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尼采:反哲學(人文科學譯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法)阿蘭·巴迪歐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理論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249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0224906
    作者:(法)阿蘭·巴迪歐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巴迪歐反哲學繫列講座首講


    追問尼采文本的地位


    思考20世紀是否尼采的世紀


    探索藝術的生發問題

     
    內容簡介

    《尼采:反哲學》原繫阿蘭·巴迪歐1992—1993年研討班的講義。1992—1996年,巴迪歐依次研讀尼采、維特根斯坦、拉康、聖保羅等四位“反哲學家”,圍繞“反哲學”主題做了繫列講座,本書為首講。


    在本書中,巴迪歐界定了何謂“反哲學”,並詳細解讀了“反哲學王子”尼采的批判思想。巴迪歐拋開後世對尼采的追捧和指責,懷著深切的同理心去審視尼采的文本(尤其是1887—1888年的晚期作品)與行動,呈現尼采關於世界、藝術和自身的真正意圖。

    作者簡介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1937—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作家,瑞士歐洲研究生院教授,曾任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繫主任。主要著作有《存在與事件》《世紀》《哲學宣言》《柏拉圖的理想國》等。

    目錄
    譯者序
    序言
    I 1992年11月18日
    II 1992年12月9日
    III 1992年12月16日
    IV 1993年1月6日
    V 1993年1月13日
    VI 1993年1月20日
    VII 1993年4月7日
    VIII 1993年4月28日
    IX 1993年5月5日
    X 1993年5月26日
    XI 1993年6月2日
    XII 1993年6月9日

    譯者序


    序言


    I    1992年11月18日


    II   1992年12月9日


    III  1992年12月16日


    IV   1993年1月6日


    V    1993年1月13日


    VI   1993年1月20日


    VII  1993年4月7日


    VIII 1993年4月28日


    IX   1993年5月5日


    X    1993年5月26日


    XI   1993年6月2日


    XII  1993年6月9日


    致謝


    參考文獻


    研討班目錄

    媒體評論

    巴迪歐認為,尼采的文本不做論證,隻做宣言;尼采的哲學要求的不是同意,而是承認。


    ——Philip Mills,洛桑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巴迪歐將會聲明,反哲學家獨自抵抗著各種誘惑,當下每個找尋哲學之可能性的人都是尼采等反哲學家的繼承人。


    ——Bruno Bosteels,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哲學和哲理常常脫胎於個人災難,例如尼采的生病。


    ——Boris Groys,《反哲學導論》作者


    巴迪歐解讀的尼采“反哲學”,不僅為哲學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而且讓藝術成了哲學的關注中心。


    ——《尼采研究雜志》

    在線試讀
    譯者序

    阿蘭·巴迪歐是享譽全球的法國當代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是繼拉康、福柯、德勒茲、德裡達、利奧塔等人之後,法國知識分子中不容忽視的存在。他於1937年出生於摩洛哥拉巴特,於19歲赴巴黎高師學習哲學。畢業後,他起初在一所高中教授哲學課程,隨後赴蘭斯大學、巴黎八大任教,並成為巴黎高師名譽教授。自1966年起,巴迪歐便開始以“研討班”(séminaire)這種自由、實驗的形式對諸多哲學問題進行探討,涉及主題包括:“一”“無限”“存在”“真理”“主體”“愛情”“政治”“反哲學”,等等。2013年前後,法雅爾(Fayard)出版社開始將他1983年以來的研討班內容集結成冊並出版,其中一冊便是《尼采:反哲學》。
    本書共十二個部分,按照“研討班”的討論順序進行排列,所討論的主題正是:尼采。巴迪歐把尼采歸入“反哲學”繫列,同樣被歸入該繫列的還有維特根斯坦、拉康等。不過對巴迪歐而言,以尼采為研討主題並非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而是“源自一個可被視作‘純粹’的決定,由此產生的結果超出了我在總體計劃中對書籍的分類”(本書序言第7頁)。尼采在法國20世紀思想領域的影響深遠,1972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塞利西(Cerisy)研討會更是確立了尼采在當代思想領域中無法比擬的至高地位。不過,面對這份關於尼采的狂熱激情,巴迪歐始終保持著審慎的距離。這是由他自身思想的內部結構所決定的:巴迪歐始終堅稱自己是柏拉圖主義者、師承薩特並且想要通過拉康、革命和數學來重塑當代形而上學,尼采無疑位於其思想體繫的相反面。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巴迪歐否認尼采思想的價值,而是意味著,在他原有的思想體繫內,他不知該拿尼采怎麼辦。如果說對於西方哲學史而言,尼采更多表現為一個“例外”,那麼對於巴迪歐而言,以尼采為研討對像亦是其思想軌跡的一次“例外”。終,正是通過“研討班”這種相對松散、自由的形式,巴迪歐得以在他的總體計劃之外,在那個年代有關尼采的一切贊譽和詆毀之外,去走近那個曾在字裡行間中讓他感動不已的“尼采”,走近那個在晚年不斷奔向“瘋癲”的“尼采”,走近那個終更願意“成為巴塞爾的教授,而不願成為上帝”(本書序言第12頁)的“尼采”。

    譯者序


     


    阿蘭·巴迪歐是享譽全球的法國當代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是繼拉康、福柯、德勒茲、德裡達、利奧塔等人之後,法國知識分子中不容忽視的存在。他於1937年出生於摩洛哥拉巴特,於19歲赴巴黎高師學習哲學。畢業後,他起初在一所高中教授哲學課程,隨後赴蘭斯大學、巴黎八大任教,並成為巴黎高師名譽教授。自1966年起,巴迪歐便開始以“研討班”(séminaire)這種自由、實驗的形式對諸多哲學問題進行探討,涉及主題包括:“一”“無限”“存在”“真理”“主體”“愛情”“政治”“反哲學”,等等。2013年前後,法雅爾(Fayard)出版社開始將他1983年以來的研討班內容集結成冊並出版,其中一冊便是《尼采:反哲學》。


    本書共十二個部分,按照“研討班”的討論順序進行排列,所討論的主題正是:尼采。巴迪歐把尼采歸入“反哲學”繫列,同樣被歸入該繫列的還有維特根斯坦、拉康等。不過對巴迪歐而言,以尼采為研討主題並非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而是“源自一個可被視作‘純粹’的決定,由此產生的結果超出了我在總體計劃中對書籍的分類”(本書序言第7頁)。尼采在法國20世紀思想領域的影響深遠,1972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塞利西(Cerisy)研討會更是確立了尼采在當代思想領域中無法比擬的至高地位。不過,面對這份關於尼采的狂熱激情,巴迪歐始終保持著審慎的距離。這是由他自身思想的內部結構所決定的:巴迪歐始終堅稱自己是柏拉圖主義者、師承薩特並且想要通過拉康、革命和數學來重塑當代形而上學,尼采無疑位於其思想體繫的相反面。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巴迪歐否認尼采思想的價值,而是意味著,在他原有的思想體繫內,他不知該拿尼采怎麼辦。如果說對於西方哲學史而言,尼采更多表現為一個“例外”,那麼對於巴迪歐而言,以尼采為研討對像亦是其思想軌跡的一次“例外”。終,正是通過“研討班”這種相對松散、自由的形式,巴迪歐得以在他的總體計劃之外,在那個年代有關尼采的一切贊譽和詆毀之外,去走近那個曾在字裡行間中讓他感動不已的“尼采”,走近那個在晚年不斷奔向“瘋癲”的“尼采”,走近那個終更願意“成為巴塞爾的教授,而不願成為上帝”(本書序言第12頁)的“尼采”。


    那個年代,尼采被“強力意志”“永恆回歸”“超人”等概念所籠罩著,但巴迪歐眼中的“尼采”依舊令人陌生。那是處在“斷裂”“瘋癲”與孤獨中的“尼采”,是在陷入“瘋癲”前夕,還想著要“將人類歷史一分為二”的“尼采”,是“書寫了《瞧!這個人》《尼采反瓦格納》甚至還有《偶像的黃昏》,還留下了那些署名為酒神、耶穌基督甚至阿麗亞娜的晚年札記”(本書序言第11頁)的“尼采”。終,正是以1888年這個讓尼采陷入“瘋癲”的關鍵年份為切入點,並以尼采的晚年著作為依托,巴迪歐得以將“斷裂”與“瘋癲”本身置於尼采思想的核心深處,並以此為出發點對尼采思想的本質意圖及其早期作品的相關概念進行重新審視。


    在此基礎上,巴迪歐針對尼采提出了三大問題。個是核心問題,關乎哲學之所是:“在何種意義上,尼采是一位哲學家?”“為了能夠宣稱尼采是哲學家,哲學應該變成怎樣?如果尼采是哲學家,那麼對哲學而言,將產生什麼後果?”(本書第1頁)在對核心問題的討論中,巴迪歐確立了帶引號的“尼采”,亦即作為文本內部結構的“尼采”,作為“所有名稱的名稱”或者“命名”本身的“尼采”,與文本本身以及真理之間的關繫,並由此得出了這樣一個“尼采”所蘊含的“反哲學”特征。第二個是歷史問題:“在何種程度上這個世紀是尼采的世紀?”“這個世紀是否出現了在本質上屬於尼采的東西?” (本書第2頁)在巴迪歐看來,尼采遺留給20世紀的是一個行動,即“將人類歷史一分為二”的行動,巴迪歐將之稱作“原型政治”行動。該行動的關鍵並不在於海德格爾所理解的“重估一切價值”,或者用另一個至高權力代替舊的至高權力,而在於通過將“人類歷史一分為二”,從而對“無法評估”的“生命”和“生成”言說“是”。如此言說的“是”也並非內嵌於德勒茲所理解的生命的積極/反動力量平衡中的一極,而是意味著某個事件性的行動以及在這個行動中所產生的某個“斷裂”,從而實現在星星的碎片上,“構建了一個宇宙”(本書第194頁)。後一個是類屬問題,探討的是藝術的生發問題,亦即哲學與藝術之間關繫的性質。從尼采所提出的哲學家-藝術家類型出發,通過對尼采所說的“悲劇”範疇的分析,以及對尼采和瓦格納之間論戰的詳盡解讀,巴迪歐發現了偉大藝術與現代性的不相兼容性,並由此出發,進一步思考在哲學與藝術的三大聯結(辯證聯結、古典聯結與浪漫主義聯結)之外,哲學與藝術之間某種全新關繫的可能性。


    “審慎”與“真誠”是巴迪歐面對尼采的基本態度。這本書不是對尼采的頌歌,沒有任何將尼采塑造為哲學英雄的企圖,有的隻是極盡詳細的文本分析,以及嘗試捕捉到某個處在“瘋癲”邊緣處的易逝的“尼采”形像的不懈努力。在整個過程中,巴迪歐從未嘗試將尼采置於某段或明或暗的哲學史中並為其找到相應的位置,也從未表現出將尼采並入自身思想體繫的企圖。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將此次研討班以及本書視作一個實驗性的空間,一個讓作為純粹“讀者”的巴迪歐與作為文本“作者”的尼采得以相遇的空間。正是在這個空間,巴迪歐得以讓自己的思想與尼采的思想踫撞出火花,由此在讓某個獨特的“尼采”形像顯現的同時,讓自己的思想發生細微的偏移與改變:在談論尼采的“反哲學論題”時,巴迪歐不忘以自己之名提出相應的“哲學論題”;在談論尼采作為“原型政治”的哲學行動時,他也不忘將之與“事件”“革命”等他經常探討的主題結合起來思考;在討論哲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繫性質問題時,他更是進一步提出了“藝術構型”這第四種聯結的可能性,由此奠定了他將藝術視作一個真理進程的基調。


    總之,本書不僅有望為我們呈現出一個作為“悲慘而又決絕的反哲學王子”形像的尼采,而且有望讓我們在其中看到巴迪歐眾多思想的復現、萌芽與發展。此外,在探討問題時,巴迪歐始終保持開放性態度,避免給出確切性結論,這也將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