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印度哲學概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651-944
    【優惠價】
    407-590
    【作者】 梁漱溟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28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62860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梁漱溟民國北大講義


    開中國現代印度哲學研究之先河


    歷百年仍為典範

     
    內容簡介

    《印度哲學概論》原為梁漱溟於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印度哲學課程期間的講義,後經修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分“印度各宗概略”“本體論”“認識論”“世間論”四篇,全面介紹了印度哲學各宗的思想及其與佛教的關繫,開啟了學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國現代印度哲學研究的典範之作。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參與創建民盟促進國共團結抗敵,後又為和平建國參與國共和談。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一生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往何處去?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目錄
    題記
    篇 印度各宗概略
    章 緒論
    一、古代典籍
    二、宗計繁出
    三、諸宗與佛法
    四、諸宗比較
    第二章 諸宗概略
    一、彌曼差派
    二、吠檀多派
    三、僧佉派
    四、瑜伽派
    五、吠世史迦派
    六、尼耶也派

    題記


    篇 印度各宗概略


    章 緒論


    一、古代典籍


    二、宗計繁出


    三、諸宗與佛法


    四、諸宗比較


    第二章 諸宗概略


    一、彌曼差派


    二、吠檀多派


    三、僧佉派


    四、瑜伽派


    五、吠世史迦派


    六、尼耶也派


    七、餘宗


    第三章 佛教概略


    一、佛陀


    二、乘藏教相


    三、宗傳部別


    第四章 印度各宗與宗教


    一、諸宗與宗教


    二、佛法與宗教


    第五章 印度各宗與哲學


    一、諸宗與哲學


    二、佛法與哲學


     


    第二篇 本體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唯心唯物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超神泛神無神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果一異有無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有我無我論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六章 空有論有性無性論


    一、佛法相宗


    二、佛法性宗


    三、兩家爭持之辨解


     


    第三篇 認識論


    章 知識本源之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知識界限效力之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知識本質之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明論


    一、尼耶也派


    二、佛法


     


    第四篇 世間論


    章 宇宙緣起之說明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人生之說明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我之假實有無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法之假實有無問題


    一、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修行解脫論


    一、諸宗


    二、佛法

    前言

    茲番《印度哲學講義》與他方講印度哲學書籍暨上次講義之編制均不同。所見西文東文之講印度哲學者多隻講六宗而止,其講哲學宗教史者始須周於各家。今以六宗納於諸宗之下,六宗而外猶有餘宗。又舉佛法與諸宗對裁,意特側重佛法而諸宗所說各具且甚備。又從來皆取各宗派分述之,而連類敘其一一之言。於其一家之學頗能前後完整。然哲學上之問題不過爾爾,於彼一區之思想界上其問題尤犖犖可舉。故臨講時,每因問題之關繫,雖講一宗仍不能不論及各家。省而不論則講必乏味,旁敘廣論則各宗分述之制為無取。今取各問題分述之而排比敘其家家之說。於其一問題之研核可以究極盡意。由前之制近於誦數,寂無興趣。由後之制引人思索而真理較然。此變更編制之所由也。常見治斯學者因自己意思與彼方彼時之思想隔遠之故,於彼之所謂問題者尚未了解,而徒聆其許多解答,若明若昧,勉強記誦,於自己思想上全無所受益。今取問題為本,先了解問題,則彼其一言一句咸可得味矣。既以問題分講,則各宗略史不能不別為記述。故先於篇敘之,並稍說對於印度哲學大體之觀察。書既成,略識如是。其餘關於編制上之意思,篇中頗言之。

    七年十月四日梁漱溟識


        茲番《印度哲學講義》與他方講印度哲學書籍暨上次講義之編制均不同。所見西文東文之講印度哲學者多隻講六宗而止,其講哲學宗教史者始須周於各家。今以六宗納於諸宗之下,六宗而外猶有餘宗。又舉佛法與諸宗對裁,意特側重佛法而諸宗所說各具且甚備。又從來皆取各宗派分述之,而連類敘其一一之言。於其一家之學頗能前後完整。然哲學上之問題不過爾爾,於彼一區之思想界上其問題尤犖犖可舉。故臨講時,每因問題之關繫,雖講一宗仍不能不論及各家。省而不論則講必乏味,旁敘廣論則各宗分述之制為無取。今取各問題分述之而排比敘其家家之說。於其一問題之研核可以究極盡意。由前之制近於誦數,寂無興趣。由後之制引人思索而真理較然。此變更編制之所由也。常見治斯學者因自己意思與彼方彼時之思想隔遠之故,於彼之所謂問題者尚未了解,而徒聆其許多解答,若明若昧,勉強記誦,於自己思想上全無所受益。今取問題為本,先了解問題,則彼其一言一句咸可得味矣。既以問題分講,則各宗略史不能不別為記述。故先於篇敘之,並稍說對於印度哲學大體之觀察。書既成,略識如是。其餘關於編制上之意思,篇中頗言之。 


     


    七年十月四日梁漱溟識


     


     


    第三版自序


    愚以民國六年來大學,繼許季上先生任印度哲學一課。許君舊有講義一種,蓋參酌取材於日本人書三四種、西洋人兩三種而成。愚但事增訂,未及改作。七年乃根本更張之,以為此書。第二兩篇先成,即在京印行。故初版序標七年月日。八年續成後半,以全書托商務印書館出版。其時於前稿已有悔,頗思改正而不及改,但於篇末綴一語志意而已。九年再版,以病不能動筆,竟仍原稿付印。十年則於所作知悔者益多,因止三版不印。茲又一年,誠欲別編新本。顧所事有急於此者,而以校課故,不能竟無此書。卒又以原稿付印。然於所知悔者不可不有聲明,特即其較重要各端條列左方,唯讀者省察焉。


    篇第三章  愚夙短於佛教歷史的研究,晚近西洋人日本人之考證印度史事者亦未留意。茲章述佛教概略,於此一面遂形缺忽。述佛陀一節,但就佛教經籍所傳敷陳其概,未能別取考訂,此並懷歉之一端。


    又第二節敘教相,略如天臺華嚴所明。近知判教之舉根本有所未合,而諸師所判於義尤多未安。雖其言亦有相當價值可以存考,而愚欠一種聲辨。此又懷歉之一端。


    又第四章二節  又第五章二節  以上兩節悔之早。往於述印度宗教之後輒進而推論宗教之為物雲何,於述印度哲學之後輒進而推論哲學之方法所資。雖當時命意亦無大謬,而立言不善,易以致誤。九年再版即擬刪裁,比經函達印刷方面則已後時。迨再版既竣乃行削改,今本猶當年改版也。


    又第二篇第六章一節  此節述相宗三性無性義於唯識論不肯說依他無性者特致辨論,而引《三無性論》一段作結。蓋往時治佛學好三論義,於《成唯識》中示與空宗異趨者咸致不滿,必辨之而後快。今於此等處不敢妄有論列。頗悔昔作。又《成唯識》於相宗為新派,《三無性論》則屬相宗舊派,其立義蓋多不同。往不知此辨,而援舊派以駁新派,甚無當也。


    第三篇章二節  此節釋《理門論》現比二量頌,今承呂秋逸先生為辨其非。呂君釋現量頌雲;此頌但就五色根以明現量之緣自相,有法謂色等諸蘊,相謂其所有無常所作等義。其義不一,故曰非一。此非一相貫通餘法,屬於共相。有色諸根於中俱不能起,故曰非一切行。色根所行唯有內證而離名言之自相。故後半頌雲雲。又釋比量頌雲:此頌但就比量之憶因智明比量之於共相轉也。事之謂體亦猶前之雲有法,法之謂義亦猶前之雲相。復言相者則是因法,事之有宗法即於此見其端倪。故得相名,相非能行於有法之一切法義。譬若所作性因行於聲之無常而於其虛疏則不行也。既不遍行而能為因者,蓋能示於同品定有,說因處宗必隨逐,即可簡別於餘相違法,故說為彼因也。更進而言,能為相之法亦復非一。此中所取者唯其範圍狹於所相宗法或相等之二種,亦若聲無常宗取所量性為因則其界寬,通於異品成共不定,即亦不能表宗定隨因之義,故曰唯不越所相能表示非餘也。愚曩於《續藏》暨《日本佛教全書》等遍求二頌疏釋不得,因取《廣百論釋論》之義為之推繹。今呂君蓋從《入論疏瑞源記》得見唐賢釋文者,其說自是有根據,義當從之。


    又第四篇章二節  此節述佛法對宇宙緣起之說明。以《楞嚴》為非真,以《起信》為可依信。今知《起信》亦不可依信,《起信論》與《楞嚴》同為可疑之書。日本人考之甚詳,其所說道理蓋多不合。近歐陽竟無先生極辨之。於此問題求佛家意見可得者僅此二書,不論其可疑與否,自宜存考。然向不知《起信》亦可疑,誤以為可信,此所歉也。


     


    民國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漱溟謹記

    媒體評論
    全書綱目燦然,敘述簡要,不獨初學之津梁,亦從事斯學者析疑解惑之指南也。
    ——屠正叔

    比者復得讀大著《印度哲學概論》與《唯識述義》兩書,展誦未及終卷,不禁熱血坌湧,繞室疾走,滿腔欣慰欲狂,感慨欲涕之情緒直不能自持,亦直不能自狀,誠不自知其若何而始足。自剖襟懷一與先生攜手而同哭於大荒之野也!
    ——陳嘉異

    五四後期的梁漱溟已經跳出文化問題上歐化與東化之爭的圈子, 以一種論的眼光來處理中、西、印文化間的關繫, 也實際是處理世界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現實問題。這對於我們今天步入新時代有著積極的啟迪意義。

    全書綱目燦然,敘述簡要,不獨初學之津梁,亦從事斯學者析疑解惑之指南也。


    ——屠正叔


     


    比者復得讀大著《印度哲學概論》與《唯識述義》兩書,展誦未及終卷,不禁熱血坌湧,繞室疾走,滿腔欣慰欲狂,感慨欲涕之情緒直不能自持,亦直不能自狀,誠不自知其若何而始足。自剖襟懷一與先生攜手而同哭於大荒之野也!


    ——陳嘉異


     


    五四後期的梁漱溟已經跳出文化問題上歐化與東化之爭的圈子, 以一種論的眼光來處理中、西、印文化間的關繫, 也實際是處理世界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現實問題。這對於我們今天步入新時代有著積極的啟迪意義。


    ——陳來


     


    了解印度哲學思想,不知如何入門,由此而行。


     


    經典之作,值得一讀再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