 平等的“現實可能性”階段 
    第六節 平等的“性”階段 
    結 語:平等主義還是後果主義? 

    第十章 佩蒂特:從“無支配自由”到“論辯式民主”/曹 欽 劉訓練 
    節 “整體論的個人主義”與共和主義 
    第二節 超越“兩種自由”的“無支配自由” 
    第三節 共和主義的“論辯式民主” 
    第四節 對佩蒂特的一些批評 

    第十一章 瞻前顧後的社群主義/應 奇 惠春壽 
    節 瞻前顧後的社群主義 
    第二節 羅爾斯、拉茲與社群主義 
    第三節 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與新法蘭克福學派的轉型 

    索 引 



    前言
    前 言

    這是全新的三卷本《西方政治哲學史》的卷,包括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學。既然強調的是“政治哲學”,而非“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論”,我們在編輯的過程中也就很自然地更多強調“哲學家”對這部歷史的貢獻,而非“歷史”本身,或者體現在一個時代之中的更具有普遍色彩的“思想”(當然,我們也絕非否認,哲學思想要在恰當的歷史語境中纔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前 言

    這是全新的三卷本《西方政治哲學史》的卷,包括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學。既然強調的是“政治哲學”,而非“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論”,我們在編輯的過程中也就很自然地更多強調“哲學家”對這部歷史的貢獻,而非“歷史”本身,或者體現在一個時代之中的更具有普遍色彩的“思想”(當然,我們也絕非否認,哲學思想要在恰當的歷史語境中纔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如果說用一個關鍵詞概括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學,“政體”(politeia, constitution,regime)無疑是恰當的。politeia初的含義是“公民權”“公民的條件”,之後逐漸擴大到組織公民生活的一套法律和制度,以及公民的生活方式,從而有了“政體”或政治體制的含義,並且衍生出一種特定的文學體裁——“政體文學”,比如:希羅多德《歷史》第3卷中關於不同政體的論辯;色諾芬撰寫了《斯巴達政體》;老寡頭或偽色諾芬撰寫了《雅典政體》;修昔底德對雅典和斯巴達政體進行了比較研究;柏拉圖的《理想國》其實就叫“政體”或“政制”(Politeia),而他稱自己後一部著作《禮法》探討的是“次佳政體”;亞裡士多德從事了關於158個希臘城邦政體的歷史和經驗研究,在《政治學》中以政體為核心展開了自己的理論探索;斯多亞學派的創始人芝諾(Zeno of Citium)也創作了一部與柏拉圖作品同名的《政制》(Politeia);伊壁鳩魯學派的政治理論則將傳統的政治理論應用在更小的朋友之間的共同體上;西塞羅的《國家篇》和《法律篇》是對柏拉圖《理想國》和《禮法》的模仿,他在羅馬的語境下應用希臘的政體理論,並且發展出獨特的混合政體理論。

    這種政治性的對政體的理解在奧古斯丁那裡似乎有所斷裂,但其實他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接續柏拉圖的政體理論。因為柏拉圖曾經說“政體”不僅關乎政治組織方式,還關乎人的靈魂——“個人之中的政體”(tēn en hautōi polite-ian,《理想國》IX.591e)纔是更重要的。奧古斯丁在探討“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二分時,更多繼承了柏拉圖對於精神性政體的關切,同時用這種方式理解實際政治的價值。而當亞裡士多德主義在中世紀得以復興之後,更加政治性的政體理論也就再次成為政治哲學的關注焦點,這在阿奎那的《論君主政制》中體現得為明顯。而宗教改革家路德和加爾文在某種意義上分別繼承了奧古斯丁對現實政治的不關心態度,以及阿奎那對現實政體的關注。

    對政體的關注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在“公民人文主義”思潮中得以延續,意大利的公民人文主義大體上用亞裡士多德—西塞羅式的共和主義思想來對抗當時在政治上更加居於主導地位的君主制,而這種對抗在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李維史論》兩部著作看起來存在的張力之中達到了,並且朝著不再關注“政體問題”本身,轉而關注政治的現實運作或“國家理性”的方向發展。

    政體問題也同樣給了我們一條主線去閱讀本卷的各個章節。
    在線試讀
    序 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哲學逐漸成為漢語哲學界的顯學,20多年來,無論在經典著作的譯述、基本概念的釐清還是在學術前沿問題的追蹤上,中國學者均有了較為完備的積累與長足的進步,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編撰一部品質優良的政治哲學史的條件已經成熟。

    本卷處理的是西方20世紀政治哲學史。嚴格說來,20世紀並非肇始於1900年,而是1914年的次世界大戰。盡管一戰的爆發是諸多偶然因素的疊加效果,但一戰前後的近代世界秩序的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上,古典自由主義信奉的自由放任政策未能實現國內利益分配的自發和諧狀態,經濟自由雖然創造了大量財富,卻無法實現平等價值,階級衝突和社會撕裂不減反增;政治上,大眾民主的發展和普選權的落實讓工人階級亮相政治舞臺,蘇維埃政權的建立進一步鼓舞了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運動;國際上,民族主義情緒持續高漲,帝國主義的海外鬥爭日趨激烈。面對此情此景,啟蒙運動以來的兩大核心價值——自由與平等——的內在衝突已無法在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內部得到消化,失業與戰爭的陰雲無時無刻不籠罩在歐洲上空。

    身處風雷激蕩的非常時代,任何人都無法自外於歷史的洪流,細數20世紀卓有建樹的政治哲人,幾乎全都親身經歷了二戰的洗禮,以賽亞•伯林、卡爾•施米特等人更是見證了一戰的爆發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世紀的政治哲人開始殫精竭慮地思考人類的政治前途和命運,雖然思考進路不同、價值立場各異,但歸根結底,他們念茲在茲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自由和平等,因為無論啟蒙運動和現代性是否窮盡了其所有的潛力,政治哲人都必須反省這兩個根本價值的內涵與外延、成敗與得失。

    序 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哲學逐漸成為漢語哲學界的顯學,20多年來,無論在經典著作的譯述、基本概念的釐清還是在學術前沿問題的追蹤上,中國學者均有了較為完備的積累與長足的進步,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編撰一部品質優良的政治哲學史的條件已經成熟。


     


    本卷處理的是西方20世紀政治哲學史。嚴格說來,20世紀並非肇始於1900年,而是1914年的次世界大戰。盡管一戰的爆發是諸多偶然因素的疊加效果,但一戰前後的近代世界秩序的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上,古典自由主義信奉的自由放任政策未能實現國內利益分配的自發和諧狀態,經濟自由雖然創造了大量財富,卻無法實現平等價值,階級衝突和社會撕裂不減反增;政治上,大眾民主的發展和普選權的落實讓工人階級亮相政治舞臺,蘇維埃政權的建立進一步鼓舞了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運動;國際上,民族主義情緒持續高漲,帝國主義的海外鬥爭日趨激烈。面對此情此景,啟蒙運動以來的兩大核心價值——自由與平等——的內在衝突已無法在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內部得到消化,失業與戰爭的陰雲無時無刻不籠罩在歐洲上空。


     


    身處風雷激蕩的非常時代,任何人都無法自外於歷史的洪流,細數20世紀卓有建樹的政治哲人,幾乎全都親身經歷了二戰的洗禮,以賽亞•伯林、卡爾•施米特等人更是見證了一戰的爆發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世紀的政治哲人開始殫精竭慮地思考人類的政治前途和命運,雖然思考進路不同、價值立場各異,但歸根結底,他們念茲在茲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自由和平等,因為無論啟蒙運動和現代性是否窮盡了其所有的潛力,政治哲人都必須反省這兩個根本價值的內涵與外延、成敗與得失。


     


    我們將伯林列為本書的開篇人物,理由正在於此。伯林的傳世名篇《兩種自由概念》正是從“自由”出發反思20世紀上半葉歐洲政治悲劇的典範之作。劉擎在章“自論:伯林的政治思想”中指出,在方法論上伯林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有兩點:,“在哲學上格外敏感於概念的特定性……唯其如此,理論纔有助於澄清和把握經驗世界”;第二,“……要讓自由的概念‘落地’——限度地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借助麥卡勒姆“三位一體”的自由概念,劉擎對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復雜幽微的關聯做了很好的澄清和歸納。劉擎指出,伯林可能是20世紀位對“非對稱性問題”具有敏感性的政治思想家,簡而言之,“否定”(negative)比“肯定”(positive)要求的依據或理由更少,也更容易達成。認識到這一點“對於理解自由及其依據的人性假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自由不是具有‘個人自主性'能力者的特權,那些未能達到充分自主性的個人也具有正當的理由擁有自由的權利”。劉擎指出,在伯林那價值論題和自由論題存在著內在的緊張關繫,這種緊張源自伯林“對現代性的既反省又認同的復雜態度,對啟蒙主義理想既警覺批判又贊許同情的審慎立場”。本章後探討了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的衝突,認為這一衝突既無法僅僅通過思想觀念層面上的清理來解決,也無法訴諸一套明確的政治哲學原則或綱領來化解,“終,自由民族主義是一種實踐性的改革方案”。


     


    這個判斷把我們帶向張楚勇對於邁克爾•奧克肖特的解讀。奧克肖特是一位有著保守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者,張楚勇認為,要想比較確切和深入地把握奧克肖特的政治哲學,就必須緊扣其思想上的兩個重點:“是關於哲學之知是一種涯涘無盡的追尋;第二是理論和實踐是兩個性質上完全不同的世界,不應該將這兩個世界的認識混為一談”。以奧克肖特對柏拉圖洞穴譬喻和哲人王的批評為例,所謂哲學之知是一種涯涘無盡的追尋,意即“哲人的每一次發現和結論,都是對其蘊含的前設或條件進行反思的邀請;哲學中不受限的,就是真正的理論家不停地認識到,所有條件或結論無一幸免都是受限的”。而理論與實踐不可混為一談,則告誡我們切勿認為柏拉圖(或者哲學家)以為達到的“終極理解”能夠取代實踐或其他人類的經驗模式。奧克肖特形容持這樣觀點的人是偽理論家,不是真哲人,這個警示對於那些向往“到敘拉古去”的政治哲人可謂振聾發聵。


     


    作為20世紀形像負面的憲法理論家和政治哲學家,卡爾•施米特的劣跡就是“去了敘拉古”,但是作者陳偉沒有臉譜化地刻畫施米特的理論,而是通過細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指出施米特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創作的一繫列憲法著作,如《憲法學說》《憲法的守護者》《合法與合法性》,均非簡單地表達政治立場,更多的是對魏瑪危機富於洞見的法理學分析。比如說,施米特重視政治合法性問題,反對漢斯•凱爾森的法律實證主義理論,就準確地抓住了理解政治支配現像的要害。陳偉承認施米特的論斷存在著兩面性:他強調法律是政治決斷的產物,憲法背後實有一國人民的政治決斷,這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可以為捍衛共和提供依據,但在希特勒攫取政權之後,施米特的合法性理論同樣可以為極權政體提供政治上的辯護。陳偉認為,施米特之所以會出現左右搖擺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他對魏瑪政權的捍衛並非出於對自由民主的熱愛,而是出於對秩序與安全霍布斯式的擔憂,就此而言,“他的理論實與希特勒的言論有相當的親緣性”。


     


    過去20年,列奧•施特勞斯在中國學術界可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第四章“論施特勞斯及其政治哲學”立論中正,敘述平和,稱得上是正本清源之作。陳建洪先從施特勞斯的兩個神話——施特勞斯作為新保守主義精神教父的神話以及施米特和施特勞斯之間的思想對話是一場政治神學和政治哲學的交鋒——入手,繼而深入探討了詩和哲學之爭、古今之爭以及耶路撒冷和雅典之爭,澄清了關於施特勞斯的諸多常識性誤讀。陳建洪指出,施特勞斯重新審視現代政治哲學及其當代虛無主義結果,指出西方當代思想中歷史主義、相對主主義和虛無主義流行,主張回歸古典政治哲學,其根本目的是要重振古典政治理性主義,重新確立西方文明傳統的自信。本章的討論後落腳在哲人何為這個問題上,針對哲學固有的天真和危險性,作者的結論是:“如無天真及其危險性,哲學便無超凡脫俗的氣質;如不反思自身的危險性,哲學在人世間將無立錐之地。有意識地轉變為政治學,哲學方顯其高貴品質。”


     


    面對黑暗時代,政治生活如何能為人類承諾一個“光亮之照明”的願景,這是漢娜•阿倫特政治思考的初衷和目的。陳偉在本章著重探討了阿倫特的行動理論,指出在勞動、制作和行動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中,阿倫特看重的是行動,因為行動是有政治性的活動,它與人的自由直接相聯繫。陳偉認為,阿倫特之所以拒斥政治哲學家的頭銜,根本原因在於她不承認存在一種關於政治的哲學。阿倫特在根本上否定柏拉圖以降的西方政治哲學傳統,批評這個傳統對政治經驗的扭曲和遮蔽。阿倫特主張直面人類生活的經驗,為人們重新呈現人類關於政治的體驗及理解。為此,政治事關每個公民,是每個公民皆可、皆應關注之事。如陳偉所言:“阿倫特極重視人作為公民對於‘我們的世界'的責任。以她之見,政治衰敗,個人完全私人化,是時代危機的表征。極權主義的問題,並非人們常說的凡事政治化,而是極權主義完全排除了行動的可能,讓政治無立足之地。”本章後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極權主義有可能卷土重來嗎?阿倫特的回答是,如果人們不努力,世界再極權化便可能發生,當然,它會以新的面貌出現。”


     


    借用伯林的著名比喻,羅爾斯更像是隻刺蝟而非狐狸,羅爾斯數十年如一日地探索正義這一個主題,反復推敲和完善表達的精確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以至於劍橋大學哲學繫的奧諾拉•奧尼爾教授曾經這樣評論:“再一次,羅爾斯想到了批評者的前面。”②某種意義上,周濂在第六章的工作便是在挑戰奧尼爾的這個論斷。他首先分析比較了哈耶克與羅爾斯在“社會正義”論題上的異同,指出二者的分歧遠不止於字詞之爭,而是存在實質之爭。此外,羅爾斯正義二原則支持的理想政治制度並非哈耶克所著力批評的福利國家,而是“財產所有的民主制”或者“自由(民主)社會主義”。在深入探討財產所有的民主制在20世紀的理論演進和現實政治發展之後,周濂進一步從哲學論證的角度出發檢討財產所有的民主制的可信性和真確性。通過探討羅爾斯“薄版本的經濟自由觀”的道德理據以及諸多學者對羅爾斯的批評,周濂認為,對於財產所有的民主制能否很好地實現正義二原則,羅爾斯的論證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論證。


     


    自羅爾斯2002年去世之後,尤爾根•哈貝馬斯就被公認為仍舊在世的偉大的政治哲學家。哈貝馬斯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哲學使命——同時拒絕和狙擊“道德實在論”以及“現代價值懷疑論”,並稱這是他和羅爾斯共同肩負的任務。哈貝馬斯重要的三部著作分別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交往行為理論》和《在事實與規範之間》。在本書第七章中,泮偉江將分析重點放在《在事實與規範之間》第七、八章上,試圖管中窺豹,釐清哈貝馬斯的整個理論脈絡。泮偉江認為,如果說在規範性這條學術脈絡中,羅爾斯是哈貝馬斯的競爭者,那麼在事實性這條學術脈絡中,哈貝馬斯畢生學術事業的敵人則是盧曼。哈貝馬斯的理論野心在於試圖吸納盧曼的理論,從而將規範性視野放到更現實的現代復雜社會的理論背景下進行建構。但是泮偉江認為哈貝馬斯試圖消化社會理論的事實性維度的工作並不成功,由此導致他的民主法治國方案也是一半成功,一半失敗。


     


    如果說羅爾斯和哈貝馬斯屬於20世紀政治道德主義的代表人物,那麼伯納德•威廉姆斯便是政治現實主義的領軍人物。陳德中在第八章中指出,威廉姆斯對於哲學問題的反思在兩個方向上展開:對於理性主義的批評以及對於道德主義的批評。前者導致對“有歷史的哲學”的呼吁,後者則把我們帶入“政治現實主義”的視域。陳德中把威廉姆斯的政治思想界定為“主義的現實主義的自由主義”,主義源自伯林,而現實主義則可以追溯到尼采、馬基雅維利乃至古希臘的修昔底德。如陳德中所分析的,政治現實主義對於政治道德主義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強調“政治的獨特性”和“政治的自主性”上,前者是指政治有著自己應該處理的獨立問題,後者是說對於這個擁有獨立問題的領域的辯護是可以並且也應該獨立完成的。具體到威廉姆斯這裡,政治自主性這個論題至少從兩個方面得以展開:“首先,政治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事務,政治要處理的是一種衝突與分歧關繫。其次,關於政治正當性的辯護應該以政治的而非倫理的方式展開。”在威廉姆斯的啟發之下,雷蒙德•蓋斯、馬特•斯裡特進一步發展了政治現實主義的論題,對占據學院主流多年的政治道德主義構成了嚴肅的挑戰和有益的啟示。


     


    “G.A.柯恩:平等的虔誠信徒”一章探討的是G.A.柯恩的政治哲學。作為當代分析馬克思主義重要的代表人物,柯恩認為關於社會主義存在三個基本問題:首先是設計問題,也即我們想要何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社會;其次是辯護問題,也即資本主義的毛病出在哪裡,社會主義的正當性又在哪裡;後是策略問題,也即我們如何纔能實現它。葛四友指出,柯恩的主要工作集中在第二個問題上。他早期直面諾齊克的自由至上論,重點尋找諾齊克的右翼理論的邏輯問題與證成問題;中後期則通過批判德沃金和羅爾斯來進一步澄清自己的平等理論作為平等至上的代表。德沃金與柯恩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因此,柯恩更大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運氣平等主義立場來重構德沃金的資源平等的。相比之下,羅爾斯的公平至上是中間派,柯恩與其共享運氣平等主義的出發點,由此柯恩努力表明,羅爾斯離開這個起點是無法得到證成的。葛四友認為,由於柯恩的批判並未預設平等,而是針對被批判理論的內在論證脈絡提出了極重要有力的反駁,因此柯恩對上述三種理論的批判相當成功。但是柯恩的問題在於長於批判而弱於建構,並且出於種種原因,柯恩的思想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重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共和主義的復興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思想潮流,在波考克、斯金納、佩蒂特等人的推動下,諸如公共善、公民美德、積極的公民身份等共和主義議題重新得到了重視,在規範政治理論領域對自由主義構成了嚴肅的挑戰。本書第十章以菲利普•佩蒂特的共和主義理論為例,深入探討了他的“整體論的個人主義”和“無支配自由”理論,進而轉向對佩蒂特民主思想的研究,回答了“政府對公民的何種干涉不會侵犯其自由”這一關鍵問題。正如作者曹欽和劉訓練所指出的,佩蒂特的共和主義理論雖然面臨諸多批評,但是如果沒有佩蒂特的開創性研究,20世紀的“共和主義復興”很可能會繼續在思想史研究的小圈子裡打轉,而無法形成與主流政治哲學界的大規模對話。


     


    本書後一章探討“社群主義”。之所以用群像的方式呈現,而不是專論一個人物,根本原因在於,自70年代以來,以查爾斯•泰勒、麥金太爾、邁克爾•桑德爾、邁克爾•沃爾澤為代表的社群主義者先後登場,成為自由主義在西方學界主要的論爭對手,他們在各自領域均有精深獨到的研究,如若單獨成篇就會使全書篇幅過於冗長。本章首先探討了社群主義的學理資源,然後重點討論了社群主義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拉茲的自由完美主義以及以霍耐特和韋爾默為代表的新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分歧。應奇和惠春壽指出,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的“前景”仍不明朗,關鍵原因在於對道義論和目的論的爭執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和“仲裁”。此外,沃爾澤的這個論斷值得讀者反復咀嚼:不管社群主義的批判多麼尖銳,它實質上也是自由主義的一個變種,是在自由主義內部展開的對社群主義的追求。


     


    在策劃本書的時候,我們的指導原則是,擺脫傳統的意識形態束縛,克服哲學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論文的方式深入剖析每位政治哲學家的思想,在精神源頭和哲學根基處重新審視和考察西方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和動機資源,辨析西方現代性的動力與不足、優勢及缺憾。隨著編寫過程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一部好的政治哲學史至少應該滿足以下三條標準:


     


    首先,充分尊重原著和每個政治哲人的智識水準、邏輯能力,不理念先行和六經注我,借用密爾的話說就是:“在以其形式得到評價以前,一種學說不可能真正得到評判。”


     


    其次,具備開闊的歷史視野和健全的現實感,對政治哲人的個人遭際、時代背景與問題意識有深刻的體察和認知,非如此,則極易成為看似精致實則粗鄙的概念遊戲之作。


     


    後,對於同一概念(concept)在不同語境下呈現為形態各異的觀念(conceptions)有充分的自覺。舉例來說,切不可因為柏拉圖、霍布斯、休謨和羅爾斯都曾探討過“正義”概念,便誤以為他們之間分享同一種正義的觀念,存在著一種“累積性的成就”,進而可以講述一個融貫一致的政治哲學史。恰恰相反,實情也許正如柯林伍德所指出的那樣,政治哲學的歷史乃是“一個或多或少一直在發生著變化的問題的歷史,其答案隨著問題的變化而變化”。也正因如此,一部好的政治哲學史應該著力澄清問題與答案的變遷過程中的草蛇灰線和重要節點,在一致性中看到差異性,在斷裂處發現隱秘的關聯,唯其如此,纔有可能繪制出一幅精細復雜的觀念“地圖”。


     


    這本《20世紀政治哲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上述三條標準,需要交由專家和讀者評判。作為編寫者,我們必須承認,至少在寫作體例上,本書就很難完全實現第三條標準,因為若想澄清問題與答案變遷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就必須以問題導向而不是按人頭梳理,由單人撰寫全書而不是多人分寫各章。但是另一方面,這個遺憾又是我們早已預料並且必須承擔的,在學科分類日益精細、論題研究愈發專門化的今天,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理論訓練難免存在缺憾,若由單人撰寫本書,較易出現深淺不一和比重失調的弊病。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還是決定邀請不同的專家分章撰寫。本書的另一個遺憾在於,出於種種原因未能將哈耶克、羅伯特•諾齊克、羅納德•德沃金這些20世紀舉足輕重的政治哲學家收入其中,雖然部分章節曾經探討過他們的思想,但是篇幅過短,與他們的思想分量並不匹配,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彌補這一遺憾。


     


    如無意外,本書問世之時應該已是2017年的春天,而2017年正是史上個蘇維埃政權成立一百周年之時。這一百年裡,有的大國崩潰了,有的大國正在崛起,有的奇跡業已證明是幻像,有的奇跡正在展露難以為繼的頹勢,“9•11”的陰影尚未過去,伊斯蘭國的威脅如影隨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重創新自由主義,歐洲福利國家前途未卜,以自由立國的美國遭遇右翼民粹主義和左翼民粹主義的雙重夾擊,自由與平等兩大價值仍未得到妥善安置,歷史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地想起維特根斯坦為他的《哲學研究》摘引的題詞:“依其本性,進步看上去總比實際上更為偉大。”


     


    方此之時,政治哲學何為?政治哲人何為?翻閱《西方政治哲學史》之《20世紀政治哲學》,相信多少能給我們帶來啟發和安慰。後我想用約翰•格雷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序言:“政治哲學的任務不是給實踐提供基礎。它在過去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基礎……政治哲學的目標是帶著更少的幻想回到實踐。”


    周濂


    2016年9月27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