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儒家與康德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李明輝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333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33365
    作者:李明輝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橫跨中西文化:“儒家與康德”這項跨文化的主題,一直是中外學界的熱門議題,知網相關論文層出不窮。而本書自臺灣初版以來,歷經三十年,在學界引發的討論與爭辯經久不衰。


    2.康德研究專家:作者在1986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用德文撰寫多部哲學著作,用德語思索研究康德哲學,已臻化境。作者傳承牟宗三先生衣缽,以康德為研究重點,會通中國儒家傳統思想與康德的倫理學思想,屢有創見,爭議與激賞並存。


    3.全新修訂版:修訂版在原有的五篇精彩論文之上,由作者再添兩篇論文:《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並全面更新引用資料,修訂標題與文字,以便於讀者的閱讀與引用。

     
    內容簡介

    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主流,康德則在西方哲學中建立了*個自律倫理學繫統,兩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內涵,深遠地影響了東西方社會,至今依然如此。


    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則,建立了自律倫理學,康德對西方倫理學思考所造成的這種根本轉向被稱為“倫理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從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識出發說明道德的本質,儒家則主聖人之道本乎人心,仁義道德不離人倫日用。東西方聖哲的思想就在人*根本的道德意識之基礎上,如電光石火般交會,踫撞出思想的火花。


    李明輝教授《儒家與康德》(增訂版)以自律道德為主要論述的切入點,試圖闡明康德的“自律”概念,探討儒家的自律倫理學,並比較康德的“幸福”概念與儒家的“義利之辨”。

    作者簡介

    李明輝教授,1953年生於臺北市。1986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曾擔任德國萊比錫大學客座教授、德國波恩大學訪問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四端與七情》《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等,譯作有《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未來形上學之序論》《道德底形上學》等。

    目錄
    增訂版序言
    原 序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導 論
    儒家與自律道德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餘 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增訂版序言


    原  序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導  論


    儒家與自律道德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餘  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在線試讀
    原序
    ……
    今天是西方文化當令的時代,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都得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而無由回避。在筆者心智開始成長的階段,我們的知識界彌漫著一股強烈質疑並反對中國傳統的風氣,知識分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後續影響下,毫無批判地向往西方文化。但在筆者今天看來,當時知識分子心目中的西方文化往往不是真實的西方文化,而隻是其補償心理的投射下的產物,故不免是片面的、一廂情願的。筆者當時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紀,已隱約對這股風氣感到不以為然,但因學力與識見之不足,亦無法確切指出其問題之所在。其後筆者偶爾讀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國文化要義》一書,深為所動。此書令筆者大開眼界,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在西化派的質疑與批評下並非毫無招架的餘地,反倒有許多值得保存與發揚的價值。梁先生在當時一片反傳統聲中,能堅持所信,異軍突起,實不容易,誠屬孟子所謂的“豪傑之士”。筆者因此發心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內蘊,並以此為終身志業。今日筆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許多方面或許已超越了梁先生在此書中的見解,但對此書的啟發仍深懷感激之情,對梁先生的孤懷弘願亦長存敬佩之心。
    其後筆者在大學時代接觸了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諸先生的著作,在研究所時代更有幸親炙牟先生門下,得以一窺中國哲學之堂奧。由於牟先生的教誨,筆者領略到:我們今日闡揚中國哲學,決不能回避西方哲學之挑戰;中國哲學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形態中,而須與西方哲學相照面、相摩蕩,始能開出新局面;而在這兩大傳統彼此會通的過程中,康德哲學據有一個關鍵性的地位。
    牟先生這種看法曾受到許多質疑與批評。以他對儒家思想的詮釋來說,常受到的批評有兩種:有人認為牟先生將康德哲學的概念硬套在儒家頭上,其實是曲解了儒家。這些人一貫提出的問題是:儒家那有“物自身”、“自律”、“定言令式”等概念?反之,另一些人則認為牟先生所理解的康德是“牟氏的康德”、“英文的康德”,而非康德之原貌,譏其不通德文,無法對康德哲學作專家式的研究。提出種批評的人大概不了解概念與思想內涵之分別。譬如,傳統儒家自然沒有“自律”的概念,但這決不表示儒家義理中不包含康德以“自律”概念所表達的思想。我們在孟子的“仁義內在”說之中可見到康德的“自律”概念所包含的全部思想,這決不是比附。這類批評者有時故作學者的謹慎態度,以“不輕下斷言”的姿態自喜。若其說為然,則不但中西哲學不可能相互比較,甚至在同一文化中不同的哲學繫統亦不可能相互比較;因為在哲學的領域裡,不但每個繫統各有不同的概念,甚至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繫統中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涵義。對於這類批評者,我們隻能要求他們深入了解儒家與康德的思想;透過深入的了解,不但可見兩者之同,亦可見其異。牟先生在其書中對儒家所進於康德者,有極透闢而周詳的分析,這決不是一句“硬套”或“比附”就能抹殺的。

    原序


    ……


    今天是西方文化當令的時代,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都得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而無由回避。在筆者心智開始成長的階段,我們的知識界彌漫著一股強烈質疑並反對中國傳統的風氣,知識分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後續影響下,毫無批判地向往西方文化。但在筆者今天看來,當時知識分子心目中的西方文化往往不是真實的西方文化,而隻是其補償心理的投射下的產物,故不免是片面的、一廂情願的。筆者當時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紀,已隱約對這股風氣感到不以為然,但因學力與識見之不足,亦無法確切指出其問題之所在。其後筆者偶爾讀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國文化要義》一書,深為所動。此書令筆者大開眼界,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在西化派的質疑與批評下並非毫無招架的餘地,反倒有許多值得保存與發揚的價值。梁先生在當時一片反傳統聲中,能堅持所信,異軍突起,實不容易,誠屬孟子所謂的“豪傑之士”。筆者因此發心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內蘊,並以此為終身志業。今日筆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許多方面或許已超越了梁先生在此書中的見解,但對此書的啟發仍深懷感激之情,對梁先生的孤懷弘願亦長存敬佩之心。


    其後筆者在大學時代接觸了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諸先生的著作,在研究所時代更有幸親炙牟先生門下,得以一窺中國哲學之堂奧。由於牟先生的教誨,筆者領略到:我們今日闡揚中國哲學,決不能回避西方哲學之挑戰;中國哲學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形態中,而須與西方哲學相照面、相摩蕩,始能開出新局面;而在這兩大傳統彼此會通的過程中,康德哲學據有一個關鍵性的地位。


    牟先生這種看法曾受到許多質疑與批評。以他對儒家思想的詮釋來說,常受到的批評有兩種:有人認為牟先生將康德哲學的概念硬套在儒家頭上,其實是曲解了儒家。這些人一貫提出的問題是:儒家那有“物自身”、“自律”、“定言令式”等概念?反之,另一些人則認為牟先生所理解的康德是“牟氏的康德”、“英文的康德”,而非康德之原貌,譏其不通德文,無法對康德哲學作專家式的研究。提出種批評的人大概不了解概念與思想內涵之分別。譬如,傳統儒家自然沒有“自律”的概念,但這決不表示儒家義理中不包含康德以“自律”概念所表達的思想。我們在孟子的“仁義內在”說之中可見到康德的“自律”概念所包含的全部思想,這決不是比附。這類批評者有時故作學者的謹慎態度,以“不輕下斷言”的姿態自喜。若其說為然,則不但中西哲學不可能相互比較,甚至在同一文化中不同的哲學繫統亦不可能相互比較;因為在哲學的領域裡,不但每個繫統各有不同的概念,甚至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繫統中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涵義。對於這類批評者,我們隻能要求他們深入了解儒家與康德的思想;透過深入的了解,不但可見兩者之同,亦可見其異。牟先生在其書中對儒家所進於康德者,有極透闢而周詳的分析,這決不是一句“硬套”或“比附”就能抹殺的。


    提出第二種批評的人則不了解哲學思考與專家研究之分別,或者說,不了解康德所謂“理性知識”與“歷史知識”之分別。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中指出:一個人縱然學得某位哲學家(譬如吳爾夫)的整個哲學繫統,牢記其全部原理、解說和證明、甚至其整個繫統的畫分,而至了如指掌,仍隻能說是擁有吳爾夫哲學的“歷史知識”;因為這些知識並非由他自己的理性所產生,即非由原則所產生,故尚不是“理性知識”。若從“歷史知識”的角度來看,牟先生的康德學自然有所不足,但我們決不能以此抹殺他在“理性知識”方面對康德學的貢獻。提出這種批評者徒然斤斤於某一概念是否符合康德之原意,其實不知哲學思考為何物;更何況他們在歷史知識方面亦不見得超過牟先生!就康德對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哲學的了解而言,他大概不能成為休謨專家,因為他主要繫透過德文譯本了解休謨哲學。但誰能否認他在因果律問題上對休謨所作的響應是真正的哲學思考呢?當然,筆者無意否定專家研究之價值;反之,筆者亦反對有些人假哲學思考之名掩飾其基本知識之貧乏。一人而能兼備這兩項條件,固然是理想之事。但我們決無理由將哲學思考與專家研究混為一談,因為這兩項工作各有其軌範。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在《超乎善與惡之外》(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一書中稱康德為“科尼希貝爾格的偉大中國人”,雖是戲言,卻也無意中道出康德與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在精神上的血緣關繫。本書也為這句話提供了一個腳注。因此,筆者要強調:若非牟先生的啟發,決不會有本書之出現。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