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學問·生活中的意義(“對於人生的意義,我終於知道該尋找什麼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872-1264
    【優惠價】
    545-790
    【作者】 蘇珊·沃爾夫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655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65540
    作者:蘇珊·沃爾夫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美國當代著名女性哲學家蘇珊·沃爾夫代表作,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讀物


    2.近20年關於“人生意義”這話題引用率最高的哲學書。許多人認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一切哲學中最深刻、最基本的問題,但在專業哲學家看來,“人生意義”是哲學中最為含糊不清的問題之一。本書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提出了諸多洞見。


    3.一本人生指引之書,它為我們思考如何讓生活更有意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視角。很多人會在生活的某個階段或某些時刻為人生的意義而感到迷茫,而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思考許多人生問題,如到底什麼樣的生活纔值得一過?什麼東西會讓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對我們反思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著深刻的幫助。


    4.輕松耐讀,譯文精準流暢。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來介紹自己的哲學觀點,極具感染力同時又很務實,說理清晰、深刻,並且盡可能地減少使用專業術語。本書譯者精研倫理學,對全書內容有準確的把握,而且有豐富的翻譯經驗,故譯文可靠而流暢。


     


    編輯推薦


        聖·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許多哲學家認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一切哲學中最深刻、最基本的問題,也是哲學中最為含糊不清的問題之一。本書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提出了諸多洞見,論證清晰、精妙而嚴謹。通過閱讀此書,相信讀者既能在人生意義方面得到指引,也能近距離感受和領略哲學思考的樂趣。


        我們很多人會在生活的某個階段或某些時刻對人生的意義而感到迷茫,比如在生活發生巨變的時候,在郁郁不得志之時,甚至在某個稀疏平常的夜晚。這是一種古老而經久不衰的迷茫,也是一種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對的困境。這本書為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視角。作者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告訴我們:在個體的生活中,依然有某些東西可以使得人的生活變得有意義。一位70歲的美國讀者這樣評論此書:“這本書非常值得閱讀。普林斯頓大學的新生被要求閱讀這本書,以便他們在選擇職業之前思考一個人的選擇是如何塑造其人生軌跡的。至於我,一個70歲的老人,我發現這本書對我反思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著深刻的幫助。”

     
    內容簡介

        什麼樣的生活纔值得一過?什麼東西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本書為當代著名女性哲學家蘇珊•沃爾夫的代表作,作者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為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視角。作者結合大量生動的案例來介紹自己的哲學觀點,極具感染力又很務實,說理清晰、深刻。全書深入淺出,譯文精準流暢,能讓大眾讀者充分領略哲學思考的樂趣。本書曾被列為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讀物,為近20年英語世界關於“人生意義”這個話題引用率最高的哲學書。

    作者簡介

    作者:蘇珊·沃爾夫,美國著名哲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哲學講席教授。曾任教於哈佛大學等名校,1999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成員。主要研究道德哲學與心智哲學。她於 1982 年發表的論文《道德聖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道德哲學論文之一,著有《理性內的自由》等。


    譯者:陸鵬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四川大學哲學繫。主要研究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譯有《為什麼不平等至關重要》等。

    目錄
    致謝i
    導論i
    一、生活中的意義1
    虛假二分3
    何為有意義的生活16
    充實論28
    超越自我論與二分論37
    捍衛適宜充實論51
    二、“有意義”這個概念為何重要69
    關於客觀價值的問題74
    誰說了算?精英主義的危險80
    兩種獨立於主體的價值84
    價值的形而上學難題93
    “有意義”這個概念為何重要99

    致謝i


    導論i


    一、生活中的意義1


    虛假二分3


    何為有意義的生活16


    充實論28


    超越自我論與二分論37


    捍衛適宜充實論51


    二、“有意義”這個概念為何重要69


    關於客觀價值的問題74


    誰說了算?精英主義的危險80


    兩種獨立於主體的價值84


    價值的形而上學難題93


    “有意義”這個概念為何重要99


    意義與自我利益106


    意義與道德109


    客觀價值觀念的必要性126


    三、評論129


    約翰·科特131


    羅伯特·M. 亞當斯146


    諾米·阿帕利166


    喬納森·海特180


    四、回應199


    意義的客觀要素:成功有多重要?204


    意義的主觀要素:充實感有多重要?215


    意義的理由和愛的理由226


    對適宜充實論的挑戰:客觀價值真的必不可少嗎?233


    客觀價值和主觀興趣的互相依賴:這是一種和解嗎?249


    索引259


    譯後記284

    前言
    編者按:《生活中的意義》是當代著名女性哲學家蘇珊•沃爾夫的代表作。該書為近20年關於“人生意義”這一話題引用率最高的哲學書,曾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讀物。作者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為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視角。以下與您分享的,是普林斯頓大學斯蒂芬·馬塞多教授為該書撰寫的《導論》。

    導論

    斯蒂芬·馬塞多*

    編者按:《生活中的意義》是當代著名女性哲學家蘇珊•沃爾夫的代表作。該書為近20年關於“人生意義”這一話題引用率最高的哲學書,曾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讀物。作者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為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視角。以下與您分享的,是普林斯頓大學斯蒂芬·馬塞多教授為該書撰寫的《導論》。


     


    導論


     


    斯蒂芬·馬塞多*


     


    本書源自蘇珊·沃爾夫2007年11月在普林斯頓大學所發表的演講。雖然她在這些文章中探討的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且無法回避的主題,但這個主題在哲學上卻沒有得到持續的關注。然而,沃爾夫的主題並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意義,她並不打算探討人類是不是一個更宏大的敘事、更高層次的目的或某種與宗教傳統相關的計劃的一部分。有些人也許會對人類的存在產生某種畏懼,或者會擔心如果缺乏某種更宏大的敘事,人類的生活注定毫無意義,會被死亡和宇宙最終的內爆所毀滅。但是,沃爾夫同樣也不打算抵御這樣一種畏懼或擔憂。最後,沃爾夫在這些演講中也沒有為如何建構有意義的生活提供具體的方法,盡管她的演講確實有助於澄清何為有意義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為何重要。


    我們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意義,並且也都意識到那些無聊、沉悶、失去自我、無精打采且毫無動力的生活缺乏意義。但生活中的意義(meaning in life)到底是什麼呢?它是獨特的嗎,還是說它可以還原成其他目標以及其他概念?這樣一個範疇(category)是否有助於我們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美好生活?想要在自己的生活中獲得這種意義,這會是一種合理且自洽的想法嗎?


    沃爾夫試圖闡明、捍衛並確保“有意義”(meaningfulness)這一範疇是美好生活的一個獨特維度。她將“有意義”與“幸福”(happiness)和“道德”(morality)這兩個範疇區分開:幸福通常與理性利己主義聯繫在一起,而道德則通常與對人類福祉(well-being)不偏不倚的關注聯繫在一起。在沃爾夫看來,有意義雖然並不是這兩個範疇中的任何一個,但仍然是一種非常值得追求的東西,而且也是一種令人完全心滿意足的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第一次演講中,沃爾夫主張,我們最好根據“適宜的充實感”來理解生活中的意義。按照她的說法,“如果我們的主觀吸引力與某種具有客觀吸引力的事物相遇,而且我們還能夠為該事物(或者和它一起)做點什麼,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有意義”。這裡有三個關鍵要素,分別是:主觀吸引力、客觀價值和積極有效的參與。在沃爾夫看來,人類不僅渴望獲得充實感,而且當有些人滿懷熱情且富有成效地參與一些值得參與的計劃時,我們還會對這些人感到欽佩。


    但是,我們該如何確切地理解有意義的生活的不同要素呢?它們都必不可少嗎?是否還有某些有意義的生活的特征是沃爾夫沒有發現的?沃爾夫主張,我們應當參與到某種比自己更大或至少在自身之外的事物當中,她堅信這種用來判斷某項計劃值不值得或適不適合參與的客觀標準非常重要。這個主張正確嗎?它是否可能會導致我們對別人妄加評判,甚至變成一種精英主義的主張?還是說,它還不至於會導致我們對別人妄加評判?


    沃爾夫以嚴謹而微妙的方式來進行她的探究,她在某種程度上采用了“共識法”(endoxic method):普通人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渴望獲得意義,而共識法會認真對待普通人在這方面的看法。她所發展出來的觀點為普通人經常提到的這一說法提供了支持,即過有意義的生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沃爾夫的理論有助於證明人們為獲得意義所付出的很多努力都是正確的。接下來的其他文章(包括評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抽像的層面上,而是用一些假想的案例和真實的案例進行了豐富的闡述。這是哲學最精彩的地方:盡管大家早已對某種價值耳熟能詳,但這種價值的重要性和結構還遠遠不夠清晰,甚至它的真實性可能還會受到質疑,而沃爾夫卻運用清晰的思路來闡明這種價值。她有力地證明了我們確實應當把生活中的意義當作衡量人類福祉的一個基本評價標準。


    除了沃爾夫兩篇關於生活中的意義的文章,本書還收錄了四篇評論:這些評論雖然帶有批判性,但也包含了建設性的意見。約翰·科特和羅伯特·亞當斯在很大程度上贊同沃爾夫的觀點,他們試圖澄清生活中的意義所包含的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諾米·阿帕利和喬納森·海特對沃爾夫的部分主張表達了懷疑,他們質疑了客觀價值標準的必要性。


    約翰·科特既是哲學家,又是詩人。針對沃爾夫關於生活中的意義所提出來的理論,科特從繪畫和寫詩等藝術創作的角度,尤其是從先鋒派藝術創作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在藝術創作中,要判斷某項計劃最終值不值得參與,從而能否讓參與者獲得意義,似乎是一件特別難以確定且富有爭議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人們對成功的標準及其應用經常會有爭議—“你把它稱為‘藝術’?”—而且它們確實是可爭議的。當沃爾夫說某項計劃或活動在客觀上有價值的時候,這指的是它屬於某一類受到我們重視的計劃或活動,還是該計劃或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成功完成了?在某些領域,例如工程領域,人們似乎可以直接檢驗某項計劃是否成功(比如某個建築物是否抗震?)但是,成功而有意義的藝術追求和失敗或虛假的努力之間的分界線既模糊不清,又備受爭議,尤其對那些有所創新的人來說就更是如此。然而,有沒有獲得成功這個問題和我們對生活的評價密切相關。當高更非常想要成為一名藝術家,並且為了追求自己的願望而忽視他的家庭時,如果說他的所作所為情有可原,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藝術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果他是一個“毫無纔華的職員”呢?我們何時以及如何纔能夠確定他有沒有獲得成功?科特論證道,對很多審美追求來說,“它們本身就包含了妄想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delusion)”,偉大和欺騙之間的分界線往往不僅很微妙,而且還會不斷發生變化。


    如果說科特關注的是“值不值得”這一客觀維度,那麼羅伯特·亞當斯則關注的是“有沒有感到充實”這一主觀維度,他想知道“充實感”是否以及在何種意義上對有意義的生活至關重要。亞當斯懷疑充實的感受對有意義的生活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完成一個人的計劃,也就是說,他的計劃確實取得了成功,可能會更加重要。巨大的成功肯定有助於給一個人的生活帶來意義,但如果某個人的生活被認為是有意義的生活,那麼他的生活至少就必須包含某種程度的成功嗎?亞當斯認為,事實上,如果某人參與的是一個宏大的計劃,即便該計劃最終失敗了,他的生活也可能會因此變得非常有意義。亞當斯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個月,有人秘密謀劃刺殺希特勒,但該計劃最終失敗了。


    亞當斯進一步考慮了生活中的意義和其他類型的意義(包括語言中的意義)之間一些富有啟迪的相似之處。最後,他還探討了生活中的意義的客觀維度和不偏不倚的道德之間的關繫。在他看來,這兩者之間的關繫可能比沃爾夫所認為的要更加密切、也更加全面。有些人之所以去反抗邪惡,並不是出於不偏不倚的道德考慮,而是出於愛國之情、對國家的熱愛或其他偏向某些特定對像的動機。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人呢?此外,我們是否必須用不偏不倚的道德判斷來確保我們愛的是適當的對像—或者至少是在道德上可接受的對像?


    諾米·阿帕利質疑了沃爾夫的這個主張:為了給我們的生活提供意義,“客觀價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阿帕利認為,隻要說某種生活會讓過這種生活的人感到充實,就足夠了,並不需要補充說,根據某種客觀標準,這種生活適合讓人感到充實。如果我們足夠幸運,一輩子都在做我們最在乎的事情,這難道還不夠嗎?為什麼還要補充道,我們所做的事情必須具有一定的客觀價值?阿帕利說,畢竟一種隻盯著金魚看的生活並不會讓任何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感到充實。雖然某些人聲稱他們的充實感完全來自他們和寵物之間的關繫,但這些人通常誤解了某些事實(例如,他們會說“隻有我的寵物能理解我”,而這誇大了貓和狗的認知能力)。這些人也有可能缺乏某些人類能力,所以照顧寵物實際上是他們的能力極限。當某個智障者成功飼養了一隻寵物時,他可能真的會在很大程度上感到充實。阿帕利認為,這裡並不需要訴諸客觀價值,隻需要訴諸直覺以及關於哪些事物確實會讓人類感到充實的證據(基於我們對人類的了解)。


    阿帕利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把有意義本身理解為我們的行動理由是否恰當?她堅持認為,當我們出於熱愛而努力做某些事情時,我們是為了那些事情纔這麼做的,而不是為了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如果有人之所以做某些事情,是因為這些事情有助於給他的生活帶來意義,那麼這就是“想太多了”。


    喬納森·海特認為,有兩個要素對實現有意義的人類生活至關重要,而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闡明這兩個因素。第一個要素是“全心投入”(vital engagement)這個觀念,它以“心流”(Mental flow)的體驗作為核心特征。它的意思是:有些人享受著專注的樂趣,而且對某項計劃懷有濃厚的興趣,並且還把他們的生活和關繫建立在該計劃之上。全心投入是那些有意義且高產的生活的特征。海特認為,我們並不需要借助任何一種客觀價值觀念對“全心投入”這一觀念進行補充。像阿帕利一樣,海特同樣也主張,雖然有些人會致力於盯著金魚看、在旗杆上坐著、開割草機賽車或從事其他一些人們有時候隻是為了好玩而參與的娛樂活動,但正常人並不會對這樣的生活感到充實,或者說不會全心投入這樣的生活。海特認為,關於客觀價值的哲學理論不僅是多餘的,而且非常危險。因為這樣一種理論可能會受到精英主義的迷惑,它可能會錯誤地將人們深入且富有成效地參與的某些活動給排除在外,比如對馬的照料和飼養。


    海特說,心理學可以為我們理解生活中的意義提供第二個重要的洞見,那就是蜂群心理學(hive psychology)。人類是“超群居(ultrasocial)動物”,而不是個人主義動物,在這一點上,我們比我們的黑猩猩祖先更接近於“蜜蜂、螞蟻、白蟻和裸鼴鼠”。海特認為,如果我們在對充實的生活進行思考的時候,把群體而不是個體作為我們的思考中心,並且意識到參與集體儀式和集體計劃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將更容易實現有意義的生活。


    面對這些友好而敏銳的評論者,沃爾夫在其回應中擴展並深化了她的論證,她承認這些評論者在某些方面幫她改善了她的基本觀點。但沃爾夫拒絕接受這樣一種主張,即當我們在思考哪些活動有助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時,我們並不需要從客觀的角度來判斷哪些活動值得或適合參與。在她看來,客觀的標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活動不適合深入參與,也不適合我們通過愛的方式給予關注。如果我們相信關於哪些活動適合參與存在著客觀的標準,而這種信念會導致我們懷疑應不應該將大量的精力放在養馬、做分析哲學或其他一些其價值可能受到質疑的活動上,那麼持有這種信念就是一件好事。沃爾夫認為,關於我們有沒有成功識別出那些既令人感到充實又真正值得參與的計劃以及有沒有成功追求這些計劃,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對批判性的反思表示歡迎。


    以上這些文章探討的是一個熱門話題,它們不僅在哲學上很嚴謹,而且通俗易懂、文筆生動。雖然這些文章並沒有打算為這些至關重要且無法回避的問題提供最終定論,但它們是我們開始認真思考生活中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的一個絕佳起點。


                                                                    普林斯頓  


     2009年7月


     


    ——摘自蘇珊·沃爾夫著《生活中的意義》,陸鵬傑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2

    媒體評論
    蘇珊·沃爾夫探討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會讓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她的觀點極具感染力同時又很務實,說理深刻卻又樸實無華。其優雅的文風和對深刻問題的冷靜處理都為她的觀點增添了不少說服力。該書不僅引人入勝,而且讀起來令人感到很愉悅。
    ——基蘭.塞蒂亞,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蘇珊·沃爾夫是當代最出色的倫理學家之一,她的作品十分清晰、深刻、優雅。沃爾夫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本領,能夠抓住很多重要問題的要點,並以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在本書中,她相當微妙地發展了她對有意義的生活的看法,創作了一部真正有深度、非常值得重視的作品。
    ——約翰·馬丁·費舍爾,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哲學教授
    要是我當年能讀到蘇珊·沃爾夫就好了!她以一種非常優美的方式澄清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回答這個問題:要找到一種你熱愛的事物、一種值得愛的事物,而且你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跟它產生聯繫、參與和它相關的事情。
    ——喬納森·海特,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

    蘇珊·沃爾夫探討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會讓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她的觀點極具感染力同時又很務實,說理深刻卻又樸實無華。其優雅的文風和對深刻問題的冷靜處理都為她的觀點增添了不少說服力。該書不僅引人入勝,而且讀起來令人感到很愉悅。


    ——基蘭.塞蒂亞,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蘇珊·沃爾夫是當代最出色的倫理學家之一,她的作品十分清晰、深刻、優雅。沃爾夫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本領,能夠抓住很多重要問題的要點,並以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在本書中,她相當微妙地發展了她對有意義的生活的看法,創作了一部真正有深度、非常值得重視的作品。


    ——約翰·馬丁·費舍爾,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哲學教授


    要是我當年能讀到蘇珊·沃爾夫就好了!她以一種非常優美的方式澄清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回答這個問題:要找到一種你熱愛的事物、一種值得愛的事物,而且你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跟它產生聯繫、參與和它相關的事情。


    ——喬納森·海特,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


    在研究人生大問題時,如何給出清晰、精妙而嚴謹的論證?這本書是典範之作。它跟笛卡爾的《沉思錄》和羅素的《哲學問題》一樣,寫得深入淺出,既讓專家覺得有創見,又能讓外行領略哲學思考的樂趣。譯者精研倫理學,對本書內容有準確的把握,而且有豐富的翻譯經驗,譯文可靠而流暢。


    ——胡星銘,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

    在線試讀
    編者按:《生活中的意義》是當代著名女性哲學家蘇珊•沃爾夫的代表作。該書為近20年關於“人生意義”這一話題引用率最高的哲學書,曾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讀物。作者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為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視角。以下與您分享的,是該書討論“何為有意義的生活”的部分。

    何為有意義的生活

    學術界中的哲學家很少討論有意義的生活。神學家或治療師,以及那些在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但又無法確定原因的人,更有可能使用“有意義的生活”這一短語。人們有時候會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義;他們渴望獲得意義,努力尋找意義。此外,人們有時候也會認為別人正在過著非常有意義的生活,從而對別人產生嫉妒之心或羨慕之情。意義通常與某種深層次的東西聯繫在一起。如果一個人渴望獲得意義,這通常意味著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空虛或很淺薄。另外,一個人在臨終之時或者在他想到自己終有一死的時候,往往也會對意義產生興趣。當“有意義”這個詞用來描述某種生活(或用來描述某種生活所缺乏的東西)時,它會讓人聯想起某種東西,但我們並不清楚這種東西是什麼,也不清楚這個詞是否在所有情況下都會或想要讓人聯想起同一種東西。
    雖然接下來我會解釋“有意義”意味著什麼,但我並不打算主張人們一直都在以相同的方式使用這個詞,也不打算主張我為“有意義”所提供的解釋在所有語境下都可以用來替代這個詞。另一方面,我確實相信很多關於意義的討論都是為了捕捉同一個抽像概念,並且我對這個概念的解釋與“有意義”這個詞的很多用法都非常匹配。而且無論我對“有意義”的看法是否捕捉到其他人在使用這個詞語時所表達的意思,這種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價值,因為它關注的是一種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的重要方式;或者也可以說,它關注的是這樣一種價值:我們不僅有充分的理由希望我們自己和我們在乎的人都能夠實現這種價值,而且我們既不能把這種價值歸入或還原成幸福,也不能將它歸入或還原成道德。
    根據我想要提倡的意義觀,如果一個人愛某些值得愛的對像,並且以積極的方式參與跟這些對像相關的事情,那麼他的生活就有意義。然而,“愛”和“對像”這兩個詞在某些方面會產生誤導作用,而且很遺憾,“以積極的方式參與”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說某些對像(而不是另一些對像)“值得愛”,也可能會引起爭議。但與其通過逐一解釋這些詞或短語來澄清我的觀點,不如讓我試著用其他詞語來描述我的觀點,把我的要點展示出來。

    編者按:《生活中的意義》是當代著名女性哲學家蘇珊•沃爾夫的代表作。該書為近20年關於“人生意義”這一話題引用率最高的哲學書,曾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讀物。作者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人生意義”的內涵做了抽絲剝繭的闡釋,為我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視角。以下與您分享的,是該書討論“何為有意義的生活”的部分。


     


    何為有意義的生活


     


    學術界中的哲學家很少討論有意義的生活。神學家或治療師,以及那些在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但又無法確定原因的人,更有可能使用“有意義的生活”這一短語。人們有時候會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義;他們渴望獲得意義,努力尋找意義。此外,人們有時候也會認為別人正在過著非常有意義的生活,從而對別人產生嫉妒之心或羨慕之情。意義通常與某種深層次的東西聯繫在一起。如果一個人渴望獲得意義,這通常意味著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空虛或很淺薄。另外,一個人在臨終之時或者在他想到自己終有一死的時候,往往也會對意義產生興趣。當“有意義”這個詞用來描述某種生活(或用來描述某種生活所缺乏的東西)時,它會讓人聯想起某種東西,但我們並不清楚這種東西是什麼,也不清楚這個詞是否在所有情況下都會或想要讓人聯想起同一種東西。


    雖然接下來我會解釋“有意義”意味著什麼,但我並不打算主張人們一直都在以相同的方式使用這個詞,也不打算主張我為“有意義”所提供的解釋在所有語境下都可以用來替代這個詞。另一方面,我確實相信很多關於意義的討論都是為了捕捉同一個抽像概念,並且我對這個概念的解釋與“有意義”這個詞的很多用法都非常匹配。而且無論我對“有意義”的看法是否捕捉到其他人在使用這個詞語時所表達的意思,這種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價值,因為它關注的是一種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的重要方式;或者也可以說,它關注的是這樣一種價值:我們不僅有充分的理由希望我們自己和我們在乎的人都能夠實現這種價值,而且我們既不能把這種價值歸入或還原成幸福,也不能將它歸入或還原成道德。


    根據我想要提倡的意義觀,如果一個人愛某些值得愛的對像,並且以積極的方式參與跟這些對像相關的事情,那麼他的生活就有意義。然而,“愛”和“對像”這兩個詞在某些方面會產生誤導作用,而且很遺憾,“以積極的方式參與”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說某些對像(而不是另一些對像)“值得愛”,也可能會引起爭議。但與其通過逐一解釋這些詞或短語來澄清我的觀點,不如讓我試著用其他詞語來描述我的觀點,把我的要點展示出來。


    我的意義觀(或者說我正在探究的這種價值)最獨特的地方也許在於,它包含了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並且這兩種要素以適當的方式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愛”至少有一部分是主觀的,牽涉到態度和感受。然而,由於我堅持認為那個必不可少的對像必須“值得愛”,所以我的這種意義觀又牽涉到客觀的標準。為了給某人的生活提供意義,他所愛的對像必須值得愛,這暗示了並非所有對像都值得愛。而且關於某個對像值不值得愛,主體自己所做的判斷未必更值得信賴。或許有人會這麼來解釋我的觀點:根據我的觀點,當主觀的吸引力與具有客觀吸引力的事物相遇時,意義就產生了。


    從本質上講,我的觀點是:隻有當一個人相當深入地在乎某個(或某些)事物的時候,亦即隻有當他被某個事物吸引、對它產生興趣、為它感到興奮並投入精力的時候,或者用我之前的話來說,當他愛某個事物的時候,他的生活纔是有意義的—與這種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事情都感到很無聊,或者覺得它們都與自己無關。然而,如果一個人把精力投入到毫無價值的對像或活動上,即便他非常投入,他的生活也不會有意義。假如有人愛抽大麻而且會抽一整天,或者愛玩沒完沒了的填字遊戲,並且他很幸運,能夠無拘無束地沉迷於此,但這些活動並不會讓他的生活因此變得有意義。最後,這種意義觀還明確規定,主體和吸引他的對像之間的關繫必須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關繫。說意義牽涉到以積極的方式參與跟愛的對像(同時也是值得愛的對像)相關的事情,這是為了清楚地表明,無論是僅僅被動地承認某個對像或活動的價值,還是僅僅對這種價值形成積極的態度,都不足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我們必須能夠與自己所關注的某個有價值的對像建立某種關繫:必須能夠去創造它、保護它、促進它、尊重它,或者更廣泛地說,能夠以某種方式積極主動地支持它。


    亞裡士多德最廣為人知的一點是,他使用了“共識法”來捍衛道德主張和概念主張。他所說的“共識”(endoxa)指的是“那些被每個人或大多數人,或者被有智慧的人所接受的東西”,而這種共識則被他當作探究的起點。如果一種觀點能夠解釋這些共同的信念並為它們提供支持,甚至能夠使這些信念相互協調,那麼這就是一個對這種觀點有利的論證。基於這一理念,我認為可以將我的觀點看作是把另外兩種更流行的觀點結合或融合在一起:這兩種觀點經常會被人們用來解釋生活中的意義,至少會被用來解釋美好生活所包含的要素,有時候甚至是關鍵要素。


    第一種觀點告訴我們,你做的事情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你熱愛的事情。不要僅僅因為某件事情符合別人對你的期待,或者大家一直以來都認為它有價值,或者沒有更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就習慣於做這件事,甚至被這件事所困住。你要找到你的激情。找到讓你興奮的事情,然後努力去做這些事情。


    第二種觀點認為,為了過上真正令人滿意的生活,我們需要參與到“比自己更大”的事物當中。把“比自己更大”當作是在說我們想要幫助或參與的那個群體或對像的規模,這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也可能是不恰當的。但把這個說法當作是在以隱喻的方式向我們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參與到某種其價值獨立於我們自身的事物當中或者為它做出貢獻,並不是不合理的。以這種方式來理解,第一種觀點(“找到你的激情”)可以理解為是在提倡某種與我支持的意義觀所包含的主觀要素相類似的東西,而第二種觀點(“成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則是在敦促我們要滿足客觀條件。


    人們有時候會使用與“意義”相關的詞彙來表達這兩種更流行的觀點,而且我們可以從“意義”這個詞的日常用法中找到支持這兩種觀點的依據。例如,當一個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時,他之所以會擔憂或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義,很可能是因為他對主觀方面的生活質量感到不滿。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在主觀方面缺少某種益處。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很空虛。因此,他渴望找到一些事情來填補這種空缺,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讓自己感到充實。


    另一方面,當我們在考慮其他人的生活時,我們之所以往往會認為有些生活特別有意義,另一些生活則沒那麼有意義,很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同的生活具有不同的客觀價值。如果我們要為有意義的生活尋找典範,哪些人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呢?也許是甘地、特蕾莎修女、愛因斯坦或者塞尚。而西西弗把一塊大石頭推上山,僅僅是為了讓石頭再次滾下山,並且他注定要沒完沒了地重復做這件事,因此他的生活是無意義的生活的一個典型例子。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些例子,似乎依據的是這些人的活動所具有的價值(或所缺乏的價值),而不是他們在主觀方面的內在生活質量。


    由於我所倡導的意義觀把這兩種流行的觀點結合在一起,就此而言,它可以看作是對這兩種觀點的部分肯定。在我看來,這兩種觀點都有一些正確的地方,但也都遺漏了一些關鍵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這些觀點中的某一種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模稜兩可的。它可以理解為是在追問:“為什麼我們要相信這些觀點中的某一種對‘有意義的生活’這個短語提供了正確的解釋?”按照這種理解方式,這個問題似乎是在探究:當人們討論的是“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語言中的意義”)這樣的話題時,我們正在考慮的這些觀點當中,是否有一種觀點捕捉到某種屬性、某個特征或某組條件,從而與人們在日常交流中對“有意義”一詞的大多數用法相吻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考察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是如何使用這個詞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考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與意義相關的問題?在人們的生活中,意義的存在是為了消除什麼樣的擔憂?以及人們普遍認為什麼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生活的典範,而什麼樣的生活則是無意義的生活的典範?然而,我在前面已經提到,我懷疑當人們自然而然地討論有意義(和無意義)的生活時,他們在不同的語境中訴諸的未必是同一個可被清晰界定的概念。無論如何,比如何使用“意義”一詞更重要的問題是,美好的生活應該包含哪些要素。畢竟,當治療師、牧師和勵志演說家告訴你要麼就去“找到你的激情”,要麼就去“為某種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做貢獻”的時候,他們是在提供關於如何生活的建議。因此,比起追問“這些觀點中哪一種(如果有的話)為‘有意義’這個概念提供了可信的解釋”,更重要的是追問“既然一種充分成功、健全的(Flourishing)美好生活包含了某些獨特的關鍵要素,那麼這些觀點中哪一種(如果有的話)找到了這些要素”。


    然而,要把概念問題和規範問題分開,仍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當別人強烈建議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激情,或者要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做出貢獻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想要回應一繫列的擔憂,這些擔憂會比“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這個寬泛的問題所表達的擔憂更加具體。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擔憂是什麼,就無法正確地解釋他們的建議,更無法正確地評估這些建議;而如果我們不在探討的過程中(至少偶爾)使用“有意義”這個詞,那麼就很難喚起那些與我們的反思相關的直覺,也很難捕捉到相關的觀念和感受。在此之前,我已經指出:我們意識到有某種價值既不能還原成幸福,也不能還原成道德,而且人們隻有通過愛某些值得愛的對像並且以積極的方式參與跟這些對像相關的事情,纔能夠實現這種價值。我把自己的這種觀點當作是這些更流行的建議的改進版本或替代方案;而為了表達我的這種觀點,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把我所說的那種價值與“有意義”這種價值等同起來。我希望這樣做不會造成任何危害。隻要我們敏銳地覺察到,在探究“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生活目標”這一問題時,可以把“應該如何理解和應用‘有意義’一詞”這個問題給過濾掉,我們就能夠小心翼翼地確保我們沒有回避實質性的問題。


     


    ——摘自蘇珊·沃爾夫著《生活中的意義》,陸鵬傑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2月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