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美,以及美的反思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744-2528
    【優惠價】
    1090-1580
    【作者】 (德)伊曼努爾·康德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美學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244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5524412
    作者:(德)伊曼努爾·康德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9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經典美學著作數次再版,呈現康德美學完整內涵。遵循康德美學萌生、發展、成熟及理論體繫構成等內在脈絡,探明康德美學思想的發源地和最後歸宿。
    ★康德美學研究的核心是主體能力,而非外在的審美對像。在美學上,康德從主體出發又回歸主體,他研究的是審美愉快的特殊性質,研究的是鋻賞活動的內在心理機制,研究的是鋻賞活動與人類本性(自由)的關繫,研究的是鋻賞判斷的先驗證據。他反復強調“任何客觀的鋻賞原理都是不可能的”“美,不涉及被認識的東西”“鋻賞的真正根源不在客觀事物,而在於內在情感的形式”。當下,文化藝術領域爭論不斷的熱門話題,無非圍繞美是否具有絕對客觀的標準展開,康德美學依然能給予當下的每一個人帶來啟發。
    ★任何一位有志於學習和研究哲學、美學、文藝學的人可從本書中學到康德的學風、文風,鍛煉並掌握思辨和分析哲學的基本功,並養成習慣。為了訓練和提高學術能力,本書亦可作為一份可用的參考資料。
    ★譯本權威,語言通曉,注釋嚴謹、翔實,普通人也能懂的康德美學讀本。

     
    內容簡介

    遵循康德美學萌生、發展、成熟及理論體繫構成等內在脈絡,本譯著涵蓋了康德美學的完整著作:《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反思錄》《實用人類學(節選)》《“人類學”反思錄》《“邏輯學”反思錄》《〈判斷力批判〉第一導論》《判斷力批判》。
    康德美學是西方古典美學通向現代美學的一座橋梁,是西方美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影響深遠。譯者曹俊峰出自蔣孔陽先生門下,畢生研究康德美學,德文造詣頗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據普魯士王家科學院版《康德全集》編譯本書,並參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譯注工作,保證了譯本的準確性、學術性與權威性,使本書成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學完備的讀本。

    作者簡介

    【作者】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對現代歐洲具重要影響的思想家。康德所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被稱為“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構成一個完整的康德哲學體繫。


    【譯者】曹俊峰,1939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延壽縣。復旦大學中文繫畢業,曾師從蔣孔陽學習西方美學。後於黑龍江省社科院文學所工作,從事文藝理論和美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康德美學引美學導論》,參與撰寫《西方美學通史》(蔣孔陽主編)第四卷,在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目錄
    再版序
    譯者前言
    序言:為什麼要重譯出版康德美學著作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
    第一章關於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對像
    第二章關於人的崇高和美的特性
    第三章關於男人和女人在崇高和美上的區別
    第四章關於分別建立在崇高感和美感之上的民族特性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反思錄
    實用人類學(節選)
    “人類學”反思錄
    論美感
    關於鋻賞
    “邏輯學”反思錄

    再版序
    譯者前言
    序言:為什麼要重譯出版康德美學著作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
    第一章關於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對像
    第二章關於人的崇高和美的特性
    第三章關於男人和女人在崇高和美上的區別
    第四章關於分別建立在崇高感和美感之上的民族特性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反思錄
    實用人類學(節選)
    “人類學”反思錄
    論美感
    關於鋻賞
     “邏輯學”反思錄
    《判斷力批判》第一導論
    判斷力批判
    序言
    導論
    上卷審美判斷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審美判斷力的分析
    第二部分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
    下卷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
    第二部分目的論判斷力的辯證論
    附錄:目的論的判斷力的方法論

    前言
    再版序
    這本譯文集出版於18年之前,2013年再版,此為第三版,作為編譯者本人當然很高興,這要感謝中圖網·七樓書店的各位編輯,他們“不埋沒一本好書,不錯過一個愛書人”的精神令人崇敬,譯者在此亦當深表謝忱。關於翻譯本書的緣起以及迻譯的具體情況,原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馬新國先生為本書所寫的“序言”和筆者的“譯者前言”中已說得很清楚,茲不贅述。但譯者想趁此機會向讀者交代幾個與康德美學相關的理論問題,因為閱讀此書的主要是研究美學、文藝學、西方美學史或專攻康德哲學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師及其他愛好者,為了幫助這些讀者抓住要領,譯者願意把偶然所得的一點粗淺體會敬獻於大家面前,一則供批評指教,二則或可有些許引玉之效,三則亦可權充導讀。

    再版序
    這本譯文集出版於18年之前,2013年再版,此為第三版,作為編譯者本人當然很高興,這要感謝中圖網·七樓書店的各位編輯,他們“不埋沒一本好書,不錯過一個愛書人”的精神令人崇敬,譯者在此亦當深表謝忱。關於翻譯本書的緣起以及迻譯的具體情況,原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馬新國先生為本書所寫的“序言”和筆者的“譯者前言”中已說得很清楚,茲不贅述。但譯者想趁此機會向讀者交代幾個與康德美學相關的理論問題,因為閱讀此書的主要是研究美學、文藝學、西方美學史或專攻康德哲學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師及其他愛好者,為了幫助這些讀者抓住要領,譯者願意把偶然所得的一點粗淺體會敬獻於大家面前,一則供批評指教,二則或可有些許引玉之效,三則亦可權充導讀。
    康德美學是西方美學乃至世界美學的一個頂峰,一個制高點,也可以說是學習和研究美學、美學史和文藝學的人必經的一個煉獄,未經這座八卦爐的三昧真火,就難得煉成火眼金睛,不僅在此領域中無從判定真理和謬誤,甚至可能連自己所說所寫究繫何意也不甚了然,這是因為未經康德哲學這個煉獄,就有可能缺乏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識別矛盾的精神、追本溯源的精神、決不盲目的精神、理論上不容含糊的徹底精神(馬克思:“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獨立不依的精神,就可能滿足於理論上的一鍋糊塗粥。
    那麼,什麼是康德美學著作中最為重要,同時又對我們具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於鋻賞判斷的先天原理。康德三大《批判》都各有其根本問題和先天原理。《純粹理性批判》的根本問題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康德為此提供的原理是:事物被分成現像和物自體兩個方面,現像通過感官提供認識的質料,主體能力(感性、知性、理性)提供認識形式(時空、概念和範疇),二者互相結合就構成了既有經驗內容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實踐理性批判》的根本問題是“先天的道德判斷如何可能”,其先天原理是:人有實踐理性,亦即自由意志,這種能力可先驗地為人的行為立法,制定道德法則,道德法則作為絕對命令能夠而且必須運用於人的行為,人類的道德就有了不可動搖的規範;《判斷力批判》的根本問題是“先驗的審美判斷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其先天原理就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康德把先驗的目的論作為反思判斷力的先天原理提出來:審美的反思判斷力的先天原理是主觀而形式的合目的性,亦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目的論的判斷力(《判斷力批判》下卷)的先天原理是客觀而實質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主要是有機界)。所以,目的論問題是第三個《批判》的拱心石,是全部論述的核心,是這部著作的深層底蘊,因此務必請讀者細心領會全書關於目的與合目的性的論述。就我所知,這一點常常被讀者朋友所忽略。我們應當清楚地意識到“美的分析”中的四個要點不是平等的,按其重要性排列起來,應該是:第一,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因為這是鋻賞判斷的先天原理;第二,審美無利害;第三,鋻賞判斷具有無概念的普遍性;第四,鋻賞判斷具有無概念的必然性。
    二、關於康德美學的起源。關於康德美學思想的由來,美學史界有一個普遍的看法:康德的美學理論是由批判哲學體繫的需要而產生的。具體說來大約是這樣的:康德於1781年出版了經過12年悠久歲月的沉思而寫成的《純粹理性批判》,1788年出版了同樣經過多年醞釀的《實踐理性批判》,前者是批判的認識論,論述的是自然概念,目的是為數學和自然科學奠定哲學基礎;後者是批判的倫理學,論述的是自由概念,目的是為道德判斷制定不同於幸福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先驗的道德法則。這樣,在康德看來自然和自由這兩個領域的根本問題已被闡明,陷入困境的形而上學已得到拯救,但同時康德卻發現,在他的框架內,認識和倫理兩個領域各自獨立,似有鴻溝橫亙於其間,難以彌合;但哲學應該是統一體,分裂的狀態不應持續下去,必須找到一個中介把二者聯結起來。康德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秉承當時歐洲哲學界的普遍看法,認為人的心靈機能有三種,即認識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與之對應的是知性、判斷力和理性,它們之間有固定的關繫,認識能力和欲求能力處於兩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居中,能把認識和倫理連成一體,這樣從自然概念向自由概念的過渡就成為可能。前兩個《批判》已把認識和倫理問題搞清楚了,如果處於中間地位的判斷力的性質、功能、活動方式和先天原理也能得到透徹的認識,哲學的統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於是而有《判斷力批判》之作,康德美學即由此而來。這個看法因為出自康德本人的表述,已被視為美學史上的一個鐵案,似乎已無可置疑。但筆者認為即使康德自己的說法也未必不可動搖(康德曾認定自己的家族來自蘇格蘭,但經學者們多方考證,現已確定他的祖先並非蘇格蘭移民,而是波羅的海沿岸的原住民,就是一個著例),實際上這部譯文集中《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實用人類學》節選、《“人類學”反思錄》等無可辯駁地證明,康德美學萌生、發展、成熟於他對人類學問題的思考之中。在他的美學原理和基本結構已經定型,並已發現前兩個《批判》之間存在一條鴻溝之後,他纔覺得有必要把批判哲學的整體聯繫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詳加論述,為此他寫出了《判斷力批判》的“第一導論”,這篇“導論”是在他的美學體繫已了然於胸但尚未落墨時先行寫出來的,它名為《判斷力批判》的“導論”,實際上卻是全部批判哲學的導言或緒論,它在時間上居後,但在學理邏輯上卻位於批判事業的開端。準確地說,這篇“導論”纔是批判哲學各個部分的黏合劑、串聯線、扎桶箍。從這本譯文集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人類學是康德美學的發源地,也是其最後的歸宿。這也提醒我們,在人類學範圍內,從人類學入手,以人的本質規定為根基,纔有希望弄清審美問題。反之,如果從對像入手,一味盯住對像的形態、平衡、比例、對稱、和諧、鮮明、光滑、小巧、多樣統一、好的本質的突出表現等,必然漏洞百出,捉襟見肘。在此,筆者不由得想順便指出,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關審美的論述本質上就屬於人類學思想。18年前編譯本書時,筆者尚未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故仍泥於舊說,這一點要請讀者明鋻,也懇請讀者原諒。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