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家風十章(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441-640
    【優惠價】
    276-400
    【作者】 李存山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0972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9097212
    作者:李存山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9月 

        
        
    "

    編輯推薦

    1. 本書入選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全國共100種),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2016年度國家出版基金主題出版項目;入選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強素質 作表率”讀書活動2016年(下半年);

    2. “家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黨和國家關注和宣傳的重點,本書的出版能滿足讀者了解中國傳統家風文化、營建良好家風的需求;

    3.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傳統文化研究專家以及多名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多年來的思想結晶,是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家風文化的通俗化表達的嘗試,權威可靠,深入淺出,傳統內涵和通俗表達有機結合,親和力強。

     
    內容簡介
    ◎本書賣點

    家風正·民風淳·國風清
    一種傳承千年潤物無聲的巨大正能量
    一股涵養人性溫情、塑造家國秩序的溫和力量

    ◎內容簡介

    ◎本書賣點


     


    家風正·民風淳·國風清


    一種傳承千年潤物無聲的巨大正能量


    一股涵養人性溫情、塑造家國秩序的溫和力量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針對當前家庭存在的主要問題,立足於我國豐富的傳統家風文化和資源,挖掘傳統家風形成的文化和哲學基礎,繫統展現其核心精神和特點,並思考今天傳統家風面對的問題和現代化方式,是一本針對大眾、深入淺出、具有啟發意義、具有親和力的通俗讀物。本書力求讓讀者深入體驗傳統家風的豐富內涵、魅力和指導性力量,進而涵養氣質,以傳統家風為借鋻,塑造健康的現代家庭,營建溫暖的精神家園,其出版對弘揚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簡介

    李存山,1951年生於北京市,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到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工作,曾任雜志社副總編輯;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6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社會兼職: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並《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主任。出版著作《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中華文化通志·哲學志》《智慧之門·老子》《中國傳統哲學綱要》《氣論與仁學》等。近兩年開始關注儒學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問題。

    目錄
    序 李存山

    引言 家庭與社會

    章 獨特的中國家文化
    一、血緣天性之涵育
    二、禮樂文化之熏陶
    三、獨特的政治經濟體
    四、內在信仰的載體

    第二章 家文化與家風
    一、家文化之起源與建立
    二、傳統家庭結構與家風
    三、家文化的傳承與家風

    序  李存山


     


    引言  家庭與社會


     


    章  獨特的中國家文化


    一、血緣天性之涵育


    二、禮樂文化之熏陶


    三、獨特的政治經濟體


    四、內在信仰的載體


     


    第二章  家文化與家風


    一、家文化之起源與建立


    二、傳統家庭結構與家風


    三、家文化的傳承與家風


    四、家國同構觀念與家風


     


    第三章  傳統家風的核心精神


    一、親情與仁愛


    二、恭敬與禮制


    三、宗祖與傳承


    四、身教與躬行


    五、齊家與治國


     


    第四章  家風與修身立命


    一、立德樹人,修身為先


    二、立志高遠,刻苦勉學


    三、潔身自省,謹言慎行


    四、持之以恆,自強不息


     


    第五章  家風與睦親齊家


    一、夫妻有義,以和為貴


    二、孝悌為本,尊老愛幼


    三、嚴謹持家,勤勞節儉


    四、繼志述事,注重家聲


     


    第六章  家風與社會建構


    一、裡仁為美,近善遠佞


    二、和待鄉鄰,與人為善


    三、明事知禮,尊師重道


    四、寬厚謙恭,抱誠守真


    五、救難濟貧,助人為樂


     


    第七章  家風與國家治理


    一、鞠躬盡瘁,忠君愛國


    二、奉公守法,恪盡職守


    三、勤於政事,謙敬恤民


    四、清廉自守,勿貪勿奢


    五、各美其美,天下大同


     


    第八章 傳統家風的現代挑戰


    一、宗法社會的解體


    二、農耕文化的消解


    三、個體主義的盛行


    四、道德觀念的式微


    五、西方價值的衝擊


     


    第九章  傳統家風的現代化


    一、家風與“小家庭時代”


    二、家風與法制社會


    三、家風與民主平等意識


    四、家風與自由獨立精神


    五、家風與網絡信息時代


     


    第十章  傳統家風的現代價值


    一、人性溫情之滋養


    二、和諧家庭之維繫


    三、社會共同體之建構


    四、家國意識之培育


    五、子孫後代之傳承


     


    在線試讀

    李存山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國文化是延續數千年而未嘗中斷、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文化。《詩經》雲:“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的大地上和中華民族的心靈中存在和發展,必定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繫;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而連續地發展,也必定有其內在的精神基礎和發展動力。這個精神基礎和發展動力,按照已故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所說,它集中表達在《周易·像傳》的兩句話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先生稱此為“中華精神”。“中華精神”是中國文化突出的特點和優長。如果要問這種精神是如何由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世代傳承的,那麼可以說,其傳承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家風的教育和弘揚。
    “家”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重要的一個特點。侯外廬先生在《中國思想通史》中論述“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就曾指出:在西方的“古典的古代”,其進入文明是“激成了城市與農村的對立”,“城市使氏族制趨於沒落,代之而興的是以地域為單位的國民”,其發展路徑是“從家族到私產再到國家,國家代替了家族”;與此不同,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是采取了“維新”的方式,“氏族遺制保存在文明社會裡”,其特點是“由家族到國家,國家混合在家族裡面”。這與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以農立國”有關,中國的鄉村就是“聚族而居”,而家族又分化為一個個的家庭。我們從“氏族—家族—家庭”的繫列演變中可以追尋到中國文化一直重視“家”的歷史根源和社會基礎。


    李存山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國文化是延續數千年而未嘗中斷、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文化。《詩經》雲:“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的大地上和中華民族的心靈中存在和發展,必定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繫;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而連續地發展,也必定有其內在的精神基礎和發展動力。這個精神基礎和發展動力,按照已故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所說,它集中表達在《周易·像傳》的兩句話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先生稱此為“中華精神”。“中華精神”是中國文化突出的特點和優長。如果要問這種精神是如何由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世代傳承的,那麼可以說,其傳承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家風的教育和弘揚。


    “家”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重要的一個特點。侯外廬先生在《中國思想通史》中論述“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就曾指出:在西方的“古典的古代”,其進入文明是“激成了城市與農村的對立”,“城市使氏族制趨於沒落,代之而興的是以地域為單位的國民”,其發展路徑是“從家族到私產再到國家,國家代替了家族”;與此不同,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是采取了“維新”的方式,“氏族遺制保存在文明社會裡”,其特點是“由家族到國家,國家混合在家族裡面”。這與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以農立國”有關,中國的鄉村就是“聚族而居”,而家族又分化為一個個的家庭。我們從“氏族—家族—家庭”的繫列演變中可以追尋到中國文化一直重視“家”的歷史根源和社會基礎。


    序《周易·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這段話從文本上說,是解釋《周易》的上、下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首,下經以《咸》《恆》兩卦為首;從內容上說,這也簡明地概括了中國哲學的自然觀和社會觀。從自然觀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人類社會就是生活於天地萬物的自然界之中;從社會觀說,人類社會先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之序,有上下之序然後有禮義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序列中,由夫婦子女組成的家庭居於社會的基礎地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家庭乃社會的細胞。《周易》的《咸》卦,就是講少男與少女的婚嫁結合(其卦像是“兌上艮下”,“兌”是少女,“艮”是少男),《彖傳》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有了男女婚嫁,於是有了家庭的“夫婦之道”,人類社會的世代傳衍有賴於家庭來完成,故而“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在《咸》卦之後“受之以《恆》”,“恆”就是表示家庭的恆久不已、生生不息。


    以上《序卦傳》所說,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發生和發展,因而具有恆久、普遍的意義。家庭確實是人類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僅承載著人類肉體生命的傳衍,而且是人類文明和各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由此來看,中國文化之重視家庭,有著充分的合理性,也是其突出的特點和優長所在。


    《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儒家的倫理道德本來就是基於人倫日用,而夫婦之道就是人倫之始。晉代的韓康伯在注解《序卦傳》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章時說,此“言《咸》卦之義也……人倫之道,莫大乎夫婦,故夫子(孔子)殷勤深述其義,以崇人倫之始”(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七引)。唐代的孔穎達在解釋《詩經》三百篇而以《關雎》為始時也說,此詩“美後妃之德者,以夫婦之性,人倫之重,故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毛詩正義》卷一)。同樣,宋代的朱熹在解釋《詩經》以《關雎》為首篇時也注引匡衡說:“妃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詩經集傳》卷一)重視“夫婦之道”在儒家學說中有著悠久的傳統,其原因就在於“夫婦之道”是人倫之始,“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夫婦是優良家風的傳承者,家庭是子女的所學校,這不僅意味著要“齊家”,而且關繫到君臣之敬的“治國”“平天下”。


    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實際上,儒家對“天地”的理解也是基於“夫婦之道”。《周易·繫辭下》說:“天地,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說卦傳》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就是人與萬物的父母。有了這樣的世界觀,也纔有了儒家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的道德境界。


    《周易·繫辭上》說:“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因為聖人效法天地的變化,所以纔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如果說“中華精神”與中國哲學對“天地變化”的理解密切相關,那麼也可說中國哲學對“天地變化”的理解與中國文化對“夫婦之道”的重視密切相關。


    在《論語·學而》篇,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儒家以孝悌為仁之本始,即以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親親之情為仁愛的本源。父母之慈愛與子女之孝敬是一種交互共生的情感,每個人在出生之後都是養育於父母的懷抱之中,如《詩經·蓼莪》所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正是從父母的懷抱養育中人們初體驗到人與人之間那種溫暖的、真摯的道德情感,儒家學說就是以此為仁愛的本始,進而擴充,乃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能夠“仁民”“愛物”,就是達到了“仁”之普遍的“博愛”(孔子說的“泛愛”就是“博愛”之義)。


    儒家以孝悌為仁之本始,常被現代一些學者誤解為局限在血緣情感的特殊性上。實際上,從道德發生論來說,家庭是人生的所學校,以家庭成員之間的親親之情為道德之本始,這也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普遍性。不但在古代中國是如此,在現代世界也是如此。20世紀90年代,在世界各大宗教代表人士共同發表的《全球倫理宣言》中就有言:“隻有在個人關繫和家庭關繫中已經體驗到的東西,纔能夠在國家之間及宗教之間的關繫中得到實行。”


    儒家的仁愛思想絕不是停留在血緣情感的特殊性上,而是“本立而道生”,這個“道”就是普遍愛人的仁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應之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這裡的“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行仁之方”,亦即普遍實行仁道的一以貫之的方法。《大學》又稱此方法為“絜矩之道”,即:“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當一切人際關繫都抽像為“人”與“己”的關繫或上下、前後、左右的關繫,都按照“忠恕”的原則來實行,儒家的仁道就具有了道德的普遍意義。朱熹注解《大學》的“絜矩之道”,說其“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所操者約”就是說其是基本的道德原則,“所及者廣”就是說其是普遍的道德原則。


    《全球倫理宣言》中還有言:“數千年以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和倫理傳統都具有並一直維繫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換用肯定的措辭,即:你希望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應當在所有的生活領域中成為不可取消的和無條件的規則,不論是對家庭、社團、種族、國家和宗教,都是如此。”這也說明儒家的道德學說並不是局限於血緣情感的特殊性,而是基於血緣情感,通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實行“忠恕”之道,擴充為道德的普遍性。


    《大學》有“三綱領”“八條目”之說,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這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次第和條目,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儒家以個人修身為本而實現“家國天下”整體道德和諧的社會理想。如上所述,個人修身也是基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親親之情,進而擴充至普遍的道德,因而家庭對於個人修身實又處於基礎的地位。個人修身首先是孝悌,由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進而娶妻生子,能夠夫妻和睦,共同教養子女,並且處理好與其他親人及鄰裡之間的關繫,這就是齊家。其身不修則不可以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也就根本談不上治國、平天下。因此,《大學》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在這一“修、齊、治、平”的序列中,家庭既是個人修身的所學校,又是個人走向社會、能在社會中做出重要貢獻的起點。家庭承載著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中國文化歷來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的傳承和弘揚。


    一種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優秀傳統,它通過長輩的言談身教,見諸文字的家規、家訓、家範等,由家庭成員的身體力行來世代傳承。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長期延續的精華所在,智慧所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處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我們應該看到,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衰而不亡,衰而復興,也是因為我們繼承和弘揚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我們要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須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優秀傳統,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綜合創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其中,優秀家風的傳承和弘揚仍然必不可少,而且其仍然處於個人修養、社會和諧、道德文化建設和治國理政的基礎地位。


    鋻於家風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的重要意義,我們編寫了《家風十章》。這其中既包括對中國文化重視“家”的特殊性的認識,家文化與家風的關繫,傳統家風的核心精神,家風與修身立命、睦親齊家、社會建構、國家治理的關繫等,也包括傳統家風的現代挑戰,傳統家風的現代化,以及面向未來的傳統家風等。這樣編排,我們的意圖是要充分認識傳統家風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和現代價值,在家風的傳承和弘揚上既要繼承中國文化的“常道”,又要“通古今之變”,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文化的“舊邦新命”。可喜的是,這十章的執筆者都是當今學界很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從他們對家風的論述,已可見中國文化根脈有續,傳承有人,發揚光大而前途無限光明。至於書中的不妥之處,也希望讀者不吝賜教指正。讓我們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家風、為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