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論海德格爾/“快與慢”文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德馮·海爾曼,意弗朗西斯科·阿費利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03737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6037371
    作者:[德]馮·海爾曼,[意]弗朗西斯科·阿費利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5月 

        
        
    "

    編輯推薦

    “快與慢”文叢, 來自《海德格爾全集》主編的“黑皮書”解密,還原海德格爾哲學公案的來龍去脈


    馮·海爾曼和阿費利無與倫比的精細研究,其優點在於重新發現了海德格爾作品的解釋學圖景,揭示了海德格爾哲學中未被思及的維度。兩位傑出學者的合作,既拓寬又平衡了關於近來黑色筆記本所引發爭議的討論。他們的著作以一種尤為及時的方式脫穎而出,成為近些年來對海德格爾研究重要的貢獻之一。
    ——沙洛(Frank Schalow)

     
    內容簡介

    《論海德格爾》是《海德格爾全集》主編馮·海爾曼及其助手弗朗西斯科·阿費利關於海德格爾“黑皮書”的正本澄源之作,力圖還原海德格爾思想的本來面目。馮·海爾曼清晰明了地展現了海德格爾從基礎存在論到本有之思的思想歷程。弗朗西斯科·阿費利則通過對相關文本的精細解釋學研究,首次向讀者展現了“黑皮書”的總體視域和思路。

    作者簡介

    馮·海爾曼(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曾任歐根·芬克的助手(1961—1970)和海德格爾的後一任私人助手(1972—1976),被海德格爾指定為《海德格爾全集》(1975年至今仍在出版中)的主編。1979—2000年,在布萊斯高的弗萊堡大學執掌哲學教席。他致力於詮釋海德格爾的文本,同時研究胡塞爾現像學以及奧古斯丁、笛卡爾、萊布尼茨和埃迪特·施泰因等人。
    弗朗西斯科·阿費利(Francesco Alfieri),米蘭聖拉斐爾生命健康大學(Vita-Salute San Raffaele University)哲學教授。他在2016年成為馮·海爾曼的私人助手,並與科克霍芬(Guy van Kerckhoven)教授合作編輯了歐根·芬克著作的評述版。此外他還是葡萄牙的《埃迪特·施泰因作品集》繫列的編委員會成員、意大利的《黑德維希·康拉德-馬悌優斯全集》評述版編輯。


    譯者簡介: 
    嚴登庸,山東大學與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發表海德格爾研究論文多篇,翻譯了海德格爾全集第70卷《度起源》。
    車浩馳,中山大學哲學繫博士研究生,以現像學為主要研究方向,長期從事《中國現像學與哲學評論》譯文校對和編輯等工作。

    目錄
    前言 (阿諾夫·海德格爾)
    德文版前言 (弗裡德裡希威爾海姆·馮·海爾曼)
    致謝
    章 (弗裡德裡希-威爾海姆·馮·海爾曼)
    對“黑皮書”的必要澄清
    ——從有計劃的、基於隨意猜測的榨取性利用說開去
    1.對馬丁·海德格爾的“黑皮書”或“筆記本”的先行評述
    2.對“黑皮書”的混亂讀解的根源
    3.海德格爾的“筆記本”或“黑皮書”在其著作整體中的位置
    4.“黑皮書”中涉及猶太人的文字在哲學繫統性上是無關緊要的
    5.為何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歷史性思想不可能具有反猶主義性質
    6.馬丁·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重大意義
    6.1 海德格爾對於一種“活生生的生活之哲學”的思之經驗
    6.2 海德格爾在1919至1923年期間的講師授課——作為實際生活之解釋學現像學的道路的雛形

    前言 (阿諾夫·海德格爾)
    德文版前言 (弗裡德裡希威爾海姆·馮·海爾曼)
    致謝


    導言
    章 (弗裡德裡希-威爾海姆·馮·海爾曼)
    對“黑皮書”的必要澄清
    ——從有計劃的、基於隨意猜測的榨取性利用說開去
    1.對馬丁·海德格爾的“黑皮書”或“筆記本”的先行評述
    2.對“黑皮書”的混亂讀解的根源
    3.海德格爾的“筆記本”或“黑皮書”在其著作整體中的位置
    4.“黑皮書”中涉及猶太人的文字在哲學繫統性上是無關緊要的
    5.為何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歷史性思想不可能具有反猶主義性質
    6.馬丁·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重大意義
    6.1 海德格爾對於一種“活生生的生活之哲學”的思之經驗
    6.2 海德格爾在1919至1923年期間的講師授課——作為實際生活之解釋學現像學的道路的雛形
    6.3 1923/1924至1928年的馬堡講座之為通向部主要作品《存在與時間》的道路
    6.4對存在本身之歷史性的經驗與存在歷史性思想的道路
    參考書目


    第二章 (弗朗西斯科·阿費利)
    對“黑皮書”的不帶有私人意見的歷史批判性分析 
    1.前言:“給少許罕見之人”的開場白
    2.深思II—VI(“黑皮書”1931—1938)
    2.1 海德格爾面對民族社會主義的堅定的姿態
    2.2 離脫根基[Entwurzelung]、地基[Boden]與相關的合成詞:這些詞語的“本源”及其非政治性的用法
    2.2.1 離脫根基——能夠抵抗一切阻力的能力
    2.2.2 “根基”和與之相關的表述及合成詞
    3.深思VII—XI(“黑皮書”1938/1939)
    3.1 海德格爾對民族社會主義明確無疑的“遠離”及其積極沉默的理由
    3.2 “新時代的人”之於“將來之人”
    4.深思XII—XIV(“黑皮書”1939—1941)
    4.1民族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其“‘文化’毀滅之影響”的後果
    4.2不可見的“荒漠化”之為可見“毀滅”的隱蔽前提
    5.評注IV(“黑皮書”1942—1948)
    5.1讓海德格爾自己發言:“我指出的這些不是辯護,而隻是事實”
    5.2“自我消滅”:從《深思》到《評注》
    6.附言
    參考書目


    第三章 (弗朗西斯科·阿費利)
    弗裡德裡希-威爾海姆·馮·海爾曼未公開的信件 
    1.前言:埃迪特·施泰因與馬丁·海德格爾
    2.公布相關信件的標準 
    3.海德格爾與馮·海爾曼之間相互交流的三封信件
    3.1馬丁·海德格爾寫給馮·海爾曼的封信件
    3.2馬丁·海德格爾寫給馮·海爾曼的第二封信件
    3.3海因裡希·海德格爾寫給馮·海爾曼的信件
    4.伽達默爾和1987年發生的法裡亞斯事件
    4.1伽達默爾寫給馮·海爾曼的封信件
    4.2伽達默爾寫給馮·海爾曼的第二封信件
    4.3伽達默爾寫給馮·海爾曼的第三封信件
    參考書目


    後記 對“存在歷史上的”或是“形而上學上的”反猶主義的考察
    “黑皮書”中的“猶太問題”——在“形而上學批評”的光照下(萊昂納多·墨西拿)
    1.引言
    2.某些依據所謂“反猶主義”對海德格爾思想所作的解讀——在“黑皮書”出版之前 
    3. 彼得·特拉夫尼的論題:存在歷史上的反猶主義
    4. 唐娜泰拉·迪·切薩雷提出的“形而上學上的反猶主義”的論題
    參考書目


    刊後語 馬丁·海德格爾不是反猶主義者(赫爾曼·海德格爾)


    參考文獻

    前言
    引言
    哲學的這種固有特點在其起源時就已經出現,並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在接下來的歷史過程中的各個時代被辨認出來。(我們這裡提到的多樣“方式”源自不同思想家——例如,人們隻需想想,黑格爾和海德格爾各自哲學的基本概念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要理解一部真正的哲學作品,我們也會面對某種困難,也即在其涉及其他思想領域甚至日常生活時。這種困難與前述困難有所不同,其產生的原因是,人們總是太過輕易地忘記,“通常的知性”本來就無能於解析哲學性的概念方式。用同樣的概念對某種東西加以命名,這會造成某種“種類上的短路”,以致產生這樣一種假像:哲學概念涉及的也是同樣的東西。
    這種情況又基於一種揮之不去的誤解,它在哲學家與非哲學家的對話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海德格爾就曾以下面這段文字來顯明這種誤解:

    引言


    萊昂納多·墨西拿


    關於任何“問題”的哲學論爭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困難,而且,在人們將這些問題與相應主題的本質特征相對照時,這種困難就顯得尤為尖銳。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是,對相關問題的哲學性的入手方式永遠也不可能占有一個起始之點來作為出發點:對哲學來說相宜的是,它必須將步從“預設”中解放出來。
    哲學的這種固有特點在其起源時就已經出現,並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在接下來的歷史過程中的各個時代被辨認出來。(我們這裡提到的多樣“方式”源自不同思想家——例如,人們隻需想想,黑格爾和海德格爾各自哲學的基本概念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要理解一部真正的哲學作品,我們也會面對某種困難,也即在其涉及其他思想領域甚至日常生活時。這種困難與前述困難有所不同,其產生的原因是,人們總是太過輕易地忘記,“通常的知性”本來就無能於解析哲學性的概念方式。用同樣的概念對某種東西加以命名,這會造成某種“種類上的短路”,以致產生這樣一種假像:哲學概念涉及的也是同樣的東西。
    這種情況又基於一種揮之不去的誤解,它在哲學家與非哲學家的對話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海德格爾就曾以下面這段文字來顯明這種誤解:


    不過,在哲學思考得以道出的時候,它就會遭到誤解,[……]這種通俗知性必定會陷入其中的誤解乃是本質性的合乎實事的誤解,因為它將一切向其道出的哲學思考都當作某種現成在手的東西加以探討,也就是說,在看似重要之處,通常的知性會將哲學思考放在自己日常行為的層面,而不能夠理解、思考以下這點:從根本上說,哲學論及的東西隻有基於並源自其對人之此在的轉變纔會開啟。然而,由於生來遲鈍,通常的知性總是抵制這種任何哲學思考步驟都會要求的人之轉變[……]。(M.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Welt—Endlichkeit—Einsamkeit, Gesamtausgabe Bd.29/30, hrsg. v. F. -W. von Herrmann, Klostermann, Frankfurt a. M. 1983, § 70, S.422—423.)


     


    正如海德格爾進一步闡述的那樣,通俗知性的“天生遲鈍”總是“束縛著我們每個人,也即那種在閱讀哲學書籍或是就此寫作或論辯時試圖從事哲學思考的人”。同上,S.426。為了預防任何可能的誤解,海德格爾繼續寫道,我們必須看到造成誤解的原因,它“既不是因為讀者缺乏敏銳的智慧,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樂意於接受已經闡明的東西,[……]同樣不是因為相關闡述不夠清晰透徹,而是因為通俗知性的天生遲鈍,而這點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擺脫的[……]”(同上,S.426)。
    在此,我們還不準備展開闡述如下問題:如何像海德格爾所要求的那樣,實現對人生來就有的思考模式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又會以何種方式確定兩個不同層面之間的距離。其中,一個層面是通俗知性看待事物的方式,這是其“看似重要”的“日常行為的層面”,而另一個層面則是在“哲學性的認識”中從自身而來顯示自身的實事。現在,我們隻需回憶一下海德格爾就“形式顯示”——作為“哲學概念的基本特征”——進行的考察,以及不將這些概念“當作某種現成之物”——而是看作對於有待實現的“人之此在的轉變”的指引——的必要性。
    基於以上論述,我認為有必要指明一種有可能發生的根本性誤解。一旦人們關注某個哲學家的思想,尤其是,如果他的思想內涵還涉及到每個人及其對於“人之存在”的深信念,這種誤解就會潛伏在暗處蠢蠢欲動。
    有幾位頗具影響力的專家就海德格爾的“黑皮書”撰寫了自己的著作。在對其進行閱讀時,我們感到似乎有這樣的一種“誤讀”在起作用:正如海德格爾預料到的那樣,隻要哲學專家之間發生某種“交流”,就會有一種“誤讀”在暗處伺機而動。
    從1931開始的四十年來,“黑皮書”的撰寫一直伴隨著海德格爾在哲學方面的學術活動。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這些筆記本的前四卷在海德格爾全集框架中的出版引發了一場國際範圍內的廣泛爭論。
    不過,我有言在先的是,這次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先行於上述幾卷的出版,而且也是借助於在各種日報中公開的少數記錄在筆記本中的文字。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