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湯用肜經典著作集(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744-2528
    【優惠價】
    1090-1580
    【作者】 湯用肜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2374578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745781
    作者:湯用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6月 

        
        
    "

    編輯推薦
    湯用肜是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等。 
    內容簡介
    《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
    關於魏晉玄學思想的發展,粗略分為四期:(一)正始時期,在理論上多以《周易》、《老子》為根據,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康時期,在思想上多受《莊子》學的影響,“激烈派”的思想流行甚廣。(三)永嘉時期,一部分人士上承正始時期“溫和派”的態度,而有“新莊學”,以向秀、郭像為代表。(四)東晉時期,亦可稱為“佛學時期”。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佛教”,共十五章。先著眼於三國時“佛教玄學之濫觴”,以及兩晉之際“名士”與“名僧”的交往,接著綜論魏晉佛法興起之原因,並詳述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兼及鳩摩羅什及其門下,包括對僧肇之學的評價,還分析了慧遠與道生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對南朝與北朝佛教的性質及其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以及其對隋唐佛教宗派的影響等均有論述。
    本書資料豐富,考訂精審,作者根據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以及各派思想的相互影響,著重闡明了發展線索,繫統地闡明中國佛教思想不完全等同於印度佛教的信仰,中國佛學發展的道路,主要受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支配和影響等論斷。作者還依據充分可靠的歷史資料,推翻了在學術界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某些錯誤論斷。本書這些學術成就,受到普遍重視,在國內外學術界均有較大的影響。《印度哲學史略》


    《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



    魏晉時代思想界頗為復雜,大體上可以分為“舊學”與“新學”兩派。“新學”就是所謂玄學。當時“舊學”的人們自稱“儒道”,其實思想皆是本於陰陽五行的“間架”,宇宙論多半是承襲漢代人的舊說。“新學”則用老莊“虛無之論”作基礎,關於宇宙人生各方面另有根本上的新見解。

    關於魏晉玄學思想的發展,粗略分為四期:(一)正始時期,在理論上多以《周易》、《老子》為根據,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康時期,在思想上多受《莊子》學的影響,“激烈派”的思想流行甚廣。(三)永嘉時期,一部分人士上承正始時期“溫和派”的態度,而有“新莊學”,以向秀、郭像為代表。(四)東晉時期,亦可稱為“佛學時期”。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精細的考證,接著論述了中國早出現的譯本 “《四十二章經》之性質”,對“漢代佛法之流布”,也有扼要而全面的敘述,並重點總結漢代“佛道”的性質,說明當時的佛教信仰,如何被當作中國所謂“道術”的一種,而得以流傳。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佛教”,共十五章。先著眼於三國時“佛教玄學之濫觴”,以及兩晉之際“名士”與“名僧”的交往,接著綜論魏晉佛法興起之原因,並詳述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兼及鳩摩羅什及其門下,包括對僧肇之學的評價,還分析了慧遠與道生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對南朝與北朝佛教的性質及其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以及其對隋唐佛教宗派的影響等均有論述。

    本書資料豐富,考訂精審,作者根據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以及各派思想的相互影響,著重闡明了發展線索,繫統地闡明中國佛教思想不完全等同於印度佛教的信仰,中國佛學發展的道路,主要受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支配和影響等論斷。作者還依據充分可靠的歷史資料,推翻了在學術界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某些錯誤論斷。本書這些學術成就,受到普遍重視,在國內外學術界均有較大的影響。


    《印度哲學史略》



    本書是湯用肜先生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課講義。全書以極其精煉的語言勾勒了印度哲學的概貌,一方面對各個學派的發展作出簡要概述,另一方面又對各派的學說作出介紹。印度哲學宗派流布極其復雜,但作者從業報輪回、解脫之道和人我問題等方面對其進行梳理,使讀者不僅能“熟知一宗變遷之史跡”,更能“了然各宗相互之關繫”。



     

    作者簡介
    湯用肜(1893-1964),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1917年,清華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入漢姆林大學、哈佛大學深造,獲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常務委員,、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目錄
    魏晉玄學論稿 / 1
    讀《人物志》 / 3
    言意之辨 / 21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 39
    王弼大衍義略釋 / 51
    王弼聖人有情義釋 / 60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 / 69
    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 / 85
    謝靈運《辨宗論》書後 / 92
    附錄:魏晉思想的發展 / 99
    章緒論 / 111
    第二章言意之辨 / 114
    第三章崇本貴無 / 118
    第四章貴無之學一:王弼 / 121


    魏晉玄學論稿 / 1

    讀《人物志》 / 3

    言意之辨 / 21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 39

    王弼大衍義略釋 / 51

    王弼聖人有情義釋 / 60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 / 69

    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 / 85

    謝靈運《辨宗論》書後 / 92

    附錄:魏晉思想的發展 / 99



    魏晉玄學講課提綱 / 109

    章緒論 / 111

    第二章言意之辨 / 114

    第三章崇本貴無 / 118

    第四章貴無之學一:王弼 / 121

    第五章貴無之學二:阮籍、嵇康 / 123

    第六章貴無之學三:張湛 / 127

    第七章貴玄崇有 / 132

    第八章明自然 / 143



    魏晉玄學聽課筆記 / 149

    章緒論 / 151

    第二章魏初名理之學 / 154

    第三章言意之辨 / 157

    第四章本末有無之爭 / 162

    第五章貴無之學(上)——王弼 / 164

    第六章貴無之學(中)——阮籍和嵇康 / 174

    第七章貴無之學(下)——道安和張湛 / 180

    第八章崇有之學與向郭學說 / 196

    第九章王弼與郭像 / 214

    第十章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 / 217

    第十一章結論 / 231



     


    分 漢代之佛教章佛教入華諸傳說 / 3

    伯益知有佛 / 3

    周世佛法已來 / 4

    孔子與佛 / 5

    燕昭王 / 6

    古阿育王寺 / 6

    秦始皇與佛教 / 7

    東方朔 / 8

    張騫 / 9

    休屠王金人 / 9

    劉向敘列仙 / 12

    第二章永平求法傳說之考證 / 13

    永平求法之傳說 / 13

    求法傳說之考證 / 17

    第三章《四十二章經》考證 / 23

    《四十二章經》譯出傳說 / 23

    《四十二章經》出世甚早 / 24

    《四十二章經》譯本有二 / 26

    《四十二章經》之疊經改竄 / 28

    《四十二章經》之性質 / 32

    第四章漢代佛法之流布 / 33

    開闢西域與佛教 / 33

    伊存授經 / 34

    鬼神方術 / 36

    楚王英為浮屠齋戒祭祀 / 37

    桓帝並祭二氏 / 39

    《太平經》與化胡說 / 41

    安世高之譯經 / 43

    支婁迦讖之譯經 / 46

    笮融事佛 / 50

    牟子作《理惑論》 / 51

    漢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 56

    第五章佛道 / 60

    精靈起滅 / 60

    省欲去奢 / 62

    禪法之流行 / 65

    仁慈好施 / 67

    佛陀祭祀 / 68

    漢世僧伽 / 70

    《太平經》與佛教 / 72

    漢晉講經與注經 / 78

    總結 / 8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目錄第二分魏晉南北朝佛教第六章佛教玄學之濫觴(三國) / 85

    牟子《理惑論》 / 85

    三國佛教史實與傳說 / 87

    支謙 / 90

    康僧會 / 95

    養生成神 / 98

    神與道合 / 101

    朱士行之西行 / 105

    第七章兩晉際之名僧與名士 / 107

    《般若經》之流傳 / 107

    竺法護 / 109

    於法蘭與於道邃 / 114

    竺叔蘭與支孝龍 / 115

    帛法祖 / 117

    玄風之南渡 / 118

    竺道潛 / 121

    支遁 / 123

    東晉諸帝與佛法 / 127

    名士與佛學 / 129

    第八章釋道安 / 131

    高僧與名僧 / 131

    綜論魏晉佛法興盛之原因 / 132

    竺佛圖澄 / 134

    道安年歷 / 136

    道安居河北 / 138

    道安南行分張徒眾 / 141

    道安居襄陽 / 145

    經典之整理 / 146

    戒規之確立 / 149

    彌勒淨土之信仰 / 152

    道安在長安與譯經 / 154

    道安在佛學上之地位 / 159

    第九章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 / 161

    本時代般若學之派別 / 162

    竺法雅之格義 / 164

    本無宗 / 167

    釋道安之性空宗義 / 169

    本無異宗 / 175

    支道林之即色義 / 177

    於法開之識含宗 / 182

    幻化宗 / 183

    支愍度之心無義 / 184

    緣會宗 / 187

    本末真俗與有無 / 188

    總結 / 190

    第十章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 192

    鳩摩羅什之學歷 / 192

    羅什至涼州 / 199

    羅什在長安 / 201

    什公之譯經 / 206

    佛陀跋多羅與羅什 / 212

    什公之著作 / 215

    羅什之學 / 219

    鳩摩羅什之弟子 / 224

    僧肇傳略 / 228

    僧肇之學 / 231

    義學之南趨 / 235

    第十一章釋慧遠 / 236

    釋慧遠之地位 / 236

    慧遠年歷 / 236

    慧遠早年 / 238

    慧遠東止廬山 / 239

    晉末朝廷之佛教 / 241

    《毗曇》學傳布之開始 / 244

    慧遠與羅什 / 246

    江東禪法之流行 / 248

    慧遠之學 / 249

    慧遠與彌陀淨土 / 253

    慧遠之念佛 / 257

    餘論 / 258

    第十二章傳譯求法與南北朝之佛教 / 259

    傳來之道路 / 259

    西行求法之運動 / 262

    法顯之行程 / 263

    智嚴、寶雲、法領、智猛、法勇 / 267

    南北朝之西行者 / 269

    河西之傳譯 / 270

    北涼曇無讖 / 272

    南朝之譯經 / 275

    北朝之譯經 / 279

    經典與翻譯 / 281

    第十三章佛教之南統 / 287

    宋初諸帝與佛法 / 288

    白黑論之爭 / 290

    形神因果之辯論 / 293

    世族與佛教 / 297

    謝靈運 / 303

    朝廷與佛教 / 306

    諸王與佛教 / 315

    齊竟陵王 / 318

    夷夏之爭 / 321

    本末之爭 / 325

    範縝《神滅論》 / 328

    梁武帝 / 331

    郭祖深與荀濟之反佛 / 335

    陳代佛教 / 337

    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統 / 341

    涼州與黃龍 / 341

    釋玄高 / 344

    太武帝毀法 / 346

    曇曜復興佛法 / 348

    北魏諸帝與佛法 / 351

    北朝造像 / 358

    北魏寺僧數目 / 360

    北朝對於僧伽之限制 / 361

    東方佛法與經學 / 367

    關西佛法 / 372

    北朝之排佛者 / 373

    北朝佛道之爭 / 376

    周武帝世之法難 / 379

    第十五章南北朝釋教撰述 / 384

    注疏 / 384

    論著 / 389

    譯著撰集 / 398

    史地編著 / 400

    目錄 / 408

    偽書 / 412

    第十六章竺道生 / 417

    涅槃部經之翻譯 / 417

    涅槃大本之修改 / 420

    竺道生事跡 / 423

    竺道生之著作 / 431

    頓悟漸悟之爭 / 433

    竺道生在佛學上之地位 / 435

    慧遠羅什與佛性義 / 438

    竺道生佛性義 / 439

    法身無色、佛無淨土、善不受報義 / 446

    一闡提有性與應有緣義 / 449

    頓漸分別之由來 / 453

    竺道生之頓悟義 / 457

    謝靈運述道生頓悟義 / 463

    慧觀漸悟義 / 467

    竺道生之門下 / 470

    劉虯與法京禪師 / 471

    第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諸說 / 473

    南方涅槃佛性諸家 / 473

    釋法瑤 / 476

    釋寶亮 / 484

    梁武帝 / 492

    莊嚴、開善 / 498

    本有、始有 / 501

    第十八章南朝《成實論》之流行與般若三論之復興 / 503

    《成實論》之傳譯 / 504

    《成實論》師 / 505

    《成實論》之注疏 / 510

    般若三論之漸興 / 511

    般若三論與玄風 / 512

    周颙、梁武與攝山僧 / 515

    《三宗論》 / 519

    三論之盛及與《成實》之爭 / 530

    興皇法朗及其門下 / 535

    第十九章北方之禪法、淨土與戒律 / 539

    晉末宋初禪法之興盛 / 539

    宋初南方之禪法 / 543

    涼州禪法及玄高 / 545

    禪窟與山居 / 546

    佛陀禪師 / 547

    略論北方禪法 / 547

    菩提達磨 / 549

    魏末至隋初北方禪之流行 / 558

    梁陳南方之禪法 / 559

    攝山與天臺 / 560

    北方禪法之影響 / 562

    淨土經典之傳譯 / 563

    曇鸞與阿彌陀淨土 / 565

    延壽益算之信仰 / 568

    五戒十善人天教門 / 571

    三階教之發生 / 576

    誌公與傅大士 / 578

    南方之《十誦律》 / 581

    菩薩戒之流行 / 582

    北方《四分律》之興 / 583

    第二十章北朝之佛學 / 585

    彭城之佛學 / 585

    北方《涅槃》之學 / 586

    北方四宗 / 588

    《毗曇》之翻譯 / 593

    《毗曇》之研究 / 594

    北方之《成實》師 / 597

    《十地經論》之傳譯 / 598

    相州北派學之傳布 / 600

    相州南派學之傳布 / 601

    真諦之年歷 / 604

    真諦弟子及《攝論》之北傳 / 612

    《華嚴》之流行 / 614

    跋 / 620

    重印後記 / 621

    重印再版小記 / 623


    緒論 / 1



    章黎俱吠陀及阿闥婆吠陀 / 6

    一、 黎俱吠陀之教 / 7

    二、 阿闥婆吠陀之教 / 13

    第二章梵書及奧義書 / 16

    一、 梵書之婆羅門教 / 16

    二、 奧義書之教理 / 21

    附錄:《黎俱吠陀集》選譯 / 25

    奧義書選譯 / 26

    第三章釋迦同時諸外道 / 30

    附錄:六師學說 / 39

    順世外道學說 / 40

    第四章耆那教與邪命外道 / 42

    一、 耆那教 / 42

    二、 邪命外道 / 47

    第五章佛教之發展 / 53

    第六章婆羅門教之變遷 / 63

    第七章數論 / 70

    一、 數論之變遷 / 71

    二、 數論之學說 / 76

    附錄:金七十論科判 / 88

    第八章瑜伽論 / 90

    一、 瑜伽論之歷史 / 90

    二、 瑜伽行法 / 94

    第九章勝論 / 102

    一、 勝論之變遷 / 103

    二、 勝論之學說 / 106

    第十章正理論 / 120

    一、 正理論之原委 / 120

    二、 正理論之學說 / 124

    第十一章前彌曼差論 / 139

    一、 前彌曼差宗義 / 139

    二、 聲常住說 / 143

    第十二章商羯羅之吠檀多論 / 146

    一、 吠檀多論之歷史 / 146

    二、 商羯羅之學說 / 149

    印度哲學史略目錄1988年版重印後記 / 15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