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教化儒學續說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964-2848
    【優惠價】
    1228-1780
    【作者】 李景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612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361248
    作者:李景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從儒學作為一種形上義理體繫與社會信仰繫統之關繫入手,來揭示教化儒學的思想和文化內涵。認為儒學作為一種形上學,與中國古代社會的信仰繫統具有一種“同途而殊歸”的內在關聯性,這使它能夠既保持自身作為一種哲學義理體繫的獨立性特質,同時又能夠切合、轉化、升華和引領社會和民眾精神生活,具有不同於一般宗教的普泛的教化意義。在儒家的形上學繫統中,“教化”作為一個存在實現先行的觀念,標志著一種本人的存在實現以證顯道體的哲學進路。在教化儒學這一論域中,本書對儒家的人性論、道統論、人格養成論、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認同、哲學的內容與方法之關繫等相關理論課題,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繫列獨到的見解。

    作者簡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漢族,河南南陽人,哲學學士、碩士,歷史學博士。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學、道家哲學、中國文化。著作有《教養的本原》《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今詮》《孟子義詮》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等多種教學科研獎勵。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學術研究項目。

    目錄
    目錄

    儒家的教化方式與當代中國的信仰建構 ……………………………(33)
    教化 ———儒學的精神特質 ……………………………………………(40)
    教化的民間性 …………………………………………………………(51)

    從 “論纔三章冶看孟子的性善論 ……………………………………(65)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制 ………………………………………(78)
    人性的結構與目的論善性 ……………………………………………(89)
    浩然之氣與人性本善 …………………………………………………(108)

     目錄

    緒言 ……………………………………………………………………(1)
     

    續說之一

    義理的體繫與信仰的繫統 ……………………………………………(3)
     儒家的教化方式與當代中國的信仰建構 ……………………………(33)
     教化 ———儒學的精神特質 ……………………………………………(40)
     教化的民間性 …………………………………………………………(51)
     

    續說之二

    人性本善與道德責任 …………………………………………………(59)
     從 “論纔三章冶看孟子的性善論 ……………………………………(65)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制 ………………………………………(78)
     人性的結構與目的論善性 ……………………………………………(89)
     浩然之氣與人性本善 …………………………………………………(108)
     

    續說之三

    孔子 “聞道冶說新解 …………………………………………………(117)
     論孟子的道統與學統意識 ……………………………………………(139)
     朱子的思想藍圖與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 …………………………… (150)
     

    教化儒學續說

    續說之四 

    “民可使由之冶說所見儒家人道精神 ……………………………… (167)
     “遯世無悶冶與 “人不知不慍冶 ……………………………………(188)
     論孝與仁 ………………………………………………………………(199)
     孟子的仁政思想 ………………………………………………………(215)
     誠信的本真涵義是什麼 ………………………………………………(230)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235)
     誠敬存養與格物窮理 …………………………………………………(246)
     

    續說之五

    德、藝、知簡說 ………………………………………………………(267)
     人惟求舊器惟求新 …………………………………………………(272)
     文化焦慮淺議 …………………………………………………………(275)
     在 “進冶與 “止冶之間保持張力 ……………………………………(280)
     善用生活中的加減法 …………………………………………………(285)
     人性論的論域暨價值取向 ……………………………………………(288)
     以情應物的心物觀 ……………………………………………………(290)
     堅持儒學作為哲學或形上學的研究方向 ……………………………(294)
     

    續說之六

    將方法收歸內容 ………………………………………………………(301)
     《易》《老》像以抒義的證道方式 ……………………………………(312)
     馮友蘭後期哲學思想的轉變 …………………………………………(326)
     人道即天道 …………………………………………………………… (340)
     

    目錄3

    附錄一

    儒學的現代命運與未來發展 …………………………………………(361)
     一條合度的道路 ……………………………………………………(375)
     守住教師的本分 ………………………………………………………(379)
     歷史精神與文化復興 …………………………………………………(383)
     名士為表儒士為裡 …………………………………………………(387)
     儒家講學傳統的復興 …………………………………………………(392)
     玄學與理學研究的一個新視界 ………………………………………(394)
     《性情與禮教 ———先秦儒學立人思想研究》序 ……………………(399)
     《二程道學異同研究》序 ……………………………………………(402)
     《經學與實理 ———朱子四書學研究》序 ……………………………(406)
     

    附錄二

    價值視閾下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 ……………………………………(415)
     教化儒學 :一種繫統性建構的當代新儒學體繫 …………………… (430)
     

    前言
    總序:面向變化著的世界的當代哲學
    吳向東

    真正的哲學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進入21世紀20年代,世界的變化更加深刻,時代的挑戰。全球化的深度發展使得各個國家、民族、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理性和資本為核心的現代性,在創造和取得巨大物質財富與精神成就的同時,也日益顯露著其緊張的內在矛盾、衝突及困境。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牽引的信息技術的顛覆性革命,帶來了深刻的人類學改變。它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意味著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的可能性。變化著的世界與時代,以問題和文本的方式召喚著當代哲學家們,去理解這種深刻的變化,回應其內在的挑戰,反思人的本性,重構文明秩序根基,塑造美好生活理念。為此,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古典哲學,作為當代哲學重要的研究領域和方向,被時代和實踐凸顯出來。

    總序:面向變化著的世界的當代哲學

    吳向東

     

    真正的哲學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進入21世紀20年代,世界的變化更加深刻,時代的挑戰。全球化的深度發展使得各個國家、民族、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理性和資本為核心的現代性,在創造和取得巨大物質財富與精神成就的同時,也日益顯露著其緊張的內在矛盾、衝突及困境。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牽引的信息技術的顛覆性革命,帶來了深刻的人類學改變。它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意味著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的可能性。變化著的世界與時代,以問題和文本的方式召喚著當代哲學家們,去理解這種深刻的變化,回應其內在的挑戰,反思人的本性,重構文明秩序根基,塑造美好生活理念。為此,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古典哲學,作為當代哲學重要的研究領域和方向,被時代和實踐凸顯出來。

    價值哲學,是研究價值問題的哲學分支學科。盡管哲學史上一直有著強大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傳統,但直到19世紀中後期,自洛采、尼采開始,價值哲學纔因為價值和意義的現實問題所需作為一門學科興起。經過新康德主義的張揚,現當代西方哲學的重大轉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蘊涵著價值哲學的旨趣。20世紀上半葉,價值哲學在西方達到一個高峰,並逐漸形成先驗主義、經驗主義、心靈主義、語言分析等研究路向。其中胡塞爾的現像學開闢了新的理解價值的進路;杜威建構了以評價判斷為核心的實驗經驗主義價值哲學;舍勒和哈特曼形成繫統的價值倫理學,建構了相對於康德的形式主義倫理學的質料倫理學,還有一些哲學家利用分析哲學進路,倫理學的基礎上對有關價值的表述進行分析。當代哲學家諾奇克、內格兒和泰勒等,一定程度上重新復興了奧地利價值哲學學派,創造了在當代有關價值哲學的討論語境。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價值理論的研究重心從問題轉向具體的道德和政治規範問題,其理論直接與公共的政治生活和個人的倫理生活相融合。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緣於“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改革開放實踐的內在需要,並由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直接引發。四十年來,價值哲學經歷了從分析價值概念到探究評價理論,再到聚焦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發展歷程,貫穿其中的主要特點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首先通過內涵價值的科學真理觀解決對與錯的問題,其次通過“三個有利於”評價標準解決好與壞的問題,後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同時,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相互交融促進,以及與國際價值哲學的交流和對話,也是價值哲學研究發展歷程中的顯著特點。中國價值哲學在價值本質、評價的合理性、價值觀的結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邏輯等一繫列問題上形成了廣泛學術爭論,取得了諸多的理論進展。就其核心而言,我認為主要成就可歸結為實踐論基礎上的主體性範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建構這兩個方面。中國價值哲學取得的成就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征和階段性特點。隨著世界歷史的充分展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無論是回應、解答當代中國社會和人類發展的新矛盾與重大價值問題,還是價值哲學內部的廣泛爭論形成的理論空間,都預示著價值哲學未來的發展趨向:完善實踐論基礎上的主體性解釋模式,實現價值基礎理論的突破;深入探究新文明形態的價值理念與價值原則,不僅要深度建構和全幅拓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中國價值,還要探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同時對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當代科學技術進行價值反思和價值立法,以避免機器控制世界的技術冒險;多學科研究的交叉與融合,並上升為一種方法論自覺。政治哲學是在

    哲學層面上對人類政治生活的探究,具有規範性和實踐性。其核心主題是應該用什麼規則或原則來確定我們如何在一起生活,包括政治制度的根本準則或理想標準,未來理想政治的設想,財產、權力、權利與自由的如何分配等。盡管東西方都具有豐富的政治哲學的傳統,但20世紀70年代以降,隨著羅爾斯《正義論》發表纔帶來了規範性政治哲學在西方的復興。其中,自由主義、共和主義、社群主義競相在場,圍繞正義、自由、平等、民主、所有權等一繫列具體價值、價值原則及其理論基礎相互論爭,此起彼伏。與此同時,由“塔克—伍德”命題引發的馬克思與正義問題的持續討論,使得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思想在西方學界得到關注。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國內政治哲學研究開始興起,並逐漸成為顯學。這不僅表現在對西方政治哲學家的文本的大量譯介和深入研究;更表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崛起,包括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特征、基本內容等闡釋以及對一些重大現實問題的理論回應等;同時也表現在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理論重構和現代闡釋,以及從一般性視角對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和方法論予以澄清和反思等。

    無論是西方政治哲學的復興,還是國內政治哲學研究的興起,背後都能發現強烈的實踐的邏輯,以及現實問題的理論訴求。面對當代實踐和世界文明的裂變,政治哲學任重道遠。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本身並不是現成的,而是需要被不斷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有著自己的傳統,其中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主題。在這一傳統中,人的解放首要的取決於制度革命,制度革命其實包含著價值觀的變革。所以,在當代理論和實踐背景下討論人的解放,不能離開正義、自由、平等、尊嚴等規範性價值,這些規範性價值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需要被不斷闡明。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背景下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更應該是政治哲學研究的理論旨趣。另一方面,當代人類政治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需要創新性研究。中國學界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為基本框架,綜合各種思想資源,真正面對和回應當代人類政治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諸如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環境政治、女性主義、全球正義、世界和平等等,做出具有人類視野、原則高度的時代性回答。

    認知哲學是在關於認知的各種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反思認知本質的哲學學科。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關於認知的思辨的傳統,但是直到20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具有跨學科性質的認知科學的誕生,認知哲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纔真正確立起來,並以認知科學哲學為主要形態,涉及心理學哲學、人工智能哲學、心靈哲學、認知邏輯哲學和認知語言哲學等。它不僅處理認知科學領域內帶有哲學性質的問題,包括心理表征、心理計算、意識、行動、感知等等,同時也處理認知科學本身的哲學問題,對認知神經科學、語言學、人工智能等研究中的方法、前提、範式進行哲學反思。隨著認知諸科學,如計算機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人類學、認知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發展,認知哲學的研究在西方學界不斷推進。從圖靈到西蒙、從普特南到福多,從德雷福斯到塞爾等等,科學家和哲學家們提出了他們自己各不相同的認知理論,共同推動了認知科學的範式轉變。在認知本質問題上,當代的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先後提出了表征—計算主義、聯結主義、涉身主義以及“4E S”認知等多種理論,不僅深化了對認知的理解,也為認知科學發展清理障礙,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國內的認知哲學研究與西方相比雖然有一定的滯後,但近些年來,與國際學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繫與高度的合作,在計算主義、“4E S”認知、知覺哲學、意向性、自由意志等領域和方向的研究,取得了積極進展。

    認知哲學與認知科學的內在關繫,以及其學科交叉性,決定了認知哲學依然是一個全新的學科領域,保持著充分的開放性和成長性。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認知諸科學的發展和突破,研究領域中新問題、新對像的不斷湧現,認知哲學會化方向行進。首先,認知哲學對已經拉開序幕的諸多認知科學領域中的重要問題要進行深入探索,包括心智雙繫統加工理論、自由意志、預測心智、知覺—認知—行動模型、人工智能倫理、道德決策、原始智能的湧現機制等等。其次,認知哲學會繼續對認知科學本身的哲學前沿問題進行反思和批判,包括心理因果的本質、省略推理法的效力、意識的還原策略、涉身性的限度、情境要素的作用、交叉學科的動態發展結構、實驗哲學方法等等,以期在認知科學新進展的基礎上取得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的突破。再次,認知哲學必然要向其他諸般研究人的活動的學科進行交叉。由於認知在人的活動中的基礎性,關於認知本身的認識必然為與人的活動相關的一切問題研究提供基礎。因此,認知哲學不僅本身是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產生的,它也應該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將其研究成果運用於諸學科領域中的相關問題的探討。在哲學內部,認知哲學也必然會與其他領域哲學相結合,將其研究成果應用到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美學諸領域。通過這種交叉、運用和結合,不僅相關學科和問題研究會得到推進,同時認知哲學自身也會獲得新的發展。

    古典哲學,是指東西傳統哲學中的典型形態。西方古典哲學通常是指古希臘哲學和建立在古希臘哲學傳統之上的中世紀哲學,同時也包括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主的德國古典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康德和黑格爾就是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無論是作為西方哲學源頭的古希臘哲學,還是德國古典哲學,西方學界對它的研究各方面都相對比較成熟,十分注重文本和歷史傳承,講究以原文為基礎,在歷史語境中專題化討論問題。近年來一繫列草紙卷軸的發現及文本的重新編譯推動著古希臘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學者在更廣闊的視野中理解古希臘哲學,或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德國古典哲學既達到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峰,亦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20世紀德國現像學,法國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想潮流從德國古典哲學中汲取了理論資源。特別是二戰之後,通過與當代各種哲學思潮的互動、融合,參與當代問題的討論,德國古典哲學的諸多理論話題、視閾和思想資源得到挖掘和彰顯,其自身形像也得到了重塑。如現像學從自我意識、辯證法、社會正義等不同維度推動對古典哲學誤解的消除工作,促成了對古典哲學大範圍的科學研究、文本研究、問題研究。以法蘭克福學派為首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從闡釋黑格爾總體性、到探究否定辯證法,再到發展黑格爾承認理論,深刻繼承並發揮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精神內核。在分析哲學潮流下,諸多學者開始用現代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文本解讀;采用實在論或實用主義進路,討論德國觀念論的現實性或現代性。此外,德國古典哲學研究也不乏與古代哲學的積極對話。在國內學界,古希臘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由於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密切關繫,受到矚目和重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古典哲學家的著作翻譯工作得到了加強,出版了不同形式的全集或選集。研究的領域、主題和視閾得到擴展,如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倫理學、政治哲學,康德的理論哲學、美學與目的論、實踐哲學、宗教哲學、人類學,黑格爾的辯證法、法哲學和倫理學的研究可謂方興未艾。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關繫的視閾對古典哲學研究也是獨具特色。

    中國古典哲學,包括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是傳統中國人對宇宙人生、家國天下的普遍性思考,具有自身獨特的問題意識、研究方式、理論形態,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世界。在近現代社會轉型中,隨著西學東漸,中國傳統哲學學術思想得到重新建構,逐漸形成分別基於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不同的中國古典哲學研究範式,表一體的研究態勢與理論傾向。其中胡適、馮友蘭等借鋻西方哲學傳統,確立中國哲學學科範式。以侯外廬、張岱年、任繼愈、馮契為代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研究學派。從熊十力、梁漱溟到唐君毅、牟宗三為代表的現代新儒學,力圖吸納、融合、會通西學,實現理論創造。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研究者嘗試用西方現代哲學諸流派以至後現代哲學的理論來整理中國傳統學術思想材料,但總一體的研究態勢和理論傾向並未改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進入嶄新階段,面對變化世界中的矛盾和衝突,中國古典哲學研究無疑具有新的語境,有著新的使命。一方面,要彰顯中國古典哲學自身的主體性。揚棄用西方哲學基本問題預設與義理體繫簡單移植的研究範式,對中國傳統哲學自身基本問題義理體繫進行反思探索和總體性的自覺建構,從而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本真,挖掘和闡發其優秀傳統,使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另一方面,要回到當代生活世界,推動中國古典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當代人類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為切入點,回溯和重釋傳統哲學,通過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古典和當代)哲學的深入對話,實現理論視閾的交融、理論內容的創新,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從而激活中國古典哲學的生命力,實現其內源性發展。

    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古典哲學,雖然是四個相對獨立的領域與方向,然而它們又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政治哲學屬於規範性哲學和實踐哲學,它討論的問題無論是政治價值、還是政治制度的準則,或者是政治理想,都屬於價值問題,研究一般價值問題的價值哲學無疑為政治哲學提供了理論基礎。認知哲學屬於交叉學科,研究認知的本質,而無論是價值活動,還是政治活動,都不能離開認知,因而價值哲學和政治哲學,並不能離開認知哲學,反之亦然。古典哲學作為一種傳統,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為思想研究所割裂的。事實上,它為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無論是當代問題的解答,還是新的哲學思潮和流派的發展,往往都需要通過向古典哲學的回溯而獲得思想資源和理論生長點,古典哲學也通過與新的哲學領域和方向的結合獲得新的生命力。總之,為時代和實踐所凸顯的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古典哲學,正是在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交融中,共同把握時代的脈搏,解答時代課題,將人民精致、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集中在自己的哲學思想裡,實現哲學的當代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始終與時代共命運,為民族啟慧思。1902年建校伊始,梁啟超等一批國學名家在此弘文勵教,為哲學學科的建設奠定了基礎。1919 年設立哲學教育繫。1953年,在全國師範院校率先創辦政治教育繫。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在原政治教育繫的基礎上,成立哲學繫。2015年更名為哲學學院。經過幾代學人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哲學學科蓬勃發展。目前,哲學學科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後繫統、完整的人纔培養體繫,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等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價值與文化中心,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教材研究基地”,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思想政治課教學》三種學術期刊,等等,成為我國哲學教學與研究的重鎮。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科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不斷凝聚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領域。長期以來,我們在價值哲學、人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儒家哲學、道家道教哲學、西方歷史哲學、科學哲學、分析哲學、古希臘倫理學、形式邏輯、中國傳統美學、俄羅斯哲學與宗教等一繫列方向和領域,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重點研究項目,取得了有影響力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鮮明京師特色的學術傳統和學科優勢。面對當今時代的挑戰,實踐的召喚,我們立足於自己的學術傳統,依循當代哲學發展的邏輯,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聚焦學術前沿,積極探索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古典哲學的重大前沿問題。為此,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組織出版價值哲學、政治哲學、認知哲學、古典哲學之京師哲學叢書,以期反映學科研究成果,推動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發展。

    世界歷史正在進入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一定是哲學大發展的時代。世界的深刻變化和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習近平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科將和學界同道一起,共同努力,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關注人類命運,研究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創建中國理論,著力構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學科體繫、學術體繫、話語體繫,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